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论语表达思念的句子是什么句子(论语表达思念的句子是什么)

论语表达思念的句子是什么句子(论语表达思念的句子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苏轼最深情的一首词,句句思念,字字血泪,感人肺腑,令人感动

宋熙宁八年正月二十日夜,文学大家苏轼在密州梦见了自己去世十年的发妻——王弗。于是,写出了被誉为“千古悼亡词之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仿佛在诉说着:我和你已经生死相隔十年,音讯渺茫,克制自己,不想陷入思念的悲伤中,却又难以忘掉。你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我没有地方去诉说心中的悲伤。即使现在我们相逢,你也应该认不出我,因为我已经是鬓发如霜,满脸灰尘。

晚上,在梦里隐约回到了家乡,你正在窗前对镜梳妆。我们对望着,不知道说什么,只有泪落千行。想着那明月照着、松树围着的坟墓,就是我们年年伤心断肠的地方。

致贤内助

纵观我国文学史,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很多“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了大海和巫山,再看别的地方的水和云就看不上了。同时表明看过你之后,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还有李商隐的悼亡诗《锦瑟》里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当我读到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时,我知道这便是千古第一悼亡诗。句句是思念,字字是血泪,感人肺腑。

那年苏轼十九岁时,与二八年华的王弗结为夫妻。王弗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知书达理,温婉贤惠,赢得了苏家一致好评。但是,天不假年,二十七岁竟撒手人寰。

苏轼在王弗的《墓志铭》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王弗看人很准。每次当苏轼的同僚、下属来家做客,苏轼在前面接待,王弗就在帘子后面“偷”听。客人走了以后,王弗就会帮丈夫分析交谈的“话”,分析交谈的“人”,而且分析、判断的都很准确。这一点,连他的公公苏洵都很佩服,这让性格直率的苏轼在复杂的官场少了很多麻烦。有一次,一个叫章惇的成员来拜访。王弗告诉苏轼,这是个大奸大恶之人,一定要提防。这次,苏轼没有听信王弗的话。多年之后,果然就是这个章惇,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苏轼下手,苏轼谪贬到万里之外的惠州,甚至海南,都和他有关。苏轼感慨地说,还是王弗看人准呐!

诗词解读

回到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单刀直入,直抒胸臆。“十年”,时间之长;“茫茫”:阴阳相隔,杳无音讯;“两”:我们是互相思念的。活着的人纵然能思念死去的人,这里,词人分明感受到了那个冰冷世界的亡妻对自己的思念,我对你的情,何尝不是你对我的情。这种思念之情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能忘记”的入骨深情。“千里”距离之遥,“孤”,是词人的感受,你是孤独的,我亦是孤独的。孤坟就算在身边,生死相隔,难道就能“话凄凉”吗?因为痴情,而出痴语,读之让人格外动容。

接着,词人再发“痴语”。就是我们相逢,你也不会认识已经是两鬓斑白,满脸风霜的我了。正如白居易写给元稹那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这十年,苏轼过得也是异常坎坷,父亲去世,仕途不顺,一贬再贬。这让他更怀念与贤妻相伴的日子。

下片,切入主题“记梦”。在梦里,你一如从前,坐在窗前,梳妆打扮,仿佛从前的幸福生活又回来了。然而,词人却陡然转笔,由喜转悲,梦中的美好,更反衬此时的凄凉。本来应该“话凄凉”时,却万语千言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涟涟。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十年”的“茫茫”不是到此而止,却是“年年”,那是无限期的。词人对亡妻的怀念,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啊!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感受,下片先写梦中的悲喜,然后从梦境回到现实,写梦后的感伤。组织严密,有进有退,有喜有悲,语言朴素,毫不雕琢,是真实情感的写照,不愧是千古悼亡诗的力作。

生命美学

若从中国古典哲学来看,这是词的“生命美学”在于其中所体现的无言之美、意境之美和永恒之美。

开篇就从心底迸发出郁积已久的深长悲叹之声,表达了生死相隔时间之漫长难捱、相思之弥久愈甚。试想下,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年?尤其是这生死隔绝的岁月,更是漫长和难捱。到了梦里想见,却只能相顾无言,难道真的是无话可说吗?不禁想到论语的一段话,弟子问:“先 生不言,何以领教?”孔子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其实老子也说“大音希声”,庄子更觉得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指的都是无言之境。中国哲学是一门生命哲学,它将宇宙和人生视为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之大全体。往往讲究生命是体验的、向内的,注重心灵感悟的。所以久别重逢,有多少心里话要说,却也只能“无处话凄凉”,此为无言之美。

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由此,“意境”都与“人”密不可分。苏轼在《徐州莲华漏铭》中也讲过“盖以为无意无我,然后得万物之情。”在创作中必须破除我与非我的界限,把我融入自然,万物一体,才能与造物者游。苏轼《江城子》所营造的意境不就是这样吗?一个凄婉渺茫的梦境,那凄清的月色、凄寒的孤坟、凄凉的孤独、凄冷的追念,正是意中之境,也符合梁启超所说的“境者,心造也”。尘满面,鬓如霜。所以相逢不相识,物是人非,无从相认。这是何等的悲凉? 何等彻骨和绝望。纵然隔着几千年历史帷幕,仍能引起情感共鸣,这样的梦境,为意境之美。

苏轼一直以豪放词著名,其实写婉约词风也有不少,正如李清照也一样,能写婉约同样可以豪放。这首《江城子》,感情婉转,一唱三叹,纯以平常语出之,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情深意浓、“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词风,即便立足于婉约词中也毫不逊色。这时候的苏轼不再是那个“旷世奇才”,不再是文坛大佬,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丈夫,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这种相思之苦,却是道不尽的永恒之美。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提出,在他这首悼亡词中所体现的“尊重女性”意识,尤其是南宋后,理学盛行,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将女性死死束缚在“夫权”统治之下,女子依附于男子生活,是男子的附属品而苏轼这般重视夫妻感情,在《亡妻王氏墓志铭》更是以一个独立的“妻”的姿态“存在”,体现对妻子女性存在的人性尊严和人格独立。苏轼这一“尊重女性”的态度也是永恒的,值得传扬。

感情共鸣

难怪国学大师唐圭璋这样评价此词:“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力道十足,真如“霹雳悬停”,有“振聋发聩”之效

唐老不但从艺术的角度,更从情感角度全方位地解读了这首词。其实,唐老自己就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唐老年轻时,与尹孝曾女士相识相恋,喜结连理。婚后琴瑟和鸣,伉俪情深。不料,尹孝曾三十多岁时就因病去世。唐老独自把孩子养大成人,终其一生未再娶。每年的清明节,唐老都会坐在妻子坟前,一只长箫,从日升吹到日落。

上世纪80年代,唐老在南师大讲宋词,刚好就是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学生们都很期待他的精彩解析。然而,唐老在黑板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后,竟浑身颤抖,没有办法再写下去。他喃喃自语着“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然后长叹一声“苦啊”,已是两眼泪花,数度哽咽,不能自已。

可以说,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一课,这是人世间最精彩的一课。唐老用自己至纯至洁的灵魂,诠释了苏轼至情至深的作品。

苏轼的情感,正是唐老的情感,苏轼的梦境,也曾无数次出现在唐老的梦中,两位大师,在跨越了一千多年后,让历史和现实息息相通。

后记

“挑尽孤灯孤雁诉,莲心不抵人心苦”、“今宵独卧中庭冷,万里澄辉照泪悬”,唐老这字字含泪,声声啼血的诗句不就是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吗?不就是“不思量,自难忘”吗?

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这样写道,杨过本是个痴心武学,文化不高的人。数年前在一个酒馆的墙壁上,看到苏轼这首《江城子》,可能是这首词太浅显易懂,情深意真,他竟牢记于心。后来,已经在绝情谷苦等十六年的杨过,到了约定的日子还是不见小龙女。失魂落魄时,他突然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自己和小龙女已经是相隔茫茫十六年,想着词中的“孤坟”和“幽梦”更是悲痛欲绝,人家尚有埋骨之所,尚梦中能见。自己却连妻子葬身何地都不知道,连梦也不能做一个。想到此,不由得万念俱灰,便纵身跳入万丈悬崖。

无论粗人武夫,还是学术泰斗,都为其深情所感动,这就是江城子的魅力。

国学课程表·论语·子罕第九—孔子说:真的想念,距离不是问题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论利益,他认同天命,相信仁德。

——利益,应该在选择做事之前就考虑清楚,做事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如何将事情做好。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也

达巷党这个地方的人说:多么博大啊,孔子是多么博学,而不能用某一个方面的成就去称赞他。

孔子听到后对学生说:我能钻研什么呢?是钻研驾车?还是钻研射箭?我还是钻研驾车吧。

——孔子是博学而谦虚的。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戴用麻做的帽子,是礼的规定,现在都用纯来制作帽子,这样做比较节俭,我跟从众人的选择。在堂下拜见君主,是礼的规定,现在很多都在堂上拜见君主,这是骄纵的表现,及时与众人不同,我也要遵循在堂下拜见君主的规定。

——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不会有四种:不会凭空猜度,不会走进极端,不会拘泥不化,不会主观武断。

——与唯物辩证不谋而合。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困于匡,说:文王已经去世,礼乐制度不是都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让这些礼乐制度消亡,像我这样后死的人是得不到这些礼乐制度的。如果上天不让这些礼乐制度消亡,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上天选中的人,最大嘛……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与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我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子贡道:孔夫子不是圣人吗?那他怎么会有那么多技艺之事?

子贡说:本来上天就是让他成为大圣人的,同时给赐给他很多技艺。

孔子听说后,说道:太宰了解我吗?我年少时贫贱,因此掌握了许多技艺小道,作为君子掌握的这些技巧算多吗?不多啊。

——1.那个时候认为技艺之事算是“鄙事”。

2.孔子并不认为拥有技巧是不好的,而且还认为君子“技多不压身”。

3.终于知道孔乙己吃茴香豆是所说话的出处。

劳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劳说:孔子说“我不做官,因此就掌握了许多技艺”。

——掌握技艺好像成了孔子自嘲的方式。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啊。有粗鄙之人向我请教问题,一副老实诚恳的样子,而我也只能从问题的两端进行推敲才得出答案。

——这是一个求知和施教的态度问题。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说:(代表盛世的)凤凰不到来,黄河不出图,我这一生也就这样结束了。

——盛世不是等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

一〇

子见齐衰这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孔子遇到着丧服的人、着礼帽礼服的人和盲人,看到他们,虽然年少,一定会站起来,经过他们一定会小步快走。

——孔子对礼法的态度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

一一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深深地赞叹道:越是仰望,越觉得高大,越是钻研,越觉得艰深,看到它在前面,却又忽然跑到后面。夫子循序渐进地善于引导人,用文化知识教导我,使我博学,用礼制教导我,使我能自我约束,就算想停止也不可能,用尽我的才能,面对夫子的学说依然觉得在伟大崇高,虽然想跟随,却没法做到。

——两千多年来,都是吸取对自己有用的部分进行附会。

一二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已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生了重病,子路(仲由)让门人充当治丧之臣。

病好了之后,孔子说:仲由行欺诈之事已经很久了,本不该设立治丧之臣,却设立了治丧之臣,这是让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况且我与其让臣来办理我的丧事,不如就让你们这些学生来给我办理丧事。再说我死后纵然不能大办葬礼,难道死后还能就扔在路边?

——孔子深知规矩是用来遵守的。而现在却有人在八项规定精神面前顶风作案,“欺天乎”?

一三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说:如果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他装在匣子里收藏起来,还是寻求一个识货的商人卖了呢?

孔子说:卖了吧,卖了吧。我正在等待商人的到来呢。

——孔子说:美玉只有交换才有价值,才华需要发挥才有价值。

一四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准备到九夷之地去居住。

有人说:那里太简陋了,怎么办呢?

孔子说:有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五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说:我从卫回到鲁后,音乐得到整理,《雅》、《颂》能各自发挥其作用。

——束之高阁的不是知识,能用于指导实践的才是知识。

一六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是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在外做官就要对公卿负责,回到家里就要侍奉父兄,不沉迷于喝酒,我还有什么要做的呢?

——忠孝当两全。

一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岸上说道: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八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追求德行向追求女色一样努力的人。

——追求女色是本能,需将追求德行也变为本能。

一九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就像堆一座山,却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停止不前,那是我自己造成的,就像平整土地,虽然刚倒下一筐土,不断前进,那也是我自己的决定。

——自己造成的后果,就要自己承担。

二〇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对其说教,却不懈怠的,就是颜回了。

——孔子认为颜回深得其真传。

二一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谈到颜渊,说:(如此早逝)太可惜了,我只看到过他不断进取,没有看到过他停止不前。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二二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孔子说:长苗却不开花是有的,开花而不结果是有的。

——做事切不可半途而废。

二三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谁能知道以后的人不如现在的人呢?到了四十、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成就,这样的人是不值得敬畏的。

——年少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四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严厉的话,听了能不顺从吗?如果能帮助改正自己缺点就很可贵了。谦逊的话,听了能不高兴吗?如果从中能使自己受益就很可贵了。如果只是感到高兴却不能从中受益,只是顺从却不能改正自己缺点,我也没有什么办法了。

——不要一味的顺从,也不要一味的沾沾自喜。

二五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要恪守忠诚守信的道德,不和在道德上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孔子特别看重道德的修养。

二六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有可能被夺走主帅,一个人却不可能被改变意志。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二七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颂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为臧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衣服,和衣着华丽的人站在一起,却不感到耻辱,只有仲由能做得到吧。诗经里说“不嫉妒、不奢求,有什么不好呢”。

于是子路就经常说这句话。孔子说:只是说出来,又怎么称得上是好呢?

——道理谁都懂,又有几人做得到呢?

二八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天气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要做关键时候站得出来的人。

二九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有疑惑,仁义的人不会有忧愁,勇敢的人不会有恐惧。

——德智体需全面发展。

三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说:可以在一起学习,未必可以共同达到一样的水平,可以共同达到一样的水平,未必可以一起共事,可以一起共事,未必可以一同商谈大事。

——“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三一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唐棣开花,翩翩翻转,怎么不想你呢?是住得太远了。”孔子说:没有真正的想啊,(真想的话)有什么远的呢?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普惠的悲悯情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内涵解读]

1.“仁”的内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诸如“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和“兼爱”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1题)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的,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动中。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有“反坫”(坫土筑的平台)、树“塞门”(相当于屏风、影壁等)。

4.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是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其他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或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5.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2题)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他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父。

[相关成语]

1.一以贯之: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2.博施济众: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们免于患难。

3.立人达人: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4.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来作譬喻。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6.安老怀少: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7.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为统一天下。

8.被发左衽:指像少数民族那样处于落后状态。也指沦为夷狄。

[论语摘译]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2.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

3.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4.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孔子说:“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5.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

6.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师冕来见孔子,走到了台阶前,孔子便说:“这是台阶。”走到了座席前,孔子便说:“这是座席。”都坐定了,孔子便告诉他说:“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

师冕告辞出去。子张问道:“这是同盲乐师讲话的规矩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协助盲乐师的规矩。”

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鸟。

8.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下列各项是对孔子“仁者爱人”内涵的具体解读,请将前面“论语摘译”中与选项有关联的原文段落序号或原句填入对应项后括号内。

A.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原句:       )

B.孔子认为:要做到“仁”的方法就是能推己及人。(原句:       )

C.能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的理想效果。(  )

D.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原句:        )

E.孔子对弱者充满了同情和关心,这是他“仁者爱人”思想的生动体现。(  )

参考答案:A项,入则孝,出则弟;B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项,4;D项,博施于民而能济众;E项,6、8。    

[即时体验]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注] ①贤贤易色:尊重贤德之人,不以貌取人。

(1)“出则弟”中的“弟”,意思是      。“学文”指的是学习      。

(2)对于“学”和“行”的论述,孔子和子夏有何异同?

答:                                  

参考答案:(1)敬爱兄长 文化典籍

(2)孔子和子夏对于“学”和“行”都强调了“行”的重要性,认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言而有信等是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主张“先行后学”,子夏主张“行学合一”。

参考译文:

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论语·学而》)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