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长征中引用夸张的句子是什么(长征中引用夸张的句子是)

长征中引用夸张的句子是什么(长征中引用夸张的句子是)

本文目录一览:

语文修辞方法——夸张的答题公式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修辞手法有很多种,各有各的妙处。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设问、引用、反问、对偶、反复、借代、互文、顶真(又名“联珠”)等。

●常见的考点

1.修辞的手法;2.修辞的作用;3.修辞的运用;4.修辞的判断;5.用包含修辞手法的方法写成语等。

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使用夸张,能表达鮮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分类:

根据使用方式可分为三种。

1. 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得“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得“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

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作用: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在文学中,夸张是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写出不寻常之语。

例子(1):力拔山兮气盖世。 《垓下歌》项羽

例子(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

例子(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李白

例子(4):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

例子(5):敌人处处挨打,寸步难行。

例子(6):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的修辞。

常用答题格:

式突出…的特点,给读者鲜明面而强烈的印象。

包含夸张手法的成语

日理万机,日月如梭,三头六臂,怒发冲冠,一日千里,一字千金,百发百中,胆大包天,寸步难行,一步登天,一毛不拔,一尘不染。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好句摘抄及赏析

1.华南苏区的六年,注定是要成为长征这部英雄史诗的前奏曲的。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华南苏区的六年比作长征这部英雄史诗的前奏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六年的历史的动人心魄。

2.土地给重新分配了,捐税给减轻了。集体企业大规模地成立了,到一九三三年,仅江西一地就有一千多个苏维埃合作社。失业、、、奴婢、买卖婚姻都已绝迹,和平地区的工人和贫农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群众教育在情况稳定的苏区有了很大的进展。

赏析:红军的这一系列事实清楚地说明了红军所取得的人民拥护的基础,也反映了红军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修建了几百、几千英里的军事公路,成千上万个小碉堡,可以用机关枪火力或大炮火力连成一片。

赏析:“几百、几千英里”、“成千上万”、“连成一片”,这些词语突出了为了消灭红军做出了很大的代价和准备。

4的农民仅仅为了土地,大多数也是愿意拼死作战的。

赏析:“仅仅”突出了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农民誓死也要捍卫自己得到的土地。反映了农民已经有了反抗精神,对突围有着显著的作用。

5.自己估计,在收复江西苏区的过程中,杀死或饿死的人有一百万。

赏析:“一百万”突出了杀死或饿死的平民之多,突出了战争给平民带来的伤害之大。也反映了的冷酷无情和残忍。

6.到红军主力——估计约九万人——已经行军好几天以后,敌人的大本营才发现他们已经撤走了。

赏析:突出了红军主力行军极为迅速秘密,红军的指挥非常正确得力。

7.这种行动总是在夜间进行的。

赏析:“总是”突出了红军行动的隐秘和出其不意。为下文红军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敌军惊惶奔逃做铺垫。

8.成千上万的红区农民也开始行军——男女老幼、党与非党的都有。

赏析:“成千上万”、“男女老幼”突出了红区农民行军队伍的庞大,行军的不易。

9.成千上万的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在少数正规人员领导下仍继续坚决抵抗到底。

赏析:“坚决抵抗到底”突显了这些农民赤卫队、游击队、红军领袖不怕牺牲、英勇无畏、舍身取义的革命精神。

10.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革命乐观情绪比作一把烈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英勇牺牲、忠心耿耿、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11.红军说到它时, 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其间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有好些部分的长征战士所走过的路程肯定有那么长,甚至比这更长。

赏析:运用“从……到……”的句式,突出了长征路程之长,“迂回曲折,进进退退”突出了长征路程的险阻之多,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任务的艰巨。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不畏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2.他们到达贵州边境时,人数已减少了三分之一。

赏析:“减少了三分之一”突出了红军此次征途上的损失非常惨重。

13.每个渡口都有重兵设防,每只渡船都撤至长江北岸;所有道路都封锁起来;大批大批的地方清仓绝粮。

赏析:写出了要想(从北方)切断红军的进军路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突出了红军想要突围非常困难。

14.长江的在尽是荒山野岭的云南境内,流经深谷高峰,水深流急,有的地方高峰突起,形成峡谷,长达一、二英里,两岸是悬崖峭壁。

赏析:环境描写,写出了长江谷深峰高、水深流急,突出了红军渡江极其困难。

15.他们穿着缴获的军服,在黄昏时分到了镇上,没有引起任何注意,悄悄地解除了驻军的武装。

赏析:“悄悄地”写出了红军作战的迅速隐秘,出其不意。

16.他们不动声色地进了守军营地,发现守军正在高枕无忧地打麻将,安然无事地靠在墙边。

赏析:写出了守军防御的松懈,麻痹大意,突出了红军的出其不意和神速。

17.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赏析:突出了强渡大渡河的关系重大,为下文描写红军强渡大渡河做铺垫。

18.彝族仇恨汉人历史已久,汉人的军队经过他们的境内很少有不遭到惨重损失或全部歼灭的。

赏析:写出了彝族对汉人的仇恨,突出了红军要经过彝族的境内困难穷穷。

19.于是红军不仅迅速地而且安然无事地高高兴兴过了境。好几百个彝族人参加了“红”汉,一起到大渡河去打共同的敌人。

赏析:“红军迅速地而且安然无事地高高兴兴过了境”与上文“汉人的军队经过他们的境内很少有不遭到惨重损失或全部歼灭的”做对比,突出了红军处事方法的绝妙,也反映了红军深得民心的特点。

20.时当五月,山洪暴发,水流湍急,河面甚至比长江还宽。

赏析:环境描写,突出了渡河的艰难和惊险。

21.这两批先锋部队日夜兼程,休息、吃饭顶多不超过十分钟,这时还得听精疲力尽的政治工作者向他们讲话.

赏析:“日夜兼程”、“不超过十分钟”、“精疲力尽”,这些词语写出了这两批先锋部队和政治工作者的任务艰巨、作战迅速和责任重大。

22.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堡下面,用水泥封住。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

赏析:对泸定桥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突出了红军要渡过泸定桥非常艰难,非常危险。

23.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

赏析:“一个个”写出了愿意冒险渡桥的红军战士很多,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24.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

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火焰赋予了人的动作,写出了火焰非常大,突出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

25.在他们头顶上空,的飞机无可奈何地怒吼着。

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的飞机赋予了人的动作,写出了看到红军渡过大渡河后的无奈和愤怒。

26.在这个山峰上,有一个军团死掉了三分之二的驮畜。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去就没有再起来。

赏析:“三分之二”、“成百上千”,写出了驮畜和战士在过炮铜岗时损失的惨重,突出了过炮铜岗的艰险。

27.他们大军未到,名声早就已经传到,常常有被压迫农民派代表团来要求他们绕道到他们乡里去“解放”他们。

赏析:写出了红军非常受农民群众的欢迎,红军的举措深得人心。

28.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

赏析:写出了大草地的荒凉、广阔。突出了红军要走出草地极其困难。

29.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沼泽地带比作迷宫,写出了过沼泽地带困难重重。

30.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

赏析:写出了沼泽地的广阔及过沼泽地的惊险。

31.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荫,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

赏析:连用3个“没有”写出了红军物资的稀少,生活条件的困窘、简陋。突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

32.他们精疲力尽,体力已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终于到达了长城下的陕北。

赏析:“终于”突出了红军到达陕北一路上的艰辛和不易。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知识点+图文解读

知识点

一、我会写

崖yá(悬崖、山崖、断崖)

渡dù(渡口、渡江、渡船)

索suǒ(索取、搜索、铁索)

二、多音字

难nán(困难)nàn(灾难)

磅bàng(磅秤)páng(磅礴)

蒙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měng(蒙古包)

三、近义词

等闲——平常 磅礴——雄伟 逶迤——蜿蜒

四、反义词

逶迤——笔直 开颜——愁眉

五、理解词义

三军:这里指的是红一方面军,“三”在此处是虚指,泛指红一方面军的多个军团。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乌蒙:乌蒙山,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五岭: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六、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文学常识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是诗的一种,每篇共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字押韵,中间四句对仗;分为四联,每联两句,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八、问题归纳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你从“不怕”“等闲”体会到了什么?

“不怕”两字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 全无惧色。“ 等闲” 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 不怕” 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 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承接“千山”,先用“逶迤”和“磅礴”极言山势雄险,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言其渺小,表现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概括写出了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分析“ 暖” 和“寒”的妙处。

颈联承接“万水”概括了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件事,从中可以体会到红军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暖”字写出了金沙江风高浪急、雾水飞溅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壮烈情景。

九、诗歌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那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十、课文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图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