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保护麻雀的标语(描写保护麻雀的句子保)

保护麻雀的标语(描写保护麻雀的句子保)

本文目录一览:

1958年的全民“剿雀”战:男女老少齐上阵,让麻雀几乎断子绝孙

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麻雀麻雀气太骄,虽有翅膀飞不高。你真是个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这是1955年郭沫若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作品——《咒麻雀》。

20世纪50年代,麻雀、老鼠、苍蝇、蚊子被定义为“四害”,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

其中“打麻雀”便是“除四害”的重中之重。

“四害”的数量庞大,单凭个人很难对它们造成有力影响,但团结的力量是强大的,当全体人民响应号召、一致参与的时候,这些“害虫”便会迎来灭顶之灾。

本期,就带大家了解那场席卷全国的“打麻雀运动”。

为什么要打麻雀?

1955年,毛主席在展望农业发展前景和农村合作化时,提出了“除四害”的概念。次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名为《除四害》的文章,继而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麻雀食性的讨论。

生物学家周建人提出:“麻雀是害鸟,应该毫不犹豫,坚决将其扑灭”。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早年遍地战火、人民缺衣少食的情况犹在眼前,粮食太珍贵了,保障粮食产量便是保障人民的美好生活。

据粮食部的报告显示,全国的老鼠每年要吃掉3.5亿斤粮食,而一只麻雀一年要吃3升谷子,麻雀的数量如此庞大,每年损害的粮食不比老鼠少。

经过全体讨论后认为,麻雀主要以谷物为食,经常偷吃人们种植、晾晒的粮食,是彻头彻尾的“害虫”。

于是在1958年,和国务院发表了《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将麻雀、老鼠、苍蝇、蚊子定为“四害”,并在全国推广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轰轰烈烈地“打麻雀运动”开始了。

麻雀大战的先锋——四川省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土”,是鸟类的天堂。

在麻雀被列为“四害”后,四川各地打出了各类灭麻雀标语,还制定了一系列“斗争标准”:比如要求管辖地区无麻雀飞,无麻雀叫;以农村合作社为单位,每天不能看到2只以上的麻雀。

人们学习小孩子捉麻雀的方法,什么掏鸟窝,用弹弓、猎枪打鸟,放陷阱等都用上了。

可麻雀很机灵,人们往往忙碌一天也逮不到几只。单抓都不好抓,怎么能达到完全消灭的目的呢?

四川交出了一个答案:“大规模兵团作战”。

原四川省委顾问阎秀峰前往郫县考察时,一名农民告诉他,“每年我们为了防止麻雀吃谷种,就要派人守在地边吆喝,不让麻雀落下来,麻雀没有落脚点,有时飞不动了就会自己跌下来”。

阎秀峰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他找来四川样板县——新繁县的农村合作社进行实验。

1958年颐和园湖畔人人都在摩拳擦掌待捕雀

紧接着,社长组织了成千上万人敲锣打鼓敲盆敲尿桶,声势浩大,把飞过众多田间地头的麻雀吓得不敢落地,许多麻雀又惊又累便坠下地来,被人们拾获消灭。

实验成功了!

四川省“除四害指挥部”马上在全省推广经验,并发出对麻雀和老鼠的“征讨动员令”,号召全民参与,灭雀灭鼠。四川省的麻雀很快成为众矢之的,死伤惨重。

以郫县为例,郫县花园乡乡委书记组织“火枪队”在全乡巡视,督促人们打麻雀。广大男女老少,还有专门放假回家打麻雀的学生,被分为30多个小组,他们轮流值守打麻雀,乡里到处都是敲梆声、敲桶声、和敲盆子声,混合着“火枪队”砰砰的打鸟声,昼夜不息。

最终,全乡7天共消灭20万只麻雀,放到整个郫县,这个数字上升到了上百万只。

成都郊区某县,记载了一场“灭雀大战”:全县出动19万人,用掏、毒、打、烟熏等方式对麻雀展开了围攻,漫山遍野都是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们烧了上万堆烟火,摆下了21万个草人疑兵,还铺设了大小陷阱90多万个。全县男女老少各个奋勇争先,麻雀们被打得四处逃窜,很多麻雀疲劳坠地,被人们消灭。

四川省的“打麻雀运动”取得了丰厚的“战果”,这一事迹还被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纪录片,在全国放映。

全民打麻雀

随后,“除四害”活动越搞越大。

在全国“除四害大跃进协议大会上”,各省医学界的与会代表发出了倡议:全民动手,让“四害”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断子绝孙。

北京市成立了“首都围剿麻雀总指挥部”,统一指挥剿雀战斗。

1958年4月19日,在指挥部的组织下,北京百万“剿雀大军”全面出击。清晨5时,副市长王昆仑下令作战开始,北京市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霎时间鞭炮齐鸣、彩旗招展、枪声震天。

处处都是毒饵区,遍地都是神。北京的院子里、房上、树上站满了人,成千上万双眼睛警惕地盯着天空,誓不给麻雀落脚之地。麻雀在首都人民布下的天罗地网中四散逃命,有的被轰到毒饵区,中毒丧命,有的被轰到歼灭区,被神们射杀,还有的精疲力竭跌落下来,被人们消灭。

为了摸清麻雀动向,指挥部还派出数十辆摩托车四处侦查,解放军神们也到处支援剿雀作战。

在天坛,30多名神一天歼灭麻雀近千只;宣武区一带,大量麻雀被轰赶到陶然亭公园的歼灭区,人们用鸟枪弹弓,半天时间消灭麻雀500多只。在海淀区玉渊潭,3000多名群众从四面八方夹攻麻雀,许多麻雀被赶到湖心树上,解放军水陆并进,驾驶小船集中射击,被打死的、坠入湖中的麻雀不计其数。到了傍晚,广大青少年又开始到处掏鸟窝,砸鸟蛋。

首都院校的师生和广大的科研人员也放下手上工作,加入到了剿雀运动,其中就包括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和数学家华罗庚。

麻雀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死伤惨重,一天清剿下来,北京市打死麻雀8万多只,指挥部号召人们养精蓄锐,来日再战。据统计,3天的剿雀战斗下来,北京市共剿灭麻雀40多万只。

上海市也不甘示弱,上海副市长向全市人民发起动员令,上海的麻雀遭到了与北京麻雀同等的待遇。仅4月28日一天,上海人民就消灭麻雀、捣毁麻雀蛋25万。广州剿雀活动同样战果辉煌,驻守广州的解放军也加入到剿雀队伍,全市累计捣毁雀巢3.9万个,消灭麻雀31万只。

类似的战斗很快席卷全国,麻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围剿下,被杀得几乎断子绝孙。据不完全统计,从1958年初到1958年11月,全国累计捕杀的麻雀数量达19.6亿只。

北京胡同贴的灭雀成果大字报

从剿灭到保护

所谓物极必反,任何活动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如此大规模的剿雀运动无疑破坏了生态的平衡。

麻雀是杂食性动物,既吃谷也吃虫,尤其是繁殖季节,麻雀会大量捕食昆虫。

而麻雀大量消失后,农田里的害虫失去了天敌,数量暴增,从而让1959年的粮食出现了歉收,继而引发了严重的饥荒。

很多鸟类学者在研究后证实,人工种植的谷物在麻雀食谱中的占比还不到50%。鸟类学家郑作新将此报告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谭震林在报告中指出:“麻雀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对粮食的危害大大减轻,我国果树林木开始大面积种植,而麻雀是果木害虫的天敌,请不要再打麻雀了。”

1959年末,中科院结合生物学界的意见,将一份有关麻雀问题的报告交给了毛主席。这份报告附有大量的数据和科学分析,最终打动了毛主席。

1960年3月,毛主席在重新起草的《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麻雀不要再打了”。

“四害”也被重新定义为“老鼠、苍蝇、蚊子和臭虫”,算是为麻雀“平了反”。

而后,人大也向全国公布了新的发展纲要,纲要肯定了麻雀的正面作用,并把“麻雀造成粮食损失,我们应轰麻雀”,改成了“权衡利弊,容忍麻雀”。

轰轰烈烈的“打麻雀运动”这才告一段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蟑螂又取代了臭虫的地位,成为了新的“四害”。而麻雀反而成了保护动物,我国刑法规定,私自捕杀野生麻雀20只以上将构成犯罪。

那场遍布全国的“打麻雀运动”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这场运动始于珍惜粮食的执念和对鸟类科学的认知不足,忽略了摆在眼前的客观规律。只是小小的麻雀在这场活动中,不小心遭了殃。

且不提目标正确与否,笔者惊叹于那个年代,动员人民群众所能迸发出的强大力量,即使是上天入地,数量庞大的麻雀也能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败下阵来。

加强对麻雀的保护,让它们继续自由飞翔

麻雀是一种常见的小鸟,体长仅有10厘米左右,它们通常生活在城市、乡村、森林等各种环境中,以种子、昆虫等为食。

麻雀的视力非常优秀,能够看到人类看不到的细小物体。同时,它们的鸣叫声清脆优美,每只麻雀的歌声都是独特的。

麻雀是极其勤奋的筑巢专家,它们能够在建筑物的缝隙、电线杆上巧妙地筑巢。麻雀的筑巢艺术也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建筑、绘画、文学等各个领域都能够看到麻雀筑巢的影子。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麻雀的生态环境面临了很大的威胁。例如城市化过程中的建筑物、高楼大厦、人工景观等对麻雀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麻雀也面临着食物、气候等多方面的挑战。为了保护麻雀,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设置鸟巢、种植绿化植物、减少城市噪音等。同时,加强对麻雀的保护意识和科普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麻雀是一种非常普遍、可爱的小鸟,它们给城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是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加强对麻雀的保护,让它们在我们的周围继续自由飞翔、筑巢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