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切磋琢磨造句子三年级(切磋琢磨造句子)

切磋琢磨造句子三年级(切磋琢磨造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琢磨、切磋”来自《诗经》中诗句,你知道是哪句诗吗?

#头条创作挑战赛#“琢磨、切磋”来自《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在孔子所生活的时代,《诗经》非常时髦而且实用。因为人们聊天说话都有“言必称《诗经》”的风气,要时不时地引用一句《诗经》中的诗句来装点一下谈话的门面,以示说话水准与权威,或显示自己在学习中的领悟力,有如下面孔子与子贡的这番对话。

一、关于《诗经》的对话

在《学而篇第一》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是可以的。却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追求道义,虽富裕而又愿意遵守礼仪。”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二、学习要融会贯通

子贡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这句诗内涵颇多,一是表达了孔子要求学生面对学习应该怎样做,即的要求,二是要求人们能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三是赞赏子贡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四是引用的诗句与“贫而乐,富而好礼”之间的联系。

将《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几句诗引用在这番对话中,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认为人就是应该不断的磨炼自己,修养身心,才能达到道德的完善。而子贡在老师面前将老师教的《诗经》中的诗句引用在这里,的确是显得非常机敏,无怪乎老师非常高兴。

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要善于“领会老师还没有说到的意思”,学习时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创立“四科”教学

孔子创设的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授课当有集中授课内容。孔子一生以“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授徒数千人,而传世文献所记言论似乃集中授课之外的日常言谈,由此推断《诗经》很有可能就是孔子授课内容。上博简《孔子论诗》很可能是孔子给弟子授课的教材讲义。

四、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人只有像打磨玉石那样,不断地磨砺自己的品性,才能使自己成才成器。孔子要求世人们在思想道德上都能够达到“安贫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就好比将玉石放在尖锐的机器上打磨一样。所以孟子提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是发展了孔子思想的。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无论在什么社会,什么时代,如果人们无论贫穷富贵都能做到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乐天安命,做奴隶的好好做一个好奴隶,做君主的做一个好君主,那的确是一派和谐安稳的社会景象。

孔子的思想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后代的知识分子,“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也是近代的圣人曾国藩所终生实践的主张。孔子可谓是从普通读书人走向成功最为励志的典范人物,值得我们不断研究!

切磋琢磨铸匠心

作者:张朴禾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前不久,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系列节目《大国工匠》中,讲述了一位位能工巧匠技艺精湛而又执着坚守的故事,展现出工匠精神不断创新、追求极致的超凡魅力。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郑春辉就是其中一位,他融合了镂空雕、透雕、浮雕、精微透雕等技法,用手中的刻刀把宋代版和清宫画院版的《清明上河图》分别刻于樟木的两面,寓意两岸同根,为时代留下传世之作,也为工匠精神作出生动注脚。

如何做到手艺超群、技艺精湛?《诗经·卫风》中给出了一个重要视角,那便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是古代打磨玉器、石器、骨器等的工艺,反映出匠人一丝不苟、深钻细研的精神。宋代大儒朱熹进一步作解释,“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正是古代工匠艺人的价值追求,更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经年不衰、历久弥新。

弘扬工匠精神的理念,要不断体现和丰富其时代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就是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则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了重要遵循,再次体现出新时代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如今,根植于心的敬业精神、持续专注的深耕细作、追求完美的自我超越,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手工领域。推敲打磨、深耕细作的工匠精神早已凝结为一种社会共识,融入到人们生产生活中。比如,交管部门将大数据、云计算等精准运用到道路交通治理,通过智慧灯杆、高清探头等现代技术,力图让交通违法行为无处遁形;有的地区通过新增绿地面积、拆除存量违法建筑、完成旧房综合改造等方式持续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用绣花功夫治疗粗放发展引发的痼疾,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这些都是切磋琢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社会治理中的生动体现。当下社会高度互联互通,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倾注情感、反复打磨,如此才能使社会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结出惠泽人民的硕果。

任何一项艰巨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成于细、贵在精的精神品格,离不开切磋琢磨、精益求精的事业追求,小到单一任务的完成,大到统筹国计民生各项发展。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近些年来,正是凭借不弃微末、精准滴灌的精细劲,才能使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帮扶政策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落地落实。事实证明,只有把大事谋细、把小事落实,经得起打磨,耐得住沉淀,才能获得行稳致远的持续动力,才能实现新突破、抵达更远方。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火候到家,必定事半功倍;孜孜以求,未来终将可期。要把工匠精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环节,在切磋琢磨中淬火历练,在精益求精中不断超越,如此定能助力我们在传承工匠精神过程中融冰破茧,铸就卓绝功业。(张朴禾)

学习需要相互切磋与反复琢磨——《论语》新解(12)

《论语》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此图来源于网络

译:孔子的学生子贡问:“没钱时不谄媚,有钱时不骄傲,怎么样?” 孔子说:“可以了;只是还不如没钱而快乐,有钱而喜欢‘礼’。”

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与那就是一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这里我把“贫”译成没钱,“富”译成有钱。《说文》贫,财分少也。庄子也说,“无财谓之贫”(《庄子·让王》)。汉语中,有“贝”的字基本都与钱有关的,因为在中国的远古时代,贝类曾经是重要的流通货币。所以,本章前一句的内容其实就是子贡与孔子探讨如何对待钱财的问题。

为什么子贡会问这种问题呢?这与子贡的身份有关系。子贡,全名端木赐(公元前520—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他算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善于雄辩,办事通达,很会做生意,是孔子弟子中最有钱的一位,有人将其称为“儒商”鼻祖。据传孔子周游列国是由子贡资助的。对于一个生意人,考虑钱财的问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朱熹认为,“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必有二者之病(指谄,骄)”。物质财富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在物质极不丰富的古代,人们的这种基本追求都难以满足。所以,没钱的人为了钱财谄媚而卑躬屈膝,比如乞丐为了一口饭而苦苦哀求(当代社会的乞丐完全不同,已经有帮派,形成产业了),有钱财的人骄肆而妄为,这是非常普遍的,这也即“常人”的“病”,也是生存之道——没钱的人为生存不得已为之,有钱的人是为保护自己既有的钱财而有意为之。但是,《论语》不是讲给“常人”也就是普通人的,而是对“君子”讲的,《论语》是讲“君子之道”的。

因此,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前面要加“君子”二字,如此,子贡的问题翻译过来就是“君子做没钱时不谄媚人(有钱人),有钱时不(对没钱人)骄肆,这样是不是可以呢?”,也可以换句话说“做到没钱时不谄媚人,有钱时不骄肆,算得上君子吧?”。子贡的这种认识在孔子看来已经可以了,但是还不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朱熹说“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也”。这意思是,不谄媚不骄肆,就能坚守自己的原则,但是还不能超越贫富之见,也即指子贡的话“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基于贫富之见,也即停留在“物质”的层面。这很好理解。子贡是以有名的商人,商人逐利是本性。只是子贡与别的商人有所不同,他以“信”闻名(《论语》他多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可谓是“信”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只有“无谄无骄”才能对待客户一视同仁,不然,就是“势利”,而“势利”之人唯利是图,难有信用可言。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子贡经商的一种经验总结,而正因为如此,它也未能超脱贫富之见。

相比子贡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的“贫而乐,富而好礼”这境界高下一般人都能感觉得到。孔子的思想已超脱贫富之见的“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没有钱财怎么还能乐呢?因为有更多的学问(比如,“礼”)需要去学习,也因为有多的学问需要学习,即有很多的钱财也不能骄肆。

对于孔子的话,子贡心领神会。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种差异与变化,使子贡认识到学问的精妙之处,而这种学问的精妙需要不断与人切磋,反复琢磨才能获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切磋与琢磨,后来都多用来形容做学问与自我修养的过程。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出自《诗经·卫风·淇奥》,这首诗采用循环递进的修辞描绘了一个完美的男子形象。《诗经》在春秋时期,被视为最高雅的学问,不是下里巴人,也不是商人能够接触到的。在这里子贡巧妙引用《诗》来说明提高学问的过程,说明他已经领会到学习的门道,孔子说“始可与言《诗》已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可以教你怎么做学问了。

总体来看,本章内容有二层意思,第一层是有关如何看待贫富问题,第二层,子贡在与孔子讨论如何看待贫富问题的过程中所领会到的做学问的道理,即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