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古诗中写山的句子有哪些(古诗中写山的句子)

古诗中写山的句子有哪些(古诗中写山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满江红·写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解

对岳飞《满江红·写怀》“长车”一词,一般宋词注本大多解释为“战车”,《汉语大辞典》“长车”条解释为“古时的兵车”,所举例句就是这两句。同时又说“参见‘长毂’”。显然认为“长毂”是“长车”的同义词。《汉语大辞典》“长毂”条之第二项释义:“指兵车。《左传·昭公五年》:‘长毂九百。’杜预注:‘长毂,戎车也,县百乘。’”汉刘向《说苑》卷八《尊贤》: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隄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8页)

“长毂”在上文中出现了两次,详检诸本,可知宋咸淳元年(1265)镇江府学刻元明递修本《说苑》、元大德七年(1303)云谦刻本《校正刘向说苑》以及《四部丛刊》影明抄本《说苑》,皆是如此。但《文学遗产》杂志1980年第1期刊发的补白短文《“长车”考》引《说苑》这段文字,“长毂八百乘”作“长车八百乘”,于是作者构建了“长车”与“长毂”的等同关系,并由此确定《满江红》的“长车”就是“战车”(《汉语大辞典》从1986年11月开始出版,其对“长车”的解释可能受到了此文的影响),随后该文进一步解释说:据《周礼·考工记·车人》说:“行泽者欲短毂,行山者欲长毂;短毂则利,长毂则安。”可见“长毂”与“短毂”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沼泽之地行军打仗,则用“短毂”,“短毂”便利。在山地行军打仗,则用“长毂”,“长毂”安全。

看来,岳飞《满江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长车”,正是“长毂”,是一种爬山打仗的战车。

什么样的战车能够“爬山打仗”呢?面对巍峨高峻、连绵起伏的贺兰山,现代的坦克车恐怕都会无能为力,就别说马拉的战车了,可见此种解说纯属想当然;而擅改古籍原文以为己用,这种做法就更不可取了。无论如何,这篇短文试图对“长车”作出圆满的解释,其问题意识还是值得肯定的。

车战在宋代已经是过时的作战方式,当时的战车基本上处于被淘汰的状态,虽然个别人有意在复古的兵车设计(如“许彦圭式”),也获得了皇帝的批准(参见《宋史》卷197《兵志》),但当时军队并未列装,更未在实战中使用。当然,军队运输物资是离不开车的。宋王迈(1184-1248)《与薛都总启》有“董卫兵之戍,长车驱蜀道以不辞”云云(《全宋文》,第324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这里说的“长车”就是宋代军用的运输车。至于这种长车在当时是否有规范统一的制式,则不得而知。关于长车作为制式军用运输车的明确记载,见于《明史》卷九十二《兵志》,由其“外以长车二十,载大小将军铳”的表述可知,这种长车是用于搭载火器的专门运输车。

总之,“长车”是为军队服务的运输车,因为没有强大迅捷、充分有力的后勤保障,任何军事行动都是难以取胜的。这就是“驾长车踏破”与“贺兰山缺”的内在联系。当然,这两句词表现的是作者对打败强敌和收复失地的一种艺术想象。而在此想象中,“驾长车”三字是有军事依据的,不了解军队情况的人说不出来。

至于“踏破贺兰山缺”,则纯属文学虚构,非谙熟相关诗学传统者写不出来。宋邵伯温(1055-1134)《邵氏闻见录》卷十六载:

姚嗣宗字因叔,华阴人,豪放能文章,喜谈兵。尝作诗曰:“踏破贺兰石,扫清西海尘。布衣有此志,可惜作穷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5页)

姚嗣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前后在世。“踏破贺兰石”正是隐藏在“踏破贺兰山缺”中的“前文本”。宋神宗赵顼(1048-1085)《祭狄青文赞》云:

狄青乃出,捐躯效力,所向无前,踏贺兰石。(《全宋文》,第308册,第107页)

贺兰石就是贺兰山。在北宋诗人的笔下,这种与贺兰山自然风物有关的书写,或象征着威武的军人风姿,如张耒(1054-1114)《送刘季孙守隰州》诗,有云:

君家将军本逢掖,叱咤西摧贺兰石。(《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37页)

周邦彦(1056-1121)《薛侯马》诗曰:

焉知不将万人行,横槊秋风贺兰道。(同上,第13423页)

或象征着在塞外建立不朽功名的志向,如黄庶(1019-1058)《送李室长庆州宁觐》诗,有云:

我生南方长诗书,爱国区区肺如炙。欲于塞外勒姓名,往往夜梦贺兰石。(同上,第5501页)

黄庶即黄庭坚之父。元丰三年(1080),高忱所作《鄜延路重修廨宇记》曰:

思踏贺兰之积雪,扫沙漠之氛尘。(《全宋文》,第100册,第101页)

踏雪贺兰,比脚踏贺兰石和走马贺兰道更为奇绝更为浪漫,但意义都是一样的。北宋诗人喜欢以书写贺兰风物表达个人的特殊情志,这与北宋和西夏的冲突当然有一定关系;但就文学传统而言,这种表达英雄精神的“贺兰山诗歌书写”实由王维的名篇《老将行》开疆奠基: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57页)

王摩诘是贺兰山的亲历者,《使至塞上》诗称“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全唐诗》,第1279页),居延即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其东南与阿拉善右旗相接,是为贺兰山所在地,故蒙古人又称贺兰山为阿拉善山。王摩诘到达居延之前,必先经过贺兰山。所以,贺兰山呈现于王摩诘的诗笔之下绝非偶然。

“贺兰山缺”的“山缺”是一个常见于宋人诗词中的诗性语词,例如: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欧阳修《玉楼春》其五,《全宋词》,第132页)/红叶飞时,青山缺处,云横秋影斜阳。(葛郯《满庭霜·宴黄仲秉镇江守》,《全宋词》,第1543页)/青山缺处如玉玦,潮头飞来打双阙。(杨万里《题南海东庙》,《全宋诗》,第26312页)/云补青山缺,琴销白日长。(叶绍翁《寓居》其一,《全宋诗》,第35136页)

可见诗人们都善于在山缺之处发现美。换言之,“山缺”是一种可以吸引诗人眼光并激发其审美情怀的富有包容性的自然存在,也是一种特殊的诗歌意象;而在《满江红·写怀》作者的艺术想象中,它也存在于遥远的贺兰山,既然如此,那又何必“踏破”呢?说“踏破贺兰石”可以,说“踏破贺兰山”也可以,唯独说“踏破贺兰山缺”不可以,为什么?因为“山缺”这一美丽意象,绝对不应也不能成为“踏破”的对象,换言之,“踏破”与“山缺”是不搭的。料想“山缺”一词,不过是作者借来凑韵而已,小小失误,不必深责。事实上,《满江红》那“驾长车”的壮美词句已经融入了明代文学的廊庑,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关注:

驾长车事远征,执金戈耀日明,兴亡总害生民命。龙韬已破千山暗,虎斗空余万壑腥,着后世为谈柄。没地里竿头弄巧,火上擎冰。(李开先《七煞》,《全明散曲》,齐鲁书社2016年版,第2106页)

或许,在接受美学的意义上,这首散曲客观上也彰显了《满江红·写怀》在嘉靖诗坛登堂入室的事实。但在李开先(1502-1568)这位诗人的眼中,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中只有血与火,只有刀光与剑影,只有流离失所、受苦受难的人民;而以极少数权贵利益为核心的充满罪恶的“龙韬虎斗”,也只不过是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柄而已,如同小丑演戏一样,永远不会焕发荣光。好个嘉靖才子李开先!

(作者:范子烨,系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特聘教授)

作文素材派送:88句抒发壮志的古诗文名句

1、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

2、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大学》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6、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

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10、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1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文天祥《过零丁洋》

1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1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

2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3、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2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2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26、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8、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赠别崔纯亮》

29、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30、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司马光《资治通鉴》

3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李耳《老子》

3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3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4、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题书

3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3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七则》

3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8、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39、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40、读书百遍而义自现。——《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41、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4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春申君列传》

4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水调歌头》

44、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4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李耳《老子》

46、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4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4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4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5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5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5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4、差以毫厘,谬以千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55、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察今》

56、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5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司马迁《管晏列传》

5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59、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离娄上》

6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6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

63、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传》

6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6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6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67、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6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6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稼说送张琥》

70、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句》

71、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张载《剑阁铭》

7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7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勤奋篇》

74、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自家身上推究。——朱熹《朱子语类》

7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7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7、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步出夏门行》

78、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79、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戴熙《题画竹》

80、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81、唯无难夜日,不得似仙家。——韩琮《公子行》

8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3、神女殁幽境,汤池流大川。——李白《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84、沸珠跃明月,皎镜函空天。——李白《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85、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原》

86、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汪洙《勤学》

87、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王安石《商鞅》

88、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魏源《晓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