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形容一首好歌的句子唯美(形容一首好歌的句子)

形容一首好歌的句子唯美(形容一首好歌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朱自清:写出自我心灵的宽度与深度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朱自清诞辰125周年】

作者:张堂会(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朱自清先生是散文家、教育家和文学研究家,在人们的心目中既是一位温和文雅、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同时又是一位爱国志士。他用完美的理想人格与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现代正气歌。

朱自清具有多重文化身份,他的新诗与散文创作成就斐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的身份常常为人们所忽视。事实上,他的《经典常谈》写得晓畅明白,系统论述了《诗经》《春秋》《楚辞》《史记》《汉书》等古代经典,成为年轻人研读古典文学的入门向导。《诗言志辨》研究功力深厚,对传统诗论“诗言志”“诗教”“比兴”“正变”进行了精微的考察。

此外,朱自清还是一位尽职胜任的国文教师,更是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家。他与叶圣陶、吕叔湘合编过《开明高级国文课本》《开明文言读本》等多种课本和教材,还和叶圣陶联璧写作了《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阅读与教学指导书目。朱自清矢志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火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精神培养,一生桃李满天下。

朱自清(1898—1948)。资料图片

把刚刚“站稳脚跟”的新文学引进大学课堂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先驱者,朱自清在新文学诸多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新诗刚刚兴起之际,一般人都还只是写几行短句的分行诗歌,他就创作出新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他与俞平伯、叶圣陶等人成立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散文文学社团,此外还与刘延陵等人创建了新文学史上第一本诗歌刊物《诗》月刊。

受编辑赵家璧之约,朱自清对新文学史上从1919年到1927年期间的诗歌进行巡览,编写了《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为之撰写了《导言》。这个《导言》在某种程度上开创了一种诗歌总体学术研究的范例,对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期间的诗歌进行整体观照,并总结归纳出象征诗派、格律诗派和自由诗派三大流派。这些诗歌流派的归纳都非常精当,在后来的文学史研究中也一再被提及。

1925年,朱自清与友人在清华园留影,左二为朱自清,左四为俞平伯。初到清华大学三年,朱自清主要讲授“国文”“古今文选”等课程。资料图片

朱自清不仅是一位古典文学研究的宗匠,而且同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早在1929年,他就率先在清华大学尝试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并编写了较为详细的讲稿《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以一种即时性的学术研究回应新文学创作,让诞生不久的中国新文学及时走进大学课堂。《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对后来的现代文学史著述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被视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现代文学史,其中就吸收借鉴了导师朱自清新文学研究方面的体例。后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演变成为一门显学,中国现代文学成为各个大学中文系的必修课程。奠定这一学科基石的过程中离不开朱自清的开拓之功。想当初,在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大行其道的大学课程体系中,朱自清敢于打破陈规,把刚刚“站稳脚跟”的新文学引进大学课堂,并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总结,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学术勇气值得大书一笔。

资料图片

秉持“我意在表现自己”的散文创作原则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以纯净、朴实的语言风格和真挚独特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从创作实践方面有力地助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1928年,他在《背影〈序〉》一文中写道:“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着要怎样写,便怎样写了。我意在表现自己,尽了自己的力便行;仁智之见,是在读者。”朱自清明确提出“我意在表现自己”的散文创作美学原则,对现代散文具有开拓性意义。那个时期,他以一种文化战士的姿态,呼唤“人”的觉醒,确立以作者个性为本位的现代散文创作理念,作家自己成为自我的审美对象,突出作家的创作主体意识,高扬作者人格色彩,孕育促生了一种新型的自我抒情美文。

“我意在表现自己”体现了朱自清追求真实自然的创作理念。他强调作家应该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偏见影响。他的散文作品大多以自己亲身经历和感悟为基础,揭示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背影》就是一篇广为传颂的自我抒情散文,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无尽的忏悔之意。写作这篇散文时,朱自清还在清华大学教书,接到父亲的来信,说“大去之期不远矣”,而自己又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尽其孝道,于是便回忆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尤其难忘的是八年前浦口车站送别时的“背影”。作者有感而发,从身边事情写起,聚焦于八年前父亲于浦口车站送行时的温馨背影,刻画出一幅父爱如山的场景,以此表现出他八年之后对父爱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背影》如实地表达了自己写作时所怀有的深深忏悔与自责之情,八年前自己“太聪明”,由于生活中与父亲有过一些误会和矛盾,便嫌弃父亲和脚夫讲价钱“说话不大漂亮”,还把自己当作小孩对待而叮咛再三,不由得“暗笑他的迂”。经历过时空距离的反思之后,《背影》在描写父慈子孝的主旋律下,还伴随着另一调性“忏悔”,在多重复调中演奏出父子情深的奏鸣曲。

资料图片

“我意在表现自己”注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传递来展示作家的个性和情感世界。朱自清通过准确的观察和独到的感悟,将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和微妙情感转化为文字,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与之产生共鸣并给出自己的思考。此外,“我意在表现自己”强调注重审美的独立性和个人风格的形成。朱自清认为,作家应该树立独立的审美意识,不被传统和现实潮流束缚,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和个性特点。

“我意在表现自己”折射出朱自清对于散文写作的独到理解,其作品不仅表达个人情感,更传递出对于生命、人性和生活的独到见解,透露出一种温暖、平和的情感。“我意在表现自己”是朱自清散文创作中的主要理念,抒情成为散文的审美价值取向,作品是作家自我思想和情感的演绎。“我意在表现自己”作为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赋予他的散文真实、坦诚的独特魅力,向读者敞开了他全部的生命空间。朱自清的散文清秀隐逸,通过独特意境的创造,委婉含蓄地书写自我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因作家理想人格的烛照而经久不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一九五三年,《朱自清文集》由开明书店出版。一九八八至一九九八年,十二卷本《朱自清全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资料图片

用文字传递对美好人格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理念和创作精神对于今天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启示。

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回忆和深思,处处凸显了一位现代文人的情怀与风骨。《背影》承受时光的洗礼,将个人的记忆与思考相结合,写出了温暖人间的父子深情。“五四”新文学担负着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启蒙任务,在那样一个激烈批判家庭专制的话语环境中,朱自清并没有人云亦云,坚持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表现自我与人性,书写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传统,表达了一种独立于潮流之外的思想理念。

对当前的文学创作而言,我们应该增强文化自觉,树立起文化自信,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不能东施效颦,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马首是瞻。“我意在表现自己”的散文创作原则,昭示当代作家要学会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灵感,散文创作表现的就是作者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只有写出自我心灵的宽度与厚度,才能创作出动人而有深度的作品。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通过细腻入微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描写,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文字凝练而又富有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朱自清散文作品的一大特色。在《背影》中,他以描写父子关系为主线,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出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他的文笔犹如水墨画一般,既含蓄而又精确,表现出他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洞察力。《背影》中的父亲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在于作者抓住父亲买橘子的动作细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短短数语,简洁朴实,父亲由于年老体胖,动作迟缓笨拙,为了儿子甘愿付出一切的情态却栩栩如生地传达出来。正是有了“背影”这种细节描写,文章才显得立体生动,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在当下的散文创作中,我们要注重这种细节的表达,通过细节刻画来打动读者。

1931年8月24日,朱自清旅欧途中抵达哈尔滨,划船游览松花江太阳岛。资料图片

文学作品既是客观世界的表象,更是作者主观精神的外在显现。朱自清是一个本色作家,其作品与其理想人格高度吻合。当作家发觉真善美的内在心灵与人民的心灵息息相通时,作者主观的“小我”就会融入时代集体的“大我”,自我与时代、个体与人民便高度契合统一,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力量得到显著增强。在《阿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散文中,朱自清从描述个人内心痛苦开始,逐渐拓展到探寻人的价值,他将内心的忧患明确地推至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朱自清发现了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社会悲剧。他不再抛洒廉价的同情之泪,而是将自己的内心与人民和国家命运紧密关联,思考当时人的价值毁灭和尊严失落的原因。朱自清对人间疾苦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不仅表现为他个人的哀伤和忧虑,而且涵盖整个社会和民族。他的散文一以贯之将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精神融为一体,既包含个人的深切感受和痛苦经验,又超越了个人的苦难。

朱自清的作品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其素材大都来自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热爱人民、描写人民、表达人民、服务人民。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弥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用文字传递着对美好人格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当下的散文创作需要追求精神的升华,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朱自清写作的主题多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温暖和亲情是他作品的常见元素。现在,人们对情感抚慰的需求依然强烈。当代作家通过感悟朱自清散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好地去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创作出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动人之作。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虽然意在表现自己,但又深深烙印着现实主义的印记。对于当下的作家来说,要能够沉潜到澎湃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观察体验人生,从生活中捕捉灵感,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体验,将生活化为艺术的源泉。

在朱自清先生诞辰125周年之际,我们不应忘记这位诗文大家和学者,不应忘记他在现代文学史和散文史上作出的卓越贡献,践行他不尚空言的治学态度,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品读他的美文,珍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30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韩愈写一落千丈,白居易写珠落玉盘,看古人如何形容音乐之美

当代人听到一首很好听的歌会说:哇,这歌好抓耳朵!又或者说:我能拿它当闹铃,一个月不带换的!但是,古人描绘一首好曲子,却更注重听到了什么,拿伯牙子期为例,钟子期第一次听到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时,就能描述其琴声: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可见,古人听“懂”音乐,懂的不是其韵调,而是听音乐中的想要表达的含义。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历史上很会“听”音乐,还为音乐作诗赋,并在后世流传甚广的文豪就有以下几位:

第一位,韩愈,作品《听颖师弹琴》;

《听颖师弹琴》全诗共十八句,描写琴声的只有前十句,后八句是诗人对琴曲的体悟和感慨,诗文的最初,写的是琴音勾缠,像小儿女之间吵嘴埋怨的低语,后面紧接着就是琴声昂扬,仿佛勇士在战场上拼杀,两句相连,仿似告诉读者,因为男人要上战场了,是以才会有前句中描述的小儿女之间的争吵。

再后一句是写琴音飘渺,如浮云,如飘絮,虽然天高云阔,但是也漫无根基,只能随风飘荡,展现的或许是男儿疆场上的迷茫,也可能是女孩对男孩的担忧。

随后韩愈又写: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这一句,写音乐中忽然又了主调,声声夺人,联系上文,或许可以推测,此时男孩已经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了人中龙凤,让人见之难忘。

最后,韩愈又描述琴音如登梯,音调一点点的攀升至顶峰,之后又如激湍飞瀑从崖壁坠落般陡然而降,似一落千丈,让人惊心,最后这句一落千丈,让人对前文中的“小儿女”之间的生活、感情等问题充满了无限遐想,而这种欲扬先抑与一落千丈的冲击感,也是韩愈从颖师的琴声中“听到”的画面。

第二位,钱起,作品《省试湘灵鼓瑟》;

如果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更多用了“喻”的手法,那么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更多的注重于“听”,只不过这个听并不是诗人自己听,而是神灵、草木、流水等事物在听,钱起诗中说:湘灵水神善于鼓瑟,每当听到湘灵弹奏乐章,河神辛夷都忍不住随乐曲舞动,但湘灵的乐曲往往哀婉幽怨,远行的游子往往不忍倾听,因为害怕被勾动了那压抑着的思乡之情。

湘灵的乐曲声音穿透力极强,远方坚硬的石头听了这乐曲都会为之感伤,当乐曲越传越远,传到了舜帝安枕的九嶷山时,舜帝之灵也会为之苏醒进而思慕,另外,那长在苍梧的白芷香草同样能听到湘灵的乐曲,更会因为这样的乐章默默吐露更多芬芳……

钱起用极其夸张的“听”,描绘了湘灵鼓瑟的美好,同时也表达出了美好的音乐会引动世间的人、事、物产生共鸣的中心思想,让人读后依然觉得余音袅袅,遐想无限。

第三位,白居易,作品《琵琶行》;

《琵琶行》写的事白居易被贬江州,夜送友人时,偶遇琵琶女的故事,为赞琵琶女弹奏的技艺高超,白居易用“以声比声”的手法,用文字描述了一曲别开生面的琵琶曲,比如,白居易说这琵琶大弦拨动的声音,就像倾盆大雨打落人间,错落的想起清脆又密集的击打声,而小弦拨动后,又似有人用吴侬软语在低声交谈,大弦小弦交错着弹奏,又像大大小小的珍珠掉落在玉盘的声音,让人耳目一新。

之后又说,琵琶声过渡时,就像夜莺轻啼着从花朵之下滑过一般流畅,但到了乐章艰涩之时,又像细细的泉水想要在冰川流动一般艰难,但当这艰涩的乐章完毕后,琵琶声又像银瓶乍然被摔落在地,曲调忽然转向激昂,这种激昂,就像将士在战场上厮杀一样,马长嘶,刀枪鸣!

一曲琵琶弹毕,白居易送客的浔阳江头寂寥无声,似乎无论是人还是江风流水,都沉浸在了之前的琵琶乐曲之中,不愿醒来……

第四位,苏轼,作品《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的这首《昵昵儿女语》同样是写琵琶,但与白居易不同的是,他这首词是应人所求而作,或许苏轼所听到的琵琶曲与白居易所听到的类似,都是起调婉转,忽而激昂,曲调层层递进,但苏轼对此的形容却与白居易有较大的区别。

比如说,白居易说大弦小弦嘈嘈切切,如落雨又如私语,而苏轼却表达得更为哀婉,他说: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曲调开弹,已经是让人泪流满面。

而后的激昂处,则是:一股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到了这一句,仿似多了几分不羁和释然洒脱,之后曲调回转轻忽,苏轼描写说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这一句,更是显得有些飘渺气概,纷飞的柳絮,似乎有了搅乱苍天的能力。

最后,当琵琶声渐渐攀高,苏轼又写琵琶声中最为激昂又立马转为低鸣的那支旋律犹如百鸟中的彩凤,它不曾鸣叫,但却在不断的向上飞行,可惜飞行的过程中还突遇艰险,直接导致了它陡然从空中跌落,直至坠入深渊……

严格来说,苏轼这首《昵昵儿女语》其实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更为相似,但诗人的表述不同,成就了诗词中不同的情感,其中,韩愈是听到了惊心动魄,而苏轼听到的则是被搅弄的风起云涌。

不管是哪一位诗人,对于音乐和诗文,都有自己的理解,而我更希望,有一天,接受过华夏文明熏陶的我们,也能在遇到美好的事物,比如音乐,比如歌舞,比如一汪江水,甚至是一朵鲜妍的娇花时,都不再是直白的赞:哇!太美了!而是能如古代文豪们一样,出口成章,吟出更动人的篇章!

赞美歌声优美的短句(关于歌声的唯美句子)

1.那歌声穿越时空,跨越山海,唤起了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2.歌声融化着我的怒气和疲惫,在华丽中温暖,在真挚里感动。

3.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但只有音乐才可以不用任何文字打开人的内心深处。

4.每当听到那首美妙旋律下充满情感与思绪的歌词,我就仿佛置身在一个梦境之中。

5.如果生命是一场漫长旅程的话,那么歌声便是其中极具灵魂、充满能量和希望的领航员。

6.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流转,每次聆听那些曾经给过自己力量的歌曲时总会让人感受到浓浓地回忆和情愫涌上心头。

7.在寂静的夜晚里沉浸在缠绵悠长、优美动听而略带伤感抑或清新甜蜜等不同风格特点味道极纯正完美表达出来的好音乐中是令人度过美好晚间时间之道。

8.歌声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交流方式,总会让人惊喜地发现内心深处有着共鸣和亲近感。

9.也许生活周遭烦琐忙碌不堪却只要靠上耳机听下自己最爱的歌曲瞬间包容世间万物于一体四面八方宽阔空旷,那才是美好人生无可比拟之时刻。

10.那些因为身临其境般贯穿整个胸膛、抚摸灵魂的慷慨豪情或细如清泉的温婉柔情都勾起了心底尘封已久的回忆与思考,令我在音符中汲取到更深远意义。

11.音乐经常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失去多年甚至十几年之久记忆,并沉浸其中给我们不知名又紧迫的满足感受。

12.好听得不能再好听的歌声中散发出来优美动听氛围里藏着无数次难以割舍应该珍压每一个属于这段岁月精彩点滴记忆里。

13.歌声可以让我们不必忍受孤独,因为它能够安慰所有伤痛和迷茫的心。

14.那些细腻动人却不刺耳、温柔妙曼却又充满力量的歌声能唤醒我最原始或者最真诚的情感共振。

15.在一台神奇播放器里面听到了一个个缱绻纠结、美好略带哀愁或者喜怒无常的音符串联成长沉淀出来时各自恢宏壮阔旖旎多彩画面那才是我生命中难舍欲罢不能之黄金片段之一。

16.有些歌曲像是惊雷,震撼你内心深处;有些歌曲则像是春风,轻抚你本就柔软的灵魂。

17.那清脆的歌声 , 好似山谷中黄鹂的鸣叫 , 婉转动听 , 让人沉醉其中 。

18.用视听甚至心灵去感受那些意念深处,久居人外却孕育着万物生命感悟和哲理而化为流泻出来声音,或许是一种很特别也相当不同凡响的经历。

19.每个巨星在舞台上绽放出自己独有气质与光芒时,在他们旋转与跳动、扭曲与倾吐之余还必定希望通过歌声说给我们听:相信爱情一切都会变得完美!

20.那些青涩可爱、简单易懂但充满真挚情感以及稍后再回味尝试去领悟琢磨其中含义的经典老歌总能够打开记忆宫殿里最为敏锐恰到好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