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适合发朋友圈兄弟情句(哥兄弟情深的经典句子)

适合发朋友圈兄弟情句(哥兄弟情深的经典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7个嵊州孩子回家了 认亲现场令人潸然泪下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汉青 通讯员 戴茜

有一种痛苦叫做“骨肉分离”,有一种亲情叫做“血脉相连”,有一种期盼叫做“阖家团圆”。

10月30日上午,“团圆行动·让爱回家”认亲大会在嵊州市公安局里隆重举行,又有7个嵊州的孩子回家了,重新踏上这片故土很陌生,因为他们不曾在这里生活,但又很熟悉,因为他们的根在这里,暌违了几十年的拥抱,或许来的稍晚了一些。但这一刻的久别重逢,最让人泪潸。

走街串巷,张贴广告,只为回家

43年前,由于家里经济困难,父母无奈将几个月大的刘德亮送走,之后被山东德州的一对夫妇抱走。虽然养父母不曾说起,但懂事的刘德亮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从嵊州被抱养的,但介于养父母的情感,一直将寻亲心愿埋藏心底。

2013年,养父母去世后,刘德亮在妻子的支持下踏上了寻亲之路。在山东、嵊州两地寻亲志愿者协会的帮助下,他走村串户,将自己寻找亲人的广告张贴在醒目位置,却都毫无线索,但刘德亮没有放弃希望,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回家。

今年,刘德亮了解到全国正在开展“团圆”行动,在德州寻亲志愿者协会的帮助下,他将自己的血样寄到浙江。嵊州警方得到线索后马上进行比对,没想到,很快传来好消息:嵊州有一户人家和他的DNA匹配成功,这让刘德亮又惊又喜。

“当时没办法,40多年我们也一直在找,就是找不到。”今天,母亲钱飞娟抱着失散多年的儿子泣不成声,紧紧抓着他的手不愿放开。

一份DNA报告结束了46年的寻亲路

1975年,小儿子孙成林出生在沙园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家中已有三个小孩,母亲倪杏芬怕养不活他,无奈将他送走,这一别就是46年。

随着年龄的增大,老人愈发想念被送走的小儿子,他们多方打听,得知其曾被大王庙一户人家养了七八个月,但后来被吉林的一对夫妇抱走,从此杳无音讯。

随着“团圆”行动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失散家庭重逢团圆,三儿子张强永了解后也想通过这一方式找回小弟,便告诉了剡湖派出所民警。10月17日,民警特地上门帮他们采集了血样。

没想到短短4天时间,嵊州警方就有了结果:两边的DNA匹配成功。“妈,找到了,四弟找到了!”得到消息,在病榻中80多岁的老母亲喜极而泣,激动地一夜没有合眼。

多年来,孙成林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寻亲之梦,曾多方打听四处联系,都毫无结果。“感谢嵊州公安,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拿到DNA报告的那一刻,他反复地看着,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是我当时的失责,让你委屈了。”

1981年的一天,沈琴菇在医院里刚刚生产没几天,产后虚弱睡着时,小儿子被人抱走。醒来后的沈琴菇找不到儿子慌了神,到处寻找,但都毫无结果。

“这也许是他的命吧,希望养他的人对他好点。”沈琴菇也曾这样安慰自己,可是她的愧疚和自责丝毫没有减退,还是希望小儿子能回来,舍不得放弃寻找。前几年,丈夫去世,让她更加想念自己的小儿子,又开始东奔西走寻找小儿子的下落,但是每次都满心期待的寻找,落空而回。

10月13日,在大儿子的建议下,沈琴菇去做了DNA,一个星期后,嵊州警方就通知她:儿子找到了,在北京。这个消息让沈琴菇42年的愧疚和自责有了些许安慰。激动、难为情、担心、高兴……各种情绪涌上心头,无论如何都要好好弥补他。

“是我当时失责,让你委屈了。”见到小儿子李明泽,沈琴菇一直在责怪自己当初的不应该,“不怪你,妈,不怪你。” 李明泽和母亲紧紧相拥,泪湿了她的肩头。

“团圆”行动是今年公安部开展的一项全国性的行动,也正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践行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努力让失散家庭实现团圆目标。

今年以来,嵊州市公安局秉持“党政认可、群众满意”的工作理念,立足刑侦体制改革,发挥警种职能优势,深度联动兄弟县市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当地寻亲志愿者组织,积极开展团圆行动。组织发动社区民警、村社干部、志愿者深入摸排农村地区来历不明儿童,全量录入公安部DNA信息库。

嵊州公安明确DNA专职比对核查员,将比对中的信息第一时间指令落地核查。积极联系DNA比对中的血亲双方,征得双方同意后,组织血亲双方开展实地认亲活动。年初至今,嵊州公安共接受68户家庭提供的179份血样、成功比中15户家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嵊州公安正全力推进“团圆”行动的开展,帮助更多的失散家庭早日重逢,如果您或您身边有需要寻找亲人的请及时与警方联系。

联系电话:

嵊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技术室

祁警官 17816527600

刘警官 17816527620

10首亲情古诗词,浓浓亲情,感动千年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词大意:慈祥的母亲手拿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出门前将衣服缝得结结实实,担心孩子很晚才会回来。谁能说孩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和煦的春日般的慈母恩惠!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点出了母子间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慈母的爱子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母亲的深爱之情,动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以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广大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南池

【唐】李郢

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䍠。

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

诗词大意:小男孩准备鱼饵,妻子搓丝准备做钓鱼线,丈夫倒裹头巾,身旁满满一壶浊酒飘出浓浓的香气。太阳升起两竿高了,正是鱼儿觅食的时候,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在南池垂钓。

这首诗以欢快的语调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小家庭垂钓时的欢乐情景。诗的前两句写一家三口,小男孩在准备鱼饵,妈妈在搓钓鱼丝线,满壶的酒放在一旁,酒香四溢,爸爸戴着帽子一边品酒一边在垂钓。从“供饵”“搓丝”“倒接缡”这些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一家人高兴的心情。后两句写太阳升高两竿,正是鱼儿吃食的时候,随着鱼儿不断上钩,全家人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声。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诗词大意:掀开门帘,拜别老母,就要起程动身了,老母白发苍苍,愁容满面,欲哭无泪。在这风雪之夜,却要掩闭柴门凄惨远去,这时候(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养儿子还不如没有啊。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表达了与母亲分别时的忧愁、无奈、痛苦与感伤,把别离之情表现得贴切又沉痛。

首句点明了别母的主题,并融入了远游异乡、身世飘零的悲哀之感。第二句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写别母时的伤痛之情,但特征鲜明的母亲的形象已经能够让人感受到母与子各自内心的情感:两两相对,默然无语,母亲的凄楚和惦念,诗人的悲愁和愧疚,尽在不言中。第三句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全景式画面,同时营造了充溢着强烈悲哀情绪的氛围。末句是诗人从心底发出的慨叹,是诗人感情步步加深,层层蓄积,凝聚到饱和状态时的迸发,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心理状态。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词大意:古人做学问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时代下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这是一首教子诗,是诗人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全诗言浅意深,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墨萱图(其一)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诗词大意: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很是惭愧。

萱草花光彩耀眼,在南风的吹拂下默默地吐露着芳华,有忘忧之意。诗人用萱草花暗喻浓浓的母爱,虽说忘忧,但对游子的牵挂却终其一生。这首诗表达了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和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愧疚之意。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诗词大意:母亲爱子之心情意无限,欣喜我赶在年前及时归家。御寒之衣母亲针针线线缝得细密,我家书里的墨迹还很新鲜。母亲见我面庞清瘦连声感叹,惊呼儿名问苦问饥寒。我顿时感到愧为人子踌躇难回答,在母亲面前不敢谈在外颠簸之苦。

乾隆十一年(1746),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感怀母亲对自己的关切之情,遂写下了《岁暮到家》一诗。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游子归家,作为母亲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虽然语句直白,却富含意蕴。“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两句,用“密”“新”两个字表现了母亲在寒衣、家信中寄予的深情,体现出母亲对自己的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两句,把母亲对儿子惦念和关注的神情、话语通过“怜”“问”两个字表现出来,使人如闻其声。把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最后两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写诗人的心态: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情真意切,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令人回味。

国风·邶风·凯风

【周】无名氏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词大意: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弱,母亲养儿辛苦忙。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儿子歌颂母亲并深感自责的诗。

全诗共四章。诗的前两章的前两句都以温暖的南风吹拂“棘心”“棘薪”比喻母亲把幼子抚养成人。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后两章写子女自愧不能报答母恩。每章首二句为反兴。浚邑之下的寒泉能滋润大地,美丽的黄鸟能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这即是说我们七子连“寒泉”“黄鸟”也不如,致使母亲辛劳,还不能安慰母亲的心,深感愧疚。

诗歌用比兴手法,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起兴,兴中有比,在重章叠句的复沓中,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情赞美和反躬自责的愧疚。

全诗设喻贴切,用字工稳,诗中虽然没有实写母亲如何辛劳,但母亲的形象还是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送兄

【唐】七岁女子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

诗词大意:离别的路上秋云刚刚升起,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令人叹息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不能排成一行飞向远方。

这是年仅七岁的妹妹送别哥哥时写的一首诗。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兄妹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

诗中没有正面写兄妹送别时的伤感,而是通过侧面的环境描写来烘托离别之情。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最令人感叹的是,大雁都能成群地飞向南方,而我们兄妹为什么不能同去远方呢?

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呼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得自然、诚挚、感人。

七步诗

【三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词大意:煮豆子用来做羹,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用来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我们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迫害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豆秸和豆子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豆秸燃烧煮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这首诗是对当时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真实写照。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诗词大意:自从河南发生吴少诚叛乱以来,关内道路阻塞又有饥荒,兄弟姐妹们四分五散,各在一方。因为看到月亮的圆缺现象而有所感,姑且写出心中所思,寄给在浮梁的长兄、在於潜的七兄和在乌江的十五兄,同时给在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看。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为生活所迫流离失所,各奔西东。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仿若秋蓬。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此诗大概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申、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大都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交通断绝,使得“关内阻饥”。诗人伤时念乱,思亲思乡,故写下了此诗。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仍、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颔联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尾联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以含意深远、情意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暑期创作大赛#

斗米恩,担米仇,兄弟巴不得兄弟穷,名言警句悟人生

名言警句感悟人生,之所以能成名言,那正是因为知名度高,大家耳熟能详,之所以是名言,是因为话语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是前人们在历经磨难和人生风雨后总结出来的,是他们人生体验的高度概括,且语言简练,朗朗上口,大家很快就记住了,虽然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但人性总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因此我们要学习前人智慧和经验,可以在生活中少走很多弯路,在为人处事,工作事业,家庭和谐等各方面活学活用。

斗米恩,担米仇。给一斗米,别人会感恩你;但如果你持续给,给一斗米,可能最后人家不但不感恩你,还会变成仇人。这话绝不是空谈,我们很多人会有同样的感受,帮人一次,人家记得,帮的多了,人家习惯了。就像陌生人给你100元,你可能非常感谢他,而我们的爸妈给我们100元,你会觉得很平常,因为早就习惯了。所以斗米恩,担米仇是提醒我们,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学会感恩,不管是陌生人还是身边的亲人,同时当我们要帮助别人时也是量力而行,救急不救穷,帮助别人时别想着人家能记恩,能回报你,不然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不聋不瞎,不配当家。这个家可以理解为家庭,也可以是别的,在琐碎的家庭生活里,也有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什么柴米油盐的小事也争论,要有包容心,没有一对脾气性格完全投合的夫妻,靠的是相互包容,相互忍让,还有句名言叫难得糊涂。也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和哲学。在家庭里是这样,在和朋友,同事,领导,陌生人打交道时也一样,求同存异,相互包容。

兄弟巴不得兄弟穷,人总是有攀比心理,尤其是和身边的兄弟姐妹,乡邻同学,一般不会和陌生人去比,也许陌生的城市里有个傻子捡了一万元,你什么感觉都没有。但是身边的老乡捡了300元,你就会觉得怎么不是我?当大家都很穷,甚至一无所有的时候,感情融恰,但如果身边的老乡突然有一天发达了起来,你还是会羡慕嫉妒。自觉的低人一头了,明明人家对你和以前一样好,但你还是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偶尔还会希望他遇到倒霉事,变得和你一样穷了,这都人普通人的正常心理,总觉得我也很努力呀,为什么我总是运气那么差,当努力后还看到希望时,就希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穷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