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边城人性美的句子有哪些(边城人性美的句子)

边城人性美的句子有哪些(边城人性美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再读沈从文的《边城》,行句间蕴藏着人性的美

沈从文先生的鼎鼎大名,在我上小学时就已经知道。那时候,只知道这位作家所写的文字很美,以至于能够与诺贝尔文学奖挂钩,虽然最终错失,但他终究是中国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之后的很多年,他的文字我只是零零散散读过一些,印象停留于流传最为广泛的句子:

“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沈从文

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也是为了唤起都市里迷茫的人们最原始,纯真的那份情感。

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提到《边城》一书,人们主要还是大赞其中的人性美,似乎小说中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真善美的化身。

如翠翠,她是从小就由祖父养大的,性格里一直都是表现为小女孩的天真直率,单纯善良,又有点腼腆羞涩。

她对待爱情干净纯粹,不带有一丝杂质,只是单纯的从本心出发,跟随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觉;

如傩送和哥哥天保,二人都是当地的青年才俊,性格中有勇敢,有好强,也有质朴和纯善。

二人在同时喜欢上翠翠的情况下,没有激烈的争斗,只是选择以唱歌竞争这样的方式来决定三个人的感情归属,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懂得谦让的属性。

再如老船夫,还有天保和傩送的父亲亦是如此。

这也是这座边城小镇民风淳朴、人性纯善的体现。

美,是品读《边城》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文字是美的,作家汪曾祺认为,《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就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文字中湘西的自然风光是美的,青山碧水,竹林深翠,春天的时候桃花映水,好似世外桃源一般。

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情感是美的,翠翠与祖父之间的舐犊情深令人动容,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更是幽微奇妙,回味之下,让人觉得美丽又哀愁。

若你心情浮躁,正想读一读书,那就读一读《边城》吧,它的文字总能征服那颗浮躁不安的心。

分享3段文中摘录:

1、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 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 象缺少了什么。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2、

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

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喜人更真切一点,也更于糊涂一点罢了。

3、

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做三十天的旅,必不至于感到厌烦。

正因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给我们点赞、留言。

欢迎关注,探讨,我们一起读书,共同成长。

往期推荐

《被讨厌的勇气》:你是为了自己而活,还是别人?

《活着》:一本足以支撑我们度过黑暗时刻的好书

《简·爱》,让女性成长的不仅只有爱情,还有友情

《边城》里很感人的一段话,写出了爱情最美的样子,值得我们一读

沈从文在小说《雨后》里写过一句很感人的话,被现在很多的文艺青年所追捧,这一句话看似简练,也很直白,但是却最能够体现出爱情的精髓: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一句话,看似很简练的一句话,可是最是令人感动,有的时候爱情就是如此,平平淡淡,但又是感人肺腑,即使是一句很普通的情话,那也是令人念念不忘。

时期的文人天生都有一种浪漫情怀,而沈从文更具有诗人气质,他的小说就是诗,尤其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边城》,里面一共是21个章节,但是每一个章节都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文字优美,写得也是很深情。这部小说也是在文学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就像是一首唯美的爱情诗,只是那么娓娓道来,但是写尽了世间最美好的爱情。

《边城》的成功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用极为纯真的口吻描写爱情,不矫揉造作,行云流水的笔触让我们体会到了边城特有的美,还有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很多人来说爱情可望不可即,但是沈从文告诉了我们,只要真心对待,那么就一定有会拥有爱情,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只不过是描写了茶峒山城的翠翠的爱情故事,她也爷爷老船夫相依为命,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他们分别喜欢上了翠翠,但是她只爱傩送不爱天保,于是他很失望,选择驾船往下游去,最后失事被淹死,傩送从此心上有一个死结,只好也去到下游,此时在一个雷雨之夜翠翠的爷爷突然逝世,只留下了翠翠一个人,但是她始终还在等着傩送,希望他有一天会回来。所以在结尾,沈从文留了悬念: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优美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一个漂亮的少女,她单纯得让人心疼,不过她知道自己喜欢谁,其实有的时候就是这样,爱情错综复杂,它让人着迷,了让人沉沦,这部小说情感细腻,写得极为真诚,每一个章节都营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读来也是让人拍案叫绝。少女在情窦初开遇上了心上人,可是她又很难选择,最终让两个年轻人处于绝望之中。

《边城》里也有很多经典的句子,它就像是诗歌一样行云流水,充满了浓浓的爱意,特别是里面有几句话写得极为真诚,让我们立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一片深情,还有他对于爱情的理解。

火是各处可烧的,

月亮是各处可照的

水是各处可流的,

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这几句话看似很简练,但是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意,也有着无限的深情,每个人都渴望爱情,但是有的时候还是要勇敢一些,只要遇到心上人,那么就要勇敢去表白,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拥有爱情。沈从文用一个忧伤的故事,讲述了湘西人们的忧伤和无奈,却有着对于人性的悲悯,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间,那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们要坚强一些。

翠翠的爱情是一场悲剧,但是她最后还是在等待,希望那位离她而去的傩送会回来,所以她苦苦等待,这也正是爱情的力量,无论彼此心中有了隔阂,但是爱情会冲淡一切,所以爱情最美妙,也最令人感动,以至于我也常常渴望爱情,希望可以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毕竟在这个人世间,会孤独,会悲伤,但是身边有一个人陪伴,那么至少会感动温暖。

经典重温 | 最美《边城》,沈从文笔下的“人性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陶渊明《桃花源记》

陶渊明营造的世外桃源,展示了一幅远离尘嚣、令人神往的理想生活图景。因而至今广为传颂、经久不衰。

时间纵越千年,作家沈从文,以小说《边城》再次致敬陶渊明。有所不同的是,“桃花源”完全出于作者的想象和虚构,而“边城”的故事发生地,却取材于现实世界,即湘西小城茶峒(现已改名“边城”)。

一生追求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于文学表现上开千古平淡之宗。沈从文的“湘西人生”系列小说和散文,也明显体现出冲淡平和的文风。如汪曾祺评价,《边城》的小说语言,是沈从文盛年时期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前期那般过分造次而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般精于雕琢而流于晦涩。

《边城》不仅在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上追求清幽简远的美学风格,于思想内容方面,更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高度合一的美学理想。如作家自己所说:

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自然美、人性美,二美合一

“湘西人生”和“现代都市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的两大主要题材。相比病态的“都市人生”,前者呈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形态。而“湘西人生”题材,又多为其漂泊在外、于都市生活期间,凭借记忆中的家乡印象创作完成,这也令此类作品呈现出迷雾般的梦幻色彩。

因此沈从文写湘西,从不缺乏原生态的自然美景。而风光旖旎的边城茶峒,一则地处偏远,再风淳朴,更加理所当然地成为作家笔下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关乎此处民风,小说中这样写道:

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并不平静,这里却秩序井然、未受影响,更说明了它的与世隔绝。而若非重大变故,人们大多安乐。这不就是对《桃花源记》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遥远致敬吗?

《边城》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青山、绿水、白塔、黄狗,一个管渡船的老人,一个小女孩翠翠,几乎就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表现内容。

老人一辈子在渡头替人摆渡,却从不肯收人钱财。而孙女翠翠又仿若这自然美景人格化的象征,是边城的灵山秀水孕育出的精灵。作家写道: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除去祖父与翠翠,船总顺顺、天保、傩送等边城中人,莫不善良淳朴。尤其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更是与都市中人形成鲜明对比。在这里,做生意遇到不相熟的人得先交钱,若是相熟后,钱便可有可无了。

小说第六章,写祖父同一个过渡人起了争执,缘由净是过渡人非要送钱,而祖父不肯收。那人下船时硬是将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就跑了,祖父来不及追赶,忙叫岸上的翠翠阻拦。

第八章又写端午节大清早,祖父上城办节货。一到河街,总有许多铺子上的商人送他粽子或其它东西;而祖父葫芦里装满的好酒,也从不吝惜与路人品尝;去集上买肉,那屠户不仅不肯收钱,还专选最好的一处给祖父。

互相争执来去的,往往都是谁也不肯亏了对方的事。这让我想到《镜花缘》里的“君子国”,书上说:

在君子国的市场交易中,卖主力争是要付上等货,受低价;买主力争的是要拿次等货,付高价。

这情形自然过于理想,现实中是少有的。也说明在边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靠金钱,而是靠真情维系。

与沈从文同时代的文学,如矛盾、巴金、老舍等大师们的作品,往往多以批判现实、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为主,也充满了鲜明的阶级特征。

唯独沈从文独辟蹊径,着重抒写人性之美。在《边城》中,他塑造了一群未被世俗污染、不带阶级烙印的、自然状态下真实的人。所以说,《边城》之美,是自然美与人性美的二美合一。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从前慢》

《边城》中的故事时间,几乎也是静止不动的。仿佛山永远那么青,水永远那么秀,溪边的白塔永远屹立不倒;仿佛孩子们永远不会长大,青年人永远不会老去……

会动的只有门前的溪水,水上的渡船。

管渡船的祖父,活了七十年,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安于命运,也顺乎自然。《边城》中还有这样一幅画面:

祖父坐在船头,用竹子做的唢呐吹曲子给翠翠听,翠翠却同黄狗躺在门前的大岩石上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一部小说,写出诗歌一样的唯美意境,就具备了诗化小说的特征。不论外界多么动荡不安,这里都岁月静好,这里的人们也都知足常乐。我不太相信这样的世界真的存在于那个年代的社会现实中,这不过是沈从文心中的理想世界。

上溯到比陶渊明更早的先秦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国度: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纵使老子过分极端了,他要回归原始社会。但返璞归真、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也同为现代社会中我们的理想和愿望吗?

十五年前,翠翠的母亲,待生下翠翠后,便同那早走一步的茶峒军人——翠翠父亲殉情去了。而翠翠对于傩送那份懵懂的爱情,是否也将延续一生呢?傩送一天不回来,她就等一天,傩送一直不回来,她就一直等下去……

作家自己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如此?沈从文写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被称作最美的情话: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爱一个人。于快节奏的今天,是多么令人神往,又多么遥不可及!

诗情画意背后,暗藏人生悲凉

当然,《边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绝不止于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情愫,也绝非表面看上去那般风平浪静。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下,始终涌动着一股悲凉的暗流。

因此很多人将《边城》看作悲剧小说,对此我不完全认同。我认为《边城》有悲剧性,具备悲剧成分,但并非彻头彻尾的悲剧。或者说作者所要着重表达的,依旧是人性之美,而非背后的悲伤情愫。

小说中最大的悲剧事件,应该就是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呈现,而是将其作为翠翠身世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面交代。因此不能定义为小说本身的悲剧组成。

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爱上翠翠,兄弟俩并未因此反目成仇,而是以唱山歌的方式公平竞争。天保知道自己唱不过弟弟,于是主动退出,以此成全二老。失意之下,他驾船离家,不料失事淹死。

天保之死,是船总顺顺家的悲剧,但这又是意外事件,属人世之无常。当然,事件确实造成了他们一家对老船夫的误会,进而影响了翠翠的命运。

傩送因哥哥的死而心中不快,也驾船离了茶峒。这才有了祖父死后翠翠一个人守着渡船,独自等待的悲凉结局。小说结尾写道: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一个留有悬念的结局,我认为也是最好的结局。小说中没有一个坏人,所有人都善良,但人生仍难以圆满,毕竟真实的人生就是如此。“明天”代表着希望,也代表着未知,未知中包含一切可能性,因而不能说这一定是悲剧的结局。

判断一部小说是否为悲剧,除情节本身外,结局如何才是最重要的。比如经常被误认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不是悲剧,而是“悲喜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典小说,除《红楼梦》以外,几乎没有一部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比如《窦娥冤》《汉宫秋》《长生殿》等,它们都是情节悲惨壮烈,到头来却以“大团圆”的方式结局。

直至曹禺的《雷雨》诞生,才有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真正的悲剧文学。与其说《边城》是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展现人性之美的同时,不避讳人生悲凉现实的小说。沈从文用微笑表现痛苦,让“美”与“爱”同遗憾并存,有所碰撞但并不激烈,而遗憾之下所呈现出的美学力量却使小说的表现更有张力。

结语

《边城》创作的同时期,中国以左翼文学为主流,革命性与批判性、亦或讽刺性的特征明显。沈从文的“湘西人生”题材类小说,几乎是唯一的一股清流。

《边城》避免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反映尖锐的社会斗争,它构建了一个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

老船夫之死的雷雨之夜,白塔倒塌,其实是具备一定象征意味的。说明沈从文写作《边城》时的湘西,现实情况早已不是他记忆中的样子。小说熔写实、纪梦和象征于一炉,抒写的是作家的梦中世界、理想王国。

对比现代都市人生的病态特征,作家呼唤人类回归心灵未被污染时的原始状态。然而,坍塌的白塔可以重新修好,人类却再也回不去了,只能于精神上寻求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