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句子的特点是什么意思怎么写(句子的特点是什么意思)

句子的特点是什么意思怎么写(句子的特点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

初中生快收藏,中学重点文体之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关注“潘潘儿学姐”,解锁所有中考语文备考知识!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这一考点。

我们在学习说明文时都知道,“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是由说明文的知识性决定的。除此之外,说明文为了把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把深奥的事理说得浅显明白,有时会使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体现其趣味性。因此,“生动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另一大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选用表示限制的词语。主要是指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限制性词语。

如《苏州园林》一文中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这里的 “大多”“极少”就是从数量上限制,不把话说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选用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

如《中国石拱桥》中“《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的“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表示估计、推测的情况。

3.选用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如“据说”“据调查”“据资料显示”等。

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这里“据说”一词就体现了“一百多处”这一数据的来源。

4.选用表意准确的近义词。

如《苏州园林》中“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这里的“鉴赏”一词使用准确,如果换用“观赏”,效果就不如“鉴赏”好,因为“鉴赏”除了有“观赏”的意思外,还有一层鉴别的含义。

5.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如《中国石拱桥》中“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这里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数据具体,实事求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我们再来看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用动词、形容词等生动形象的修饰性词语,二是运用形象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如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中有这样两句:“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两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用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运用拟人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里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再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一句,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各种情态,突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分析说明语言的特点”在中考中的主要考查形式有:

(一)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或者:请说明理由)

(二)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三)句中加点词有何作用或表达效果?

(四)画线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下面我们针对中考主要的考查形式,对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及技巧进行总结:

题型(一)(二)这两种设问形式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答题时可分四步走:(1)表态:不能删去或不能替换;(2)原词的意思或起到什么作用;(3)删换后意思有何改变;(4)总结: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我们来看2022年湖北襄阳中考真题,题目是:第③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似乎”能否替换成“已经”,为什么?

③“激光”似乎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科技名词之一。事实上,激光本来不叫“激光”,而是“镭射”,意思是“辐射的受激发射光放大”。1964年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建议改称“激光”。对于激光光源,它的发光机制为“受激辐射”。在激光器中,我们先给大量的原子提供能量,让它们的电子处在激发态,然后用特定频率的光子去激发这些原子,就可以释放出大量跟入射光子频率、相位完全相同的光子。这些“一模一样”的光子叠加之后,就形成了高能量的激光。

语句中的“似乎”一词表推测,表示不确定,说明“激光”从某种意义上看可能会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科技名词之一,但并不确定,如果替换成了“已经”一词,句子就变成了“激光”已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科技名词之一,表示这个事实已经存在,这与客观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所以不能替换。

因此可总结答案为:不能替换。因为“似乎”一词表示不确定,说明“激光”从某种意义上看可能会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科技名词之一,如果替换成了“已经”一词,表示这个事实已经存在,就变成了绝对化表述,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所以不能替换。

题型(三)(四)既有可能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又有可能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需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境作答。这两类题型可重点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

1.从其中的修饰性、限制性等词语入手,先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再分析其在文段中的作用,体会表现效果,即这些词语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还是准确性。

2.从其中的近义词入手,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区分它们的表意差异,体会表现效果。

3.从语句中的说明方法、修辞手法或说明内容入手,分析具体说明对象特征,体会表现效果。

这类题答题格式有两种:

1.某词的含义是什么,生动或准确地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或事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或准确性。

2.某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生动或准确地写出了事物什么特征或事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或准确性。

我们来看一道练习题,题目是:①段中加点词语“目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①……手语播报数字人为什么能听懂新闻呢?原来,科研人员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手语播报数字人以“悟道2.0”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为底层核心技术,可实现智能化的手语生成,达到信息无障碍效果,让听障人士也能轻松、高效地获取比赛信息,体验冬奥会的精彩。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目前”是到现在为止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结合“科研人员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手语数字播报人”采用的是现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代表以后也是最先进的;“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因此可总结答案为:“目前”是当下、现在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句中指:“手语数字播报人”采用的是现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代表以后也这样;“目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专题训练】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

【真题再现】

【2020年高考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同时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等),句式特点(长短句、整散句),词语(动词、形容词、修饰词等),观察顺序(高低、俯仰、先后等),结构作用(照应、铺垫),语气情感等,同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原句进行赏析,注意语言表达。

【考点详解】

比较句子效果角切入点

1.从长短句的角度分析句子特点

长句和短句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模糊概念。句子使用的词语多,形体长,结构复杂的叫长句,反之,就可称为短句。

长句特点: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一般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它往往富于深沉的力度。多见于科技和政论内容的文章,以书面语为多。

短句特点: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它结构简单,关系明显,干净利落,富于力度,适用性广,易于驾驭。它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行动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作者紧张、激越的情绪或坚决肯定的语气,常用于口语体或文学作品中。

2.从常式句和变式句的角度分析强调的重心

“常式句”与“变式句”也称“一般语序句”与“特殊语序句”。单句中的各种成分和复句中的各个分句,按一般习惯用法的稳定次序来排列的句子叫常式句或一般语序句。

单句中句子成分的般语序:(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例句:在教室,新来的李军同学认真地学习了新发的文章多遍。

复句中分句排列的一般语序。

因果句——因→果例句:因为人民军队是用革命思想武装起来的,所以是不可战胜的。

条件句——条件→结果例句:只要齐心合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假设句——假设→结果例句:假如明天不下雨,我就一定去打球、

改变了单句中的成分次序或复句中分句的语序,这样的句子叫变式句或特殊语序句。

变常式句中颠倒了次序的部分(单句中的成分或复句中的分句),往往有强调作用;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如:

1.主谓倒装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2.状语倒装句—他离去了,在依依不舍之中。

3.定语倒装句——大家都注视着这位新同学,高高的,瘦瘦的。

4.因果变式句——这果子吃不了,太硬了。

有些倒装,是为了押韵,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有些倒装,倒置了词序后,就造成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3.从整散句的角度分析修辞

整句和散句,是就多个句子(或分句)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它的结构形式而言的。“整”和“散”都是指句子的结构形式。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叫整句;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叫散句。

整句的特点: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语势强烈。散句的特点: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使用性广。整句和散句,各有优点,常常结合起来使用。如:

4.从肯定、否定、双重否定的角度分析程度

用肯定式来表达的句于,叫肯定句;用否定式来表达的句子,叫否定句。表达同样一个意思,既可以用肯定句式,也可以用否定句式。

同样一个意思,使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在程度上有差别。例如:

克隆羊的技术可以掌握。(肯定句式)

克隆羊的技术不难掌握。(否定句式)

克隆羊的技术并非不能掌握。(双重否定句式)

以上三种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上有差别,由轻到重。用双重否定句式比用肯定句式表达的程度要重,这是一般情况,不能绝对。有时候,使用双重否定句式,比用肯定句式显得委婉。如:这个“电脑迷”电脑技术好,参加计算机竞赛不会不获奖。因此,要仔细比较。

5.从和上下文以及文章的位置的角度分析衔接和语段的中心以及语言风格等

此类句子重点分析句子在语段中的位置,句子改变后哪个和前后文衔接更加紧密,哪个放在最后能突出文章的主旨和留下回味等。

比较句子表达效果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的成熟就像一场声势显赫的庆典,在一系列的铺垫中开始频频亮相。饥饿之中的期盼和高温之下的煎熬,把农人们关于夏收的心情调动到了极点。“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无数次急切地观望抚摸之后,① 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车子后面是浑身憋足了劲的男人和女人。好钢要使在刀刃上,好镰要使在割麦上,好汉得走在麦趟上。麦地是庄家人的战场,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前倨后躬,弯腰伸臂,刀光过处,一片齐刷刷的麦子顺势倒下。橙黄的麦地就像毁于蚁穴的长堤,在片刻之间开始出现残缺,一行、一块、一片,大有风卷残云的架势和撼天动地的气概。能割的割,不能割的捆,捆好后就往场里搬运。② 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割的老太太和小孩子,不是端着茶杯满地找人,就是在收过的麦地里捡拾那些被遗漏的麦穗。麦秆刺啦的声音,车子咯吱的声音,老人训斥晚辈、孩子哭闹和年轻人打情骂俏的声音,交响乐一样,在高温的天空里喧嚣起来。

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浑身憋足了劲的农人推着装载着镰刀、水罐、铁耙的辘轳车迫不及待地从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走出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①原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装有农具的辘轳车赋予了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人们收获的渴望和迫切的心情。②原文先写车子,再写人,符合观察者视觉的先后顺序,富有镜头感和画面感。③原文将“农人”具体为“男人和女人”,与下文“男人们当仁不让,妇女们不让须眉”相呼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墙上的挂钟,曾是我童年最爱看的一道风景。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到了指定的时间,我们得起床上学,得做课间操,得被父母吆喝着去睡觉。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家长,严厉而又古板。但有时候它又充满温情,比如除夕夜里,它的每一声脚步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我那时天真地以为时间是被一双神秘的大手放在挂钟里的,它每时每刻地行走着,走得不慌不忙,气定神凝。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让一座老屋逐渐驼了背。我终于明白挂钟上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日常生活中。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改动)

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文中句子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4分)①改句为普通的常式句,比较平淡;文中句子将“严厉而又古板”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挂钟的铁面无私。②文中句子与下文的“充满温情”衔接照应得更紧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飙风……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鼓声有时候很绵密,接下来有点儿和缓,仔细听,有时高亢有时轻柔”,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答:(1)原句使用短句,运用排比,句式灵活,具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句式、修辞及效果)

(2)原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格,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鼓声的沉醉及内心的震撼。(修辞及效果)

(3)原句语言典雅,与后文风格一致。(语言风格)(每点2分,需自圆其说,答对答齐2点得4分)

【总结提升】

修辞:比喻、排比、夸张、拟人、设问、通感、对偶……

句式:倒装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强调、衔接)

长句、短句

整句、散句

主动句、被动句

陈述句、反问句词语: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词、副词……

结构:上下文的衔接、主语一致、照应、铺垫、引出下文……

语体: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

书面语:庄重严谨

(语言风格一致)

顺序:时间、空间、逻辑(人称变化、化用诗句、营造意境、有画面感、感染力强、富有节奏感、韵律和谐)

明确 “对象”,梳理“关系”——补写句子题的题型特点及答题策略

作者:徐成选 发表于《读写天下》2022年第9期

2024年高考必考知识点3

【复习指导】

补写句子题型的命题材料往往是信息类文本居多,尤其是科学小品文。这一题型要求考生根据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考查的是考生语言表达简明、通顺、准确能力。结合文体特征和考查能力要求,教师和考生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感的培养上,想当然认为凭借语感就能理清文脉,确定答案。然后勤刷题、苦刷题,不断内耗,无用功一做再做,这种低效复习着实苦了教师,累了学生。这个考点在复习时需要改变策略,才真正做到任凭风吹雨打,我依旧岿然不动。要立于不败之地,两个关键词充当重要的角色,即“对象”“关系”。首先要结合文体特征,抓住“对象”,也就是说明对象或论述对象,确定了“对象”后,再结合文段的语意、内容表达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理顺文段的“关系”,再来确定答案。因此,补写句子题要求在特定的情境中,确定“对象”,理清“关系”,使情境表达更连贯、更贴切、更严密。这就要求考生需要有情境意识,不能孤立于文段的一两句话上,而需要对整段情境表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梳理。

【考查特点及趋势】

一、考查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补写句子题考查的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是高中语文知识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综合体现,也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具体体现。而且2020年以来,借助给定的语境进行个性化表达越来越受命题者的青睐,补写句子这类题型又能充分体现这一任务,故此,结合上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此类题型成为高考试卷的“宠儿”也就成了必然。

二、考查形式

近五年高考,补写句子题的考查形式基本上是选择题和填空题,特别是是填空题,如上表。2019年之后,除了2022年新高考2卷,全国卷每一套试卷都有考查。2023年复习时两类考查形式都应该认真准备,因为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真正百战百胜。

三、考点特点

1、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

2、来源:补写的句子内容来源于文本,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

3、对象:确定补写的对象,上下文表达对象要一致。

4、关系:补写句子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过渡).

5、规范:既要内容上符合语言环境,也要句式上符合语言特征。

6、固定:来源于文本‚引领、总结、衔接综合运用,答案相对固定.

四、考查趋势

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考查,运用性、综合性和情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此题型要求考生结合命题材料所给的情境,确定“对象”,梳理所给材料的内在“关系”,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能体现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的总要求,可以说,该题型具备延续性这一特点,考查的形式会再延续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变,这一改变应该突出在情境化上。

【解题策略】

一、解题技巧

1、根据句子位置推断

抓住句子位置确定其一般性质:在段首的为总领句(观点句),总领全文;在句首的为领起句,领起下文;在中间的为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用“也”、关联词承接上文,或用“可是、但”等体现语义转折;在句末的为结果句,是前面句子的自然推导;在段末的为总结句,是对前文的总结、概括。

2、根据合理顺序推断

一组句子,总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且前后有某种对应关系,根据这种顺序和关系可推断出所填内容。

3、根据提示语(标志语)推断

有些语言(词语)对补写的语句进行暗示。

4、根据特殊句子推断

比较有特点的句式,比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的句子,正反对比的句子,有关联词语的句子,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根据这些“特殊句式” ,常常能准确地推断。

5、根据标点符号推断

根据标点符号的暗示,确定句子的性质、内容,还有选词、句式。分号,表前后并列,可能句式一致,类似仿写。问号,说明该句是问句;冒号、破折号表解说。

二、答题策略

1.阅读,确定“对象”

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说明对象或论述对象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

2.推导,梳理“关系”

把握文段语脉,梳理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接着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3.检查是否连贯、贴切、严密。

以“扣得紧”和“接得上”为准绳,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真题再现】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2022年新高考1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案】

①主要看体质指数 ② 还会损害健康 ③体重不仅会反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概括能力,及文段的推断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整个语段的大致内容是人们怎样判断是否肥胖和减肥的一些误区。

①处,根据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身体是否肥胖,下文接着提到体质指数,因此,该空应填写“主要看体质指数”;②处,上下文有表示递进的“不但”,那空处应填含有“还/而且”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还会得胃病,胃病比损害健康更严重一些,有递进效果;因此空缺处填“还会损害健康”合适;③处,根据上下文分析,长期不吃晚饭易得胃病,“如果恢复吃晚饭, 甚至会更胖”,可看出,体重不但没降下去,还会反弹,下文有“甚至”表示递进,因此空处填“体重不仅会反弹”合适。

【模拟真题】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贤良之士为治世所倚重,那么, ① ?《说文解字》说:“贤,多才也。”《庄子》说:“以财分人谓之贤。”但从中国文明伊始,很少以财物、财富论贤, ② ,贤者被认为是贤明有才德的人,或曰德才兼备的人。在儒家的王道信仰中,贤人是居于圣人和君子之间的道德生命境界,这一界定和排序也被其他学派包括墨家所吸纳。墨子曰:“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至唐,《贞观政要》也讲:“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所以,贤人虽逊于圣人,但也是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可以说, ③ 。

【答案】

①贤良之士的评价标准是什么?②大多以德才论贤;③贤者是“德”“才”的高度统一体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简明、通顺、准确能力。要求考生根据语境,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第一空,根下文“《说文解字》说:‘贤,多才也。’《庄子》说:‘以财分人谓之贤。’”和横线后的问号。可以推出,这里是一个问句,要问考生“贤良之士”的“标准”。因此,第一空应填“贤良之士的评价标准是什么?”;第二空,根据上文“很少以财物、财富论贤”和下文“贤者被认为是贤明有才德的人,或曰德才兼备的人。”可见,“贤者”是“德才兼备”的,而不是“财物、财富”来论的,故此空应填“大多以德才论贤”;第三空是一句结语句,根据上文的表述“贤人虽逊于圣人,但也是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贤人”需“德”也需“才”,而且这句之前用来一句“可以说”,这是对前面一句的概括性的总结句,以此推断,这句应填“贤者是‘德’‘才’的高度统一体”。

初中生快收藏,中学重点文体之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

关注“潘潘儿学姐”,解锁所有中考语文备考知识!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这一考点。

我们在学习说明文时都知道,“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是由说明文的知识性决定的。除此之外,说明文为了把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把深奥的事理说得浅显明白,有时会使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体现其趣味性。因此,“生动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另一大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选用表示限制的词语。主要是指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限制性词语。

如《苏州园林》一文中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这里的 “大多”“极少”就是从数量上限制,不把话说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选用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

如《中国石拱桥》中“《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的“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表示估计、推测的情况。

3.选用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如“据说”“据调查”“据资料显示”等。

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这里“据说”一词就体现了“一百多处”这一数据的来源。

4.选用表意准确的近义词。

如《苏州园林》中“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这里的“鉴赏”一词使用准确,如果换用“观赏”,效果就不如“鉴赏”好,因为“鉴赏”除了有“观赏”的意思外,还有一层鉴别的含义。

5.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如《中国石拱桥》中“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这里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数据具体,实事求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我们再来看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用动词、形容词等生动形象的修饰性词语,二是运用形象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如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中有这样两句:“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两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用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运用拟人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里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再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一句,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各种情态,突出了卢沟桥形式优美的特点,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

“分析说明语言的特点”在中考中的主要考查形式有:

(一)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或者:请说明理由)

(二)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三)句中加点词有何作用或表达效果?

(四)画线语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怎样的特点?

下面我们针对中考主要的考查形式,对此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及技巧进行总结:

题型(一)(二)这两种设问形式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答题时可分四步走:(1)表态:不能删去或不能替换;(2)原词的意思或起到什么作用;(3)删换后意思有何改变;(4)总结:某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我们来看2022年湖北襄阳中考真题,题目是:第③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似乎”能否替换成“已经”,为什么?

③“激光”似乎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科技名词之一。事实上,激光本来不叫“激光”,而是“镭射”,意思是“辐射的受激发射光放大”。1964年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建议改称“激光”。对于激光光源,它的发光机制为“受激辐射”。在激光器中,我们先给大量的原子提供能量,让它们的电子处在激发态,然后用特定频率的光子去激发这些原子,就可以释放出大量跟入射光子频率、相位完全相同的光子。这些“一模一样”的光子叠加之后,就形成了高能量的激光。

语句中的“似乎”一词表推测,表示不确定,说明“激光”从某种意义上看可能会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科技名词之一,但并不确定,如果替换成了“已经”一词,句子就变成了“激光”已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科技名词之一,表示这个事实已经存在,这与客观实际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所以不能替换。

因此可总结答案为:不能替换。因为“似乎”一词表示不确定,说明“激光”从某种意义上看可能会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科技名词之一,如果替换成了“已经”一词,表示这个事实已经存在,就变成了绝对化表述,不符合实际情况。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所以不能替换。

题型(三)(四)既有可能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又有可能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需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境作答。这两类题型可重点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

1.从其中的修饰性、限制性等词语入手,先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再分析其在文段中的作用,体会表现效果,即这些词语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还是准确性。

2.从其中的近义词入手,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区分它们的表意差异,体会表现效果。

3.从语句中的说明方法、修辞手法或说明内容入手,分析具体说明对象特征,体会表现效果。

这类题答题格式有两种:

1.某词的含义是什么,生动或准确地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或事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或准确性。

2.某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生动或准确地写出了事物什么特征或事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或准确性。

我们来看一道练习题,题目是:①段中加点词语“目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①……手语播报数字人为什么能听懂新闻呢?原来,科研人员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手语播报数字人以“悟道2.0”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为底层核心技术,可实现智能化的手语生成,达到信息无障碍效果,让听障人士也能轻松、高效地获取比赛信息,体验冬奥会的精彩。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目前”是到现在为止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结合“科研人员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手语数字播报人”采用的是现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代表以后也是最先进的;“目前”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因此可总结答案为:“目前”是当下、现在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句中指:“手语数字播报人”采用的是现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代表以后也这样;“目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精讲——如何赏析句子

句子赏析

【知识点】

理解、赏析重要句子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涉及范围广,考查的知识点多,且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本讲只能从宏观上做一些训练。

比如:它考查的内容有: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能统摄全篇(文眼),能揭示主旨、观点、抒感的句子;还有景物描写(此知识点会在另一讲学习)、人物描写的句子。

【方法】

观察句子 确定角度 结合文本 分析效果

【考查方式】

1.对相关句子进行赏析。

2.谈谈相关语句的表达效果、表达妙处、表达作用。

3.对相关句子、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细节描写中任选一方面进行赏析。

4.结合句中加点词语进行赏析。

5.加点词语使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语境谈谈。

【赏析角度】

1.从修辞方面入手。

2.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

3.从句子的表现手法入手。

4.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入手。

5.从句子的句式特点入手。

6.从句子所蕴含的哲理入手。

基本原则是:先答写作技巧,再扣事物特点,再扣人物心理、性格特点或情感,最后紧扣主旨解读。

【答题方法】

1. 语境探究法,探究所给句子的上下文语境,在语句中推究所给句子的含义(语境义、深层义)、表达效果。

2. 修辞解析法。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题步骤和答题模式:

手法 +表达作用(术语)+具体内容+表达情感。

强调:一定要记住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词。

3. 人物突破法。针对人物描写的句子,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分析揭示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或情感态度。

答题模式:描写方式+生动形象、细致传神+具体内容+表达情感。

4. 主题联系法。看文中的语句是否与文章的主旨有关(命题者一般会选择能揭示主旨的句子考查),因此,一定要紧扣主旨进行解读。

5. 关键词语解读法。对于一个句子的意义而言,真正需要我们理解的往往是关键的几个词语,只要我们能够把关键词语找出来,并把关键词语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所以解释词语是理解公式的第一选择。答题模式:选择关键词语+解释词义+具体内容+表达情感。

6. 作用分析法。分析句子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答题模式:结构+内容(特指术语)+具体内容。先看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它的结构和内容。

结构上,开头是 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吸引读者兴趣;

中间是承上启下、伏笔、作铺垫,

在结尾是总结全文、收束全文、照应开头(题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内容上,句子在开头是奠定感情基调、点明题意、渲染气氛,在结尾是点明主旨、升华(深化)主题。

【实战演练】

【例文1】

登华山的盲人

1给我做按摩的盲人师傅是一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身材高大,手掌上的大鱼际肌肉特别丰厚,按照推拿按摩行当里的说法是所谓的“肉手”,他按压的力道很大,但是不会让你感到生硬,据说,这就是按摩师的天赋。我们相谈甚欢,高兴的时候他会告诉我一些长眼睛的人看不到的秘密,比如,盲人害怕广场,因为走进空旷的地方很难确定自己的位置。还有,大多数盲人不愿意走盲道,一来在盲道上行走会放松警,再者盲道会制造麻烦,导盲棍若是戳到了到处停放的自行车,跌倒了受伤不说,弄不好还会挨骂。要是棍子戳在人家的汽车上那就惨了,人家会索赔做漆的钱。

2“现代社会讲文明,长眼的人常常会想到盲人的难处。但是,实际上做得并不到位。”盲人师傅说,“比如,你们长着眼睛看不见很多应该看见的东面,不信你到中山南路去,那里有段盲的正中同立着老线杆,我的好多朋友都在那里撞过脑袋。不过,这点儿难处算不了什么,看不见也有看不见的好处,常言道:眼不见为净。你们这些长眼睛的人生活未必幸福,没有听说过盲人患上抑郁症的吧?”

③说到这里,盲人师傅突然得意起来,滔滔不绝地开讲了:“去年,我去了一趟华山。华山那个险峻啊,每个地方都能惊出你一身冷汗。通过长空栈道的时候很多游客为我让路,有人还在远处喊道:‘师傅,不要恐高呦!’我怎么会恐高呢?难道那不是长眼睛人的专利吗?实话告诉你吧,只要让我前脚掌有个着落,再狭窄的道儿我都能通过。我抓着铁链侧着身子轻轻松松就走了过去,通过栈道之后许多人为我鼓掌,我心里感到好笑。因此,我就想到了作为盲人的好处,下面纵然是万丈深渊,在我们盲人的脚下也是一马平川,我恨不得反向回去再走一遍让大家瞧瞧。有眼睛的人很难体会到”空灵”带给人的好处,而我就乐在其中。比如,我站在华山的东峰之巅,对着逶迤的群山,听着清风从松树上刮过,嗅着浸透肺腑的松香,飘飘欲仙啊!我对着山谷吼叫,全部的回声都在对我说:“你来了,好啊!”整个世界都是你的,你是唯一的主!周围人声鼎沸,就像是煮沸的一锅热粥,而我就是火炉旁边唯一能够嗅到粥香的享用者。

④“你没去过华山吧?应该去一趟。告诉你,那里的风景美极了!”盲人师傅停了一下,突然对我正色道。“且慢,且慢!”我翻身坐了起来。他突然间似乎是顿足撸胸:“你怀疑我在瞎说?我真的去过华山,有票为证,要是有一点儿虚假你就把我的眼睛戳瞎!”

⑤按在我腰上的手掌没了力道,他的大鱼际肌原先能够把腰两边的肌肉揉得像发面团那样翻滚,而现在则像是在牛皮纸上摩挲。“好吧,”我小心翼翼地问,“你能看见美景吗?一时间,他沉默了,过了好几分钟都没有开口说话。我主动道歉,希望他不要生气。我说:“那么我们换个话题?”他说:“不,我在想怎么回答如此愚蠢的问题。”

⑥我不再作声,等着他的回答。我倒是想知道从来没有见过光明的人如何能够感受到美极了的风景。直到按摩的钟点到了,他都没有说话。我坐起来后跟他说再见。他突然开口:“我问你,美是用眼睛看见的吗?”

赏析文章第三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周围人声鼎沸,就像是煮沸的一锅热粥,而我就是火炉旁边唯一能够嗅到粥香的享用者。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从听觉角度描写周围游客们在看到盲人攀登华山时所发出的掌声、议论声交织一片的情形。同时用“唯一能够嗅到粥香的享用者”来描写盲人师傅内心的满足,不被外界喧闹所打扰的境界。

【例文2】

童年随之而去

(1)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

(2)那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3)“碗!”

(4)“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5)“那饭碗,越窑盌。”

(6)“你放在哪里?”

(7)“枕头边!”

(8)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9)“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10)“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1)“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2)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3)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14)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5)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16)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17)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18)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19)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20)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21)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22)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23)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24)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25)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36)我告诉了她。

(27)“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28)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39)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30)那时,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2)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参考答案:(1)接、捧、走(从词语角度赏析)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我”重新拿到碗时小心翼翼的心理,也表现出“我”对碗的珍视。

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从修辞角度赏析)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手中脱落的碗比作断梗的小荷,生动形象地写出碗在水面漂浮的情景,烘托出我目睹心爱之物得而复失的无助、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