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描写清洗码头的句子唯美(描写清洗码头的句子)

描写清洗码头的句子唯美(描写清洗码头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1000吨!守护碧海银滩,从清理海漂垃圾开始

潮新闻 共享联盟·北仑 沈焰焰 记者 周松华 通讯员 柳俊俏

宁波钢铁200吨,北仑电厂200吨,海靖环保200吨……

这些企业在干嘛?

原来,是在认领海漂垃圾的清理任务!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东海之滨的宁波北仑启动全域清洁海湾行动,9个沿海街道、77家涉湾滩企业、12支志愿者队伍全面动起来,对近岸海域存量垃圾展开专项攻坚,目标在今年年底前,清理海漂垃圾1000吨以上。

北仑,向海而生,因港而兴,海洋是靓丽的生态资源,区内海域面积达20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00公里。

近年来,北仑大力推进海湾建设,持续开展入海排污口整治和绿色港口打造,尤其是累计投入21亿元启动梅山湾综合治理,将昔日海水浊、荒滩多的寂寥海岛,打造成为“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成了长三角唯一的近海蓝色海湾。

时下,梅山湾畔,海风轻柔,花海绵延,配上标志性的红桥蓝海,吸引了无数区内外游客前来打卡。

“我们有好的资源,更需要做好保护文章,让海一直蓝,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北仑生态环境部门主要负责人说,政企社联动,率先打响规模化、专业化、全民化的清湾行动,为的就是保护海洋环境、升级亲海品质,这也是落实海上“两山”理念、打造“人海和谐”新高地的深度实践。

该负责人介绍,海漂垃圾大多不易降解,它们会随着洋流漂入海湾,潮落之后便会滞留在岸滩上。且相较于普通垃圾,海漂垃圾受重视程度不高,公众的“净滩”意识也较为薄弱。

所以,清湾之仗,到底怎么打?

北仑现有湾滩46个,涉及26家企业,20个公共岸滩。为此,此次专项攻坚行动将以沿海村庄、入海河流附近、风景区、轮渡码头等人口聚集、垃圾管控任务重的区域为重点。

首先,是以街道属地街道为主体推进存量垃圾清零、完善收集处置设施。在垃圾明显减少、处置安全高效的基础上,实施湾滩“分类分时分责”管理,并分段分片明确“湾(滩)长”,逐级压实责任,形成长效机制。

“按重要程度,我们把湾滩分为三类,位于居民区、旅游景区的,一周清理一次;一般的公共湾滩、港口码头,一月清理一次;其他周边人口稀少、交通设施尚未完善的,一季度清理一次。”春晓街道发展服务办副主任林凯介绍,每天的涨潮时期、每年的旅游旺季也会加强巡查和清理。

针对企业内部的滩涂海塘,则由企业挑担负责保洁工作。经排摸,主要涉及77家企业,北仑区域内宁钢、台塑等大型企业,均认领了两年清理200吨的任务。

同时,北仑“两山”环保基金会捐赠了100万元,支持公共湾滩日常巡查保洁。光大环保能源(宁波)有限公司、宁波炬鑫环保制品有限公司、宁波唯尔池塑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也主动发起公益行动,无偿提供垃圾处置服务,实现海漂垃圾闭环管控。

“我们将一环扣一环,干出实效,努力让海湾变得更加洁净秀美,提升百姓的亲海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北仑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表示,同时,他也呼吁大家一起参与进来,爱护海洋环境,不要把垃圾丢进海里、丢在海边。

“转载请注明出处”

深读|清理海漂垃圾,清了“前浪”理“后浪”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大量垃圾每天随潮水涌到岸边,成为沿海地区共同烦恼 ——

清理海漂垃圾,清了“前浪”理“后浪”

谁能想象,人迹罕至的海滩,也会成为“垃圾场”。

记者近日在我省沿海地区采访时发现,各地普遍遭遇海漂垃圾袭扰。垃圾随潮水而来,冲到海滩上的垃圾被清理干净后,又会有新的垃圾随着下次涨潮再次冲滩。海漂垃圾来自哪里?怎样才能有效治理一浪又一浪涌来的垃圾?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每每涨潮刮风,海滩就多一堆垃圾

塑料袋、浮标、木头、渔网,甚至还有艘破船……7月15日,记者在如东县洋口镇看到,海边一簇簇蒿草间,夹杂着各类垃圾。

“不是不清理,是根本清不完。”当地一名干部无奈地说,海滩上没法使用垃圾清理车等设备,只能靠人工捡拾,镇上每年花费二三十万元雇人清理,依然很难日产日清,“涨一次潮水,海滩就会多一堆垃圾。”

中午11点,在与洋口镇相隔不远的启东黄金海滩景区,保洁员杨启新看到大海开始退潮,连忙赶到海滩上捡拾塑料瓶、编织袋、渔网、浮标等,“景区人气就靠这片海滩,要是垃圾清理不及时,游客就不来了。”

为了保持景区水清滩净,仅有3.5公里海岸线的黄金海滩,管理方专职聘请的保洁员就有10人。“这还只是常规配置,我们每年花在清理海漂垃圾上的钱,不少于50万元。”景区负责人李波告诉记者,海漂垃圾多少,要看潮水大小,浪越大、垃圾越多。最多的一次,景区临时请来近百名保洁员,才把捡来的垃圾运走。其中还有不少毛竹等“大件”,必须多人合作才能清理。

盐城拥有582公里海岸线,绵延不绝的湿地滩涂上不仅有鹤舞鹿鸣美景,也有海漂垃圾带来的烦恼。

“初三潮,十八水,二十一二追命鬼。”50多岁的金汝伟自小在海边长大,深谙大海的“性格”。7月15日上午,作为滨海月亮湾景区的保洁员,他沿海滩捡拾完垃圾废弃物后,顶着烈日回到家中。“这一片海滩伸向海里,各个方向漂来的垃圾最后都聚集到这儿,塑料泡沫、毛竹、渔网、玻璃瓶,什么都有。”每天,金汝伟和其他10多名保洁员负责4公里长的海滩清洁,“不用来到海滩,看风向看潮汐就知道今天的活多不多。最麻烦的是台风过后,有次装载一吨的垃圾车拖走了20多车。”

滨海港经济区农业农村和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环卫办主任李祥告诉记者,辖区海岸线13.7公里,为了保持海滩洁净,他们从当地群众中招聘了40名保洁员,每天对海滩垃圾进行清理。今年5月底至7月初,浒苔大面积暴发,大家每天天不亮就在海滩上忙碌,清运的车辆一直来回跑,甚至调用了挖土机,“量太大了,政府投入36万元,至少清了3000吨。”

在连云港连云区高公岛街道,7月14日早上6点不到,保洁员刘道权就来到高公岛渔港码头清理垃圾。“咱这儿的海漂垃圾,以养殖户废弃的毛竹竿、塑料泡沫为主,一到刮风天,就都被吹到岸上来了。”老刘告诉记者,当天恰逢开河闸,不少河道里的杂草被冲到海岸边,街道调配了12名保洁员,忙到下午3点多,才将码头附近海岸清理干净。

生产生活中随意丢弃危害不小

面对海漂垃圾治理难题的,并非只有江苏。

今年2月,一则新闻令人扼腕。在海南三亚,一头搁浅的侏儒抹香鲸在接受人们救护过程中离世。解剖发现,它体内存在大量塑料垃圾,同时还有一头刚成型的鲸宝宝。

去年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玉珍等5名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大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建设美丽海岸线。张玉珍认为,随着开发力度加大、城市化进程加速,海上养殖业粗放无序增长、陆源垃圾入海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出现,海漂垃圾突出问题急需治理。

研究机构统计显示,海面漂浮垃圾主要为塑料袋、漂浮木块、浮标和塑料瓶等,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41%,其次为聚苯乙烯塑料泡沫类和木制品类垃圾;海滩垃圾则主要为塑料袋、聚苯乙烯塑料泡沫快餐盒等,塑料类的占66%。

“不同区域海漂垃圾的构成或有不同,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海洋本身不会产生垃圾。”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海洋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钟非认为,海漂垃圾产生于人类活动,比如,渔网、浮标、毛竹等可能来源于海上捕捞和养殖;水瓶、塑料袋等可能是渔民在海上抛弃,也可能是岸上居民抛进水中后汇入大海。南通地处长江北支,受洋流运动影响,其他区域的垃圾也可能被带到这片海域。

据盐城市相关部门研判,当地海漂垃圾主要为渔民作业时产生,包括船舶垃圾、养殖垃圾等,因渔民在作业时主要依靠毛竹打桩,毛竹用量多,高峰时占垃圾总量的80%。

抛掷举动漫不经心,岸边清理则困难重重。

钟非介绍,南通、盐城两市多为淤涨型海岸,潮间带最宽达几公里,大量垃圾分散在广袤的滩涂上,极难捡拾;有些地方淤泥松软,走在上面很容易陷进去,非常危险。

启东市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从2018年起开展“净滩”行动,组织志愿者到海滩上捡拾垃圾,目前已拥有8000余名志愿者。“很多人以为大海无限宽广,再多的垃圾也容得下。”会长季金卫告诉记者。有一次,大家沿着2公里海岸线捡了近1000公斤垃圾,首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感慨:“没想到,大海会以这种方式‘回馈’我们。”

海漂垃圾的危害远不只有视觉污染。绿色和平组织发现,至少已有267种海洋生物因误食海洋垃圾或者被海洋垃圾缠住而死亡。专家提醒,海漂垃圾可污染水体,还可通过生物链危害人类,比如鱼类食入重金属和有毒化学物质,人吃了这些鱼也会影响健康。

连云港市连云区环卫工人在海边清理漂浮物和海洋垃圾。 王春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多方协力共治,挣脱“清不掉”循环

如何才能挣脱海漂垃圾“清不掉”的循环?张玉珍支了三招:岸上管、流域拦、海面清。

治理海漂垃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协力、综合施策,在推动海洋垃圾减量化的同时,着力海洋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我国多个沿海城市已就此展开尝试。

2021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建立海漂垃圾常态化清理“环卫”制度,生态环保、海事、海洋、城管等多部门协同,以近岸海域为重点,开展全辖区海漂垃圾日常清理。

福建省宁德市海上养殖业历史悠久,传统海上渔业养殖产生的垃圾约占全市海漂垃圾九成。近年来,该市大力推动传统“木质+白色泡沫浮球”渔排升级改造,推广可回收利用的环保型高密度塑胶渔排,并实现沿海乡村垃圾保洁与海漂垃圾“一只扫把”负责。去年,该市海漂垃圾平均分布密度较2020年降低58.6%。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特色风貌塑造,重点打造蓝湾百里、生态百里、缤纷百里,维护海洋自然生态和自然再生产能力,展现海洋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共享美好蓝色家园。

记者注意到,治理海漂垃圾,已成为我省沿海三市共同行动。

《南通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明确,实施河口、岸滩等区域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开展海上及岸滩垃圾巡查,清理海上养殖废弃筏架和岸滩垃圾。启东、如东、海安建立海洋塑料垃圾清理工作长效机制,形成沿岸海域和岸滩垃圾巡查、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责任体系。要在2025年底前,让岸滩垃圾、海漂垃圾等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区域内无明显可见垃圾。

去年2月,盐城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滩垃圾清理工作的意见》,打出严控陆源垃圾入海、强化海上垃圾治理、规范上岸垃圾处置、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组合拳”,并形成考核机制,对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打分。盐城市城管局、生态环境局和各县(市、区)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凝聚治理合力。盐城市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对沿海6个县(市、区)海滩垃圾治理进行补助。

自从2017年入选全国首批5个“湾长制”试点地区,连云港着手对海漂垃圾进行系统化治理。去年7月,该市印发《海洋清漂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为期一年的拉网式、规范化垃圾清理、转运和处置,强化陆海统筹、源头治理,建立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共治,大幅减少海域、岸滩、海岛存量垃圾,有效控制垃圾入海。一年来,该市出动万余人次以及机械车辆900台次、船艇千余艘次,共清理各类岸滩和海漂垃圾5600余吨。

“治理海漂垃圾不但需多方合力,还要久久为功。”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继续整合农业、资源、水利、城市管理等条线合力,集中力量开展近岸废弃筏架、海上养殖废弃网具以及沿岸滩涂、河口、湿地等处垃圾的清理,还准备在211公里海岸线上建立无死角视频监控系统,加快配备“海上环卫”,加快构建完整的海漂垃圾源头管控、岸边清理、收集转运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海岸线常态化长效化管理。

清理垃圾间隙,金汝伟会翻看手机里保存的白鹭和黑天鹅的照片,那是他在滩涂上“偶遇”时拍下的。“以后海滩上垃圾少了,来这儿的鸟儿应该会更多吧。”他充满期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超 严磊 卞小燕 吉凤竹

编辑: 严红兰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清理废弃船体 前海美景旖旎

优美的海岸线是青岛的颜值担当。2021年10月4日,观海新闻刊发《破船搁浅滞留沙滩 前海美景大打折扣》报道反映,天后宫西侧沙滩上停放着两艘废弃的破船,一直无人清理,影响前海风光。记者近日回访发现,废弃船体已经被清走。

记者在天后宫西侧的这片海域看到,沙滩上整体比较整洁,原本搁浅在岸边的两艘破旧船体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结队低翔的海鸥和前来喂食的游客。

“这两艘破船搁浅数月,一直无人问津。我在‘直通12345’平台留言后不久,相关工作人员便与我联系,告知清理进展。去年10月底,我再次来这里游玩时,发现两艘破船都被清走了。”市民李先生说。

“接到转办件后,我们首先跟市民核实了船体的具置。然后到现场落实船体受损情况,并在周边码头打听、张贴启事寻找搁浅船体的所有人。”栈桥景区相关工作人员说,经了解,这两艘船是前期海上风暴潮时刮上岸的。最终,因船体受损严重,且无人认领,景区联合相关部门拆解、清理了废弃的船体。下一步,景区将做好辖区岸线的杂物、垃圾清理工作,维护好优美的前海一线。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邱正 文/图/视频)

黄埔潮:黄埔千年古码头,海丝万里不扬波

来源:【全国党媒平台—黄埔工作室】

千年商都,海丝明珠。广州,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唯一越千年而繁盛不衰的港口城市。唐宋时期,以扶胥港为起点的“广州通海夷道”是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唐至南宋初年,广州是中国第一大港。

洋舶往返跨越千年时光,从隋唐至今,虽然黄埔港四易其址,但一直是广州自古作为港口城市长盛不衰的历史见证。今日,南海神庙依然宫阙巍峨,海上丝路也延展得更为壮丽遥远。“扶胥浴日”的盛景虽已成为过去,但“海不扬波”的祈盼至今生生不息。

千年古港,海上辉煌,海上丝路第一站。

01

确认海上丝路起点

考古发现明清码头

清代“海不扬波”牌坊前就是珠江

夏日的广州,记者来到黄埔区庙头社区探访千年古码头遗迹,只见南海神庙前方矗立着“海不扬波”牌坊。牌坊前的地坪下面就是清代码头遗址,经考古发掘,此古码头道路有早晚两期,上层的花岗岩石铺就的码头和道路,系清代所建,早期道路还在其下,或为明朝所建。

古码头步级保存比较完整,东西宽9.6米,有九级踏跺,两侧砌石,与石牌坊正对。从其与“海不扬波”牌坊的关系判断,现存的道路、码头和牌坊可能是同时修建的。

黄埔古码头的发现也是机缘巧合。“2005年,‘哥德堡号’即将重返黄埔之际,建设南海神庙前广场时发现了清代码头遗址。古码头的发现,证明清代的珠江水仍到‘海不扬波’牌坊前。”广州海事博物馆负责人说。

“海不扬波”牌坊矗立在南海神庙前方

2005年,考古专家又在南海神庙西南侧发掘出明代古码头遗址,遗址由码头、道路、小桥构成,由南到北延伸至浴日亭下。据码头遗址的石料选材、构筑特征以及出土遗物,考古专家初步推断其建造年代不晚于明代。有专家提出南海神庙的建设可能在古码头之后,因为建设南海神庙的物资和材料可能就是通过这个码头运送的。

明代古码头遗址

为何会有明清两个古码头?据专家推断,明代码头到清代嘉庆年间已经淤塞,为方便游人下船进入南海神庙,清代才再修码头。清代中期,河滩淤积,岸线南移,码头的使用越来越少。此后,经围海造田,南海神庙前的江水渐渐退去,江面变成耕地,清代码头也湮没在泥土之下了。

黄埔古码头一带,即古代名扬中外的扶胥古港。据史料记载,位于此地的扶胥古港真正成为广州外港是在隋唐时期。虽然目前还没找到隋唐古码头遗址,但考古学家于1973年在南海神庙西侧鱼塘发现了晚唐时期成排的码头枕木,初步推断为唐时扶胥港遗物。

广州海事博物馆讲解员告诉记者,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以南海神庙扶胥港为起点的“广州通海夷道”已长达1400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道。

晋代码头所在地名“古斗村”

如今,清代码头遗址前300米就是黄埔发电厂。电厂前的珠江上仍可见船只来来往往。把时光再倒推至约1800年前的晋代,这里是离广州城百里之遥的“古斗村”。晋代学者裴渊在《广州记》里说:“广州东百里有村,号曰古斗,自此出海,溟渺无际。” 因古村处于广州溺谷湾北缘漏斗湾口,珠江前后航道在此汇合后,形成宽广的狮子洋顶港湾区,江面宽达2500米。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广州历史地理》一书中写道:古越语中“古斗”意即“岗村”,晋代已是广州船只出海之地,“扶胥”在古越语中为“人墟”之意。

唐宋时扶胥港成广州外港

隋代,扶胥地区发展成广州南海镇,扶胥港或已形成。随着海上航运越来越频繁,人们对海神的祭拜变得更为隆重。公元594年,隋文帝下诏,在南海镇为南海神建祠。

扶胥港地理位置图 (广州海事博物馆供图)

唐代“安史之乱”(755年-763年)后,中原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并逐渐衰落,货物贸易逐渐改走海上丝绸之路,各国海船汇聚,广州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南海镇改名为扶胥镇,成为中外船舶进出广州的必经之地,且能为远航船只提供淡水、食品及日用品,既是中外商船的停泊场所,也是进出口商船的检查站。唐代大文豪韩愈在《送郑尚书赴南海》中“盖海旂幢出,连天观阁开。货通狮子国,乐奏越王台”之句,生动描绘了当年扶胥古港的繁华。

宋代,商船自扶胥港可达“西南诸蕃三十余国”,“夷舶往来,百货丰盛”。

宋代堂屋基址出土的宋代瓦当 来源:《南海神庙志》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广州通海夷道”,指的就是以南海神庙前的古码头为起点的通航之路。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和平之舟”号抵达黄埔港,首站考察南海神庙,并确认这里是中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02

韩愈碑文首见“海事”

农历二月庆“波罗诞”

清代码头后面的南海神庙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庙,也是扶胥古码头的地理标志。公元726年,因久旱不雨,唐玄宗派遣太常少卿张九龄赴广州祭祀南海神,此后历代帝王不断派遣重臣前来祭祀,留下了不少珍贵碑刻,所以南海神庙又有“南方碑林”之称。1703年,清代康熙皇帝还用御笔为南海神庙题写了“万里波澄”四个大字。

行走在南海神庙内,记者犹如进入了一座浩瀚的“海丝文化”宝库:碑廊及碑亭中立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碑刻。屹立在头门东侧的碑刻是唐代大文豪韩愈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受邀写下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千字长文。碑文中的“海事”一词也是第一次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

唐诗里的繁华商港:

番禺军府盛,欲说暂停杯。

盖海旂幢出,连天观阁开。

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

风静鶢鶋去,官廉蚌蛤回。

货通师子国,乐奏武王台。

事事皆殊异,无嫌屈大才。

——唐·韩愈

当时,往来贸易的商品极为丰富,包括瓷器、丝绸、茶叶、香药、玻璃器等,其中尤以瓷器出口和香药进口最为大宗。广州西村窑生产的瓷器远销东南亚、西亚等地区。频繁的经贸往来不但深刻影响了海内外贸易双方的生产生活,还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融,造就了广州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多元历史文化。

海外贸易的兴旺带来了巨额税收,唐开元年间,朝廷在广州设立市舶使,宋代则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作为中国第一大港的外港,抚胥港发挥了巨大作用,守护商船的南海神因而被皇家欣然册封为“洪圣广利王”(意即广收天下之利)。

唐宋时期,香药是通过海路入华的最大宗商品(广州海事博物馆内展陈)

为何南海神庙仪门的东侧有一尊穿着中国唐代官服、黝黑脸庞的外国人塑像?原来,古时,不止中国历代帝王会派遣大臣前来祭祀,国内海商及许多来华的朝贡使、外国商贾等出入广州时,都要来南海神庙祭拜。南宋学者方信孺在《南海百咏》里说,唐朝波罗国(古印度)使者到京城朝贡,返程时顺道登庙,拜偈南海神。贡使种下了从波罗国带来的两粒波罗树种子,不料因流连庙中景致,误了归船。他望江悲泣,并举左手于额前作望海状,希望海船回来载他,后来立化海边。

当地人以为此人乃神仙所化,加以厚葬之余,还为其漆像加衣冠,封为“司空”。因其来自波罗国,村民俗称此塑像为“番鬼望波罗”(粤俚语中,外国人被称为“番鬼”)。

达奚司空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唐宋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繁盛,也折射出南海神庙在外国友人眼中的影响力。据当地人介绍,由于“番鬼望波罗”的故事及南海神庙内波罗树的存在,南海神庙又被称为“波罗庙”,每年庆祝南海神诞的庙会活动也被称为“波罗诞”,于农历二月举行。每年“波罗诞”之际,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庙头村,十分热闹。“波罗诞”因此成为广州乃至珠三角最古老、最盛大的民间庙会。

03

清代外港向西迁移

黄埔古港一枝独秀

明代以后,因航道淤积,广州外港向黄埔洲与琵琶洲一带水域转移(今海珠区黄埔村),始有“黄埔港”之名。

1745年“哥德堡”号商船第三次从黄埔古港返回瑞典时,遭遇暴风雨袭击而沉没。然而,打捞出来的不到三分之一的中国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拍卖后的所得在除去船只损失及打捞费用后,剩下的钱还足够重建一艘“哥德堡号”,其利润之高可见一斑。

1757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只保留粤海关“一口通商”,1759年,朝廷指定黄埔港为外国商船唯一停泊港口,黄埔古港因此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期,同时也孕育了盛极一时的十三行。那时,外国商船要进入广州,必须先到黄埔古港停泊,办理相应手续后,才能进入十三行进行交易。由于官方只允许少数外商入城,大部分水手只能到长洲岛休憩、补给,长洲岛随之迅速成为中外民间交流的舞台,讲洋味粤语甚至成了当地的时尚。黄埔军校、柯拜船坞、外国人公墓、粤海关旧址、巴斯楼、长洲炮台等遗迹散落于岛内,从中依稀看到历史风云。据《黄埔港史》记载,广州“一口通商”的80多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5107艘,真是鼎盛一时。

在黄埔古港一枝独秀的80多年间,珠江上外国船舶往来如织,美国的“中国皇后号”、俄罗斯的“希望号”和“涅瓦号”、澳大利亚的“哈斯丁号”都曾停泊在此。黄埔古港俨然成了当时对外通商贸易的重要窗口,是当时广州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十八世纪制造的矾红描金画“哥德堡号”高足碗 来源:《黄埔风物》

英国人威廉·希克1769年来过广州,他感叹道:“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的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还有大帆船。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在珠江上长达几里的帆船更为壮观的景象了。”

日前,记者来到黄埔村,只见宽阔的麻石街两边商店林立,行人接踵摩肩,几只渡船在摆渡人的吆喝下迎来送往,只是树荫下的古港已不复当年车水马龙的景象。经历过贾商云集、热闹非凡的鼎盛后,现在的黄埔古港有了一份随历史沉寂下来的淳朴和淡然。

千秋盛景,港口美景,三度入选羊城八景

虽然四易其址,但与黄埔港相关的美景曾三度入选羊城八景。

第一次是在宋朝。在南海神庙西南角,有一处名为章丘的山岗,沿着古树遮蔽下的绿荫拾级而上,便来到浴日亭。古时这里三面环水,若是拂晓时分登临,待红霞初现时,但见万顷碧波染金光,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称“扶胥浴日”。

扶胥浴日 作者卢彦汛 来源:《历代羊城八景》

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苏东坡被贬至岭南惠州途中,慕名前往南海神庙游览,他在这里挥毫写下《南海浴日亭》一诗。有了苏轼的“代言”,浴日亭声名远扬,后人将该诗刻成石碑立于亭中。

苏东坡《南海浴日亭》诗碑拓片 来源:《南海神庙志》

苏轼之后,杨万里、汤显祖、刘克庄、陈恭尹、湛若水等文人墨客都曾慕名而来,赋诗唱和。根据广州博物馆研究员陈鸿钧研究,与苏东坡这首诗唱和的诗文不下百余首。

“扶胥浴日”被评为羊城八景之首,带动南海神庙成为旅游胜地。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咏南海神庙》一诗中说:“大海更在小海东,西庙不如东庙雄,南来若不到东庙,西京未睹建章宫”。东庙即南海神庙,建章宫为汉代长安宫,将东庙与建章宫相提并论,可见南海神庙当时的繁华景象。

元代承宋代之盛,“扶胥浴日”再次列为羊城八景之首。

第三次是1986年。改革开放后,黄埔港迎来新一轮腾飞,江上巨轮穿梭,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远洋巨轮往来不绝,帆樯如云的景象,令“黄埔云樯”在1986年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

近代记忆,壮志未酬,“南方大港”梦未圆

据《广州港志》记载,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的首要地位被取代,黄埔港逐渐失去中国第一大港的地位,码头也由于逐年淤塞而被弃。清同治年间,黄埔港迁至长洲岛,但仍沿用“黄埔”之名。

辛亥革命后,萌生在广州重建大港的雄韬伟略。他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建设“南方大港”计划。在他心目中,“南方大港”应选址在与长洲岛隔江相望的珠江北岸(今天的鱼珠附近)。如此一来,“广州必将恢复其昔时之重要矣”。

但当时军阀割据、积贫积弱的现实使现代化基建根本无法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直至1925年病逝,也未能实现他的“南方大港梦”。1938年,黄埔开埠督办在南海神庙上游6公里鱼珠码头东侧建设了可泊万吨级船舶2艘的深水码头和仓库,史称“黄埔新埠”(今黄埔旧港港区雏形)。但随着广州沦陷,广州港沿海及内河航运更趋萎缩。1949年10月广州解放之时,黄埔港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港口管理机构。

当代蝶变,千年古港转型升级,当之无愧南方大港

1950年10月,黄埔港复港,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1959年9月15日,载重1.3万吨的波兰“捷尔仁斯基”号远洋货轮驶进黄埔港,这是黄埔港首次停泊万吨级巨轮。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深水码头第一个万吨级泊位在此投入使用。

黄埔港仍举足轻重不可或缺

改革开放后,黄埔重新成为外资登陆中国市场的“桥头堡”,助推了黄埔港新一轮的腾飞。

如今,黄埔港按照国际航运中心的总体规划转型升级,逐步退出了煤、矿等粗放性货类运输,主营业务是集装箱、钢材和其他清洁货类运输,目前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钢材接卸港之一和设备进出口主要口岸,也是广州和临港企业成本最低的物流通道。

在广州港口重心逐渐南移南沙港之时,历经千年的黄埔港仍然“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广州港集团黄埔港务分公司负责人夏世杰告诉记者,黄埔港拥有一个灵活实用的货运转运体系。如“穿梭巴士”就是使用中小型驳船,通过广东发达的水系,“如同行走在毛细血管中一般”,将香港、深圳、广州等大型港口运来的集装箱迅捷地运往珠三角各地。黄埔港港区内设有铁路专用线,与京广、广深铁路相连,“水铁联运”业务通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疫情之下,由于航运和空运舱位紧张,“水铁联运”业务量逆势猛增,一箱难求。

2021年,黄埔港集装箱吞吐量创历史新高(564万标箱),今年1-5月,黄埔港吞吐量6931万吨,占广州港吞吐量的26.81%。

升级智能港 向中高端航运转型

黄埔港北侧,黄埔老港作业区配套物资仓已经被改造成了250米的黄埔地标建筑——“广州国际港航中心(一期)”。

近日,记者站在港航中心46层环眺,蓝天白云下,江面浮光跃金、百舸争流,珠江北岸摩天大楼鳞次栉比,西边10公里之外的珠江新城也清晰可见。广州开发区黄埔临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陆辉告诉记者,如今的黄埔港一直是当之无愧的“南方大港”:因航道水深、码头纵深上的局限,在广州建设国际航运枢纽的蓝图上,黄埔港的内涵将“扩容”——协同南沙、服务港澳、面向世界,进一步发展中高端航运服务业,打造航运数字港,推动广州港成为世界级航运枢纽。一批地标级高档写字楼和企业总部,特别是航运服务重点企业将在这里聚集。黄埔港在下一步的转型升级中,将走好“港城融合”之路:航运新兴业态入驻,城市更新加速,成为航运服务业集聚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服务创新区和新兴的广州第二CBD。

未来,黄埔千年古港将经历一场更高层次的“升级”——从有形港到无形港,从工业港到文化港,从传统港到智能港。与此同时,它将与黄埔区和广州市更深地融为一体:城因港兴,港因城旺,相得益彰。

在珠江东岸黄金十公里岸线上,一个全新的黄埔大港正蓄势腾飞!

一个全新的黄埔大港正蓄势腾飞 黎其骏 摄

古韵新声,品读黄埔“十古”

历经数千年历史积淀,黄埔风物灿若星河:

除了古码头,还有始建于南宋端宗景炎年间的莲塘村,是华南地区第一大姓陈氏族人南迁之后的居住村落。

拥有800多年历史的玉岩书院,是广州现存最早的书院。

在联和街八斗村里,既有清代传统客家古建筑三捷何公祠,又有历经300余年不枯不腐的八斗古井,当地村民仍保留着七夕取水的传统习俗。

位于大沙街道横沙社区的横沙书香街,260多米的弯曲小道上分布着53家百年私塾祠堂,崇文重教的“鹿洞遗风”传承至今,文脉厚重书香芬芳。

古村、古树、古屋、古庙、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桥、古码头……黄埔区梳理了701处、十类古遗存(简称黄埔“十古”),倾心保护、活化利用,每一处,都值得一读再读。

南海神庙,树木参天,古意盎然

文 |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倪明

图 |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鹤涛(除署名外)

编辑丨一林

审核 | 一龙

复核 | 一妮

签发 | 徐清杨

出品丨黄埔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丨广州黄埔发布

本文来自【全国党媒平台—黄埔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东湖评论:“袋”里乾坤美如画,门前山水醉人心

原标题:【楚天评】东湖评论:“袋”里乾坤美如画,门前山水醉人心

近日,湖北省2021年“最美口袋公园”评选结果出炉,全省共50个入选,其中有23个来自武汉。“口袋公园”是什么?顾名思义,“口袋公园”就是指小得只能用“口袋”形容的公园,虽然其占地面积少,但是并不影响其公园的特质,可以说这样的公园“小而美”“小而精”,“小小”的公园蕴含着“大大”的幸福。

“袋”里“山水”,让城市生活慢下来,于喧闹中寻得一份宁静。现代都市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城市道路车水马龙,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越来越向往“慢生活”,渴望“快工作”与“慢生活”能迅速切换,“口袋公园”就能实现这一“梦想”。譬如,武汉东西湖区的韶华年光公园在0.01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讲了一个“光阴故事”。富有童趣的入口LOGO景墙、阳光草坪、字母跑道,还有四季花开不断的花香小径,令不同年龄段的人在此寻得一份宁静。不用驱车郊外,不用等到周末,双排行道树将城市喧嚣隔离于游园之外,吃完晚饭和家人下楼就能享受慢下来的美好时光,一个个“口袋公园”正是“让城市融入花园、让花园拥抱城市”的真实写照。

“袋”里“文化”,让城市旧貌换新颜,唤醒城市历史记忆。“口袋公园”不仅能提升城市“颜值”,更能为老城区、老建筑注入新活力,融入城市“基因”,传承记载城市的历史记忆。譬如,天门市金星小游园由金星社区的废弃建筑砂石料厂摇身变为居民们舒适、安静、便捷的室外休憩空间,满足了居民健身、交流、休闲娱乐的功能需求。武昌董家明渠游园原本荒芜的空地和污泥土堆被改造成草坪和坡地,新栽植的240余株乔木和600余株灌木既调节了小气候,又改善了渠道周边生态环境,营造了一个环境优美的休闲活动空间。众多口袋公园也融入了本地历史、乡土文化等元素,使人们能寻找故居的记忆、重拾历史的点滴。京山河,古名“溾”水。郦道元《水经注》载,“溾水者,洄水之渊也”。据此,京山市净水花园的设计者通过对源头治理,采取五级跌水设计,让“溾”水重回人们的视野,回忆起地区特有的历史;而武昌区汉阳门游园,则将各种老武汉地域元素融入绿意,设有方言长廊、竹床、码头工人雕塑……为游园增添了一抹独有的城市文化气息,留住了城市的独特记忆,让市民游园时更增一份亲切感。

“袋”里幸福,让城市更有温度,邻里更亲近。城市建设,让人住进了林立的高楼,提高了居家品质,却淡化了邻里人情。而现在,城市口袋公园的遍地开花,重新架起人们沟通交流的“桥梁”,使邻里间再度寻回温情时光。闲暇时光,倘若约两三个邻居好友,饭后一起去附近的口袋公园看一看,坐一坐,生活的情趣、甜蜜、快乐,往往就在这闲暇时光中体现出来。一草一木皆含情,一砖一瓦都有意。“口袋公园”虽小,却装着满满的幸福与快乐,温情与暖意。

“‘袋’里乾坤美如画,门前山水醉人心”。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许泽玮所说,一个好的口袋公园应该“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小景大致,入眼成诗”。期待更多的口袋公园、便民工程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浪漫的诗意,更加温暖和幸福!

稿源:荆楚网

作者:周莹(武汉江汉区)

边城不“边”,淳朴依然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㊱】

光明日报记者 白雪蕾 郝泽华 龙军 禹爱华

边城茶峒全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供图/光明图片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是沈从文小说《边城》里的文字。

茶峒是湘西四大古镇之一。初春,踏进边城茶峒,便一头扎进了雾里。沿青石板路穿巷而过,一幅水墨丹青在眼前徐徐展开:江面渡船悠悠漂荡,若隐若约;岸边吊脚楼参差玲珑,缥缈迷蒙;几只小狗慵懒地卧在农家门前……

“这里湘渝黔交界,‘一脚踏三省’!”吉首大学向成国教授边走边对记者摆古。商周时,这里已是酉水流域连接川黔的重要码头,此后历代都是官道上的重要驿站;1803年,清廷在此筑城屯兵,茶峒从繁华商埠变为军事重镇。

“特殊的地理位置,汉、苗、土家三个民族世代混居,让茶峒成为多种文化汇聚之地。难得的是,这里一直保持着古朴真挚、温良包容的乡土民风。”向成国感慨。

这份淳朴,让1921年途经这里的沈从文念念不忘。十多年后的1934年,他写下《边城》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名作,小小茶峒由此声名鹊起。

“汪曾祺先生说得好,‘边城’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概念。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社会激烈动荡。更让沈从文痛心的是,‘农村社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正因如此,他怀着以‘文学照亮国民灵魂’的心愿,将心中的诗意湘西化作《边城》。”向成国说得动情。

《边城》描述的纯净之美,吸引无数游人来此寻找梦中安适恬淡的世外桃源。尽管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边城”,而在茶峒老街,可以觅到最大的公约数:几爿墙壁斑驳的老店、随意堆放的南杂百货,保持着旧时模样;令人垂涎欲滴的花椒腊肉、翠绿香葱点缀的米豆腐,抚慰着远近食客的乡愁;或俯身曳桨、或奔走忙活的女子,那不是活脱脱的“翠翠”嘛……

爷爷和翠翠安身的渡口安在?

我们来到了拉拉渡。“拉拉渡也叫‘义渡’,背后有不少故事哩!”在船上,渡工黎振中和记者谈起往事,“1949年,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湘川大桥被敌人烧断,解放军渡江受阻。是当时的渡工蒋宗来把战士们划到了对岸。”

如今,连接两岸的路、桥早已建成,可还是有不少乡亲习惯搭船赶边场、走亲戚。坐船虽不用钱,他们却争着“交河粮”——串门的留下些土产山货、卖菜的放几棵青菜、卖烟的丢几皮烟叶……

“和外面的世界交流这么多,但始终保持着田园牧歌般的美好,真令人羡慕!”记者感叹。

“也不一直是这样噻!茶峒也曾像个伢子迷了路……”黎振中讲起边城曾走过的一段弯路。

前些年,眼瞅着身边其他古镇大兴旅游业,一些茶峒人的心也痒痒起来,有样学样经营游船,开起商铺餐馆,一心只想“赚快钱”。漫天要价,争抢拉客,把游客“吓得直摆手”。更有人找到了“开锰矿、发锰财、猛发财”的“生金道”,江岸陆续建起十几个电解锰矿,工业废水、废渣哗哗往江里排,清水江变成黑水江。

自毁家园的生意,不能做!茶峒人醒悟过来,大刀阔斧的整治由此开始——

2005年,整顿治理锰矿,关停取缔,严格控制,重拳治污;2019年,规范旅游市场,集中运营游船,明确收费标准,培训“船公船娘”……终于,唤醒了“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的淳朴民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的美丽景致,也重新回来了!

失而复得,茶峒人更加爱惜这绿水青山,更加珍视代代相传的质朴本真。

“青是山,绿是水,山花烂漫鸟声催”……告别渡船,循着歌声,记者来到码头旁的一家“渔家乐”。店主龙道军正招呼游客们品尝美食。这位清水江畔长大的“龙艄公”用歌声与故事为客人们介绍家乡:“来不来吃饭,都是我们茶峒的客!我只有一个愿望,用真心换人心,让客人离开后仍惦着茶峒。”

长沙游客唐先生接过话头:“我喜欢这个镇子,没有花哨的招揽,也很少乱麻麻的叫卖。人心干净,像水洗过一样。自从十几年前第一次来茶峒,就被迷住了,此后一有空便来。”尤其让他念念不忘的,是一件“小事”:“有一次,突然落了雨,我赶忙奔进一家小店。想买伞,一摸口袋,没带钱!店主大姐手一挥:‘没得事,伞你先用到的!’连我的电话都不留……”

离开镇中心,一路向北,笑语人声渐被甩在身后。在农舍幢幢、稻田片片的骑马坡村,我们见到了10岁小姑娘滕思宇。“这细妹子可不容易!”同村老乡说,奶奶年迈、爸爸瘫痪在床,全家只有妈妈一个“全劳力”,小思宇很小就帮妈妈忙里忙外……

可这些艰难,小思宇没说,而是和记者讲起了“吴爷爷”。

“吴爷爷”名叫吴通友,做过邮递员、当过村支书,“退居二线”后,仍是全村的主心骨。“‘吴爷爷’心好!从我上学起,他就一直资助我,今年是第四年了!”小思宇始终记得“吴爷爷”第一次来看她时说的话:“一定好好学,爷爷哪天帮不动了,还有好多乡亲呢。咱茶峒人,都会搭把手!等你出息了,也要帮更多人……”

今天的边城,早已不“边”——穿山越岭的张吉怀高铁将湘西重镇连珠成串;建在群山之顶的边城机场已完成首飞,启用在即。但是,今天的边城,淳朴,依然是沈从文笔下的模样!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13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