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方正怎么造句(方正造什句子)

方正怎么造句(方正造什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方正不阿造句?

我们不是秦人,也不是唐人,却被称为汉人,是谁让你变成了汉人?

引言

印象里日本人是大和民族,新加坡人里有华族有马来族,我们的国家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绝大多数人都是汉族,我们的文字也被称为汉字,大家都理所当然的认同,然而我们为什么是汉族。

中国历史五千年的长河里,朝代名称数以百计,周朝名义上存在了八百年,秦朝第一次完成了统一,唐朝是全面强盛的盛世,疆域最大的是元朝,如此种种,我们不是周人,不是秦人,也不是唐人,偏偏称为汉人。这里面的学问值得深究。

汉承秦制的统一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胜利者才有资格书写,风云变幻的古代史中,有些成为我们的自豪,甚至是自信的代表。这其中,我们提起汉这个字,内心自带一种天朝上国的大国归属感。

我们学的文字是汉字,我们的古装称为汉服,我们的身份证上写的是汉族。汉是强的代名词,是文化的自信,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心潮澎湃。汉是我们不能割舍的荣誉感。

古代历史大概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元和明清时期。这么久的历史,秦汉是比较特殊的存在,秦朝是中国封建史的开端,第一次完成了大一统。

在先秦时期,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有楚人,有赵人,有秦人,还有齐魏韩燕人,大家的生活以姓氏为基础,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来辨别族群,彼此之间争斗不休,百姓之间也深深认同这种世袭的贵族制度。

秦国,任用商鞅进行变法,通过近百年的争斗,最终完成了统一, 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秦朝是一个法家社会,在战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完成统一之后,难免显得有些隔阂,最终在六国旧贵族的反对之下分崩离析。

项羽又一次分封诸侯,是开历史的倒车,最终败在了汉王刘邦的铁蹄之下,四年的楚汉相争,六国的旧贵族损失殆尽,刘邦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任务,建立了大汉王朝。汉朝统治者们,汲取了秦的教训,知道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现在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那道家的黄老之学和无为而治,使汉朝初期的百姓安居乐业。

刘邦的无为也无所不为,虽减少了苛捐杂税,但是对于国家的管理上依旧是郡县制度,度量衡和车轨依旧统一,文字上更是大范围应用更加容易书写的隶书,来统一文字和推广文化。

人们不认同周,那是周朝时期分封的结果,百姓更加愿意称自己是姓氏封地这里的人,这是地名归属感。百姓不愿称自己是秦人,那是秦的法律太过严苛,没有让争斗百年的百姓真的休养生息,汉朝完美地避开了这些。捡了珠玉在前的秦朝这么大的便宜。

封建史的代表原则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们脚下的土地,地无分南北,此时统一称为汉土,人无分老幼,统一称为汉人。汉朝统治之下,大家第一次有了共同的名字,没有任何隔阂的名字,那就是汉人,这是地理方位和行政制度上的认同。

“汉”字的优美

汉这个字是天的代表,是银河的代表,我们书写的文字叫做汉字,也叫做方块字,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主宰,我们书写这方方正正的字,就是对天道的守护。

在汉朝之前,生活在东亚这片土地上的人,春秋战国时期,大家书写不同的文字,有写大小篆的,有写隶书的,各个国家的人书写习惯也不大相同。秦汉大一统后,一项重大的措施就是书同文,让大家书写更加规范的文字。

秦始皇作为统一天下的千古一帝,自然会认识到文字的重要性,书同文这一重要的举措是他凝聚人心的手段,秦小篆这一文字,字形优美,如流水般让人心生倾慕,然而在读书是贵族人标配的时代,统一国家更需要做的是让普通百姓也能识字书写,小篆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字美却结构复杂,不如隶书那样简单易懂和书写。秦始皇这样一位傲娇的皇帝,没有推广更加简易的隶书,或许是他的一大败笔。

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创者,身为一个农民起义者,身上有“流氓”的气质,毫无贵族身份的约束感,发出大丈夫当如是感叹的他,身上更多的是实用主义,作为起于底层奋斗,最终登顶皇位的他,内心肯定懂得小民百姓所想,他就是那其中的一员。

拥有天下之后,刘邦继续追随秦始皇的步伐,推广着那一系列有助于国家统一的政策,在文字书写上,刘邦和他的谋士团队们,最终选择了隶书这一字体,作为国家正式文件的统一行文标准字体。

隶书文字整体呈现扁平特征,精致又紧凑,简单易写又落落大方,是汉朝这一国度新朝新气象的代表。严谨的结构蕴含生动的气息,是比较自然的方块字形。汉朝作为隶书的主要推广者,在两汉四百年的政治文化影响下,汉字也就成了隶书的代名词。

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我们写着同一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话,自然而然地就有了某种认同感,我们的汉字就是一种身份符号的象征,汉作为某种形象存在,超越了作为国家符号的存在,作为首次字体规范的制定国,这片土地上的百姓自然将汉字作为了我们书写文字的代名词。

汉朝文化的认同感

说到文化的影响力,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和宋词远远超过汉朝文化的影响力,即使宋朝积贫积弱,那全面强盛的唐朝,应该有理由作为我们民族的代名词吧?正像国外华人聚集的地方唐人街一样,唐作为民族的延续词,似乎也很有说服力。

那么汉族作为中国人族群的认同,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形成的呢?

汉王刘邦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刘邦让天下人都看到,强如项羽,都是他的手下败将,他就是天选之子。刘邦称帝以后,命令儒生制定规范礼仪,百姓之间要遵礼而行,有了礼仪的规范,法律的约束,在文化上的前进,似乎就是一种必然。

汉初七十年的发展,让大汉有了丰厚的家底,汉武帝刘彻对北方的匈奴,进行了长期的打击,让大家感受到天朝上国居民的自豪感,谁又不想作为强者而生活在自豪之中呢?

汉武帝刘彻,是比肩秦始皇的存在,在文化的认同上,他做出了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决定。秦朝之前,百家争鸣,学术思想上灿如繁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树立了文化的标杆,让我们有了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汉文化,统一了思想认知。

汉武帝之后,举孝廉入仕,隋朝之后,科举入仕;都是对儒家文化的共同认可。汉朝文化政策的延续,也远远超过了国号的存在时间。

汉朝以后的南北朝时期,这一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作为少数民族的,北朝对于自己治下的中原华夏族人,他们更加愿意称之为汉人,慢慢的汉也就成了一个族群符号的存在。

《旧五代史.张砺传》记载,辽朝的张砺在被契丹虏获后说:“砺,汉人也!衣服饮食与此不同,生不如死,请速就刃!”即使在强盛的唐朝之后,唐朝也不曾作为族群的象征,而汉作为封建文化的奠基朝代,自然而然成为了我们的族群象征。

在屈辱的近代史中,多少仁人志士海外求学,寻求救中国的方法,在前进中,舶来了民族的观念,有识之士的精英们意识到,要想救中国,就必须要团结,团结的根源就是文化上认同,民族则是最好的文化认同。

梁启超曾公开发表:“皇皇种族,乃使之永远沉沦,其非人心也哉!夫驻防云者, 则岂不以防我汉族哉!”给大家灌输民族的观念,作为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很自然地将汉族作为了我们这个族群的代名词。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的族群从一个代名词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民族符号。

汉朝,汉字,汉文化,汉族,足以看见水滴石穿的力量是多么震撼人心,潜移默化之中,汉作为开创先河的时代,成为了我们的象征符号。

结语

作为一个中国人,庆幸自己生长在这样一个拥有辉煌历史的国家。我们曾经有很多强盛的时代,唐朝更是将盛世降临人间,然而汉朝作为我们的民族符号,对内第一次推广共同的文化认知,对外开拓西域,用丝绸之路第一次将中原文明推广到全世界。作为强盛的代名词之一,汉族给了我们身份的认同感。

做事方正,做人圆融,外圆内方

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团在芝加哥某厂做“如何提高生产率”的实验时,首次发现人际关系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由此提出了“人际关系”一词。

自此以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人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乐都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际关系技巧能使一个人在与人交往中如鱼得水,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拼搏、奋争的有力武器。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做事要方正,做人要圆融。

01 做事要方正

做事要方正,就是说做事要遵循规矩,遵循法则,绝不可乱来,绝不能越雷池半步,这个道理在中国已流传了上千年。

古人说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对于做人一点都不为过。

宋代的宰相赵普,被人称作“半部论语治天下”。他就是按照孔子的《论语》而循序渐进,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论语》让赵普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治家,如何治国。他从中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能够做到方正做人,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不可逾越的行规,做人做事也是这样。

做官要遵守清廉的原则,从一开始就要做好承受清贫的思想准备,就像曾国藩家训“八不得”中的一条“为官要清,贪不得”一样。如果做官开始的动机就不纯,或慢慢变质,企图以权谋私或权钱交易,那这个官就绝对当不好、也当不长。

为商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定是以诚行天下,以诚求发展,绝不会行狡诈、欺骗之伎俩,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的得失而失信于天下。

中国功夫博大精深,练功者强调要“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行如风”。如果你不遵循这一原则,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走没走相,就练不好功,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武者。

作为职场中的员工,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不失自己的身份,在人生职场上散发出闪亮的光芒。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为有所不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02 做人要圆融

做人要圆融,圆融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

我们不会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会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都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

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崇高境界。

想要做到圆融,的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一个人如果真的有大智慧、大胸怀,真正能够自强、自信、心态平和、心地善良,凡事都往好的一面想,凡事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为他人着想,能包容别人的弱点,能原谅别人的过失,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03 要成功就会有牺牲

任何成功的背后都包含着牺牲。

比如我们说做事要方,就是要有规矩,有原则,那就意味着许多想做的事情不能做,许多事又非做不可,这无疑会得罪许多人,惹恼许多人,同时也会失去许多利益,会招来许多嫉妒,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比如民族英雄岳飞,选择了忠君忠国,而放弃了孝。为了这种原则,他最终惨死在风波亭上。

做人圆通也会有牺牲,有时要牺牲自己,有时要忍辱负重,忍气吞声,更多的时候要承受屈辱误解,甚至来自亲人的伤害。

比如那些从事秘密工作的人,一辈子不能向别人公开自己的身份和事业,即使对家人也不能公开,这种不可承受之痛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小牺牲换来小成功,大牺牲换来大成功。

能够做到方圆,同时没有感到那是一种牺牲和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和大境界。

能为了方圆去承受牺牲,承受痛苦的,是小成功和小境界。

不愿牺牲,也做不到方圆的,可能永远都不会成功。

04 学会外圆内方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是一个外圆内方的高手,他佯装快要死的人,瞒过了大将军曹爽,达到了保护自己、等待时机的目的。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统一了天下。

有一些人面对歹徒的威胁,委曲求全,先以圆滑诚恳的语言赢得歹徒的信任,然后再伺机寻找机会,出其不意地逃脱,或者寻求帮助,最终抓住或制服歹徒。

这些都是外圆内方的最好例证。

商界有巨富,官场有首脑,外世有高人。他们成功的要诀,就是精通了何时何事可方,何时何事可圆的为人处世技巧。他们的成功经验,也为我们不断成长提供了样本和方向。

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内有方,外圆内方。

用方正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