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演讲议论的句子摘抄(演讲议论的句子)

演讲议论的句子摘抄(演讲议论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高考议论文写作技法:怎样构思文辞优美、说服力强的议论语段

语段,燕子衔绿春来也

孙长江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倡导着的由我自己“杜撰”的用“论证小单元”构成优美语段的方法,就是因为读了太多的“文章大家”的文字,我发现最能够打动我的心的语段都有着一个共性:先是一句或几句话,作为“提引语”,之后就是由提引语自然而然提引出来的事例,而那例子又都是由排比句排列在一起的,最后,再借例发挥几句话作为结语。

如鲁迅先生写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先生就曾这样写道:“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写家谱的二十四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再比如,在雨果的《悼念乔治·桑》一文中,雨果为了强调作为劳动者中的一员的作家的乔治·桑留给我们的伟业时这样写道:“劳动者离去了,但他的劳动成果留了下来。埃德加·基内逝世了,但是他的高深的哲学却越出了他的坟墓,居高临下劝告着人们。米谢莱去世了,可在他的身后,记载着未来的史册却在高高耸起。乔治·桑虽然与我们永别了,但她留给我们以女权,充分显示出妇女有着不可抹煞的天才。正由于这样,革命才得以完全。让我们为死者哭泣吧,但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业绩。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伟大,得益于颇可引以为豪的先驱者的英灵精神,必定会随之而来。一切真理、一切正义正在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我们听到的振翅搏击的响声。”

后来,“悟性不强”却十分执着的我,就将这种写法起了个名儿,叫“论证小单元”,而且还“煞有介事”“弄”了个图示:

提引语:分析题旨,提引出观点立意中的“关键词”

例1 用语要简洁有力,扣合关键词

排比 例2 句式与上一句要大体一致

例3 前两例如果还有几分虚化,此句一定要实实在在

如果“兴犹未尽”,再列举事例时句式有点变化为最佳

结语:借例再发挥几句,为本段文字作一小结

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下列一些“论证小单元”的形式,下面一一介绍给大家,但愿对你的写作,尤其是高考作文,能有一些帮助。

具象式

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遇上一些概念,需要我们来解说或阐释,俗话说“理论常常是灰色的”,所以不管我们如何用力,“用尽三江五湖之水”,也写不出八分好处的。此刻,考生们如果学会了运用“具象式论证小单元”的方法,那就会获得非常好的效果了。

所谓“具象式”,就是将一切枯燥乏味干巴的“理论”,都用具体可感的事例来“解说”,或“阐释”。

比如我的一个学生在写“蝴蝶效应”(就是“积累效应”,或者“连锁效应”)这一话题,运用“具象式”的方法,单刀直入,就揭开了“蝴蝶效应”的实质。她这样写道:

君可知,积累是什么?积累就是蒲松龄为收集故事摆设的茶摊,就是顾炎武《日知录》里每天的收获,就是电学之父法拉第在工厂做勤杂工时留下的厚厚的笔记;积累更是李贺的诗囊,白居易的陶罐,苏步青的“零布头”,托尔斯泰的笔记本

再比如,我的又一个学生,在写作《进与退》这一话题时,也有意识的运用了一下具象式的排比举例法,为我们留下的一段近乎精美的文字。读这样的文字,谁还能够无动于衷呢?

退是什么?退是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谦让,是陈情表中闪耀着的智慧的光芒,是陶渊明隐居山林的惬意,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后的辉煌……他藏在居里夫人孩子们的玩具中,也在那年代几株幼苗体内静静地成长,他被无聊的庸人嘲讽,却能够淡然处之,于无声处期待着惊雷的轰响……

于是他又为我们写出了下面一段精美得简直令人称绝的文字:

一个电话,电话里“诱人”的条件,使你动了心,但你的心里终于苏醒过来的“我必须任人唯贤”的坚定……“宁可饿死,不吃救济粮”,那是文弱的朱自清所恪守的人格底线;“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那是林则徐用一生的信仰所恪守的良心底线;“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那是郑成功用他滚热的心讲述给我们的欲望底线!

笔者的又一个学生,在写作“舞台”这一话题时,因为尝到了甜头,更因为“具象式”的操作性与显效性都很强,于是有意识的运用了一下具象式的“论证小单元”,为我们留下的一段近乎精美的文字。读这样的文字,水还能够无动于衷呢?

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舞台,那舞台的种类与形式虽不尽相同,但演绎者着都壮美的人生。

三尺讲台,就是老师们舞台;在这神圣的舞台上,我们亲爱的老师们挥洒着才智、爱心与汗水,铸造着共和国明天的希望;三尺票台,就是李素丽的舞台,在这个小小的甚至都有些低微的舞台上,李素丽绽开的却是人生中最艳丽的笑容;手术台,那就是医生的舞台,在这样的舞台上,他们用自己的精湛娴熟的技艺解除了千百万人的病苦,给无数的家庭送去了温馨……“大漠孤烟直”,万里之外的边塞不就是我们边防战士的舞台吗,在那每天都要与苦涩为伍与寂寞为伴的日子里,正是他们,凭着自己的刚毅与雄健,为共和国擎起了一轮又一轮最圆的“十五”的月亮;“霜毫挥罢倚天寒”,简陋的案头不就是鲁迅先生的舞台吗,在那舞台上,先生锐利的目光刺破了旧世界的寒窗,发出了“救救孩子”炸雷般的呐喊,让千万人在茫茫暗夜看见了“东方的微光”;“莫嫌荦确坡头路”,那洒满凄清月光的“东坡”路,不就是苏轼的舞台吗,在那勉强可以叫作舞台的舞台上,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走在崎岖不平的人生之上,还在自嘲着“自爱铿锵曳杖声”的达观吗!

概括式

写议论文,仅就事实论据而言,按照不同的标准,就可以分成六小类。按照时间分,天底下的事实论据,可以分为:历史的,现实的。按照地域分,又可以分为:外国的,本国的。按照详略分,还可以分为:具体的,概括的。写一篇成功的议论文,是不能没有事实论据作为佐证,作为支持的;俗语都说“事实胜于雄辩”嘛!

语文老师是很“挑剔”的!在一篇议论文中,老师如果没有感受到来自历史的某种积淀,他会很恼火地“送”你一个成语“孤陋寡闻”;如果没有感受到扑鼻的现实气息,他又会很不高兴地“送”你一句语重情长的叮咛“一个不关注(至少也该有点“洋溢”的劲儿)现实的人,是不会有明亮前途的”。在一篇你几乎用尽了气力写成议论文中,老师如果读不到诸如法国的,抑或英国的,哪怕是印度的,总之一点“国门”之外的故事故事都没有,他会很“看”不上你的作文的,没准还会“赠”你一句“知识面太狭窄”的评语;相反的情况更不妙,在你最“得意”的文字中,老师读到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于是在那一页历史上,我们读到了这样一些光辉而伟大的名字:罗蒙诺索夫、毕达哥拉斯、朗加纳斯、亚里斯多德、别林斯基、华兹华斯……”请相信,你的那位被感动得已经不得了了的老师,还是会“找”一个任你怎么想也绝对想不到角度批评你的:“崇洋媚外!”

那么,究竟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投”老师之所“好”,笔者也绝对相信,你能懂:古今结合,中西合璧。

很多年里,笔者在课堂上一直都在告诫那些苦于没有“论据”,没有足够(被老师们称之为“翔实”)的新鲜(被老师们称之为“鲜活”)的事实论据的同学们:有一类论据,原来可以这样用!那就是“概括性论据”。

所谓“概况性论据”,指的就是那些没名没姓没国籍没具体业绩,一句话,非常概括,十分灵活,“超常”有效的论据。这类论据的好处至少有两个:以少胜多(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以“假”乱真(用古人的话讲就是“放胆文章拼命酒”)。

比如文章一开篇笔者就引用过的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一文中,“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二十四史也往往掩不住它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注意四个“就有”句,表面上看上去只有四个例子,其实呢,到底概况了多少人和事,有谁能“算”得清楚呢?那些不管世纪风云如何变幻,社会生活如何,始终孜孜以求之的人和事,如张衡,如毕升,如祖冲之,如李时珍,如……不都包括在“埋头苦干”的人当中了吗!那些不畏强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拼着性命也要“血战前行”的人,如陈胜,如吴广,如李自成,如谭嗣同,如……不也都理所当然得挺立在“拼命硬干”的人的行列之中吗!还有高亢地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曾经悲怆得吟诵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的白居易,曾经“公车上书”至少把个大清王朝搅得个天翻地覆的康有为,还有……鲁迅先生也仅仅就用了一个“为民请命”的例子,就将他们和他们的伟大与光辉概况净尽了。

以“假”乱真,似乎有点“烟囱里招手,把人往黑道里引”的嫌疑;其实,这里所说的“假”,并非在“喊”打之列。写议论文,需要事实论据了,可是,“手头拮据”,拿不出来;好容易拿出来了,又是爱迪生,又是司马迁,还是瓦特,还是凯勒……这样讲也决不是说,他们和他们曾经的辉煌与伟大,今儿个黯淡了,今儿个渺小了,再也不能用了;而是说,在许多话题面前,我们确确实实面临着“积蓄”、“积累”与“积淀”严重不足的困境,怎么办?学会概况,学会运用“概况性论据”。文章里需要什么,就凭借自己的经历(这经历虽然可能很有限)、经验(这经验虽然也可能很幼稚),把一类人一类事概况一下,然后,凝结为一组尽可能严谨尽可能严密尽可能完美的句子,使它们与“提引语”与“结语”,“团结”在一起,“拥抱”在一处,构成一个又一个由笔者一直在倡导进而又一直在极力“推销”的“论证小单元”。相信吧,笔者的那句讲过无数遍,决没有半点要把自己推向怎么样一个“高度”的话,绝对是“负责任”的:“老师,是在窗外招手;来吧,孩子们,这里春光明媚,春风骀荡。老师要领你们走进人生的第一片阳光地带的!”

犹记得2003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也还清晰得记得,考后,笔者曾撰文《莫以感情做标尺》来评价那年高考题。文章中需要一些因“以感情做了标尺而铸下大错”的例子,笔者就曾“手头拮据”过一把,于是“以‘假’乱真”过一次:

“曾听说有一个品学兼优的才子,又幸遇一个爱才如子的老师,本有着灿烂的未来,是护短——在这失重了的感情作怪下的一次次护短,最终成为了“阶下之囚”。也还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非常有才能的部下,是单位里的顶梁柱,有了过失,领导舍不得批评他;犯了过错,领导因惜才——这失重了的感情,总是以“不以一眚掩大德”一次次地为他开脱最终成为了人民的罪人;永远也不能忘记,任人唯亲——在这失控了的感情作用下,中国大地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的悲剧……太多太多的悲剧,太多太多的教训!”

也还记得2004年高考前,笔者写过一组文章,其中有一篇叫做《再谈“艰苦朴素”》的短文。文章中真的很需要一些例子,来佐证“要知道,我们用‘钱’的地方还有很多”,可“手头”又一次“拮据”了,于是又“以‘假’乱真”了一回:

“要知道我们该做的事还多,我们用“钱”的地方也还多!山区小学里,那供孩子们取暖的炉子还是凉的;那供孩子们读书的教室,屋顶上还能数星星;孩子们的小手中还需要一枝铅笔……灾区的乡民们,还需要一顶有门的帐篷,还需要一床并不华丽的被子,还需要一袋用水泡泡就能不饿的方便面……老区里还有一座小桥需要一根木料,还有一道水渠需要一袋水泥,还有还有一盏电灯需要一根电线,还有一位老奶奶需要一副眼镜……高校里还有一位,不,真不知道还有多少位每月只需要200元就能完成学业的才子;还有一位,不,真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位每天只啃三个干馒头嚼几口咸菜,即便是这样也还面临着辍学的才女;还有一位,不,肯定不会只有一位,给遥远的亲人打电话只能讲三句话的才子与才女……”

笔者的学生们,也许是因为很“听话”,或者听我絮絮叨叨的遍数太多,天如果能够知道是怎么回事,一定会感慨地说:“哪里洒下过汗水,哪里就会有金色的收获。”总之,他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写出过一篇又一篇很优秀的作文。

一个学生在她的作文《尊重“小人物”》中,就通过三个几乎让我们感到简直就是“俯拾即是”的“概况性事例”,“送奶工”、“捡香蕉皮的老人”、“拖地板的阿姨”;还不仅如此,在这些例子的激发下,“借例发挥”,小作者的情感世界里燃烧起了烈焰,一通挥洒,为我们留下了下面一段在音乐中一定会被称为“华彩乐章”的文字: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乏英雄且英雄辈出的时代,有无数的人值得我们敬仰。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这些名字我们熟记在心,可你是否观察过我们身边的人?那个每天清晨准时到达的送奶工,那位在广场上捡起香蕉皮的老人,那位在学校前厅拖地板的阿姨……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叫什么,但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无悔的付出,尊重他们洒下的汗水。也许他们卑微,也许他们无名,但他们值得我们去尊重,他们承受得起我们尊重的重量。一个人有一颗心,心中有一片花园,播洒下尊重,收获的是真诚与祝福。小人物,就像大自然中的花花草草,虽无大树参天般的挺拔与葱俊,也没有“姚黄魏紫”的姹紫与嫣红,但正是他们用他们那点点绿意装点出人世间一个又一个像模像样的春天!”

笔者又一个学生在写他的《让你的心灯永不熄灭》一文时,写到“自己开始思索,思索接受了太多的爱,也应该做出回报时”,三个小小的例子:“开始无条件地接受老妈的‘罗里八嗦’”、“一张虽不精致却很灿烂的笑脸”、“铲平别人路径上不平的地方”。三个寻常得不能再寻常了的“概括性事例”,没有一个能够与雄壮,甚至跟绚烂发生点关系,可是,我感动,感动得不得了;读者也一定会感到心里有一种东西一直在昏睡着,此刻,醒了,高呼上一声:啊,醒了的感觉真好!让我们再重温一遍笔者的学生用“心”编织出来的美丽文字吧:

“然而,当我意识到我无权无条件地接受他们的爱并将这种爱置于我弱小生命所不能承受的地位时,我开始思索,思索如何报答他们。于是我开始不惮以最大的努力将我的爱散布出去。我开始无条件地接受老妈的“罗里八嗦”,并主动找她谈话,因为我知道一句温暖的话语,会暖和整个漫长的冬天;我也开始乐于将我那张虽不精致却很灿烂的笑脸展示给大家,因为我知道“一张欢乐的脸孔,对于一个残病者来说,好得就犹如有益健康的天气那样。”(富兰克林语);我也开始热心于铲平别人路径上不平的地方,我便沉浸在这快乐之中。”

描述式

所谓“描述式论证小单元”,一句话就能“到位”:就是壮一壮胆,把文章中的排比举例中的每一个事例,都描述一下,甚至带点“描写”的味道也不要怕!因为最蹩脚的描写也比高深到“啃不动”的《……论》读起来要轻松要愉悦的。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中国人气质”这一话题时,所用的事例,没有一个是我们不熟悉的,但由于她采用了“描述式”的笔法,就给文章带来了勃勃生机,正如西晋文学家陆士衡在《文赋》中所夸饰的“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一样,让读者顿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小作者一定是站在了历史的高峰上,如“沙场秋点兵”一般,指挥调动着千军万马,按照自己的“战略思想”自如地行动着。她这样写道:

你要问我“中国的气质”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中国的气质就是陶渊明的一壶酒,一丛菊,那酒中远离“车马喧”的不是懦弱的隐忍,那“枝头抱香死,不落北风中”的菊,更彰显着中国人尊严与气节;中国的气质就是刘翔的一次怒吼,一次跨越,那吼声中爆发着的是冲破歧视的伟力,那跨越是挺起中华脊梁的刚强;中国的气质就是张海迪的一张始终微笑着的脸,一次铿锵的演讲,那笑脸是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与追觅,那演讲是对中华外柔内刚的气质的诠释与赞叹。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给生命定调”这一话题时,在文章的结尾处,需要一个最亮的“美点”,于是,她采取了描述(在议论文中,进行描述,好危险的事啊!甚至会被“老古板”的老师看作是大忌的。但我们还是激动不已,因为美就是这样,它摇漾着、揉搓着你的心)的手法,为我们(积极备考的考生们)留下的一段美丽的文字:

人生若为海,目标则为岸;不向着彼岸破浪前行的船,只能是海面上飘来荡去的摆设。人生若为山,目标则为颠;不向着峰巅攀登的人,只能是人生大舞台上的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人生若为翔,目标则为天,不敢向蓝天挑战的人,只能是“虽寿百年犹夭也”的匆匆过客。

笔者还曾经学生们命过一个作文题,材料与话题如下:

德国某著名理工学院一个毕业生设计的一座大桥,由于设计上的一个很小的疏忽,刚建成不久的大桥便倒塌了,很多人员伤亡,损失巨大。学院为了让师生们永远记住这一血的教训,用这座的桥的废钢制成纪念章,发给师生人手一枚,让它常做无声的告诫。话题就是“无声的告诫”。

我跟我的学生们始终是和谐地相处着;讲台下的他们,忽然对讲台上的我发出“通牒”:“老师,咱们一块写呗!”我看了看一脸“坏笑”但却绝对洋溢着善意期待的他们,伏在讲台上写开了。当他们交上作文时,我便十分冲动地读开了我的“下水”作文:

听,微风细雨是告诫

风轻轻,雨柔柔,柳丝垂拂,莲花涣涣,阳光下,一切都在高歌着生活的美好!

但你可听见了在这微风细雨中无时无刻不在低诉着的一声声告诫,一声声叮咛?

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用它的群雕,整年整月地为瞻仰着它的人们,用它那无声的语言讲述着生活在阳光下的孩子们血液中最缺少的精神财富——一个伟大的共和国究竟是怎样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

挺立在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它用它那雄伟的身姿和那长长的回廊,整年整月地向嬉戏在它下面的人们,用它那无声的语言讲解着昨天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壮烈,告诉人们——请珍视今天的安谧与奋斗吧。

在以色列有一面墙,一面写满了对惨遭纳粹屠戮的亲人的思念,写满了对一个民族曾经经历过的血腥的控诉的“哭墙”,它既起不到遮风挡雨的作用,也不具有将外来的人侵者拒于墙之那边的作用,但它“哭”着,无声的“哭”诉着一个民族的血泪斑斑的历史!

在新疆克拉玛依就矗立着两个几乎不成比例的纪念碑,一座12.08米,矗立着,更在纳罕着;另一座12.08厘米,就像怕怕见阳光似的缩头缩脑地龟缩在一旁。那是在纪念着一个特殊的日子:十二月十六日。因为就是那一天有许多花样年纪的孩子,在绝对有力量保护住他们,刚刚还在高声地宣讲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领导干部”们溜之大吉后,而葬身火海。可惜啊,于是人们建立了一座能代表那个日子的12.08米的纪念碑,以祭奠那些孩子们;可耻啊,于是人们就又建起了那座也许能够警醒一些满嘴里讲着的都是正义正气的所谓“大人先生”们、也同样能够代表那个日子的12.08厘米的耻辱柱。

这还不是告诫吗?

俯下你的身子,倾耳谛听,微风细雨仍在低诉着它要对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的告诫。

一座桥,原本完好无损,一场战争将它变成了断桥,几十年过去了,它就一直以它被炸毁时的惨烈形象矗立在鸭绿江边!无声的语言,宣讲着最为有力的无声的告诫:战争,这人类社会的怪物;人类啊,不要再利用它去滥杀无辜了!

一块砖,一块走过了历史经历过风雨,却被一个个畅快的游客层层涂鸦的砖,就镶嵌在慕天峪的长城上!知道吗,它也在哭泣,也在控诉,也在发布着无声的告诫:不要再来“招惹我们”了,因为“我们”是不可再生的财富!

一枚小小的纪念章,记录着的如果是一次辉煌,那也是无声的告诫,更何况它记录着的竟是一场灾难呢?德国某著名理工学院一个毕业生设计的一座大桥,由于设计上的一个很小的疏忽,刚建成不久的大桥便倒塌了,很多人员伤亡,损失巨大。学院为了让师生们永远记住这一血的教训,用这座的桥的废钢制成纪念章,发给师生人手一枚,让它常做无声的告诫。这枚纪念章,就别在一个大学里所有师生的胸前。低头看一眼,它就会给你讲一段无声的话语;用手摸一下,它就会“烫”着你的手:记住吧:许多惨痛就发生在你的一个小小的错误、小小的疏忽上!

告诫,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后人永远记住,为了这风轻轻,雨柔柔,柳丝垂拂,莲花涣涣,为了这美好的一切,曾经有多少颗伟大的心脏过早地停止了跳动;就是为了让我们认清在这风轻轻,雨柔柔,柳丝垂拂,莲花涣涣的美好世间,那些道貌岸然的“大人先生”们在慷慨激昂的宣言背后,躲藏着的是一个多么卑微又多么可耻的心灵;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在这风轻轻,雨柔柔,柳丝垂拂,莲花涣涣的美好人间,如果不吸取前人失败用生命用生灵的换来教训就,还会有另一座桥梁坍塌,另一幢楼房倒塌;另一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也许就会在一个妩媚的清晨,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响起罪恶的枪声!

风轻轻,雨柔柔,柳丝垂拂,莲花涣涣,一切都在高歌着生活的美好!可是,在你高歌着的时候,你可听见了那一声声无声的告诫?

引言式

毋庸多言,“引言式”就是在排比举例时,兼顾到所举事例中的人曾经留下的名言,这样做的好处,正可谓“春风艳桃李,桃李谢春风”。

笔者曾经给学生们命过一个作文题,材料与话题如下:

俄国作家契诃夫有这样一个比喻:“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读书中得到的一个头脑,从生活在得到的一个头脑。”

请以“三个头脑与做一个完整的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开头之后所展开的第一个“论证小单元”中,这样写道:

面对书籍,你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从此,西方文坛上站起了一个巨人,你用毕生的精力铸就一本又一本著作。面对书籍,你曾说:“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中国文坛多了一分豪迈,人们耳边多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东坡居士”。面对书籍,你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此,诗坛上站立起一位圣人,曾经播洒下的甘霖仍滋润着华夏大地。

注意到了吗?在写作中,写到“从读书中得到一个头脑”时,小作者偏不简单地说“莎士比亚”、“苏轼”、“杜甫”如何读书,如何在读书中获得了第二个头脑,而是将他们那与读书有关的名言与他们的业绩“组装”“焊接”在了一起,构成了一组排比句,一种撼人心魄的气势立刻就喷涌而出。

笔者的又一个学生在写作‘进与退”这一话题时,也是有意识地运用了一下“引言式”,就一下,老师的心就这样被“俘虏”了,被折服了!

“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退得洒脱,退得自如;“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退得狂放,退得豁达;“骅骝蜷局不得时,蹇驴得志鸣春风”,退得高傲,退得……面对功名,他们选择了退;面对污浊,他们选择了退。

类比式

笔者的又一个学生,在写“最坏的礼物与最好的礼物”这样一个话题时,他要写的是“爱是一把双刃剑”,不正当的爱就是世上“最坏的礼物”。文章一开篇,就来上了一段排比,先写“篝火”和“江河湖海”都有着两面性,让它们作为“类体”,然后再引出“父母的爱”也同样具有两面性……真的,用不着再去“煽情”,读完这个开头,老师的心就已经有点“微醉”了。

一堆篝火可以为夜晚的游人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可以化作冷酷无情的火魔,将森林和美丽化为灰烬;江河湖海可以灌溉农田,哺育生命,也可以化作肆虐咆哮的洪魔,将房屋和村庄毁成废墟;父母对子女的爱可以令其茁壮成长,成就一番事业,也可以化作一剂毒药,侵蚀着那一方心灵的净士,使本该长成参天大树的幼苗不幸夭折。

限于篇幅,以下各种方法,笔者只能举一例,点到即止了。

譬喻式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善小也为之”这一话题时,为我们留下的一个排比段。“黑夜”与“蜡烛”,“寒冷的荒原”与“怀里的火种”,简直不成比例,但小作者告诉我们,“请献出……”因为它至少可以“照亮一方天”,可以“融化一块冰”;如果所有的人都献出了,就能“化作一双巨手”……读这样的文字,谁还会打“瞌睡”呢?美,就是这样,能让人在一瞬间心花怒放!

漆黑的午夜,黑暗似乎就像恶魔一样强大,然而不要嫌你自己蜡烛的光太暗,请献出你的一分光,它至少可以照亮一方天;积雪的荒原,寒冷似乎是无法战胜的敌人,可是不要嫌你怀里的火种太渺小,请献出你的一分热,它至少可以融化一块冰;祖国、民族的事业同样困难重重,它需要每一个都献出自己的一分力,化作一双巨手,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

警语式

笔者早年的一个学生在写作“空谈与实干”这样的一个话题时,凭借着她的睿哲和这文字本身的精警,如“刻”一般留在了笔者的记忆中的。笔者是一个很少有意去背点什么的人,但许多话却让笔者终生难忘,因为精警精美精致的文字就是这样,过目不忘,是它永恒的魅力!

成功,是一枚果实,只议论它如何甘甜是无济于事的,成功是一种证明,它一次又一次的证明着一个浅显而深刻的真理,在哪里洒下过汗水,在哪里就会迎来一个金色的收获;成功更是一种奖励,它永远属于那些在身后留下了深深足迹的跋涉者。

对照式

笔者一直认为,对比,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手法!在“大雅久不作”(李白语)了今天,很传统也很尊敬传统的笔者在课堂上如絮叨一般的宣讲着它,目的就是为了“扫清”也不知打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人大讲特讲的所谓的“另类语言”在纯真的孩子们头上罩下的“阴霾”!笔者也一直认为,写文章是一定要走正道的,任何的投机取巧都是要不得的!读这样纯正的文字,有谁还会说“太古板”、“太没有灵气”、“太缺少现代气息”了呢!

当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还觉得无聊乏味时,阿富汗的弥漫硝烟会让我们感到幸福;当我们衣食无忧还在抱怨生活枯燥时,非洲难民营里的那个男孩羡慕中还藏着深深痛苦的眼神会我们感到自己的幸福;当我们面对着生活中暂时的不如意而埋怨老天不公就要退缩时,病榻上那些正在与疾病做着抗争的人会让你感到你正生活在幸福中。想想吧,家里有着一拧即开的自来水,能算得上是幸福吗?撒哈拉沙漠会让你点头的——啊,我拥有着绝对是幸福。抬起头就可以看到的缕缕阳光,能算得上是幸福吗?海伦·凯勒早已用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告诉你过——珍惜你所拥有的幸福吧。聆听那秋日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的簌簌落叶声,能算得上是幸福吗?贝多芬也早已用他的双耳失聪还在“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不幸告诉过你——你正在被幸福裹笼着呢!

倒装式

句子经过倒装之后,就由常式句变为变式句了;“怎么了,你?”(孙犁的《荷花淀》)它的表达效果就远比“你怎么了”要生动,更生活。“放下吧,祥林嫂!”(鲁迅的《祝福》)也远比“祥林嫂,你放下吧”更能刺痛已经捐了“门槛”认为自己已经是“干净”了祥林嫂的心的!课上老讲,于是学生们的心就“有戚戚焉”。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写以“认识幸福”这一话题时,为了告诉读者真正的幸福,并不都是功成名就后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的荣光,也并非每日里都能享用着的荣华富贵,它,就在我们身边,就是那我们甚至都习以为常了的“点点滴滴”。她满可以这样说:“当……我们是何等幸福”,可是她不,她非要先说“我们是何等的幸福”,这样一倒装,效果就不一样了!一种自豪,一种对幸福的认同感,一种很鼓舞人的力量,就这样悄然地输入到了读者的心中。

我们是何等的幸福,当想到父母给了我们自由的身躯,赋予我们纯洁的思想与心灵;我们是何等的幸福,当想到我们有高昂的志气,狂奔与人生的跑道上;我们是何等的幸福,当想到拥有着平淡的真切、波折的充实;我们是何等的幸福,当想到我们接受着世界的爱,同时放射着自己的光和热。也许我们还觉得不够吧,往往不禁盯住别人手中那枝娇艳欲滴的玫瑰,可是如果我们对它一无所知,就算得到,也只会被它茎上的刺刺破皮肤,流下鲜血,同时也失去了原本手中那枝庄重、典雅的郁金香。

一字逗式

值得解释一下的是,一字逗,本来是宋词中一种句读方法,如“叹年光过尽”(刘克庄:《沁园春》)再如“探风前津鼓”, (周邦彦:《夜飞鹊》), 还有“料当君思我 ”(刘将孙:《忆旧游》) ,也还有“问离巢孤燕” (吴文英:《忆旧游》) 等。

上述四例中的第一个字“叹”、“探”、“料”、“问”,均属上一下四的一字逗句式,而且都是去声字领格。

笔者在这里只不过是“借用”一下罢了。

我的一个学生在写“得与失”这个话题时,运用着的就笔者常常在课堂上总在“絮叨”着的所谓的“一字逗式”写出的一段精美的文字:

看,他慢吟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徜徉在桃源之间,纵使他失去了高官厚禄又怎样,他得到了自己内心向往的安然与恬淡;听,他高呼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怒视元军,纵使他失去了宝贵是生命又怎样,他了却了自己心中的无悔;瞧,他吟唱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转身离去,纵使他失去了“御用文人”的名号与乌纱又怎样,他得到的是心中无限的自由与豪迈。陶渊明、文天祥、李太白,他们都失去了在常人的眼里求之不得的优越,却换来了心中的一片海阔天空。

悬想示现式

悬想示现就是凭借想象,把实际上不在眼前的事物,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让读者感觉就像能看见听见一样,以增强语言生动性的一种修辞方法。

我和我的学生们,在高考前曾经分析审视了50个文题。其中有一个是给材料,然后又设置了话题的。请先看材料和话题:

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如果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

①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

②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

③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处于什么状态,你都必须写下去。要记住,万事万物都有自己要坚持的原则,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

这些话是对铅笔的忠告,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忠告呢?请以“铅笔原则的启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我的一个学生,从“铅笔的原则”中选择了第一个“原则”给她的启示,在展开论述时,就很是很熟练很舒展地运用了我“推广”的“悬想示现”的方法,写出了下面三段“花灿若锦,美人在畔,翰墨淋漓,棋趣伴着酒香”的文字。读一读,细细地体味一下你心中的那份美好,在怎样得激荡吧:

那是一个学子吧?可为什么满手都是汗呢?啊,他正在参加决定着自己一生命运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终场铃声就要响起,于是,他从容而坚定的抓起了我,他要填涂答题卡了……此时,我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于是我乖乖地听从着他的调遣在A、B、C、D间忙活着。

啊,那是达·芬奇吗?脸上的神情为何那般凝重?啊,他正在构思着他的《最后的晚餐》。他仿佛做出最重要的决定,匆匆地抓起了我,在画布上勾勒起犹大的奸诈与虚伪……我深知自己肩头上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于是,我顺从地听从着他的指挥,按照他的意愿完成着每一个线条。

那是鲁迅吗?一袭长衫,倒剪着手,两道犀利的目光分明已刺破寒窗。一个转身,他随手将我抓到了手里,在纸上写道:“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我更深知自己责任的神圣与重大,我知道,此刻,我就是这位被人们尊称为“大先生”的真正斗士手中的投枪与匕首……于是我乖顺地听从着他的调遣与指挥,感受着在他那喷火的胸膛中激荡着的力量。

不知不觉又到了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了,因为电脑告诉我,我已经超字了!

人民网评: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春和景明,气象一新。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国家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的倡议和主张,郑重宣示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赢得与会嘉宾强烈共鸣,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犹记得2013年,主席把握浩荡世界潮流和纵横历史大势,首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一时间全球瞩目,应者云集。不到6年时间,被誉为“21世纪伟大叙事”“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品”的“一带一路”建设,已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转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全面推进阶段。许多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首届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顺利落实,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强烈愿望。“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主席从原则、理念、目标三个方面,为共同绘制“一带一路”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描边定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方向、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指明了方向。

“如果人为阻断江河的流入,再大的海,迟早都有干涸的一天。”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主席呼吁各方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并提出五项倡议: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项目选择、实施、管理的方方面面;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各参与方齐心协力、守望相助,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就一定能像主席所寄望的,“即使相隔万水千山,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步向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席着重宣示了中国加强制度性、结构性安排,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第一,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第二,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第三,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第四,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第五,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五项举措真诚而务实,对世界展示出一个更加开放、愿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的中国,令人鼓舞振奋。

主席强调:“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是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客观需要作出的自主选择,这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一起播撒合作的种子,共同收获发展的果实,中国对外开放打开全新局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一定会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同时让各国人民更加幸福、让世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