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吃玉米说说心情短语(吃玉米心情的句子)

吃玉米说说心情短语(吃玉米心情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散文,苞米地里走一遭,煮一锅浓香解愁

疫情反复,小城绷紧了神经,时光里,总有婆娑的沙砾,乱了心中的宁静。逃离,逃出屏幕里的那些消息,去乡下的老家,拥抱大自然的诗韵。

天很蓝,又开满了朵朵白色的小花,花无根,可以跟着轻风四处游历。

秋风让人清醒,坏消息又让人颓靡,我在车上,不发一语,只盼着疫快些散去,还人间风花雪月,好继续过着如常的日子。

秋日乡村婆婆家的大院,安静得像一首诗,诗中氤氲着瓜果的香气,我坐在香气里,围着古朴的木桌,读散落在院子中的文字。

砖墙沿袭着古老的岁月,墙下阴凉沉淀着欢声笑语,眼前就是一片碧绿的玉米地,成熟的玉米吐着红缨,在一片苍翠的掩映之下,格外的喜庆,欢腾了心情,让人能够暂时将愁肠淡忘 。

摘下几颗,装进竹筐,直到满满当当,肩膀无力去扛,才不舍地走出玉米地,站在尽头不住地回望。

墙脚下,倒出筐内的玉米,为它褪去翠绿的外衣,摘下吐出的红缨,便可架起大锅,点上柴火,将的玉米放入锅中,连同平素的日子一起熬煮,煮到软烂,煮到粘稠。

沸腾的水汽,在眼前铺展,于是目之所处开始变得朦胧依稀,蓝天,白云,绿地被黏在一起,无法剥离。

颜色在眼前堆叠,思绪在心中拥挤,几缕愁绪在阳光下起舞,眸中秋色恍惚零星。

等待苞米煮熟的过程,坏消息又钻进了放空的脑内,使劲甩一甩头,试着抖落杂念。说好了要逃离,怎么可以这么快就妥协!

柴火旺,炉膛亮,一会儿功夫,苞米的芳香粒子便沿着被沸水顶开锅盖的缝隙跳了出来,跳到窗台,跳进窗户,跳到瓦片上,靠着烟囱看闲云悠悠。

它们也跳到了我的面前,在我的鼻尖旋转,让快要晕厥的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锅盖,一品它们的香甜。

浅秋的风吹斜了大锅中沸腾的水汽,金灿灿的苞米在锅中拥挤,其中有几个颗粒已经兴奋地炸裂,开出了细碎金黄的花朵,甚是调皮。

迫不及待地将煮熟的苞米装进盘子,守在旁边,等着凉风带走热气,然后或横着,或竖着,或打着旋儿的一粒粒吃掉这沸腾的浓香。

吃是解药,可以解叫做愁的顽疾,此刻满眼丰收之喜,味蕾中盈满了香气,愁肠熄了心灯,已经隐匿。

浓香不适合独享,狗子也凑过来想要品尝,分给它一半香,它囫囵的样子又入了秋日小院的图画,这样互相的成全,盎然着人间的风景。

美景美味填补了喜与悲的落差,此刻已经忘却了愁肠,心中又恢复了平素的模样。

吃饱的狗子,最是潇洒,以脚边的翠皮红缨做榻,枕着云的影子,盖着缕缕微风,赏蝴蝶狂舞,听秋蝉歌唱。再看看我,还没有狗儿活得透彻,放不下已经过去的,又开始担心还未到来的,思绪被悲伤占满,快乐又怎能挤得进来呢?

蓝天,白云,小院子,若是没有坏的消息,日子该是多么惬意。还是要找个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吧。

不如趁着秋高气爽,到苞米地里走一走,好暂忘那些挥之不去的哀愁。

世界粮食日,说说我对粮食的感情,人间五谷,皆为养人之物当惜之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说一说我对粮食的感情:

我出生在1971年的黄土高原丘陵区的一个小山村,从记事起,粮食就是玉米、土豆、麦子和谷子,为什么对这几样粮食作物记忆尤深了,因为缺粮,因为粮食不够吃,所以父亲从黑市上买来了玉米、用土磨磨成面,基本上顿顿吃,饭是玉米面的、馍馍是玉米面的,感觉到很痛苦,好在母亲用开水烫一下,玉米面馍馍就是甜的,比较好吃,但是再好吃也禁不住顿顿吃!除了玉米面吃的第二多的就是谷子面,谷子也很粗糙,口感不好,但是产量好,又是秋粮,能够接上秋荒,吃得最多的就是碗托子,再就是做饭就是馓饭,很粗,需要和其他豆面掺在一起吃。再下来就是土豆,等秋收以后,煮土豆就是家常便饭,和玉米和谷子比起来,土豆简直就是皇家食品,所以我们甘肃人被叫做“洋芋蛋”。我现在不知道为什么不大量种植小麦,白面是细粮,白面馍、白面面条只有在过节才能吃上,基本上每月有一个节,就可以吃一次白面面条,再就是老人过寿、大人小孩过生日可以吃一次臊子面,吃白面最多的是过年,好一点的家境可以从大年三十吃到元宵节。再好吃的就是黑面馍,是不去皮的小麦磨成的面,不管是馍馍还是面条也是非常好吃的。

在十二岁之前,我吃的全是自己产的自己磨的面和食物,直到我上了初二,第一次进城,到父亲的食堂里吃了一次饭、记得父亲给我买的是白面馒头,非常白,油饼,还有一样小菜,好像只花了两块多钱,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

后来上了大学,觉得大学食堂的菜和饭好吃的不得了,生活简直幸福得不得了。但是家里生活困难,大学每个月发的生活费好像是46元的菜票,计划要刚好够一个月,于是节省用,有时候就只吃馒头,四两的一个,可以吃八个!感觉到非常美味。

1997年工作以后,参加单位的一些活动,看到吃不完的那么多好菜好肉就丢弃了,第一次见的时候感觉到不可思议,我们老家的人终其一生也吃不到这么一桌饭菜,后来又见了几次,感情上接受不了,就不再参加这样的聚餐,还得罪了我的直接领导。

成家了以后,有时候家里饭菜做多了,舍不得倒掉,就被我包了,刚成家时体重61公斤,结果两三年后,体重就到了82公斤,全是吃剩饭剩菜的结果!

等到单位有食堂了,给职工高福利,免费供应早餐,看到有的同事把吃不完的馒头直接扔了,有的吃馒头还要剥皮,感觉到心里很痛!有几次开玩笑对几个直接把馒头扔了的同事说,你家不是农村的,多可惜,结果受到同事的讽刺和挖苦,还得罪了人。

学校有了住校生,有的学生感到饭菜不可口或者不合口味就直接倒掉,试着教育了几次,好像力量还是很薄弱,在课堂上也讲过粮食的重要性,我们是人口大国,粮食的命运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靠进口。但是学生实际上做起来还是很难的,当然只是个别学生。

现在国家倡导节约反对的浪费大环境好了以后,不管是大人还是学生都遵守的很好,昨天到食堂去,看到干干净的食堂,有“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宣传标语,学生们吃饭的秩序整整齐齐,可以观察了一下,饭菜吃得都很干净!心里甚慰!

人间五谷,皆为养人之物当惜之!

本文原创(340篇),欢迎关注“第一人称讲地理”。

东北人说说玉米

我不需要热度,就是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我是东北人,最近玉米的缘故东北人一起跟着上热搜。作为东北人,我立场很明确,我支持东方甄选。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农民未来走不远,只有让中间商赚到了,未来农民才会赚到。商业的链条越长,商业生态越健康,这是商业规律。

帮助农民,并不是让农民今年赚到,而是让农民以后年年都赚到,是帮助农民搭建商业链,供应链与商业链的区别是,前者压低成本,后者增加成本。

产能过剩的时代,人们需要的不是吃饱穿暖,而是吃的精美穿的漂亮,这就需要生产者在成本上更用心,如果一味强调价格,那么产品第一步就开始粗矿生产,后续所有的都谈不上了。

电商时代,产品价格下来了些,但是经济并没有以前繁荣,就是因为商业的律被破坏了。不要担心中间商赚差价,因为商业的本质是流通,本该走的流程被省略后,商业就只是简单的物流了。

信息时代,日光之下没有新事,中间商只是代理者,如果因为中间商的缘故让某种商品或者某个领域成为大家争相关注的焦点,那么在巨大利益面前,必然有更优质的人从源头上去关注和从事这个商品或者领域。

这么多年,农民之所以一直没有话语权议价优势,就是因为缺乏大量的中间商,大家对中间商不感兴趣,利润太小。

让中间商来的更猛烈些吧!!!

夜读丨冬天的美味,栗子

主播读经典,陪你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夏津融媒主播张雪。香甜味美的栗子,自古就是珍贵的果品,是属于冬天的美味,今晚我们一起来“品味”汪曾祺笔下的《栗子》。

栗子

文/汪曾祺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

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老老(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北京的糖炒栗子,过去讲究栗子是要良乡出产的。良乡栗子比较小,壳薄,炒熟后个个裂开,轻轻一捏,壳就破了,内皮一搓就掉,不“护皮”。据说良乡栗子原是进贡的,是西太后吃的。

北京的糖炒栗子其实是不放糖的,昆明的糖炒栗子真的放糖。昆明栗子大,炒栗子的大锅都支在店铺门外,用大如玉米豆的粗砂炒,不时往锅里倒一碗糖水。昆明炒栗子的外壳是黏的,吃完了手上都是糖汁,必须洗手。栗肉为糖汁沁透,很甜。

炒栗子宋朝就有。笔记里提到的“栗”,我想就是炒栗子。汴京有个叫李和儿的,栗有名。南宋时有一使臣(偶忘其名姓)出使,有人遮道献栗一囊,即汴京李和儿也。一囊栗,寄托了故国之思,也很感人。

日本人爱吃栗子,但原来日本没有中国的炒栗子。有一年我在广交会的座谈会上认识一个日本商人,他是来买栗子的。他在天津曾开过一家炒栗子的店,回国后还卖炒栗子,而且把他在天津开的炒栗子店铺的招牌也带到日本去,一直在东京的炒栗子店里挂着。他现在发了财,很感谢中国的炒栗子。

北京的小酒铺过去卖煮栗子。栗子用刀切破小口,加水,入花椒大料煮透,是极好的下酒物。现在不见有卖的了。

栗子可以做菜。栗子鸡是名菜,也很好做,鸡切块,栗子去皮壳,加葱、姜、酱油,加水淹没鸡块,鸡块熟后,下绵白糖,小火焖二十分钟即得。鸡须是当年小公鸡,栗须完整不碎。罗汉斋亦可加栗子。

我父亲曾用白糖煨栗子,加桂花,甚美。

北京东安市场原来有一家卖西式蛋糕、冰点心的铺子卖奶油栗子粉。栗子粉上浇稀奶油,吃起来很过瘾。当然,价钱是很贵的。这家铺子现在没有了。

羊羹的主料是栗子面。“羊羹”是日本话,其实只是潮湿的栗子面压成长方形的糕,与羊毫无关系。

河北的山区缺粮食,山里多栗树,乡民以栗子代粮。栗子当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当粮食吃恐怕胃里不大好受。

作者简介: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现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主播简介:

张雪,夏津县融媒体中心主播。

七言诗 赞玉米

长茎宽叶色碧翠,婀娜多姿胜富豪。

喜水喜肥茁壮旺,怡人养性潜熏心陶。

夏天炎热苞禾满,尘世茫茫丰产高。

去热除湿疏血压,五谷群粮领群骚。

……

春来卧土享泥香,纤细嫩芽破壁长。

蓄势朝天升绿叶,迎风雨润着新装。

粒粒虽小数量广,高产丰收少病秧。

莫说平淡无奇异,舍它谁为五粮王。

……………………………………

草莽雄心万里途,百年恩泽满江湖。

贫时可为亦餐三顿,佳节还酿酒两壶。

曾经安民保社稷,不畏济世抛头颅。

大名鼎鼎人间在,不愧英雄大丈夫。

……………………………………

不论平原及山坡,应时破土叶芽鲜。

青纱帐里红缨灿,酒晏桌前味清鲜。

颗粒酿浆香溢远,龙须保健当茶安。

秸作肥料松土壤,科学管理创丰产。

……………………………………

玉米颗粒黄又黄,清香醇厚扑鼻香。

耐瘠耐碱耐干旱,茁壮成长喜向阳。

当粮当料用途广,可酿良酒飘清香。

长城内外田舒野绿,万里江山披翠装。

董老师那个卖玉米把人卖哭的文案,我整理出来了

东方甄选的董宇辉老师这两天可以说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人民网评价他是“以卖货为副业,以讲课为主业。”

抖音、快手、头条,各大平台都是他卖货的视频,有人发原视频,有人整理了他的经典语录。

我第一次听说他的故事,是在头条上。看到有人说他卖玉米把人卖哭的事。因此很好奇怎么还能把人卖哭。所以我就一直在找原视频。

看到了很多网友发出的视频,还是看董老师自己讲得最有感觉。所以我就一步一暂停,一定要要把这段文案整理出来。现分享如下:

吃到东方甄选的这一款大米,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回忆起那些童年。

回忆起那些无忧无虑,背着书包回到家里头,着急忙慌得把手包扔在凳子上,一溜烟跑到巷子里,跑了一整个下午。

没有那么多的作业要写,也没有那么多的人情需要照顾。没有那么多的烦心事要处理,也没有那么多的痛苦要焦虑。

你玩了一整晚回来,有时候妈妈看你玩得太累,把你喊回来。

锅里煮出了从自己家地里摘的玉米,香气扑鼻。你用筷子戳着边啃边跑。

你跑的时候,背后的阳光温暖,洋洋洒洒地落在地上。他在你面前投下了跟你大小一样的影子。你边跑边追,嘴里头那一口玉米淡淡得回甘味,扑鼻的香。

好多年后,你到现在都记得。你时常记得,在仲夏夜的风里,你们坐在院子里乘凉。夜风袭来,树叶沙沙作响。天空偶尔飞过一两只不知名的鸟,发出清脆的叫声。

你一个手里拿着用筷子戳着的玉米棒子在啃,一个手里还贪心地抱着水井里刚取出来冰镇的西瓜。

大人们在忙着说她们的事情,有时候低声细语,有时候开怀大笑,你不关心。

那个时候,人间的事情你还没有经历。你无忧无虑的像个孩子,young and carefree 无忧无虑,你正年轻。

所以,我们说要找到美食的话,美食的背后一定是情感的链接。

young and carefree ,free就是没有,care就是担心,没有担心,所以无忧无虑。年轻且无忧无虑。

好多年后你回忆起来,其实那个玉米的味道记不太清楚了。尝着好像很像,但你清楚得记得:是那些仲夏的夜里头,繁星点缀,树叶沙沙作响,微风吹过。

你年轻,那个时候你头也不疼,颈椎也不疼,也不会在睡醒失眠的夜里头辗转反侧,也不会在睡醒的早晨感觉头昏脑胀。

那时候你爸妈身体还很健康,他们还年轻,平安喜乐。爷爷奶奶也陪在你身边。你其实不是想玉米,你是想当年的自己啊!

我感觉到这个玉米还是挺让我回忆过去的,我是一个念旧的人,我是一个容易敏感的人。所以也正是因为敏感,才能从生活中捕捉到很多原本你们所忽略的细节。那些细节更让人贴心,更让人安心,更让人暖心,也最终让人放心。那就是人间烟火呀。

听他在讲话,思绪里是那个拿着玉米棒子奔跑在巷子里的少年,是那个仲夏夜年轻的谈笑的父母,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相聚。就是这些画面一点点的在脑海里播放。

玉米我们都吃过,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讲:还是老家的东西好吃。

其实食物本身的味道能有多大的差异,更多的时候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感慨。

同一个食物,心情不一样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童年的时候吃,感受的是食物本身的香醇。

现在吃,除了它本身的味道,还有回忆。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着这样的事,但是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并不能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

董老师来了,他将我们的感受娓娓道来。好像他在讲着自己童年的往事,但其实是带着我们所有人去回忆那再也回不去的小时候。

小时候我们盼着长大,但越长大却越怀念小时候的无忧无虑。

董老师说自己敏感,念旧,其实这是很多人的通病。所以他才会受到我们的欢迎。

他讲三餐四季,大江大河,人间烟火,我们欣然接受,因为这些美,人人都喜欢。

他同时还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他讲:我们不要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要用我们的所知所学为社会做一些事情。

所以当有记者打电话要采访他的时候,他说:“你不要采访我,我就是一个小老百姓,一个卖玉米的农村孩子,你要采访就去凌晨四五点的街头,采访那个因为不小心打翻一桶油正在吵架的夫妻”。

他的直播里,有英语,有文学,有哲学,一定是读了很多书,才有这样信手拈来的坦然。

正如网友所说,他有内在有深度。

我想说,不管那些经典语录是不是他原创,他的直播间有没有提词器,都是他带领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的直播带货的世界。他很优秀,他值得我们追捧,承认别人优秀,没有那么难。

一碗玉米粥的温暖

原文@吴思妤 载于中读App

人的胃是最势利不过的一个东西,天气不过转入寒凉,原本在夏日最受欢迎的凉菜就立刻被嫌弃,反倒是热气腾腾的玉米渣子粥,在每天的寒风冷气中,受到热切地期盼。

人的五脏六腑说是由人经管,其实自己主意都大着呢。冷了热了,燥了烦了,上火还是下寒,一个不在意,就给人一个眼色看看。所以,顺着点没错。如果是胃口隐隐思念热乎乎的玉米粥或者麻辣鲜香的火锅,不用问,是天气转凉,胃口也开始转换思想,保护自己呢。

说起来,粥其实是最养人的。南方煮粥的花样繁多,粥里放海鲜,放皮蛋瘦肉,放药材,各种各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北方简单,粥的品种也少,大米粥、小米粥,顶多里面加点枸杞红枣。到了冬天,几乎就是玉米粥当家。

玉米粥做法简单,不过是把玉米面放在碗里,加适量的清水,搅拌成糊状,在锅里加足量清水,用大火烧开后将搅拌均匀的面糊慢慢的倒进锅里,期间用中小火,一直不停的搅拌十分钟左右。技艺纯熟的家庭主妇甚至不用搅成糊状,直接抓适量玉米面,在锅里水将开未开的时候,纷纷扬扬地洒下去,如天女散花般潇洒,效果却是一样的。十几分钟后,一锅色泽鲜嫩的玉米粥即成。

玉米粥色泽灿黄,如金子般大气华丽,口感细腻,香味怡人,味道甜却不重,喝到胃里暖融融的乳汁般温暖诱人。虽然是粗粮,可是,冷心冷肺的冬天,回到家,一碗粘稠清香的玉米粥下肚,保证暖心又暖胃,整个人都热乎起来。

小时候,最喜欢去姥姥家。农村都是用大锅(也就是柴禾锅)煮粥,我经常是揽下烧火的活。拽一个玉米个子,软薄的玉米叶引着了火,就填上几根经久耐烧的玉米秸就可以了。看着水开了,姥姥熟练地洒上玉米面,搅一会,往往玉米秸烧到了头,一锅粥也熟了。大锅熬的粥,有一股特殊的清香,是城市里的锅无法做出来的。如果粥里面加上红薯,那简直就是胃的盛宴。冬天的红薯最是香甜软糯,与玉米粥配合是相得益彰,喝起来浓甜适口,每次没出息的我都要喝上两大碗,把小肚子撑得高高鼓起才算罢休。

现在,人们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吃食,五花八门的荤菜素菜被烹调得鲜亮亮油光光,填补着我们的胃。然而,当花样繁多的宴席吃多了,麻辣火锅吃得嘴上起泡,五湖四海的佳肴成为平常的时候,我们的胃似乎不胜其烦,又开始思念一碗简单质朴的玉米粥,那淡淡的香味神奇地抚慰了病弱的肠胃。

最简单的,也许,反倒是最我们的身体最需要的。瑟瑟寒风中,你的胃,需要一碗玉米粥的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