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哪字后面用什么标点符号(哪字后用什么句子)

哪字后面用什么标点符号(哪字后用什么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还记得老师们的“扎心”金句吗?一瞬间回忆感拉满!

你还记得各科老师的“扎心”金句吗?

语文老师

世界上唯一能和医生处方字迹

媲美解密难度的

就是你们的作文

你们这个字写得

就像蚊子开会

……

数学老师

大家看黑板

我要开始变形了!

画圆要用圆规

买不起就自己拿树枝做一个

……

英语老师

实在都不认识

那就三长一短选最短

三短一长选最长

英语就要大胆说出来

发音不好没关系

反正痛苦的不是你

……

历史老师

你们不要指望废除高考

历史证明这个事情是不可能的

从历史的角度上说

你答错就等于篡改历史

……

地理老师

经线是南北,不是东西

你们看漫画书那么起劲

就不能把地图也当漫画?

……

物理老师

你们考试那天我没看黄历

上面是不是写着“不宜物理”?

我讲课你们总是弄出背景音乐

有本事发一个20赫兹以下

或者20000赫兹以上的

……

化学老师

谁教你这两个方程式可以合并的?

合并合并,合起来就有病

你是催化剂吗

走到哪,哪就乱套

……

生物老师

人的脑细胞只能那么多次

要用到地方

你已经浪费很多了

有些同学啊

刚开始上课还是脊椎动物

五分钟后成了无脊椎动物

十分钟不到就变成软体动物了

……

体育老师

体育老师没来

来的是别的老师:

你们体育老师今天有事

体育课改成XX课

9.10

教师节

为了让学生好好学习,老师们可谓是使出浑身解数,或谆谆教导,或诙谐幽默。

无论如何,老师是除了父母之外,最希望学生考出好成绩、有个好前途的人。

今天是教师节,我们来说一说“教”“师”。

“教”“师”最早都出现在甲骨文中。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离不开一代代教师们的贡献。

“教”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原形是一只手拿着教鞭,下面是一个孩子,左边是一个表音的“爻”,表示用戒具督促孩子学习的意思。

《说文解字》解释“教”为:“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 这个意思是说:“教”,在上的操作,在下的效仿。

由此可知“教”的本义是“上”(施教者)将知识施加给“下”(受教者),使其效法或模仿,以使知识传递。

“师”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师”字的本义因各家对字形的理解不同而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的原形是一个圆形的兵符,表示军队保卫疆土的意思。

《说文解字》解释“师”为:“二千五百人为师。从帀从。”师,是军队编制单位,二千五百人组成一个师。

西周时期,担当教学任务的都是统帅军队的将领们,当时被称为“师帅”。后面文人任教逐渐多起来,为此周代还设有“师氏”、“师保”等职。无论是“师帅”还是“师氏”和“师保”,他们都是通过“教”(言传身教)来传授知识的。

有了教师,才有了知识的传承。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耕耘,让知识的火种延续。

现在的人们

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老师的呕心沥血;

用“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美老师传播知识的辛苦;

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老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影响;

用“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感恩老师对学生成就的贡献;

……

制图:田园黄蝶

今天,向所有教师致敬!

文案/叶言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公文写作中这些标点,你用对了吗?

全文字数:3000 字

预计阅读时间:7.5 分钟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在公文写作实践中,一些标点符号经常被用错,影响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下面,笔者结合学习和实践,谈谈公文版头、主体、版记三个部分容易用错的标点符号。

版头部分

发文字号

在发文字号中,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常见的错误用法有“[2021]21号”“(2021)21号”“【2021】21号”,应改为“〔2021〕21号”。

签发人

一份公文如果有两个及以上的签发人,那么每行的两个签发人姓名之间要空一字。常见的错误用法是在两个签发人姓名之间用顿号,如“赵××、李××”,应改为“赵×× 李××”。

主体部分

标题

公文标题多由发文机关、事由和文种组成,一般不用标点符号,但如果出现法律、法规、规章名称时,要加书名号。常见的错误用法有以下两种:

(一)该用却没用书名号。如“关于印发××管理制度的通知”,制度属于规章,应改为“关于印发《××管理制度》的通知”。再如“关于订阅××日报的通知”,日报属于报纸,当标题中出现报纸名、刊物名、书籍名时,要加上书名号以避免歧义,应改为“关于订阅《××日报》的通知”。

(二)不该用却用了书名号。如“关于印发《2021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要点不属于法规、规章的范畴,应改为“关于印发2021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除例子中提到的“要点”外,意见、方案、计划、名单等非法规、规章性文件,一般不加书名号。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不等于“一律”,如《××部印发〈关于××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的通知》,这里的“意见”虽然不是法规、规章,但是去掉书名号容易造成理解偏差。

主送机关

主送机关是指公文的受理机关。在公文写作实践中,下行文往往有多个主送机关,同系统、同级别的主送机关之间用顿号,不同系统的主送机关之间用逗号。常见的错误用法有以下两种:

(一)将主送机关全部用逗号隔开。如“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这里的分党委与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属于同系统、同级别,要用顿号分隔,应改为“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

(二)将主送机关全部用顿号隔开。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其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与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是不同系统的机关,要用逗号分隔,应改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正文

正文是公文的主体,也是非常容易用错标点符号的部分。常见的错误用法有以下八种:

(一)结构层次序数后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GB/T 9704—2012)规定:“文中结构层次序数依次可以用‘一、’‘(一)’‘1.’‘(1)’标注。”也就是说,第一层“一”后面要用顿号“、”,第三层“1”后面要用小圆点“.”,第二层“(一)”和第四层“(1)”后面不用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用法有“(一)、”“1、”“(1)、”等。

(二)结构层次标题后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一是单独成行的一级标题后加了句号,如“一、加强思想建设。”这种情况下的一级标题的末尾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应改为“一、加强思想建设”。二是二级标题在换行分段时使用了句号。正确的是,二级标题换行分段时,标题末尾不加句号。如果使用句号则不需要换行分段,二级标题与后面文字直接接排,如“(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入学习……内容”。

(三)连接号和间隔号使用错误。连接号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间的连接,连接号的形式有短横线“-”、一字线“—”(标示时间、地域等起止)和波浪线“~”(标示数值范围的起止)。常见的错误用法有“北京-上海”“2-3m”,应改为“北京—上海”“2~3m”。间隔号标示某些相关联成分之间的分界,间隔号的形式是“·”。要注意以月、日为标志的事件或节日,用汉字数字表示时,只在一、十一和十二月后用间隔号;当直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时,月、日之间均用间隔号(半角字符)。常见的错误用法有“315”消费者权益日、“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应改为“3·15”消费者权益日、“一二·九”运动、“九一八”事变。

(四)概数之间、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并列的引号之间误用顿号。一是相邻或相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两个数字之间不应加顿号,常见的错误用法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四十层楼高”,应改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四十层楼高”。二是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一般不加顿号,常见的错误用法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用好振兴发展的‘定盘星’、‘指南针’、‘压舱石’”,上述书名号之间、引号之间的顿号应该去掉。

(五)逗号与句号的误用。常见的错误用法有“为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素质能力。××厅决定举办干部能力提升班”,句号之前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句首状语,因此句号应改为逗号。再如“××市是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该市为保护城市特色……”,第二个逗号之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因此第二个逗号应改为句号。需要注意的是,除句首状语外,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较长的主语之后、较长的宾语之前等一般也都用逗号;句号的使用并不取决于句子的长短,而要看句子是否结束。

(六)引语中句末点号使用错误。常见的错误用法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年轻干部要把提高政治能力摆在首位……”“要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善于抓住工作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句末点号(多为句号)是放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主要看引语本身是否独立成句。如果独立成句,那么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否则应放在引号外。因此,第一个例子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第二个例子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外。

(七)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使用不规范。常见的错误用法有“新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做大做优文化旅游业(责任单位:各乡镇)。”要注意两点:句内括号紧跟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语末尾不用标点符号;句外括号放在被注释句子的句末点号之后,括号内的注释语如果是一句话,那么句末点号可以保留,否则就不用句末点号。因此,第一个例子中句内括号的句号应该去掉,第二个例子中的句号应该放“文化旅游业”之后。

(八)正文结束语后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常见的错误用法有“妥否?请批示。”“特此公告”“特此通知”等。结束语是正文的组成部分,是全文的结束语,应使用标点符号。根据实际需要,结束语可以使用逗号或句号,一般不使用问号或感叹号。因此第一个例子的问号应改为逗号,后两个例子的结束语均应加上句号。

附件说明

附件说明是为了说明公文带有附件时,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对应的名称。常见的错误用法有以下两种:一是“附件”二字后没有使用冒号(全角字符),如“附件1.×××”,应改为“附件:1.×××”。二是附件名称后使用标点符号,如“附件:2.×××;”。附件名称后不标注标点符号,应改为“附件:2.×××”。

附件

附件是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或参考资料,应当另页编排,如果有多个附件,后面还需紧跟顺序号。常见的错误用法是顺序号后使用了冒号或小圆点,如“附件1:”“附件1.”。顺序号后不使用任何标点符号,上述两个例子应改为“附件1”。

版记部分

版记包括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要素。这一部分容易用错标点符号的是抄送机关,常见的错误用法有以下两种:一是抄送机关名称之间全部用逗号隔开或全部用顿号隔开,正确用法参见主体部分的“主送机关”。二是最后一个抄送机关名称后没有标注句号,要注意在抄送机关最后加上句号。

来源:《秘书工作》2022年第1期 作者:郭保杰(作者单位: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已经注明。转发旨在分享、裨益大众、致敬作者!如有不妥,请及时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标点符号那些事(二)

本次我们来看一看标号的用法。

一、引号

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分别标志为“”『』和‘’「」。其中『』和「」为曲尺形的引号,在西式引号不方便使用的时候使用,最早来自日本的钩括弧。但是港澳台地区已经习惯在横排时使用『』和「」。然而,自2010年代,中式引号『』和「」在中国大陆也被广泛使用,并且经常出现在广告、海报、电视频道字幕等场合。

1. 表直接引用,一般引号冒号都用。(引号内的内容必须忠实于原文)

例如: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转述大意时不用引号,冒号改成逗号。

如: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

2.夹引:引文已成为说话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

(1)引文结束前不需停顿,那么其后不能有任何点号。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2)引文结束时刚好需要停顿,那么点号应在引号后。

   黑格尔曾指出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其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这是很有见解的。

(3)引文末了是问号、感叹号的,无论直引、夹引均放在引号内。

   我们的口号是“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二、括号

括号一般是指表示文章中的注释部分使用的符号。(此处主要讨论圆括号)

1.对前边的话加以解释。

解释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就问题的任何一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

例如:①鱼儿只能在海(即水)里游,鸟儿只能在天(即大气)上飞。(张炳元《鸟飞鱼跃的联想》)

②江姐叫江竹筠(yún)。(小学语文《江姐》)

2.对有关内容补充说明。

例如:①正在紧张施工的京广铁路武(汉)广(州)段……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②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3.括出序次语。

用圆括号括出序次语有(一)(二)(三)、(甲)(乙)(丙)、(1)(2)(3)、1)2)3)等多种形式,通常成对使用,有时只用后括号。

例如:①思想有三个条件:(一)事理,(二)心理,(三)伦理;言语也有三个条件:(一)声音,(二)声音的记号——文字,(三)声音和声音连接关系——文法。(《陈望道语文论集》)

②铍是属于下列元素中哪一类元素?

1)卤族元素,2)碱金属元素,3)惰性元素,4)碱土金属元素,5)稀土元素。

三、破折号

破折号是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

1、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1)引出对概念内涵的具体解释。

例如:①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阿累《一面》)

②“雷锋精神”永远不会离开他的家乡——中国。(周阔海《在学习雷锋演讲比赛上的讲话》)

(2)引出总括性的说明。

例如: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3)引出对事情原因的解释。

①“你买这本吧——这本比那本好。”(阿累《一面》)

②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曹禺《雷雨》)

(4)引出补充说明的话。

①灯光,不管是哪个人的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巴金《灯》)

②在时钟的冷冰冰的计时声中——您仔细听听罢——有一种无所不知而又对所知的东西感到厌倦的意味。(高尔基《时钟》)

2.表示突然转变话题或突出语意转折

例如:(1)我偷偷睁眼看了看女医生,见她皱着眉头,脸色很紧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说。大家都去学习去,——提壶开水来。”(刘真《核桃的秘密》)

(2)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强调被引出的下文

提起下文主要是冒号功能,用破折号来代替是为了使语气更强烈,或阅读更醒目。

例如:(1)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2)在几千公里的铁路上,在几百公里的公路上,我从车窗望出去,我的眼睛在到处寻觅——

森林!(泰似《幼林》)

4.用于歇后语,引出语底

例如:(1)别看他们闹得这么凶,可是他们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胡丹佛《把眼光放远一点》)

(2)赵庄的人们这时都说开了,有的说:“把田村家得罪上来,咱们也没有取上利。阉猪割耳朵——两头受罪。”(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5.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顿

例如:(1)“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孙犁《荷花淀》)

(2)“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巴尔扎克《守财奴》)

例(1)说到“娶新”隐去了“媳妇”,稍停一下接着再说。例(2)的破折号表示后面的话不是接着前面的话连续说的,是在间顿之后再作补充。

6.表示声音延长

例如:(1)“卖——扇子啦!”(韩起《荷花》)

(2)但接着敲门声,却没有照例的嘹亮而拉长的一声:“信——”(曹靖华《望断南来雁》)

(3)“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何为《第二次考试》)

7.用于事项列举分承

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1995年《标点符号用法》)

8.用于对话的开头

破折号用于分段书写的对话每一话轮的开头以代替引号,这是法、俄等西文标点的习惯用法,我国作者也有这么用的。例如:

这家伙厉害,远瞩,真正是身立虾池放眼世界。他成立信息科,专门收集信息,从村从县从市从省从全国到全世界全搜集,无孔不入。

——这么说你胜利在握?

——不行,外贸价格不明朗!

——什么时候明朗?

——明朗时什么都晚了!

——那你收虾的价格怎么定?

——这就叫风险!他狡黠地一笑,但脸上没有险情。(邓刚《混战港养虾》)

9.分隔主语和谓语,加强语气

用分隔号分隔主语和谓语,使两者界限分明,语气更强,朗读时中间有停顿。例如:

(1)路——都市大动脉;立交桥——动脉栓塞通。(刘宗明《北京立交桥》)

(2)大家都认为这次的晚会,歌——好听,舞——优美,小品——逗乐中引人深思。(《中国电视报》1998.2.29)

10.用于对照比较

例如:常用反义词举例

爱国——

爱好——厌恶

安定—— 动荡

安静——吵闹 喧哗(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

11.标明副标题

例如:(1)飞向太平洋

——我国运载火箭发射目击记(《人民日报》1980.5.23)

(2)伤逝

——涓生的手记(《鲁迅全集》)

12.用于引文之后,交代作者、出处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汉书》

13.用于索引,以分隔关键词和修饰成分

为检索方便,编索引时有一种做法是把条目的关键词放在前面,修饰成分放在后面,中间用破折号分隔。

例如:(1)国内战争——古罗马的

国内战争——美国的(1861—1865)

国内战争——苏维埃俄国的(《列宁全集索引》)

(2)社会——荷兰的

社会——瑞典的

社会——瑞士的

四、书名号

书名号是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的标点符号,亦用于歌曲、电影、电视剧等与书面媒介紧密相关的文艺作品。

书名号分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两种。书名号里还有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若单书名号里还有书名号,则单书名号里面用双书名号。

1.书名号之间可用顿号。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书名内还有书名时,外面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

《读<石钟山记>有感》

3.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

《荀子·劝学》

五、省略号

省略号,在汉语中的基本形式是位于中线的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工具书和科技文献有时用三个小圆点,占一个字的位置。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用12个小圆点表示,自成一行,占四个字的位置。省略号不拆开移行,六连点要排在同一行。

1.表示说话的断续。

例如:"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莫泊桑《项链》)

2.表示列举的省略。

在叙述中,有时需要列举一些同类的东西,比如花儿、颜色、数字、动作行为等等,许多时候,并不需要把这些同类的东西全部列出,只需要一部分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余下部分就可以用省略号标志。

例如:"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 (鲁迅《故乡》)

3.表示说话的中断。

在叙述中,作者故意终止叙述,给读者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有人在说话中欲言而又不言;有人在说话中被迫中断;有的暂时搁下正在进行的语言而转叙别的事物等等。这些都属于“话没有说完”,都可用省略号标志。

例如: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4.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

例如:"原来如此......"(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5.表示引文的省略。

引用别人的话、文章的语句,根据作者的需要,保留必要的,省略不必要的。

例如: 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6.表示声音的延长。

例如: “啊……”是谁大清早就在那里练唱?让人睡不好觉,真是的!

六、着重号

着重号(·) ,用于引起读者注意的符号,使用时文下打点;直排时则标在字的右侧。“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

着重号要在十分必要时才用,并不是语气或语义一加重就用着重号。一段或一篇文字里加着重号的地方过多,就无所谓重点了。

七、间隔号

间隔号是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里新增加的两种标号之一(另一种是连接号)。因而自然成为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里的16种标点符号之一。间隔号的形式为“·”,用在被隔开的词语中间,上下居中,占一个字的位置。间隔号的用法主要有以下7种。

1.用来标示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

例如:(1)列奥纳多·达·芬奇

(2)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用来标示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

例如:(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

(2)《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3.标明诗体、词牌和诗词题目的分界。

例如:(1)《七律·长征》

(2)《沁园春·雪》

4.用于文章标题、书名中并列词语的分界。

例如:(1)《猫·狗·鼠》(《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的题目)

(2)《雪峰·溪流·森林·野花》(《天山景物记》中的小标题)

(3)《人·鬼·兽》(书名)

(4)《课程·教材·教法》(刊物名)

5.用于表示年月日之间的分界。

例如:(1)一二·九运动

(2)七·七事变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对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已经成为专有短语的日期,月份和日期之间也可以不用间隔号。“一二·九运动”也可写成“一二九运动”,“七·七事变”也可写成“七七事变”。在读时中间并没有停顿。

6.用于日期与地点之间的分界(常见于一本书的扉页)。

例如:2002年·北京(见《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扉页)

7.用于科学论著中复式单位的名词之间。

例如:牛顿·米(物理学中的复式单位)

八、连接号

连接号,表示连接、起止、流程、指向的符号。

连接号的三种形式为:

(1)短横线“-”,半个字的长度。

(2)一字线“—”,占一个字的位置。

(3)波纹线“~”,一个字的长度。

1.标示化合物的名称或表格、插图编号;连接号码,包括门牌号码、电话号码,以及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年月日等;在复合名词中起连接作用;某些产品的名称和型号;汉语拼音、外来语内部分合等均用短横线(占半个字的位置)。

例如:(1)3-戊酮为无色液体

(2)参见下页表2-8、表2-9

(3)2011-02-15

(4)吐鲁番-哈密盆地

(5)shuōshuō-xiàoxiào(说说笑笑)

(6)让-雅克·卢梭(“让-雅克”为双名)

2.标示下列各种情况,一般用一字线(占一个字的位置),有时也可用波纹线(占一个字的位置)

(1)标示相关项目(如时间、地域等)的起止。

例如:①沈括(1031-1095),宋朝人。

② 2011年2月3日-10日

③ 北京-上海特别快车

(2)标示数值范围(由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构成)的起止。

例如:①25~30g

② 第五~八课

3.表示不同范围(由大范围划分指向小范围划分)的指向性。

例如:行政部—行政主管

九、专名号

专名号(__),亦称私名号,用于标明人名、地名、朝代名、种族名、国名、机构名等专名所使用的符号。专名号的使用方法是横排时划在专名之下,竖排时则划在专名左旁。

标示古籍和某些文史类著作中出现的特定类专有名词。形式是一条直线,标注在相应文字的下方。

1.标示古籍、古籍引文或某些文史类著作中出现的专有名词,主要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民族名、朝代名、年号、宗教名、官署名、组织名等。

古籍中专名号的应用

2.现代汉语文本中的上述专有名词,以及古籍和现代文本中的单位名、官职名、事件名、会议名、书名等不应使用专名号。必须使用标号标示时,宜使用其他相应标号(如引号、书名号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现行标准为2011年版)

专名号在现代的中文书刊已极少使用,但在台湾和香港的中文教科书、电视或电影中文字幕中仍然保留使用,香港学生也一样,他们还是会在家课上写上专名号的;在中国大陆则只用于古籍、文史哲作品中。

书面表达时使用标点符号就像我们平时炒菜放盐一样,是一项常规操作,多了或者少了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感受,错了影响就会更大,甚至改变了味道。

文旅新探丨穿越麦积烟雨 遇见“东方微笑”——探访丝路明珠麦积山石窟

视频加载中...

盛夏烟雨蒙蒙,西秦岭支脉小陇山深处,一座形似“麦垛”的孤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绝壁之上密如蜂巢的古老窟龛和摩崖大佛如同开了“柔光滤镜”,在四周青山翠谷映衬下,呈现出一幅唯美的诗意画卷。

这是5月31日拍摄的烟雨笼罩下的麦积山石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不同于莫高窟的干旱荒漠,被誉为古秦州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是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带给游客最极致的文旅体验。

历史上,天水居于陇右,古称秦州,是长安以西的丝路重镇。当佛教沿着丝路传入中原时,天水也成为内地最早开展佛事活动的地区之一。

这是5月31日拍摄的麦积山石窟摩崖大佛。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1600多年前,笃信佛教的后秦皇帝姚兴在麦积山开窟造像,后经10余个王朝的接续营建与重修,现存大小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这些采撷了历代艺术精华的泥塑彩绘作品,集中陈列在麦积山崖之上熠熠生辉,千百年来迎接往来商旅,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登上凌空飞架的栈道,靠近洞窟凝望,一尊尊造型独特、形神兼备的泥塑彩绘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麦积山石窟第133窟小沙弥立像,因微笑迷人,被誉为“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供图)

“许多塑像以柳眉细目、薄唇小口、面带微笑的形象示人,因此我们麦积山又叫‘微笑佛国’。”听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讲解员黎泽坤的讲解,记者进入到第133窟内,见到了著名的麦积山“东方微笑”小沙弥立像。

这尊高不过一米的小沙弥,能从一众佛陀、菩萨、弟子、侍者等造像中脱颖而出,成为麦积山最具标志性的“表情包”,得益于他那细眯的双眼和浅浅的微笑,好像能超脱烦恼,唤起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5月31日,游客在麦积山石窟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远离城市喧嚣,感悟石窟艺术之美。近年来,石窟寺、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景区越来越受年轻人追捧。来自广州的游客彭兆旻和她丈夫曾是程序员,不久前他们辞职后,便沿着古丝绸之路自驾,开启了一场期待已久的文博休闲之旅。

“以前看过纪录片,对麦积山石窟很向往,真正走进洞窟,脑海中的塑像和壁画跃然眼前时,这种感觉还是很震撼的。”彭兆旻说,尤其是看到一些造型精美的泥塑彩绘在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后,依然能绽放迷人微笑,令人十分震撼。

这是麦积山第121窟的菩萨与弟子造像。(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供图)

沿着悬崖栈道拾级而上,穿越烟雨迷蒙行至一处宽敞的平台,便抵达了第4窟,又称“散花楼”。只见这里游人如织,有人仰望高大的天王造像,有人凑近拍摄有7尊造像的佛龛,还有人凭栏远眺云雾缭绕的林海。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夏朗云介绍,第4窟是麦积山最大的宫殿式洞窟,工匠直接在砂砾岩上开凿成宫殿形状,采用高规格的建筑屋顶设计,石柱表面打磨得像玉制品一样光滑。

“每一尊塑像是有生命的,在修复过程中,他能和你产生互动,看着他生病了,你就想千方百计把他治好。作为石窟保护人,我们最希望的就是看到麦积山石窟‘微笑永驻’,持久绽放艺术魅力。”暖色的灯光照亮洞窟,身着工装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文物修复师牟常有正在默默修复一尊佛像的莲花底座。

近年来,经过加固、修复、渗水治理和生物防治等保护工作,曾饱受“水患”“鸟患”摧残的古老石窟,如今得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形成美好和谐的山水石窟画卷。

这是5月31日拍摄的烟雨笼罩下的麦积山石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麦积山石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和各民族交往交融的结晶。目前,我们正在着力深挖丝绸之路文化内涵,做好麦积山石窟艺术价值的创造性转化,让这份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使得整个麦积山大景区成为人们欣赏石窟奇观、品鉴丝路文化的旅行圣地。”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说。

记者:郎兵兵、崔嘉琪

策划、编辑:王黎、李欢

海报制作:李欢

新华社国内部、甘肃分社联合制作

描写冬天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及开头结尾,收藏了

知识不像春天的花和秋天的果,举手就可以摘下来,需要我们长期的培养才能有收获。很多孩子留言说不会写冬天的景物,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描写冬天的佳句,还有开头结尾写法哦,快来一起学习吧!

01

描写冬天的比喻句

1、下雪了,整个城市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雪花飘飘落下,就像白色的蝴蝶在跳舞,充满了童话般的色彩。

2、雾散之后,立即出现一幅奇景,那青松的针叶上,凝着厚厚的白霜,像是一树树洁白的秋菊;那落叶乔木的枝条上裹着雪,宛如一株株白玉雕的树;垂柳银丝飘荡,灌木丛都成了洁白的珊瑚丛,千姿百态,令人扑塑迷离,恍惚置身与童话世界中。

3、松树苍翠地站在白皑皑的雪地里,随着凛冽的西北风摇晃着身子,发出尖厉刺耳的呼啸,像是有意在蔑视冬天。

4、不过,最能让人们在家中就能最先感觉到冬的气息的是窗户上的冰花,有的像森林,富有神秘感;有的像小溪,仿佛在静静流淌;有的像圣诞老人,好像来给人们送礼物。

5、冬天里的雪是都有的,家乡的冬天当然也少不了。那雪一下就是一整天,每一片都差不多跟鹅毛般大小。地上总是堆着一堆堆的雪,放眼望去,就像连绵不断的山一样耸立在马路边。

6、那雪花洁白如絮,在地上,像一床洁白的棉被,给大地取暖。

02

描写冬天的拟人句

1、冬爷爷呼啸着给万物披上雪白的绒袄,在窗上印下一朵朵美丽的冰花。

2、冬爷爷给我们带来了雪娃娃,风婆婆,还有冰姑娘。

3、冬爷爷又来到了大山上,当他看到那灰蒙蒙的山群时,心情特别不好。冬爷爷灵机一动,从他的雪口袋中抓了一把雪,撒向大山。瞬间,山群立刻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像一位穿着白群的妙龄少女。此时,有许多人都来到了大山上游玩。有的滑雪,有的画画,也有的拍照,山上立刻充满了欢声笑语。

4、小雪花们就像一个个遨游世界的小伞兵,也像是可爱的小蒲公英,漫天飞舞,徐徐下降。可是我把小雪花放在手上,它们立刻就变成了晶莹透亮的小水珠,小雪花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不让我看见它们的小脸蛋。

5、雪花跳完了舞,累了,便落到了屋顶上、树上,落到了小孩子的手心里。

6、你看!初冬刚到,人们早已穿上一身保暖的衣服来迎接这姗姗来迟的冬姑娘了。树枝好像也是为了迎接冬天的到来,特意还留着些柳枝,等着接受冬姑娘特别的“礼物”呢!

7、雪预示着冬天的到来,当冬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时,我们便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尽情享受童年的欢乐。

8、冬天是严厉的老师,用严寒与风雪做教鞭,教育我们拥有顽强的意志。

03

描写冬天的排比句

1、冬天,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地上扑的是雪,厚厚的,软软的;房上落的是雪,白皑皑的,又松又软;树上盖的是雪,积雪把树枝压弯了腰。太阳照在白雪山上,发出耀眼的光芒。

2、冬天是个时装设计师,为大地披上了雪白的衣裳;冬天是个魔术师,送给每个人大大的棉花糖;冬天是是个音乐家,用各种各样的风谱写乐章;冬天是严厉的老师,用严寒与风雪做教鞭,教育我们拥有顽强的意志。

3、雪愈下愈大,愈下愈多,愈下愈美。大的,小的,飘飘洒洒,纷纷扬扬。有的像仙女在空中飞舞;有的像一闪即过的流星;有的像白色的小精灵再施展魔法。

4、雪花就像扇动翅膀的白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雪花落在了屋顶上,仿佛给屋顶披上了一条纱巾;雪花落在大树上,大树仿佛开满了银色的小花;雪花落在大地上,仿佛给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雪花落在我的头上,就像给我夹上几个小夹子。

5、冬日的清晨,初阳半射的小巷里,有热气腾腾的豆浆油条;冬日的午后,暖阳呵护的小街头,有两军厮杀的象棋石盘;冬日的夜晚,寒月偷窥的小床边,有轻盈梦幻的摇篮小调。

6、冬天像一位公主,舞动神奇的面纱,送来阵阵寒风;冬天像一位巧匠,挥舞手中的刻刀,雕刻出最美丽的冰花;冬天像一位魔法师,旋转着魔棒,幻化出飞扬的雪花;冬天像一位时装设计师,用独具的眼光,为大地披上雪白的衣裳;冬天像一位音乐家,用灵巧的双手,谱写着风的乐章。

7、冬像一位魔术师,因为有了冬,大地才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有了“秋月杨明晖,冬岭秀寒松”。

8、春,是一首歌,抑扬顿挫;是一幅画,生趣盎然,是永远奔跑的旋律。夏,是一支舞,热情奔放;是一层纱,飘逸洒脱,是永远踊跃的精灵。秋,是一首诗,清高孤傲;是一缕泉,冷酷不羁,是永远飞翔的白鹤。冬,是一江雪,寒幽肃飒;是一顷湖,银装素裹,是永远垂钓的智者。

04

描写冬天的开头

1、冬天插着翅膀飞来了,带来了美好的事物。它没有春天的欢声笑语,它没有夏天的热情奔放,它没有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默默无语,却给人们带来了阵阵欢笑,尤其是下雪以后。

2、太阳公公听说冬爷爷来到了人间,突然变得懒惰起来,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勤快了,总是磨磨蹭蹭的,以前六七点就起来为人们输送阳光,现在九点才露出小半边脸。他非常吝啬,只站在远处冷漠地望着我们。

3、冬天是四季中最懒的一个,它总是卧床不起,但是最后,总是被秋天叫起来,冬只好冒着冰冷的天气走了出来,它一边喘着粗气,一边狂风呼啸,惹得人们无不厌恨冬天。

4、严冬一到,寒流一来,高天滚滚寒流急,寒风卷起漫天飞雪。一时,大地银装素裹。

5、羽绒般的雪花,纷纷扬扬从天空坠落,为多姿多彩的尘世添一抹雪白。迷雾朦胧的天穹显得极为神秘。好像触手可及,但却咫尺天涯。在这无边无际的雪花中,一切都显得更渺小了,一如那门前的柳树,立在小路旁,遮住低过檐角的光阴。

6、凛冽的寒风呼啸着,雪花仿佛经过仙女的撒播,徐徐下降,洁白似玉。微风一吹,玉屑似的雪末便似烟似雾。雪花有的落在大树上,像给大树披上雪白的外衣;有的落在房顶上,像给房顶涂上一层白色的颜料;还有的落在大地上,大地像铺上了一块白色松软的天地毯。

7、冬天只要下一场雪,外面立马变成了“冰雪世界”。雪花一片片地落到树上,仿佛涂上银霜,穿上洁白的衣服。那雪白的雪花,从天上慢慢地落下来,像天女散花一般。它飘落的姿势是那样美丽,婀娜的身材是那样动人,是那样打动人心,我们这里成为了一个白雪皑皑的世界了。

8、冬天的到来,装点了世界,点燃了人们对纯洁美好的向往。冬天固然美丽,但是冬天最美丽的是那可爱的小雪花,它使这个冬天有了色彩,它使这个冬天有了生机。

05

描写冬天的结尾

1、冬天是一个荒凉的季节,树叶开始抖落自己身上的灰尘,可是同时也抖落了自己,但它们从来没有一点点怨言,虽然风很冷,雨很凉,但它们却飘飘洒洒、纷纷扬扬地带着感恩的心从树上走下。它们明白,生命的美是静的也是动的,它们知道冬天来了,春天就不远了,明天依然是美丽的。

2、冬天,虽然不像春天那样到处藏着绿色的生命;不像夏天那样生灵尽显风姿,展示自己的潇洒;不像秋天那样果实累累,落叶不断。冬天,有着那神秘的洁幻。

3、有人喜欢那百花盛开的春天,有人喜欢那炎热的夏天,也有人喜欢那硕果累累的秋天,然而我却喜欢这银装素裹的冬天,更喜欢那在风雪中傲然挺立的梅花和水仙,还有那洁白无瑕的雪花!

4、冬天啊,你撒下满天瑞雪,裹着春天睡,可是到头来,你却情愿让冰清玉洁的肌体化作万里春水,无私地、慷慨地去浇灌、去滋润大地。在充满对新春赞誉的时候,你却悄悄地消失了,被那些幼嫩、稚小的青苗吮吸、利用。你,孕育春而不发春,可谓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啊!

5、冬天,一片白色笼罩着大地,那地上的一串串脚印便是她不小心留下的,那房檐下的流苏是她为房子们精心设计的发型,不信,你看,绝没有一个重样的,房屋上的棉被,是她怕房子们冻着,悄悄盖上的。

6、冬天,大雪纷飞,人们好像来到了一个幽雅恬静的境界,来到了一个晶莹透剔的童话般的世界。松的那清香,白雪的那冰香,给人一种凉莹莹的抚慰。

7、当然,严冬就是严冬,许多原本绿油油的树木已经脱下它那过时的旧衣服。由于它们已经光秃秃的了,好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因此它们在寒冷的西北风中不停地摇曳着,颤抖着。原来黄绿相间的田野变成了枯黄的,甚至是一片空白。

8、冬天的美是凄惨的美,是让人怜惜的美,他不粗重,轻如蝉翼,一点一滴地勾勒出细致的画,画上千山万水,流云瀑布,也抵不过一片雪,一片轻灵的雪,一片孤寂的雪,一片傲世的雪。

06

描写冬天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江雪》

3、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 崔道融《梅花》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杜甫《绝句》

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王安石《梅 》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卢梅坡《雪梅·其一》

7、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 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8、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