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余秋雨散文西湖梦(余秋雨西湖梦经典句子)

余秋雨散文西湖梦(余秋雨西湖梦经典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慢珊瑚设计 | 秘境幽幽 · 静卧湖屿

一处风景,一池莫奈 觅一片清幽,享一份悠然 *01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有句老话:日西湖不如夜西湖,夜西湖不如雨西湖。雨后的西湖不似艳阳天的明媚洒脱,多了一份秘与静。雨后的空气泛着甜润的味道,波色潋滟的湖面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水汽。如烟般的绿色与光影交相辉映,晕得如梦一般。这里有着灵山秀水之美,林壑幽深之盛,文物古迹之丰富,神话传说之动人。它把自然、人文、历史、与艺术巧妙得融为了一体。这应该也是它之所以可称得上是湖泊中人文历史传说最丰富的原因了吧。“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余秋雨《西湖梦》*02 春水初生浴鹄湾,篾楼高枕对青山如想在游客纷多的西湖景区寻得一份旷然之地,浴鹄湾是悠然”秘“境的话,那漫步其中的林荫小径,拐个弯便会遇见另一处秘“静”之地——黄篾楼。黄蔑楼,又称皇觅楼,深藏在小径里。元代著名文学家张雨构水轩于此,并名曰“黄篾”。以表明自己不愿在尘世中随波逐流。此地清幽宁静、充满自然野趣的风光。一间由典故砌筑的餐厅 — 遇湖湾 它的名字与其相邻的“浴鹄湾”同音,后者是一片藏身西湖山水的悠然秘境。清风浮浮、落叶点点,它静卧于水面,屋脊的起伏简约秀美,如它的经历般曲折悠长。偶有游人不经意地从杨公堤“误入”,顿觉一番空山寂寂、碧水悠悠。凭栏凝望,湖水清澈见底,屋瓦上残留的雨滴随风而落,打破了倒映在湖面的黛瓦白墙,随着心境,又静静沉入湖底。在水上连廊亦设座位,自在游走,观赏雨滴荡起的涟漪、树荫洒落的阳光,倾听树叶摩擦的奏鸣。

*03刻在杭州骨子里的风雅 追求隐逸生活,而由隐逸文化自然兴起雅致的生活美学。西湖处处延续着这缕气韵,充实着涵养与修为,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何为“雅”?文人间,三俩作伴,瓦舍勾栏,品香抚琴为”雅“;寻常百姓间,好友相约,点茶焚香,赏词观画为”雅“。不用刻意追求,寻常生活已是“雅”。以观赏性的环境巧思和细致的角度格局,让观赏者不管落座哪一席,都能欣赏眼前一份独属的风景。光线,空间,用风雅响应现代场景。独赏,共享,展现每一个细节的出众质感。*04繁华尘世,独取一隅宁静 / 春晓此境是西湖难寻的秘静之所,隐于喧嚣,藏于内心。在这样一片曲径通幽处,空间不再是简单承载日常的建筑形式。这里有着深入杭州骨子里的那一份风雅,脱离尘世,与三俩好友,酌一杯美酒,享精致美食。闻莺西湖之景,让人不知不觉已沉醉其中,所到之处皆是美画,竟不知自己亦是画中之人。秋月静坐一隅,聆听细雨婆娑,鸟鸣啁啾。事后恍如做了一场美梦。在格子门窗的光影里,暖阳透过树叶折撒下一片淡泊。夕照每一滴雨水落下荡起的涟漪,每一片透过树荫洒落的阳光,每一阵细风吹过的树叶摩擦,都宛如风雅至极的自然奏乐。映月“小楼三面洒吹风”,似乎直接置身于山林水畔,高雅的“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文人山水画意境,增加室内外环境的相互沟通,还原独有的全景享受。自然与空间相互渗透,相互延展,身心沉迷于这优雅至极的亭台水轩。比起舒适美观的建筑,更加注重与周遭环境的适宜,即为“相地”。正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叠山理水,置石植木,所要营造的是对自然山野意趣的概括与凝练,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相得益彰。静坐于室,一缕沉香,一壶好茶,静品茶香,娴静无声,轻风微拂,细雨低吟。)清浅逗赏 无人来此相扰 青枫繁叶,扈拥楼前 斜阳洒落朱窗 慵倦,不消半点神思诸多纷扰,这样丝丝消散了

Project Information 项目名称|遇湖湾餐厅项目地址|浙江杭州西湖黄蔑楼甲方团队 | 干方朋,闻余波项目面积|550㎡设计公司|慢珊瑚文旅设计软装全案|感官象限项目摄影|潘杰完成时间|2022.10

About Designer徐晶磊慢珊瑚创始人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入选设计师慢珊瑚设计坚持“逆溯式·可持续·回归”的理念,致力于探索城市与乡村、未来生活方式与生态关系的平衡,注重空间内外的自然美学和舒适的感官体验,突破物理边界与固有标签,通过多维世界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切回归本质,在多元的生活体验中汲取灵感,构成无边界去风格的思维新世界,致力探索未来生活,创造独有的舒适美学空间。

*第27届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大奖作品征集

编辑 / 安德马丁

图文 / 慢珊瑚设计

《西湖梦》是怎样的梦

这周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西湖梦》,这是一篇极有深度和高度的一篇文章,我看了好几遍才对它有了一个较为简单的了解,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在这里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再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可以说是大脑空白,不知所以。在读了几遍之后,在此写下自己的感想。

在我看来,西湖梦载着作者余秋雨先生自己的梦,这里是有余秋雨先生的个人情感的。《西湖梦》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看似写的分散,其实都不离中国的精神文化。在《西湖梦》中,余秋雨先生把西湖看作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他把西湖当作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他借西湖梦境来写朝代的更迭、对苏轼等人的赞美、宗教文化……同时也批评了消极隐退于西湖的中国旧知识分子。就是借助这样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西湖梦。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写初识西湖,现在对于越来越多人来说,西湖给人一种距离感、疏离感;第二部分作者开始了他的批判,发出他的疑问,是山水走向宗教,还是宗教走向山水?我理解他写鲁迅时,鲁迅劝郁达夫不要将家搬到杭州,因为他担心他的才华被埋没,再也读不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章,作者借此批判了消极隐退于西湖的行径,讽刺群体性文化人格日趋暗淡。第三部分,继续借苏轼,白居易批判消极隐退,大力赞扬了白居易和苏轼当年的行为,认为他们当年是英雄的,赞叹他们的文化品位。第四部分,联想到了苏小小与白娘娘,向大家展示富有生命力和自主精神的高尚灵魂。

作者借一把旧折扇向世人展示西湖之上朝代的更迭、文人的智慧,将西湖故事一页页翻开,向世人展示,贴切、动人。但通过这些,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将西湖梦当作了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第一部分写“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第二部分写“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第三部分写“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第四部分写“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可见四个部分都离不开那个中心所指。

西湖梦是作者向我们展示的西湖之上的梦,在我看来他传递的也是自己的西湖之梦。这篇散文极具深意,让我们深受感触。当然,我也会深入学习这篇文章。

115年前,一名英国摄影师镜头下的杭州西湖,原来也这么美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

——余秋雨《西湖梦》

人人都说“西湖美景甲天下”,西湖山水秀丽、林壑幽深、古迹丰富、传说更为动人。这种跨越千年的美,处处透着中国美学气质。西湖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威廉·阿姆斯特朗

这是一组1908年-1910年杭州西湖的照片,为英国摄影师威廉·阿姆斯特朗拍摄。以一名外国人的视角,解读西湖之美。穿越历史时空,通过这些照片,你能感受到西湖的凄迷、惆怅、委婉和柔软,让人惊艳。

西湖鸟瞰

这是一幅杭州百年前的西湖鸟瞰图。烟波浩渺的西湖,青山如黛,水天一色。一栋栋江南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照片中最显眼的就是苏堤。对比如今的西湖,让人觉得古时候的西湖别有一番韵味。

雷峰塔秋色

雷峰塔,是中国名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之上。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命名为"雷峰夕照"

南宋以后,"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977年,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1924年,孙传芳的军队进入杭州后不久,这座宝塔就倒塌了。

雷峰塔远眺

如今的雷峰塔,是2002年重建的。游人在西湖上泛舟,远处高耸的雷峰塔,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好一幅动静相宜的美妙画卷。

西湖秋月亭

这是西湖的平湖秋月碑亭。1699年,康熙帝巡游西湖,御书“平湖秋月”。亭上挂有一副对联: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

湖水荡漾,水天一色,岸边翠柳依依,建筑古色古香。这幅照片,虽然拍摄的只是西湖一角,却犹如一幅水墨画,中国古典园林韵味十足。

西湖断桥

湖面上这一座拱桥,就是西湖断桥,又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数她的名气最大。关于这座桥有着一段《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的美丽传说。

西湖断桥之名得于唐朝,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断桥残雪”也是“西湖十景”之一。如今的断桥经过修葺,与过去的古朴相比,更显得大气。

三潭映月

西湖“三潭映月”,位列“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

三潭印月岛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湖中三岛"。烟波浩渺,水边植有绿柳,建筑古色古香。月圆之夜,天上月与水中月相得益彰,诗意顿生。

带棚的游船

这是当时西湖上的游船,船上安装有白色的棚子。在宽广的湖面上,水天一色,湖中小岛,一艘艘小船绕岛而行,犹如在仙境中穿梭一般。

牌楼

杭州西湖畔风光,湖水清澈,水草如茵。远处,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楼,一条小径蜿蜒曲直,直通牌楼之下。路旁有一些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

石拱桥

这是西湖上一座很有特色石拱桥,桥洞接近圆形。桥倒映在水中,很有意境。一名船夫划着小船正从桥洞下经过。你能猜出这座桥的名字吗?

避难所

在西湖的边上,还建造有避难所。以备在情况紧急时,百姓能躲避于此。

灵隐寺冷泉阁

这是杭州西湖灵隐寺内的冷泉阁,这里绿树成荫,大树参天。一千多年来,冷泉阁一直是诗人们流连忘返的处所。北宋梅询的《冷泉亭》:古窦鸣幽泉,苍崖结虚字。六月期客游,披襟苦徂暑。

文澜阁

杭州文澜阁(帝都图书馆),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清乾隆四十七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

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园林布局的主要特点是顺应地势的高下,适当点缀亭榭、曲廊、水池、叠石之类的建筑物,并借助小桥,使之互相贯通。

这是西湖畔的一座八角亭子。绿树环绕,飞檐高挑,蔚为壮观。

西湖一角

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山下一排建筑错落有致,近处随波荡漾,湖面上一只小船慢慢游弋。远处长虹卧波,近处水清草绿,真是人间仙境。

岳庙

这是杭州西湖岳庙外的景色。图中有一座高大的牌坊,牌坊下是一座小码头。一艘小船正停靠在岸边。等待乘客上船。

岳庙也叫岳王庙,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照片左侧就是岳庙的大门口的红色外墙,两只石狮子蹲守在门口。门前古道铺着青石。

岳庙内

这是西湖岳庙内部,大门很气派,门里石像分列两侧。门前设一座拱桥,桥下流水潺潺。绿树掩映之下的建筑古色古香。

岳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分为墓园、忠烈祠、启忠祠三部分。

岳庙内

岳庙内景,玉带桥对面,是一面影壁墙,上书四个大字“尽忠报国”,为当年岳母在岳飞背上所刺之字。岳飞墓设有奸臣秦桧等四人的铁铸跪像。1961年岳墓被列为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湖上的建筑

英国摄影师威廉·阿姆斯特朗在杭州生活了两年,被西湖的美景折服。他用相机记录下了西湖清澈的水,古色古香的建筑,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

竹林旁的建筑

这里有一片竹林,竹林边上建有一座房子。竹林边的架子上,好像晾晒着一些东西。房子的主人不知去了哪里。

水边建筑

人人都说杭州西湖美景甲天下,这些一百多年前的老照片,反映的也只是西湖的一小部分。只有真正到过西湖的人,才能感受到她的美。

千百年来,西湖一直以自己特有的魅力,让生活在西湖边的人引以自豪,也让来杭州游玩的人,感觉美丽与充实。你眼中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

余秋雨先生为何在《西湖梦》中,将风尘女子苏小小,当作美的象征

西湖的无边美景,是怎样也欣赏不够的。西湖边上那些才子佳人的故事,更使得西湖美景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但要说其中最特殊的一位,那无疑就是南朝名妓苏小小了。

余秋雨先生在《西湖梦》中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首屈一指者,当然是名妓苏小小……

苏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梦。她很重感情……由情至美,始终围绕着生命的主题。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而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帖着自己的本体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换,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

余秋雨先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苏小小的欣赏,在他看来,苏小小既代表了中国古代士大夫们,在面对人生挫折时另一种相对活泼、积极的文化人格,也代表了西湖本身那种宁静淡泊、风雅闲适的精神气质。

(一、)出身世家却沦落风尘

南朝名伎苏小小,祖上曾是官宦之家,后来家族败落,流落到钱塘一代经商,在她十五岁那年,父母去世,苏小小只得变卖家产,然后便带着乳母搬到西泠桥畔居住。

苏小小长相艳丽,自幼聪慧,能诗善舞又才华横溢。她的才华不仅仅体现在诗词歌赋上面,也体现在她住的地方。她住在西泠桥畔一座小楼里,这里山水辉映,推开窗户便能看见西湖的美景,苏小小取名为镜阁,多有意境啊。

后来,小小渐渐长大,她的美貌与才情惊艳了所有人,引得无数青年才子想要一睹芳容。于是,苏小小成了西湖边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多少人慕名而来,只为见她一面。而苏小小并不在意这些俗世名利,她就像一株兰花一样,自顾自美丽着,不染尘埃。

苏小小是一位淡然的女子,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没有过多的笔画,也不纠结过去的心酸。她热爱生活,安心过好现在的每一天,她喜欢唱唱小曲儿,写写诗歌,这都是她的兴趣爱好,但是她最喜欢的还是在阳光明媚的春三月,乘着她的油壁车,去领略这西湖的美景。走到哪里,就停在那儿,欣赏美丽的风景,而香车美人儿本就是一幅画,在那些才子眼里,她就是最美的风景。

(二、)一见阮郁(相传为宰相之子)误终身

阳春三月里的西泠桥畔,暖风习习,桥下碧波荡漾像丝滑绸缎。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里,出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这一天,苏小小乘着她的油壁车也出来赏景,在西泠桥畔,遇见了一个人,从此便记了他一生。

苏小小不经意间的一瞥,那个人就像一滴水,浸润了她的眼眸,她有些微怔,这个人就像天边的白云一般,皎洁脱尘,他的眼睛就像天上的星星一般令人沦陷。桃花的香气随着暖风淡淡散开去,那个人回眸也看见了苏小小。

这是他们第一次相遇,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他就是阮郁,一位从京城里来的公子哥儿。阮郁看见苏小小,也不禁被她的美貌所惊艳,走上前去搭话,便问道:“姑娘也挺喜欢此处景致?”

苏小小笑了,岸边的桃花随着微风纷纷飘落下来,洒满肩头,阮郁一时之间竟走了神。才子佳人的故事从这里便开始了。

后来,苏小小与阮郁,多次在西湖边偶遇,不知是巧合还是一直在这附近等苏小小。渐渐地,苏小小也会同阮郁一起游览这美丽的西湖,他们二人以诗词相会,他们的脚步留在西湖边的每一处景致里。

久而久之,两人都被对方所吸引,阮郁告诉苏小小:“等我回家后,告诉家人,一定要把你娶回家。”或许,这时候说出口的情话也是真的吧。苏小小从始至终都是一位比较理智的人,说要娶她回家的人不少,可却没有一个人做到,她明白,这些不过都是风月以后的客套话。可这一次,苏小小想要真正的信一次,哪怕没有结果,也不枉她与阮郁相恋一场。

待她自己明白过来,都吓了一跳。出入风尘,却依然奢望一场完整的爱情,这对她来说是不是太过奢侈了?尽管如此,她还是信了阮郁。人生一世,总得要奋不顾身地做一件事,于是,苏小小沉浸在阮郁的深情之中。他们交换了自己的信物,在西泠桥畔,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简单的成了亲。

这时,春日已过,迎来了夏日。苏小小和阮郁两人在西泠桥畔,吟诗作画,一起游山玩水。苏小小还憧憬着未来的日子是什么样子,他们会有几个孩子?这样的日子真是惬意。

然而这样的日子却被一封家书打破了。阮郁接到这封家书后,脸色苍白,总是欲言又止。家书上的内容,苏小小也曾趁他熟睡的时候悄悄看过,俱是催阮郁赶紧回京的,言语犀利。能从语句之间感受出大家族中一家之主的威严。阮郁不告诉她,拖延了数天。可是又能一直这样下去吗?

这个时候苏小小终于明白了,她与阮郁之间有一道鸿沟无法跨越。于是第二天,她告诉阮郁:“阮郎,你回去吧,家人还在等你呢,还有大好的前程可盼,可别因为我而耽误了。”谁知道她说出这番话时是怎样的心痛难忍啊?

阮郁面对来自家里的压力,毫无办法,只得打算回京,他看着苏小小为他打点行装,于心不忍,对苏小小说到:“小小你放心,等我回去安定下来了,一定会来接你的。”苏小小只是笑着点头,她心里什么都明白。

终于,阮郁还是踏上了回京的路程,苏小小送阮郁上了马车,一路叮嘱他路上小心,看着马车远去,扬起的尘土迷了她的眼睛,眼泪终是夺眶而出。西湖的春天留不住,就连他也留不住,阮郁说他会回来接她,但是她能抱一点点希望吗?

自从阮郁走后,日子还是一天天地过,苏小小依然像往常一样,唱曲儿,写诗,到处游玩。只是在美好的风景却没有了共赏之人,何其寂寥。过了不知多久,苏小小瞧见镜中的容颜似乎有一丝苍老,阮郁还是没有回来。她明白,他再也不会回来了。阮郁的到来和离去,就像是一场梦一样,梦里风光无限,梦醒去留无痕。可苏小小怎么也忘不掉这段时光。

(三、)背影相似,引起相思

日子还是不紧不慢地走着,苏小小终究还是没有等到她的阮郎。她依旧喜爱这西湖的美景,依然爱乘着油壁车随处游览。这一天,她来到了西泠桥上,站在桥上的他看见远处有一个似曾相识的背影,苏小小欣喜若狂,连忙奔过去一看,罢了,原来真的只是背影相似。

他与阮郁一样,有着清俊的样貌,相似的身形,但他终究不是阮郁。他看见她从远处欣喜跑来,跑近后却是满眼失望,他不禁有些好奇,便问道:“在下鲍仁,姑娘可有什么事需要帮忙?”

一样的温润有礼,可却不是他。苏小小笑了笑,这是一段不足为外人道的往事,便说到:“无事,多谢公子。”苏小小看此人衣着简陋,但是眉宇间气宇轩昂。言语间两人闲谈起来,原来鲍仁是一位赶考的书生,可来到这里已经花光了他所有财物,正苦于进京的路费呢。

苏小小听到他要进京赶考,又似乎想起了什么,她提出要赠予鲍仁银两,让他进京赶考。鲍仁怎么也不肯接受,苏小小只好说:“那便算我借给你的好了,待你高中之后,记得回来还我就行。”鲍仁才勉强答应下来,并且一再强调:“请姑娘放心,在下一定会回来找你的。”

这样的话语又一次在耳边响起,苏小小依旧不答,只是催促鲍仁赶紧进京而已。就这样,她送走了赶考的鲍仁。一直独居在西泠桥畔,只有西湖美景一直陪伴着她。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西湖的春天又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春寒让苏小小病倒了。从此以后,苏小小便是一病不起,没过多久苏小小就香消玉殒了。到最后,苏小小都没有等到她的那个少年。在她死前,曾留有遗言:不求其他,只求死后葬在西泠桥畔,与西湖为伴。

苏小小这短暂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在她死后,受她资助的鲍仁金榜题名,第二年春天曾回来找过她,却听闻她已经死去的消息,哀叹不已。他们终究错过了,鲍仁遵照苏小小的遗愿,把她埋葬在西湖边,让她与这无边美景做伴。

苏小小的一生,过得十分短暂,终其一生只活了21岁的她,按照我们现代人的人生轨迹来看,她应该还在读大学吧?

这位奇女子并没有什么传奇的经历,她所流传下来的事迹,也无非就是两段恋情罢了,如果仅仅如此,并不值得一千多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对她推崇备至,为她写诗作词,苏小小真正吸引他们的是她在面对苦难时,并没有选择愤懑抱怨,而是始终怀揣着积极向上,追求美的高尚情怀:

“情人未归,书生已去,世界没能给她以情感的报偿。她并不因此而郁愤自戕,而是从对情的执着大踏步地迈向对美的执着。她不愿做姬做妾,勉强去完成一个女人的低下使命,而是要把自己的美色呈之街市,蔑视着精丽的高墙。她不守贞节只守美,直让一个男性的世界围着她无常的喜怒而旋转。”

余秋雨《文化苦旅》:从一座城到一个国,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钱钟书先生说:“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

当我们旅行,面对敦煌莫高窟、洛阳石窟、东坡故居、石门栈道时,若不知晓其中的历史典故、文化背景,仅匆匆一观,又怎能说旅行让生命更丰富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一个人就这样踏上了寻找文化之旅,他甚至为此辞去了所有的工作和职务,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走过了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他为自己的旅行确定了主题:“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

他是旅行,也是探寻中华文化,更是探寻内心的深处。

中国版图辽阔,历史悠久,横是绵延五千里,纵有悠悠五千年。他跋山涉水,丈量了五千里的长度;又苦心孤诣,研读了五千年的厚度。

路途中,他写了一本“旅行日志”,交融了长度与厚度。用他的话说,他写了“文化山河”。

这个人叫余秋雨,这本书是《文化苦旅》。

本期共读,博库君邀请大家一起共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跟随余先生的文字,我们一起领略山河的壮丽景象,从一座城到一个国,进行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

01 这个人

在说《文化苦旅》之前,我们饶不开的要先来说说它的作者——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

从出生开始,人生至此,除了遇到“”灾难,家破人亡,剩下的时光可谓一帆风顺,履历光辉。

独自在“灾难”时期开始编写的《世界戏剧学》,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全国在这一学科的唯一权威教材。

1985年2月,由上海各大学的学术前辈联名推荐,在没有担任过副教授的情况下直接晋升为正教授,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3月,因国家文化部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的三次测验中均名列第一,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

1989年—1991年,为了“旅行”,先后递交了23次辞职报告才得到许可。终于在1991年7月,义无反顾的辞去了所有职务,孤身一人开始了旅程。

路途中,写了一本“旅行日志”,震撼中外,他也因此成为了在国际间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

人生真是过得十分精彩啊!

对于余秋雨有一个评价,觉得十分客观:

余秋雨的文章,被称为“学者散文”。

在大众视野下,余秋雨的定位更应该是文化明星,而不是散文家、学术家,用当下时髦的说法,叫做公知,横向对比,则是上世纪末的“网红”,有点像易中天,甚至张绍忠。

但无论是易中天先生还是张局座,都没有像余秋雨一样,在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所以余秋雨所引发的热潮,又往往被称作最后一波文化热。

02 这本书

或许,有生之年我们不会去很多的地方,但读《文化苦旅》,余秋雨能用他的文字,带我们领略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茶马古道……这些壮丽景观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底蕴。

他用一杆笔,以散文的方式,将古城遗迹文化,一一道尽,如一幅幅历史画卷、文化卷轴,在你面前一一展开。

当你阅读《文化苦旅》,书中的深邃浑厚、气象万千,会让你明白:读书,是另一种形式的旅行。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霸气!

这“霸气”体现在哪里呢?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段《沙原隐泉》里的话,相信看完你就会明白:

“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相,舍不得一眼看全。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异,安安静静地躲坐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责斥自己深深钟爱的女儿一般,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

如何,是否有所感受?

像这样放达、霸气的文字,文章中还有许多处。

写西湖的时候,他说:“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写边塞的时候,他说:“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写中华的时候,他说:“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 ;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

这些文字中有情有景,可大可小,抽象又具体,回味起来有些苦涩的味道,焦灼后的会心,冥想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读这本书,能读到一种寄托在历史深处真正的情感。

03 这场旅行

这场旅行从家乡的牌坊开始,走过了祖国山河,看过了世界风景,最后回归生命、人生。

曾抵达西域喀什,一个听起来遥远而又荒凉的地方,是中国西部的繁盛之地。

在悠悠历史的长河里,汉代的风雪、唐代的脚印、近代的抢掠在这片土地堆积更迭转换消散。茫茫大漠,声声驼铃,一列列驼队缓缓走过,走出了一条通往世界的丝绸之路。楼兰姑娘的神秘面纱已随风而去,尼雅古城的缕缕炊烟已飘散在历史的上空,只有灿如火阵的胡杨林还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他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因为,那里是文化汇聚的福地。”

去过道士塔,认识了道士王圆箓,明白了中国一句古话:造化弄人。

“王道士完全不明白,此刻,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而且,从这一天开始,他的实际地位已经直蹿而上,比世界上很多著名博物馆馆长还高。但是,他不知道,他不可能知道。”

“他随手拿了几个经卷到知县那里鉴定,知县又拿给其他官员看。官员中有些人知道一点轻重,建议运到省城,却又心疼运费,便要求原地封存。在这个过程中,消息已经传开,有些经卷已经流出,引起了在新疆的一些外国人士的注意。”

到达莫高窟和月牙泉,这两处都是国人心中需要朝圣的地方。

沙漠的傍晚气温下降,残阳静静躺在西边的天空,鲜血般触目惊心。大漠里一个踽踽独爬的人影在移动,晚风夹着细沙,打在他的脸上,直发疼。站在沙漠顶端,他分明看见一湾清泉,横卧山底,如娇俏的女儿似清澈的眸子,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

那一泓清泉就是月牙泉。月亮仿佛冷冷的眼让人心寒,在月色下那泉波光闪烁,就像这粗犷大漠里明丽的一滴眼泪,滴在心头,惹人怜惜,让人心疼、惊叹。

前往了苏杭,这两座优美的城,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仍然风姿绰约风采照人。

苏州,就是城中一条蜿蜒的小巷也看惯了千年的风雨,寻常是非,只会让它莞尔一笑,它早已拥有了笑纳一切的达观。

杭州,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被赞誉为:世界上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

杭州何其幸运,让一个又一个伟大人物为它沥尽心血,白居易疏浚六井筑堤修坝;吴越王钱镠筑“捍海塘”、“撩西湖草”规划城中街道;苏东坡废田还湖,新建二井,筹划六大方案治理西湖水害。他们的一次次接力,把杭州建成让马可波罗惊叹的都城。

余秋雨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将文化古迹与人生真谛,融入在优美动情的散文里。跟随余秋雨的文字旅行,比起你茫然地匆匆走过,更能丰富你的生命。

读《文化苦旅》,能让你从文字中获取新知,在阅读中跨过平庸,从而获得人生的进取。

04 最后

曾有人问余秋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个关系如何?”

余秋雨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没错,路就是书,书便是路。

余秋雨行遍阳关雪、都江堰、西湖梦、白发苏州……把人间景致都留在了文字里。

翻动书页,顺着文字划过眼帘,跟随他品味淳朴的乡情,感悟王者的孤独,了解流放的沃土,理解漂泊的寂寞,从灵魂深处触摸历史,触摸一块块孤傲、悲凉的墙砖。

读余秋雨的文字,会让你有浸满“文化”的阅读享受;这样的行走,既是文化的朝圣,也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朝圣。而阅读的过程,就是你不断地找寻自己的过程。

-END-

“博库共读”,组团抵抗拖延症

快来和博库君一起看书吧~

活动时间:8月5日-8月11日,共七天

共读任务:

● DAY1:忙碌的周一 第一章 牌坊-道士塔

● DAY2:冷漠的周二 第二章 莫高窟-杭州宣言

● DAY3:心烦的周三 第三章 黄州突围-宁古塔

● DAY4:疲倦的周四 第四章 抱愧山西-鱼尾山屋

● DAY5:放松的周五 第五章 北极寒夜-谢家门孔

● DAY6:愉悦的周六 第六章 巴金百年-佐临遗言

● DAY7:闲暇的周日 第七章 寻石之路-祭笔

热爱读书的你,博库君一直在等你。

你点的每个在看,博库君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