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语惊四座的意思和造句(语惊四座造一个句子)

语惊四座的意思和造句(语惊四座造一个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气势宏阔 天骨开张

我与剑武先生是同乡,相识在十几年前。起初只知道他是人民日报高级编辑、美术评论家,以一支健笔纵横艺坛多年,阐述幽微、著述颇丰。在有些公开场合也常能听到他对艺术的见解,每每语惊四座,常有过人之论。

盛妆之六 邵剑武作

在美术批评界,剑武是出了名的耿直汉子,当面针砭,甚至不留情面,用现在的流行语,有几分“毒舌”。有些人会望而生畏,但真正的艺术家,会珍惜这份“毒舌”,因为耿直背后,更多的是真情。这些年,他在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研究中,断伪存真,剔骨理筋,直言更是无价了!

在之后的交往中,渐渐知道,他于采编之余、著述之余,亦醉心翰墨挥洒、丹青点染,只是颇为自珍,不轻易示人。

今夏,剑武告诉我要回湖南做一次书画展,真心为他高兴。从我湖湘烟水中养出来的一腔豪纵之气,在京华翰墨场中浸润,如同一柄磨砺了多年的宝剑,终于能让世人窥见锋芒。

剑武于书法钟爱狂草,气势宏阔、天骨开张。从他创作的几帧巨幅来看,如江河奔腾流淌,而能收放自如,结字合于法度,却又不落某家某派的窠臼,章法铺排,于大局着眼,如老手斵轮,看似不经意,却又妥帖自然。他创作的大篆,也颇多可圈可点之处。大篆一道,前辈名家高手林立,剑武不专以中锋因袭传统,常取侧势,杀锋入纸,更具金石斑驳之妙,别具一格。

了解剑武的人都知道,他喜欢画画,“爱画入骨髓,高歌披心胸”这两句话,他当得起。数十年饱览传世名作,眼界、见地均属一流,又得到张仃先生这样画坛名宿的亲炙,下笔自然不俗。他喜欢作大幅荷塘,不描摹客观物相,常以抽象之法成之,乱头粗服、充塞满纸,彩墨辉映最为豁人心目,所写不是眼中之荷,而是胸中之荷。他的画作,不同于普通画家,不必取悦于人,所以能直抒胸臆,无一点江湖市井气,当以逸品目之。

剑武擅诗,今古皆能,我于现代诗是门外汉,所以无能置喙,然而从他格律诗词读开去,不仅音韵铿锵、格律自然,更是言之有物,出于灵府,一望便知是个中老手,正是古人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和时下那些拼凑平仄堆砌辞藻的“古风”自有天渊之别,与他为人、为文,如出一辙,耿直真切,不卑不亢。我时常觉得,他身上有曾国藩、左宗棠那个时代湖南读书人的影子,一生“经世致用”,一手“锦绣文章”,令人羡慕。

剑武于诗词、于丹青、于书艺,皆取道于“游于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文人品性,正是不以艺为艺,而是在艺之上,即所谓家国情怀。剑武的诗词不是应景之作,更非无病呻吟,而是植根泥土、感叹苍生、情系时运之作。他的书法不是在写字抄诗,而是在写情诗、写家信、写檄文,是读书人的意气与行为,而较少考虑他人的然否。他的画作多为荷花,是这个湖湘子弟家乡的寻常景致,也是这个穷人家孩子当年摆脱饥荒的历史记载,所以,他在“出污泥而不染”这个不朽命题之外,开掘并展示了荷塘的“养育之恩”——放纵不羁的枝叶构成里,是荷花的平淡、清和、垂爱千古。

剑武今年花甲初度,自号“问梅翁”,其实对于书画艺术的锤炼,尚属青春,以他的勤奋、积累与天赋,假以时日,其书画诗文将臻于何等境界?不可限量,虽然他依旧从容。(薛 峰)

巧联喜结良缘成佳话

明朝嘉靖四年春,潮州府海阳县西林村员外孙仲儒,家产殷实,富甲一方。二月十五日,正是孙员外六旬大庆。府县官员仕绅亲友应邀前来赴宴。

林大钦虽是少年,却因才学出众,有神童之赞誉,受西林村聘请为私塾先生。当天中午,有一乞丐跑到书斋向林先生要饭。“你讨食也得看准,这里是书斋,有甚么可给你?村东头孙员外家,今天庆寿,怎不去讨?”乞丐叹息、摇头。“不满先生,我已到那厢乞过,他等说,当待午后再去。唉,我肚子饿……”

林大钦猛然想出一计,说道:“你要吃一桌丰盛的酒席,且不用求乞的么?”乞丐有些惘然,百思不得其解。林大钦笑吟吟道:“我书一副对联,你送往孙府,并亲自贴于门上,只许贴偏门或厨房门。有人问,只说是你自己所写,专送来为员外贺寿……”乞丐依计行事。

晌午,翁万达、孙丹华因路途较远,最后抵达孙府。孙员外乐得眉开眼笑,对着大女婿大女儿无限亲热。万达跟岳父母寒喧了一阵,便信步到屋外观赏一番。特别是贺寿楹联,他一一阅览,不觉为奇。他举步来到厨房门前,抬头眼见一对联字迹秀逸隽永。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堂。

万达不禁赞叹道:“好联!好联!”转口喃喃自语:“如斯佳作,贴于厨房门,太可惜了!”并唤来家奴,要将此联徙于正门。冷不防坐于门下的乞丐倏地站起来,说道:“此联是我写来为员外贺寿,哪能随便徙位?”众人愕然,望着翁姑爷,万达暗想:这乞丐能写出一手好字?撰出如斯佳联么?奇哉!便和颜悦色对着乞丐说:“你既能写此联,当知其义,请讲。”乞丐语塞,呆然环望众人。“你且让他等将此联徙过去,我叫人专办一桌酒席请你,如何?”

乞丐见翁万达所说,正与林先生所料无差,心想那林先生料事如神,也立即表示同意。等乞丐酒足饭饱之后,翁姑爷微笑着走近他,说道:“你对我实言,这副对联是谁写的?我有重赏。”“书斋林大钦先生,一挥而就,我亲目所见,并料定你等当专席请我。林先生太聪明了!”

万达重赏乞丐后,回到厅堂,急问岳父:“今天可有请林先生赴宴?”孙员外答道:“他虽怀才,然年少,今天客人甚多,排不到这小儿辈啊!”“贤婿,莫非有异议么?”“此人非请不可!非请不可!”万达说道,“莫看他年少,愚婿虽与其素昧平生,但从他的对联,可见其大才,日后必是扶摇直上达九重天!”片刻,万达亲自动手,书就请柬“传书人不见,一言定丹青。牛头已食尽,借刀将猪拼。”命人送往书斋。大钦见柬,明白用意“专请午刻”。立即换了衣冠鞋袜,兴致勃勃地来到孙府赴宴。

席间,翁姑爷与林先生以对联会话,既展示其才学,又能给宴席增添浓厚文采,气氛热烈。

翁姑爷出句:“眼睛子,鼻孔子,睛子反生孔子上”。

林先生回对:“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万达心里想:“出句意在讽刺你小子不懂礼教,目无尊长。谁知应对恃才藐视于我。今且当抖擞精神,较量一场!”

再出句:“雄风吹粟冇在前”。

应对句:“急水流沙粗落后”。

大钦不假思索地对上了。

万达闻对,脸色绯红,众宾客无不为他担忧。这时,上来一道用虾烹制的菜,触动了万达的才思,忙站起欠身道:

“鞠躬虾专敬林先生”。

大钦一时难以应对,众人停止吃喝,察大钦之神色,见大钦显出窘困之状,暗暗为之痛快。一会儿,上了一道生蒸海蟹,大钦见物,心中一阵欣喜,旋即答对:

“叉手蟹直出朝天子”。

气概非凡,语惊四座。

众人又将目光移到翁姑爷身上,只见他双眼注视席上之菜,又再出句:

“龟圆鳖扁蟹无头,满盘尽是壳”。

大钦很难对上,恰好又上来一碗红炆鳗,灵感显现,便对上:

“鳝长鳅短鳗有耳,整篮全无鳞”。

堂上所有嘉宾,闻之啧啧称赞,翁万达也佩服。大钦不卑不亢,谦逊应酬。林大钦少年英俊,学富五车。翁万达不但不妒贤忌能,反而打从心底里敬佩他,特意邀他重到客厅上喝茶领教。

堂上,只有主人孙仲儒,充当半个主人翁万达,客人林大钦。后堂、厢房里,有偷观座上客的安人、丫环。一阵互相点赞之后,一起畅谈时政,品评潮汕俊杰先贤。无论翁姑爷提及何人何事,林先生皆能一一作答,有条不紊,措词中肯,字字精湛,句句合情合理。孙员外和万达闻说津津有味,兴奋不已。

这次寿宴翁林对联成趣,也让孙府所有人都见识了林大钦的才学,喜爱有加。翁姑爷在得知三姨孙月华待字闺中之后,乐意充当红娘,以结孙林之好。有孙员外安人双亲作主,万达为媒,月华含羞作答,最终,一对玉人,珠联璧合,成为佳话,为后人代代美传!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这对楹联也成为状元联,珍藏于国家博物馆。

“老虎”领刑!曾“语惊四座”被痛批,落马前努力证明自己“平安”

撰文 | 余晖

主动投案近两年之后,“老虎”龚建华迎来了自己的结局。

9月19日,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龚建华,因受贿罪获刑15年。

法院审理查明,从2004年至2020年,龚建华敛财8361万。

就在上个月(8月22日),“老虎”肖毅因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被判无期徒刑。肖毅是龚建华的继任者,二人先后担任过抚州市委书记。

再往前看。

今年3月29日,“老虎”殷美根被查。殷美根也是龚建华的继任者,二人先后担任过南昌市委书记。

龚建华在南昌任上,曾语惊四座被多家官媒痛批。他和赖小民、甘荣坤是校友,和多个江西“老虎”交集颇多。

曾是全省最年轻厅官,55岁到省人大工作

龚建华,1962年6月生,今年61岁,1984年10月加入中国,1983年7月参加工作,经济学学士,在职研究生学历。

公开资料显示,龚建华一直在江西任职,曾是出了名的“笔杆子”。42岁时,龚建华升任南昌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44岁成为正厅级的宜春市市长。

曾有一名江西政界人士说,“龚建华走得太顺,一路都在创造纪录。34岁升副厅,是全省最年轻的厅官,44岁又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市长。”

2011年8月,龚建华担任抚州市委书记,在这里工作3年之后,2014年10月,他跻身江西省委常委,兼任省委秘书长,成为副省级干部。

2015年3月,53岁的龚建华任南昌市委书记。

在这个岗位上工作1年多之后,2017年1月,他转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21年11月29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发布消息,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龚建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主动投案。

据报道,2021年11月23日,龚建华出席了江西省党代会开幕式。不过在分组讨论时他离开了宾馆驻地。会议闭幕的相关报道中,也没有龚建华的名字。

之后,有关龚建华自首的消息在江西政界传开。

2022年10月,“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全面从严治党”单元展出了龚建华接受审查调查、被宣布处分决定、在处分决定书上签字、被带上押送车辆移送检察机关的现场画面:

曾语惊四座被官媒痛批

龚建华是十九大之后江西落马的第四名省部级干部,也是十九大之后江西首个自首的省部级官员。

在他之前,江西省原副省长李贻煌(获刑18年)、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史文清(被判无期)、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肖毅(被判无期)已相继落马。

在龚建华主动投案两年多之后,今年3月29日,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殷美根被查。

龚建华与上述多个“老虎”都存在交集。

比如,他和史文清曾在江西省人大共事,都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和肖毅先后担任了抚州市委书记;他和殷美根又先后担任南昌市委书记。

龚建华在南昌任上还曾被外界痛批。

2015年4月,刚履新南昌市委书记一个月的龚建华出席了南昌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他就“说坏话”问题“语惊四座”。

他说,自己“最不能容忍的是班子不团结,上级说下级的坏话是无能的表现,下级说上级的坏话是无德的表现”。

这一言论被多家媒体痛批。

《解放日报》刊文称,现实中的“坏话问题”,恐怕也要两面看。并不是所有“坏话”都那么“穷凶极恶”,有的“坏话”背后,还有“难言之隐”。唯有理性的“真批评”,才能杜绝“说坏话”的空间。

另外,《中国纪检监察报》也刊文痛批“下级说上级坏话是缺德”论调。

文中还举例说,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在位时有“规划之神”称号,在山顶挖大湖,山上建百米大道,作为万庆良下级的一位城市规划师在微博上说了他“坏话”:这样的官员早晚是“出事的官员”,说他“不懂常识”,说他“疯狂又狂妄”。这样的话在万庆良的耳朵里无疑是坏话,可是在党和市民的耳朵里就是金玉良言。

当年重庆市公安战线的警察们也没少说过的“坏话”,说他“蛮霸”、说他“胡来”、说他“一身痞子气”,说他的专利发明是“扯淡”,可这些“坏话”哪句不是真话,说这样真话的警察算“缺德”吗?

和赖小民、甘荣坤都是校友

龚建华还和已经被执行死刑的“老虎”赖小民相识。

据《廉政瞭望》报道,在江西财大校友圈中,龚建华的形象是“老大哥”。他还和赖小民在上大学时就认识,且有共同好友。

另外,2021年6月被查的河南省委原常委、政法委原书记甘荣坤,是江西人,也是他们的校友。甘荣坤和龚建华都是在1983年毕业的。

另外,在江西任职期间,龚建华还曾是“老虎”苏荣下属,曾给苏荣夫妻送过钱物,还为苏荣儿子做生意提供方便。2014年6月,时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苏荣落马。

一个细节是,2017年,55岁的龚建华退出省委常委班子,转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这一调整,让外界颇为意外。

龚建华赴省人大任职后,有关他出事的传言不断。龚建华总是努力出现在各种公众场合,证明自己“平安”。

2022年5月,龚建华被双开。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通报称,他背离“两个维护”,组织“小圈子”“小团伙”,搞“七个有之”,污染政治生态,贯彻落实关于工会工作的决策部署不力,私下操作劳模评选事宜,将党和国家的荣誉私相授受。

另外,他还被指特权思想严重,贪图享乐;打探中央巡视、纪律审查事项,违规干预和插手司法活动等;大搞权力寻租和家族式等。

2023年9月19日,龚建华获刑15年。

法院审理查明,2004年至2020年,被告人龚建华利用担任南昌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南昌市规划土地运作领导小组组长,宜春市委副书记、市长,抚州市委书记,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上的便利以及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有关个人在土地挂牌、工程承揽、项目开发、职务晋升等事项上提供帮助,非法收受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8361万余元。

法院还提到,鉴于龚建华主动投案后如实供述罪行,主动交案机关尚未掌握的部分受贿事实,具有自首情节,认罪悔罪,积极退赃,受贿所得及其孳息已全部查封、扣押、冻结到案,具有法定、酌定从轻处罚情节,对其依法可从轻处罚。

法庭遂作出上述判决。

资料 | 新华社 人民网 央视 廉政瞭望 中国新闻周刊 解放日报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政知新媒体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乡言俚语61-70·听湖北人说方言,能把你笑岔气

湖北省的汉语方言有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赣方言,其中西南官话是主体。

开栏语:

穷乡僻壤,市井之间,凡夫俗子,贩夫走卒,通用乡言俚语。

乡言俚语大多浅白,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或幽默诙谐,或鞭辟入里,往往一语惊人。

最是吴敬梓《儒林外史·范进中举》里那胡屠户,一顿夹七夹八,骂的穷女婿范进摸门不着。开头一句“不要失了你的时了”,就打开了乡言俚语的闸门。

还有那鲁迅笔下的阿Q,一句“孙子打爷爷”,把人逗乐了,笑中含泪。

回到现实,听重庆掌掴男司机被扇回的保时捷女司机说“我打个电话全改”,知道女司机眼里有一套社会潜规则。

生活之中,于人群之间,倾耳细听,天长日久,能听到冒着烟火气的乡言俚语,与身份匹配,却又意味深长,隐含的信息五花八门,细细咀嚼,能窥见一个多数人看不见的社会。

不时用心记下一丝半点,偶尔博自己一乐,往往自顾自笑个不停。

笑得久了,终究不肯独享,遂提笔记下,于晨早之时,奉上开心早点,合成《乡言俚语》。

是为序。

2019-08-01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乡言俚语61】那时候几造业喔

农村人对家乡美味的记忆,大抵因为贫穷,于是,总惦记着舌尖上的乡愁。外地人尝过了,往往觉得味道不过如此。

人们对家乡味道的偏爱里,和着岁月的记忆和对对饥饿的感伤,乡亲见了面,抚今追昔,不时感叹一句,“那时几造业喔!”

在湖北孝感应城家乡,听惯了“造业”,自己总觉得应该是“遭孽”,是异化的方言读音。

跟同事在饭堂吃饭,屡屡听到抱怨,说这不好吃,那味道不好,而我总把饭菜吃个精光,感觉没有不好吃的东西,心里知道,自己经历了造业的人生阶段,吃什么都香,习惯光盘。

在饭堂里,看周围人吃过的饭盆,就知道每个人的人生底色。

跟新生代说造业,对方往往投过来打死也不信的神情,觉得言过其实,他们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人生!

有一年交不起2块钱学费,整整一个学期没有书本,上课时只能拿眼睛瞟同桌的书,冬天穿着单裤坐在教室里瑟瑟发抖,期末考试语数都得了第一名,也没有唤起老师的怜悯。

跟乡亲说贫寒,许多人跟自己的感受是一样的,才确信,饥饿不是自己一家的记忆,那是时代的错。

眼下,很少人有饥饿的时候,吃不饱饭的年代似乎真的过去了,但贫寒还是与影随行。

去年因为培训走进复旦大学,跟中国顶级学府天之骄子共进一日三餐,知道而今大学饭堂跟当年不同,品种多出很多,不像当年一个饭堂阿姨叔叔守着几盆菜,任学子选择,而是分出高、中、低价区,学子根据自己的选择排队。几天观察发现,高价区永远门可罗雀,低价区从来不缺排队者。

自己觉得跟那些豆蔻年华的学子排在一起自惭形秽,便走到中高价区,听同行的年轻同事感叹,“终于实现了饭堂自由。”

忽然起了疑问,今天的寒门学子,会不会生出造业的感慨?

2018年以707分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的河北女孩王心仪,因曾经写过的一篇《感谢贫穷》,被人们当成了励志女神。上大学后,王心仪于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报名应征入伍,终于得偿所愿,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士兵。

也许,王心仪的人生底色,让她的人生感悟和人生选择总是与众不同,有同龄人少有的坚韧,这是新生代身上稀缺的品质。

而今,跟家乡为人父母者说穷人孩子早立志,他们多苦笑着,心里有难言之隐。我知道,贫穷再难以激荡起更多孩子的自尊、自信、自强,他们中的不少人被自卑纠缠,先在应试教育中落伍,后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下风,有的不免自我放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

2020-10-15

掉底子是出丑、丢人、丢面子的意思。

【乡言俚语62】掉底子

湖北人好面子,表面光没顾好,或自叹,或被人诟病,往往说“掉底子”。

这掉底子,有出丑、丢人、丢面子之意。

底子与面子相对应,大抵因为旧时代物资匮乏,人们顾得了面子,顾不了底子,往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便害怕露了馅,失了体面,所以忌讳掉底子。

一次回乡,在集镇见了一个留守同学,聊起同学聚会,这位留守同学说,好久不参加同学聚会了。说起原因,他说有一次参加同学聚会,饭后留下打麻将,他经济实力有限,不敢上牌桌,就当了看客。一位财大气粗的同学当晚有意输钱博同学一乐。不料,财大气粗的同学不时有电话打来,有生意上的事要处理,便请留守同学“挑土”,输赢无所谓。留守同学觉得被小瞧了,掉了底气,发誓以后不再参加同学会。

湖北人面子观有多强?同乡说,在省城武汉经商务工,看到不少人把当地最好的黄鹤楼烟放在上衣外口袋里,有意无意让人看到;把自己日常抽的普通烟藏在内口袋里。

小时候在家乡耳濡目染,听得多的是三个女婿的故事,有不同版本,都有一个穷女婿,往往不受老丈人待见,被连襟挤兑,偶有逆袭之举。

更多的时候,听乡邻夫妻吵架,老婆最伤老公面子的一句话是,“你不看看人家×家。”这像极了《范进中举》里的骂穷女婿的胡屠户那句,“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每每这时,老公便觉气短,被老婆打中了七寸,顿时失了威风,不再大声。

湖北人这样的面子观从何而来?历史上,千湖之省湖北乃鱼米之乡,武汉九省通衢商贾云集,荆楚大地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楚霸王项羽出自这里,三国争夺焦点是这里,“天下第一街”汉正街也在这里。特殊的地缘优势,造就了这方土地人文荟萃,形成湖北人外向型性格,得“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誉。

敢为人先、争强好胜精神融入湖北人血脉,往往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来,不断追逐成功。久而久之,那些实力不济或竞争落败者容易打肿脸充胖子,顾此失彼,掉底子的事情时有发生,便被人挂在嘴上。

这样的面子文化,激发了这块土地上的进取精神,许多人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即使暂时失了面子,也能激发人们闯劲,最典型的是离家出走时撂下一句话,“不混出人模狗样绝不回家。”

于是,在这块土地上,经常上演衣锦还乡的故事,大抵是早年贫穷或情场失意者积郁在心,事业有成后返乡为自己挽回面子,往往开了豪车返乡,在熟人面前一掷万金。

只是,不安于现状的湖北人多离乡背井,家乡反倒空心化了,留守者越来越稀少,意味着看客不足,乡村已经不是衣锦还乡的舞台。

这些年,家乡人保持着返乡操办喜事的传统,搭起喜棚,请来乐队热闹一番,却一次次遭遇冷场,不时引来邻里吐槽,觉得吵闹。

再回家乡,似乎听不到“掉底子”的自谑和嘲讽了,在短暂的相聚中,每个人都展示着光鲜的一面,似乎已经看不见底子了。

2020-10-25

湖北家乡农村老人见面习惯问候“你还扎实吧”?

【乡言俚语63】你还扎实吧?

在湖北孝感应城家乡,上了年纪的好兄弟、好姐妹见了面,习惯问候一声:“你还扎实吧?”

读过书之后,迅速将这一说法转换成“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扎不扎实,对于诸葛亮这样的国之栋梁来说,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从使者口中套出事必躬亲的诸葛亮“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后,欣然告知身边将领“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心里为对手命不久矣得意。

英雄迟暮影响的是江山社稷,蜀国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态,姜维北伐注定无功而返。

对于乡间老人来说,扎不扎实,是关乎家运的家之大事。于是,许多老人祈祷自己身体硬朗,能帮子孙后代多担待一点,积攒一点家业;哪怕不能让子孙衣食无忧,也不希望成为家庭的累赘。

在村里见过耄耋之年的老者久别重逢,四只干枯的手握在一起,久久不松开,问候对方“你还扎实吧”?而后叹息浑身都是毛病。这个时候,他们心里的扎实,就是生活能自理。

没有伺候过中风后半身不遂老人的,可能理解不了老人不扎实的烦恼,那是一个需要男劳力才能对付的活。

特别在多子女年代,家有老人是个宝,老人可以在家带孙辈乃至重孙辈,让劳动力安心劳作。然而,这些家庭一旦老人病重,尤其到了卧床不起境地,就如天塌地陷一般,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混乱。

也许,正是这样的遭遇,让农村老人对“扎不扎实”格外看重。

而今,家乡农村绝大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留守者以老人孩子居多,老人若不扎实,对后辈的影响也许更甚,因为,一旦留守老人病倒,在外务工经商者就得放下手头工作事业,生活来源突然中断,赖以养家糊口生计成了问题。

春节返乡洗车时,曾跟开家庭洗车店的中年夫妻交流,他们说,常年在甘肃兰州做服装生意,两个孩子交给留守老人照顾,不料,两个老人年岁大了,身体不济,担不起照顾孙辈的重任,将中年夫妻召唤回来。于是,中年夫妻不得不放弃外乡的服装生意,回乡开了家庭洗车行和送水行,就近照顾孩子和老人。

另一对60多岁的老人,过去一向勤扒苦做,身体看上去扎实,儿子也把孩子托付给他们。不料,回家见了他们,说起儿孙,他们说刚刚把孙女送到在广州的儿子媳妇那里,因为孙女一场高烧,辗转于医院与家之间,婆婆就病倒了,深恐担不起照顾孙女的重任,出现闪失。

国庆中秋黄金周返乡,偶遇乡邻,有的五六十岁就突发中风,年纪轻轻坐上轮椅,家乡人习惯称他们瘫了,昔日生龙活虎的家中梁柱一夜倒塌,不得不专人照顾,甚至放弃家庭生意。

见到未老先衰者,对“你还扎实吧”有了新的认知,知道农村是个风雨飘摇的港湾,家庭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人健康长寿。对不少家庭来说,一旦老人逝去,家可能就成了回不去的地方。

2020-10-28

日白佬指爱聊天、说大话、吹牛、撒谎的人。

【乡言俚语64】日白佬

小时候,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那些吃得开的人,多是巧舌如簧的人,吃嘴皮子饭,乡人送他们一个称号:日白佬。

这些日白佬,往往能吹善侃,谎话连篇,说的比唱的好听,乡人评价他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乡人眼里不靠谱,信任度较低。

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恰恰是这些日白佬,带领乡人蹚出了一条条致富路。

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把家乡土产贩到外地,在那个短缺经济年代,带出了家乡最早的货郎。

最不可思议的生意是,远程贩卖金银,有的拿假首饰假银元套取别人的真首饰真银元,但多数贩卖的是真货,通过地下渠道流通,形成远近闻名的黄金村。

早期,家乡流行一种跨省贩卖鱼秧子的生意,由日白佬带着走村串乡,多数成年男子参与过。他们从家乡出发,采买了鱼秧子,用桶担着,翻山越岭,把致富的种苗送到偏远落后地区。

在家乡闲聊时,听日白佬炫耀假卖鱼秧子,多数时候卖的只是水,鱼秧子要留着继续做道具。双方谈好价,他们在买家眼皮底下,从桶里舀了水,充当鱼苗放进塘里,同伴乘势搅动水,制造水欢鱼跃的假象。多数时候蒙骗过关,偶有失手,被人追打,狼狈逃窜。

我曾跟日白佬同桌吃饭,其时自己还是个学生,听了生意描述,怒而起身,指责对方是扯白佬,做的是坑蒙拐骗的勾当,实在不光彩。

被一个孩子数落一通,日白佬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闹了个不欢而散,家长竟然没有怪罪我。

中学大宿舍内,同学时而吹吹牛,有学过武术的要好同学,把自己和师傅吹得神乎其神,我跟着他学了花拳绣腿。有一次,这位同学又吹开了,恰老师布置作文,我顺势把这位同学的日白佬式言行实录下来。没想到的是,老师将我的作文作为范文当班朗读,同室同学不约而同瞄向这位同学。等下了课,回到宿舍,这位同学气势汹汹追问:“谁写的?”我知道闯了大祸,悄悄拿了作文本,到僻静处撕碎扔掉,然后若无其事回到宿舍,将这个秘密隐藏至深。

后来,家乡日白佬蹚出来的生意路穿帮了,被新的货郎生意替代。新货郎主要将家乡省城武汉“天下第一街”汉正街的小商品贩到大西南,走出了新一代农民老板,那是后话。

而今,世易时移,身边常见伶牙利嘴的能人,像极了小时候鄙视的日白佬,却发现,他们在社会上穿针引线,游刃有余,许多时候,他们扮演的是掮客。

印象最深的一个掮客,把一政一商撮合到一起,转身就向商人索取100万元,后来东窗事发,做过的龌龊事成了坊间笑谈。

再回家乡,那些日白佬多垂垂老矣,跟他们聊天,偶尔会翻出当年的威水史,他们眉宇间再见不到当年的神采飞扬,岁月将他们的棱角磨圆了。

2020-11-13

斥人心里冇得数,有轻蔑、鄙视之意。

【乡言俚语65】你心里冇得数?

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被人骂一句“你心里冇得数”?会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

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被赵太爷反问,“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一句“你心里冇得数”,言者居高临下,心里有鄙视之感。

骂人者或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另一方境界不高;或以强者自居,贬损弱者能力不足成就有限;或以智者自居,挑剔愚笨者不会审时度势。背后是乡村无时无处不在的鄙视链,带着恃强凌弱的优越感。

小时候见过乡下人吵架,逞口舌之快,互相揭短,专挑对方的短板,往往说到一方的痛处,如男女作风不正、游手好闲者偷鸡摸狗,被揭短的一方要么情绪失控,要么偃旗息鼓,从此结下梁子,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当然,吵架一方有时放出“你心里冇得数”,带着强烈的威慑意味,另一方若心知肚明,猜到对方接下来想说什么,担心丑事败露,可能知难而退,悻悻离去,止息一场纷争,为自己保全面子。

于是,在乡间,不时看到这样的一幕,一方火冒三丈,一跳三尺高,咄咄逼人。不料,被对方一句“你心里冇得数”镇住,自己明白了七八分,被当头浇了一瓢冷水,顿时清醒过来,自己平息愤怒,知难而退,一台好戏戛然而止,观者不免有些失落,带着猜测的心散去,揣度刚才没有说出口的话。

透析乡下鄙视链的成因,大抵因为乡下人势利,这是乡村熟人社会生生不息的市侩,一如《儒林外史》里的胡屠户,即使面对中举前的女婿范进,也不惜拿城里张府上的那些老爷来嘲讽,讥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乡下人说话多直来直去,不大会曲里拐弯,更不懂得骂人不带脏字,也就显得粗鄙,往往哪壶不开提哪壶,让人当面下不来台,天长日久,也就四处结怨,八方树敌,引来闲言碎语,互相攻讦,惹出很多是非。

偏偏乡村是个缺少隐私的地方,男男女女即使两个人独自说话,说到是非处,也习惯凑到另一方耳根,像说一个秘密。许多丑事,就经由这样的秘而不宣越传越远,酿成乡村舆论事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

乡下人的鄙视链是灾难性的,往往冤冤相报,许多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乡亲,抛却亲情友情,反目成仇,日后相互使绊,为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埋下祸患。

自己搜索小时候遭遇的“你心里冇得数”,多是因为贫寒。而今,那些当年鄙视自己的乡邻,要么发迹了,要么落魄了。回想起来,反倒希望再听一次“你心里冇得数”,但乡邻日渐生疏,已经没有多少机会重复这样的鄙视了。

2020-12-05

长虱子多因为邋遢。

【乡言俚语66】懒得搔虱子

乡村记忆中,有一个冬天脱下棉衣找虱子的画面,有时将虱子放到嘴里,恨恨地一咬牙,听到一声脆响,虱子粉身碎骨,心里便有了快意。

后来听到乡邻骂懒汉“懒得搔虱子”,意思是懒得连弄东西吃都不肯,饿了就捉自己身上的虱子吃。回想自己搔虱子的过往,头上和身上都长了虱子,便羞红了脸,知道自己也是懒惰之人,为人所不齿。

心里为自己辩解,小时候搔虱子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贫穷,往往一个冬天只有一套冬衣,穿着穿着就长了虱子。冬天天寒地冻,那时没有淋浴,洗澡只能用木盆装了温水,用塑料防寒罩罩着,钻进防寒罩里完成,一个星期才洗一次澡,天长日久便长出虱子。

那时家乡人拿河南人作比,为自己冬天一个星期洗一次澡开脱,说河南缺水,见过河南人一个月才洗一次澡甚至一个冬天洗一次澡。

虱子留下的记忆痛苦不堪,“懒得搔虱子”的责难也演化出“懒得烧蛇吃”版,而我一直认定,“懒得搔虱子”更接近言者本意。

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人们对懒汉不待见,觉得人都有一双手,只要肯干活,总不至于饿死。

在乡下,流传许多懒汉活活饿死的故事,拿来警醒游手好闲的人。

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是,有父母出远门,不放心独自留守的懒孩子,给他烙了一张大饼,足够他吃到父母归来,因担心留守孩子懒得拿饼,就将饼中间挖空,套在留守孩子脖子上,孩子张嘴就能吃到饼。不料,等父母归来,看到的是饿死的孩子,孩子只吃了嘴跟前的饼,都懒得伸手挪动一下饼。

小时候对这样的传说深信不疑,都没有质疑,饥饿的人本能地会寻找食物,不至于懒到守着饼饿死。

但在村里确乎见过懒汉的,就像《咱们的牛百岁》里砸牛百岁家锅的懒汉田福。电影里有没有懒汉田福搔虱子的画面已经记不清了,但生活中的懒汉田福应该有搔虱子的情节。

村里跟田福一样的懒汉,被家人乃至乡邻斥责“好吃懒做”,他们横手不拿直手不拎,颇像我和“家长”(家中悍妻,以“家长”称之)互相斥责的形象。

在我们家,“家长”往往一边做家务,一边损我百无一用。我斜躺在沙发上鼓励“家长”,赞她“小蜜蜂,嗡嗡嗡”。轮到我报复她了,将削了皮的水果送到她嘴边,模仿着岳母的口吻讥笑她:“削削好了,咬你自己咬哈。”

放眼身边,许多小家庭在“懒得搔虱子”式的相互责难中,家庭角色错位,男厨娘、女汉子层出不穷,朋友圈出现不少以下厨为乐的男子汉,自嘲以伺候夫人为荣,但一些男孩已开始厌倦小厨男角色,对婚姻家庭生出恐惧。折中的办法是,许多人选择了外卖快递,把快递小哥变成大热的职业。

在虱子越来越少见的今天,我们相信,“懒得搔虱子”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懒人经济造就的懒惰的人生已经淹没社会。

2020-12-0-10

一句十个汉川佬赶不上一个天门苕,夸了两座城市人。

【乡言俚语67】十个汉川佬赶不上一个天门苕

要评一句最能表现湖北人性格的话,也许非这一句莫属:

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十个汉川佬,赶不上一个天门苕。

这句话里,用词都是贬义的,但都带着自谦的炫耀,炫的是一个个地方人的聪明。尤其是压轴的那句,以一个“天门苕”敌十个“汉川佬”,把天门人的骄傲表现到极致。

“苕”在湖北语境里,带着贬损人的恶意。骂一个人“像个苕”“苕头芋脑”“苕吃哈胀”,就是挖苦这个人没头脑,就知道吃,被苕和芋头这类高淀粉食物塞住了心窟眼。

都说惟楚有才,那句“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用头多表现湖北人头脑发达,有一个头脑胜过九个头脑的意蕴。

在湖北,要回答哪个地方人最聪明,孝感人不服黄陂人,汉川人不服黄陂人和孝感人。到天门人不服汉川人时,湖北人民都服了,因为天门是公认的“状元之乡”。

这“状元之乡”不是吹出来的,而是考出来的。

从恢复高考制度开始,天门的高考升学率就在湖北乃至全国遥遥领先,人民日报1993年11月12日第九版曾发表《江汉才子出天门》。

作为上世纪80年代挤过高考独木桥的过来人,笔者对天门的体会是切身的。

小学高年级时,上过高中的班主任老师忽然要求我们搬来八仙饭桌,买来煤油灯,每天晚自修挑灯夜读,说是从天门学来的。

后来上了高中,有同学转学去天门,成绩突飞猛进金榜题名。于是,笔者也跟风去试了一回,去了紧邻家乡城市的皂市,试探的只是一所镇上的高中,但被无情拒绝了。

前些年回乡,知道家乡不少父母把孩子送到天门就读,给天门教育投出了信任票。跨市就读的这些学生,小学就开始住校,半个月才回一次家,有的父母跟去陪读,一时形成风气。

三年前,天门人到我的家乡城市创办应城外国语学校,当年就火了,一些考取名校应城一中的学子,转而选择了这所新学校,给本地名校带来较大冲击。

当天门从吸引外市学生前往就读到向外市输出学校时,对天门应试教育的信任乃至迷信又跨越了一步,不得不相信,“十个汉川佬赶不上一个天门苕”所言不虚。

以地域为单元的互不服输里,藏着湖北人争强好胜的性格,孕育出湖北人的敢为人先,也衍生出湖北人无时无处不在的窝里斗,被指“一个湖北人一条龙,三个湖北人一条虫”,与抱团取暖的温州人南辕北辙。

于是,在湖北话语空间里,常常听到“他算老几”的鄙视,看到《水浒传》里108将一般的小圈子排位,感受一个族群的孤军奋战甚至自相残杀,让人唏嘘不已。

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看到孤独的湖北英雄,叹息“湖北人的江湖我们不懂”。

2020-12-11

猪往往用来调侃人。

【乡言俚语68】冇吃过猪肉,还冇见过猪跑?

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一句“冇吃过猪肉,还冇见过猪跑”?别人说出来与自己说出来,意思是相反的。

拿这句话调侃别人,带着贬损的意味,意思是说,别人都懂的东西你还不懂?!

被别人调侃不懂时,拿这句话回击,反问对方,意思是自己虽然没有亲历,难道一点都不懂?你不要小瞧人。

猪在中国语境里是愚笨的象征。骂人蠢,往往拿猪作比,嫌它好吃懒惰,吃了睡睡了吃,等着挨宰,一生碌碌无为。

《红楼梦》第十六回有云:“偏你又怕他不在行了。谁都是在行的?孩子们这么大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

家乡人的说法跟曹雪芹差不多,只是字眼有所变化,但加重了疑问语气,表达的内涵却丰富得多。

小时候听到大人说“冇吃过猪肉,还冇见过猪跑”,双方的抬杠就开始升级,经常进入互损模式,专揭对方短处,闹个不欢而散。

小时候听了这话,心里总不免疑惑,为何总拿猪说事?毕竟,生活中,鸡鸭鱼肉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但贫寒的生活经历告诉自己,只有猪肉是那时乡下人最刻骨铭心的。毕竟,鸡鸭养了可以生蛋,经常能享受到它们的成果;鱼虾在河沟和田地里长年存在,只要勤快就能捉了回家解馋。只有这猪,要养够一年,等寒冬腊月,才舍得宰了过年,新鲜肉吃上几顿,其余的腌制了过年待客,节后也省着吃,许多时候能吃到夏天农忙。

记忆里,腊肉挂在堂屋里孩子够不着的地方,总也舍不得吃,因此更显珍贵。

小时候,最羡慕邻居屠户,年前替人宰猪,主家往往以不会处理的猪肠相赠,屠户家门口便常年挂着腌制的猪肠,似乎永远吃不完。

印象最深的是,1994年在福州召开的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著名摄影人贺延光回忆旧时光,说短缺经济年代,一次去同学家,偷偷潜入厨房觅食,在橱柜里看到盘中一块生猪肉,馋意大发。犹疑之间,恰主人回家,他听到动静,来不及细想,抓了生肉就往嘴里塞,就这样生吞下去,在对方家长发现之前仓惶逃离。

眼下跟年轻人说猪肉金贵,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因为猪肉几乎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类,没有家庭为吃不起猪肉发愁。

只是这两年,因为非洲猪瘟影响和许多地方限养生猪,猪肉价格经过一轮狂飙突进后居高不下,有的家庭开始减少猪肉消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猪肉制品在肉制品类食品消费中所占份额超过60%,以致猪肉价格成为扰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关键因素,在猪肉价格高位运行的当下,有人戏称CPI为“肉指数”。

而今回想“冇吃过猪肉,还冇见过猪跑”,勾起的都是饥饿的记忆,那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胎记。

2020-12-15

一句犟嘴打断牙,带着恃强凌弱的意味。

【乡言俚语69】犟嘴打断牙

“你还敢犟嘴?小心打得你满地找牙!”

小时候在湖北孝感应城乡下,听恃强凌弱者这一声威胁,立即噤声,或灰溜溜退场,知道自己没有犟嘴的本钱,心里听从了乡下人的智慧:惹不起,躲得起。

这打得满地找牙的场景却是见过的,有人当街打斗,挨揍一方被对方一拳打在面部,顿时口鼻出血,之后不是挥拳反击,而是蹲下来满地寻找,原来是找寻被打落的牙齿。

被打落的多是门牙,关乎面子,在乡下人眼里,打落门牙等于破了相,说话漏着风,成为一个难堪的人生疮疤,沦为乡间的笑柄。

小时候不懂事,见了被打得满地找牙者,少了对被打者的同情,反倒有对打人者的暗暗赞叹,多少有些幸灾乐祸。

年岁渐长,自己有了力气,添了犟嘴的底气,便对霸凌行为有了新的认知。

印象最深的一次,父亲在家教训我,随手操起地上的鞋子,高高举起,做出一个抽打的姿势。我并不退让,伸出右手,重重地当了父亲一把。父亲踉跄着退后几步,眼睛里流露出惊讶之色,悄悄地放下了鞋子。记忆里,从那之后,父亲没有再对我施加体罚,我在心里暗喜,自己的拳头硬了。

生活中也见过不少这样的反转剧,曾经的强者后来失了势,被曾经的手下败将反超,后来寻来复仇,演绎打得满地找牙的一幕,只是双方互换了角色。

在一个用拳头说话的时空里,犟嘴打断牙的威慑,透着强者的蛮不讲理,演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虽简单粗暴,但以拳服人,只是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

从家乡到广东珠三角,一个多数人连架都懒得吵的地方,偶尔回顾家乡人用拳头说话的岁月,心里寻思,是怎样的地域文化塑造了家乡人的勇武好斗?

家乡所在的江汉平原,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省城武汉更是九省通衢,荆楚大地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造就了湖北人“九头鸟”的形象。

在《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笔下,乡土社会最激烈的是土地之争,就是生存空间之争。

江汉平原肥田沃土养育了一代代楚人,也把自己变成了三农问题的集大成者,成为学者观察三农问题的最佳窗口。《新乡土中国》作者贺雪峰在这里带出了“华中乡土派”三农研究团队;李昌平在这里写出了《我向总理说实话》,发出的“农民真穷,农村真苦,农业真危险”语惊四座;孝感儿媳黄灯的《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又一次将湖北三农问题推到聚光灯下。

“你还敢犟嘴”逻辑下,造就了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族群撕裂,形成湖北人不服输的地域性格,多了敢想、敢闯、敢冒险的勇气,却少了包容、团结、协作的凝聚力,以致“十个湖北佬抵不过一个江西老表”。

而今,当“犟嘴打断牙”重出江湖,自己总会不由自主翻出“打得满地找牙”的家乡记忆。

2021-01-17

撮虾子指偶尔赚点小外快。

【乡言俚语70】撮虾子

两个湖北老乡久别重逢,交流近况。

问:最近在哪里发财?

答:撮虾子。

这“撮虾子”乃自谦之词,意思是打零工,赚点小钱帮补家用,说的是大实话。

与“撮虾子”相对应的是“捉大鱼”,在湖北语境里,两者用来区分做小事与干大事。

干大事者呼风唤雨,做小事者蝼蚁般生存,一句“撮虾子”,道出了自谦者的卑微,毕竟捞来的虾米微不足道。

鱼虾的世界里,小虾处在食物链最底端,民间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河泥的谚语,形象地描述了一条鱼虾食物链。

这样的食物链,在一些家庭鱼缸里偶有上演。

家庭鱼缸里养了金鱼,偶尔夜晚带孩子到小区湖畔捞鱼,借助手机电筒照向湖面,对着鱼群,一捞网下去,捞起许多小游鱼。或者贴着湖岸扫过去,将栖身河岸的小虾一网打尽。回家后将小鱼连同虾米一起倒进金鱼缸,看着金鱼一口一个,将小鱼变成盘中餐,却并不对长满须发的虾米下口。只是,一段时间之后再看鱼缸里,虾米的踪影渐渐消失,要么是饿死后被吃掉,要么是被馋嘴的金鱼生吞了。

然而,在乡村看久了“捉大鱼”与“撮虾子”的故事,发现许多反转剧正在上演。

邻村一个能人在北方一个省会城市参股投资气站,一掷千万金,村邻大以为奇,纷纷借款给他收点利息。不料,能人投资失败,村邻的借款打了水漂,给能人打出恶评,甚至直呼他骗子。

类似反转剧在乡间看多了,发现“撮虾子”的人人生有了起色,最新的发现是,一二十年前到北京上海做保姆的乡下女子,而今用多年做保姆的积蓄,回家乡省城买了房子,有的买了不止一套。

跟家乡一些“撮虾子”的乡邻交流,有人在工地帮工,一天有五六百块钱收入;有人给城市家庭装空调、衣架之类,一天也有差不多的收入。这样算下来,只要身体吃得消,天天出工,一个月能有一万多块钱收入,远远超过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体面工资。

听他们说“撮虾子”的人生感悟,他们说,而今只要肯干,在省城不担心找不到活做,只是,他们做的活,很多年轻人不屑一顾。

跟踪东莞图书馆留言感动中国的家乡应城农民工吴桂春,知道他当年从东莞离职后先回了家乡省城,跟同乡到建设工地做小工,一天收入四五百元。春节过后他跟着同乡去了鄂尔多斯,栖身亲戚一家小厂。离开了公众视线,他从媒体聚焦的公众人物变成了“撮虾子”一族。

我曾在村路上见到上了年纪的村民挤在农用车开放式车厢里,从邻村插秧回来,主家以一顿丰盛的午餐相待,一天插秧费是140块钱,这是他们“撮虾子”的报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乡村留守者,他们的孩子多在城市打拼,有一份合同制工作,偶尔利用休息时间“撮虾子”。

生活中见过许多“撮虾子”的人:有的白天上班,晚上炒更甚至通宵不眠不休;有的一天做几份工,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背负着家庭重任的中老年人,一代人的岁月静好中往往有他们的负重前行。

这是一个颠覆人们认知的时代,人生成败得失转换太快,当人们一次次为成功者欢呼的时候,不要忘了向那些“撮虾子”的劳动者投去尊敬的目光,他们用自己的勤勉诠释劳动的价值和自力更生的尊严。

2021-10-17

附:已发表《乡言俚语》部分篇目(头条)

乡言俚语20讲

/d/file/gt/2023-10/xt45yz315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