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描写绍兴优美句子简短(描写绍兴优美句子)

描写绍兴优美句子简短(描写绍兴优美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绍兴的水,如越女的秋波

写绍兴的水,我最不喜欢那些文人雅士的套路。什么“水乡泽国”,什么“东方威尼斯”,什么“水上城市、风情万种”。因为,绍兴的水,她是有生命的,她是有灵性的,她是有情感的。绍兴的水是一幅活动的图画,绍兴的水是一脉流动的文化,绍兴的水如同一泓越女的秋波。对,她就如同一泓绍兴少女眼里的秋波,顾盼生情,望断秋水。腼腆又不失丰韵、雅致又不失高贵、清纯又不失甜美。她总是百转千回又恰到好处,她总是愁肠百结又峰回路转。古人说,千条江河归大海,但绍兴的水是万条河流出鉴湖。江流婉转绕芳甸,江天一色无纤尘,这一泓秋波,弯弯绕绕千百里,绕出了旱涝保收的万顷良田,绕出了粉墙黛瓦的江南村落,绕出了群贤毕至的文人墨客。这一泓秋波,无不浸透着古代绍兴人民的勤劳智慧;这一泓秋波,无不演绎着古今绍兴文化的跌宕起伏。

绍兴的水,是有生命的。

我说绍兴的水是活的,是有生命的,那是因为这绍兴水盈盈绕绕数千年,川流不息,源远流长。古人不见今时月,近月曾经照顾人,这绍兴水你能说清楚哪一滴是今天的水,哪一点又是古时的水。但无论今天的水,还是昨天的水,他就是活水。问君哪得清如许,会有源头活水来。是的,绍兴的水因为有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补入,才使她千百年清流如许,连绵不绝,灌溉万顷良田,滋养万众百姓。绍兴之水,千江百湖,来之鉴湖。而鉴湖之水又来自会稽山深处许多溪流。这鉴湖虽然烟波浩渺数千年,但却是古代绍兴人民伟大的水利工程。绍兴的纵横河流湖泊,曾经多数是人工建成,足见古代绍兴劳动人民的伟大与勤劳。据古籍记载,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纳山阴、会稽两县36源之水为湖,总面积曾达200多平方千米。今湖塘鉴湖、容山湖、屃石湖、白塔洋均为古老鉴湖遗迹。现存鉴湖湖长约15千米,面积3平方千米。古诗云:“遥闻会稽美,且度耶溪水”,要说汇入鉴湖最大溪流,就是若耶溪,而若耶溪又汇集横溪、尧郭溪等15条小溪,长29公里,是鉴湖水源中集雨量最大的一源。绵延的会稽山、潺潺的若耶溪,两旁沃野开阔,民居错落在群山的环抱里,一下子把尘世的喧嚣推远。溪水潺潺,碧水幽幽,鉴湖活水从古到今,流淌的是千年绍兴的文化历史,生生不息。

绍兴的水,她是有灵性的。

水,寂静时,水光潋滟、微波荡漾、波澜不惊。水,愤怒时,放浪不羁,惊涛骇浪,摧枯拉朽。古人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说明水的两重性,如果用好了,他是甘露琼浆,如果用不好,他就是洪水猛兽。我们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浊浪滔天,夹泥带沙,千百年数十次改道,祸害多少百姓生命。我们说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也是惊涛拍岸,一泻千里,多少次冲破江堤,摧城拔寨。再看看淮河,“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到有九年荒”,这真怨不得朱元璋,历史上淮河频繁泛滥,逃荒要饭到绍兴的灾民几乎年年有。可这水流到了我们绍兴,为什么就变得如此缠绵蕴藉、柔柔软软,恬静妩媚。千百年来,绍兴的水流而不怒,动而不爆,顺而不乱。最旱也不见江河见底、最涝也不见毁田摧家。这水流到绍兴,就有了灵性。古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绍兴是这一方人孕育了这一方水土。让他温顺听话、让他俯首帖耳,让他只可载舟,不可覆舟。传说汉太尉郑弘少年时以砍柴为生,一日,他在若耶溪边拾得一箭,即归还寻箭人。箭主人问其有何求,郑弘料其是神人,谓愿早刮南风,暮刮北风,以利山舟,不久此地果然出现朝南风暮北风,当地人称樵风,这段水面人称樵风泾。再有,据说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她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五日后她的尸体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尤其是关于有些典故记载着她的尸体抱着父尸浮出水面,有非常强力的感染力和浓厚的神秘色彩,充分显示绍兴水的灵性与神秘。

绍兴的水,是有情感的。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鉴湖水多情,用绍兴水养育女孩,更是柔情似水,温婉雅致。据说鉴湖原名镜湖,相传黄帝铸镜于此而得名,也是因为这水面如镜,清可鉴人而得名。鉴湖湖面宽阔,水势浩淼,泛舟其中,近处碧波映照,远处青山重叠,有在镜中畅游之感,使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魂牵梦绕,最有名的就是山东文人王羲之,其兰亭集序流传千古,曲水流觞的兰亭更是全国文人墨客的朝圣之地。我们绍兴本来也是文人辈出,人才济济。绍兴虽然江河湖泊众多,但多条溪流汇入鉴湖又分流百川千河,喝着鉴湖水长达的人们,永远记着家乡的一湖清水。唐朝绍兴籍高管贺知章,年八十六才辞官回乡,其一生诗作很多,并大力培养举荐李白入朝为官,他的诗作大部分与故乡绍兴有关,最著名即是回想偶得两首:离别家乡岁月多,归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诗里行间充满着对故乡的感情,从三十多岁取进士做官,五十多年心系门前鉴湖清水,可见这绍兴的水是多么的让人牵肠挂肚,念念不忘。绍兴名人辈出,却多风骨清正,诗人陆游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还是要求家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著名女革命家秋瑾,为推翻清朝统治血洒古轩亭口。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大举南下,随着扬州失落,南京陷于灭顶之灾。绍兴籍官员多数奋勇抵抗,失败后全部自尽。可奸相马士英却选择匆匆逃命,来到浙江,时任礼部尚书的绍兴文学家王思任,得悉这个千夫所指的罪臣竟来到古越的地盘,气愤至极,立即写信对他严词痛斥,其中说道:叛兵至则束手无措,强敌来则缩颈先逃……夫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也。职请先赴胥涛,乞素东白乃以拒阁下。”这家国的情怀,这故乡感情,淋漓尽致地表露了出来。我们绍兴是报仇雪耻之乡,不是纳垢藏污的地方。

是呀,我也对绍兴家乡的一泓清水充满感情。全国各地好水很多,但我还是觉得最好不过的还是家乡的水。我喝过新疆喀纳斯的水,哪里的水,水蓝如玉,浓稠致密,总觉得那里的水生于千米深处,过于厚重。我也尝过赛里木湖的水,那里在雪山与草原之中镶嵌碧蓝的湖面,湖水清澈见底,但就是夏天,这里的水也是冷冽如冰,不堪下喉。我也见过九寨沟的水,那里的水蓝的刺眼、蓝的恐惧,让你觉得这里的水来自外星球,不敢尝她一口。而我儿时的绍兴鉴湖水,清澈甘甜,冬天略温,夏天稍冷,水柔适中,掬一捧可饮,喝一口清甜。看一眼流连忘返,一生铭记,如同绍兴少女满含深情哀怨秋波,终生难忘。

唐诗里的绍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自萧山始,沿京杭大运河的东段一路橹桨摇晃,过鉴湖、大禹村,随曹娥江而上至剡溪,终止于天台,这条路被誉为“浙东唐诗之路”。它纵贯200余公里穿山过涧,引溪纳流,吸引了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数百位诗人,上追禹帝神韵,下寻谢灵运的遗风,计有1500余首诗词歌赋传世,成为继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条中国文化传承广播之路。

绍兴嵊州艇湖城市公园 来自网络

东山再起说谢公

去上浦,望东山。这似乎成了上浦最朗朗上口的广告词。

山因人而名胜,人因山而留史。谢安显然是位仁者,散馆归去,便在此隐居,乐得做个世外闲人。

沿着曲径一步步挪上山,左右岭翠鸟悠,溪缓瀑急,青山绿水,果然恍若世外。在山脚的小店买一包糖炒栗子,果腹暖手兼备,再向上,风开始渐渐急了,谢安如何来的慧眼,居然寻得到如此静幽安乐之地?

那还是东晋时候,天下大乱,将军们弱冠之龄便鞭敲金镫高奏凯歌,再看看自己,年已四十仍一事无成。取不得功名,那就听禅闻水渔歌互答吧,退后三步,仍是海阔天空。每天三尺钓竿几局棋,间或与王羲之、许询等诗文互寄,偶醉林间,谢安这优哉游哉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

于是,这小小的东山,竟凭空多了神仙之气。

东山人工雕凿的痕迹不多,却正因此而显得安谧,这似乎也正合了谢安不喜被扰的性格。直到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大军南下伐晋,于是皇帝一纸诏书,谢安领征讨大都督之衔指师而起。淝水之战,谢安与侄子谢玄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自此前秦衰败,而东晋则乘胜北伐直抵黄河,此后数十年间再莫敢犯者。

书生也欲铸青锋,吴钩一斩史留名。从一介隐士到位列东晋宰相,从吟诗作对到定国安邦,从此,“东山再起”这句成语就妇孺皆知了。

小小的东山之上,留下过李白、贺知章、刘长卿、苏东坡、陆游等无数名人足迹,也留下过众多唇齿留香的美句子。

“丝管暮年陶写尽,谢公何日复东归。”谁的诗?竟一笔写出游者胸中的千头万绪。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带着闲散轻悠之心投身其间,再怀着一些什么离去。是什么呢?除了满目灵山秀水之外,还该是对斯人故往的追忆和人文层面上的清净安然。

坐在山脚下的竹林边,系着跑松了的鞋带,望着渐行渐远的山势,我突然也想附庸风雅地作首诗:“来上浦,看东山。此间隐者名谢安。竹间江水凭鱼跃,一上龙门天地宽。自此方信古人言:书生也佩三尺剑。”

送我至剡溪

江南多名山圣水。

当地人习惯称澄潭江为南江,因水势浪高,颇有男性雄风,故称“雄江”;长乐江则依其走势称为西江,因其江宽水缓,极具女性之曼妙,故称“雌江”。雌雄二江交汇之处,挟裹着一条细长的水带,雄江浊浪排空,雌江清新可人,一江双流,清浊自见,堪称壮景。此间曹娥江也与剡溪合流,岸夹青山,村居林下,美不胜收,“剡溪九曲”本就是历来行者的梦寻之处,禹溪、仙岩、嶀浦、鼋头渚,哪一处不是名家诗传?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显然是懂这里的;“剡溪蕴异秀,天姥引归帆”,看来杜甫也懂;“协湾街濑片帆通,高枕微吟到剡中”“金庭路指剡川隈,珍重良朋自此来”,罗隐、方干也都懂。

一个“懂”字,便胜过万语千言,只需要目光与这湖光山色相互打量一番,便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嶀浦潭在嶀山脚下小心地拐了个弯,像一个少女的转身。嶀山临水一侧是悬崖峭壁,岸边的亭子便是谢灵运当年垂钓之处,谢康乐钓台、石床等古迹也在这里,远远地,可以看到山上的嶀浦庙。对面则是一小块冲积平原,于是先祖们便在这依山傍水之处扎下竹筏打井垒屋。

身后是山,眼前是水,一呼一吸之间,尽得山灵水妙的风雅端庄。

这里叫嶀浦村,浙东唐诗之路剡溪段,要从这里算起。剡溪夹在嶀山和嵊山之间,像一首喷薄而出的唐诗,九曲回肠也荡气长存。

登上嶀浦庙,便可以俯瞰剡溪山水,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庙里供奉的是一位名叫陈郭的梁朝县令。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离任的父母官为民除害的英勇,在嶀浦潭岩顶上修建寺庙,后世百姓尊称其为嶀浦大王,吴越王得知,赐封陈郭为“济物侯”。

来时是上午,没有李白“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雅兴,但是来剡溪,本就不必一定要有明月相陪,只要那山那水、那清如许的尘情往事都在就好。

就不觉孤单。

越山千万云门绝

史上叫云门寺的不止一处,广东、福建、安徽、河南都有,屈指算来,这些云门寺中,最惹人眼球的,当数绍兴这座。

绍兴是书法圣地,王氏家族几乎撑起了中国书法的半边天。当年的云门寺规制宏大,“云门古刹”“卓立云门”等石牌坊气势恢弘,寺前青山叠嶂,矗如列屏,后世渐成一片鼎盛禅林。

云门寺三面环山,独对若耶溪,在幽山静水间自顾自地庄严着,避开尘世,独对大江流,很有些得道成仙的架势。孙逖赞其“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孟浩然则说“香界登阁憩”。

云门寺又名“永欣寺”,当年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故名。叔侄二人也都是书法界的大行家。

云门寺成了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想当年,这青山野庙里居然出入鸿儒,往来圣贤,该是何等的兴盛繁荣。

除了书法与诗文,云门三绝中还有一绝是名僧辈出。

如今,寺中所存旧物,除了三间东倒西歪屋,便只有墨池一潭,清泉一汪,传是王献之的“洗砚池”,只是,笔不在,墨已干,池水中早没了墨痕。千年修来的古刹,竟屋颓庙倒,人去屋空。

云门寺紧挨着一片老旧的民房,寺门左侧还搭建了一间车库,只门楣上那一块“云门古刹”还留存着一点旧日的依稀。在寺外徘徊良久,秋雨绵绵,寒意渐起,心中升起一些模糊的情绪,到底是什么呢?答案似乎很清晰,又似乎很缥渺。

若耶溪边的狭长古道上,天子来唤不上朝的李白、金龟换酒的贺知章是否还酩酊大醉着,时不时抬起醉眼望一眼不远处的寺庙,嗅一嗅鼻息间若有若无的禅香,扶树而起,掸掸襟上的尘土和枯枝,也掸掉心上那些困守和挣扎,转回身,向竹林深处踉跄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