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大雁归来形象性句子怎么写(大雁归来形象性句子)

大雁归来形象性句子怎么写(大雁归来形象性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课《大雁归来》课文笔记,自主预习的好帮手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农田谷物。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雁阵”。——选自《辞海》

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现代环境学的奠基者。著有《沙乡年鉴》。本文节选自《沙乡年鉴》。

作品简介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伟力,也可以看出他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4)大雁归来的情景。

第二部分(5—12)大雁归来的日常生活。

第三部分(13段)赞美大雁的迁徙给人类带来了生机和情趣。

课文笔记

知识点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大雁归来》笔记全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作家,被视作美国的野生生物管理之父。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对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影响很大。

二、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语言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三、理解词义

1.缄默:闭口不说话。

2.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中,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文中是贬词褒用,形容大雁深知地面危险,在高飞时非常专注的样子。

3.狩猎:打猎。

4.凋零:(草木)凋谢零落;衰落。

5.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5):描写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及其归来时欢快的情景。

第二部分(6—10):描写大雁觅食、群居、集会鸣叫等方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11—13):介绍各大洲大雁迁徙的一致性,以及大雁带给人类的益处和自然之美。

五、问题归纳

1.如何理解文章第一段?

此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作者将燕子与大雁进行对比,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说明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 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明了大雁的什么特点?

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赋予主教雀、花鼠及大雁人的思想及行为;并且将主教雀、花鼠及大雁对季节的判断的种种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大雁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的特点。

3.“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如何理解“目空一切”?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目空一 切”原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这里运用拟人,贬词褒用,写出了大雁高高飞过时的专注神情,因为它们深知地面上的危险,必须一声不响,直达目的地。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3段写南飞时的大雁的作用?

内容上,写的是南飞时大雁一声不响地笔直飞行,发现沙滩和沼泽也不会停留,反衬下文回归时大雁的种种表现。结构上,为下文作了铺垫,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了解到大雁的不同表现。

5. 第4段写“3月的大雁则不同”,请结合文章说说它们的“不同”的表现。

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

①“低语”“问好”“叫起来”写出大雁回归时快乐、热闹的样子,不再是“一声不响”,更惹人喜爱。

②“曲折地穿行”“试探性的盘旋”“向池塘滑翔”等这些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大雁回归时的警觉、聪明和放松,不再“目空一切”地笔直飞行,更快乐更自由。

6.“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前一句中的“客人”指大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雁的归来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后一句着重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7. 综合第6段,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其妙处。

着重描写了大雁觅食前后的动作和鸣声特 点。主要运用了明喻和拟人的修辞,使大雁的形象生动逼真,极为丰满,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充满乐趣,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8. 怎样理解“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的含义?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六只或六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六只成员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被猎杀。作者原先就为这样的推断而感伤,现在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进一步引起了作者的感伤,也代表了爱鸟者的感伤。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使人动情。

9.第9段写大雁鸣叫之前为什么先写了几种动物的声音?

写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轻微的声音,是为下文写大雁喧闹的声音作铺垫,也起到衬托作 用,突出大雁鸣叫的特点。

10.第9段中,作者是怎样描绘大雁集会的鸣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题运用拟人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把大雁的鸣叫说成是“辩论”“发言”“谈论”,声音由激烈慢慢趋于平静,有层次感和画面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1.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及作用?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和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句写大雁的鸣叫是 “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认为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里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含蓄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及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温馨,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作用: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六、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参考《大雁归来》

教学目标:

1.知识建构(1)积累并尝试使用“雾霭、沼泽、偷偷摸摸”等词汇及精彩感兴趣的句段。(2)了解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及与大雁相关的一些知识。

2.能力思维(3)通过问题导引帮助学生围绕说明对象整体感知课文,能抓住关键词句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大雁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训练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炼、梳理能力。(4) 通过话题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句段仔细体会本文生动而富有温情的语言,生动恰当说明事理的方法,增强语言感悟力,在审美上受到熏陶。(5)通过话题探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段多方面、多角度解读文本,理解说明性文章同样可以承载丰厚的情感,在思想上得到提升,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3.审美情趣(7)感受文章情感之美、语言表达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4.情感文化(8)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身边各种生命形态的尊重,使之成为自身真实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通过问题导引帮助学生围绕说明对象整体感知课文,能抓住关键词句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大雁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训练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炼、梳理能力。

2.通过话题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句段仔细体会本文生动而富有温情的语言,生动恰当说明事理的方法,增强语言感悟力,在审美上受到熏陶。

3.通过话题探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段多方面、多角度解读文本,理解说明性文章同样可以承载丰厚的情感,在思想上得到提升,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句段仔细体会文章知识性、抒情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这一重要特色,在情感上受到触动,在审美上受到熏陶,在思想上得到提升,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教 时:1

教 法:组织指导 问题导引 引导点拨

学 法:默读体悟 勾画批注 探讨分享

教学准备:1.多媒体。2.预习课文(或采用学案)。(1)查阅资料,自主搜集、整理、交流了解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及与大雁相关的一些知识。(2)参考“读读写写”圈画理解生字、生词。(3)结合“旁批”和课后“阅读提示”,理解文意。(4)根据前课的学习经验,弄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5)思考:同样是说明文,本文表达上和前面两篇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之处,请勾画批注具体的词句加以理解说明。

资料预设:(提前预习交流展示完成)

1.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林业学家、生态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190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林学院,后长期在美国国家森林局任职,1933年任威斯康星大学野生动物管理学教授,1935年在威斯康星州买下“沙乡农场”。从农场生活的经历中产生出了他的主要著作《沙乡年鉴》。这部著作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一直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也被奉为环境保护运动的经典著作。

本文节选自《沙乡年鉴》的第一部分。《沙乡年鉴》译为《原荒纪事》,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载了大地的朝夕变化,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2.生字词。参考“读读写写”。强调

雾霭[ǎ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缄[jiān]默:闭口不说话。

迁徙[xǐ]:为了觅食或繁殖周期性地从一气候区迁移到另一气候区。

赌[dǔ]注:指打赌的东西;尤指一笔担风险的钱或等价。

沼[zhǎo ]泽:低洼积水、杂草丛生的大片泥淖区。

瞄准:射击时注视目标,以期命中。

狩[shòu]猎:指捕杀或猎取野生动物。

盘旋[xuán]:沿着螺旋轨道运动;旋绕飞行。

滑翔[xiáng]:指物体不依靠动力,利用空气浮力在空中滑行。

喧嚷[rǎng]:大声地叫或说。 邀请:请人出席或参加。

衡量:考虑斟酌事物的轻重得失。 凋零:凋谢,零落。

频繁:继续不断。 稀疏[shū] 宽松;不稠密。

枯燥[zào]:无趣味,没意思亦或者无聊。形容一点劲头也没有。

弥漫:烟尘、气味或水雾布满,到处都是。

目空一切:形容高傲自大,什么都瞧不起。

一声不响:指不发出一点声音,静悄悄的,很安静。

3.13段。

设计意图:语言和文学常识的积累、建构和拓展,学习习惯方法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雁是人们生活中较常见到的一种候鸟,每年冬去春来,与我们准时相约,所以,自古以来,“大雁”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成为许多文学作品歌咏、描写的对象,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等,都寄予着作者无尽的情思。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看看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学习到什么?

板书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理清文意,感受知识性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照下面问题导引,抓住关键语句,圈画标志性词句,理清文意。幻灯片1

(1)本文围绕“大雁归来”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些方面内容?

(2)你了解了有关大雁的哪些知识?

学法要求:每人先按照问题导引自主学习思考,理出要点;后同桌交流互补,基本达成共识;最后在班级展示交流。

2.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评 预设:

(1)第一部分(1-4段):大雁归来——报春使者。

第二部分(5-10段)大雁的日常生活习性——觅食、翔集。

第三部分(11-13段)介绍大雁的联合观念——生机与情趣。

(2)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句)

(3)了解了有关大雁的知识:雁三月份从南方飞到北方繁殖,十一月份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大雁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坚定不移的;爱寻食玉米粒;常成六只或六只的倍数列队飞行;孤雁是失去了亲人的幸存者,它们的叫声是忧郁的;春天大雁喜欢在沼泽中聚会;大雁具有联合观念。等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围绕说明对象整体感知课文,能抓住关键词句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三、精读深思,体会艺术性

1.请同学们根据下面话题导引,在相应的句段旁作出批注,赏析文章语言,理解说明方法。幻灯片2

(1)文中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词,画出体现作者情感的抒情性句段,并从修辞、情感等方面加以赏析。每人至少找出2处。

(2)文中有一些细腻的描写片段,找出来细细品味。本文还有不少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结合的语句,如何具体理解?每人至少找出2处。

(3)找出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每人至少3例。

学法要求:小组内分开每人重点赏析几段,结合预读情况,勾画批注相关语句;小组内逐人展示交流,互相补充,基本达成共识;最后在班级展示交流。

2.学生阅读,批注交流。师点评。预设

(1)作者对大雁怀着深挚的感情,将其视作“我们”中的一员,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界的平等成员。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春雁”“我们的大雁集会”等提法,在他笔下,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作者始终以拟人化的笔法描写大雁,喜爱之情溢于言词。

①初春,大雁是报春的使者,春雁的数目衡量着“我们的农场”“春天的富足”。

②春雁觅食时的鸣叫,宛如“高声而有趣的辩论”和“论述食物的价值”的“低语”。

③失群的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的鸣声“忧郁”而伤感。

④四月的夜间,大雁栖息在沼泽里仿佛“集会”,有“激烈的辩论”,有“最后发言”,有各式各样的“谈论”。

⑤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⑦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⑧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⑨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⑩第四段中的盘旋、慢慢地扇动、静静地滑翔这几个动词也用得好!

明确:这些动词不但写出了大雁降落的具体过程,富有动感,而且写出了大雁动作的优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作者观察的细致。

启示:科普作品拟人写法,抒情的语言的运用和生动的描写法,让我们在学习知识,充分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又充分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这些写作方法,也正是需要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和借鉴的。

(2)①文中还有很多细腻的描写,字里行间也洋溢着作者对大雁、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找出来细细品味。如:

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

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②文中有不少这样的句子,如“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意思是说,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这句话既表达了对大雁的热爱,又引起下文,与下文讲大雁迁徙的特点———成群结队、克服艰险、飞越遥远的距离相呼应。又如“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意思是说,3月大雁的归来,是完成其自身生命历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大雁的生命历程,是自然的,不像人类那样为文明所规训,因此是“带着野性的”;另一方面,在这种自然的过程中又可以发掘出深刻的精神内涵,因此又是充满诗意的。文中这一类句子很多,通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现了文章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启示:通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是科普作品又一写法,把文章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3)略

设计意图: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生动而富有温情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在审美上受到熏陶,在思想上得到提升,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四、探讨交流,理解思想性

1.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所学,探讨:结合具体句段、细节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学法要求:先独立思考,多角度、层面理解,理出思路、要点,鼓励有根据的个性见解;后在小组内逐人发言交流,互相补充点评;最后推选代表在班级交流展示。

2.学生思考,交展示。师点评,引导。预设

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愈深。因此,大雁在作者心目中,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补充:作者在《沙乡年鉴》中提出,要建立“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这使得他成为环境生态伦理学的先驱。伦理学本来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从这种观念出发,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还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善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自然的一个平等成员,可以克服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弊病,让人类在心灵上获得提升。这就是本文的思想价值。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启示:大自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人类和大雁,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不能够因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就自私地伤害大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身边各种生命形态的尊重,使之成为自身真实的情感态度。

3、自由交流,答疑解惑

学生提出自己还存在的疑惑和问题,有学生会的学生解答,学生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点拨解答。

五、小结本节课。

六、布置作业和联系

1.抄写所学词语三遍,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至少用上今天学过的5个词语。

2.阅读《沙乡年鉴》,写成读书笔记。

3.预习《时间的脚印》。

设计意图:落实巩固本节课学习目标;由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迁移;落实1﹢X新教材阅读要求,拓展学习视野;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培养学习习惯。

原创首发,若引用请注明作者出处(陕西省商洛市教研室 李毅)。

如果觉得有参考价值,请点赞关注,进入今日头条“毅谈教育”主页会有更多教育教学方面内容,值得一看。若与你的理解和理念有冲突,请划过,不接受反驳。

您的点赞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

冬到打雁刘看大雁

寒冬,一行人去打雁刘村看大雁。这里位于安徽五河县城北约10公里,是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从村名便可知此地与大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村里老辈人相传,来打雁刘看大雁,从明代就开始时兴了。明太祖朱元璋当属第一批来看大雁的“游客”,不然他不会赐名这个地方叫打雁刘。

我们向村落深处走,路遇一个正在井旁洗菜的村妇,问及大雁,婶子抬头看了一下天,说:“看大雁,没这么早的,那些大雁差不多天擦黑了才飞回来!”又笑着说:“你们城里的人都喜欢来这里看大雁,有什么好看的呢?”婶子说,天天见的大雁就像自家菜园里的瓜果蔬菜,已经很平常了,哪里还算什么稀奇的景象呢!

从小我就听长辈讲,大雁之所以栖息在此地,是因为村后有个10余万亩的天井湖,饵料丰富,况且湖周围被大片良田拥抱着,一年四季收割后的农作物撒落的谷粒都是大雁瓷实的口粮。

大雁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冬天南迁、春天北往的习性。每年冬季从北方不远万里飞到这里越冬,平时看不到,只有到冬季,这里才是大雁的天堂。此时是观赏大雁的最佳时期,所以来天井湖看大雁的人就多了起来,蚌埠、合肥,甚至全国各地的爱鸟者都慕名而来,观鸟、拍照。

这两年,天井湖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好,来此安家的大雁,与人和谐共生,人鸟同村的生态人文景观正在打雁刘形成。

大约等了一个多小时,天色渐渐暗下来,终于有大雁陆续从四面八方飞回来。少则十几只,多则近百只,它们飞行呈现出有序的“V”字形队列,由一只头雁带飞,其它雁在后面排成两排齐头并进。在浅蓝的天空下摇动着翅膀,东一群西一群地降落在岸边田里,远看像一朵朵长在地里的灰蘑菇。它们成双成对,不时朝对方伸头引颈。

天色越发暗了。这时,随着一声声“嘎嘎”鸣叫,所有雁儿一齐从田里飞起来,像一股灰色的旋涡,在栖息地上空盘旋。两只宽大的翅膀缓慢地扇动着,千雁翔集,足以让人眼界大开,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大约盘旋两三分钟,纷纷落在芦荡水域,灰茫茫的一片,随波起伏。一会儿又发出“嘎嘎”叫声,这叫声隔绝着喧嚣市声,让时光在这里慢下来,让记忆凝固在包浆浸润的一部尘封已久的古村历史书籍里,那些弥漫着旧情、不离不弃的大雁,是村史中分量十足的一个篇章。这样的场景,入眼后便难以忘怀,不能不说是一桩难得的赏心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