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论语中关于志的语句(论语中有关志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志的语句(论语中有关志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论语》精华60句,只读一遍,获益终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智者却是能不为眼前得失所羁绊,目光长远,判断敏锐。

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

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对于诚信的人,人们都会尊重他,也会信任他,也会把最重要的事情托付与他,因为诚信的人能够说到做到,如果做不到的话他就会谢绝。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在作出承诺之前都要想一想,你的承诺是否能够兑现?千万不能信口开河,一定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和谐。

君子能够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见,与人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小人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阳奉阴违。

当然,在实际学习工作中,要做到“和而不同”并非易事,稍有不慎就会落得一个“刺头”的雅号而成为圈内不受欢迎的人。

6.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

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7.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9.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10.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11.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12. 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1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既温习旧知识,又不断了解新知识,这样就可以做教师了。

1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15.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6.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17.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啊。

18. 德不孤,必有邻。

有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

19.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形容一个人,像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对这个人比较失望了。

20. 听其言而观其行。

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了解。

2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聪明而且好学,不把向比自己地位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认为是可耻的事,任何一个能如此作为的人,怎会不能成才?

22. 三思而后行。

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

遇事不察,是为人不够谨慎的表现,是处世不够明智的表现。

23.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2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25. 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26.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又有什么难得呢?

27.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符道义的手段得到财富和地位,对于我像浮云一样,绝不会去取它。

2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个小群体里,一定有可以作为老师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对于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29.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有志者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而且道路遥远。

30.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揽,不谋,不是事不关己的冷漠,而是行事恪守本分。

31.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32. 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3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孔子认为,这就好比人的意志力,在经受任何艰难困苦时,仍然不改本色,而唯有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坚强的意志。

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松柏般这种不畏严寒的坚强的意志,才能获得人生永远的成功。

34.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一个有志于行道的士,却以自己吃不好饭穿不好衣为耻,那就不值得和他说什么了。

35.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这是每天必须反省的三件事啊!

36.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百姓也会主动去做;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

37.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3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经过去的已无法挽回,正在到来的还可以补救。

39. 以约失之者鲜矣。

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40.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并且不断温习,是件愉快的事情,有远方的朋友来做客,是件让人快乐的事,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呀。

41.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42.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才是大人物。

43.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精致的学问可以不断切磋,不断琢磨,这是没有止境的。

44.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

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5.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46. 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47.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48.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穷却没有怨恨,很难;富贵却不骄傲,倒容易做到。

49.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5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1.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52.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大家都厌恶他,一定要考察;大家都喜欢他,一定要考察。

5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54. 近者悦,远者来。

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归附。

55.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种戒忌:年少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戒女色;

到了壮年,血气旺盛刚烈,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无厌。

56.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对于朋友,要忠诚地劝告并和善地引导,实在不行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57.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58.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财富如果可以求得,就是手执皮鞭的事情,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得,还是做我应该做的事吧。

59.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60.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赡养。

来源:京博国学

作者:京博国学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论语史鉴:血气与志气

第十六篇第7章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戒:警也,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的廾(gong)指两只手。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如《荀子.儒效》:“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

戒也指谨慎、慎重,如《孟子.滕文公下》:“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戒也指告知、告诉,如《仪礼.士冠礼》:“主人戒宾。”宋.黄庭坚的《送王郎》诗:“连床夜语鸡戒晓。”

戒也指革除,如:戒酒、戒赌、戒烟、戒毒。

戒也指斋戒,如《易·系辞》:“圣人以此斋戒。”《礼记·礼器》:“七曰戒。”

戒也指宗教约束、禁止某些行为的规条,或泛指禁止做的事。如:十戒、破戒、戒律。又如《西游记.第八回》:“菩萨方与他摩顶受戒。”

戒也指一种文体,如:戒书(汉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戒也指配戴于手指上的环状饰品。如:钻戒。

戒也延伸指警告、告诫,用于比较客气的说法,以提醒别人小心,有教育、约束的意思,此义后写作诫。

血:指事字,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血在古文字中像祭祀的器皿中盛着牲畜血的样子,本指祭祀时向神灵敬献的牲畜血,后来泛指人和动物的血液。

血由血液引申为有共同祖先的,又比喻刚强、热烈。

血在古代读入声,现代分化成xuè、xiě两个读音,xuè多用于书面语,常作为语素,xiě多用于口语,常单用。

如“血债要用血来还。”前一个“血”是语素,读xuè,后一个“血”是单独成词,读xiě。

血气,有多种解释,比如血气指血和气,也就是人和动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种要素。如《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

《关尹子·四符篇》:“一为父,故受气于父,气为水。二为母,故受血于母,血为火。”《易·说卦传》:“坎为血卦。”疏:取其人之有血,犹地有水也。

血气也指因一时冲动所生的勇气。见《管子·禁藏》:“宫室足以避燥溼,食饮足以和血气。”

血气也指元气、精力,如《汉书·宣帝纪》:“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衰微。”

血气也指气质、感情,如《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於女子。”

血气也指犹血性、骨气。如清·霅中人 《<中西纪事>后序》:“壮士凡有血气者,莫不抚膺浩叹,指发狂呼。”《礼·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

血气也指中医概念,如:桃仁、红花、有行气活血的作用,两者的特性是不同的。但两者却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意思是指血引导气,因为有血才有气的产生。气虚则失血,气随血脱。

因气血虚衰或气血失和,以致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减退,对经脉、筋肉、皮肤的濡养作用减弱,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运动失常或感觉异常的病理状态,中医学称 “气血两虚”。 治疗上,应补气养血,辅助人体正气。

而限于现代科学的解释能力,对于中医理论中的气和血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释。

斗:是象形字。音dǒu,《说文》:“斗,十升也。象形,有柄。凡斗之属皆从斗。”斗的原义就是一种量器,如《史记·李斯传》:“平斗斛度量。”《前汉·律历志》:“斗者,聚升之量也。”

斗也指一种计量单位,一斗等于十升,如《史记·滑稽传》:“目眙不禁,飮可七八斗。”

又宿名,如《易·丰卦》:“日中见斗。”又如《诗·小雅》:“维北有斗。”

斗也指斗状器物,如烟斗、漏斗。

斗也指微小、狭小,如斗筲之人,又比喻事物之大,如:斗胆、斗碗。

斗也可作为鬥的简体字,音dòu,象形字,其甲骨文像披头散发的两个人徒手相搏的形象,原义就是打斗、争斗。

斗也指竞争、比赛,如:斗智斗勇。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防止各种诱惑;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防止好勇斗狠;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防止贪得无厌。”

《论语》一书被誉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它博大精深,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章内容是孔子从中医角度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

“血气”是古人用来说明人的生理现象的术语,血阴而气阳。人的血气有生旺衰竭,体征各不同,对人的心智与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如果善加调理,不仅养生,更是养心。

古人尝讲,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老则好利。这是指出病症。孔子是从治疗角度说明病因,需用“志气”来治疗。

人的血气有盛衰,但志气没有,因此,调理血气的办法是充养志气,使其成为血气之主,引导血气的发用。

《孟子》有云:“夫志,气之帅也”!志气如何养?明事理,行道义。

血气与志气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

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这个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就变化不止。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作用。

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内至腑脏,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对全身各腑脏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和液的性状功能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并能渗注于血脉,起着滋润的作用。

液是指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流注于骨节、腑脏、脑髓等组织,起着濡养作用。

气血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气血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

如果气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元气为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由先天之肾所藏,后天脾胃来濡养,借三焦和经络流行分布并弥散全身。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八纲又称为八纲辨证,包括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等辨证内容,是对疾病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作出判断、总结、推理,进一步明确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

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宝命全形论》:“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吴昆:“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我们还可以通过中医八纲辨证来指导生活、饮食起居,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八纲辨证具体含义如下:

1、表里:通过表里辨证,可以明确病变位于浅表部位,还是身体的内部。

2、虚实:通过虚实辨证,可以明确患者是虚证,还是实证。

3、寒热:通过寒热辨证,可以明确患者的病情是寒证,还是热证。

4、阴阳:通过阴阳辨证,可以明确患者的病情是阴证,还是阳证。

中医八纲并不是单独存在,静止不变的,随着饮食、生活、疾病等变化,中医八纲之间也可能会相互转化,相互联系;部分病情可能会同时存在,就需要患者经过详细的体质辨证再进行治疗,以免延误治疗,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重温48句《论语》名言,学会为人、处世,受益一生

有人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赵普辅佐赵匡胤建立北宋、治理天下,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备受尊敬,人们惊讶于地赵普的智慧。

赵普去世后,家人打开他的箱子,发现只有《论语》二十篇。后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来评价他。

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是,《论语》里包含的修身、齐家、治国的观点,时至今日,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隐娘挑选了48句经典《论语》,一起在经典中增长智慧吧!

谈错误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注释】犯了错误却不改正,那就是最大的过错呀。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因,毋我。

——《论语·子罕》

【注释】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成见,不自私自利。

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

【注释】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谈处世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注释】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注释】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好处。

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注释】君子懂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注释】君子一切求之于己,小人一切求之于人。

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注释】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助长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注释】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谈为人

1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注释】君子言语上要谨慎,行动上要敏捷。

1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注释】君子认为口里说的超过实际是可耻的。

12.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注释】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应该警惕不要沉溺酒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应该警惕不要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应该警惕不要贪求占有。

13.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君子有九件事要思考:看的时候要明察,听的时候要听清,脸色要温和,态度要恭敬,说话要忠诚,办事要谨慎,产生疑惑要询问,生气时要避免惹祸,得到利益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14.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

【注释】君子问心无愧,所以不忧愁不恐惧。

谈理政

15.政者,正也。子帅子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

正字的意思就是端正。你带头端正自己的行为,谁还敢不端正呢?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注释】统治者自身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1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

【注释】不担心财产少,只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心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18.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论语·阳货》

【注释】当他没有得到的时候,总是忧虑不能得到。得到以后,又会担心失去。如果担心失去什么,那就会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

【注释】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注释】人数众多的军队,其首领可以被改变;但一个有志气的人,却不能强迫他改变志向。

谈追求

2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注释】财富如果是可以求得的,即使是执鞭这样的低级职务,我也愿意担任。如果不可以求得,那就按照我所爱好的行事吧。

2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注释】志士仁人,不会因为求生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自身来成全仁道。

2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注释】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虑。

24.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

坚信不疑,努力学习,至死坚持真理。危险的国家不进入,的国家不居留。天下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政治混乱时就隐居。国家政治清明,如果自己贫穷而低贱,就是耻辱。国家政治混乱,如果自己富裕而尊贵,就是耻辱。

2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注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

谈交友

26.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论语·子罕》

【注释】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2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论语·卫灵公》

【注释】可以跟他说的,却不跟他说,就会错过值得交往的人;不可以跟他说的,却跟他说了,就是说错话了。聪明人既不会错过值得交往的人,也不会说错话。

28.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

【注释】原则主张不同,就不能一起谋事。

2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注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注释】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31.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注释】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劝导他,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谈学习

3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注释】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3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注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3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注释】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注释】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36.敏而好学,不止下问。

——《论语·公冶长》

【注释】勤勉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3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注释】生下来就知道学习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感到困惑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感到困惑仍不学习,这样的人就是下等的愚民了。

谈为师

3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注释】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师法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跟着做,了解他们的缺点自己注意不去犯。

3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

【注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历史文献、生活实践、待人忠诚、讲究信用。

40.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注释】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41.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注释】遇到可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4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注释】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谈人生

4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注释】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依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而又从不超出规矩。

4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为政》

【注释】聪明人喜欢流动的水,仁者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快乐,仁者长寿。

4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注释】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46.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注释】见到利益就能够想一想是否合乎道义,遇到危难愿意献出生命,长时间处于困顿之境而不忘平生所立的誓言,也可以称作完人了。

47.性相近,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注释】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48.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注释】不担心自己没有职位,担心自己没有可以立身的本领。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具备让人知晓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