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词语错综的句子怎么写(词语错综的句子)

词语错综的句子怎么写(词语错综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瀛奎律髓80·卷26变体类,交融与对仗,变化多端的情语和景语

前言

第25卷为拗字类,第26卷为变体类,这两种有什么区别吗?方回解释说:

周伯弼诗体分四实四虚,前后虚实之异,夫诗止此四体耶?

然有大手笔焉,变化不同,用一句说景,用一句说情,或先后,或不测,此一联既然矣,则彼一联如何处置。今选于左,并取夫用字虚实轻重,外若不等,而意脉体格实佳,与凡变例之一二书之。

所谓的实与虚,指景语(实、重)和情语(虚、轻)。

常见的就是前后虚实,即“一联说景,用一联说情”。但是,假如一联中的两句,出现“一句说景,用一句说情”,?即为变体(例),那么下一联该怎么写呢,

于是方回选录了一些唐宋律诗的变体,分析了其虚实轻重(就是景语和情语的安排),从外表看似乎与正体不同,其实“意脉体格实佳”。

可以看出来,这里的变体指情语和景语的变化,和拗字诗完全没有什么关系。

一、上已日徐司录林园宴集 杜 甫

鬓毛垂领白,花蕊亚枝红。

欹倒衰年废,招寻令节同。

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有喜留攀桂,无劳问转蓬。

这首诗,方回说第一联就出现了这个现象,第一句说情,第2句说景:

“鬓毛垂领白”言我之形容,情也。“花蕊亚枝红”言彼之物色,景也。既如此开劈,下面似乎难继,

那么杜甫怎么接第二联呢?方回继续说到:

却再着一句应上句,形容其老,为可怜又着一句,言不孤物色之意。然后五、六一联皆是以情穿景,然结句亦不弱也。

尚双峙力缴,惟老杜(杜甫)能之,惟黄(黄庭坚)、陈(陈师道)能之,惟曾茶山(曾几)、赵章泉(赵蕃)能之。

第3句接第1句,继续言情(继续写老态),第4句提到了“令节”,是对于第2句景语的照应。后面的颈联(5、6句),是景语中含情。

后面说黄庭坚等江西诗派诗人,继承了杜甫的本事。

方回还举例了杜甫的另外一首五律的中间二联:

如“重过何氏”四句云:“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何日沾微禄,归山买薄田。”此等变格岂小手段分二十字、巧妆纎刻者能之乎?

暮容色,好林泉,是景语,加蹉跎、怅望,则有深深的情感于其中。

二、江涨又呈窦使君 杜 甫

向晚波微绿,连空岸却青。

日兼春有暮,愁与醉无醒。

漂泊犹杯酒,踟蹰此驿亭。

相看万里别,同是一浮萍。

方回解释说这首诗中,情语对仗景语:

日且暮,春亦且暮,景也。愁不醒,醉亦不醒,情也。以轻对重,为变体,且交互四字如秤分星云。

下联是情语:愁与醉无醒,虚、轻。上联是景语:日兼春有暮,实、重。

景语对仗情语,以轻对重。方回称之为变体。日春对仗愁醉,四个字如同秤杆上的星分布一样。古称有16颗星,北斗七、南斗六,加福禄寿三颗星。

颈联也须注意:漂泊犹杯酒,踟蹰此驿亭。和上面提到的“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很相似。一句之内前虚后实,情语加景语。

三、屏 迹 杜 甫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

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方回把写景的词语称为重,情语为轻,关于这首诗颔联的对仗,他解释说:

或问“雨露”二字双重,“生成”二字双轻,可以为法乎?“雨”自对“露”,“生”自对“成”,此轻重各对之法也,必善学者始能之。

有人问,雨露可以对仗生成吗?

雨露两个字,都是景语(实),所以是双重。而生成两个字,都是情语(虚),所以是双轻。

方回解释说,这是句中对。雨对露,生对成,位置和字数一样即可。学诗之人,要善于使用句中对。已故的东南大学教授王步高先生说,上下联各有句中对,则上下联可以不必对仗工整。

同样的例子还有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其颈联”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另陈师道有”车笠吾何恨,飞腾子莫量。“

聚会对仗雷雨, 车笠对仗飞腾,都是句中对,

另外,这三个句中对的情语,都是动词而不是名词:生成、聚会、飞腾。下一首则是名字类的情语。

四、 病起 贾岛

嵩丘归未得,空自责迟回。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

病令新作少,雨阻故人来。灯下南华卷,祛愁当酒杯。

这一首的颔联,身事对仗兰花,方回点评说:

老杜此等体,多于七言律诗中变。独贾浪仙乃能于五言律诗中变,是可喜也。昧者必谓身事不可对兰花二字,然细味之,乃殊有味。以十字一串贯意,而一情一景自然明白。下联更用雨字对病字,甚为不切,而意极切,真是好诗变体之妙者也。

身事,和生成、聚会不同,身事是名词。而兰花也是名词,虽然与身事不同类,但是也可以对仗,我们一般称为宽对。

不过,方回并没有说宽对如何,而是说这两句诗,可并作一句看,前后连贯,别有味道。细细品味,事不如意而春天又归,有光阴虚度之感。诗人用兰花开,形容时间的流逝。

颈联用病对仗雨,新作对仗故人,还是宽对,不过句意上来说,都是不如意的具体表现。从这个角度看,颈联不仅上下对仗,而且还承接了颔联的句意。身事不遂,不仅仅嵩丘难归,联作诗和好友来访都难以实现,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了。

另,杜甫《齐山登高》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其中用尘世对仗菊花。又杜甫有《九日》”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白发对仗黄花。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诗篇对仗花鸟。

这些都被方回归类为变体,但是这此宽对使用比较广泛,唐人未必认为是变体。

五、送春   苏东坡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酒阑病客惟思睡,蜜熟黄蜂亦懒飞。

芍药樱桃俱扫地,鬂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

这首诗稍有复杂,方回解释说:

酒阑病客惟思睡,我也,情也。蜜熟黄蜂亦懒飞,物也,景也。芍药樱桃俱扫地,景也。鬂丝禅榻两忘机,情也。

一轻一重,一来一往,所谓四实四虚。前后虚实,又当何如下手?至此则知系风捕影,未易言矣。坡妙年诗律颇宽,至晚年乃神妙流动。

第3句情语,对仗的第4句是景语。第5句景语,对仗的第6句是情语。

周伯弼的四实四虚,指中间四句都是景语,或者都是情语;前后虚实,指颔联写景、颈联写情,或者颔联写情,颈联写景。

但是苏轼中间这二联,每一联中,都是情语句对仗景语句。所以方回说”一轻(情语)一重(景语),一来一往”。

陈与义《对酒》中间二联亦是,不过情语都是上联,景语都在下联,不似苏轼错综对: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又陈与义《陪粹翁举酒於君子亭下海棠方开》中二联:

春风浩浩吹游子,暮雨霏霏湿海棠。去国衣冠无态度,隔帘花叶有辉光。

六、早起 陈师道

邻鸡接响作三鸣,残点连声杀五更。寒气挟霜侵败絮,宾鸿将子度微明。

有家无食惟髙枕,百巧千穷只短檠。翰墨日疏身日远,世间安得尚虚名。

这首诗两用句中对,不过颔联更加巧妙。方回点评说:

有家无食、百巧千穷,各自为对,变体也。如:寒气挟霜侵败絮,宾鸿将子度微明,轻重互换,愈见其妙。

颔联也是句中对,寒气对败絮;宾鸿对微明。同时,上下联也对仗,寒气对宾鸿,败絮对微明。

方回还特别指出“轻重互换”,败絮和宾鸿都是实际存在的事物(重),一个在句尾,一个在句首。

结束语

情语和景语的安排,以前后虚实为正体。方回总结的变体,大概这么几类:

上下联中,一句为情语一句为景语;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一句之中,有情语和景语,例如:怅望好林泉。

上下联中,各有情语和景语的句中对: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各种宽对,例如“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诗篇对花鸟。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诗一首为今天作业,变体类习作80《登浮山过隧道》

林开洞转海天空,前后风光各不同。

山色阴晴残照里,桃源隐见梦魂中。

遥观舟舸来还去,自忖浮生西复东。

乘兴攀云入绝顶,人言高处趣无穷。

@老街味道

2023一轮文言文复习:文言文课内外词语比较分析试题

(2022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 (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说确。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确。D. “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确。

2.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取曲沃”与“西取由余于戎”(《谏逐客书》)中的“取”字含义不同。

B.“其后秦欲伐齐”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中的“其”字含义不同。

C.“子为寡人虑之”与“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中的“为”字含义相同。

D.“张仪南见楚王”与“南取百越之地”(《过秦论》)中的“南”字用法相同。

【答案】C

【解析】C项,前者为介词,“替”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演奏”的意思;A项,前者是“攻下”的意思,其宾语是处所,后者是“得到”的意思,其宾语是人物(由余);B项,前者是指示代词“那”的意思,后者是人称代词“他们”;D项,“南”字的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

3.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群臣闻见者毕贺”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中的“者”字含义不同。

B.“诸士大夫皆贺”与“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诸”字含义不同。

C.“而患必至也”与“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D.“何也”意思是为什么呢,“何”与《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何”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C项,前者是名词“祸患”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担心”的意思;A项,前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是“者”字结构中的代词,代指人;B项,前者是形容词“众”“多”的意思,后者是兼词“之于”的意思; D项,前者是为什么的意思,后者是哪里的意思。

4.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后秦欲伐齐”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B.“惠王患之”与“无敌国外患”(《孟子·告子下》)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D.“群臣闻见者毕贺”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B项,前者是动词“忧虑”的意思,后者是名词“祸患”的意思。A项,前者是“攻打”的意思,后者是“夸耀”的意思;C项,都是“如果”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全,都”的意思,后者是“完结”的意思。

5.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敝邑欲伐之”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素师》)两句中的“敝”字含义相同。

B.“寡人自以为智矣”与“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是“国土”的意思,和现在汉语的“土壤”含义不同。

D.“广从六里”与“约从离衡”《过泰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答案】A

【解析】A项,前者是形容词“破败”的意思,后者是“使……破败”的意思;B项,前者是“认为”的意思,后者是“用……做” “把……做成”的意思;C项,前者是“国土”“国家”的意思,后者是“土地”的意思;D项,都同“纵”。

6.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王大说”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B.“不伤一人”与“何伤乎?”(《侍坐》)两句中的“伤”字含义相同。

C.“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 “绝”字含义不同。

D.“则两国兵必至矣”与“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两句中的“兵”字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B项,前者是“伤害”的意思,后者是“妨得”的意思;A项,都通“悦”,高兴; C项,前者是“断绝”的意思,后者是“横渡”的意思;D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的意思。

7.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王不听”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听”字含义相同。

B.“吾事善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C.“子其弭口无言”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其”字含义相同。

D.“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A项,前者是“听从”的意思,后者是“允许”“满足”的意思;B项,前者是形容词“好,完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与……交好”的意思:C项,都是语气副词,表祈使,译为“不要”;D项,前者是介词“和”“跟”的意思,后者是动词“亲附”“结交”的意思。

8.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弭口无言”与“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谏厉王弭谤》)两句中的“弭”字含义相同。

B.“以待吾事”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同。

C.“张仪反”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两句中的“反”字含义相同。

D.“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A项,前者是“闭”的意思,“弭口”即闭口;后者是“禁止”“消除”的意思,“弭谤”即“禁止非议”“消除诽谤”。【注】关注动词后的宾语即典型语境。B项。前者是目的连词“来”;后者是介词“因为”;C项,二者都通“返”,都是“返回”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后者是介词“由,通过”的意思。

9.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乃出见使者”与“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楚兵大败于杜陵”与“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左传》)两句中的“大败”含义不同。

D.“夫秦所以重王者”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两句中的“夫”字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B项二者都是“接见”的意思;A项,二者都是介词“趁机”的意思; C项,前者是“惨重的失败”的意思;后者是“战胜,使失败”的意思,二者最大区别是:后者“大败”后有宾语“之”,所以是使动用法;D项,前者是句首发语词;后者与“子”合称“夫子”,表示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10.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齐、楚之交善”中的“之”为助词,处在主谓之间,不译,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之”用法相同。

B.“不榖得商于之田”中的“不榖”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与《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中的“不榖”含义相同。

C.“秦所以重王者”与“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两句中 “重”的含义不同。

D.“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两句中 “先”的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A项,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翻译为“齐楚的交情”;后者为助词,处在主谓之间,不译。B项,二者都是谦称之词,含义相同。C项,前者是“重视”的意思,后者是 “重量大”“比重大”的意思;D项,前者是形容词,“先于秦”的省略;后者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即“把……放在前面”。

11.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

B.“子为寡人虑之”中的“虑”为“考虑”之意,与《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的“虑”含义相同。

C.“今齐王之罪甚厚”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韩非子·五蠹》)两句中的“罪”字含义相同。

D.“而大国与之欢”与“几家欢乐几家愁”(《竹枝歌》)两句中的“欢”字含义相同。

【答案】C

【解析】C项,前者是名词“罪恶”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惩罚、治罪”的意思。A项描述正确;B项正确,后者也是动词“考虑”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交好,交善”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欢乐、快乐”的意思。

12.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此”中的“若”是假设连词,翻译为“如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若”含义不同。

B.“则是北弱齐”与“汝心之固,故不可彻,曾不如孀妻弱子”(《列子汤问》)两句中的“弱”字含义相同。

C.“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与“荆轲之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战国策·燕策》)两句中的“私”字含义不同。

D.“子独不贺”与“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两句中的“独”字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B项,前者是“削弱”“使衰弱”的意思;后者是“年幼、年少”的意思。A项,前者假设连词,后者是动词“像”“好像”的意思。C项,前者是动词“占有”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私下、偷偷地”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唯独”“只有”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独自”的意思。

13.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必受欺于张仪”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B.“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与“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C.“乃出见使者曰”与“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十二郎文》)两句中的“乃”字含义相同。

D.“广从六里”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两句中的“从”字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A项,二者都是介词,表被动。B项前者是介词“从”“到”的意思,后者是介词“对、对于”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副词“才”的意思。D项,前者通“纵”,“长、竖”的意思;后者是介词“从”“自”的意思。

14.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欲兴师伐秦”与“遥襟俯畅,逸兴遄飞”(《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兴”字含义不同。

B.“伐秦,非计也”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两句中的“计”字含义不同。

C.“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D.“遂举兵伐秦”与“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答案】D

【解析】D项,前者是“兴起、兴”的意思;后者是“杀尽”的意思。A项,前者是动词“派遣、发动”的意思;后者是名词“兴致、情趣”的意思。B项,前者是名词“好计策、计谋”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商议,谋划”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损失、丢失”的意思。

15. (2022全国甲卷改编)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与齐合”与“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B.“遂举兵伐秦”与“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两句中的“兵”字含义相同。

C.“计失于陈轸”与“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失”字含义不同。

D.“过听于张仪”与“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B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的意思。A项,前者是并列连词“和”的意思;后者是动词“给予”的意思。C项,前者是“错失”的意思;后者是“迷失”,引申为“仕途不遇”的意思。前者是副词“过分、过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探望、拜访”的意思。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几乎亡国,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