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描写斜塔的句子唯美(描写斜塔的句子)

描写斜塔的句子唯美(描写斜塔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刁节木 | 此处吴王仍睡兴 来者休惊 莫扰千年梦(游赏虎丘)

游园印象(一)

初到苏州游虎丘,兴高采烈喜心头。

横观纵赏美如画,风光一路不胜收。

游园印象(二)

吴中第一虎丘山,山色迷人风景妍。

石壁危岩随处觅,花繁草茂树参天。

游园印象(三)

平田丘岭色空蒙,绿水回环草木荣。

深壑绝崖奇特险,千秋古塔傲苍穹。

游园印象(四)

都道深山藏古寺,虎丘古寺隐山中。

绝岩耸壑林篁茂,海涌流辉气势宏。

古真娘墓(折腰体)

生在北方胡瑞珍,逃亡此地度光阴。

谁料遭逢老财主,守身如玉化“香魂”。

千人石的传说

晋代高僧竺道生,讲经说法倡修行。

千人听得天花坠,顽石点头频应声。

剑池

游览虎丘临剑池,果然“别有洞天”奇。

深潭澄碧清泉涌,传说内藏千古谜。

注:在剑池北面底头有一石隙,传说吴王之墓就在其中,是真是假,至今是谜。

虎丘塔

七层八角叹巍峨,刺破蓝天奈我何?

曾与雷峰相媲美,还和比萨较量过。

注:虎丘塔是一斜塔,其倾斜度之大,可与比萨斜塔相比。

观郁金香花展

满园春色郁金香,异彩缤纷沁暗芳。

步步留连观不够,自疑梦里逛天堂。

赏苏州评弹表演

怒放鲜花遍虎丘,芳丛乐女尽风流。

评弹一曲游人醉,笑语顿消平日愁。

苏慕遮-游赏苏州虎丘山风景

虎丘山,松影映。风壑云泉,古迹连名胜。

佛塔倾斜能作证:世事沧桑,“试剑”朝朝敬。

剑池坑,神秘境。锋截双开,壁现天然缝。

此处吴王仍睡兴,来者休惊,莫扰千年梦。

注:试剑即指试剑石,系虎丘山最闻名的人文自然景观。受到各个朝代人敬仰。

作者简介

刁节木 字茂林,号木子、又号柳荫堂主人。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合肥市行政学院副教授。2016年5月在正县级岗位退休。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太白楼诗词学会理事,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担任过巢湖市和合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展望诗社副社长,担任《展望诗苑》二十年主编。2020年初,受聘豪华巨著《上海滩诗叶》(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记录)主编。

截止2021年04月,共创作诗词4623首,其中4030余首3246次〔累计发表11360首(次)〕(以收刊登记为准)刊载于法国、日本、新加坡和国内(含港澳台)485家书报刊。截止2022年04月,公众号平台发表68次,其中61次被中国著名网站《今日头条》转载。《平“语”近人》观后感,曾被“人民网”置顶头条。

出版专著有《木子绝句一千首》(中国文联出版社),《木子诗词三百首》(作家出版社),《木子旅游一千咏》(中国文联出版社),《木子诗文随笔录》(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著有《诗之缘》(两集 中华国际出版社)。

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等图书馆收藏。

传略入编《当代诗词家大辞典》《中国专家人才库》、《东方之子》、《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近百部典籍。

草钤诗歌《斜塔》赏析

斜塔

文/草钤

那塔斜下来

影子跃过一条河

插向一座老寺院

钟声撞响

一群老乌鸦扑向翘起的

庙脊

塔影上面飘过一堆黑影子

许多树叶

密集地落

马鲜红:

诗人好像极力在写动,例如斜塔的影子跃过一条河,插向老寺院;钟声撞响,乌鸦扑向庙脊;一堆黑影飘过,树叶在落。其实当我们深入这一画面,会发现这种动实际上突出了寺庙的静谧时光。

再看两个“老”字,分别以“老寺院”和“老乌鸦”的形式表现。我想老的何止是寺院与乌鸦,寺院里的一切都是“老”的,包括进入寺院中的诗人,因为这一画面就是在一种古朴的禅意下展开。诗人就融入这份禅意中,正如一片漂泊的树叶,此时落叶归根,找到了生命的栖居之所。当然这对于诗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归属感,不然很难写出这种“天地人和”。

草钤,安徽女人,用家常话写诗。诗观:情绪被惹到叫喊出来,对事物有着本真的举认立场。有诗入选《磨铁诗歌月报》《中国女诗人先锋诗选》《中国教师现代诗选》《中国先锋诗歌年鉴》《中国口语诗年鉴》等;有诗发表于《诗刊》《星星》《特区文学》《文学季刊茘都》等。

比萨斜塔没它斜!保护“上海斜塔”,小学生出马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镇天马山景区的护珠塔,千年以来由于地基变动,塔身逐渐朝东南方向倾斜,其斜度已超过了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故有“上海比萨斜塔”之称。

那么,该怎样保护这座斜塔?

又该如何让这座斜塔

更好地传递其历史和人文价值?

昨天,由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一群三年级小朋友组织的项目化学习小组,将相关的“课题探究报告”提交到了区文化市场和文物保护管理所。

斜而不倒的松江护珠塔

,时长00:33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

1

课堂里搭建模拟塔

“也许是近水楼台吧,身边就有这么一大奇观,何不让孩子去做一番探究呢?这也是爱家乡的一种具体表现吧。”副校长王利敏介绍,学校在三年级成立了一个项目化学习小组,名称就叫“塔形斜影”,发动孩子们一起找找护珠塔为什么斜而不倒的原因,以及怎样让这座塔真正不会倾倒。

课余时,一直在为破解斜塔之谜左思右想的陈星盟同学,发现操场上有一只空矿泉水瓶,正被风吹得到处乱滚。他突然灵机一动,思忖为什么空塑料瓶被风一吹就倒,这不就是因为风力大于瓶子的重力吗?于是,他试着往瓶子里灌了些沙子,再竖放在同样风力的地方,结果发现瓶子没有被吹倒。潘靖同学通过实地察看和查阅资料,得知由于历史上多次被窃贼“挖宝”,导致护珠塔底座几乎被掏空了,失去重心后自然就会慢慢倾斜。他俩兴奋地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报告给了学习小组的老师和同学们。

孩子们实地探访,研究斜塔之谜

“我们这个‘塔形斜影’学习小组共有6位指导教师,每人负责两节课的专题讨论,都是围绕护珠塔的历史、现状和保护策略展开的。”杨春燕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探究影响物体稳定性的因素”和“模拟验证护珠塔稳定性的因素”,其他老师指导的探究内容还有“搭建护珠塔支架模型”“制作你心目中的护珠塔原型”“护珠塔思维导图制作”“整理归类搜集到的各种斜塔资料”等等。

杨老师说,同学们的观察都很细致,也很动脑筋,在课堂上,大家又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矿泉水瓶子搭建模拟塔,利用已有的知识设计出很多让护珠塔斜而不倒的措施。

来看看小朋友们的妙招!

陈星盟所在的小组是往瓶子里灌入一定量的沙子,以增加瓶底的重量;潘靖同学所在的小组是在瓶子外面加了几根支架,以扩大底部的面积;还有的小组把上述两种方案都用上了。大家先是画草图,再用橡皮泥、吸管等材料做支架,最终都很好地稳住了模拟塔。

2

多套方案显童心

“护珠塔内部是混凝土结构。古代建筑是用很粘稠的米烧成粥,打成浆,和石灰、沙子拌在一起,这样的材料很坚固,接近于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除了建筑材料,护珠塔的建筑结构也很特殊,塔身是一个八角形结构,塔门的设计是每隔一个面开一个门。而且,每层的门不开在同一个方向的墙面上,这样就使每个没开门的墙面像四条腿一样支撑着每一层塔身。每层墙面之间既相连又不承受一层的压力,使塔身受力十分均匀。

塔身呈八角形,塔门的设计是每隔一个面开一个门

同时,还因为使用十分牢固的石灰糯米等材料,即使遇上较强的台风、地震等外力作用,某些墙面会断裂,塔身却不会轻易倒塌。虽然因为地层原因,护珠塔发生了倾斜,但是仍可以保持斜而不倒的优美姿态。”项目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课题探究报告”中不仅分析了护珠塔长年不倒的成因,还向区文保所提交了两套实体保护方案:一是通过搭建支架来支撑塔体的“站立”;二是填平塔身墙体的裂纹,并在塔的地基内填充加固物。

“其实,孩子们提出的这两套实体保护方案,文保部门在护珠塔的维护上都已经采用了,并不是什么新见解。但是,孩子们能够开动小脑筋,培养善于探究的能力,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王利敏副校长说,更可喜的是,在提交给区文保所的方案里,孩子们还提出了文化保护方案,并制成了二维码。钱欣辰、刘梓慕、张雨旋、吴君浩同学录制了介绍护珠塔文物价值的音频;胡夏、范铄妍、石梓涵、朱祺芮、侯珺怡同学录制了护珠塔探寻之旅的音频。

孩子们制作了极具童心的护珠塔文创书签

同学们还别出心裁地将二维码与书签完美结合,做成了极具童心的护珠塔文创书签,正面是精美的护珠塔拓印和绘画,背面是宣传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人们可以知晓该如何阅读和保护好上海的这座珍奇斜塔。

揭秘“上海比萨斜塔”

斜而不倒的天马山护珠塔建于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层八面,砖木结构,高18.80米。

据清人诸联所著的《明斎小识》记载:清代乾隆53年(公元1788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欢度元宵佳节,天马山圆智寺内祭神演戏,乡民尽情燃放爆竹,众多火星溅于塔身。正值风干日燥天气,加上西北风劲吹,于是就引发火灾。当时山上既无水源,又无灭火设备,人们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护珠宝塔成为了一座火塔。大火整整燃烧了一宿,将塔心木、塔檐、塔座、楼板、回廊等木质结构悉数烧毁,仅存一座筒状砖身。后来有人在塔身的砖缝里觅得元丰古币。四周乡民一时趋之若鹜,纷纷拆砖寻觅古币,致使西北角的塔底渐遭毁坏,形成了一个直径约2米的大窟窿。由此,塔身开始向东南方向倾斜。2015年的勘测结果,这座宝塔的中心移位达2.28米,倾斜度达7.10度,已远远超过了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故有“天马山斜塔”“世界第一斜塔”之称。

令人称奇的是,该塔自发生倾斜以来,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风雨雷电侵袭、地基变化,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虽岌岌可危,但依然斜而不倒。1982年,上海市文管会组织专家并成立“护珠塔修缮研究小组”,1984年着手修缮,至1987年竣工,保持了斜而不倒的风貌奇观,现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王 蔚 斜塔资料源自乐游上海

图 片 | 张 龙 采访对象提供

视 频 | 张 龙 李永生

编 辑 | 陆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