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有关竹子的联想句子摘抄(有关竹子的联想句子)

有关竹子的联想句子摘抄(有关竹子的联想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晨读丨竹子的咏叹

世上何为灵?唯有竹为名。万物中潇洒,高洁欲凌云。

我爱竹,敬竹,也要赞美竹。但我要赞美的,是在荒山野岭中,默默地顽强地自然生长的竹子。它虽没有牡丹雍容华贵,也没有梅花高雅孤傲。但它有洒脱的风姿,恢弘的气势,刚柔并济的操守,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的奉献精神。我更欣赏竹的清淡高雅,心无杂念,甘于寂寞,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市井,孜孜以求凌云心志。所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颂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更有人以竹为材,编织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我赞美竹子强大的生命力。无论严寒酷暑,它都能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一年四季饱受风霜雨雪的折磨,它依然刚劲、清新,生机盎然,勃勃向上,让我坚信“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1

从竹的品质,我联想到了我的学生卢光华。

卢光华是著名的中国竹工艺大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但他“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心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他说:“桂冠像刺一样,戳着我,不干不行,不进更不行!我现在只想把作品展现出来,把文化展现出来。”“我认为行业与行业的竞争很正常,可以促发展。”“我以为可以讲自己作品的好,但千万不要讲别人的不好,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有人告诉他:“又要评大师了,你如果参评,稳操胜券!”他微微一笑:“如要参评,作品有的是。但我不去与后来者竞争,让后来者居上,不也是一道风景线吗?”言为心声,他对名利的豁达,他对同行的友好,他对后人的扶持,值得点赞。

卢光华能走到今天,绝非一日之功。没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没有孜孜不倦的探索,求新求精,何来今天?朱元璋的《雪颂》可以用来总结他的追求:“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2

是啊,竹性不耐杂,志在干青云!

大师的道路并不平坦,卢光华的一生可说坎坷。

卢光华是东阳中学高中部1967届毕业生。在校时便是个聪敏好学、多才多艺的学生。因为厌倦“”时的,早早回到家乡务农,后来担任初中语文老师。他在家乡参加了文宣队,曾经饰演《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一角。吹唢呐拉二胡,对他来说,也是驾轻就熟。他的才气吸引了许多人,情窦初开的他投入了爱河。单纯的他,没有虑及对方的家庭背景,只相信心心相印。于是苦难接踵而至:家里人反对不说,又无缘无故被单位开除。

在没有房子、没有工作,什么都没有的艰难困苦中,他和她没有倒下。出身竹编世家的他,重拾雅溪卢氏竹编手艺。白天编1.5元一只的竹篮,每天编10只,但还是难以维持生计。晚上就到各大队去教样板戏,每晚3元。就这样,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他总是说要感谢东中的老师,让他获得了知识。他说:“如果没有知识,我充其量只是个工匠,不可能成为大师,是知识造就了我。”此言信夫!

虚心学习的同时,他总是琢磨如何改进创新竹编技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十余年潜心竹编艺术,孜孜以求,终成大器。

3

他不再为生计奔波,全身心投入艺术的追求。他开创并不断完善了平面竹编书画技艺,将“细如丝、光如绸、薄如绢、透如纱、美如锦”的精细平面竹编工艺成功融合到中国书法、绘画之中,成为极具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竹工艺精品。他开创性地使中国水墨书画,从绘于纸和绢向具有独特表现力的亮爽光鲜以及立体感的竹工艺上发展,丰富和提升了中国书画的表现力,在竹编领域里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卓著贡献。今年7月17日,我们一行18人参观了卢光华艺术馆,馆内展出的几百件竹编珍品如《百马图》、《清明上河图》、《唐寅山水画集锦》等,让人叹为观止。

为了追求艺术,卢光华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我想,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投入,才能产生真正的艺术。

“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最富哲理的三首题竹诗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自称板桥居士,清代画家、文学家。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赈饥民忤大吏,乞疾归。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清新脱俗,朴实泼辣。著有《板桥全集》。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郑板桥的个性体现和审美追求。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去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板桥画的竹子达到了超一流的水平,他还喜欢“以诗入画”。他的那些题竹诗与画作达到了诗情画意的完美交融。这些题竹诗,或抒发个人志趣,或阐释万物哲理,或融入人生感悟,均是相得益彰,饶有味道。其中有三首最富哲理,分别是《竹石》、《新竹》、《墨竹图题诗》。

1、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简评:这株坚韧不拔的岩竹,铁骨铮铮,卓尔不群,正是郑板桥人格气骨的凝结。

《竹石》这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在这首诗中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2、墨竹图题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简评:这一枝一叶的“情”,既是郑板桥画竹子时倾注的情感,也是他作为一名清官的责任感和体恤心。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清代诗人郑燮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品别名《墨竹图题诗》。诗中首先描写作者在县衙中所听到清风来临,竹子萧萧作响之声,进而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最后抒发诗人将民生系己之身的志向。诗中采用托物取喻的手法,流露出诗人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注之意。

该诗是一首题画诗,第一、二句点明诗人身份与周边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衙斋”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声,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植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同时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诗人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第三、四句写诗人事无巨细、永远恪尽职守、关怀百姓。诗人直陈自己官职卑微,只是一个普通县官,语虽自谦,却用“吾曹”点出像诗人等这种下级基层官员的数量之广,将之上升到普遍的高度。末句语带双关,还是用题咏画竹的方式说明,然而只要是有关民众疾苦,无论事情大小,都会放在心上。

由题竹始,又终于咏竹,表面上看是咏竹,实际上却比喻民问疾苦,虚实相间,意味深长。为民解忧,是为官者责任所在,这两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照应了画意和诗题。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与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其中,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3、新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简评:老竹扶持新竹,新竹感恩老竹。人类的代际传承,艺术的继承与创新,莫不如此。

这首诗开头两句写新与老的关系,蕴含哲理,新竹由于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总是要超过旧竹,后来居上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新竹毕竟是有些稚嫩,这就需要老干的支持、帮助,给予关心和照顾,只有这样,新竹才能尽快地茁壮成长。这自然朴素的诗句,颇为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哲理:年轻人总是要胜过老年人的,因为只有新生力量不断涌现,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地发展前进;不过新生力量的成长壮大,又离不开老一辈的扶持和爱护,二者是相辅相成、彼此作用的。结尾两句通过对未来新竹的期望,以示良好的祝愿,今年有新竹出世,明年再有新竹出世,越来越多,它们一定会迅速成长起来,又高又壮,环绕凤池周围。

这是一首借新竹生长为喻,描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新旧相依,新陈代谢普遍规律的诗。全诗表明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因为有了前者奠定的基础和先辈的积极扶持。诗句表达了与唐朝诗人刘禹锡“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及“长江后浪推前浪”相类似的辨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