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石壕吏中表明家无壮男(石壕吏写家无壮丁凄婉可怜的句子)

石壕吏中表明家无壮男(石壕吏写家无壮丁凄婉可怜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捉壮丁抓了个老太太——《石壕吏》——杜甫的著名诗作

诗圣有著名的诗作“三吏三别”,《石壕吏》是其中之一。

故事大意,石壕村的官吏抓壮丁,但连年争战,青壮年全抓光了。这一家老两口的三儿子,都上了前线,一个儿子来信说,已经有两个儿子战死前线。家中再无有壮丁可抓了!

无奈之下,老太太说你把我抓去到前线还来的及做早饭,那官吏真的把老人送上了战场!

书法演绎

原文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此段解析:

诗人这一天路过石壕村,天色已晚,投宿一家村民。夜半三更,村里官吏抓人上前线。老翁手脚麻利,跳墙逃走。老太太出门应付官吏。那官吏大呼喊叫,怒气冲冲,老妇人边啼哭边苦苦哀求。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此段解析:

老妇人对那官吏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到邺城戍边去了。一个儿子寄来了书信,已经有两个儿子战死了。我们活着的苟且偷生,人死不能复生,死去也罢了,无可奈何!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此段解析:

现在家里再也没有能去前线的人,屋里只有给一个吃奶的小孩子,还有小娃娃的妈妈,出门进门,连一件遮体的衣服都没有。

我老太婆虽然力不从心了,实在不行你就把我带走吧!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此段解析:

老妇人说,你赶紧把我带到河阳服兵役,到那里还来得及给军人们作早饭。

这晚夜深人静,诗人似乎听到幽深的哭泣声。

天亮诗人登程赶路,只与老翁道别,老妇人真的出征上前线去了!

诗圣杜甫这首诗,无情地揭露了唐代战争的残酷性。争战不断,民不聊生,石壕村已经到了没有壮丁可抓的地步。

石壕吏捉壮丁没抓着,把一老太太抓了上前线!

八下语文理解型默写大全

《回延安》贺敬之

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树梢树枝数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夸张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描绘了延安新貌。

02

《桃花源记》陶渊明

1.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山有小口;②初极狭。

4.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03

《小石潭记》柳宗元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珮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课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04

《关雎》

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6.《关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7.《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05

《蒹葭》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06

《式微》《子衿》

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2.“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3.“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4.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0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4.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6.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08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句子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6.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09

《逍遥游》庄子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幻莫测的句子是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2.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0

十、《虽有佳肴》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1

十一、《大道之行也》

1.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与之相近的语句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大道的内涵是实行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天下为公。实行选举,即选贤与能。

5.“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6.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7.“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是故谋闭而不兴,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12

十二、《石壕吏》杜甫

1.表现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或表现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3.表现人民长期深受兵役之苦(或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4.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6.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7.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是: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8.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是: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哪句?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7.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9.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0.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13.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

1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1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4

《卖炭翁》白居易

1.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3.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4.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5.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5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曲径通幽处”“万籁此都寂”。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4.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6

《送友人》李白

1.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4.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7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18

《卜算子·咏梅》陆游

1.陆游《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和品行的句子是: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梅花高洁傲岸的句子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2.《卜算子•咏梅》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石壕吏》教学后记

课前由背诵《春望》导入,同时期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

杜甫大家都比较了解,可让学生进行介绍即可。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

简介背景(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初读课文,划分节奏,疏通并强调重点字词,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进入课文内容的探究学习: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段可以得出什么信息?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夜捉人”说明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 “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烘托一种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怎样理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连用两个感叹号,可以用句号代替吗?

( “呼”、“怒”,表现吏之愤怒与凶狠残。“怒”、“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彩,既表现出“吏呼”的咆哮如雷,“妇啼”的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老妇的无比痛苦)。

3、“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老妪力虽衰……犹得备晨炊。”

①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集中表现了妇人之“苦”,“苦”在何处?可以分成三层:三男从军,两儿战死(老年丧子之苦)家无壮男,十分贫困(贫困潦倒之苦)为保家庭,自请服役(被迫服役之苦)。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如何理解?

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③老妪为何请从吏夜归?(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老妇也被征走,反映战争的无情)

④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的吗?

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

⑤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话是可以推测出来的)

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谁在哭?(儿媳)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概括主题: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堂议一议: 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没有站出来义正辞严的阻止,是否是个冷漠无情之人?

(杜甫自己是一个小官;那时也是按户抓丁的,杜甫只是在此投宿。)

(诗人保持沉默反映了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自请服役、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同时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进行含蓄的揭露。君与民这两头他都要同时顾及,这就是所谓忧国忧民,当着这样.者难以兼顾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于是他就在这巨大的痛苦中无可奈何地沉默了。)

由于在早读让学生做了内容梳理及翻译,课堂上没有占用太多的时间。课堂内容比较充实,但时间仍然很紧张。所以如果要从翻译开始的话,这篇课文应该得两个课时才能完成。

康震解读《石壕吏》,一场屁股决定脑袋的闹剧,侮辱了谁的智商?

最近康震老师因解读《石壕吏》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康老师作为一个教授、青年导师,在诗词讲解方面虽然无甚新意,有时还会有些小瑕疵,但这些都不能遮掩他那一手字画的出彩,所以这次引起了争议,我还是觉得大家有些反应过激了,甚至有教授说他“侮辱智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康老师对《石壕吏》的解读,只不过是一场屁股决定脑袋的闹剧罢了。

康震解读《石壕吏》

作为诗词爱好者中的小学生,我经常会发表一些自己读诗的感悟,其实也都是拾人牙慧,但我对于解读诗词这个事儿,向来认为没有官方的答案,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心境、读同一首诗,你得到的感悟都不一样。

我们来看康老师解读《石壕吏》,最大的争议无非就在于,把抓壮丁这件事,强行往爱国主义碰瓷。怎么讲?康老师说:

1、石壕吏抓壮丁,是为国家队平叛扩充兵力,是为了国家,是正常行为;

2、石壕吏虽然态度恶劣,但是为了国家,这件事本身没有错,只是方式方法有待改正;

3、从老妇“请从吏夜归”,读出了老百姓慷慨赴死的爱国主义情怀。

最后,康老师总结说:

《石壕吏》这首诗表达了一个非常鲜明的价值观,就是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会挺身而出。

怎么说呢,我不能讲康老师的解读不对,因为我也不知道康老师在作出如上解读时,脑子里在想什么。说说爱国这个事儿,爱国当然没错,古代也有许多爱国主义诗人,比如陆游,我们在讲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自然而然会说爱国,会对陆游充满敬佩,老师也会借这个机会,告诉学生什么叫爱国,为什么要爱国。

但是,真没必要硬表忠心,你不能随手抓过一首诗,就说这是爱国,这会显得很尴尬。

康老师的几个误解

康老师之所以会把《石壕吏》解读成爱国,我想大概率是因为他有几个误解,当然了,对康老师这样的教授而言,他不应该有这种误解,可能只是当时在讲台上,那几十分钟时间内,突然脑子被外星人或者其他神秘力量控制了。

1、征兵和抓壮丁是不一样的。

征兵是按照规定、遵守法律,到老百姓中去征集服兵役的人。按照唐朝的兵役规定,征召的是18-22岁的男子。(数据来自《读杜心解》)

抓壮丁是啥呢?在古代,达到服役年龄的青年男子,叫壮丁。在战争年代,国家会放宽当兵的限制,就会有强行措施,比如“三丁抽一”,严重的甚至“三丁抽二”,但考虑到传承烟火,还是会“独子免征”的。

但这都是理想化的结果,事实情况是,兵力都不够了,谁还管你留不留种啊,只要是个人,残疾不是特别严重的,都给你抓了,在古代(注意我是说古代,万恶的封建社会),男性是家里的顶梁柱,一旦被全部抓走,一个家基本也就毁了。

另外还有个官吏和士绅勾结的情况,有钱有势的人不愿意让儿子去当兵上战场,就和负责抓丁的官吏勾结,花钱消灾,但是上面下达了抓丁的人头指标,咋办呢,富人家少抓一个,穷人家就多抓一个呗。

所以你看,征兵和抓丁是不一样的,抓丁更不是爱国的借口。

2、石壕吏的态度问题

嗐,跟古人谈态度这事儿实在有点上纲上线了,但既然康老师说了,石壕吏捉人时,虽然态度恶劣,但本质上是为国家征兵,出发点是没错的。那咱们也不妨上纲上线一下,你不能打着执行公务的名义就对老百姓吆五喝六,不能因为是公职人员就高人一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已经不是态度恶劣了,而是威逼。

以康老师如今的身份和地位,大概率是感受不到某些工作人员的办事态度之恶劣,办事效率之低下,相反,只要康老师亲自去办事,工作人员多半是笑脸相迎,这是屁股的位置变了,脑子里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3、老妇不是爱国

康老师这次解读《石壕吏》是抱着一个前提的:“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会挺身而出”,谁也不能否认我们的同胞都有这样的爱国心,就拿这次新疆棉花那事儿来说,谁不为我们的爱国情怀感动?

但康老师显然是把重点放错了,诗里面老妇说“请从吏夜归”,康老师可能把重点放在“请”字上了,这是一个代表着礼貌和素质的汉字,表达了老妇对石壕吏的尊重,所以即使已经七老八十的年纪了,她依然恳请石壕吏把自己带走,抓紧时间为可爱的士兵们做上一顿热腾腾的早餐。

好一个军民一家亲。

但是不好意思,石壕吏的故事发生在古代,石壕吏是去抓壮丁而不是送温暖的,老妇人一家是要躲避被抓壮丁,而不是真心要上赶着去前线从军的。何以见得呢?因为在“请从吏夜归”之前,足足有10句是老妇人的血泪哭诉。

康老师也许仅仅是没有读熟《石壕吏》全诗而已,要不然,为了自圆其说,而故意忽略诗中重点原文,这也太不负责了吧。作为顶着青年导师头衔的康老师,这显然不是他的作风。

角度清奇的解读

实际上,历来对《石壕吏》的解读还是蛮有争议的,这取决于解读者所站的角度。比如说,你若站在石壕吏的角度,那逾墙而走的老头显然是刁民,而老妇人则是识大体的良民;你若站在老百姓的角度,那你读到的都是血和泪,是对封建官僚的无情批判。

铁骨铮铮郭先生还提出了另一个立场,就是站在士大夫的角度去解读,杜甫也是“士”,虽然只是寒士,但毕竟和老百姓之间还是有阶级区分的。所以老杜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就很拧巴——

第一,他要如实记录;

第二,身为唐朝的士,他有必要为石壕吏遮掩,比如儿媳妇的结局如何,杜甫没写,可能就被他忽略了,忽略不等于撒谎;

第三,在第二点的基础上,多出来的精力,才是同情老百姓的。说白了就是吃饱了没事儿干,就要圣母心一下。

由此可见,郭先生对这首《石壕吏》的解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什么体现出了一个文豪的学问功底,他把自己带入杜甫的灵魂,从而站在杜甫的阶级,一面拥护石壕吏、一面同情老百姓,两头都想讨好,俗称又当又立。

而康老师则不一样,他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角度,他是站在石壕吏“上面的人”的理想的角度来解读这首诗,石壕吏“最上面的人”是谁呢,那就是皇帝唐肃宗——这样就说得通了,皇帝的理想当然是天下子民都忠于自己,因为在万恶的封建时代,忠君就是爱国。

在这种理想里面,当然不会有“杜甫同情老百姓”,因为在朕的领导之下,老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吃穿不愁,怎么会需要同情?所以,康老师就直接“抹杀”掉了这一层意思,剩下的就只有忠君爱国了。

但可惜,郭先生毕竟不是杜甫,康老师也毕竟不是杜甫,他们不知道,杜甫的终极理想虽然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他也是个敢怼皇帝,怼到自己被贬官罢职、穷困潦倒的人。

读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诗,他确实是一个爱国的诗人,有许多诗都表达了他对官军获胜的渴望,比如被评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是“初闻涕泪满衣裳”,然后“漫卷诗书喜欲狂”;但是,在“三吏三别”中,也深刻地表达出了他对封建官僚的批判,以及对百姓的同情。

支持官军收复失地、痛恨残酷的官吏、同情老百姓,这三件事并不矛盾。当然了,只会唱赞歌的人是不会懂的,他们不会懂,为什么《石壕吏》描写官吏时,要用“捉、呼、怒”这样的字,而描写老百姓时,要用“啼、苦、泣”这些字;他们甚至连“再使风俗淳”都表示难以理解,因为风俗从来没有不淳过,又何谈“再使”呢?

自然,他们就理解不了“请从吏夜归”是一种无奈、被迫的选择,反而认为这是慨然赴死的爱国热情。

坐对位置的康老师

康老师毕竟不是杜甫,他也不需要是杜甫,他曾经只是一个学者,一个普通的教授,虽然没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但他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古代文学讲得生动有趣了。然后他有了名气,逐渐登上了一些电视节目,用他一贯的幽默风趣,着实吸引到了许多喜欢传统文化的粉丝。

这时候的康老师,他的屁股坐在我们旁边的椅子上,像是一个朋友在和我们交流。作为朋友的康老师,在解读《石壕吏》的时候,怀抱巨大的同情,有一股悲天悯人的气质,他会让你觉得,杜甫真了不起,《石壕吏》真了不起,“三吏三别”真了不起。

但是人往高处走,尻往高处坐,康老师不可能永远和“我”这样的人做朋友,当他不是朋友的时候,就成了导师,只需要打开电视,看着稍微跟文化沾点边的节目,就少不了有康老师的身影,他坐在导师的位置上,激昂文字指点江山。从“寒士”成了“官吏”,屁股从你我身边,坐上了导师席,思想不能滑坡。

所以康老师解读《石壕吏》,就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闹剧,无所谓对与错,阅读理解这事儿,本来也没有对与错。

中考古诗词鉴赏——《石壕吏》赏析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用“捉人”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两个“一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的横蛮气势,突出了老妇的悲苦,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役、同情老妇的感情。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揭露了兵役制度的残酷。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能苟且偷生;死了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表达了老妇人的悲苦和无奈、诗人对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痛恨。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表现了老妇一家生活的困苦,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人自叙家中悲惨遭遇,自请服役。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独”字暗示老妇被抓走后老翁境况的凄苦,揭示了官吏的冷酷以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旨

诗歌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中考古诗词鉴赏——《石壕吏》赏析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用“捉人”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两个“一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的横蛮气势,突出了老妇的悲苦,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体现了诗人憎恶差役、同情老妇的感情。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揭露了兵役制度的残酷。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能苟且偷生;死了的人已经永远离开了。表达了老妇人的悲苦和无奈、诗人对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痛恨。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表现了老妇一家生活的困苦,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人自叙家中悲惨遭遇,自请服役。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独”字暗示老妇被抓走后老翁境况的凄苦,揭示了官吏的冷酷以及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主旨

诗歌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