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千里马遇伯乐的句子怎么写(千里马遇伯乐的句子)

千里马遇伯乐的句子怎么写(千里马遇伯乐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如果你是千里马,请不要悲观、不要气馁、动起来,用勤奋和坚持,去召唤伯乐来到你的身边,带领你一起奔向胜利,走向成功。

在高中毕业考大学的前夕,她对自己报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依然没有明确的方向。一天,在高中同学的撺掇下,她陪着好友一起赶往北京广播学院报名。一路上,她都是一副陪太子读书的心态,不急不慌、神情自若。她不会想到,原以为无关紧要的“走过程”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自此,她走上一条从来没有想过的靠嘴吃饭的职业道路。在北京广播学院的传达室,在报名的间隙,她碰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视力不太好,恰好那天又没戴眼镜,将头深深地埋在报纸里,吃力地一个字一个字移动,不时抬起头,揉揉发涩的眼睛。

  她本来也就是抱着玩的态度来的,看到这个情形,暗暗在心底鼓起勇气,上前小声问候老人,主动请缨给老人读报纸。老人闻声抬起头,和气地笑笑,问她缘由。她有些羞怯:“您老耳濡目染应该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你猜猜我能不能考上?”

  她读完报,老人依然微笑着说:“孩子,大胆考吧,你考北广八九不离十。”老人的话让她一愣:自己行?但她相信,眼前这个和自己不沾亲不带故的和善老者不会骗自己,也没有必要欺骗自己。那一刻,她的内心闪耀起了梦想的光辉:我要进军北广!

  充满了自信的她像是换了一个人,考试也出奇地顺利,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而让她最惊讶的是最后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中,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竟然是当初给她指正读报感觉的老人。经打听,她方知此人就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著名教授张颂。正如张老师预言那样,她在这种录取率极低的残酷PK中成功了。

  她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后,在授业恩师张颂的带领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滑稽的趣事或许在于,她必须从头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一些声母、韵母每天都要反复地练习。她每天早晨六点准时起床,然后来到北京广播学院的小树林里练声,然后大声读《人民日报》,从头版读到最后一版,这样的过程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每次读完后,都是一身汗水。但她从不偷懒,坚持了整整四年。

  毕业后,她并没有留在北京工作,而是被分到了江苏电视台。在江苏电视台的日子里,她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干过主持人、记者,而在所有的历练中,她认为自己最适合从事的工作仍然是新闻主播。勤奋是她的本色,即使后来当上央视的主播,她也一有空就翻看《新华字典》和《汉语成语词典》。她已经能够认识《新华字典》的所有字,并能说清楚每个字的意思。

  除了熟读字典和词典,她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拿一个笔记本,见到好的语言总会随手记下来,有时候和朋友谈话中忽然迸发的灵感,她也会详细地记录。在她看来,要想在央视《新闻联播》中不出任何差错,必须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

  走上播音工作岗位20年,她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标志之一,她的出镜率高到让她世人皆知。

  她的名字叫李瑞英。最近,在一所大学的演讲中,李瑞英除了承认个人的努力之外,对当初肯定自己、领自己上路的伯乐张颂恩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没有张颂老师当年的肯定,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人生路上,渴望成功、期盼梦想照进现实的我们经常会抱怨没有伯乐、人生十字路口没人拉自己一把、关键时刻没有仙人指路或者高人相助。结果呢,自己耽搁了自己。其实,经常会这样,于无声处遇伯乐,伯乐脸上没写字,我们内心无限期盼的贵人,常常不在鲜花旁,却隐身柳阴之中,静候你来。

我们每个人都很平凡,但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不平凡的梦想,渴望获得掌声和成功。如果你还没有胜利,那么就请你在肯定自己是千里马的同时,不要放弃,再坚持一会,再勤奋一点,伯乐会听到你的召唤,来到你的身边,激励你成就你。

千里马终会遇到伯乐

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也都希望自己能遇到相马的伯乐。千里马遇到伯乐并不是概率事件,而是一个真命题!马厩里有许多马生活在一起,唯有千里马与众不同,所以它才会被伯乐发现!

单位里的二把手,最近刚刚高升!细数她的经历也算的上励志故事了!

而立之年调入本单位,中层领导,未婚,充满对工作的热情,熬夜加班做材料,第二天依然精神抖擞早早到岗!工作努力,自然业绩优异得到众人一致好评!

凭借着一腔热血和认真踏实的态度,很快得到提拔!

职位越高,责任越大!怀有身孕的她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对待工作丝毫不敢懈怠,单位里一些年长的同事劝她身体要紧,她笑笑说,没关系!

产假结束她的状态并不好,一边是年幼的孩子,一边是繁重的工作,加之身体没有恢复到之前的状态,整个人压力山大,但是优秀就像流淌在骨子里的血液一样,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她一边调整自己,一边参加各种活动,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这匹千里马,为自己积攒了许多的能量,只为一朝进入赛场,夺得桂冠!

在最近的一次选拔赛中,她以领先第二名6分的成绩,顺利入围!有人说她运气好,也有人认为有猫腻,但当那厚厚的一沓证书摆出来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是默默地为她鼓掌!

千里马终究于野马不同,伯乐终会发现他的千里马,每个人都有成为千里马的可能性,伯乐正在寻找你!只要你足够优秀,终会闪光,走向属于你的赛场!

鉴赏|千里马与伯乐

齐白石和他的弟子们

相声里有一句——“没有君子,不养艺人。”这是旧时相声艺人捧观众的话,旧时艺人都是在街市巷口卖艺,收入多少全靠观众自愿付钱,如果不是君子,就会白看卖艺而不掏腰包,艺人就只能饿肚子了,所以只有君子打赏艺人,他们才能生存下去。

艺人的成名之路,离不开君子的扶持。举凡有能力抬爱别人的人,本身也多是德艺双馨,他们不仅慧眼识珠,还将这种扶持精神薪火相传,形成“贵人生态链”。

徐悲鸿和齐白石合影

中国书画圈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即讲究画派与传承。没有名师名派加持,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师很难出名。特别是上个世纪的画坛,随便讲一个大师,就能在他背后找出一串名家贵人。他们要么是师徒关系,要么是知己好友,要么就是伯乐与千里马。

李苦禅的伯乐:齐白石

李苦禅与齐白石合影

1923年,24岁的李苦禅敲开了齐府的宅门,恳请齐白石收他为徒。穷苦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了解李苦禅学画的艰辛后当即就同意收徒,并对这个勤奋刻苦的学生格外照顾,一分钱学费没收,反而给他买各种绘画用具,平日学画晚了就留他吃饭。

李苦禅 《兰石八哥图》

一天,李苦禅拉车到王府井大街,路过一家书画店,恰遇齐白石从店里出来,李苦禅拉车想躲开,却被齐白石喊住:“苦禅,还不过来,送我回家。”李苦禅慌忙说:“我给老师丢脸了……”齐白石正色道:“丢谁的脸?谁不知我是鲁班门下出身,靠劳动吃饭不丢脸。”

李苦禅

后来,他叫李苦禅把租来的洋车退掉,让他搬到自己家,腾一间厢房给他住,并挑出他的几幅画,亲笔题款,送去画店。画上有了大师的墨宝,熠熠生辉,被争抢一空。李苦禅脱离困境,从此一心一意学画,尽得老师的艺术精髓。

齐白石的伯乐:陈师曾

陈师曾

齐白石初到北平时的遭遇和李苦禅相似,穷到租不起房、买不起画具。因木匠出身,画风质朴,齐白石遭到北京画坛的冷落和排挤,辛苦创作的作品只能拿来摆地摊。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在琉璃厂偶见齐白石“自出己意、大刀阔斧”的篆刻,大为赞叹,还辗转找到住在法源寺的齐白石,两人一见如故。

陈师曾《林泉幽致辞屏》 四屏条 1916年作

在陈师曾的引荐下,齐白石得识姚茫父等画界名流,眼界渐开。齐白石还听从陈师曾的劝告开始变法,弃八大一派冷逸画风,转学“扬州八隆”、吴昌硕一派,并自创“红花墨叶”一格。陈子庄在《石壶画语录》中曾有生动的描述:“齐白石早年画美人,人称‘齐美人’。陈师曾见后道:‘你天性疏放,笔下出丑相,怎能画美人!应当学大笔写意画,以丑为美。’”陈师曾还从友人处借得二十幅吴昌硕精品,给齐白石学。

三年后,齐白石学成出户。陈师曾帮助他在日本开了一个画展,将他画的价格订得比吴昌硕的还高。日本人见后大惊,认为齐白石的画很好,但碍于高价,只得偷偷来中国收买。陈师曾得此消息,立即电告国内,将国内所陈列的齐白石的润格提高二十倍。这样一来,展览会上的齐画悉为日本人购去,齐白石的名气也由此大涨。他本人也承认:“这都是师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

齐白石《贝叶草虫》

陈师曾去世后,齐白石痛苦不已,并作诗:“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牛鬼与蛇神,常从胸底会。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我言君自知,九原毋相味。”其情之真,其意之切,可窥一斑。

齐白石的伯乐:徐悲鸿

齐白石

除了陈师曾,徐悲鸿也是齐白石艺术道路上不可忽略的伯乐。

“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吾心手出异怪,鬼神使之非人能。”这是1932年齐白石赠予徐悲鸿一幅山水画中的诗句,真挚地道出了齐白石与徐悲鸿的相互推崇和深厚友谊。在齐白石与徐悲鸿数十年的交往中,这样的画作、书作、信札等还有很多,他们之间情真意厚、惺惺相惜,成为20世纪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徐悲鸿 《六骏图》设色纸本 镜心

1928年,徐悲鸿受邀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一职。他一眼就看出了齐白石画的艺术价值:格调清新,妙法自然。在画展上,率先把“徐悲鸿定”的字条挂在齐白石画下。此后,他为齐白石编画集、写序,送到上海出版,又三次到跨车胡同齐白石寓所中拜访、邀请齐白石为教授,并每日派马车去接。徐悲鸿对学生说:“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一位丹青妙手媲美,他不仅可以做你们的老师,也可以做我的老师。”他高调地将齐白石推上了艺术的高台。

徐悲鸿与齐白石合影

齐白石与徐悲鸿两人尽管一个是留学法国的海归精英,一个是从中国乡间成长起来的大师,两人背景各异,年龄悬殊很大,艺术风格也差异较大,但是却丝毫不妨碍两人至真至纯的艺术交往和在传统艺术探索创新的道路上肝胆相照。徐悲鸿慧眼识才,而齐白石的艺术也广纳博收,具有宽广的艺术胸襟。齐白石曾多次对身边亲友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

徐悲鸿的伯乐:康有为

徐悲鸿为康有为绘制全家福《康南海六十行乐图》

徐悲鸿一生学贯中西、曾在数所著名艺术院校执教、任校长,称得上是当时美术界首屈一指的领袖人物,经他提携、日后扬名画坛的艺术家众多。那么,谁又是他背后的贵人呢?

徐悲鸿与康有为合影

徐悲鸿早年客居上海,上海犹太裔房地产大亨哈同征集仓颉的画像,为了生计,徐悲鸿精心画了一幅应征。哈同请康有为鉴定,康看过后,大为赞赏。很快,徐悲鸿与康有为建立了师生关系,成了康有为的“入室弟子”,住在辛家花园康宅。

康有为

康有为不仅精通文理经史,亦是书画大家。徐悲鸿客居康宅时,康有为拿出自己珍藏的古今善本图书、绘画、金石、碑帖、雕刻,供徐观览,并一一讲解。康有为常在花荫下喝茶,手捋胡须,观看爱徒屋内用功。在老师的指点下,徐悲鸿造诣日深。

康有为书法

康有为是最早提出“美术革命”的人,他创新中国画的思想对徐悲鸿影响甚深。徐悲鸿美术观念的形成,并最终成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

苏轼:相识满天下,不如知己三两人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大喜大悲看清自己,大起大落看清朋友。

《红楼梦》里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己一个也难求。

苏轼这一生,相识满天下。

但大多数人都只是他人生的旁观者,笑看他起落沉浮,辗转飘零。

只有几个知己好友,惜他才华,懂他疾苦,与他并肩而行,休戚与共。

都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大浪淘沙,筛掉的是砂砾,留下来的才是金子。

人这一生,何须朋友遍天下,只需要这几个知己,便足以慰平生。

01

赏识提拔你的人

北宋嘉祐二年,20岁的苏轼随父兄进京赶考。

这一年,不喜旧文啰唆陈词的欧阳修主持此届会试,力图变革文风。

宋代科举,以贡考为常科,学子需作诗、赋、论各一篇。

苏轼写就《刑赏忠厚之至论》,由梅尧臣呈与主考官欧阳修。

欧阳修读得惊喜连连,本欲将他置于榜首,但因卷子密封,又疑是弟子曾巩所做,为避嫌,将文章抑置第二。

再考《春秋》对义,苏轼得第一。

三月十四日发榜,苏轼中榜眼,依例要致书谢各试官。

欧阳修阅毕大呼:“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再拜读苏轼其他文章,他大叹:“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

被德高望重,满腹经纶的欧阳修力荐,苏轼一出场就惊艳了整个大宋。

此后的岁月里,苏东坡受教于欧阳修十六年,两人亦师亦友,惺惺相惜。

他们在朝堂上共进退,在学识上共切磋,精神上彼此慰藉。

这十六年间,苏轼先后任凤翔签判、直史馆、杭州通判等职,无论行至何处,都会给欧阳修去信,聊聊生活,一吐衷肠。

欧阳修病逝后,苏轼写下《西江月·平山堂》:

苏轼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凄切思念之情,令人潸然泪下。

欧阳修于苏轼,是恩人,更是知己。

两人之间隔了三十年的岁月,却依旧能彼此欣赏与成全,其情谊之深厚,被传为千古美谈。

千里马遇到伯乐,方能奔腾千里;人生遇到良伴,方能少走弯路。

一个真挚的朋友,不仅是前行路上的伙伴,更是指引你方向的星辰。

他懂你难处,惜你才华,并竭力托举你的前程。

漫长人生路,遇到赏识、提拔我们的朋友,是我们一生的幸运。

02

与你志趣相投的人

庄子途经惠子墓地时,对随从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郢地有个人把苍蝇大小的白泥抹到鼻子上,然后让一个名叫匠石的人,用斧子削掉这个白点。

匠石运斧如风,一下就把白点削去,而郢地的人面不改色,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国君知道此事后,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

匠石拒绝了,他说:“我的技术确实可以做到削去掉鼻尖上的小白点,但是那个和我搭配默契的伙伴已经不在了。”

庄子由此感叹道,“自从惠子离世后,我也很久没有可以一起论辩的人了。”

棋逢对手、志趣相投,无论哪一种相遇,都是人生之幸事。

苏轼名满京城后,交友遍天下。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轼遇到黄庭坚岳父孙觉,孙觉拿出女婿作品请苏轼指点一二。

苏轼一见大为欣赏,与黄庭坚引为知己。

北宋元祐元年,两人在京城会面。

接下来的三年时间,他们朝夕相伴,切磋诗文,单是相互唱和的诗词就达百篇。

后来苏轼命运急转直下,一直在被贬谪的路上。

黄庭坚也毫不避嫌,经常给他写信诉说思念,甚至因为总是跟他站在同一战线,数度被贬,飘零流离。

不能见面的日子里,两个老朋友互相写信,经常遥对诗赋。

苏轼仰慕黄庭坚的才华,黄庭坚感念苏轼的知遇之恩,两人神交十余年,早成人生挚友。

苏轼离世后,黄庭坚哀恸不已,只要身逢盛景,便会不自觉伤感。

相识满天下,不如寻一与你道同契合的朋友。

就像鲁迅曾写给瞿秋白的那句: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之。

茫茫人海,知己难得。

当有默契的两个灵魂相遇,孤独就有了解药。

无谓身份地位之差,更不拘泥于世俗的羁绊,心之所向,欢喜自然。

03

得意时点醒你的人

画家黄永玉,一直很欣赏剧作家曹禺的作品。

但后来他发现,曹禺有了些名气后,作品大不如前。

黄永玉当即提笔给曹禺写信,字字犀利:

“我不喜欢你解放后写的剧本,一个也不喜欢。因为你的心不在戏里,你被势位所误,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

黄永玉的直言直语,让曹禺重拾初心,清醒创作,达到另一个高峰。

看过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比阿谀奉承更容易的事,也没有比说真心话更困难的事。”

甜言蜜语易得,肺腑之言难求。

北宋画家文同是苏轼的老乡,两人于岐山下相遇,一见如故。

文同曾感叹:“世无知我者,唯子瞻一见,识吾妙处。”

文同不仅懂苏轼,也是那个时常对苏轼直言相谏的人。

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常心直口快地针砭时弊,并作诗词寄给文同。

文同却说,“愿君见听便如此,鼠蝎四面人恐伤”,他告诫苏轼,让他在官场不要过分标新立异,容易遭人暗算。

苏轼不得志之时,在《戏子由》一诗中宣泄不满。

文同又和诗一首:“君子道远不计程,死而后已方成名”,劝苏轼人生路长,不必在意一时得失。

古人说,君子因誉而情疏,因诤而友密。

朋友不在多,而在于是否对你交付真心。

真正的朋友,会在你得意时点醒你,眼看你行差踏错时,他们会拉你一把,助你远离祸患。

人生路上,他们永远是指引你的明灯。

04

低谷时为你雪中送炭的人

作家牛皮明明说,人生如四季,春风得意之时,一日看尽长安花;困顿失意之时,独钓寒江之雪。

命运的寒霜,总会在不经意间降临。

公元1080年,苏轼正在经历人生的至暗时刻。

因为“乌台诗案”,他在大年初一,万象更新的新年,与长子苏迈离开京城,欲往被贬之地黄州。

之前他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名声显赫的政治家,之后他是边远地区的流放者,是落寞飘零的异乡人。

在黄州,他任团练副使,一家老小十几口人,寄居在破烂的寺庙里,靠着他微薄的薪水度日。

此前围绕在身边的人,早已作鸟兽散——有些是被他得罪的,有些是急于与他撇清关系的。

然而老朋友马正卿,却一直关注他的消息,一路追随他到了黄州。

也正是这位老友的相助,苏轼有了黄州东坡的一片荒地。

马正卿还出钱出力,在荒地上为苏轼建起房子,让他有了容身之所。

马正卿怕老朋友难过,还特意逗留了一段时间,直至苏轼走出人生低谷。

此后,苏东坡发明东坡肉、写下千古名篇《赤壁怀古》,蜕变为世人眼中那个洒脱达观的“东坡居士”。

苏轼一生,放纵不羁,唯独对朋友马正卿说:希望将来,能够涌泉相报。

沈从文曾说:大喜大悲看清自己,大起大落看清朋友。

有的人,你风光无限时,他们不一定会与你并肩而立,当你深陷困顿,他们却会第一时间站出来为你分担。

温一壶热酒,说几句体己话。

即便沉默无语,也可以修复一颗满是裂痕的心。

时间如大风,会吹走柳絮浮萍。

生命中的许多遇见,都是过眼云烟。

唯有那些大雨中为你撑伞的人,顶着风雪来看你的人,值得一辈子珍视与感念。

相识满天下,不如得知己二三。

点个赞吧 ,往后余生,几杯薄酒,三两好友,足以慰风尘。

玉遇有缘人,伯乐不常有

都说玉遇有缘人,其实人也是一样。有缘之玉,才可能相遇相知。在芸芸众生中,玉选择了你,你选择了玉,从中能品出人生至理。聊起玉,总离不开玉缘二字,相比金银珠宝。玉8000年来,贯穿华夏文化,从未停歇。如果玩人不懂玉。那该是多么的悲哀。

不懂玉的人认为玉就是一块石头,而懂玉的人才能看清它的价值。这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玉如千里马,懂玉之人如伯乐,千里马还需伯乐赏识,才能绽放其光辉。

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因为世界上充满了太多诱惑,自身充满了太多欲望。世间有美玉无数,而我只选其中一块,人与玉不离不弃。在相互伴随中,玉越发细腻温润而如果奢求得太多,就如同玉有了杂质,哪怕这一点瑕疵,也会使一块美玉大打折扣。

在哲人眼中,世间万物是相通的,人生来如一块璞玉。天然淳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风雨的洗礼。从而刻下道道岁月的痕迹。有的人变得棱角分明,将自己雕琢成一块美玉。在春秋花月间,淡泊优雅。

有的人依然不饰雕琢,朴素本真。走过漫漫一生,淡淡而来,淡淡而往,任岁月蹉跎,仍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对生活充满慈悲,眼明心亮。

做人应该简单一些。一抹淡妆,如同锦上添花,而浓妆艳抹,则如玉做了假,反倒坏了。生在人世间,讲人情来往,讲金钱利益。想要寻一个清净的环境,已属非常不易,还要想要成为一个纯净的人,则更难。纯净者如一块儿上好的白玉。高洁纯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好玉如同好人。若遇到懂的人,一块儿并不起眼的璞玉,也能成为和氏璧那样的珍宝。而遇到无缘的人,只能做一块顽石。藏于市井与山林。正所谓知己难求,玉缘不到。玉宁愿再等一生一世,甚至生生世世。

所以一块玉,常常有两种对立的境遇。或受到最真挚的呵护,或忍受最寂寞的煎熬。识玉者,世间少有。机会常常在不经意间逝去。不管是识玉还是看人,都需要拥有世间难得的慧眼明心。如果玉缘到了,千万不要错过。

我是从事和田玉行业30年的卫喜珍,在这里与你共赏国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