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描写饰品的句子有哪些(描写饰品的句子)

描写饰品的句子有哪些(描写饰品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珠宝的唯美句子

珠宝象征着美,语言也用来描述美。将珠宝与语言相结合,才能最打动人心。自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都为珠宝写下过动人的话语。小编整理了关于各种珠宝的唯美句子,一起来看看吧~—珍珠篇—1、珍珠无价玉无瑕,小字贪看问妾家。寻到白堤呼出见,月明残雪映梅花。2、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珍珠与维纳斯诞生有关。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波堤切利在《维纳斯的诞生》一画中描绘了这样的景象:女神站在一扇巨大的贝壳之上,从水底缓缓而出,身上滑落的水珠形成粒粒珍珠,洁白无瑕,晶莹夺目。4、如果是,哪件饰品让女人看起来更温柔,那一定是珍珠。5、爱情应该像蚌壳里的珍珠,来之不易便要小心翼翼珍藏。6、女人如果只拥有一件首饰,必是珍珠。——戴安娜—钻石篇—1、除了辨识力之外,世上更稀罕的东西就是钻石和珍珠。2、无名指上的璀璨。3、每一颗钻石都独特罕有,就像每一段爱情也各有新意。而钻石的每一种切割形状更有不同的寓意。选一颗最能表情达意的钻石,代表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4、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斯的性格,在无论哪个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在巴黎,真正的道德,跟一颗大钻石或珍奇的宝物一样受人欣赏。5、钻石带给女人的不仅是梦想与美丽更闪耀出知性睿智的动人光芒,当设计师的非凡创意遇上钻石的玄熠多彩,成就了一段相辅相成的姻缘。6、钻石像情人炯炯有神的眼睛,深情的注视着你,它是纯洁爱情的标志,表达对爱情的永恒追求和忠贞。7、钻石镶嵌于花朵中闪耀着光与影的恒久魅力撩人心扉。钻石的炫目华彩令她纯美娴淑的气质更加锦上添花。8、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玉石篇—1、紫泥坛上火流红,夜半天神降竹宫。玉器七千陈湛露,翠蛾三百舞灵风。2、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3、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4、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5、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

你要的珍珠饰品文案在这里

深情如海,爱如珍珠。温润珍珠,纯洁无瑕,如同平凡生活中不可抗拒的温柔魅力。

将心意安放在溶溶珠光之中,就是表达爱意的最好方式。

珍珠是一种有机宝石,外表温润美好,有宝石皇后之美誉,自古以来始终是女人的心头好,精致而柔美。

纯天然淡水珍珠,每一颗均颗粒饱满,表皮细腻含有些许天然纹理,光泽柔和,提亮肤色,更显气质韵味。

带珍珠的女性总能给人端庄大气之感,不经意间便显露出专属东方女性的气质。

经典不过时珍珠饰品,轻松hold住大小场合,满足日常佩戴与聚会要求。

温润珍珠散发迷人光芒,演绎温婉风情。

珍珠象征着满幸福,提现优雅的中式风情,设计简洁,展现女性温柔魅力。珍珠颗粒饱满,营造丰富视觉质感。

金珍珠对环境要求非常苛刻,约5年时间,才能培育出一颗典藏品质金珍珠。

金珍珠令人炫目的光泽表现出无可比拟的高雅和浪漫,也是国际品牌挚爱的珍珠品类之一,堪称珍珠之王。

_ _ _ _ _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赞美漂亮的手链的句子:流光溢彩,绽放手间的魅力

手链作为一种精巧的饰品,能够点缀你的手腕,展现你的优雅和独特品味。下面是20句赞美漂亮手链的句子,一起探索手链的魅力,并感受它带给我们的美妙体验。

1. 手链是如诗如画的存在,以它点缀,手腕变成了一幅动人的景致。

2. 高品质的手链,恰到好处的别致设计,完美展现着你的个性与魅力。

3. 搭配一条精致的手链,你会发现,细小之物也有着无限的魅力。

4. 提升整体造型,手链以其细腻和华丽点缀,流露出独特的自信与品味。

5. 手链勾勒出手腕的曼妙线条,如一曲动人的旋律,串联起时尚的风采。

6. 手链的光芒洒在手腕上,犹如星辰点缀夜空,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7. 绚丽的宝石环绕手链,彰显了你的独特个性与绝妙品味。

8. 手链是细节的点睛之笔,使你的造型更加完美,更加精致优雅。

9. 佩戴手链,就像拥有了一段美丽的记忆,时刻提醒着你那些美好的时光。

10. 精心挑选的手链,将陪伴你度过每一个重要的时刻和难忘的瞬间。

11. 手链是小小的珍宝,散发着优雅和奢华,令人瞩目。

12. 手链以其小巧娇美的身姿,赋予你独特的韵味和高贵气质。

13. 遇见一条美丽的手链,就像遇见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将成为你的永恒宝藏。

14. 手链是时尚之魂的代表,戴上它,你将成为优雅与风情的化身。

15. 绚烂多彩的手链,将给你的手腕注入一份生动与灵动的魅力。

16. 手链是人生的点缀,如同画家在画布上轻轻勾勒出的细腻线条。

17. 手链是独特故事的见证者,它们在你手腕的舞动中,述说着属于你的美好经历。

18. 独一无二的手链,是你锁住幸福的钥匙,让你自信地追逐梦想。

19. 手链如流动的艺术品,随着手腕的轻轻动作,展现出优雅与智慧的气质。

20. 每一条手链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选一条最适合你的,让它成为你风采的点缀。

手链是体现个性与品味的完美选择。不论是珠宝饰品还是时尚设计,手链都承载着独特的意义,并完美展现了你的个人风格。选择一条漂亮的手链,让它伴你度过每一个美丽瞬间,将细腻与时尚完美结合,绽放手间的魅力。

唐诗中的耳饰

作者:刘烨(闽南师范大学讲师)

耳饰,即耳部的装饰。按形制大致可以分为玦、耳珰、耳环、耳坠(坠珥)等。其中耳玦出现较早,在四川巫山大溪等地曾出土新石器时期的耳玦。时至唐代,耳饰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中,款式丰富起来。它们不仅在壁画中留下了模样,同时也在诗歌中传递出情思。“珰”和“珥”在唐诗中出现较多,其中“珰”出现至少13次,“珥”出现40多次。它们在流光中将这种游走于头面的美,透过诗句向后人娓娓道来。

唐昭陵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资料图片

唐诗中较为常见的耳饰为耳珰。“穿耳施珠曰珰。”(《释名》)。据记载,耳珰本是少数民族女子的首饰,后被中原妇女所仿效佩戴。“舶载海奴镮硾耳,象驼蛮女彩缠身”(杜荀鹤《赠友人罢举赴交趾辟命》),到了唐代,这种人们眼中具有异域色彩的首饰,伴随无数锦绣诗句,闪动着唐朝的繁华。耳珰经常出现在表达男女情思的诗句当中,如“玉手欲有赠,裴回双明珰”(刘昚虚《江南曲》)。耳珰的形状两头较宽中间较窄,穿耳而过,有平头和圆头之分,制作材料一般为玉石,明亮而有光泽,圆头珰远看犹如满月,平头珰犹如残月,因此也有“明月珰”之称。李贺有诗云“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大堤曲》),正是形容这种耳珰的诗句。这里的明月和前一句的青云形成对仗,诗人将发髻与青云作比,而耳珰则与明月参照,极大丰富了诗歌的审美意象。

耳珰,以温润如玉的光泽深得妇女喜爱,在唐诗中常作为男女双方的定情信物。“罗襦玉珥色未暗,今朝已道不相宜”(张籍《白头吟》),这里触动诗人内心的正是“物是人非”的感叹,象征爱情的耳珰仍在,而心上人却已离去。诗人将咏物诗中寄情于物的艺术手法,凝结在首饰之上,赋予其强烈的生命张力,使读者感受到“昔人已去”的忧伤。

唐诗中另一种常见的耳饰为坠珥,也就是耳坠。“耳坠,夷狄男子之饰也,晋始用之中国”(《古今事物考》),耳坠也是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饰,后来才传入中原,它的形制比较简单,上半部分穿耳而过,类似于耳环,下半部分为装饰品挂在耳环上,或为钩或为坠。后为妇女所佩戴,袁不约在《长安夜游》中有诗云“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堕珥满街中”,其中的堕珥便是耳坠。唐代实行宵禁制度,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天开放宵禁,其中上元节便可以夜游长安,因此夜晚的长安在此时格外热闹,游人如织,妇女的耳饰和男子的发簪被挤落满地。

耳坠,以精巧轻盈的质感深得舞女喜爱,在唐诗中常作为异域舞蹈的佩饰。李群玉在《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位舞女,“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随着舞步,耳坠在发饰两边摇动,流盼生姿。“骊珠迸珥逐飞星,虹晕轻巾掣流电”(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风靡唐代的胡旋舞,舞者来源于胡地,耳戴骊珠,随着音乐飞快旋转,在观赏者看来,舞者耳边骊珠的光芒仿佛是飞行的流星。

诗歌将这种唐代的日常生活细节记录了下来。首饰则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突破了文字的壁垒,将唐代的社会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图》

唐诗有很多诗句描写耳饰,但其实汉族女子穿戴耳饰的并不多,一些穿耳戴环者多为少数民族或是西来的异族人。在唐代的壁画中经常能看见佩戴耳饰的胡人,不过在《古今事物考》中记录“珥”是女性的耳珠,自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中原,本是居住在近海一带及海岛的少数民族的首饰。到战国齐闵王时期,孟尝君将“珥”进献给王夫人。中原地区很早就接触并开始佩戴这种起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饰品,魏晋时期便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之语。

与前代不同的是,在唐诗记录的耳饰中,有三个变化,其一是样式趋同,其二是佩戴者群体扩大,其三是民族文化融合。

首先,耳饰的样式向轻盈小巧转变,功能趋向统一。厚重的“玦”在唐诗中多指彰显男性地位的玉玦,而作为首饰的耳玦则很少。两汉魏晋时期较为常见的“珰”,在唐诗中多以“明月珰”的典故出现。而轻便灵活的“珥”,在唐诗中称呼较多,不仅有上层贵妇佩戴的“簪珥”,还有民间广为流行的“坠珥”。耳饰样式的转变,体现了唐代审美的迁移。灵巧的“坠珥”似乎更能吸引唐代诗人的目光,并为唐诗的意境营造出更富于动态色彩的审美空间。

其次,佩戴者从上层贵妇和下层奴仆逐步向整个社会阶层扩展。前人多用耳饰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同时也将耳饰作为约束女性的工具。而在唐诗中佩戴耳饰的则不仅是贵族妇女,歌舞伎和部分平民也逐渐开始佩戴。在唐代的壁画中,多为胡人佩戴耳饰,汉族妇女佩戴较少。这在唐昭陵长乐公主墓中的壁画里体现得最为明显,四名侍女中只有右二未梳发髻者有穿耳戴环,此人眉目与其他三人有所不同,显然是胡人装扮,而其余三名汉族服饰装扮的侍女均未穿耳。此壁画与张籍的《昆仑儿》诗词相符,“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右二的侍女未盘发,似螺髻长卷。而张籍的另一首诗《蛮中》有言曰:“玉镮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穿耳戴玉环者虽不知是谁,但是根据题目“蛮中”二字,可知应是少数民族。这是因为唐诗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其儒家的礼乐教化经过汉魏的沉淀,到了唐代影响力丝毫没有减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因此即便是穿耳这种对身体损伤较小的行为,也没有得到大规模提倡和效仿。

随着唐代风气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世俗审美逐渐占据上风,士人对于美的追求更加自由,部分平民阶层开始接触和接受耳饰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唐诗中的耳饰,已经从束缚女性转变为彰显女性魅力,它的适用人群也从少数贵族和奴仆向社会各个阶层流行延展,同时使唐诗更“接地气”,更有生活气息。

最后,唐诗中的耳饰体现出民族文化融合的倾向。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对于异域文明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胡人的服饰因此得以出现在唐朝贵族和平民阶层的视野中。“紫藤垂罽珥,红荔悬缨络”(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罽珥”便是用西域罽宾地区毛织品装饰的耳坠,这种在西域佛教造像中可见到的首饰逐渐由信众带到了中原。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图》中,女娲右耳佩戴穿耳耳坠,女娲和伏羲是汉民族的神话人物,新疆的墓室中也屡有发现。受异域风格的影响,在新疆出土的壁画中,女娲穿耳戴环。在敦煌石窟中,菩萨戴耳坠、耳环的现象很常见,这种审美风格顺着丝绸之路蔓延到中原,被汉文化所认同吸纳。

这种来源于少数民族的饰品,因其形制美观,而被汉族妇女所接受,其出现在诗歌中的场景也大多和胡人有关,不是出现在胡人舞乐当中,就是出现在胡风影响下的酒肆中。

无论是明月情思的耳珰,还是翩翩起舞的坠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审美倾向。唐人将这种首饰作为情感的寄托物,极大丰富了诗歌的创作空间。这些精美的耳饰向我们展示了唐代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可以说,耳饰使唐代诗人们有了托物言情的物质寄托。民族交融的时代背景,使唐诗中的耳饰具有了独特的审美风貌。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31日16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