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描写雁荡山特点的句子简短(描写雁荡山特点的句子)

描写雁荡山特点的句子简短(描写雁荡山特点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江郎山: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江郎山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石门镇境内,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旅游景区。江郎山是我国乃至世界都不可多得的老年期高位孤峰型丹霞地貌自然景观。2010年8月在巴西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中国丹霞”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江郎山名列其中,成为浙江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

江郎山自然景观奇峻

江郎山距江山市区25公里,以雄伟奇特的“三爿石”著称于世,素有“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之誉。三大石峰,拔地如笋,摩云插天,被华东56位地质专家勘定为中国丹霞第一奇峰;“一线天”高312米,长298米,最宽处不足4米,为全国之最;“伟人峰”天然造化,堪称中华一绝。此外,惊险陡峻的郎峰天游、千年古刹开明禅寺、千年学府江郎书院,以及霞客游踪、洞岩钟鼓、仙居剑瀑等诸景亦各尽其奇。

江郎山以雄伟奇特的“三爿石”著称于世,拥有中国丹霞第一奇峰、全国之最的一线天、天然造化的伟人峰、惊险陡峭的郎峰天游,千年古刹开明禅寺、千年学府江郎书院、全国最大的手书体“江山如此多娇”摩崖石刻、“烟霞亭”等景点景观一百余处。

江郎山不仅聚岩、洞、云、瀑于一山,集奇、险、陡、峻于三石,雄伟奇特,蔚为壮观,且群山苍莽,林木叠翠,窟隐龙潭,泉流虎跑,风光旖旎。每当云雾弥漫,烟岚迷乱,霞光陆离,常凝天、山于一色,融云峰于一体。无怪唐诗人白居易赞曰:“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醉烟霞”。 大地理学家徐霞客三次游江山时都写到江郎山。他把江郎山与雁荡山、黄山和鼎湖峰进行比较,极力地赞叹江郎山“奇”、“险”、“神”。江郎山的风景迷倒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江郎山人文景观丰富

千百年来,众多英杰名士为江郎山留下大量游踪遗墨。唐代名相姚崇、张九龄,大诗人白居易曾作诗赞美;江山宿儒祝东山长期隐居江郎,设馆讲学;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词人毛滂曾就读于仙居寺;名士陆游、辛弃疾、吕公著、沈九如等曾赋诗填词赞美江郎胜景;宋室南渡之后,文人骚客多漫游于沟通浙闽的仙霞古道,留下诗文千余篇,被誉为“南宋诗歌之路”;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三游江郎山,留下游记2600余字。

千百年来,众多英杰名士为江郎山留下了大量的游踪遗墨祝其岱、白居易、陆游、朱熹、徐霞客、郁达夫等骚人墨客更为江郎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者:勾晓庆

责编:李扬

来源:新华号 文旅中国

不游雁荡是虚生 跟着《雁荡山图》游雁荡品诗画

近日,温州雁荡山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的荧屏。节目从《雁荡山图》卷的诗画经典中提炼选粹,邀请琵琶演奏家方锦龙与青年舞蹈家朱晗于山水之间倾情创作,让诗与画在雁山实景和艺术演绎下奇妙融合,描摹出新时代的雁山胜景。

今天,让我们跟着《雁荡山图》感受雁荡山水、人文之美。

雁荡山向来以山水奇秀、天开图画而闻名天下,有着“东南第一山”的美誉。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雁荡山赋诗绘卷。在《诗画中国》节目中,明朝画家叶澄的《雁荡山图》卷为人们展现了时而巍峨高耸,时而秀美多姿的雁荡山。叶澄传世作品极少,这幅作品为其代表作。清初著名收藏家梁清标评价作品为“堪称希世宝”,而且“不啻超出乎唐、宋、元各大家名迹矣”。

画卷徐徐铺开,被墨色晕染的奇景渐次展现,移步换景、各具其姿。山间林木乃至溪边乱石均刻画细致,山岩的轮廓线方折挺劲。繁密细劲的用笔与丰富的用色使画面富有层次感,极好地表现出雁荡山奇秀的特点。叶澄传世作品极少,《雁荡山图》卷的艺术水平之高堪称杰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小峰介绍:“观此画就能体会到雁荡山的奇特,品此画便知文人为何频频描绘它,《雁荡山图》卷虽为长卷,但从构图上看,有一个核心聚焦在画面两座山中间,符合现代人的观景感受,可以看出,写实的山水并非被动描摹自然,而是包含着艺术家自己的想法,这幅画契合了当时社会对名山大川的期待,也表达出画家本人对于名山大川的见解。”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在画作诞生的明朝,旅游文化盛行,《雁荡山图》卷展现出一个既空灵又实在的世界,也成为游客识读雁荡山的重要工具。”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表示:“在观此画卷时,我们会随画家设定的路线,跟随水、石、天及舟船之间的关系而游走,近观画作,既可从中领略雁荡山十亿年前由岩浆喷发,所形成的独特质感,也可看见其兼具江南景致的秀美灵动。”

在《诗画中国》的镜头中,琵琶演奏家方锦龙与青年舞蹈家朱晗带领观众品山中画,赏画中山。

和画卷一同展示的还有宋人杜范的《雁荡》诗节选:

东南富山水,杰气钟雁峰。

巨灵排屃赑,妙力开鸿蒙。

断崖据险绝,峭壁凌寒空。

分岑献万状,转盼无一同。

或叠如锦缬,或铸如青铜。

或前如舞凤,或却如飞鸿。

或伏如卧虎,或矫如游龙。

并如兄语弟,差如儿对翁。

相传雁荡山主峰上有着结满芦苇的湖荡,南归秋雁多栖息于此,故名雁荡。它位居我国三山五岳之列,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享有“天下奇秀”“海上名山”“爱情圣地”等美名。

雁荡山开山于晋,兴于唐,盛于宋。地质年代形成于一亿二千万年前,是中生代白垩纪流纹质破火山的代表,被中外地质学家称为“流纹岩天然博物馆”和“造型地貌博物馆”,还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5旅游区等称号。

千百年来,雁荡山独特的神韵与魅力吸引着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谢灵运、徐霞客、沈括、汤显祖、康有为、蔡元培、叶圣陶、郭沫若、黄海滨、张大千、潘天寿等名人大家皆到访过雁荡山,留下无数诗篇画卷。

清代诗人江弢叔的名句“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向世人昭示了雁荡山难以抵挡的魅力。

在中国绘画史上,雁荡山无疑拥有悠久的历史。

南朝时期,梁昭明太子萧统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此为雁荡开山之始。之后历代高僧、文士,多所流连题咏。雁荡山最早进入中国画家视野始自五代画僧、诗僧贯休,北宋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有载:“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现在雁荡山尚有经行峡、宴坐峰之名,皆来自贯休诗句。但贯休在此是否留下画作,已无可考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泷湫宴坐图》为黄公望晚年之作,写大龙湫景区千佛岩一带景色,款署时间为“至正乙未”,即1355年,此画构图繁复而笔墨甚简,疏朗灵秀,正是比较典型的黄公望画风。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描绘雁荡山之作。关于此画真赝,部分专家尚有歧见。根据此卷后宋荦款跋,黄氏尚作有雁荡长卷,现已无存。在黄之前,延祐三年(1316),李昭画有《雁荡图》,惜未得见。

叶澄所作《雁荡山图》卷,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写北雁荡景观,作者以小字标出各景名称,计有石门潭、章毅楼、石佛岩、石梁洞、灵风洞、响岩等,描绘真实,一一可对,似为现场写生之作。叶澄师法戴进,徐沁《明画录》谓“其神似处,几莫能辨”。此图画法近于戴进,但笔墨更见繁细、劲峭,刻画细致,线条方折挺劲,皴法似小斧劈,晕染清淡,层次丰富,显得文气十足,很好地体现了雁荡奇异优美的特点。

稍晚于叶澄,吴彬亦作有《雁荡山图》,同样为长卷形式。全图相当写实,并用朱砂标出灵岩寺、平霞嶂、石船寺、马鞍岭、鸡鸣洞、石梁寺、诵经洞、在龙湫、能仁寺、白云庵、四十九盘岭等二十余处景观名称。此为吴彬早年之作,画法尚属正统一路,清润舒畅,色墨雅洁,但后期变异古怪的倾向已隐约显露。

清代钱维城《雁荡图》卷为其代表作品,青绿设色,绘五十三处景观,故又名《雁荡五十三景图》,《石渠宝笈》著录。所画千岩万壑,层峦叠嶂,飞瀑流泉,古木参天,笔墨南北二宗并参,繁密、劲峭、苍润,设色青绿、赭石相间,晕染清淡而通透。全图苍浑华滋,雍容大度,典雅端庄,呈现出一派宫廷富贵气象。

进入近代以来,雁荡山吸引了更多画家的关注,成为山水画的重要题材。黄宾虹先生分别于1916年、1931年、1954年三游雁荡,一生留下雁荡山水作品、画稿数百件。他笔下的雁荡一如其他作品,以意为之,并无突出鲜明的地理特征,但尽得雁荡之神韵。1937年,张大千曾与好友方介堪、谢稚柳、黄君璧、于非闇等同游雁荡,作有《大龙湫图》《西石梁瀑布图》等。李可染先生于1954年、1956年两次赴雁荡写生,《雁荡山》画于1963年,写自山下小镇仰视群峰景象,此时李可染正处于其独特画风的开拓时期,笔墨浑厚雄强,当然亦不乏清润之气。

现代画家中与雁荡关系最为密切且影响最著者,当推潘天寿与陆俨少两位先生。潘天寿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其一系列雁荡之作密不可分。潘天寿笔下的雁荡,既有宏观的《小龙湫一截》《灵岩涧一角》,也有微观的《雁荡山花图》《小龙湫一角》。雁荡的奇特美景触发灵机,使其找到了独有的表达方式,即山水与花鸟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潘天寿的一大创造,开创了中国画的新格局,也将潘天寿先生的绘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曾提出“江山之助”说,认为山林皋壤是影响诗人创作的重要因素,可以激发创作思维的活跃。对于绘画,地理环境的影响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山水画家而言。可以认为,潘天寿成功地塑了雁荡,雁荡也成就了潘天寿,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那么,雁荡之于陆俨少先生同样如此。陆俨少1963年首游雁荡,1980年多次重游,对雁荡山水之美了然于胸。他曾说:“世人多重黄山,故黄山画派,大行于世。我独爱雁荡,认为远较黄山能入画,它雄奇朴茂,大巧若拙,厚重而高峙,似丑而实秀,为他山所无。故我多画雁荡,一以山之气质,与我性格相近,二以不欲与人雷同,可以多所创意。因之,此二十年来,我多写雁荡风貌,所谓典型是也。得其典型,虽不能指名为何峰何水,而典型具有,不可移易,使人一望而知为雁荡,这是最难。”通过深刻的观察体悟,陆俨少准确地把握了雁荡的特质,称其为“云泉之源”。其笔下之雁荡,多激流飞瀑,云烟变没,既充实又空灵,清新隽永,充满动感。(图片来源:雁荡山景区管委会)

浙江新闻+

你最喜欢雁荡山的哪句诗词

雁荡山以山水奇秀闻名,有灵峰、灵岩、大龙湫、三折瀑、雁湖、显胜门、羊角洞、仙桥八大景区,有500多处景点。景区内峡深谷幽,峰奇崖险,秀中有险峻,奇中有幽奥。素以独特的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古洞畸穴、雄蟑胜门和凝翠碧潭扬名海内外,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谢灵运、贯休、沈括、徐霞客、康有为、张大千、沙孟海、潘天寿、郁达夫、郭沫若、邓拓、舒婷等都留下了不朽都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墨迹。

您喜欢哪句呢?

雁荡山头鴈,如随太守来。——梅尧臣《送温州楚屯田》

北上太行东禹穴,雁荡山中最奇绝。——楼钥《大龙湫》

潜心阁上书千卷,雁荡山中草一川。——袁说友《送同年曾南仲寺丞知温州》

雁荡山中逢晚雨,灵峰寺里借绳床。——陈与义《雨中宿灵峰寺》

明年此会知谁共,雁荡山前寄好音。——陈傅良《同游张园酒中各叹明年未知谁与此会余最衰病》

谁知归雁亭中客,鼓翼来游雁荡山。——李洪《题雁荡图寄二兄》

雁荡山之臞,匕饭悲黍离。——刘黻《中兴更化诗》

夜深婺女明如镜,雁荡山前雁尽回。——萨都剌《寄浙东聂经历》

雁荡山头日西没,采药迷途意荒忽。——程敏政《刘阮遇仙图为提督河道杨克敏通政赋》

近谋吟屋傍浔溪,雁荡山深云未归。——周耕云《赋介轩半村新居》

雁荡山的秋月

古人并称上天台、雁荡;而宋范成大序《桂海岩洞志》,亦以为天下同称的奇秀山峰,莫如池之九华,歙之黄山,括之仙都,温之雁荡,夔之巫峡。大约范成大,没有到过关中,故终南华山,不曾提及。我们南游三日,将天台东北部的高山飞瀑(西部寒岩、明岩未去),略一飞游——并非坐了飞机去游,是开特快车游山之意——之后,急欲去雁荡,一赏鬼工镌雕的怪石奇岩,与夫龙湫大瀑,十月二十七日在天台国清寺门前上车,早晨还只有七点。​

自天台去雁荡山所在的乐清县北,要经过临海、黄岩、温岭等县。到临海(旧章安城)的东南角巾山山下,还要渡过灵江,汽车方能南驶,现在公路局筑桥未竣,过渡要候午潮;所以我们到了临海之后,倒得了两三个钟头的空,去东湖拜了忠逸樵夫之祠,上巾山的双塔下,看了华胥洞,黄华丹井——巾山之得名,盖因黄华升仙,落帻于此——等古迹,到十二点钟左右,才乘潮渡过江去。临海的山容水貌,也很秀丽,不过还不及富春江的高山大水,可以令人悠然忘去了人世。自临海到黄岩,要经过括苍山脉东头的一条大岭,岭头有一个仙人桥站;自后徐经仙人桥至大道地的三站中间,汽车尽在山上曲折旋绕,路线有点像昱岭关外与仙霞岭南的样子;据开车的司机说,这一条岭共有八十四弯,形势的险峻,也可想而知。​

黄岩县城北,也有一条永江要渡,桥也尚未筑成;不过此处水深,不必候潮,所以车子一到,就渡了过去。县城的东北,江水的那边,三江口上,更有一枝亭山在俯瞰县城;半山中有一簇树,一个白墙头的庙,在阳光里吐气,想来总又是黄岩县的名胜了,遥望而过。黄岩一县内,多橘子树园;树并不高,而金黄的橘实,都结得累累欲坠,在返射斜阳;车驰过处,风味倒也异样,很像我年青的时候,在日本纪州各处旅行时的光景。

自黄岩经温岭到乐清县的离大荆城南五里路的地方,村名叫作水积(或名积水,不知是那二个字?),前临大海,海中有岛,后峙双旗冈峰,峰中也有叠嶂一排,在暗示着雁荡的奇峰怪石。游人到此,已经有点心痒难熬的样子了,因为隔一条溪,隔一重山,在夕阳下,早就看得出谢公岭外老僧送客之类的奇形怪状的石岩阴影;北来自大溪镇到此,约有三十余里的行程。在雁荡第一重口外,再渡过那条自石门潭流下来的清溪,西驰七八里,过白溪,到响岭头,就是雁荡东外谷的口子,汽车路筑到此地为止,雁荡到了。​

在口外下车,远望进去,只看见了几个巉屼的石峰尖。太阳已经快下山了,我们是由东向西而入谷的,所以初走进去的时候,一眼并不看见什么。但走了半里多上灵岩寺去的石砌路后,渡过石桥,忽而一变,千千万万的奇异石壁,都同天上刚掉下去似的,直立在我们的四周;一条很大很大的溪水,穿在这些绝壁的中间,在向东缓流出来。壁来得太高太陡,天只剩下了狭狭的一条缝,日已下山,光线不似日间的充足。石壁的颜色,又都灰黑,壁缝里的树木,也生得屈曲有一种怪相;我们从东外谷走入内谷的七八里地路上,举头向前后左右望望,几乎被胁得连口都不敢开了。山谷的奇突,大与寻常习见的样子不同,教人不得不想起诗圣但丁的《神曲》,疑心我们已经跟了那位罗马诗人,入了别一个境界。​

在龙王庙前折向了北去,头脑里对于一路上所见的峰嶂的名目,如猴披衣、蓼花嶂、响嵩门、霞嶂洞、听诗叟、双鲤峰之类,还没有整理得清楚,景色一变,眼前又呈出了一幅更清幽、更奇怪、更伟大的画本。原来这东内谷里的向北去灵岩寺谷里的一区,是雁荡的中心,也是雁荡山杰作里的顶点。初入是一条清溪,许多树木与竹林。再进,劈面就是一排很高很长,像罗马古迹似的展旗嶂,崛起在天边,直挂向地下,后方再高处又是一排屏霞嶂,这屏霞嶂前,左右环抱,尽是一枝一枝的千万丈高的大石柱,高可以不必说,面积之大周围也不知有多少里;而最奇的,是这些大柱的头和脚,大小是一样的,所以都是绝壁,都是圆柱。小龙湫瀑布,也就在灵岩寺西北的一大石峰上,从顶点直泻下来的奇景。灵岩寺,看过去很小很小,隐藏在这屏霞嶂脚,顶珠峰、展旗峰、石屏风(全在寺东)与天柱峰、双鸾峰、卷图峰、独秀峰、卓笔峰(全在寺西)等的中间;地位的好,峰岩的多而且奇,只有永康方岩的五峰书院,可以与它比比;但方岩只是伟大了一点,紧凑却还不及这里。​

灵岩寺的开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僧行亮神昭为其始祖,后屡废屡兴;现在的寺,却是数年前,由护法者蒋叔南、潘耀庭诸君所募建。蒋君今年夏季去世,潘君现任雁荡山风景区整理委员,住在寺中;当家僧名成圆,亦由蒋潘诸君自宁波去迎来者,人很能干,具有实际办事的手腕。

在灵岩寺的西楼住下之后,天已经黑了。先去请教也住在寺中、率领黄岩中学学生来雁荡旅行的两位先生,问我们在雁荡,将如何的游法?因为他们已经在灵岩寺住了三日,打算于明晨出发回黄岩去了。饭后又去请了潘委员来,打听了一番雁荡山大概的情形。​

雁荡山的总括,可以约略的先在此地说一说:第一,山在乐清县东北九十里,系亘立东西的一排连山,东起石门潭,西迄白岩六十里;北自甸岭,南至斤竹涧口四十里;自东向西,历来分成东外谷、东内谷、西内谷、西外谷的四部,以马鞍岭为界而分东西。全山周围,合外境有四百二十里。雁山北部,更有南阁谷、北阁谷二区,以溪分界;南阁南至石柱北至北屏山二里,东至马屿,西至会仙峰十六里;北阁村南北二里,东西五里,西北极甸岭山,为雁荡北址。

雁山开山者相传为晋诺讵那尊者,凡百有二峰,六十一岩,四十六洞,十八刹,十六亭,十七潭,十三瀑。入游之路线,有四条。(一)东路从白溪经响岭头自东南入谷,就是我们所经之路线。(二)北路由大荆越谢公岭自东北入谷至岭峰。(三)南路由小芙蓉经四十九盘岭自南入谷至能仁寺,从乐清来者率由此。(四)西路从大芙蓉自西南经本觉寺至梅雨潭。峰之最高者为百冈尖,高一万一千五百公尺,雁湖在西外谷连霄岭上,高九千公尺。​

这雁荡山的梗概,是根据潘委员的口述,和《广雁荡山志》及《雁山全图》而摘录下来的;我们因为走马游山,前后只有三日的工夫好费,还要包括出发和到着的日期在内,所以许多风景,都只能割爱;晚上就和潘委员在灯下拟定明日只看西石梁的大瀑布,大龙湫瀑,梅雨潭,回至能仁寺午餐。略游斤竹涧就回灵岩寺宿;出发之日(即第三日),午前一游净名寺,至灵峰略看看观音洞北斗洞等,就出向头岭由原路出发回去。北部的绝景,中央的百冈尖当然是不能够去,就如显胜门、龙溜等处,一则因无时间,二则因无大路无宿处,也只能等下次再来了。这样拟定了游程之后,预期着明天的一天劳顿,我们就老早的爬上了床去。

约莫是午前的三四点钟,正梦见了许多岩壁,在四面移走拢来,几乎要把我的渺渺五尺之躯,压成粉碎的时候,忽而耳边一阵喇叭声,一阵嘈杂声起来了。先以为是山寺里起了火,急起披衣,踏上了西楼后面的露台去一看:既不见火,又不见人,周围上下,只是同海水似的月光,月光下又只是同神话中的巨人似的石壁,天色苍苍,只余一线,四围岑寂,远远地也听得见些断续的人声。奇异,神秘,幽寂,诡怪,当时的那一种感觉,我真不知道要用些什么字来才形容得出!起初我以为还在连续着做梦,这些月光,这些山影,仍旧是梦里的畸形;但摸摸石栏,看看那枝谁也要被它威胁压倒的天柱石峰与峰头的一片残月,觉得又太明晰,太正确,绝不像似梦里的神情。呆立了一会,对这雁荡山中的秋月顶礼了十来分钟,又是一阵喇叭声,一阵整队出发报名数的号令声传过来了,到此我才明白,原来我并不是在做梦,是那一批黄岩中学的学生要出发赶上大溪去坐轮船去了!这一批学生的叫唤,这一批青年的大胆示给我了这一幅清极奇极的雁山夜月的好画图,我的心里,竟莫名其妙的感激起来了,跑下楼去,就对他们的两位临走的教师热烈地热烈地握了一回手;送他们出了寺门以后,我并且还在月光下立着,目送他们一个个小影子渐渐地被月光岩壁吞没了下去。

雁荡山中的秋月!天柱峰头的月亮!我想就是今天明天,一处也不游,便尔回去,也尽可以交代得过去,说一声“不虚此行”了,另外还更希望什么呢?所以等那些学生们走后,我竟像疯子一样一个人在后面楼外的露台上呆对着月光峰影,坐到了天明,坐到了日出,这一天正是旧历九月二十的晚上廿一的清晨。​

等同去的文伯,及偶然在路上遇着成一伙的奥伦斯登、科伯尔厂经理毕士敦Mr.H.H.Bernstein与戴君起来,一齐上轿,到大龙湫的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似在巳午之间了。一路上经下灵岩村、三宫殿、上灵岩村,过马鞍岭。在左右手看了些五指峰、纱帽峰、老鼠峰、猫峰、观音峰、莲台嶂、祥云峰、小剪刀峰之类,形状都很像,峰头都很奇;但因为太多了,到后来几乎想向在说明的轿夫讨饶,请他不要再说,怕看得太多,眼睛里脑里要起消化不良之症。

大龙湫的瀑布,在江南瀑布当中真可以称霸,因为石壁的高,瀑身的大,潭影的清而且深,实在是江浙皖几省的瀑布中所少有的。我们到雁荡之先,已经是旱得很久了。故而一条瀑布,直喷下来,在上面就成了点点的珠玉。一幅真珠帘,自上至地,有三四千丈高,百余尺阔;岩头系突出的,帘后可以通人,立在与日光斜射之处,无论何时,都看得出一条虹影。凉风的飒爽,潭水的清澄,和四围山岭的重叠,是当然的事情了,在大龙湫瀑布近旁,这些点景的余文,都似乎丧失了它们的价值,瀑布近旁的摩崖石刻,很多很多,然而无一语,能写得出这大龙湫的真景。《广雁荡山志》上,虽则也载了不少的诗词歌赋,来咏叹此景,但是身到了此间,那里还看得起这些秀才的文章呢?至于画画,我想也一定不能把它的全神传写出来的,因为画纸决没有这么长,而溅珠也决没有这样的匀而且细。

出大龙湫,经瑞鹿峰、剪刀峰(侧看是一帆峰)下,沿大锦溪过华严岭罗汉寺前,能在石壁的半空中看得出一座石刻的罗汉像。斧凿的工巧有艺术味,就是由我这不懂雕刻的野人看来,也觉得佩服之至。从此经竹林,过一条很高很长的东岭,遥望着芙蓉峰、观音岩等(雁湖的一峰是在东岭岭上可以看见的),绕骆驼洞下面至西石梁的大瀑布。​

西石梁是一块因风化而中空下坠的大石梁,下有一个老尼在住的庵,西面就是大瀑布。这瀑布的高大,与大龙湫瀑布等,但不同之处,是在它的自成一景,在石壁中流。一块数千丈的石壁,经过了几千万年的冲击,中间成了一个圆形大柱式的空洞,两面围抱突出,中间是一数丈宽数千丈高的圆洞,瀑布就从上面沿壁在这空圆洞里直泻下来。下面的潭,四壁的石,和草树清溪,都同大龙湫差仿不多。但西面连山,雁荡山的西尽头,差不多就快到了,而这瀑布之上,山顶平处,却又是一大村落;山上复有山,世外是桃源的情景,正和天台山的桐柏乡,曲异而工同。

从西石梁瀑布顺原路回来,路上又去看了梅雨潭及潭前的一座含珠峰,仍过东岭,到了自芙蓉南来经四十九盘岭可到的能仁寺里。

这能仁寺在西内谷丹芳岭下,系宋咸平二年僧全了所建。本来是雁荡山中的最大的丛林,有一宋时的大铁锅在可以作证,现在却萧条之至,大殿禅房,还都在准备建筑中。寺前有燕尾瀑,顺溪南流,成斤竹涧,绕四十九盘岭,可至小芙蓉;这一路路上风景的清幽绝俗,当为雁山全景之冠,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只领略了一个大概,就赶回了灵岩寺来宿。​

这一天的傍晚,本拟上寺右的天窗洞,寺左的龙鼻水去拜观灵岩寺的二奇的,但因白天跑了一天,太辛苦了,大家不想再动。我并且还忘不了今晨似的山中的残月,提议明朝也于三时起床,踏月东下,先去看了灵峰近旁的洞石,然后去响头岭就行出发,所以老早就吃了夜饭,老早就上了床。​

然而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第二日早晨,虽则大家也忍着寒,抛着睡,于午前三点起了身,可是淡云蔽月,光线不明;我们真如在梦里似地走了七八里路,月亮才兹露面。而玩月光玩得不久,走到灵峰谷外朝阳洞下的时候,太阳却早已出了海,将月光的世界散文化了。

不过在残月下,晨曦里的灵峰山景,也着实可观,着实不错;比起灵岩的紧凑来,只稍稍觉得疏散一点而已。​

灵峰寺是在东谷口内向北两三里地的地方,东越谢公岭可达大荆。近旁有五老峰、斗鸡峰、幞头峰、灵芝峰、犀角峰、果盒岩、船岩、观音洞、北斗洞、苦竹洞、将军洞、长春洞、响板洞诸名胜,顺鸣玉溪北上,三里可达真际寺。寺为宋天圣元年僧文吉所建,本在灵峰峰下,不知几百年前,这峰因风化倒了,寺屋尽毁。现在在这到灵峰下的一块隙地上,方在构木新筑灵峰寺。我们先在果盒岩的溪亭上坐了一会,就攀援上去,到观音洞去吃早餐。​

两岩侧向,中成一洞,洞高二三百丈;最上一层,人迹所不能到,但洞中生有大树一株,系数百年物,枝叶茂盛,从远处望来,了了可见。下一层是观音洞的选物场,洞中宽广,建有大殿,并五百应真的石刻。东面一水下滴成池,叫作洗心泉,旁有明刻宋刻的题名记事碑无数。自此处一层一层的下去,有四五层楼三四百石级的高度;洞的高广,在雁荡山当中,以此为最。最奇怪的,是在第三层右手壁上的一个石佛,人立右手洞底,向东南洞口远望出去,俨然是一座地藏菩萨的侧面形,但跑近前去一看,则什么也没有了,只一块突出的方石。上一层的右手壁上还有一个一指物,形状也极像,不过小得很。​

看了灵岩灵峰近边的峰势,看了观音洞(亦名合掌洞)里的建筑及大龙湫等,我们以为雁荡的山峰岩洞溪瀑等,也已经大略可以想象得出了,所以旁的地方,也不想再去走,只到北斗洞去打了一个电话,叫汽车的司机早点预备,等我们一出谷口,就好出发。

总之,雁荡本是海底的奇岩,​出海年月,比黄山要新,所以峰岩峻削,还有一点锐气,如山东劳山的诸峰。今年春间,欲去黄山而未果,但看到了黄山前卫的齐云、白岳,觉得神气也有点和灵峰一带的山岩相像。在迎着太阳走出谷来,上汽车去的路上,我和文伯,更在坚订后约,打算于明年以两个月的工夫,去歙县游遍黄山,北下太平,上青阳南面的九华。然后出长江,息匡庐,溯江而上,经巫峡,下峨嵋,再东下沿汉水而西入关中,登太华以笑韩愈,入终南而学长生,此行若果,那么我们的志愿也毕,可以永永老死在蓬窗陋巷之中了。​

曾游雁荡山,天门为我开

温州雁荡山,背倚莽莽括苍山脉,面对浩瀚乐清海湾,分八大景区,有500多个景点,属于大型滨海山岳风景名胜区。其景观美学特崐征可用“奇秀”两个字来概括。宋朝地理学家沈括说:“雁荡山天下奇秀”不类他山;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说:“奇巧百出,其天下奇观”;德国地质学家毕士顿说:“雁荡景观媲美瑞士,世界山岳风景之美莫过于此”。从雁荡山自然景观的总体崐形态与空间形式的美而言,这些评价并不为过。

天门乎?佛足乎?

经查资料得知此为天眼洞:

天门峡是一险峻的峡谷段落。谷地深奥,至崖顶高60余米。两侧崖壁峭立,许多裸露的岩石,色呈红褐,森然干霄,气势逼人。峡内清凉湿润,景色奇异。有呈倒三角形状的天眼洞;顶上拔尖的笔削峰;状若恐龙尸骸的岩石;粒粒若珠玑的小珍珠瀑;石构的三角攒尖亭以及架于两巨石间的含珠石等等。天门峡是因巨型岩石出现裂缝,岩石按自身节理发育,再经外力侵蚀,不断扩大裂缝而形成。

天门峡位于雁荡山灵峰朝阳列嶂东南端,我是从朝阳嶂走到这儿的,从灵峰景区到天门峡十分方便,从灵峰景区大门前左拐便是。

由峡谷内向外看灵峰峡

天门峡基本保持原始状态,在这条峡谷中行走,要十分小心,不能有丝毫大意。路是石板铺成,但很陡,好在有的路段有铁链子,抓着行走十分安全。

三角亭,在此小憩。

出天门峡路就没那么陡了。

奇峰怪石,雁荡山有奇峰百二,怪石三十,似人似物栩栩如生,姿态万千崐奇秀并蓄。而且不少峰峦岩石,移步换形,变幻莫测,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其中灵峰、倚天峰合而为一,日为“合掌峰”,夜为“夫妻峰”,形神兼备,为“日景耐崐看,夜景销魂”的灵峰景区添上神来之笔。特别是灵峰夜景更是世上无双,每当夜幕降临,日间的双笋峰、金鸡峰、犀牛峰、合掌峰,在淡淡的夜色中,幻成了“牛眠灵峰静,夫妻月下恋,牧童偷偷看,婆婆羞转脸”这样如诗如画的景观,令人神思飞翔,浮想联翩。上海作家叶永列观后著文道:“这种朦胧之美,充满诗意,充满神话的魅力,只有身历其境,才能深深领略。”

这是天外飞石吗?

飞瀑流泉多。雁荡山的瀑布之多,形态之奇在我国名山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著名画家潘天寿诗曰:“百条飞瀑千条涧,此是雁山第一奇。”其中有名的瀑布就有三十多条,而且形态各异。不仅有喷射而出的涌翠瀑。一枝分叉的燕尾瀑,上合下开的罗带瀑,轰然而下的散水爆、散珠簌簌的隐珠瀑,三折三态的合羞瀑,而且更有直沟中泻的西大瀑,春雨如霏的梅雨瀑、一波三折的三折瀑。尤其是雁山第一瀑大龙湫,单级落差崐197米,为国内之最。春夏如蛟龙直奔而下,气势磅礴,变幻多姿,蔚为壮观;秋冬如珠玑散落九天,纷纷扬扬,如花似雪,极尽妩媚。清朝诗人江叔为之写下了“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的感叹。

此为含珠石

雁荡山多古洞奇穴。雁荡山的古洞畸穴,不同于其它风景名胜区的溶洞,皆因火山喷发演化而成,或藏两峰之间,或在悬崖之上,而且洞穴之多也为世之少见,古人曾评价雁荡山为“无岩不洞,无洞不奇”。其中观音洞高113米,宽14米,深76米。此洞上下一线,顶有清泉一泓。冬暖夏凉,堪称佛国仙乡,并且内建九层楼阁。邓拓有诗曰:“两峰合掌即仙乡,九层危楼洞里藏,此中莫问甚炎凉”就是写观音洞。此外,如天窗洞,洞内有洞,洞底见天:仙姑洞,左口如日,右口如月;再如北斗洞、石梁洞、朝阳洞,或幽深、或宽敞、或奇险。真所谓雁荡山六十六洞天,无一不奇,无一不险。

我走在天门峡谷时,并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觉神奇,至此才明白,名符其实。

小亭建在一个小平台上。

雁荡山有岩障23座。从灵峰的倚天嶂到大龙湫的连云嶂,如蜿蜒蟠结的蛟龙。纵贯主景区,形成了雁荡雄伟壮观的磅礴气势。这些岩嶂忽而围成一个幽静的深谷,忽而高昂重双叠,忽而对峙成门,使游客既得信步谷底看奇峰、宴从嶂前听瀑声的闲情逸兴,又能领略眼前壁立千仞,头顶雄关天险的雄奇壮美。其中显胜门,两嶂对峙高约200米,门宽仅10米,人从门下进入,仰望两嶂如倾倒令人震撼。而进入门里,入门如入山腹,四壁环围,乱嶂插天,洞瀑破壁,清泉、巨石,幽奥神秘,如入异境。让人远离尘世。此外,雄浑奇绝的铁城嶂、蜿蜒高耸崐的连云嶂、灿若彩霞的屏霞嶂,或成峰、或挂瀑、或为门,也各有特色,各有妙趣,难以一一描述。

已经走了两个小时,早晨八九点的太阳照耀着巨大的岩石。

奇特的岩壁,是火山喷发留下的遗迹。

双笋峰

不知不觉进入就走到灵峰景区门外面了,由那个小亭向右拐,可直接进入灵峰景区,看到双笋峰了。

双笋峰有80多米高,近看没有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