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形容扶危济困的句子简短(形容扶危济困的句子)

形容扶危济困的句子简短(形容扶危济困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增广贤文》经典名言,看破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在经历了这次父亲离世的变故后,和大家再次分享《增广贤文》的名句,或许会有一些不同的感觉,因为现在再读这些话,好像更容易和古人产生共鸣。

一,有钱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点评:人在春风得意时所交的朋友,尤其是酒肉朋友,一般都不靠谱,这时候找你的人基本都是巴结奉迎的小人,一旦你遇到变故,一个个都避之唯恐不及。真正的朋友,在你好的时候,只会默默地为你祝福,只有在你遇到困难时他们才会出现,雪中送炭,鼎力相助,这才是真朋友。

二,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点评:自古至今,从不缺乏趋炎附势的小人,你得势的时候,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一旦倒台,马上就人走茶凉,一个人影也看不到了,这就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贫困潦倒的人,谁敢保证若干年后不会时来运转,突然发达了呢?所以做人一定要把眼光放长远些,不要太急功近利,鼠目寸光。

三,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点评:有时候亲戚真的不如邻居,如果家人生了急病,亲人就算再关心,因为距离太远,也来不及了,反倒不如邻居来的更为及时,没准能救家人一命。这段时间母亲一人在老家,有一次母亲早上起来忘了开大门,邻居婶子看到就很着急,就赶紧找人,敲门子、打电话,母亲听到后出来,大家这才放心。

四,渴时一滴如甘雨,醉后添杯不如无。

点评:人在口渴难忍的时候,也不在乎干净不干净了,随便喝上一滴水,都好似甘甜的雨水。可是人在喝醉后,给他添多少酒,他也喝不出滋味来了。所以做人最重要的是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要伸出援手,在别人得意的时候,你就别再添砖加瓦了,人家也不一定稀罕。

五,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亦疏。

点评:就算再好的亲戚朋友,在人家住的久了,都会令人生厌。就算关系再亲近,交往太密切了,也容易导致疏远。所以凡事要懂得适可而止,要把握分寸,不能过分,否则就会自取其辱。

六,求人需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点评:在遇到困难时,如果非要求别人帮忙,千万要看清楚,不要病急乱投医,一旦遇到小人,没准就会趁人之危把你卖了,或者给你设下陷阱让你跳,到时候悔不当初,为时已晚。所以一定要求助于正人君子,这样才不会留下后患。救济别人,一定要在人家需要的时候,帮人解决眼前的困难,这才是雪中送炭。如果选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那就有讨好巴结的嫌疑了。

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点评:这是人生最痛心的事。父母在世的时候,想孝养双亲,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尽心尽力,等有条件了,父母却已经不在了。当然,孝顺父母是第一位的,话说出来很容易,但在现实生活中,要想全心全力孝敬父母,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做到的,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家庭的情况也不同,错综复杂,一言难尽。这真的是为人子最难过的一件事了。所以,在父母健在的时候,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孝敬老人,为将来少留些遗憾。

八,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

点评:到了别人家,不要话多屁稠,打听这打听那,你只要观察一下主人的脸色,就能看出人家是遇到好事或者坏事了。见人家心情很好,就不要说那些不开心的话;见人家脸色不好,就尽量少说话,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没事就赶紧离开,如果人家愿意跟你说,就好言安慰一下人家。

九,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

点评:没事总夸赞我们,奉承我们,这不是什么好事,这种人要不就是有所求,要不就是说反话,要不就是老好人。能够给我们提出毛病缺点的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才能使我们成长进步。

十,世人若要人情好,赊去物件莫取钱。

点评:古人讲:“财散人聚,财聚人散”,一个人太吝啬,只想着占别人便宜,那朋友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变成孤家寡人、守财奴。一个人如果慷慨大方,扶危济困,喜欢施舍,那人缘就会越来越好,朋友越来越多。所以做人就要多去帮助身边那些处于困难中的人,而且要不思回报,这样别人才会真心感激,早晚都会得到好报的。

扶危济困美德的历史根脉

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帮助他人为乐、以解人之难为荣,扶危济困思想彰显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它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历史脉络

扶危济困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中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华夏儿女就萌发出关爱救济穷苦的思想。《尚书》中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不虐无告,不废困穷”,认为执政者要积极推行善政,使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并及时周济处于困苦中的群众。“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这是《诗经》中一首名为《鸿雁》的诗,文词优美又寓意深刻,体现了对弱者的怜悯和同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扶危济困思想有了大的飞跃。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鼓励人们要广泛地爱护周围的大众,及时帮助处于困难的人。他说:“泛爱众而亲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墨子则主张兼相爱,提倡人们应该像爱护自己亲人一样爱护别人,又提出人应该互帮互助、周急济贫。他号召“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

在多方面思想资源的滋养下,扶危济困逐步深入到中华民族精神的骨髓里,成为中华民族的信仰。这在汉语的词汇中就可见一斑,诸如“仗义疏财”“慷慨解囊”“周急济贫”“济弱扶倾”“轻财重义”“见义勇为”等等成语不胜枚举。民间谚语也有很多,比如“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这些成语和谚语口口相传、代代相继,扶危济困的精神也随之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不断流淌。

文化内涵

一是济人危难。人在生活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有些困难单靠个人的努力无法克服,这就需要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在面对困难的时刻,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哪怕只是一点一滴,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广贤文》中说:“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面对困难之时,人们特别渴望特别需要他人的帮助,此时帮助的到来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因此,善良的人们都是对处于困难的他人加以特别的关怀,这些人或者是在社会中有困难的群体,诸如鳏寡孤独,或者是一时遭受天灾或疾病,生活面对严重困难的人。积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体现出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和美好人格。

二是助人为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帮助处于困境的人是一种人生的快乐。明代吕近溪说:“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这种由助人得到的快乐,是精神上的愉悦感、灵魂上的幸福感、内心上的富有感。无论是儒家的“泛爱众”,还是墨家的“兼相爱”,都认为应积极去关爱他人,急人之急,帮人之忧,救人之危。这种洋溢着与人为善的优秀品格,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灵中,培育了无数仁爱之士。从刘备“勿以善小而不为”, 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再到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都心系百姓,为改善百姓生活、改变弱者处境,而不懈努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民族文明史,就是一部扶危济困的美德流传史。

三是团结互助。扶危济困思想,在传统社会中另一种表现是团结互助。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困难,既帮助他人也需要他人帮助。这体现了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战胜自然灾害,战胜事故灾难,靠的就是这种精神。中国古代哲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战国时期孟子就指出,居住在同一地方的人们,不仅平时要相互友善,还要在困难时期相互帮助,“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管子》则提出“死丧相恤,祸福相忧”,认为人们在困苦时精神上的相互慰藉也非常重要。这种面对困难时团结合作的思想,体现出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古代民间社会的邻里团结、互助和睦、助人为乐的文化,正是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价值底蕴

一是人性本善的道德观念。要帮助处于危难困苦中的人们,是出自外在的义务和责任,还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应该是后者。孟子指出,人人都有怜悯体恤他人的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举例说,看到小孩将要掉进井里,人人在那一瞬间都会不假思索生出恻隐之心。由此可见,这种恻隐之心是人心灵深处固有的善念,而不是来自于外界的约定。这种恻隐之心,是一种对他人的困难感同身受的同情心,是一种愿意采取行动去减轻这种痛苦不幸的怜悯心。正是因为这种同情心、怜悯心的存在,人们才愿意采取行动去雪中送炭、济困解危。

二是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高扬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肯定人的生命权和生存权,这为扶危济困思想提供了价值依据。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天地中间人最为宝贵。因为人最宝贵,所以人的生命权生存权需要得到保障。高度关注最需要保障生命权生存权的群体,例如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作为政府的行为,这就是善政养民;作为个人的行为,这就是行善积德。

三是天下为公的共享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是人类所共有的天地,天地之间的有限资源也应该为人们所共有。扶危济困思想体现的就是这种公平和共享的理念,它鼓励财富在人们之间流动,由富人流向穷人,不至于让社会中有的人极端富裕,有的人极端贫困。《道德经》中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作为富人要顺天之道而行事,就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生活,只将财富留给亲人,而是应该多去关心关怀困难之人,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