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捕蛇者说重点句子是什么(捕蛇者说重点句子)

捕蛇者说重点句子是什么(捕蛇者说重点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初中必考文言文阅读《捕蛇者说》解析,建议收藏

说起初中耳熟能详的文言文解析,大多都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今天师兄给大家带来了《捕蛇者说》的全面解析,把它记住,语文中考就不用怕啦。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翻译: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伤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拿来做药引,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好几次也险些丧命。”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很忧伤的样子。

  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

  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是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常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存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蒋氏的诉说我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的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创作背景

  本文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柳宗元在唐顺宗时期,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最后失败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在永州的十年期间,柳宗元大量地接触下层,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他以进步的思想和身边的素材构思了这篇《捕蛇者说》。

三、写作特点

1、使用衬托突出重点

  第一部分即是第一自然段,重点突出了永州之蛇的特点。开头至“无御之者”,极力刻画出蛇的毒性异常,令人闻之色变。  

2、使用对比表现主题

  第二部分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邪”,是写捕蛇者自述悲惨遭遇,笔法曲折。是全文的重心。

3、使用议论、抒情表达写作目的

  第三部分即文章结尾段,是议论和抒情的完美结合。

四、艺术构思

  作者以“蛇”为导引,步步深入地展开文字。全文以蛇开篇,至蛇收束,其中按照产蛇、募蛇、捕蛇,到捕蛇者、捕蛇者说的顺序步步递进,最后得出结论。虽然题为“捕蛇者说”,却不径从蒋氏叙起,而从“永州之野产异蛇”下笔。

《捕蛇者说》:经典名言10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出自《古文观止》,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柳宗元在唐德宗贞元九年,考取进士,唐顺宗永贞元年升任礼部员外郎。后因参与王叔新运动,被贬谪为永州司马。柳宗元的文风回旋曲折,含蓄中隐喻要旨,读来隽永有味。其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不可替代的精品。

本文选取《捕蛇者说》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永州山野有一种奇异的蛇,

黑色蛇身上长着白色花纹。

它触到草木,草木皆枯死;

咬到人,无人能抵抗得住。

【点评】“永州”又名零陵,今属湖南省。作者当时担任永州司马,是刺史的佐官,有体察民情之责。

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杀三虫。

捕杀了这种蛇,将其晾干就能做成药饵,

可以治麻风、曲肢、颈部脓肿、恶疮等。

也可以杀死侵害人体的三虫。

【点评】“大风”即麻风。“挛踠”指四肢弯曲不能伸展。“瘘”即颈部肿胀。“疠”指恶性疮疖。“三虫”指人体内的寄生虫。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太医奉皇帝诏命收集这种蛇,

每年两次,招募捕捉它的人,

还可以用来充抵应交的租税,

永州人遂争相追逐于这件事。

【点评】因为这种蛇有相当好的疗效,引起了皇帝的注意。遂下诏令捕捉这种蛇,还可以充抵赋税。貌似好事,却是永州捕蛇人噩梦的开始。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我的祖父死在这件事上,

我的父亲死在这件事上,

如今我做这事已十二年,

好几次,也差点儿没命。

【点评】作者碰到了一位蒋姓捕蛇者,他向作者哭诉捕蛇带来的种种不幸。

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大人要是哀怜我的话,

还是让我先活下去吧。

虽然我做这个差使很不幸,

但远不及交赋税那样严重。

【点评】作者身为司马,有能力变更捕蛇者的身份,不再做这个差事。然而,那位蒋姓捕蛇者,却劝作者不要这么做。

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乡邻一天比一天窘迫,

他们在赋税逼迫之下,

耗尽田里的所有产出,

清空家里的一切收入,

哭哭啼啼,迁徙漂泊,

饥渴交加,仆倒在地。

【点评】捕蛇者说:“如果不做这个差事,那么生活就会像邻居一样窘迫不堪。”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凶悍差吏每次来村里,

就从东头吆喝到西头,

又从村南边闯到北边,

吓得人们都乱嚷乱叫,

连鸡狗也不能够安宁。

【点评】“隳突”即惊扰、骚扰之意。作者借捕蛇者之口,描绘了凶悍差吏催收赋税的蛮横形象。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我小心翼翼地爬起身来,

探视下那只瓦罐的动静,

见我捕获的蛇还在里面,

这样之后才能安然睡下。

【点评】悍吏催收赋税动静很大,捕蛇者担心会惊走瓦罐内的蛇,于是就起床查看动静,发现没有问题,才又安然睡下。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

我听了之后,越发感到悲伤。

孔子说:“苛政比老虎还凶猛。”

【点评】“苛政”一句,出自《礼记·檀弓》。孔子在泰山遇到一位妇女在那里哭泣,遂问原因。妇女说:“我的公公被咬死了,我的丈夫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咬死了。”孔子说:“那你为什么不离开此处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繁琐的政令。”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有谁知道赋敛之苦,

比这毒蛇还厉害呢?

【点评】作者文末提出本文的论点:横征暴敛对百姓的荼毒,比毒蛇还厉害。

初中必考文言文阅读《捕蛇者说》解析,建议收藏

说起初中耳熟能详的文言文解析,大多都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今天师兄给大家带来了《捕蛇者说》的全面解析,把它记住,语文中考就不用怕啦。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翻译: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伤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拿来做药引,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好几次也险些丧命。”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很忧伤的样子。

  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

  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是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常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存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蒋氏的诉说我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的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二、创作背景

  本文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柳宗元在唐顺宗时期,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最后失败被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在永州的十年期间,柳宗元大量地接触下层,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他以进步的思想和身边的素材构思了这篇《捕蛇者说》。

三、写作特点

1、使用衬托突出重点

  第一部分即是第一自然段,重点突出了永州之蛇的特点。开头至“无御之者”,极力刻画出蛇的毒性异常,令人闻之色变。  

2、使用对比表现主题

  第二部分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邪”,是写捕蛇者自述悲惨遭遇,笔法曲折。是全文的重心。

3、使用议论、抒情表达写作目的

  第三部分即文章结尾段,是议论和抒情的完美结合。

四、艺术构思

  作者以“蛇”为导引,步步深入地展开文字。全文以蛇开篇,至蛇收束,其中按照产蛇、募蛇、捕蛇,到捕蛇者、捕蛇者说的顺序步步递进,最后得出结论。虽然题为“捕蛇者说”,却不径从蒋氏叙起,而从“永州之野产异蛇”下笔。

选必上教材文言文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u003c论语\u003e十二章》

基础积累 

一、基础夯实 课文挖空训练

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

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

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二、翻译下列各句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

6.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7.《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

8.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重点知识梳理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义项

例句

释意

质胜文则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正,刚刚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答案 ①质朴,朴实 ②质地,底子 ③抵押品,指作为保证的人或物 ④询问 ⑤本质 ⑦同“贽”,见面礼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平地

譬如平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平坦的土地

②小子

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答案 ①填平洼地 ②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意义

(1)喻

①君子喻于义

②喻之以理

③不足以喻其美(《警世通言》)

(2)施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

④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

(3)敏

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答案 (1)①知晓,明白 ②说明,告知 ③比喻

(2)①施加 ②施行 ③设置,安放 ④用

(3)①勤勉 ②聪明,机智

4.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就有道而正焉

②见贤思齐焉

答案 ①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 ②贤: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形容词作动词,与……看齐

5.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③仁以为己任

④人而不仁,如礼何

⑤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答案 ①判断句 标志词:则 ②判断句 无标志词 ③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仁(宾语)、以(介词) ④固定句式 标志词:如……何 ⑤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标志词:不亦……乎

6.文化常识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指____________的人。而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____________的人。

(2)“小人”是与“君子”相对的一个概念,在先秦典籍中多指____________的人;同时,它还是个谦辞,可用来称呼自己。后来被赋予道德含义后,指____________的人。

答案 (1)社会地位高 人格高尚 (2)社会地位低 人格卑鄙

7.成语积累

成语

释义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

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比喻功败垂成。

成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分努力。

答案 ①朝闻夕死 ②见贤思齐 ③文质彬彬 ④任重道远 ⑤死而后已 ⑥未成一篑

⑦为山止篑 ⑧一篑之功

四、情境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答案】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3.朝闻道 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土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论语经典名句详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名句的诞生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2也?”子曰:“敏3而好学,不耻下问4,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十五

  完全读懂名句

  1.孔文子:即卫国大夫孔圉,十分谦虚好学。他死后,卫国国君为发扬他好学的精神,赐“文”的谥号,世人尊称他为“孔文子”。2.文:彰显勤学好问的谥号。谥号是人一生言行的总结,通常取优点来表彰。3.敏:疾速。4.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以上问于下,都可称为“下问”。

  子贡请教说:“孔文子为何可以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又爱好学习,并且不视放下身段向人请教是件可耻的事,所以死后才能得到‘文’的谥号。”

  名句的故事

  孔文子是卫国的权臣,也是孔子与弟子们在卫国时最常接触的大官,后来子路还当了他的家臣。但是根据《左传》记载,他的品德相当有问题,子贡认为此人并不足道,所以对于他得到谥号“文”颇感不解,才会这样问孔子。

  在《左传》中记载,孔文子逼迫太叔疾娶了自己的女儿,然而太叔疾喜欢的却是前妻的妹妹,并把她也娶了过来。孔文子相当生气,打算派兵攻打太叔疾。为求得胜,孔文子特地请孔子指点军事部署,而孔子不肯出谋划策,甚至想离开卫国。孔文子得到消息后,连忙赶来赔礼道歉、苦苦挽留,孔子才没有立刻出走。

  朱熹解释,凡人只要是天性敏锐或是位高权重多半不好学,并以求教他人为耻。依据谥法,便将“勤学好问”称为“文”,其实要做到这点也不简单,孔圉得到“文”的谥号,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此外《述而·二十四》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居于四教首位,但这并不代表“文”的重要性高于“行、忠、信”。从孔文子身上可以看到,有“文”者未必皆具备“行、忠、信”。

  历久弥新说名句

  许多人可以轻松做到“敏而好学”,但要能“不耻下问”往往需要较高的EQ。在现代,孔子这段话可引申为,不管什么行业、学历高低、经历多寡,其他人一定有自己不懂、不知道的技能,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要抛开身份地位的束缚,不以向他人讨教为耻,才能有所长进。

  撰写《本草纲目》明朝的医学家李时珍,便可称得上因“不耻下问”成就了非凡事业的典范。李时珍长期行医,发现过去的医书谬误颇多,因此发愿进行重新整理与补充,为此他“渔猎群书,搜罗百氏”,把找得到的医书都拿来研读,并考辨异同,甚至“读书十年,不出户庭”,用功到了十年都没有离开家的地步。

  读完所有医书后,李时珍决定亲自查访各种民间药材,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虚心拜农民、渔夫、樵夫、捕蛇者为师,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仿效“神农尝百草”,并实地了解各种药草生长与分布的情况,经过30年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终于整理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解题汇编-课内文言文专题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黄生借书说(节选)

○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行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螵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2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2)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第○1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的观点。(2分)

3.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二、(三)从下列A、B、C三组中选择一组,完成4—6题(6分)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4.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6.请用—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童区寄传(节选)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4.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6.请用一个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区寄的特点。(2分)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懋懋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驴不胜怒,蹄之。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内容。(2分)

三、《岳阳楼记》(节选)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7.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__________

9.第①段描写“满目萧然”之景,表现迁客骚人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7分)

醉翁亭记(节选)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0.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1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________

12.第①段描写山间不同时间的景色,表现作者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7分)

桃花源记(节选)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荚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3.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

14.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

15.第①段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他们________的心情。(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捕蛇者说(节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16.选文作者是__(人名)。写出教材中该作者另一篇文章的标题:《____》。(2分)

1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言之,貌若甚戚者。____

18.选文从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介绍了永州异蛇的特征。(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7分)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9.上文出自课文《 》,其作者是明朝魏学洢。第一自然段中“东坡”指的是北宋文学家(人名)。(2分)

2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1.上文具体描写了“船头”和“舟尾”人物各异的情态,其目的是?(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8分)

黄生借书说(节选)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22.“随园主人”是 朝的 (人名)。(2分)

2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24.上文运用典型事例阐明了“”的观点。(3分)

七、阅读下文,完成第25—27题(8分)

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5、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八、阅读下文,完成第28-30题。(8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xún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28.上文节选自课文《 》,作者柳宗元是 (朝代)的作家。(2分)

2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意。(3分)

谨食之,时而献焉。

3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税赋。

B.上文写出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

C.凶残的官吏把乡里搅得鸡犬不宁。

D.蒋氏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

九、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9.本文作者欧阳修是___(朝代)文学家,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__________》。(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以我酌油知之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3分)

A.第一段写了陈尧咨射箭的技艺高超。

B.第二段写了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

C.本文中陈尧咨自信,卖油翁自大。

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