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形容锦里的唯美句子短句(形容锦里的唯美句子)

形容锦里的唯美句子短句(形容锦里的唯美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锦里如诗,回味悠长

文/兰华茂

成都锦里,在我的眼中,是一脉涓涓清流,是一只悠扬的曲子,更是一首精致典雅、美仑美奂的诗。

也曾徜徉其间,流连几回,也曾于皓月东上,竹影婆娑的朗夜,和挚友当街品茗,留下几段隽永的诗句。却不合心意,便作起文来。

然朦胧灯下,寂寥榻前,面对洋洋大观的锦里,兼具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悠闲雅致,下笔却是千难万难,然班门也须弄斧,顾不得那许多了。

锦里之美,或曰川西古街俊雅之风,或曰文化积淀之源,或曰闲情逸致之所,曲曲折折,回味悠长。

远远地便看见树木郁苍之下,殿宇巍峨的之侧,亭台楼榭,气象森然。上面青砖绿瓦,屋檐高挑,挥洒着夕阳的余晖。

正中便有斗大浑圆的“锦里”二字,两边气势恢宏的联句:“史标三国辉古今,客聚五州乐古今。”赞叹之余,未免有更多的期待。

右边的陈列颇为引人瞩目,是官府衙役的杀威棒,硕大厚重,让人观之色变。旁边是古旧的黄铜老钟,形制浑圆多变,浊迹斑驳,可是窦娥申冤鸣金的大吕乎?高大沉重的大门,颇有些久远的年代,细密清晰的纹理,描绘出千奇百怪的图案,引入幻幻幽境。更有狰狞虎豹之头,怒衔光洁的铜环,十分威武雄壮。远道而来的游人,还没踏进门槛,就被这大门猛地震慑。

数步之内,三人方能合抱的千年老树挺拔矗立,叶影如盖,把绿色点缀在苍茫的暮色里。

走进大门,两边雕梁画栋,廊柱粗大,古建筑傲然耸立,置身其中,如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千年前的集镇,且看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系川西古镇的原风旧貌,以红色和黑色作为建筑的主基调,风格独特,塑造了典型的巴蜀民俗文化的氛围。

前面条条青石铺成的道路,光洁润滑,百折千回,忽儿山穷水尽,忽又豁然开朗,颇得抑扬顿挫的江南园林之妙。

两边商铺林立,大多为木质结构,图案精美,或荷叶田田,或芙蓉吐妍,尽得佳韵。店名也很有些讲究,三顾园,三国煮酒,喜神坊等等,每家必有对联佳句,龙飞凤舞的书法,让人驻足欣赏。间或高高挑出彩旗,迎空招展,一展豪爽之风。老板布衣马褂,笑容可掬,礼迎五湖佳宾。两旁侍者整齐鲜明,肃然起敬。里面高朋满桌,杯盏交错,酒酣耳热,其喜洋洋者矣,完全清明上河图之大观也。

往前走,就是琳琅满目,色彩斑斓的工艺品。或曰百塑,吹糖人,勾钩针,编标,怪石,撷莲雕,川剧脸谱,蛋壳面,葫芦丝,谭木匠等等,千姿百态,技艺精湛,其中黄杨木雕栩栩如生,惹人喜爱。主题莫不以三国群英,民族服饰,地方文俗为题材,也有俏皮可爱的皮影,精心演绎的故事,让我追忆那一份已逝的童趣,眼睛露出光彩。

牛肉馆门口,幡旗飘飘,膀大腰粗,气宇轩昂的燕人张翼德,果然有当阳桥头的英豪之气,吓退了百万虎狼曹军。

一路上,巍峨高大的宇殿堂榭,庭院深深,亦是千斤铁槛,房门敞开,喜迎远朋佳客,或曰汉肆,或曰诸葛庐,三国英杰犹在,羽扇纶巾,青梅煮酒论英雄,或三五好友悠然品茗,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让人钦慕不已。

忽闻古筝声声,高山流水,叮咚作响,泌人心魄,让我不禁驻步观看。只见繁花绿叶间,突出一位束身旗袍之女子,星眸晶亮,秀发如瀑,在那案几之上抚琴,我们竟呆住了,岂非嫦娥仙子下凡?

如虹的拱桥,弯弯的洞眼,下面一泓清流,波光粼粼,无声无息。更见无数的锦鲤,肥硕饱满,似琥珀一般,其鳃,其鲢,其尾,其鳞,色彩绚丽。摇曳的荷叶间,清香袭人的莲蓬中,怪石假山下,追逐游人喂的食物,苔藓几缕,凝碧的波痕,气泡朵朵。此锦里得名乎?

院中几株参天古柏,笔直傲立,在这之夏,青砖黑墙之上,摇曳出斑斓的叶影。忽闻几声啼鸣,抬头观望,蓝沉沉的苍穹,几只小鸟于壁上掠过,遗留心羽的光影。

空地前面,是高大结实的戏台,有些空旷落寞,遥想当年,多少人间悲喜剧在此浓妆艳抹,粉墨登场,忽儿霸王别姬,忽儿昭君出塞,不一而足,众多倾情奉献,引来无数戏迷喝彩欢呼,此情此景,音犹在耳矣。

锦绣馆里的缫丝,正如卓尚香丝枋门前的对联“千载传统工艺,百年蜀巾牌。”就很有说服力。入得厅堂,再看绫罗绸缎,花鸟虫鱼,光亮簇新,纹理流畅,蜀锦之佳品也,白丝如雪,细如针尖,弹性如纤,让人赞叹不已,从蚕蛹到披肩、丝巾,再到服饰上身,多少劳动,多少辛苦,多少工序呈现眼前,才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感慨。此又一锦里乎?

游乐之中,沿途美不胜收,不愧为“西蜀第一街”的大号。且看牌柱上“锦上添花映庙祠思树立,里中为市传承文化务恢宏。”正是锦里溢彩流辉,让人赞叹。

也有藕香阁,锦里香,黄醪糟,军屯锅盔,牛肉焦脆,钟氏牛肉干等风味小吃,让游客大饱口福,流连忘返。

忽听见遥遥传来梆子之声,是现代更夫高声呼唤时辰几何,防火防盗之类的俚语,颇有几分情趣。

锦里之侧,就是天下驰名,巍然屹立的。但见殿宇深深,紫气弥漫,树木郁郁葱葱,是三国群英在历史的长河中叱咤风云,吟风啸月,更于此间静静地休憩么?惜乎,神往久矣!

锦里,是一首诗。

从唐宋到近代,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描写成都的最美古诗词四十首

□作者/雲龍

“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华阳国志·蜀志》中的成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成都的论述。

而实际上,要知道“天府之国​”最早本来是指称我国的关中平原,没成想到却被后来的成都平原给取而代之了。

​▲龙泉山上看成都

就是在这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土地之上的成都,历代更是名家辈出,不仅是名副其实的​诗歌之城​,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著名的​“自古诗人皆入蜀”“文宗自古出西蜀”“诗家律手在成都”​等之誉,为我神州华夏文学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笔者@天府巴蜀这篇文章就是要带大家一同来欣赏我国唐宋明清不同时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爱国诗人陆游和诗豪苏轼等众多大诗人,他们又是如何描写我们的天府成都的呢?也是基于此,我特地为大家遴选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以下这四十首古诗词(原本是准备五十首,但是由于考虑到阅读时长和篇幅所限,故只精选了这四十首,望涵!)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欣赏——

​1、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

(​唐·李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此诗中,诗仙李白认为,成都与大唐帝都长安相比毫不逊色,表现出了李白对成都的热爱、依恋作为蜀人的自信自豪,并从另外一面可看出当时成都的美丽繁华,也能佐证唐代“杨一益二”的成都的确是名副其实!)

​​▲蜀锦唐卡

2、登锦城散花楼

​(唐·李白)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楼。

​(此诗乃李白于青年时期游览成都时所作。​散花楼:在摩珂池畔,为隋朝蜀王杨秀所建。其故址在成都市体育中心南侧。而散花楼为成都一风景名胜,历代多有诗人歌咏。)

​​​▲成都散花楼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即成都的杜甫草堂。​乾元三年(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白手起家,在成都涴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地。不料好景不长,八月间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如注,诗人一时感慨万千、彻夜难眠,于是写下了这篇最能体现诗人“民胞物与”情怀,最能展示为“大我”而宁可舍弃“小我”的人道主义博大胸襟的著名诗作。)

​▲杜甫草堂

​4、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诗中首句的​舍,就是指杜甫在成都涴花溪畔的草堂。本诗是杜甫成都诗中的名作。草堂落成后,杜甫常盼客来能够与他共享清幽闲适生活。)

▲成都盘飧食

​5、绝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西岭:即成都市大邑县的西岭雪山。​)

6、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成都百花潭公园

7、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指三国蜀汉丞相诸葛孔明,丞相祠堂:即,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此诗是在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游时所作,他对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怀有摩拜钦慕之情,对诸葛亮在蜀汉及历史上的丰功伟绩给予高度评价,也对其壮志未酬、抱憾而终给予同情。)

​▲蜀相诸葛亮

8、绝句三首(其二)

​(唐·杜甫)

​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

移船先主庙,洗药涴花溪。

​(​温江​:今成都温江区,​茅堂​:即杜甫草堂,石笋:成都西门外的石笋街,先主庙:即刘备庙,后与诸葛祠合并为现在的。​)

​▲成都​

9、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和。

10、怀锦水居止二首(其二)

​(唐·杜甫)

​万里桥​南宅,百花潭​北庄。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雪岭界天白,​锦城曛日黄。

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成都穿城而过的锦江

​11、归蜀

​(元·虞集)

​我到​成都​住五日,​驷马桥​下春水生。

过江相送荷主意,还乡不留非我情。

鸬鹚轻筏下溪足,鹦鹉小窗呼客名。

赖得​郫筒酒​易醉,夜深冲雨汉州城。

​(​此诗原题为“代祀西岳至成都作”,应为作者代皇帝祭祀华山后到成都,五天后又匆匆离开至汉州(今四川广汉)时所作。诗作者虞集,号道园,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祖籍四川仁寿县,为蜀中文化世家。他博学多才,诗文俱工。文章为有元一代冠冕,其诗歌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先后齐名,人称“元诗四大家”。王叔载于四大家中,特推举虞集,谓其“诸体咸备,当推道园,如宋朝之有坡公也”,这是在明代瞿佑《归田诗话》下卷中对他的介绍,足见后人对其评价之高。而在诸体之中,以七律七绝最为擅长,本诗即为表现乡愁乡情的名作。)

​▲虞集画像

​12、题王庶山水

(元·虞集)

蜀人偏爱蜀江山,图画苍茫咫尺间。

驷马桥边车盖合,百花潭上钓舟闲。

亦知杜甫贫能赋,应叹杨雄老不还。

花重锦官谁得见?杜鹃啼处雨斑斑。

​(​百花潭​:其北即著名的杜甫草堂。杜甫《狂夫》诗云:“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据此可知“百花潭”其名甚古。另有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引《方舆胜览》云:“涴花溪在城西五里,一名百花潭。故而可知“涴花溪”与“百花潭”可互称。这是一首题画诗,所题的是一幅王庶所画的成都山水画。蜀地自古就文艺发达,绘画历史悠久,且名家辈出,并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西蜀画派”。此诗所题之画,描绘的就是成都北边驷马桥及西郊百花潭的优美风光。)

​▲成都百花潭公园

​13、​锦江

​(明·冯任)

峨峨雪色涉苍龙,直上汶江锦万重。

蜀纻于今夸丽密,浪花堆里缬芙蓉​。

(诗中蜀纻​即蜀锦​,比较于其他描写锦江濯锦的大多数诗歌风格不同,这首七绝写得气势奔放、境界阔达,有一种大气磅礴之壮美,显示了作者将军诗人的气质与风格。)

​▲成都天府芙蓉园

​14、送黄子羽之任四首(其一)成都

(清·吴伟业)

鱼凫开国险,花月​锦城​香。

巨石当门观,奇书刻渺茫。

江流人事胜,台榭霸图荒。

万里沧浪客,题诗问​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景区

15~20、下里词送杨使君(选六首)

​(近代·赵熙)

​行尽青山见​锦城​,菊花天气雨初晴。

马头树色殊秦栈,大野青浮一掌平。

张仪城楼​文翁室​,逸少驰心广异闻。

不到​成都​争识得,当垆人有​卓文君​。

​少城​花木称公园,冬日红梅夏日莲。

莫向武担寻石镜,​摩珂池​水亦桑田。

​青羊​一带野人家,稚女茅檐学煮茶。

笼竹绿于​诸葛苗​,海棠红艳放翁花。

​锦城​东下路萧然,​九眼桥​南绿接天。

西岸渐多黄竹子,女儿耕得​华阳​田。

九天开出一成都,华屋笙箫溢四隅。

半壁由来​天府​重,独怜刘禅是人奴。

​(​下里词:由民间歌谣形成的竹枝词的一种,“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都是战国时期楚国歌谣,前者为俗调,后者为雅乐。典出宋玉《对楚王问》。​诸葛庙​:即成都。这是一组送友人入蜀组诗,原诗共六十首。因诗人为蜀人,十分熟悉成都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故能如数家珍般,向即将入蜀的友人饱含深情地介绍家乡成都的风物,全诗犹如一幅“成都风景名胜导游图”。)

​▲成都景区导游图

​21、文翁讲台

​(唐·卢照邻)

​锦里​淹中馆,岷山稷下亭。

空梁无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犹疑市,苔深不辨铭。

良哉二千石,江汉表遗灵。

​(文翁:名党,字仲翁,庐江舒城人西汉循吏。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太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文翁讲堂即文翁石室,就是现在的成都四中。​卢照邻曾为新都尉(现为成都市辖区),本诗为其观览瞻仰文翁石室时所作。

▲成都文翁石室​

22、万里亭

​(宋·吕大防)

万里桥​西万里亭,锦江春涨与堤平。

拏舟直入修篁里,坐听风湍彻骨清。

(笔者注:吕大防存诗本不多,但此《万里亭》诗却历代传诵,不愧是佳作。)

23、竹枝词(其四)

​(唐·刘禹锡)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万里桥:成都一桥名,竹枝词​:古代四川东部人民口头传承唱的一种民歌,又名“​竹枝歌”“竹枝曲”。人们边舞边唱,并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它由古代巴蜀民歌演变发展而成,唐代诗人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诗体,写下了一系列风格独特、形象生动的作品,对后代的影响极大。)

​▲成都万里桥旧照

​24、竹枝词

(明·姚青娥)

​卓女家临锦江滨,酒旗斜挂树头新。

当垆不独烧春美,便汲寒浆也醉人。

​(卓女:指成都古临邛美女​卓文君​,烧春:蜀中名酒之一。​)

​​​▲卓文君

25、​成都竹枝词

​(清·吴好山)

名都真个极繁华,不仅炊烟廿万家。

四百余条街整饬,吹弹夜夜乱入麻。

​(据资料记载,这首竹枝词写于咸丰初年,当时成都户口已有20)万户,人口近100万人(《成都通史》。成都在西汉中后期“备列五都”,到了唐代更是有“杨一益二”之称,在五代两宋已是学术文化鼎盛、经济社会高度繁荣。另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省城内外之街道,凡516条。而现在成都的街道则有1000条左右。)

​​▲老成都

26、锦城竹枝词·咏麻婆豆腐

​(清·冯家店)

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

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

​(​麻婆豆腐​: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成都城外北万福桥边有陈兴盛小饭铺,推车抬轿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有挑油者常舀菜油请老板娘代为加工烹制豆腐。因其油多味重、麻辣鲜香,颇受称赞,慕名而来的食客甚多。有好事者因老板娘脸上长有麻痕戏称为“麻婆豆腐”,其特点可概括为:麻、辣、烫、鲜、香、酥、嫩、活,不愧是一道川中明菜。​)

​▲川菜名品麻婆豆腐

​27、竹枝词

​(清·王光裕)

​​畔路迢迢,迂道还从万里桥。

转向青羊宫里去,明天花市是花朝。

28、梅花绝句

​(宋·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年宫到涴花溪。

(​青年宫​:成都市区内一座著名道观。)

29、青羊宫小饮赠道士

​(宋·陆游)

青羊​道士竹为家,也种玄都观里花。

微雨晴时看鹤舞,小窗幽处听蜂衙。

药垆宿火荧荧暖,醉袖迎风猎猎斜。

老我一官真漫浪,会来分子淡生涯。

​(此诗乃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十一月作于成都,当时诗人免官闲居于杜甫草堂附近的涴花溪,并自号“​放翁​”,此诗即写当时的闲居生活。诗人于第二年(1178年)即奉诏入朝,离开了成都。从此,成都的自然风光、风景名胜便成了他美好的回忆。而青羊宫,则成为成都的缩影,经常见诸梦寐回忆,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30、​青羊宫

​(清·张问陶)

石坛风乱礼寒星,仿佛云车槛外停。

常为吾家神故物,铜羊一角瘦通灵。

(此诗描写诗人到成都青羊宫游览拜​褐的情景。由于青羊宫镇宫之宝独角铜羊为自己的先祖所捐献,因而对青羊宫又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之情。)

​▲老成都青羊宫图像

​31、锦花笺

​(元·张玉娘)

薛涛诗思饶春色,十样鸾笺五彩色。

香染桃英清入观,影翻藤角眩生花。

涓涓锦水涵秋叶,苒苒剡波漾晚霞。

却笑回文苏氏子,工夫空自废韶华。

​(​锦花笺​:即​薛涛笺,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居于成都涴花溪畔,用溪水制作的桃红色诗笺。这是一首专咏薛涛笺的七律,作者张玉娘与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并称为“宋代四大女诗人”。)

​​▲成都薛涛井

​32、龙泉山顶远望

​(近代·吴芳吉)

风雨上龙泉,绝顶瞰诸天,

益州平如掌,青城几点烟。

田亩相稠叠,明镜纷万千。

茸茸散村树,秋色正澄鲜。

恍若临灞岸,回肖望樊川。

如何沈形胜,只逐溯流迁。

蜀女甜于酒,蜀土软如绵。

丰功缅神禹,疏凿何时旋?

​(​龙泉山:​位于成都东部,为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分界线,古代也称“分东岭”“分栋山”。其山脊海拔600—1000米,中段山势高大险峻,为成都东面天然屏障,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最高峰长松山海拔1051.3米,山中林木茂密,有“长松八景”。此诗是1927年9月诗人于故乡江津赴成都后所作 。在诗人36岁的短暂生涯中,成都对他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曾数次来到成都,并留下了一系列歌颂成都历史文化和风物景致的作品。其中,《成都》(成都富庶小巴黎)最为人传颂,其他如《涴花曲(十二首)》等都不愧为佳作。)

​▲成都龙泉山

​33、​题彭州阳平化

​(前蜀·徐太妃)

云浮翠辇届阳平,真似骖鸾到上清。

风起半厓闻虎啸,雨来当面见龙行。

​(​阳平化​:“化”即“治”,因为避唐高宗李治讳改。天师道二十四治之主治即为阳平治,地在彭州境内。中有阳平观,始建于唐。前蜀咸康元年(925年),王衍同其母徐太后、姨母徐太妃到此游览,太后、太妃沿途皆有诗作,此诗即为徐太妃游览阳平治时所作。)

​▲鹤鸣山阳平观

​34、信相寺水月亭

​(宋·冯时行)

天行明月地行水,水月相去八万里。

天公大力谁能移,月在水中天作底。

我心与月明作两,真月本在青天上。

虽云佛说我别说,恐入众生颠倒想。

少城城隈佛宫阙,客咏水月僧饶舌。

三峡水寒梅花时,起予对月庚此诗。

(​信相寺​:成都文殊院旧称。寺建于唐前,康熙年间(1662-1722)重修,更名为文殊院。康熙曾手书“空林”二字牌匾,为“川西四大丛林”之一。今寺中珍藏有唐僧玄奘顶骨片、信徒血书《华严经》、人发结成的观音像等文物。这是一首游览文殊院时,诗人在水亭观赏“月映万川”之景、悟“理一分殊”之论后所作的诗。诗中有景有理,景理互喻共融。)

​▲成都文殊院

​35、​鹤鸣山

​(明·张三丰)

沽酒临邛入翠微,穿崖客负白云归。

逍遥廿四神仙洞,石鹤欣然啸且飞。

​(​鹤鸣山​:又称鹄鸣山,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朝圣地。相传张三丰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入蜀上鹤鸣山时已94岁,他在天谷洞中修炼,常往来于鹤鸣峰顶冠峰及两涧之间。而“天谷洞”确有其地,乃鹤鸣山“二十四神仙洞”之一,为修炼绝佳之地。此诗所写,即诗人在鹤鸣山修道成仙的具体细节,塑造了一个潇洒出尘、遗世独立的仙风道骨、羽化登仙栩栩如生的形象。

​▲鹤鸣山阳平治灵祖殿

​36、​川扇

​(明·陈三岛)

险绝蚕丛地,由来宫扇传。

大都白帝竹,尽用锦官笺。

出匣风初转,垂纶月半圆。

人间遗玉柄,犹是汉宫年。

​(​川扇​:作为皇宫贡品、宫扇,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四川很早以来就是扇子的主要产地。川扇又称为“蜀扇”,不仅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而且花样种类繁多,有团扇、蒲扇、纸扇、绢扇、竹丝扇、羽毛扇等。锦官笺:​即成都所产的纸。此诗主要赞颂川扇的历史悠久、制作精良、闻名遐迩,表现了川扇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川自贡竹丝扇

37、​新都弥牟镇八阵图

(明·曹学佺)

​广汉南来近蜀都,江城辨色已驰驱。

晓云不散弥牟镇,春草横生八阵图。

自愧书生行部日,得知丞相苦心无?

由来沃野称千里,处处桑麻望不孤。

​(弥牟镇:​即现在的成都市青白江区弥牟镇。武侯八阵图: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死后谥号为“忠武侯”,​后世称之为“武侯。八阵图为古代用兵的阵法,为诸葛亮所创。此诗所咏弥牟镇武侯八阵图,遗址在今弥牟镇西南。​此诗作者诗人曹学佺万历年三十七年(1609年)起任四川右参政,后又任按察使,凡十二年,熟悉蜀中历史故事民俗风情,因而对成都怀有深厚感情。其一生著述颇丰,尤以《蜀中广记》最为著名。此书为曹学佺在川任职期间所编,共108卷。是一部收罗广博、内容丰富的蜀中地方文化百科全书。)

​▲弥牟镇三国八阵图遗址

38、筹边楼

​(清·傅作楫)

天府金城古益州,文饶节钺旧风流。

春秋两见桐花凤,晴雨三调拓树鸠。

梦里关山情漠漠,天边风火路悠悠。

不堪憔悴西征日,人在筹边第几楼?

​(​筹边楼:为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筹划边事所建,故得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筹边楼

​39、​离堆

​(清·李调元)

一自金堤凿,三都水则分。

犀沉秦太守,蛟避赵将军。

万户饶梗稻,千秋荐苾芬。

役夫千二百,谁继武侯勋?

​(离堆,在今都江堰市西离堆公园内伏龙观。“离堆”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部分,它由李冰开凿宝瓶口时挖凿的山石堆积而成是李冰因势利导、巧用自然的见证。此诗以物寓人,通过对离堆的描写,歌颂了李冰战胜困难、造福百姓的情怀。)

​▲都江堰离堆

​40、​宝光寺

​(清·王树彤)

​万绿丛中一紫关,宝光灼灼射云间。

城头斜日低于塔,天半飞霞散入山。

流水绕门禅性静,落花满地馨声闲。

登楼阅遍经千卷,此外何知有世寰!

​(宝光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城中,为四川著名禅寺。相传始建于东汉,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已名“宝光寺”。清代重建时塑佛、罗汉等像577尊,成为远近名胜,是中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

​▲成都市新都区

以上就是@华夏国学堂​为大家精选的四十首描写天府成都最美的古诗词,你最喜欢哪一首或几首?欢迎留言评论点赞转发分享收藏!

■文/雲龍 @华夏国学堂​,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作者名称“天府巴蜀”

秋水悠悠!

秋水,多么美丽的字眼。秋日之水,分外澄清,不染尘埃,让人想到恋人的眼眸。一汪秋水,清凉悠悠,好像要洗净整个世界。天蓝,水碧,水波不兴间,却触动了多少柔情,使人生出几多喟叹!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唐·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三》

南湖的秋夜湖水清澈,没有一丝烟雾,可是又怎能乘着水流直上青天呢?还是向洞庭赊来几分月色,将船驶向白云边,一边观景,一边畅饮吧!身在这样的景致里,如梦如幻,酒不醉人,人亦自醉了。

月光下的秋水,光滑又明亮,好似月光本身。

一片琉璃镜,迢迢秋水长。

江清沉夜月,雁影落寒塘。

沙渚芦花白,烟波鸥梦凉。

南华真妙谛,寄兴在蒙庄。

——清·安鼎奎《秋水》

秋水迢迢而明亮,就像是琉璃做的镜子。江水清清,倒映着月亮,大雁的身影倏然落在寒塘。沙滩上芦花洁白,烟波里水鸟的梦该也浸透了凉意吧?此情此景,自带禅意,真让人忘却一切啊。

秋水清明,掩映着秋景如诗如画,更加隽永。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边的城里如在画中,山色将晚,诗人登上谢眺楼眺望晴空。两条江水夹着一面湖泊,如同明镜一般,江上两座桥好像是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柚树林掩映在寒烟笼罩的地方,秋天已深,梧桐树中枯黄坠落。此时还有谁登上高楼,迎着凛凛西风,怀念谢公呢?

秋水不似春水满载生机,却也闲适清柔,别有一番风韵。

一抹斜阳沙觜,几点闲鸥草际,

乌榜小渔舟,摇过半江秋水。

风起,风起,棹入白苹花里。

——明·刘基《如梦令·一抹斜阳沙觜》

一抹夕阳余晖映照着沙嘴,几只闲闲的鸥鸟在草丛间漫步。乌鸦停在小小渔船上,不知不觉摇过半江秋水。起风了,阵阵凉意袭来,棹在片片白苹花里,看不分明。摇着船儿,在秋水之上,迎着秋风,和秋天来个大大的拥抱!

无风时,秋水明净无痕,好像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

——宋·林逋《咏秋江》

苍茫的沙滩边,鹭鸶正在安详地歇憩,水面上没有一丝涟漪,倒映着蓝蓝的天。最喜欢那片被雨水冲洗得格外白净的芦花,渔船上,升起了缕缕炊烟。美丽的风景,却又带着烟火气息,又悠闲自在,又倍感温暖。

秋雨最细绵,而雨后的秋水,带着淡淡的烟,被阳光笼罩,凉意里生出几分暖。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唐·许浑《秋霁寄远》

雨后初晴,诗人登高远眺,西楼上,送来了远处的秋风。秋水上横着轻烟,夕阳下疏雨未干。高高的树上,飞下了山鸟,平野里飞跃着草虫,秋意浓浓。这时候,诗人微微觉得有些孤单,只有明月当空时,千里之隔的人们,能共同望见皎皎月亮,一解思念之苦吧。

一场雨,就能令秋水涨满,而一次送别,就能让人们断肠。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

废沼夜来秋水满,茂林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宋·苏轼《浣溪沙·缥缈红妆照浅溪》

缥缈的红妆照着浅岸,一片薄云,几点疏雨,我们在古台西相别。夜来落雨,废弃的沼池里,已积满了秋池。茂密的树林深处,响起黄莺的啼唱,草色凄迷,更让行人肝肠寸断,伤心不已!

再好的天气,再美的景致,如果没有人共赏,也甚为遗憾。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唐·王昌龄《送狄宗亨》

秋天水清,傍晚的山间传来蝉叫,洛阳树色迷离,好像笼罩着鸣皋的烟雾。诗人送别友人后,无比忧愁,再也无人做伴,可共度这天气宜人的凉秋了!

秋水澄清,阳光下的秋水,却更添了绚丽和温情。

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几家村落几声砧。

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

——宋·贺铸《减字浣溪沙·秋水斜阳演漾金》

秋水映着斜阳,就像荡漾着碎金,煞是好看。远远的青山隔着树林依稀可见,村子里,几户人家响着砧声。诗人想起曾经在西楼喝醉后,观望着江景,当年的景致和眼前一样,却物是人非,没有人和自己一起登临了。一江秋水,便令人生出清愁几许。

秋水悠悠,道不尽的时光悠悠。让人想放下,却终还放不下。

日铸建溪当退舍,落霞秋水梦还乡。

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

——宋·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

日光落在溪水上,渐渐消退,晚霞映照秋水,让人恍惚回到故乡。什么时候才能登上滕王阁,煮茶品茶呢?一江秋水,半江夕照,一盏清茶,人生至此,淡然而有深味。

静静的秋水,使人感到平静,而波光粼粼的秋水,又生出几许俏皮和活泼,像是闲不住的少年。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宋·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在山峰下遇见,前行受阻,满载着一般秋色,看那十里湖光水色。诗人笑道,大约是江上神仙要留我看斜阳,只见水面腾起鱼鳞般的细浪。明天风再回去就更好了,今晚就算露宿也很不错。水中宫殿正演奏着《霓裳羽衣舞》,等到了岳阳,一定要在岳阳楼上看尽大好风光!诗人的好心情,一点没有受影响呢。

秋水上,生机消减,但荷花仍还在努力地绽放,将最后的美丽留给人间。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渠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唐·李白《折荷有赠》

划船到江中,荡漾着明澈的秋水,更喜爱鲜艳的红色荷花。拨弄着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却不成为圆。佳人好似藏在彩云里,想要给她送去荷花,却相距遥远。思念深深却无由一见,只能在寂凉的秋我里相望。相思之深,如那秋水!

秋水渐寒,一片萧条之意,而世间总有一些坚守。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唐·李白《开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白鹭拳着一只腿,立在寒冷的秋水中,月光清明,洒向江面。白鹭受人惊吓后远远飞走,直向使君滩飞去。白鹭的清高,傲然,与不染纤尘的秋水,却也有着相似之处。

秋水总是平静的,恰如简单平凡的生活,也从来不缺乏快乐。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唐·杜甫《地邻》

锦里戴着乌角巾的一位先生,秋天时收获了很多的芋子和栗子,并不算分穷。儿童看惯了宾客来访,都习惯了,很是高兴,鸟雀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如受驯了一般不怕人。秋水深不过四五尺,小船上也只能容下两三人。天色已晚,白色沙滩,翠绿的竹林掩映在暮色里。锦里先生送客人出柴门,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秋水悠悠,缓缓,倒映着晚霞和夕阳,月光和星辰,丝丝凉意拂来,真的不是夏天了。深邃清澈的秋水,好像历经世事的人,一切了然于心,却不动声色,悄然流淌着,将秋天的思绪带到更远的地方。

-作者-

禾雨,喜欢诗词的女子,在四季中寻找一个个美丽的细节,愿时光留下温暖的记忆。

安静又经典的三国风格,成都的锦里,让人想把灵魂融在这里

在国内旅游,有很多比较经典的步行街,也有很多人喜欢把那些地方叫做美食街,但其实大多都是一样的,依附着一个或许能够说得出名堂的古迹,再搭配上全国各地的经典小吃,一条美食街就是这样诞生了,如果再加上一些流量宣传的话,那就更加不得了了。国内的大部分的街都是这个样子的,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独特的,你从别人口中听到或许都是差不多的东西,但是你真正走到那条街上的时候,你会被它古朴的气质所感染。

中国这样的老街不多也不少,比如说武汉的江汉路以及成都的锦里。江汉路和锦里比起来的话,江汉路的商业背景更加雄厚一些,可以说在周围算是比较成熟的商业街,虽然近几年被楚河汉街抢去一些风头,但是很多的老武汉人还是喜欢去江汉路。相比之下锦里更加的具有古典的气味,这种感觉很难形容,但是却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其实一开始去成都并没有打算去锦里,毕竟周围的熊猫已经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况且在网上看了一下,锦里这条商业街实在是太短了,感觉也没有什么可以玩的地方。

但是最后阴差阳错的还是去了锦里,特别庆幸终于去了那里。锦里的街道并不是很长,都不到500米,整条街道上面都是一些比较正宗的四川小吃。这就和那些有全国各地的美食拼凑出来的美食街不一样了起来。很多特别地道的四川风味也只有在这条街上能够体验到。但是它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在于它的美食,而是在于整个街道上的那种三国风格。

锦里这条街道在中国的古代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很多人都评价它说是蜀中的第一街,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当中,它又得到了一些明星风味。很多人都说他是以三国为骨,是真正的能够显示出三国那段风流历史的街道。中国这种老街已经不多了,所以这一种独特的感觉只有在这条街道上才能够体验得到。在街道的两旁,还有一些捏糖人的小摊子,真正的能够让人感觉到古老的四川味道。

个人感觉锦里这条街特别适合在黄昏的时候去,在黄昏日落未落的时候,整条巷子里的灯光都会亮起来。在这个时候,锦里是最具有味道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在这个时候过来拍个照,也是在这个时候才能更加的看得出来这条老街独具的风采。

比较值得一提的是锦里直接就是在的旁边,所以来成都游玩,不可能错过,可以直接从出来,就在锦里一边吃,一边逛,一边感受着老街气氛,这种感觉很难用文字来表现出来,但是却又真切的存在着,只有真正的走在这条街道上才能够感受到这种氛围,如果硬要用文字来形容的话,就是好像想把灵魂都融在这里,变成这里的一道风,一棵树,永远的徜徉。

本文由陌路别样风景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