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形容蝌蚪的样子的句子怎么写(形容蝌蚪的样子的句子)

形容蝌蚪的样子的句子怎么写(形容蝌蚪的样子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秋日,美丽异木棉花开

许久,没去江边散步了。早晨,凑着天气清凉,我带上门出去,沿着小区门口的人行道直走,穿过两个路口,便到珠江边。

秋日,阳光灿烂,天清气爽。走进江边,依然是一片郁郁葱葱,没有半点叶落凋零的景象,十分养眼。迎着清浅的风,我感受到秋日的清爽,隐隐约约听见欢快的红歌声。扭头看看,遇见勤奋的人们在晨练。不时,三三两两跑步的人儿从身旁经过……

我漫步在江边的小径上,抬头望去,又是美丽异木棉花开的季节。你看,小径上的几棵异木棉树枝头上,青翠的叶子稀稀疏疏,花朵盛开满枝头,艳丽夺目,异常美丽,真不愧是“美人树”啊!

这几棵花树的美丽花儿,装点出一幅惊艳的风景,就像一片粉色的花海,特别的唯美。在蓝天下,满树花朵如同仙女撒下的彩霞,我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拍照。

我走到树下,仔细看看这树。异木棉直立,腰细臀肥形如花瓶一般,就像含情脉脉的妙龄女子在静静地守候着美丽的家园。树干浑身长着尖尖刺,就像带刺的玫瑰,美丽而不能轻易亲近。

这些刺形状如一颗一颗的小肿瘤,被称为“瘤刺”,主要是用来防御野生动物碰撞树干,避免树干受伤。这些瘤刺会随着美人树长大,开始变老而自动脱落。此外,树干的树皮也会变成灰白色。

此刻,树下的草地上,被粉白色、粉紫色的花瓣儿覆盖,夹杂在青青草中,就像一幅充满梦幻的美图。一阵风吹过,美人树枝头上的花瓣儿随风飘落,一朵异木棉树花从我脚下滑落,静悄悄地落在草地上。我低下头看看,是一朵完好无缺的异木棉树花,仿佛带着清浅的笑容,悄然无声地躺在青青草地上。

秋冬季节,美人树进入了花期。本是凋零的季节,美人树却花开满枝头,给单调秋冬季节增添了靓丽的色彩。同时,它还一种优良的绿化树种,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根部发达,有较强的抗风能力。

美丽异木棉并非木棉树,很多人看到树名,以为这是广州的英雄树——木棉。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树木。异木棉属的落叶乔木植物,又叫做美人树。木棉是木棉科,别称很多,还叫做红棉、英雄树等。

美丽异木棉默默地释放出自己的美丽,姹紫嫣红,惊艳了众人,也温暖了时光。

桃红柳绿满园春色,掩不住小蝌蚪萌呆可爱

千树万树梨花开,春风吹入此中来,春风吹醒的不只是姹紫嫣红鸟鸣柳绿,还吹醒了河里的小蝌蚪。

我们在植物园里赏花漫步,被一阵蛙声吸引,我想,树叶刚抽出嫩叶,春天刚开始苏醒,青蛙还没有长成,这声音是放的背景音乐吗?忍不住循着声音找过去。

穿园而过的小河水流潺潺,河边芦苇变绿了,曲曲折折有很多观赏的石头和水草,几个爸爸妈妈领着小朋友,在浅浅的小河边钓鱼。我们凑过去,小朋友的塑料桶里游着几只蝌蚪,有的桶里是几只小鱼。

蛙声更密集地从对面传来,仔细看过去,在河对岸靠近水边的芦苇里,有密密麻麻的青蛙,它们欢快地跳跃着、唱着,颜色差不多是芦苇绿色,而且个头很小,所以很难发现,这是刚从蝌蚪变过来的青蛙。

原来真的有青蛙,原来蝌蚪已经开始变成青蛙了。

一直认为五一前后才有蝌蚪,看来是天气转暖,蝌蚪也着急来争春了。

在北方,青蛙一般是在4月份产卵,5月份左右蝌蚪开始从卵泡中钻出来,刚出生的小蝌蚪通体透明,鼓着两只黑黑的大眼睛,拖着长长的尾巴,摇头摆尾游起来非常灵活,深得小朋友们喜欢。小蝌蚪喜欢聚堆,经常一大片一群群集体活动,看起来很壮观,也很容易用网子捞起来。

记得小时候,每到春天,我们都去小河边捞蝌蚪回家养。蝌蚪变青蛙,青蛙变王子的故事是如此神奇,想看蝌蚪变成青蛙,那份喜欢那份期待是如此迫切,以至于经常半夜偷偷起来,看蝌蚪有没有变成青蛙。

但是蝌蚪很难养,喂蛋黄喂馒头,把舍不得吃的零食也投进养蝌蚪的桶里,掏心掏肺千等万待终于养活了几个,最后变成的却是癞蛤蟆而不是青蛙,心里就特别沮丧。

后来慢慢明白,我们这里的蝌蚪有两种,青蛙蝌蚪和癞蛤蟆蝌蚪,它们的区别很明显。

青蛙蝌蚪颜色比较浅,全身颜色很统一,癞蛤蟆蝌蚪的颜色很深,尾部颜色透明;青蛙蝌蚪的身体圆润尾巴长,癞蛤蟆蝌蚪的身体扁尾巴短;青蛙蝌蚪的嘴巴在身体前端的正前方,癞蛤蟆蝌蚪的嘴巴在身体前端的下方。因为捞回去的是癞蛤蟆蝌蚪,当然只能变成癞蛤蟆了。通常靠近岸边,容易捞起来的,都是黑色身体,透明尾巴的癞蛤蟆蝌蚪。

小蝌蚪慢慢长出了腿,就可以拖着长长的尾巴上岸了,一般会活跃在水边的湿地里,或者芦苇丛里。这时尾巴慢慢被吸收,收完尾巴的小青蛙,两根前腿也长出来了,就可以上岸下水,蹦来跳去地吃东西。然后颜色开始变深,成为深绿色或棕色带花纹斑点,身体长得圆圆胖胖,变成了真正的大青蛙。这个过程大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桃红柳绿满园春色,掩不住小蝌蚪萌呆可爱,小蝌蚪在春天里生长蜕变,始于青蛙变王子的美丽传说,承载着小朋友们的童真童趣,游园看蝌蚪,不虚此行不输春光。

夏天的雨,来去匆匆,一场相逢

夏天,我最喜欢下雨的天气。夏雨来去匆匆,驱逐了暑热,带来了清凉,听着雨声,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凉意,着实惬意。雨天的世界,雨声虽喧闹,时光却又是那样宁静而美好,将人的思绪,带到不知名的远方去。

一场雨,让人暂时停留下来,做一回闲人,也听听自己内心的诉说。

细雨窗前落,刚逢四月朝。

无边生众绿,瑟瑟上芭蕉。

——清·杨浣芬《夏雨》

窗前落起了一阵细雨,日历刚刚翻到四月。入夏了,外面青绿蔓延无边,而芭蕉的绿意也更浓了。坐在窗下,听雨声淅沥,看芭蕉映窗纱,心情自然是轻松愉悦,让人忘记了世间纷纷扰扰。夏日万物生长,夏天的雨,应该也是绿色的吧!

夏日草木深深,青绿繁茂,一场雨,倒是更催生出了无尽的生机。雨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精神啊!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唐·樊旬《仲夏》

江南仲夏时节,常常会下起大雨,就像是从天上流淌而下的河流一般,倾压了整个世界。雨势来得汹汹,植物们却也丝毫不退让,爆发出了惊人的生机。卢桔已成熟,一只只低垂着,有如金色的弹丸。甘蕉吐出了白色的花朵,有如莲花一般美丽。它们尽情地享受着雨水的浇灌,释放着饱满的热情,来一场生命的狂欢!

落雨时,在屋子里宅着,耳里却全是雨声。心也跑去了屋外,融入了一声声雨里。

林梅初弄熟,密雨闭重关。

润裛衣巾上,凉生竹树间。

水声通远涧,云色暝前山。

野鸟寂无语,公庭尽昼闲。

——宋·梅尧臣《夏雨》

林中的梅子刚刚成熟,密密的雨点洒落在天地间。雨好大呀,我在房间里,衣服却也沾染了湿意,竹树间更生幽凉之意,见缝插针向人袭来。窗外水声潺潺,好像连接着远处的山涧,处处云雾迷濛,笼罩着前面的山峰。山野间的雨景,如同水墨洇染。雨太大,此地连鸟叫声都没有,庭院之中,没有人来。漫长的夏天,好一派悠闲之意!

夏天的雨,总是突如其来,不肯提前预报的。若是在外面,不免让人手忙脚乱,四处奔窜,真好像上天在给人开玩笑呢。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唐·裴度《夏日对雨》

登上楼台躲避暑热,万物皆蒙在烟尘里。忽然,雷声大作,好像要击断了对面街道的树木,大雨从天而降,拍打着街上的行人,人们纷纷四窜避雨去。屋檐上滴落疏疏的雨水,打湿了蛛网,让它变得沉了起来。地面很快被打湿,连燕子衔的泥也是新鲜干净的。不过,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吟诵完毕,雨过风起,荷花的香气随风而散,到处都能闻见!这时的空气简直好极了!

夏天的雨,带着,又像一个有些莽撞的孩子,横冲直撞,说来就来了,是有点儿吵,却也真是欢乐啊。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宋·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

午睡时做了个美梦,梦见自己划着船儿,驶进了西湖的荷花丛里,香气飘满湖面,烟水茫茫,好一片迷人的风光。忽然听得急雨敲击船篷的声音,从梦中醒来,才知道自己哪里是在西湖,却是在家中!外面落起了雨,赶紧出去看看。雨打在池塘里的荷叶上,倒是好一番热闹呢。雨珠纷纷在碧绿的荷叶上跳跃,滚动,如同断了线的珍珠,忽散忽聚,将荷叶当作了游乐场。当雨珠聚拢在荷叶叶心时,就像一窝清亮的水银。忽地,荷叶禁受不住压力,稍一倾斜,雨水顺势滑落,如同泻下了一片清波!

夏天的雨,通常是阵雨,来也快,去也快,却最能消除炎热,让人喜欢。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明·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猛烈的风吹来了暴雨,云层间发出阵阵雷声。这雨下得好大,整座城市,都被裹挟在一场雨里。雨停了,那施雨的龙不知去了何处,天地一片明朗平静。此时的风光,清新怡人,池塘涨满了水,芳草茵茵,无数的青蛙在草丛里欢唱,充满了,让人情不自禁爱上这个季节。

夏雨充满了力量,总是让人感到震撼不已。雷声伴着大雨,显得特别有气势,夏天的雨,好像不知温柔为何物。

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

波浪不知深几许,南湖今与北湖平。

——唐·韦庄《暴雨》

江边的村庄,到了夏天,总是多雷雨天气。天气也是变化无常,早晨时还是倾盆大雨,到了傍晚,却又放晴了。下雨时湖上波浪翻涌不休,雨停以后,才发现南湖北湖水面已持平。夏天的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相逢,让人难以忘记。

夏雨过后,天气真是凉爽极了,人们也暂时摆脱了暑热的困扰。

电掣雷轰雨覆盆,晚来枕簟颇宜人。

小沟一夜水三尺,便有蛙声喧四邻。

——宋·祝简《夏雨》

雷鸣电闪后,雨势大得就如同倾盆一般。而到了夜晚,枕席清凉,没有丝毫暑意,正适合睡觉。这场雨后,小沟里的水一夜之间便会涨三尺,青蛙的鸣叫也特别给力,将会让人们难以招架。夏天的雨,又给世间增添了生机和热闹。

夏日,一场雨,便会让气温骤降,甚至可能让人有些敌不住。

狂风骤雨暗江千,萧籁山中夏亦寒。

独有牧童牛背隐,归来一笠带沧烟。

——明·唐寅《夏雨归牧图》

狂风骤雨袭卷世界,山水一片黯淡。山中萧瑟,寂静,居然让人感觉到阵阵寒意,哪里有半点夏天的影子?这时候,还有谁在外面呢?只有牧童坐在牛背上,缓缓归来,好像已经司空见惯了。他的斗笠上,还带着渺渺云烟!小小年纪,大雨中归来,竟能如此淡然,当真令人自愧不如!

夏天,白天下雨,雨后很快就能放晴,还容易出现彩虹。而夜里的雨,也未必能一直肆无忌惮,困住云层里的月亮。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唐·韩偓《夏夜》

狂风大作,闪电划过天际,乌云密布,一霎时,高高的树林上,就响起了密密的雨声。夜深人静时,雨终于停了,风也歇息了。这个时候,万籁俱静,而一弯明月,却从云缝间跳出来,斜斜洒落淡淡的月光。雨后月明,都还有谁在欣赏这动人的月色啊?

夏夜听雨,虽不能看见,听其声响,便也知道,夏天的雨,总是性急的,不分白天黑夜。

凉风急雨夜萧萧,便恐江南草木彫。

自为丰年喜无寐,不关窗外有芭蕉。

——宋·曾几《夏夜闻雨》

寂寂的夜晚,凉风阵阵,夜雨急急洒落。听着窗外的雨声,空气虽然清凉,但雨势凶猛 ,不由得担心起江南的草木会受到摧折。一夜无眠,只是为了风雨后能有很好的收成而高兴,而不是为了窗外有芭蕉,可以听到曼妙的雨声!

虽然,夏天的雨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却也有持久的时候。

夜雨淋浪晓不收,出门溪涧逐波流。

呼童几候重萝径,应有山阴访戴舟。

——明·王渐逵《暴雨涨街柬伦樾溪》

暴雨下了一夜,到了第二天清早,还没有停的意思。出门时,看见溪涧波浪滚滚,水流湍急。我叮嘱着童仆在长满藤萝的小路旁守候着,说不定大雨过后,会有朋友来拜访呢!到时候,我就可以和他聊一聊,昨夜的那场雨!

夏天的雨,忽然落下,让人一惊,却也蛮欢喜。在路上的,赶紧找躲雨的地方,要是来不及,也许就被淋成了落汤鸡,却还在笑哈哈!在家里的人,却能够悠闲自若,站在窗前,迎着凉爽的风,和一场大雨见面,心情不错。这情形,有如和一个老朋友久别重逢,不觉间已惊天动地!

-作者-

禾雨,喜欢诗词的女子,在四季中寻找一个个美丽的细节,愿时光留下温暖的记忆。

二年级语文《田家四季歌》,按这份知识点复习,孩子做题不出错

《田家四季歌》是描绘农民一年农事活动的归类识字课文,全文写出了农家人的辛勤,以及收获的喜悦,由于城市里的孩子对农事活动特别的陌生,对四季里的农作物也都非常不熟悉,所以这篇课文学习起来特别都有难度。又加上课文中的语用点较多,很多短语句子是取自于一些优秀的古诗文,比如《乡村四月》《村居》,还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的名句,对于大人来说虽然语言优美,意境优美,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读起来、理解起来、背诵起来都有难度,结合备课和上课的情况,将知识点总结梳理起来,希望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进行预习和复习。

二类字部分这些易错点要牢记:

1.课文中一共有15个二类字,有的可以用偏旁归类的方法,比如说蝴蝶,都是形声字,可以进行偏旁归类,虫字旁的形声字,还有蝌蚪、蜘蛛等等。另外还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式和熟字进行对比,记忆,比如说四季的“季”去掉一笔,就是姓李的“李”。

2.15个二类字中有两个多音字,一个是广场的“场”,一个是知了的“了”。“场”常读第3声,表示的是处所、地方,比如广场、操场,当他读第2声时,表示的是平坦的空地,多指农民伯伯们们用来晒粮食、给稻谷脱粒的地方。了,一般读轻声“le”,表示一个动作或一件事情的完成,读“liao”的时候表示的是结束,比如了结、了断,课文中“农事了”指的是一年的农事全部结束。

一类字这些生字容易出错:

1. 笔顺容易出错的,“农”、“事”。

2.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生字是“苦”,第5笔是一竖,不要写成“撇”。

3. 最难写的生字是“事”和“戴”,“事”由于笔画较多,而且横笔画多,所以书写时要注意横之间的长短,以及笔画之间的关系。“戴”是由4个部件组成的:土、田、共、戈,在写的时候由于部件比较多,要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主笔是“戈”,一定要按照田字格中笔画的占位认真书写练习,才能够写工整、美观。

4. 组词的时候,“戴”和“辛”不太好组词,可以结合没有学过的字组词(没有学过的字用拼音)。

5. 二年级的孩子可以逐渐积累一些简单的成语了。本课适合孩子们积累的成语有:四季如春、四季常青、千辛万苦、苦中作乐,风吹雨打、风吹草动。

课文部分这些知识点帮助孩子更好理解课文、更快地读背:

1.第一小节,“花开草长蝴蝶飞”是孩子们在读背的时候比较困难的句子,描写的是小草长高,花朵开放,蝴蝶翩翩起舞这样一个美好的画面。孩子们可以通过图文对照反复读,脑中有画面,读背的时候也就更简单了。

2.第二小节描述了夏季里农民忙碌于农事的场景。农民们要采桑、养蚕、插秧、耕作。有一有三个词语:农事忙、勤耕作、戴月光,体现了农民的忙碌和辛劳。

尤其是最后一句“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课文中的图片让孩子们感受到,月光洒在农民伯伯的身上,他们才从农忙中暂时抽身能回到自己的家里短暂的休息。让孩子们感受农民的辛劳。

另外,夏天的时候,除了这些农事,农民伯伯们还需要施肥,耕田、除草。

3.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第三小节里面,我们看到,秋季,稻谷成熟要进行晾晒、脱谷了,“谷像黄金粒粒香”,这是一个比喻句,粒粒谷子像黄金一样饱满,色泽金黄。看到这丰收的硕果,农民们“身体虽辛苦,心里喜洋洋”,付出了艰辛劳动,但是最终收获了丰收的喜悦。

可以结合《悯农》“粒粒皆辛苦”,引导孩子爱惜粮食。

4.第四小节,是在冬季,岁末年关,雪后初晴。“一年农事了,大家笑盈盈”,笑盈盈,abb式的叠词,要进行拓展积累。另外可以让孩子们想象说话:一家人坐在一起回想一年的付出与收获,可能会聊些什么呢,以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课后习题有难度:

1.课后习题第2题读一读记一记,播种、插秧、耕田,由于不同的地区种植农作物的时令不同,这三种农事活动在春夏都有,但是我们以课本为主,给孩子们统一规定:播种是春天,插秧是夏天,耕田是夏天,采桑夏天,除草是春夏都有,割麦是初夏,打谷是秋天,积肥是冬天。

2.除此之外,四季其他的主要农事活动还有:选种、育苗、施肥、浇水、打药、收割。

课文学完,还可以读背三首古诗:

本篇课文涉及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悯农》,《乡村四月》,以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总的来说,由于这篇课文中所描述的农事活动,很多家长哪怕老师都不是特别的清楚,孩子们就更不了解了,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学习起来非常有难度。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中的一些资料,给孩子进行辅导。

​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说这样的课文不该被选入教材,因为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但是毕竟农业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根本,作为现在的小学生,有必要了解我们的农事活动。同时,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在引导孩子走出教室,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我们的社会。这也在提醒着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孩子留心观察生活,主动去了解、探索我们的自然和社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大禹陵有一块“中国八大天书”之一的石碑 未曾参透

2018-04-19 09:21 | 掌上绍兴客户端

兰亭赏书法,禹陵祭大禹,这是每年春天,绍兴的两大盛事。其实,在大禹陵里,也汇集了古今众多著名书法家的墨迹,那些碑刻书法,让石头吟唱古今,值得玩味。

其中,就有被称为“中国八大天书”之一的岣嵝碑。其上文字形如蝌蚪,释文难以破译,从古至今,多少才子俊杰抚碑参悟,就连郭沫若也曾钻研过三年。如今,绍兴的两位学者在前人释文的基础上,首次公布了各自的白话译文版本。让我们来一起领略“天书”之谜。

77字的岣嵝碑,一直是个谜

岣嵝碑,大禹陵里最值得看,却又最看不懂的一块碑。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块碑的“身世”:

岣嵝碑出自湖南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岣嵝山,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留,原迹早就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在宋嘉定年间(1208~1224),有人曾登山寻得此碑,“摹拓以归”,放在了岳麓书院。到了明嘉靖年间,会稽人季本在长沙当官,这个师从王阳明的才子非常识货而且有远见,他把这块看不懂却很有价值的碑文拓好后传回了绍兴。

嘉靖十九年(1540)九月,绍兴知府张明道,将传回绍兴的岳麓书院岣嵝碑摹本,翻刻入石。似乎知道这碑会留传千古,在翻刻了77个字的碑文后,这位张大人特意在碑末留了跋语。这就是如今置于大禹陵里的岣嵝碑。

从古至今,译过这77个字的文化人太多了。“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拏虎螭。”唐代韩愈在《岣嵝山》一诗中,虽然形象地描绘了碑文,但他仅是得之道人之口,毕竟没有亲眼见到碑文,无从说起具体的内容。可知早在唐代,关于岣嵝碑的传说就已经盛行了。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曾出释文。或许,今天知道杨慎的人并不多,但很多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开篇那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者就是杨慎。

他的作品随着电视剧被传唱得世人皆知,可仍属“词红人不红”。但在学界,特别是翻译岣嵝碑文的学者们中,大家都非常尊重杨慎。如今大禹陵内的岣嵝碑上,每个蝌蚪文字下面对应的繁体字翻译就是杨慎为之。

岣嵝碑争议的尘埃从未落定。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编》中说:“此碑自南宋始出,故欧(阳修)、赵(明诚)皆不录,后来考据家如杨慎、杨时乔、安如山、郎瑛诸人深信不疑。余皆斥为伪物,今亦究无证。”而认为其为伪物的还有鲁迅先生。浙江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越国刻石,作者为后来继承王位的朱句,内容是一篇祭祀南岳衡山的刻辞,不是大禹治水时的诰文,即所谓“神禹铭”。

绍兴当代学者的白话文解读

“据说,郭沫若也曾试图释译过岣嵝碑,但花了三年就译了三个字,最后还是作罢了。”大禹陵景区里的资深讲解员茹欢告诉记者。

到底碑上写的是什么,众说纷纭。

不妨看看当下的学者有怎样的解读。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杨福泉教授依据的是《四库全书》中杨慎的释文:承帝曰嗟,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衰,劳馀伸禋。郁塞昬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其译文为:秉承帝舜的命令曰:“啊!各位辅佐的臣工,一起登上水中的小块陆地,那是鸟兽栖息的庭门。投身到洪流中去,弘扬你们的精神。”禹长久羁旅,忘回家门,常年住在山麓之庭。竭尽才智,经营筹划,形容枯槁、身体折损,心思浩淼、神情怅惘,不知时辰。为了谋求水土平定,他勇往华山、泰山、衡山。宗族事务因治水而长期疏离衰落,劳作之余则重新祭祀祖先神灵。郁塞暗乱的山川沟洫得以流徙,南方难于治理的大江大河变得畅通。百姓丰衣足食,邦国祥和安宁,人民欢跳、舞蹈、歌唱、奔跑。

杨福泉介绍,全篇文意大致分为三层:第一层,自“承帝曰嗟”至“明发尔兴”,这六句说明帝舜命禹治水,可与《史记·夏本纪》有关记载相印证。第二层,自“久旅忘家”至“华岳泰衡”,这六句记述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艰辛和忧劳。第三层,自“宗疏事衰”至“窜舞永奔”,这七句描写大禹治水成功之后,重新祭祀祖先神灵,举国同庆。

曾多次执笔大禹祭文的李牧童,在诗赋创作领域颇有造诣。他对岣嵝碑也有过专门的查证和研究。他翻译的是杨慎另一个更广为流传的版本: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伸禋。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其译文为:帝舜对大禹委以重命,让他率众挑起治水大任。大禹于是夙兴夜寐,跋山涉水,长年在外,三过家门不入。为了拯万民于水患,殚精竭虑,不遗余力,身心饱受折磨。他踏遍五岳名山,九州大地,立志要平定洪水。劳苦之余,不忘虔诚祭祀,祈求上天保佑。最终成功疏通了江河沟渠,将洪水导向了大海。此后各种灾祸尽去,人民丰衣足食,天下太平,万物和谐共生。

目前,这篇译文就置于大禹陵里的岣嵝碑旁。李牧童的译文,同样以杨慎的释文为基础,但与杨福泉逐字逐句进行直译不同的是,他采用了意译形式,综合参考诸家的说法而有所取舍。对于一些历来就有不同争议与见解的释文文字,通过意译的方式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重在对全文内涵的融汇贯通。

从译文中可见,两位专家在个别字的理解上有不同见解,比如“宗疏事裒”,李牧童认为,原文应该是“裒”,不能认为是“衰”字,或者作“衰落”来解,“裒”有两义:一为聚集,二为减少。结合上下文的语义,同时参考释文作者杨慎自己的注释来看,应作“聚集”来理解。

杨福泉和李牧童两个版本的白话译文,都是在杨慎的岣嵝碑释文基础上展开的,一个直译,一个意译,应该说各有千秋。“我们景区非常感激两位学者的智力支持和付出。同时,也欢迎全国各地对此感兴趣的学者和爱好者,实地来大禹陵参观岣嵝碑,研究古文字,给出更多的可能性,或许这正是岣嵝碑从古至今的魅力所在。”会稽山大禹陵景区副主任宋亚娜说。

大禹陵里的“书法之美”

书法节期间,拜谒大禹陵当然不能错过大禹陵里的书法之美。景区资深讲解员茹欢引领记者从书法角度游览大禹陵,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了大禹文化之美。

岣嵝碑上共77字,9行,第一至八行每行9个字,最末一行5字。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文和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茹欢介绍,碑上的文体像是鸟虫书。鸟书亦称鸟篆,笔画作鸟形,即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如越王勾践剑铭、越王州勾剑铭,多见于兵器等。而虫书笔画故作蜿蜒盘曲之状,中部鼓起,首尾出尖,长脚下垂,犹如虫类身体之弯曲,故名。

“你看,碑上的这个像‘发’的字。看上半部分,像不像两只背向的鸟,而下半部分则如虫般弯弯曲曲的。”茹欢指着几个字告诉记者,这些字若横排在一起,则特别像花纹,那些出土的青铜钟上这类花纹较为常见。

“这块碑上的文体,估计是甲骨文向篆体过渡时期的文字,可能使用时间并不长,所以难以识别。”兰亭书法博物馆副馆长喻革良这样认为。

不过,大禹陵中,最值得一看的篆体在会稽刻石上。“这碑是秦始皇出巡时留下的最后一块字碑,也是字数最多、书法最好、影响最大的一块。由于这块碑书写的文字删繁就简,形体齐整,刚柔相济,圆浑挺拔,而受到了秦始皇的喜爱和推崇,他看到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与其他八块碑一起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茹欢告诉记者,这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小篆,也称秦篆,它的出现,对规范汉字起了很大作用,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然而,会稽刻石碑虽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但由于其有艺术价值,而几乎无经济价值,故一直未引起历代官方的重视,以至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到宋代石碑消失。“现在大禹陵内的石碑是翻刻的,但也非常珍贵。”

而据绍兴一位擅长篆书的书法家介绍,李斯的小篆,虽然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造、演变而成的,但已没有了大篆那种刚猛的武士气概、随意自由的精神。小篆高度对称均衡,字形修长,笔画婉转通畅,含有一种内敛、含蓄的阴柔之美。会稽刻石碑文构图整齐,章法秩序井然,用笔单纯齐一,藏锋逆入,圆起圆收,如铁画银钩般匀称,柔美中包容力度,圆转中显见遒劲。

茹欢说,为了讲解好碑文,她曾学过几天的篆体,发现落笔很难,就请教了专家。专家说这字的写法不同于当下汉字的自上而下,从左至右,篆体从中间往两侧写,讲究的是对称之美、变化之美、中和之美、对比之美,虽然是方块字,但讲求3∶2的黄金比例。

大禹陵内值得细看的碑还有不少,“往生碑”上的碑跋是绍兴大书法家徐生翁所书。徐生翁是我国近代被人们公认的异军突起、风格独特的艺术家。楷书的大禹陵碑,则出自明嘉靖三年(1524)绍兴知府南大吉之手。此外,大禹陵里大殿和享殿的楹联书法也非常耐人寻味,皆出自沙孟海、沈定庵等当代名家之手,这些名家在为大禹陵留书时,风格与自己的平时所书字体都稍有变化,往往更为厚重大气。

大禹陵内,值得赏味的书法作品还有不少,去大禹陵探幽书法古迹,也不失为一种风雅。

中国八大天书

目前,我国至少已发现8种神秘的、无人能辨识而有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被称为“中国八大天书”。

一、仓颉书。此书历来被书法家疑为汉儒刘歆伪作。经学者多年研究发现,认为此书是用古彝文书写的一段彝族先民祭祀记录。古彝文发轫于中国西北地区,与仓颉造字的传说有关,故得名仓颉书。

二、夏禹书。也是被视为伪作的古籍。据学者研究,书中有5个字是古彝文,7个字是汉代甲骨文。两种文字混合使用,记述远古海岛人春天喜欢到大陆来的生活习俗。

三、红岩天书。在贵州关岭布衣族苗族自治县的晒甲山悬崖壁上,有数十个铁灰色的符号,大者如斗,小者如升,称为“红岩天书”。

四、巴蜀符号。在四川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器物上,发现有150个不同图符,统称“巴蜀符号”。学者认为,这些图符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一种拼音文字。

五、东巴文字。这是千余年前云南纳西族先民创造的原始象形文字,有“活着的象形文字”之称。因该族东巴教巫师用此象形文字来书写经书,故名“东巴文字”。

六、岣嵝碑文字。碑文似篆非篆,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大禹治水的记功碑,但一直没有定论。

七、夜郎天书。于贵州赫章彝族地区新发现,专家所称的“夜郎天书”共有4480个字,以毛笔烟墨书写,如草似篆,笔画盘旋弯曲。

八、仙居蝌蚪文。在浙江省仙居县淡竹乡一个高达128米的高山陡壁上,发现有人工镌凿的日纹、虫纹和蝌蚪文。

(原标题《大禹陵里,有一块被称为“中国八大天书”之一的石碑,未曾参透》。编辑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