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老字开头的唯美句子简短(老字开头的唯美句子)

老字开头的唯美句子简短(老字开头的唯美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亲爱的,你老了之后,怎么称呼呢

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甚有名,为司马懿生了俩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连老公带俩儿子,统治了三国后期,孙子司马炎还三国归晋,登基为天子。史书评价张春华说:

“翊天造之艰虞,嗣涂山之逸响,宝运归其后胤,盖有母仪之助焉,宝运归其后胤,盖有母仪之助焉。”

如果是放着一个表彰会诗朗诵,就会说:是她陪伴司马懿,度过那些艰难的创业期,她的贤惠啊,仿佛大禹的老婆;后代当了皇帝,也得益于她做娘的指导。

别的犹可,“嗣涂山之逸响”这话,意思倒很暧昧。众所周知,大禹为了治水,搁老婆在家,三过家门而不入;你说这夫妻感情好吧,怕有些勉强。实际上,张春华和司马懿的故事也有波折。

早年,司马懿不想去曹操那儿工作,装瘫痪躺着,全家一起保密。某日暴雨,司马懿见书正晒在外头,怕浇坏,起身收书,被个婢女看见:哟,老爷没瘫啊?!张春华当机立断,下手杀人灭口,其后自己亲自做饭,司马懿大为感佩。但和大多数肥皂剧一样,男人年轻时的感情信不得。晚年司马懿宠了柏夫人,就懒得见张春华了。某次司马懿生着病,见老妻进门,就动了粗口:

“老东西讨厌,快出去!”(老物可憎,何烦出也!)

张春华也不知道是真觉得了无生趣了,还是太聪明,决定自杀。司马师、司马昭等儿子懂事,一起跟着绝食,司马懿吓坏了,连忙道歉。劝完夫人后,司马懿显然觉得没脸——本来嘛,面对诸葛亮都倒人不倒架、输人不输阵,最后被老婆儿子给降住了,忒没面子,私下就跟人说:“老东西没啥可惜的,怕坑了我的好儿子们!”(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

——如此一看,说张春华像大禹老婆,还真是皮里阳秋话里有话。男人成了事业挺好,夫妻感情就没那么好说了。

但这个故事里,妙在“老物”俩字。中国古代重礼制,称呼太太先生,词一大堆。妻子曰堂,曰妇,曰君(东方朔还叫老婆为细君),曰夫人,曰内子,曰浑家(《水浒传》里常见),曰婆娘,曰孩儿他妈(殷代有所谓“子母”,其实就是孩他妈的简称)),曰太太,曰堂客。太太叫先生也很多,曰官人,曰相公,曰外子,曰老爷。《红楼梦》里都是锦口绣心之辈,不用问是没有“老婆”字样的。《水浒》里也最多对旁人称呼个“武大老婆”、潘巧云说过几句“我的老公”,但当面称呼时,还是员外、官人、娘子之类,真还有丈夫管妻子叫大嫂、大嫂管丈夫叫大哥的!

直到司马懿私下里一句“老货”一叫,透出真理来了:夫妻到最后,都得往“老”字上面招呼。

《世说新语》的老段子了:

大权臣桓温娶了李势的女儿为妾。桓夫人是南康长公主,霸道惯了,拿刀子要去杀狐狸精。真见了李家女子,感叹其风度温婉,抛刀抱住:“阿子,我见犹怜,何况老奴!”

——我看了你都喜欢,何况那老奴!桓温一世权臣,纵横天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风流人物,背地里被老婆一句话揭穿了帮:敢情闺房里就这待遇,“老奴”。

桓夫人究竟是公主,说话有贵族腔,看不起的就称“奴”。日常人家,该叫些什么呢?宋朝时候,真宗皇帝到处找隐士做官,听闻有个叫杨朴的先生,善做诗,召来聊天,杨朴推搪,说不会写。真宗皇帝大概想活跃气氛,就问:“你临行来,有人写诗送你吗?”杨朴答说,只有老婆写了首诗,曰:

“更休落魄贪杯酒,亦磨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这诗极有名,后来苏轼被捉去朝里审问前,还吟了这诗宽慰自家太太。这诗妙在后两句,家居气氛全出:“这回把你捉官衙里,把你这个老头皮断送了!”“老头皮”三字,杨夫人的称呼也活泼俏皮得很。

至于明清之后,“老杀才”成了通用词。杀才不是好话,正经骂人时就是诅咒这家伙该吃一刀。但夫妻间动这个词儿,爱恨交加,有嗔有喜。

比如,张岱《陶庵梦忆》写,说有个人听了秘方,回去对付吃醋老婆,请她吃了颗什么灵丹——其实是假的。该吃醋老婆吃了灵丹,立刻转了性,逢人就说,老杀才还晓得心疼我!这三个字里,又是抱怨,又是甜蜜。

《笑林广记》里则说,有个老头子想占媳妇便宜,媳妇跑去跟婆婆说,婆婆就跟她换了床。半夜里,老头子摸上媳妇床,还不知躺着自家老婆。反正吹了灯都差不多,遂和床上那位兴高采烈。情到浓处,老太太忽然大喝一声,如打个霹雳:

“老杀才!今夜换得一张床,如何就这等高兴!”

英语小说描述市井之间,有男人心情不好,或是心情太好,就会对老婆来句“old chippy”——字面意思是“老”,其实也无非表个亲昵。男人自嘲起来,又会说自家的老婆,是old ball and chain,老链球——链球者,欧洲古代拿来拴人的锁链是也,一个大铁球配个大锁链,让犯人没处走。当然这话说多了,其实也就是甜蜜的枷锁了。

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还会说太太是headache,更有甚者加个“老”,就是old headache——老头疼了。当然,说这话的,多半笑容满面,一副为了老、老枷锁、老头疼,心甘情愿、乐在其中,甘被甜蜜枷锁困住的样子。

我故乡无锡话这里,老字打头的骂法甚多,且大多是女骂男。吴语颇难译为普通话,按字猜形,比如“老作骨头”,就活画出一个积年丈夫不朴实耐劳,更不守本分,说不定饭前喜欢来两盅还要吃花生、饭后还要呼朋引伴打麻将、看到漂亮姑娘就骨头轻;“老不识调”就常用来说一个积年丈夫特别没谱,说话做事没着没落、不着四六,化外散仙一样风筝放出去,一天也不归家;当然,遇到那种老公,白天不起晚上不睡、不洗碗也不叠被、吃鸡不吃皮、吃鱼卡嗓眼、沾酒不撒手、喝一口就呕、不洗澡又不洗脚、打嗝放屁磨牙呼噜全闹、麻将终夜不眠、钱帐不入半点、吹牛没谱、下棋老输、开车刮漆、新裤蹭泥——这一切都能归之为“老赤棺材”。

“老作骨头”、“老不识调”和“老赤棺材”适用环境甚窄。一是妻子骂丈夫,“你个老赤棺材/老作骨头/老不识调,吃了饭也不知道洗碗!晚回来也不知道说一声!!上床睡觉也不洗脚!!!”而丈夫满脸讪笑,听了一如没听;二就是妻子自己打麻将时,跟闺蜜们一起倒苦水。总是彼此骂完一圈后,叹句:

“好了好了最后一圈了,还要回去给老赤棺材做晚饭!”

“哎呀这老赤棺材就是懒呀!”

“是的呀!没有我们,他们怎么活啊!”

这口气很难摹仿,就像洋葱辣椒拌了蜜糖。她们多半也知道,老赤棺材们这会儿多半正饮酒吃肉、搓麻吹牛,逍遥快活,就像一群有人养没人管的小毛孩子,“越活越回去了!”

可是最后,哪怕天塌下来,她们也会随手抽张麻将桌把天先一撑,回去时绕菜场一转买齐东西,给肯定晚回家而且又不打电话的老赤棺材们做饭吃。等老赤棺材们满脸讪笑加得意、颇为享受甜蜜的枷锁时,妻子们还是嘴里不停:

“也不知道前一世里欠了格老赤棺材什么东西,真真是作孽啊!”

飞花令——老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贺知章

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3、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哀江头》 唐·杜甫

4、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长恨歌》 唐·白居易

5、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明日歌》 明·钱福

6、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唐·杜甫

7、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劝学诗 / 偶成》 宋·朱熹

8、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 / 琵琶引》 唐·白居易

9、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离骚》 先秦·屈原

10、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 唐·杜甫

11、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旅夜书怀》 唐·杜甫

1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登岳阳楼》 唐·杜甫

13、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新年作》 唐·刘长卿

14、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行行重行行》 汉·佚名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汉·汉乐府

16、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石壕吏》 唐·杜甫

17、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唐·杜甫

18、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石壕吏》 唐·杜甫

19、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唐·韦庄

20、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梦李白二首·其二》 唐·杜甫

21、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登岳阳楼·其一》 宋·陈与义

22、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回乡偶书二首》 唐·贺知章

23、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新竹》 清·郑板桥

24、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沈园二首》 宋·陆游

25、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26、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狂夫》 唐·杜甫

27、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偶成》 宋·朱熹

28、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29、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秋思》 宋·陆游

30、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病起书怀》 宋·陆游

31、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唐·韩愈

32、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 唐·王建

33、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绝句四首》 唐·杜甫

34、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戏问花门酒家翁》 唐·岑参

35、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唐·王维

36、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早冬》 唐·白居易

37、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38、

39、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江村》 唐·杜甫

40、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4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龟虽寿》 汉·曹操

42、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对雪》 唐·杜甫

43、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渭川田家》 唐·王维

44、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屈原塔》 宋·苏轼

45、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羌村三首·其三》 唐·杜甫

46、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羌村三首·其三》 唐·杜甫

47、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 《中秋》 唐·郑谷

48、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李白

49、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无家别》 唐·杜甫

50、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偶作寄朗之》 唐·白居易

51、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垂老别》 唐·杜甫

52、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垂老别》 唐·杜甫

53、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垂老别》 唐·杜甫

54、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 唐·杜甫

55、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56、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长干行二首》 唐·李白

57、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唐·杜甫

58、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水槛遣心二首》 唐·杜甫

59、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 《春望词四首》 唐·薛涛

60、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塞下曲四首》 唐·王昌龄

61、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欧阳修

6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6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64、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唐·韦庄

65、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陆游

66、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金·元好问

67、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宋·吴潜

68、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宋·辛弃疾

69、绝项茅庵里,老衲正孤吟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 清·纳兰性德

70、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宋·陆游

71、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秋兴八首》 唐·杜甫

72、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官仓鼠》 唐·曹邺

73、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百忧集行》 唐·杜甫

74、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李贺

75、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为薛台悼亡》 唐·白居易

76、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唐温如

77、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州桥》 宋·范成大

78、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书愤五首·其二》 宋·陆游

79、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无题四首》 唐·李商隐

80、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梦天》 唐·李贺

81、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后宫词》 唐·白居易

82、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幽居初夏》 宋·陆游

83、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梦微之》 唐·白居易

8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谁氏子》 唐·韩愈

85、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戏为六绝句》 唐·杜甫

86、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圆圆曲》 清·吴伟业

87、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南园十三首》 唐·李贺

88、长峦谷口倚嵇家,白昼千峰老翠华 。《南园十三首》 唐·李贺

89、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金陵图》 唐·韦庄

90、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南园十三首》 唐·李贺

91、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南园十三首》 唐·李贺

92、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致酒行》 唐·李贺

93、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冬至》 唐·杜甫

94、老翁暂起欲陈辞,却坐支颐仰天哭。 《秦妇吟》 唐·韦庄

95、妾闻此老伤心语,竟日阑干泪如雨 。《秦妇吟》 唐·韦庄

96、池中此鹤鹤中稀,恐是辽东老令威 。《池鹤二首》 唐·白居易

97、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唐·杜甫98、

99、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东溪》 宋·梅尧臣

100、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放言五首·其五》 唐·白居易

101、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禾熟》 宋·孔平仲

102、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唐·杜甫

103、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岑参

104、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九日和韩魏公》 宋·苏洵

105、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短歌行》 唐·白居易

106、却问主人何处去,且容老子个中来 。《忆江南·已盛甚花几许》 宋·刘辰翁

107、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唐·李商隐

108、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自嘲》 宋·陆游

109、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110、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金陵驿二首》 宋·文天祥

111、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宋·晏几道

112、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李清照

113、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李清照

114、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宋·叶梦得

115、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边。 《恨别》 唐·杜甫

116、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别州民》 唐·白居易

117、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塞上曲·其一》 唐·王昌龄

118、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下曲》 唐·高适

119、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岁暮归南山 / 归故园作 / 归终南山》 唐·孟浩然

120、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卜算子·感旧》 宋·苏轼

121、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陇头吟》 唐·王维

122、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临江仙·探梅》 宋·辛弃疾

123、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宋·陈亮

124、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秋夜山居二首》 唐·施肩吾

125、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胡歌》 唐·岑参

126、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唐·杜甫

127、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列女操 / 烈女操》 唐·孟郊

128、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 《月夜》 唐·韦应物

129、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唐·韦庄

130、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忆昔二首》 唐·杜甫

131、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渔父》 唐·张志和

132、与君相逢勿寂寞,衰老不复如今乐 《短歌行》 唐·张籍

133、人生何如不相识,君南我燕北 《送荪友》 清·纳兰性德

134、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 《晓窗》 清·魏源

135、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除夜》 唐·白居易

136、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野老歌 / 山农词》 唐·张籍

137、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除夜寄微之》 唐·白居易

138、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夜泊水村》 宋·陆游

139、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茶》 唐·白居易

140、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 《咏月》 唐·罗隐

141、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古柏行》 唐·杜甫

142、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赵昌寒菊》 宋·苏轼

143、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唐·白居易

144、.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玉楼春·戏赋云山》 宋·辛弃疾

145、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唐·杜甫

146、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147、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曲江对酒》 唐·杜甫

148、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 《夕阳》 唐·韩偓

14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唐·杜甫

150、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木兰花·立春日作》 宋·陆游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转发收藏评论留言。

精美内容每日更新,请持续关注。

感谢图片提供者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你知道“老”字和“孝”字的关系吗?

孝,大概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也被中国人视为最高的品德标准,百事孝为先的说法由此而来。

孝,总共六笔,简单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孝文化至少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甲骨文中的“孝”字就是最直接的证据。孝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扬光大,被一代一代人解读成具体的行为准则,延续至今。

孝,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无论是直面思考过与否,它都已根植于你的内心里;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都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融于生活中,影响着你的生活。

我身边就有很多人被这个“孝”字困扰的非常苦恼——与父母分居两地不能膝下尽孝,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不知道如何尽孝,子欲孝而亲不待后悔不已…… 等等。

今天,笔者想从“孝”字这简单的六笔,漫谈中国孝文化,希望给读者讲清楚这种抽象的文化形态,让读者明白何为孝,如何孝。

何为孝?

孝,从老从子,有两个元素构成。

其一是老,人老了,丧失了劳动谋生的能力,不能自食其力了。多大年龄算老人呢?《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七十曰老”,《礼·曲礼》也说“七十曰老而传”。都将70岁作为老人的标准。

读到这里,有些读者肯定会不以为然,70岁现在都算是老人了,何况在古代,能有几人活到70岁的高寿呢?

请先不要着急,听我解释完孝字的第二层元素,你们自然会明白。

其二是子,必须膝下有子,有孩子对老人进行赡养,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孝”。所以孝是一个两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父母养育孩子,孩子赡养父母,共同组成生命的轮回和延续。

《孟子·离娄上》有句我们熟知的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便是这层意思,没有后代,家族不能延续下去,就谈不上孝了。

当然,这种观念肯定会被现代社会一些人批判,比喻丁克一族肯定是不接受的。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中的孝文化就是这样的,丁克,不是中国文化,丁克一族接受的是西方文化,所以他们不接受不理解孝文化,也属正常。

现在来解释古人为什么将老人的年龄定为70岁。因为从生理上讲,男人在60多岁是有生育能力的,很多老来得子的人都是60多岁生育的,所以古人比较宽容,对于膝下无子的人,只要在丧失生育能力之前养育出孩子,都要给他们足够的机会来完成“孝”的轮回,故而将老的标准划定在70岁。

其实大家不比纠结这个70岁,这只是古人从“孝”的资格上划分的一个标准而已。孔子都说“人之七十古来稀”,实际上一般来说古代人50岁以上就算是老人了。

何为孝这个问题,原始的意思我们理解了——有老人有孩子共同组成的一种血缘延续的关系。

上文我们讲了何为孝,下面我再讲讲如何尽孝。

如何孝?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再看下“老”字,因为“老”和“孝”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老,从人从毛从匕。我们看下“老”字的古体字就很清楚的看出这种偏旁结构。

单纯从“老 ”字解读,这个字非常有意思。

何为老?从人角度解读,“耂”可解读成入土半截了,也就是一些老人通俗说的到了埋了半截的年龄了。从“毛”的角度讲,可解读成没有头发,胡须飘飘的意思。“毛”的三撇,从上到下分别代表着人的头发、眉毛和胡须,“老”字,最上面的撇没有了,最下面的撇却长而飘。《说文解字》解释为“言须发变白也。老也”,便是从这个角度解读的。

从匕,匕现在一般都理解成匕首。在古代匕字可不是凶器匕首,而是指羹勺这种取食的器具,从甲骨文的“老”字,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个类似汤勺的形状。从象形文字上解读,“老”字下面的“匕”字旁,可以解读成需要别人喂食的人,或者解读成丧失劳动力只会吃饭的人。

所以“老”字,我们可以解释成那些丧失劳动能力,头发稀疏,须发花白,需要别人喂食的那些人。

需要谁喂食?当然是后代了。

所以我们必须感叹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将“老”字的“匕”,换成“子”,就成了“孝”字了。

我们再来回归下这个演变的过程,“老”演变成“孝”,丧失劳动能力,不能自食其力只能吃闲饭曰“老”,这时候老人的儿女提供饭食,喂养老人,则为“孝”。是不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不仅仅是两个简单通过笔画组成的文字,而是一个形象的过程?这就是中国汉字“象形”和“会意”的精彩之处。

所以,本人一直非常肯定,汉字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字,没好之一,不接受反驳。

从“老”字到“孝”字的过程,我们可以理解“孝”的最原本的意思就是为父母提供饭食,照顾老人的生活。所以《说文解字》解释“孝”为“子承老也”。承,就是继承奉养的意思。

一个孝字,简单的六划,却蕴藏的三重含义:

人老了,膝下有子,子承奉老人。

以上是单纯从文字的角度解读“孝”的最原始意思,下面我们来看下漫长的历史中,古人对孝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成具体行为的。

孝的演变

中国有一部孝的经典,那就是《孝经》。

《孝经》的作者已经不可考了。还有的说是孔子所做,有的说是孔子的徒弟,还有人说是后人借孔子之名所做。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孝经》源自孔子,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讲的很清楚: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翻译成白话文是: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

《开宗明义》的这100多个字,成为中国孝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后人对孝的解读和延伸,基本源自这100多字,《孝经》后面十七章的内容,也是对这个道德标准按照身份和阶段的解读,用我们现在的语言说就是根据总目标量化出来的可落地的具体措施。

在《孝经》之前,商周(西周)时期,孝的形式大抵是简单的,接近孝的原本意思——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或者更高一层,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

《孝经》之后,有了这个量化出来的标准,特别是从汉武帝开始,将孝作为一种政治资本和统治形式,孝的表现形式就几乎苛刻了起来。

苛刻到什么程度呢?举两个例子:

其一:

《孝经·开宗明义》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就成为为什么古人把头发看成自己的生命的缘由。

古人是很少剪发的,也不敢剪指甲,即使要剪,也必须将剪下来的头发和指甲收集起来,找一个精美的盒子收集,供养起来;

有个故事讲曹操行军严明,不准士兵践踏百姓的庄稼,否则会军法处置。不料自己的战马因为受到惊吓践踏了田里的禾苗。这时候曹操骑虎难下,说完的话也无法收回,便挥刀自刎,在将士的劝阻下,才割了自己一缕青丝以示惩戒。

可见在孝文化的影响下,古人是把发肤看的多么重要。生命不是你自己的,那是父母的,头发当然也不是你自己的了。所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里,很难找到个人主义,因为没有个人主义的土壤。

其二:

《孝经》第十八章《丧亲》讲: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又是短短的100多字,我们看看这100多字被后人发掘出多少孝的元素,很多延续至今:

1.哭丧,哭的越悲伤越好,哭的声音越大越好,标准是“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要哭的声嘶力竭,死去活来,上气不接下气,哭到衣冠不整,哭到嗓子哑到不能说话;

2.素服素食,标准要做到“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

3.三日下葬,人去世后一般要停尸三日供亲人告别,就是源于此,因为孔子说父母去世了,只允许儿女悲伤三天,三天后必须吃饭停止悲伤,不然就伤害健康了。

4.守丧三年,父母亲去世后,古人是要在坟墓旁守孝三年。这一点很苛刻,不巧的话要守丧6年。

5.下葬的仪式,要“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簋类祭奠器具。

6.送丧,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

7.风水选墓穴,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

8.牌位,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没能力兴建庙宇,但供奉先人的牌位是必须做的。

《孝经》总共十八章,由于篇幅的关系,我选取了第一章和最后一章,用来说明中国孝文化在《孝经》之后,是如何被后人演变成标准的仪式的。

现在孝的形式

我们看古人的孝,充满了仪式感,然后总觉得现在人不那么重视孝了。实际上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使孝回归到最初的形态,回归到养育和赡养的本质。

我想这是一种积极的演变,这种演变不是不孝,而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在这个原始的孝的要求下,只要做到在父母失去自食其力的劳动能力后,供养好父母的生活起居,就算是孝顺了。

当然,这个要求也不低,因为父母能独立生活的时候,子女要在外打拼,赚钱养家,忙事业,父母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时候,子女要做到舍弃一些东西,回到父母身边,或者接父母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不然如何尽孝呢?反正,我不接受花钱请保姆或者送养老机构的形式,我觉得这不是尽孝,而是在推卸孝的责任。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对父母的孝,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面对到做对,是一段很长的距离,我们至少应该做到孝的最原始的要求,赡养好父母,照顾好父母的生活。将孝文化传承下去。至于孝的仪式感,不要也罢。

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很多人不得不远游奔前程,不要忘记每天给父母打个电话,消除父母的牵挂。

《孝经·庶人》讲: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我们普通人做到辛勤劳动,勤俭节约,供养父母衣食,足矣。

你看,《孝经》也不是那么不讲道理,对我们普通人提的标准也不高嘛。

孔子还说: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句话对于很多与父母意见不和而闹矛盾的人,一定要很好的背诵理解,意思是:当父母不对的时候,要委婉的好言相劝,当父母还是不理解的时候,也不要怨恨父母,而是依然要对父母恭恭敬敬。

不与父母吵架,不让父母生气,这一点我们应该要做到。

如果孝的要求再高一点,那就是光耀父母,让父母为自己感到骄傲。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不需多言了。

总结

本人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孝”字解读孝文化的本质和原始意思,孝包含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然后子女反哺赡养父母;

第二部分,讲了中国孝文化的演化,从商周时期原始的孝,到西汉开始充满政治意味和仪式感的孝;

第三部分,是本人对现代人如果对待孝的一些个人想法,孝顺父母其实不难做到,只不过孝心需要经得起时间的打磨。

这就是从一个“孝”字,读出的中国孝文化。

小雪节气后,北方农民喜欢吃两种带“老”字的菜,真的能驱寒?

昨天在家里捣鼓着支起了煤炉子,天气终于冷了!也该冷了,明天就是今年的小雪节气,小雪节气需具备零下温度才能有下雪的可能。

大家都知道立冬萝卜小雪菜,也就是说立冬时往家里收萝卜,小雪时把白菜收回家,这两种菜是农村收获最晚的两种农作物了,收完白菜之后,农民们就可以悠哉悠哉的猫冬了,整个冬天几乎没啥农活,那些个农村老娘们在家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吃的,让家人享受冬天的美食。

在我们北方农村,每年小雪节气之后,最常吃两种老字开头的菜品,第一种名字叫做:老虎菜。老虎菜具备的特点是足够辣,在寒冷的冬天里,一种能让我们越吃越爱吃,越吃越出汗的辣味菜,这种菜选用的材料有四种:辣椒,大葱,白菜心和香菜。

把四种菜洗干净了,放在菜板上面剁细,放在碗里加点味极鲜和香油,于是吃饭的时候,这样的菜就能驱寒气,开胃口,让我们吃更多的饭,保证身体所需要的营养。

第二种菜的名字叫做老板菜:老板菜是吃大鱼大肉腻了的情况下,解腻的一种菜品。

老板菜制作简单,就是把收回来的自家种的青萝卜清洗干净,切成长条,然后把我们山东章丘大葱的葱白也切成和萝卜条一样长的葱段,端一碟菜一小碗山东黄豆酱,这就是一道正宗的老板菜。

为什么小雪节气后农民们喜欢吃这两种老字开头的菜呢?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这些菜所需要的材料都是当季主要蔬菜,白菜、萝卜、大葱和香菜,都是冬季农民们家中储存最多的蔬菜,第二个原因是老虎菜可以驱寒,让原本觉得冷的身体很快热乎起来,而老板菜具有解腻清脂的功能,整个冬季里,农民们不劳作,每天吃了睡睡了吃,所以要多吃些老板菜清脂肪,避免冬天长成大胖子。

我个人觉得,北方农村之所以在小雪节气后经常吃这两种带老字的菜品,主要原因是口味重,加上几种食材是冬天里最多的菜,而且做起来简单,哪怕不会做菜的人看一眼都能做出来。

"老"字(七律仄起)

老大徒伤叹晚身,

老而益壮献余春。

老成历练丰才智,

老实巴交善对人。

老马嘶风豪气在,

老牛舐犊血缘亲。

老熊当道家安卧,

老鹤乘轩灭国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