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杜甫描写月亮的句子简短(杜甫描写月亮的句子)

杜甫描写月亮的句子简短(杜甫描写月亮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中秋将至,赏月品诗词,看杜甫笔下的月亮有多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具有独特的地位。古人尤其对月情有独钟,以月抒怀,惊艳千年时光。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秋的月亮美,诗词里的月亮更美。

今天,分享几首杜甫笔下的月亮古诗,一起来赏月品古诗吧~

01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赏析: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这时抬头看月宫中的玉兔,几乎可以数得清它细小的毫毛。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

02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赏析: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之时,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的满腔悲愤之情。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的思想情感。

03

《宿府》

唐·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赏析: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这首诗是依人作客,抒写旅愁,有一种百无聊赖之情。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写独宿江城,环境清寒;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颈联写战乱未息,处世艰难;末联写漂泊十年,如今暂且栖安。

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绪。

04

《一百五日夜对月》

唐·杜甫

无家对寒食 ,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赏析:

在这寒食节的夜晚,家人们都不在我身边陪伴,也没有家人的任何消息,想起这些,眼泪就像月光一样涌动不止。

抬起泪眼望明月,月影却朦胧,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

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泽,想必思念故人会使得妻子为之蹙眉吧。

牛郎织女愁思漫漫,每年秋天七夕尚能团聚,而我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

这首诗通过神话故事和浪漫想象,抒发了夫妻二人分隔两地的离情,表达自己在寒食之夜望月思念亲人的悲伤之情。

05

月圆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赏析:

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

夜空明月高悬,照耀着幽深寂静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疏。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杜甫这首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外。

诗人借月抒怀,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06

宿赞公房

唐·杜甫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赏析:

高僧怎么也会来到这里?在这秋风飒飒的季节我与您相逢。

阴雨撂荒了您深院的菊花,严霜欺倒了半池莲影。

遭到放逐又岂能违背心性?身居荒野也未能放弃禅宗。

今夜与您相逢共宿,陇上的明月也向我们现出圆圆的光影。

这是杜甫的一首五言侓诗。诗人通过对京中大云寺主赞公身虽迁谪但心为之不动的描写,道出了了悟虚空真谛的禅精佛理。

07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这首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诗中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白露,杜甫最心痛的一首诗,含蓄深沉,写尽手足情深,两句很经典

江郎才尽,南朝文学家江淹,年轻时才思满满,文章流畅动人。然而,老年时光不再慷慨,灵感涸竭,再难书写精彩篇章。在他的《别赋》中,出现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词句:“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这或许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明月”和“白露”的联袂,如此美妙的组合。随着凉风吹拂,天空中大雁南飞,黄菊盛放,白露的季节愈发浓烈。那时,身处安史之乱之中,流落秦州(今甘肃天水)的诗圣杜甫将为我们呈现怎样的诗篇呢?抬头仰望皎洁的明月,他又会在心头怀念谁呢?

杜甫自称“京兆杜甫”,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祖籍襄阳。自幼就崇尚儒家思想,他的诗歌中,我们可见一位孝顺的儿子、忠诚的丈夫,以及兄长、朋友间互相尊重的画像。他笔下的妻子,被描绘得如此美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对于孩子,他又以调皮可爱来写:“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今天我们分享的这首诗,是写在白露时节,致兄弟的一篇诗作,一如既往地充满深情与真挚。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战乱之时,宵禁拉响戍鼓,街上行人匆匆归巢,大街上寂静无声,如同秋意渐浓的白露一样。突然,一声哀鸣自高空传来,孤雁独自南飞,它的悲鸣似乎在述说着无法言表的伤感。在古代,大雁常常被视为兄弟之象征。诗人抬头望去,内心涌现出对失散兄弟的思念之情,杜甫出生地巩县正是安史之乱的受害地之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露是指秋天的露水,因秋天属金,金主白色,因此秋露又被称为“白露”。然而,诗人却表达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感受,仿佛在说露水从今夜才变得如此洁白,而故乡的月亮则更加明亮,闪耀着家乡的记忆。这并不是客观事实,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因为在异乡,他思念着家乡,对于故乡的月亮抱有特殊的感情。只有家乡的明亮月光,才能照亮曾经的欢乐和团圆,因为只有家乡的月亮,才是他心中最明亮的。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杜甫有四位兄弟,在战乱中他们四散各地,音信全无。孤雁哀鸣,明月高挂,让诗人不禁思念起失散的兄弟。杜甫的故乡巩县,饱受安史之乱摧残,兄弟们流离失所,旧日的家园已不复存在,他们去了何方?此时此刻,兄弟们是否平安,仍然存活?这一切的不确定性,让诗人的内心充满忧虑和痛苦。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平常分离时,千山万水阻隔,即使想寄家书,也难以抵达远方。而在战乱未平息的时刻,寄书更加困难。思念和担忧充斥诗人内心,渴望与兄弟们通信,然而这个愿望似乎无法实现。诗句平静,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真情流露。

在这个充满清凉和温柔的白露时节,愿你们不会遗忘彼此,愿你们的思念之情能穿越千山万水,传递到对方。

杜甫在中秋节写下两首诗,千年后读一读,特别有味道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中秋节是快乐的日子。

但同一片月光下,喜怒哀乐各不相同。团圆与快乐,是所有人的追求,但现实也许并不是那么美丽。

在千年前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中秋节就别有感慨。他写下《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表达了他对于那一年中秋节的独特感受。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喜欢诗词的读书人。关注我,一起来欣赏这两首中秋诗,千年后读一读,特别有味道。

第1首: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中秋节的月亮是圆的,所以说“满月”,所以有象征“团圆”之意。同时,因为月亮的圆和亮,所以人们很容易把月亮和镜子联系起来。

就像李白有名句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又有诗句曰:“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杜甫此处说“满月飞明镜”,虽是老生常谈,让人想起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但开篇凝练,先声夺人,显示这首诗的不凡。

“归心折大刀”,尤其有味道。有些朋友可能奇怪了,大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有人解释说,是月亮里的吴刚用大刀在砍桂花树。可是吴刚思念人间,归心急切,所以不情愿砍树,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

我个人觉得这种解释是有点牵强的。归心当然归心,但特地拉出吴刚砍树的传说,却有点牵强附会。

毕竟,吴刚砍树是用斧头的,怎么反而是用“大刀”呢?

其实,在乐府里面有一首《藁砧诗》:“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而这首《藁砧诗》,正是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的来源。不过杜甫擅长炼字,整个诗句变得更加紧凑,更加凝练而有诗味了。

那“何当大刀头”的“大刀头”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答案还是在《藁砧诗》里,这是一首谜语诗。

藁砧就是鈇(fū),鈇通“夫”。藁砧今何在,就是说“丈夫什么时候回来”。

山上复有山,两个山字就是“出”,意思是丈夫出去没有回来。

何当大刀头,看过影视剧的朋友都知道,大刀头乃是刀环,环也就“还”。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破镜飞上天,破镜是月半,所以意思是丈夫要月半才能回来。

换言之,“大刀头”其实就是“还”的意思。比如李商隐也写了一首《拟意诗》,里面也是用的这个意思:“空看小垂手,忍问大刀头。”

我们现在回过来看杜甫“归心折大刀”,归心指的是有回家的心。而“折大刀”,就是“折了刀环”。

整句诗联系起来就是说,虽然杜甫有回家的心,然而迫于形势,想回家而不能回。

在中秋节的团圆日子,想家而不能回家,这首诗一开始就奠定了一种悲伤的氛围。

据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杜甫各处漂泊,避乱蜀中。他想起这些日子里的无家可归状态,自然而然就有了“转蓬行地远”的感叹。

转蓬是古诗文常有的意象,蓬草随风飘转,用来比喻行踪无定或身世飘零。像李商隐的名句曰:“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但李商隐的“转蓬”,只不过是杂事倥偬,而杜甫的“转蓬”却是一种飘零无依、满腹辛酸的写照。

攀桂仰天高,月亮高高在上,人生出路在何方?杜甫虽然有过“致君尧舜上”的远大理想,但是现实却反复给他以打击,难免有失落与郁闷之情。

所以,中秋节的景色在杜甫的笔下竟是如此苍凉哀伤:“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这两句形容中秋节月亮的明亮,生动无比,却也悲伤无比。

霜雪遍布,人生路难行。羽毛飘零,徒然自伤。

月光明照,不是带去温暖,而只是现出悲凉。

所以,别人在中秋节是喝酒赏月,快乐齐天。而杜甫赏月,却是越看越悲伤,越看越难受。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白兔自然就是指月亮,可是杜甫欣赏不到月亮的美,只能无聊到去数白兔的毫毛。

有人说,结尾两句是形容月亮之亮。中秋节的月亮当然是很亮的,杜甫如此写,其实只是表现一种凄凉心境。

联系到杜甫的名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们可以毫不吃力地发现,杜甫的中秋节是如此的“艰难苦恨”。

第2首: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第2首诗以写景为主,甚至是全部都是写景的。这里的月光不是温柔的,而是苍凉的。

而这首诗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中秋节的日子里,杜甫不仅仅想到自己的漂泊无依,还想到了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兵,想到了老百姓,体现了杜甫的伟大情操。

大家还知道哪些中秋节的诗词呢?欢迎留言哦。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多多点赞和分享我的文章!这对我非常重要。我是真游泳的猫,再次感谢大家!

杜甫五律诗十首,经典中的经典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在内容上,他还原当时社会生活,对底层人民饱含同情;在艺术上,他的诗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留下众多在文学上和社会上都颇有价值的诗作。

今天,隐娘挑选了十首杜甫的五言律诗,在诗中,我们来感受杜甫的才华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吧!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之间,“安史之乱”之前,长安安宁祥和,一片繁华,而“安史之乱”之后,城池衰败,长高的草把城墙围了起来。此时,连花都要哭泣,鸟都害怕。此诗可见杜甫家国之忧。全诗对仗精巧,声情悲壮,是难得的佳作。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也是杜甫的名作之一。在诗中,杜甫将雨拟人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杜甫笔下,雨似乎是一个可人的小姑娘。此时的杜甫是喜悦的,他细致地描写了春雨的特点,赞美了滋润万物的春雨,意境清幽,是一首传神、知名的咏雨诗。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写泰山,通过描绘泰山的巍峨和雄壮,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呕歌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在诗的后半段,诗人由泰山而抒发了人生不断向上的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经成为励志的名句。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攻陷山东、河南等地,此时的杜甫与兄弟们失散,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杜甫思念兄弟,在一个月夜,写下这首诗。诗中,杜甫托物咏怀,看着月亮,在这个夜晚,更加思念亲人,但是,因为战乱未平,音信不通,真是让人伤怀。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写下这首诗时,杜甫已经57岁了,进入了晚年,距离杜甫去世也只有两年时间。杜甫晚年,年老体衰、处境艰难,境遇十分凄惨。当他登上神往以久的岳阳楼时,望着浩渺的烟波,写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句子,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自己的处境。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载,杜甫被叛军禁在长安,想到在鄜州的妻子,他写下这首诗,表示想念。在诗中,他以妻子的口吻来写,抒发妻子对自己的想念,充满惆怅与悲伤。在尾联,诗人希望将来两人相聚时共同望月。将忧思寄于未来,也是很无奈了。

《房兵曹胡马诗》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兵曹是官名,房兵曹是一个人。杜甫在诗中描绘了房兵曹的一匹清骨神峻、驰骋万里的“胡马”,借胡马英勇来说明自己想要为国出力的雄心壮志。

《孤雁》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一只雁不饮也不啄,只是一个劲的飞着,想要找寻自己的同伴,这只孤雁又何尝不是杜甫的影子。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和李白作为我国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虽只见过三次面,却神交非常。杜甫写下很多诗篇表达对李白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在这首诗中,杜甫对李白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感情真挚,风格婉转沉郁。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也是杜甫的名篇,是杜甫在旅途中所写。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首联写江夜近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诗人的名声因文章而显赫,告病辞官,皆是由于远大的政治抱负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中秋将至,赏月品诗词,看杜甫笔下的月亮有多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具有独特的地位。古人尤其对月情有独钟,以月抒怀,惊艳千年时光。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秋的月亮美,诗词里的月亮更美。

今天,分享几首杜甫笔下的月亮古诗,一起来赏月品古诗吧~

01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赏析: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这时抬头看月宫中的玉兔,几乎可以数得清它细小的毫毛。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

02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赏析: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感怀。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之时,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的满腔悲愤之情。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的思想情感。

03

《宿府》

唐·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庭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赏析:

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这首诗是依人作客,抒写旅愁,有一种百无聊赖之情。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写独宿江城,环境清寒;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颈联写战乱未息,处世艰难;末联写漂泊十年,如今暂且栖安。

全诗表达了作者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了怀才不遇的心绪。

04

《一百五日夜对月》

唐·杜甫

无家对寒食 ,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赏析:

在这寒食节的夜晚,家人们都不在我身边陪伴,也没有家人的任何消息,想起这些,眼泪就像月光一样涌动不止。

抬起泪眼望明月,月影却朦胧,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会更加清澈皎洁吧?

月亮偏在离别时散播光泽,想必思念故人会使得妻子为之蹙眉吧。

牛郎织女愁思漫漫,每年秋天七夕尚能团聚,而我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

这首诗通过神话故事和浪漫想象,抒发了夫妻二人分隔两地的离情,表达自己在寒食之夜望月思念亲人的悲伤之情。

05

月圆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赏析:

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

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

夜空明月高悬,照耀着幽深寂静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疏。

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

杜甫这首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廖,从天上写到地上,从江上写到屋里,从眼前写到山林,从身边写到万里之外。

诗人借月抒怀,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06

宿赞公房

唐·杜甫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赏析:

高僧怎么也会来到这里?在这秋风飒飒的季节我与您相逢。

阴雨撂荒了您深院的菊花,严霜欺倒了半池莲影。

遭到放逐又岂能违背心性?身居荒野也未能放弃禅宗。

今夜与您相逢共宿,陇上的明月也向我们现出圆圆的光影。

这是杜甫的一首五言侓诗。诗人通过对京中大云寺主赞公身虽迁谪但心为之不动的描写,道出了了悟虚空真谛的禅精佛理。

07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这首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诗中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