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孔子反对暴力的句子简短(孔子反对暴力的句子)

孔子反对暴力的句子简短(孔子反对暴力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孔子,妥善化解暴力教育

最近,我们家隔壁的孩子,几乎天天都听到她被骂,甚至有时候会挨打, 比如早上她不愿意起来,妈妈就扯着嗓子骂了,“还不起来,迟到了,可不要怪我了!”一会儿听到孩子“哇哇”的哭声,不知道什么原因又挨打了。几次见过邻居,他总是搬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一套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说,打孩子最多只能作为威慑孩子的手段,不能做为让孩子听话的手段。孩子经常处在挨打的阴影下,以后的心理成长肯定受影响。战国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慎到讲,“孝子不生慈父之家”。那么,如何处理棍棒的教育的关系,还得从孔子说起。

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被后世尊为“宗圣”。也是千百年来出名的大孝子,却因“孝”惹得老先生生气。

话说这天,曾子求学归来,看到父亲在菜园子锄草,赶忙上前,接过锄头,撸起袖子干起来,带给老父亲满脸幸福感。可是,心是好的,技术不到位。曾子不小心锄歪了一株瓜苗,看了父亲一眼,低头等着受罚。老曾见状勃然大怒,瓜苗少一棵,就是少了一个瓜,就是少了一份收入,学费就没了着落。一定要给曾子点颜色看看,长点记性,左右也没啥顺手的东西,只找了根大棍子,劈头盖脸打来。注意,是大大大棍子。这下危险!危险!危险!

曾子呢,认为自己有错在先,只要父亲能解气,粗棍子又如何。于是,脑门硬接了这一棍。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曾子就被打晕了。好大一个包,有没有流血不知道,但疼是肯定的。

歇息了几天,赶紧去拜见孔子赶功课。谁知门外就被孔子拒见。曾子摸了摸隐隐作痛的脑门,很奇怪。这件事情,《孔子家语》有记载。孔子举了一个例子。说,舜帝是大孝子,他是怎么做的?舜的亲爹瞽叟很糊涂,听从舜的后妈,三番五次要害死舜。舜毫无怨言,需要他干活的时候他随叫随到。瞽叟拿小棍子打,他一动不动,如果瞽叟换了大棒子打,舜赶紧就跑了。为什么?因为舜不愿让父亲背上杀子的恶名。

孔子告诫曾子说,“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意思是不管你是否理屈,父亲用小棍子打你,你就坦然受之;如果换大棒子打你,赶紧逃走。如果父亲因为一点小事打死儿子,该当何罪?这就不是孝了,而是愚孝。

现代社会溺爱孩子成为普遍现象,特别是老人,对待自己的孙辈更是听之任之,恨不得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如果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性格及良好习惯的养成毫无益处,反而是害了他们。这也是一种“过犹不及”。适当的棍棒教育还是应该的,不然小孩子犯错难长记性。一味的纵容和溺爱,养出来的大多是“熊孩子”。孔夫子的观念时隔两千多年,仍有一些可取之处。

《论语》小悟: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以德制暴,为上策。

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是孔子的学生,

在鲁国为官,

非常有权势。

这个人可能品质不怎么样,

嫉妒自己的同门师兄弟子路,

于是就到鲁国权臣季孙氏那里,

说子路的坏话,挑拨是非。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

叫子服景伯,

当时也在鲁国为官当大夫,

他对公伯寮的无耻行为看不惯,

非常想干掉公伯寮,

于是就去找孔子商议此事。

子服景伯对孔子说,

公伯寮在季孙氏那里说子路坏话,

季孙子也已经被他迷惑了,

这会给老师带来麻烦的。

现在我手中掌握的权力,

可以将其置于死地,

让我去杀掉公伯寮,

让他暴尸街头,以绝后患吧!

孔子听了子服景伯的建议后,

毋庸置疑,

肯定是不会同意子服景伯这样以暴利去解决问题的方式。

于是就教导子服景伯说,

道将要实行,是天命决定的;

道将要被废弃,也是天命决定的。

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孔子的意思是大道在天,

不是像公伯寮这样的小人,

就能改变天意的。

我们不能以暴制暴,

以暴制暴是不可能解决实质性问题的。

孔子认为德行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暴力虽然可以暂时压服一部分人,

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尤其是在推行“大道”这个问题上,

更不能诉诸暴力。

因此

孔子坚决地拒绝了子服景伯的建议,

更是教导他不能肆意乱为,

而应在德的规范下谋求问题的解决。

以暴制暴,暴永无宁日,

以德制暴,暴终将绝迹,

为孔子的大智慧点赞!

孔子,原来也是“孤勇者”

作者:大梁如姬

一首《孤勇者》,触及了少年们的内心。何为孤勇?用孔子的话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用孟子的话说,是“虽千万人,吾往矣”。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的一生,都在践行孤勇者的信念。或者说,从另一个角度看,完全就是在致敬我们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

孔子是怎么“当上”孤勇者的呢?孔子生活在鲁国,到50岁左右,因为才华高、名气大被鲁国贵族聘任为大官。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孔子看到鲁国的很多弊端,就见缝插针地把弟子们都安排进了朝廷的各个部门,着手改革国政。本来,孔子凭着高超的政治智慧,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但孔子在政坛上的根基并不深,鲁国几个把持朝政的大贵族发现自己被针对后,就对孔子施加了冷暴力,再加上各种外力的阻挠,他提的所有意见,都没人搭理了。孔子知道在鲁国混不下去了,于是有了世界那么大,他要去看看的想法。

当然,也不只是看看,他还想给它们修理一下,改造一番。

孔子的时代,权力的蛋糕被贵族阶层瓜分得差不多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已经崩坏,像一川湍急的浑水。而那些贵族还在忙着从穷人那里搜刮更多资源,充实自家的利益,完全没有礼义和仁爱之心。没人在乎别人吃不吃得饱,会不会挨冻,也没人关心底层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整个世界看起来糟糕极了。孔子觉得,这个世道病了,而他想当治疗的医生。可是,他在鲁国开出的处方被强行撕了,此路不通,他只好调转方向,打算去别的王国试试看。

兜兜转转走了好多地方,可时代的车轮陷到这儿,整个大环境都和鲁国差不多,并没有哪个大王相信孔子手里真的握了一张治世的良方。所以,孔子以60多岁的高龄,常年奔波在路上。他带着一群信徒,一会儿被困在卫国的内斗里,一会儿在陈蔡一带被人围堵,一会儿被宋国人恐吓驱赶,好不容易跑到了郑国,又跟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东门口,满是孤独、疲惫。这副形象,还被郑国一个嘴损的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路被一个看门人问:“你打哪儿来啊?”子路说:“从孔子那儿来。”这人想了想,孔子我听说过呀:“就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吗?”明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算是给了孔子一个精准的评价。子路把路人的点评告诉了老师,孔子听了笑着说:“如果世道好,我们也可以坐在家里吃肉喝酒吹吹风;正是因为世道不好,一路都是荆棘和险阻,才需要我们这样的人出来改变它。”自此以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算是成了孔子的标签,这样一个勇敢的逆行者,才是真正的孤勇者。他穿梭在暗巷里,不向任何困难妥协,即使在陈蔡一带绝粮了七天,面对身体巨大的饥饿感和濒死的威胁,他与绝望对峙的办法,仍是以优雅的姿态,一边弹奏乐曲,一边向弟子们讲述“君子固穷”的道理。“谁说满身污泥的不是英雄”呢?正是因为这样,孔子才成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成了刻入中国人DNA里的文化符号。

虽然孔子也很推崇勇敢,但为了因材施教,孔子对勇敢的品质还是提了很多附加条件。徒弟子路是个武功高强的勇士,他天不怕地不怕,凭着一身武艺,徒手都敢跟老虎打架,孔子担心他最终走上逞勇斗狠的邪路,决定敲打敲打他。所以,子路问君子是否崇尚勇敢时,孔子回答说:“君子觉得懂得义比光有勇力好。一个权力大的人如果只有勇敢而不讲义,他就会作乱;一个普通人如果只有勇敢而没有义,他就容易变成盗贼。”孔子还经常说,只勇敢不懂礼就容易闯祸,只好勇敢不好学的人,就容易乱来。为了纠正子路的狂勇,孔子可算操碎了心。毕竟,勇敢的人都不怕死,但人一定要惜命,死也要分有没有价值,是不是为了道义而死,不能轻易为小事丢了性命。

来源: 《光明少年》杂志

关闭孔子学院,苏纳克举起“第一刀”!中国有3个应对方法

就在外界关心英国新任首相苏纳克上台后对华政策到底如何之时,英国安全事务国务大臣图根哈特的一则发言引起轩然大波。图根哈特表示,为防止中国对英国进行“文化渗透与思想、意识形态颠覆”,要关闭英国的中国孔子学院,这则消息发出后便引起英国社会反弹,有人欢呼鼓掌有人坚决反对。其中苏格兰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认为,图根哈特的权力实际上越过了宪法赋予苏格兰的权利,按照宪法规定,教育权利属于苏格兰地方政府,因此,目前苏格兰地方政府及大学对于图根哈特关闭孔子学院的这一要求持反对态度。目前,双方仍处于焦灼状态,且不管英国国内社会如何纷乱,从关闭孔子学院一事基本上也可以判断出,苏纳克上台后的对华态度一定非常强硬。

首先,从苏纳克的多重身份角度而言,他上台一定不逊色于特拉斯,这也就意味着,苏纳克在对华态度上还是比较激进强硬的。

第一,苏纳克的第一重身份是英国首相,尽管苏纳克在特拉斯执政45天短暂的政治生命之后,从其留下的政治空当趁机而杀,但仍然不可否认的是,苏纳克与特拉斯的关系以及对于特拉斯对华政策的延续性仍相当坚持。从特拉斯给苏纳克的贺信便可见一斑,特拉斯告诉苏纳克称:“让我们团结起来,我顶你”,因此,作为英国首相的苏纳克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英国的对华态度。

第二,苏纳克的另外一层身份则是,苏纳克持有美国绿卡。尽管苏纳克在竞选首相时党内就有人表示,苏纳克持有美国绿卡仍竞选英国首相,难免令人怀疑苏纳克到底是为英国服务还是为美国服务。当时苏纳克便表示,自己是真正的英国公民,只因有产业在美国,而持有绿卡只是为了方便更好地工作。这一表态也只能听听而已,苏纳克作为英国首相也是亿万富翁,既然持有美国绿卡也就意味着实际上苏纳克也是美国的纳税人。苏纳克既是亿万富豪又是英国现任首相,其与美国的关系不会只是工作上的关系,因此,从这一层身份属性而言,苏纳克作为拥有美国绿卡的英国公民及英国首相,对华态度强烈也不出人意料之外。

第三,苏纳克是信奉印度教的印度裔英国公民,尽管并不是出生于印度,但苏纳克信奉的宗教却是印度国教,这也表明苏纳克在宗教层面于印度保持高度契合与关联性。以目前的中印关系而言,如果能够让英国政策更加趋向于对华强硬,对印度而言当然能够获取足够多的对华砝码,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苏纳克对华持有强硬态度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其次,苏纳克对华的强硬态度还是因为当前英国自身的国家利益。无论是从英国历史还是目前的现实而言,英国对待中国时确实处于非常复杂的感情中,1840年英国想要向中国贩卖获取超额利润,结果针对中国发起远征,也就是第一次战争。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英国以“日不落帝国”的威慑力对中国进行肆意欺凌与掠夺,长久以来养成高高在上对待殖民地国家的心态,使得英国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一直没有摆脱过去的阴影。

如今,中国的崛起与强大不仅表现在经济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也表现在全球文化等软实力影响上,这确实让曾经的霸主英国感到非常难受,当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又用传教士与《圣经》的方式打开中国社会的思想。如今看到中国开设的孔子学院在英国遍地开花,英国当然会把自己当年用在中国身上文化奴役的方法比拟为如今的中国孔子学院展开的文化交流,因此,这种历史与现实的错位让英国在面对中国时,找不准自己的历史定位。这种文化与政治层面的焦虑感也使得苏纳克上台后,即使想扭转英国的对华态度也是万万办不到的,关闭孔子学院既是苏纳克当年竞选的口号,如今又变成他履行自己诺言的具体行动。

最后,从英美特殊关系的角度而言,在苏纳克刚刚就任英国首相之时,美国总统拜登就给他打电话并明确表示,美国与英国要共同应对“中国威胁”,对于这一表态苏纳克当然心领神会,因此,这才有了关闭孔子学院的这一风波。

总而言之,从关闭孔子学院一事也可以断定,苏纳克的对华政策一定会继续延续特拉斯时期的对华强硬态度,甚至会出现不理智的做法,对此中国也应做出应对。

第一,不搭理英国。如果说美国对华打压的无理智行为宛如“中二青年”,如今英国对华的强硬态度无非是沉湎于过去美好回忆的迟暮老人,中国根本不用搭理英国,越搭理越给英国造成返老还童的错误印象。

第二,虽然不搭理英国,但中国在该表现出强硬的方面还是要表现出自己的强硬态度。除了在外交层面进行抗议与交涉外,同时也可以在其他各个方面展开严厉的反击,毕竟如今美国与英国已经勾结在一起并对华亮出獠牙,中国也不必文质彬彬。毕竟中国开设孔子学院,一方面是为了传播中国传统的优良文化,另一方面也千万不要忘记孔夫子的话,正所谓以直报怨。

第三,英国关闭孔子学院这种不理智的行动,一方面说明目前英国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想要建成所谓的“全球英国”确实只是笑话,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的影响力如今确实已经到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地步。面对英国这种频频想要“碰瓷”中国,希望通过挑衅中国证明自己仍然强壮的做法,中国最好的回应便是做大自己,做优自己。当英国觉得自己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以致于高不可攀时,英国的立场必然会出现根本变化。因此,如今英国的这种挑衅行为只是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的小绊脚石,根本不会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只要将小硌脚石从鞋子里面倒出来,中国仍然能够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