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形容对老人不孝的句子简短(形容对老人不孝的句子)

形容对老人不孝的句子简短(形容对老人不孝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哲思|毁三观!孔子这十句话,我们误解了两千多年

来源 | 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今天是孔子诞辰2569周年。

他是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全民网红教师,文化圈“一哥”,稳坐头把交椅两千多年。

自小耳濡目染,谁都能说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这些话历经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人所津津乐道。

但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1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文: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误解: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说出后半句。

真相:“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这句话讲述的其实是相处之道。

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2

以德报怨

原文:

“以德报怨,何如?”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误解: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3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文: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误解:一般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真相: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那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西,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4

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误解: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孔子重在强调“游必有方。”

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

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5

愚不可及

原文: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误解:“愚不可及”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真相:原句是——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

6

三思而后行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误解:一般人都认为“三思而后行”的意思,是在行动前要多思考,要反复斟酌。

真相:结合原文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原意是对季文子说你不要想太多,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而把明白的事儿想糊涂了。

谨慎是要谨慎,但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

三思而后行,是指一种做事风格。特定的做事风格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褒可贬。现在多为赞颂某人做事讲求仔细,属于褒义。但是在出处《论语》中,也就是它第一次出现时,确被作为贬义。

7

老而不死,是为贼

原文: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误解: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真相:原文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

用网友们的话来表示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自古最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已。

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误解: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十一长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这句话来说事儿。

真相:孔子还说过:“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所以以后再有人用这句话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9

学而时习之

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误解:我们常常把“习”翻译成温习、复习,就变成“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如果这么理解,就变成了“读死书、死读书”的机械活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这不是培养书呆子的结果吗?!这怎么会是孔子的本意呢?又怎么会让普遍的大众体验到快乐呢?

真相:习的繁体字是習,上面一个羽字,是鸟。《说文解字》:“習,鸟数飞也。”小鸟跟妈妈学飞行,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飞起来了,多高兴啊!

这个“习”不是复习,是练习,实习的意思,强调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误解: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真相:这句其实是互文见义。

其实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

多少人还在洋洋得意: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资料 | 搜狐网、十点读书

哲思|毁三观!孔子这十句话,我们误解了两千多年

来源 | 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今天是孔子诞辰2569周年。

他是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全民网红教师,文化圈“一哥”,稳坐头把交椅两千多年。

自小耳濡目染,谁都能说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这些话历经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人所津津乐道。

但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因名气过盛、解读过多而常为人误解,甚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些名言的真相却会让你大吃一惊。

1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原文: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误解: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说出后半句。

真相:“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这句话讲述的其实是相处之道。

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2

以德报怨

原文:

“以德报怨,何如?”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误解: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3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文: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误解:一般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但问题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真相: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那就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西,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你看,这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4

父母在,不远游

原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误解: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现在还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这种做法连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孔子重在强调“游必有方。”

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

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5

愚不可及

原文: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误解:“愚不可及”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都赶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却并非是这个意思。

真相:原句是——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孔老夫子在称赞一个叫宁武子的人。他说:“宁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时候就展示自己的才华,做一名智者;世道浑浊的时候就装傻,做一个愚者。做智者是简单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装傻,这是一种高明的举动,却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很有名的大夫,经历诸多变故,但宁武子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孔子很佩服他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这四个字给他以高度评价。下次再有人说你愚不可及,你就笑着给他讲这个故事。

6

三思而后行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误解:一般人都认为“三思而后行”的意思,是在行动前要多思考,要反复斟酌。

真相:结合原文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原意是对季文子说你不要想太多,想两次就够了。想太多,反而把明白的事儿想糊涂了。

谨慎是要谨慎,但一个人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发生各种弊病。处事多思是好事,但过分了也不尽善。

三思而后行,是指一种做事风格。特定的做事风格在特定的环境下可褒可贬。现在多为赞颂某人做事讲求仔细,属于褒义。但是在出处《论语》中,也就是它第一次出现时,确被作为贬义。

7

老而不死,是为贼

原文: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误解:很多不愿赡养老人的不孝子女会说出这种话来,也有人用这种话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诈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真相:原文大意是说:年幼时不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长,长大后又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就,年老了还迟迟不死,这样的人简直就是世上的祸害。

用网友们的话来表示就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试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义”的人怎么可能说出那种被千夫所指的话来,自古最凄凉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多少人唏嘘不已。

8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原文: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误解:一般人都将文中的“立”理解为成家立业。十一长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这句话来说事儿。

真相:孔子还说过:“立于礼。”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所以立的不是事业、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这是一种自我的觉醒,是人格的独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所以以后再有人用这句话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9

学而时习之

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误解:我们常常把“习”翻译成温习、复习,就变成“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如果这么理解,就变成了“读死书、死读书”的机械活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这不是培养书呆子的结果吗?!这怎么会是孔子的本意呢?又怎么会让普遍的大众体验到快乐呢?

真相:习的繁体字是習,上面一个羽字,是鸟。《说文解字》:“習,鸟数飞也。”小鸟跟妈妈学飞行,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飞起来了,多高兴啊!

这个“习”不是复习,是练习,实习的意思,强调的是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10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误解:我们现在所翻译的,把“知”(智)和“仁”分开来说,说什么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

真相:这句其实是互文见义。

其实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

多少人还在洋洋得意: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资料 | 搜狐网、十点读书

重阳节,看看我自创的孝亲敬老、祖慈孙孝等180个关于孝的成语

孝养俭葬、哭孝恨晚、哭孝已晚、梦中尽孝、孝亲敬老、敬老慈幼、尊长敬老、慈幼孝老、母慈父爱、孝子乖孙、祖慈孙孝、子孝孙乖、亲慈子孝、孝老慈幼、养老孝终、孝心亲情、养恩亲情。---这些是自评9分的。

儿孝孙乖、乖孙孝儿、乖孙孝子、敬老爱幼、孝儿乖孙、女孝儿乖、儿孙竞孝、慈母孝儿、爱子孝亲、慈幼孝亲、慈父孝子、慈父乖儿、慈母孝子、儿孝媳乖、敬天孝亲、妻贤子孝、死后来孝、偷桃孝子、孝儿乖宝、孝儿乖女、严父慈母、养子望孝、以孝报恩。---这些是自评8分的。

孝心亲情、慈父孝儿、代友尽孝、父仁母慈、寒门孝子、亲恩孝报、穷家孝子、贤父慈母、孝儿孝女、孝感人间、孝感天地、孝亲报国、孝养厚葬、孝子偷桃、养儿望孝---这些是自评7分的。

挨家尽孝、传递孝道、慈孝人家、慈孝之家、儿孝女乖、夫贤子孝、父慈子良、乖儿孝妇、归国尽孝、教子以孝、尽孝跟前、敬孝终老、廉洁忠孝、略尽孝心、女孝孙乖、抢亲争孝、尚存孝心、守孝送终、提倡孝道、贤臣孝子、孝亲养老、孝顺乖女、孝心尚存、孝忠守节、孝子献桃、孝子远游、孝子忠臣、兄弟竞孝、养儿图孝、一尽孝心、娱亲乐孝、娱亲孝子、远方慈母、忠臣孝子、忠孝传家、忠孝教子、忠孝良民、忠孝人家、自幼孝顺、最是孝顺---这些是自评6分的。

报恩尽孝、变法尽孝、赤诚孝子、慈疼怜惜、慈言善事、慈言善语、村中孝子、代夫尽孝、得享孝心、感人孝子、乖囡孝子、鬼敬孝子、回家尽孝、节烈忠孝、尽尽孝心、尽孝报恩、尽忠守孝、宽容慈让、力行孝道、母子慈孝、难得孝心、穷苦孝儿、人间孝子、人伦孝道、人子孝心、捎来孝心、守节孝忠、堂前尽孝、天命孝顺、天祐孝子、天子孝亲、膝前尽孝、贤良孝子、孝道传家、孝儿绕膝、孝感亲恩、孝感人神、孝名远传、孝男孝女、孝心可慰、孝心满满、孝心人情、孝子贤臣、幸得孝子、兄弟争孝、养子图孝、以孝训子、忠国孝亲、忠孝节烈、最孝乖儿、大孝之人、幸得孝儿、慈海母爱、廉洁忠孝---这些是自评5分的。

我觉得,天生、教导、思维、性格这四点最能决定孝或不孝,以及孝的程度。孝心孝心,孝从心而发,表现于两眼、言语,然后是行为。眼乖言顺,尽心尽力,即是孝顺。

人的孝首先有很大的成份是天生的,有些人就是天生善良或有孝心。所以一个人能不得有孝顺的儿女或孙子孙女,有很大的程度是一种运气,可遇不可求。

不过,从自己和配偶,己方和配偶方祖辈的过往、传统、家风可以有一些可能性预见,特别是一些好得突出或者坏得突出的,

容易遗传。人不仅身体在生物学上有遗传现象,在品性、道德、性格、习气等非生物学上也有遗传现象。

家教家教,什么样的家教最重要?

不是认字数数,不是琴棋声乐、不是数理化,也不是胎教,甚至不是教做人处事,

而是关于孝的教育,及孝心的培养。

并且这个教育在儿童少年时最具成效,到成年后就晚了。

就是说,在儿童少年时可塑性最强,好教育,18岁后,就连思想也是逐渐硬化成型,改变起来较难了。

养子望孝,养女望孝。父母养子女,一会望子女过得好,二会望子女能有孝心。

至于怎样培养孝心,我觉得一是亲情、二是欢乐、三是故事、四是训练。

一、亲情。把亲情用眼神、言语、美食、衣物表现出来,让儿女感受到,印在儿女的记忆中。

二、欢乐。通过游戏、玩闹、共享让欢乐足够。因为我发现不管友情、亲情还是其它的情,所有感情其秘密一是纽带,二就是欢乐。一起有过足够多的开心和欢乐,有过足够多的愉悦记忆,就会,也才能形成程度不一的感情。

三、故事。

儿童喜欢听故事,而且是最好的听众,又可爱又不挑节目,更不挑漏洞。

所以在儿童时期,多讲一些关于孝亲敬老的故事给儿女听,对父母子女来说都一定会受益一生。

而且,这个时期正是母子父女亲情的黄金时期,故事外的心情互感效应最易调动。

这一点我体会最深,小时候我妈就是讲了许多关于母子和孝的故事给我听,每个故事讲过都不知要有几十遍,我至今仍记忆在心,我认为这对我在孝方面的影响是明显和深刻的。

四、训练。就是在儿童时期有意识地让小孩做一些孝敬父母的行为,我认为这样也会在一个人幼小心灵中留下种子一样的记忆,长大后这粒种子可能会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立地参天。

所以,这四点是父母可以做、值得做、也不难做的。

而现实中,可能不少父母在这四点上踩过坑。

比如在儿女上忽视亲情,让亲情缺乏或者淡漠。

甚至是反面的无情辱骂,或者无人残害,给儿女的欢乐和美好回忆太少,反而是在心灵中留下太多不愉快、甚至恐惧的、恶梦般的回忆。

这样的父母,没有报应是侥幸。

但也有很多情况,是父母倾注的亲情够多,给过的欢乐也够多,也已经尽了力,无可指责,或者说没有问题,可以称为合格,但仍遇上儿女不孝的问题,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在儿女上,确切地说是儿女在一些思维上有错误。比如:

1.没有意识到是已经是自己需要容让包涵父母了,而不是倒过来;

2.没有意识到父母已经不是青壮年,心智、思维能力、甚至认知都有退化变化弱的现象,父母可能在看问题,做事情,对待人上会不如从前,而自己可能无意识中还把父母停留在壮年的记忆中,把父母当成象自己一样思维清晰的青壮年。

3.没有意识到,父母是怎样对待自己曾经的幼稚、弱小、脏乱、啰嗦、需求、渴望、犯错、甚至叛逆,可能是把这些在二十年中当成可爱、乐趣、享受、欢乐和人生,原谅容忍过自己二十次,还是三十次,而自对父母的落伍、无助、邋遢、话多、需要、渴望、小错小过是怎样的反映,可能是忽视、厌烦、不耐烦、嫌弃、小气、斤斤计较、有错必责,有过必怨,有需无视,有唤无应……等等等等。父母对子女,倾注的多半是不计回报的投资,供吃供住供读书,付出不可计数,而子女对父母,一般很难想到回报,或者回报得太少太少。

陪伴对父母十分重要,不在父母的身边,父母的诸多情况、喜忧、愁困、病痛、不便、烦难等自己根本感知不到,做梦也梦不见,更别提日常近距离观察父母衰老的变化、疾病的初症、健康观念的灌输等等。所以,没有陪伴父母,是很大的缺席或忽视。陪伴父母,最重要的是言行用情孝顺,照顾用心细致,至于供给,尽力尽责,问心无愧即可。

健康知识。有些健康知识对父母很重要或者很有用,自己要了解一下,用来在日常生活中反复不断地给父母灌输。比如重大疾病预防排查、补钙防摔防骨质疏松、三高控制、血管养护、防卒中、防心肺感染、打流感肺炎疫苗,等等。不要对父母的健康病患不知不懂、不问不查、不顾不管,忽视冷漠。也不要对父母的疾病情况毫不知情,甚至在需要把一点钱用在父母上时,那钱就变得重若千斤,疼如割肉。

总之,天下之大,什么样的父母都有,也什么样的子女都有。父母和子女,都有做得伟大感人到禽兽不如的千百种情况。从因素上看有天生善恶、后天教育、思维误区三种情况。父母和子女在这一范围角色内的表现,都可用百分制,从尽情、尽心、尽力三方面来打分,尽情是给予的情感与欢乐之多少,尽心是用心细致的程度,尽力是付出以供给的贫富,三方面打分,求平均值,可用来自我审视,也可用来评价他人。有的可能90分,有的可能80分,有的可能就不及格,什么情况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