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什么茶什么酒风流的句子怎么写(什么茶什么酒风流的句子)

什么茶什么酒风流的句子怎么写(什么茶什么酒风流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

俗语: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

中国人饮茶之风起源魏晋,盛行于唐朝,唐人陆羽《茶经》是我国茶文化的开山巨著。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古人喝茶是一种心情,品茶是一种心境。手执香茗,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文人雅士认为做人需要一种淡然、朴实、淡名利、淡世绘、淡荣辱、淡诱惑,虽无蝶来,清香依旧。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更需要一份淡泊的心境,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表达高洁的人生品质。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身心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

普通人也喝茶,劳作之后一杯清茶,解渴驱乏。三朋四友集在一起,煮一壶清茶,燃几锅烟,坐在一起,田中桑麻,乡间俚趣,家长里短,谈古论今,颇有天下名士之风,所以古人说“自古风流茶说合”。天下风流人物、风流故事都在一杯青茶之间。说人间故事,从容淡然,发清醒感慨。饮茶让人清醒冷静。

饮酒在古代有更加悠久的历史传统。一般多少知道商纣王酒池肉林的故事,至少在商朝饮酒是确切的了。孔子就非常喜欢参加饮酒,并注意乡饮之礼。

大诗人李白不朽的文学作品多数和酒有关,《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恣酒纵情,人生豪迈。宋代文豪苏轼也留下“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诗句,表达月下清辉,举杯独饮的孤独。

中国俗语讲“无酒不成席”。喝酒很多时候成为一种礼仪活动,高兴喝酒、悲伤也喝;热闹喝酒、孤独也喝;出征喝酒、得胜也喝;出生喝酒、人死也喝;相聚喝酒、离别也喝.......

吃香的喝辣的,在我的理解中,喝辣的就是喝酒。为什么喜欢喝酒?喝酒可以让人进入一种亢奋朦胧的感觉。你约她吃饭,她若答应,便有机会喝酒;她若喝酒,便有机会;若她不应,则以喝醉为由,也不尴尬;她若应允,事后都可以喝醉为由;她若事后变卦,都可以喝醉为借口,免除后患。其实从答应吃饭开始,实际上是双方心照不宣的合谋。酒是一个幌子,但缺少了这个幌子也不行。还有什么比“一起吃个饭”更合适的理由呢?况且食色性也!饱暖思淫欲也得有个先后顺序啊!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茶史上的风流佳话:郑板桥茶词缔茶缘

文/陈二虎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他的“难得糊涂”世人皆知,其诗、书、画时称“三绝”。然而这郑板桥有一段因茶词的姻缘却少有人知。

郑板桥喜欢品茗,颇懂茶道,过着“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的恬淡怡然生活,从茶中品味出空灵淡泊、洗脱尘埃的人生境界,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境界。

(一组郑板桥的经典竹子)

郑板桥先后为官十二年,目睹官场污浊,深感厌恶,毅然辞官,以卖画写字为生,茶成了他的一大痴好,也因为茶,他有一段极富传奇色彩的茶缘,定亲的聘礼便是一首吟茶的《西江月》。

话说雍正十三年春,郑板桥到扬州春游,寻访北郊大虹桥外的玉勾斜宫女坟。到了玉勾斜,口渴思茶,但见不远处一座黄土筑墙的草屋,屋外翠竹掩映,院中一株杏花盛开,花团锦簇,郑板桥信步踱到门前,轻叩柴扉,迳入赏花,并投语呼之:“请问有人吗?”

只见一位老婆婆从内而出,招呼板桥在小厅堂落坐。

板桥环视这简约干净的小厅堂,墙壁上挂着的书法作品,竟然是自己的诗词,便问:“敢问这位大妈,你可认识郑板桥?”

老婆婆答曰:“久闻板桥先生的大名,却不曾识过!”

板桥笑着说:“不才便是郑板桥。”

老婆婆闻言又惊又喜,对着里屋喊了起来:“小五子,小五子,快出来,你所仰慕的郑板桥先生来啦!”

过了一会,方见一位青春焕发、美丽娇好的盛妆少女翩翩而出,走上前拜见郑板桥,并对郑板桥说:“久慕先生大名,尤喜欢读先生的诗词,故抄写出来贴于厅堂,听说先生近有《道情》十首,能否亲书赐妾呢?”

郑板桥见这被称之为“小五子”的姑娘端庄秀丽,举止娴雅,又爱好诗文,心想难得在这荒郊之所遇上知音少女,爱恋之情油然而生。自然立即允诺,取过随身携带的书囊,拿出松江蜜色花笺、湖州笔、端州砚,这位五姑娘欣喜若狂、心花怒放,绾起翠袖,露出玉腕,用纤纤玉手为板桥磨墨。

郑板桥收心静气,提笔挥毫,一气把十首《道情》写完,尚觉意犹未尽,乘兴又题了一首《西江月》赠五姑娘:

微雨晓风被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朦胧,窗外鹦哥未醒。

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郑板桥写的是眼前景眼前事眼前人,五姑娘得词,捧读再三。她冰雪聪明,恰是情窦初开,为这情意绵绵的“茶词”羞得桃花初染,红霞脸生,低头偷视,脉脉传情。当她母亲唤她备饭,款待板桥,并说要敬郑先生三杯水酒,以表谢意和敬慕之情,才回过神来。

有佳人传情,板桥春心浮动,也不推辞。

吃饭时,板桥了解到这户人家姓饶,男主人已经去世,养有五位如花似玉的女儿,四朵金花已经名花有主,惟有这最小的五姑娘待字闺中,侍候老母。五姑娘芳龄十七,幼好诗文,独爱板桥作品,对板桥人品更是崇拜。

五姑娘的母亲早就在一旁窥见二人你有情我有意,觉得机不可失,开门见山地说:“听说先生丧偶未娶,如蒙先生不弃,何不纳小女为箕帚之妾,以遂了小女爱慕先生的心愿!”

板桥听了感动不已,但一想自己已经四十二岁了,功名未就,家中清贫,便无不歉意地推辞道:“大妈美意感人,但吾一介寒士,哪敢纳此丽人。”

五姑娘母亲又说:“我母女不求荣华富贵,只要能为老身养老送终就行了。”

真情实意,令板桥怎能不动心,便承诺:“今年是乙卯年,明年是丙辰年,逢辰年大考,后年是丁巳年,如果能考中进士,我一定来迎娶五姑娘,但不知五姑娘能否等?”

母女闻之,异口同声回答:“能。”

就这样,郑板桥游祭宫女坟倒祭得一位活生生、俊俏俏、知书达理的小娇妻来。

爱情能激发人的最大潜能,板桥的艳遇,更增加了他寻求功名的欲望。在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成就功名唯有参加科举考试,年近“知天命”的郑板桥,发愤苦读,第二年,考上进士,名列二甲进士第八十八名,并且在京城等待朝廷的任命,然而,朝中有人好当官,朝中无人眼望穿。

乾隆元年五月初三,皇帝发布任命诏书,共任命了一百四十六位新科进士,而却没有郑板桥。他不甘心,便留在京城四处活动,不惜走后门,调动一切关系,在等待中,他误了与饶五娘定下的两年后迎娶的婚约,这一误差点失去了五姑娘。

此时饶家母女生活日渐贫困,生活窘迫,度日如年,值钱的金银首饰都典当尽了,连宅旁的五亩园地也卖给别人。

有一富商见五姑娘美丽动人,愿出七百两银子买五姑娘为小妾,他三番五次登门求亲,施以小恩小惠,饶母心动了,而五姑娘坚辞不从,并对来人说:“我已经与郑先生订亲,如果背弃定是不义,七百两银子总会花完的。我深信郑先生会来娶我,请你们死了这条心。”并且对母亲说:“郑先生是真君子,一定不会违约,再等一年。”

江西蓼州人程羽宸路过真州,在江上一家茶楼看到一幅书法,写了一幅对联:“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落款是“板桥郑燮题”,积羽宸大为惊异如此独创一体的书法,世间罕少,忙寻问板桥何许人也?

茶楼主人告诉他 :“等你到了扬州一打听,便会知道一切。”

程羽宸便赶往扬州,得知郑板桥是扬州无人不晓的诗书画名家,急切想见一见。细一打听方知郑板桥因举进士尚在京城,又听说了五姑娘拒绝富商求婚,决绝等郑板桥的感人故事,大为感动,这位古道热肠的程羽宸,敬慕之情顿生,立即拿出五百两银子以郑板桥的名义送给饶家母女,以解燃眉之急。

待郑板桥返回扬州,二人相见,情同手足,成为知己,此时板桥45岁,程羽宸60余岁,板桥以兄事之。程羽宸又出资五百两银子,为板桥和五姑娘完婚,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婚后二人情趣相投,情爱弥笃。对于五姑娘的红袖添香,相伴读书习画的幸福时光,板桥赋诗曰:

楼上佳人架上书,烛光微冷月来初。

偷开绣帐看云鬓,擘断牙签拂蠹鱼。

谢傅青山为院落,隋家芳草入园蔬。

思乡怀古兼伤暮,江雨江花尔自如。

夜深了,板桥读书困倦了,掷开书笔,蹑手蹑脚走到五姑娘床前,悄悄撩开绣帐,细细端详她那云鬓横枕、玉臂拥衾的美姿媚态,心都醉了……

板桥这段姻缘,堪称茶史上的风流佳话。

相关阅读:

唐玄宗如何暗度陈仓,把儿媳杨玉环纳为己有的?

清朝三位用心良苦的良心官吏

左手人生茶,右手今朝酒,豪饮三千意未休,茶酒解千愁

左手人生茶

右手今朝酒

豪饮三千意未休

茶酒解千愁!

半壶烟雨词

几盅红尘句

错拿玉盏当吴钩

释怀是茶酒

——【卜算子】

人总得留下一点什么,不然与草间的露珠,尘埃,一粒粟有什么区别呢?留下什么?用什么证明自己曾经来过?你扶正路边歪倒的一棵树,树成长的方向向着高空,别人没有看到,但是树知道,树的周正证明你来过。

▍《当时年少》

文/青湖

几片残破的花叶落进溪流中

全方位告别着夏,甚至没有相拥

我或许参与了她们的一生

接替而来的西风便把新秋唤醒

-

日落越来越近,黄昏越来越冷

白露为霜的日子,我也没有逆流而上

在熟悉的地平线上继续画着月亮

倘若有流星向你招手呼唤

那就是某种思念化作墨点,向你逃散

-

原野的空旷只为迎接秋的降临

想问世间哪有诗句可以遇见我的苏醒

你把满纸虚言丢进幼发拉底河

你说世上哪有轰轰烈烈红尘客

却未曾见我卸下枷锁,披荆斩棘的戈

-

秋在笼罩,月在飘摇

原谅我的当时年少

当下一个花朵绽放在云外九霄

我们,可好

言语太轻,悲伤很重,愿平安,愿喜乐,愿一切如常。

▍《泸定,愿白露后山河无恙》

文/六公里

今夜会有一场雨吗?带着霜露

下在鲜水河断裂带

最痛的地方

-

有万千子民,正在震源深度16公里的上方

海螺沟

重新修复冰川

打通一条,堵在石头里的堰塞湖

-

当年勇士们,在泸定桥上留下的枪声

全部留给了铁锁链下的河水

每到大灾大难来临时,总有咆哮声

及时抵达

化身成英雄

-

佑我河山

2022.9.08(感慨于泸定6.8级地震后的八方救援留笔)

离云那么近

离天那么近

离神那么近

-

连遥远的遥远,

也近了一些

-

远近之间,

高高的原上

万物各自欢喜

-

委身于岁月的人

天地间的匆匆过客

在此收起莽撞,静听

天空和大地的对白

呼吸着阳光

脚步轻轻

-

可这无边的

寂静的旷野啊

我想在这里写诗

我只写了淡淡的风

就停下了——

-

连思想也停了下来

——除了呼吸

像青草一样的,呼吸

——徐文乐

▍《青藤辞》

文/以人为本

时间之间

没有一丝裂隙

今天和昨天

总是无缝衔接

一根青藤

深谙时间之道

一直倔强地举着

自己的梦想

垂钓着

每一寸光阴

-

送走蝉鸣

揽尽风云

每一分躬身

都是坚守的见证

任岁月苍茫

依然独自延伸

虽生性柔韧

但绝不低头

一旦选择了皓空

就为执着代言

摇曳成最美的风景

又一场慌慌张张入秋,盼什么,没什么,怕什么,来什么,

人生不过二两酒,一两心酸,一两愁……

▍《金菊花》

文/草晖

河水在清点昨日的星辰

清点磨伤生命的沙粒

沉淀下来那么多苦涩

而秋蝉已显精疲力竭

准备收起风琴逃离

静下来的河水,告别了喧哗

-

山野寂静,我从荒芜中走来

让风烘干潮湿的日子

风吹着,吹着,吹走了记忆

推动着时光的齿轮

一寸一寸,旋转着——

金菊花,它逆着秋风开了

顺从宿命坦然地开了

-

瑟瑟秋风中,一朵金菊花

如你充满变数的身世

描摹着日月星辰

吮饮着尘世的冷暖

驾着碌碌滚动的车轮

向着命运未知的旅程

一路奔驰

2022.9.4

茶不叫茶叫:不夜侯

酒不叫酒叫:忘忧君

天空叫:碧落

太阳叫:扶光

花开时吹过的风叫:花信风

于是就有:

朝云散轻丝,碧落现扶光。

手捧不夜候,静等花信风。

▍《风的味道》(外一首)

文/张占云

像艘船

落叶上的黄昏

被苍凉的唢呐

飘向远山的深处

-

准备一壶酒

坐在石头上

等待炊烟散尽时

寻找一枝

渡我过河的芦苇

夏天的飞鸟,来到我窗前

歌唱,又飞走了……

秋天的黄叶

它们没有什么曲子可唱

一声叹息,飘落在地上……

——泰戈尔

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天赋。就算我常说“如果没有天赋,那就不断重复”,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人要有足够的精力去支撑重复。像我这种精力极为有限的人,在人生阶段的前期就已经开始思考精简行为/目标/流程以及日常节省和及时恢复能量的法则,没办法,被迫提前悟道,只因简单粗暴的路我实在走不了。

▍《黄昏深处》

文/张占云

烽火台上的寂静

是一杯

被原野

缓缓饮尽的夕阳

-

远方

牧羊鞭

甩起的信天游

沙哑 苍凉

那些得道的高僧, 难道只是空落落的感悟, 那他悟的是否是有别于世间的事物, 吾辈所在, 那些成熟,都是经历后才会获得, 我若生于寒冬, 带着些凛冽,那是天赋, 也要好好感谢那冰封, 为此,我要守护好这份执着。 “骄傲如我,愿成为始祖最听话的木偶。”

——顾城无有

一个年轻人常有的人际关系误区,就是试图让自己成为(别人认可的)有趣、温柔的人。

其实这两点都没有什么大用。受欢迎程度取决于你(为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刻意表现某种特定品质以试图讨好别人,最终得到的只会是他人的轻视。

▍《江城子》

文/(离修)

雕栏玉砌焚松香,

调琴瑟,记海棠。

腻语满纸,痴情诉流光。

醉饮深眠关山渡,

红烛摇,影成双。

梦醒残宵瘦影惶,

妆泪干,心绪惘。

孤鸿南去,经年鬓成霜。

望断鹊桥道荒唐,

梨花落,雪满塘。

其一

春山频蹙闲愁另,随逝水烟汀。郎君粉面,卿卿误我,我误卿卿. 南柯初醒,空遗幽恨,几载柔情。玉堂惊梦,飞红落尽,夜雨堪听.

其二

云鬟低损鲛绡涴,玉枕簟生凉。形容憔悴,珠钗懒戴,牵动愁肠. 霜风紧叙,鸣蛩哀泣,折柳苍黄。问君此去,重逢几日,再话情长.

——《青衫湿》春卿

▍《北纬23°的风》

文/ 初逢山雨晴

▍(壹)

我在开满玫瑰花的庭院看日落

夕阳沉没的海域便是我的王国

浪花扑进炉火

春天一晃而过

暮风里我的北冰洋促起层层水波

梦里你来见我,

却什么都没有说。

▍(贰)

黄昏时谁叩开我的门

清泠泠的月光溅了满身

初夏暮里送春

背影也昏昏沉沉

夜风中我的思绪如野马般狂奔

于分别前想起了你

回忆搁浅在梦醒时分

▍(叁)

盛夏的花海漫过北回归线

我在五月的南风里嗅出十个春天

我的悲伤我的思念我的呼喊

你是否听得见

你告诉我日暮时春天渐行渐远

我寄给你一首自远方来的诗篇

情长纸短,见字如面。

▍(肆)

南风三十里,不知归期。

于是我铺开泛黄的信纸,

写几句诗,在诗句中见你

如果世间美好的相遇逃不过分离

那么我们,都不会是其一

耳畔的风越过北回归线

把一封远方的长信送到你的梦里

“穿越如此多的形态,

穿越我们和你和我,

但我们总是受折磨

由于一个永恒的问题:为了什么?

-

这是一个幼稚的问题。

以后你会醒悟,

只有一条路:忍受

——无论欲望,无论传说,无论意义——

你命中注定:你必须。

-

无论玫瑰,无论雪花,无论海洋,

一切盛开者终将零落…”

▍《回礼》

文/清寒

下秋雨,打落叶

悲凉漫山遍野

满目青绿的夏尚有迹可循

放眼又迎上一地枯黄

挽袖提笔

你是满襟秋意

散落山川的那一场雨

轮廓分明

-

你是清晨暖阳

洒向花丛的那一缕光

温暖至极

你是晚间静谧

异于繁星的那一轮月

清丽明亮

你是料峭带寒

浮动枝头的那一抹香

芬芳馥郁

-

你是宣纸上一滴凝固的墨

怎么也拽不出被时间圈住的印记

呼啸的日子里

窥不见岁月具体的影像

唯用文字定格久别重逢的心悸

潦倒落魄无以为赠

让诗句作回礼

记住你

爱一个人通常是爱在表面,

念一个人却是要念在骨子里。

所谓真正的想念,时间不会帮助你忘记,时间只会教你如何印证。

▍《夜下》

文/千风

月光下,一切

都显得那么的平静

无法言说的多情

在这一刻,喷涌而出

心中有太多的言语

被风截在了半路中

心中有太多的光芒

被黑暗遮住了眼中

而我却无法逃离其中

只能一步一步的

往下走去,要让黑夜

吞没着我的身影

留给明天,一个模糊的孤影

世界上有一个很可爱的人,这个人正在看着这篇文章,真羡慕这些文字,千山万水,代我见你。转发一下有糖吃❤

投稿作者 |原创句子|徐文乐/春卿/顾城无有 原创诗歌 |青湖/六公里/以人为本/草晖/张占云/(离修)/ 初逢山雨晴/清寒/千风(文中除诗歌外◎引用句子部分句子来源于署名及未名出处侵删 感谢美文佳作)

图 | 一个在諵彡(一诗一文授权原创手写)(部分底图/林钟初一 (lof)/梅梢月 部分手写文素/武雨泽 非手写图来源网络 侵删 感恩美图 )

本文为原创,未经允许请勿抄袭,抄袭必究╭❤~谢谢你的阅读,爱你们。比心╭❤~你每点下一个赞,我的心上就多开出一朵花

苏轼最美茶诗,句句皆奇,治愈人心,抚慰世人900年!

“盖人家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南宋《梦梁录》

茶,在很久以前就是百姓生活必需品。

文人以茶为题,记录生活,抒感,为后世留下了古老的情谊与温度。历朝历代中,茶与人的奇闻趣事不胜枚举。

然能深谙茶事,且能钟情偏爱一生的,少之又少。其中代表人物,苏轼算得一个。

在他64年人生中,共作了80余首茶诗。贯穿于跌宕的仕途与艺术创作之间,可谓与茶形影不离。

他口渴要喝茶“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思念故乡要喝茶“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登山赏景也要喝茶“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或许对他来说,品茶就像品人生,有苦有甘,有沉有浮,无论是怎样的颠沛流离,大悲大喜,一杯清茶,足以抚平一切。

难怪林语堂评价他,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元符三年,63岁的苏轼以煎茶品饮的方式,寻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他用饮茶的方式来滋润饱受创伤的心灵。

《汲江煎茶》

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整首诗写得极具气魄,在苏轼眼中“大瓢”等贮藏清月,小勺可以分流江水,如此横溢的才思,竟从一位屡遭贬谪,头发花白的63岁老翁笔下流泻而出,诗意是何等的超凡脱俗。

然拨开洒脱不羁的外衣,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于漫长岁月中坚守的热爱生活的心。

“活水还须活火烹”,种茶、品茶、烹茶、写茶,苏轼样样在行,就连煎茶的水,煮茶的火候,也颇有讲究。苏轼认为,煎茶之法离不开活水活火。

所谓“活水”是指: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宋朝饮茶有"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其中缓火就是小火,所谓“活火”是指猛火。

“自临钓石取深清”,为了喝到好茶,苏轼不顾身体年迈,亲自踏上钓石,到江水中取活水,并亲自生火烹茶。

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享受生活,认真生活,这是苏轼的人生态度,也是苏轼身处困厄之境仍能笑面人生的关键所在。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江水清澈,倒映着朦胧月影。苏轼突发奇想,感觉自己用一个大瓢就能掬起月色,盛入瓮中。随后他又用小勺,将浩浩汤汤之江水,分流到自己的小瓶之中。

以月色为茶饮,注清江水入瓶,想象之奇特,胸怀之豪放,不由得使人想起几百年前邀月共饮的青莲居士李白。

可李白对月共饮时正值壮年,狂放不羁也不见怪。可这时的苏轼早已白发苍苍,却依旧豁达得出类拔萃,难怪诗人杨万里会惊叹: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古今作者皆难之。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茶叶在水中翻涌,水面泛起雪白的茶沫,待到剪好茶时,热茶注入空瓶,刹那间泄出呼呼之声,犹如松风和鸣。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喝完茶,苏轼久久不能入睡,于是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独居山间,亲手烹茶,水声、风声与打更声交相叠加,细节丰富,绘声绘色,形成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饮茶图。

将烹茶之过程描述地如此精妙生动,至今尚无第二人。

抚琴、焚香、赏花、观画、弈棋、饮酒、观瀑、采菊、写诗和绘画,苏轼的一生精彩至极,但唯有茶伴随了他的一生,融入了他的骨髓。

苏轼在茶中寄托情怀,在茶中排解苦闷,在茶中品读人生,在茶中治愈内心,在茶中与自我和解。

若是有幸能再见先贤一面,我想,苏轼大概会笑着与你我说一句:走,吃茶去!

人间沉浮,但有茶香,惟愿你我静守内心,于人间烟火中寻找诗意,于柴米油盐里安放人生。

不急不争,静静的品味这份苦,自有甜味在后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每日一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

汤沸:热水沸腾。

插图作者:黄诗懿

杜耒,字子野,号小山。

“寒夜客来茶当酒”,妙得让人感觉不到是在写诗。分明就是随口而得的句子。出口随意但又逸趣横生。客人来了,主人却不去备酒。想必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再则,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夜深,明月照窗。窗外,则寒梅分香。主客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

友情,是驱散寒冬的良方。诗看似随笔挥洒,但诗外之味却让人无限遐想。

(鸣谢:上海江东书院)

书法:军旅书法家 臧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