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九月英语(九月)

九月英语(九月)

本文目录一览:

九月/诗歌

九月

文图/王永港

一片落叶诉说着

故乡的一些人一些事

爷爷的坟前

长满了他喜欢的庄稼

大豆,玉米,高粱,花生……

一只蟋蟀

趴在草丛

唱着一首单调的催眠曲

一只萤火虫

点亮了一盏灯笼

照亮天堂与故乡的路

作者:王永港,80后,日照莒县碁山镇人,居单州,一个为爱而生的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九月九日,为何忆“山东”兄弟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的鹳雀楼,这里曾是王维等诗人时常到访的地方。李向东摄

凡读唐诗的人,大抵都会对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经久难忘。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前夕,记者前往王维的出生地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实地探访,追寻这首千年唐诗里深植的文化基因。

“山东”是何地?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17岁的王维在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已秋天,红叶渐落,天渐凄寒,他想到远在故乡的亲人,顿时诗意勃发,即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短短四句,即成名作。题中的“山东”在哪里?

王维,据《辞源》载,“唐太原祁人”。据《辞海》载:“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旧唐书·王维传》云:“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今山西省吉县),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

王维父亲去世较早,家境比较贫寒,他在《偶然作》一诗中写道:“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王维15岁时就离家前往长安谋求发展,从22岁考中进士起,到61岁去世,宦海沉浮约四十年。王维的足迹以长安为圆心,东到洛阳以至齐鲁,西到凉州或者更西,北至榆林、新秦二郡,南至汉水、襄阳再到岭南。

对于当时寄居长安的王维来说,因家乡蒲州在华山以东,故称“山东”,其实就是现在的山西。

唐时的蒲州包括今运城市的大部分县区,蒲州治所在今运城市所属的永济市。如今,永济市以鹳雀楼、黄河大铁牛、普救寺等文化遗迹闻名,但找不到关于王维及其家人的文化遗迹。王维的出生地具体在蒲州哪里?

山西省临猗县政协原副主席卫立业研究认为,王维出生地应在河东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据他考证,唐贞观十七年,王维族侄、虢州刺史王颜所撰《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记载,王维的十七代祖应为王卓。

如今,这块石碑仍立于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西南处,碑高3.4米,宽1.05米,厚0.36米,保存完好。

“兄弟”是何人?

“诗佛”王维淡泊名利,最割舍不掉的就是亲情。除《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他一生写过大量的亲情诗,可谓“别此最为难,泪尽有余忆”。比如他在《山中示弟》写道:“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尽管他自己半官半隐,不在意名利之事,但要求弟弟不要像嵇康那样懒于上进。

王维共有四个兄弟,分别是王缙、王繟、王纮、王紞。在山西省临猗县双塔公园,两座方形楼阁式砖塔东西相峙,高约30米,相距80余米。据《猗氏县志》记载,双塔创建于隋唐,宋代重修,原为寺院,今仅存双塔。双塔下,两尊名人雕像引人注目:东塔下是王维,西塔下是王维的二弟王缙。王维与王缙关系最好,王缙诗名不如王维,但在政事方面,明显胜于兄长,曾官至宰相。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随之攻入长安,57岁的王维不幸被俘,他假称患病,但安禄山派人将他带到洛阳,不管他答应不答应,硬委之以伪职。

时年八月,安禄山将从长安接来的梨园百工聚于洛阳禁苑中的凝碧池畔,演奏唐乐。乐声响起,众梨园弟子歔欷泪下,四周叛军亮出利刃。哀婉伤情的唐乐传入被关在普施寺内的王维耳中,王维愈加悲痛,当即写下《凝碧池》一诗明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安史之乱时,王缙被任命为从四品的太原少尹,在太原保卫战中出谋划策,帮助主将李光弼以弱兵散卒大败安禄山部下的精锐骑兵,从此天下闻名。青年时期的杜甫在《诸将五首》中批评了当时天下诸将的各种缺点,但其第三首却说:“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杜甫点赞的“王相国”,正是王缙。

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后,王维因出任伪职被收入狱中,正是王缙出面为兄长求情,再加上那首《凝碧池》,才保住了王维性命,最后仅被降职。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61岁的王维因“妻亡无子,孑然一身”,“三十年独居一室”,更加思念其弟王缙。是年春,王缙任蜀州刺史未还,他请求朝廷调他的弟弟还朝,皇帝应允,于是任命王缙为左散骑常侍。夏天,王维患病,七月病势加重,他知道不久于人世,于是给正在凤翔出差的弟弟写了遗书,之后告别人间。

“茱萸”为何物?

插茱萸的节俗最早可追溯至魏晋时期。西晋时期周处编著的《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

如今,“遍插茱萸”的习俗早已消逝在时间长河中。回溯千年,王维笔下的茱萸究竟为何物?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存在争议。

记者在永济市走访时发现,当地百姓也大都不认识茱萸。直到走进一家中药铺,记者问起茱萸时,药剂师杨宏泽反问道:“中药里面的茱萸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一种是茴香科植物吴茱萸,你要的是哪一种?”

随后,杨宏泽翻开一本《中草药彩谱》介绍,山茱萸也称山茱肉,性微温,味酸涩、微苦,有补益肝肾、逐寒湿痹等作用,是六味地黄丸中的一味药材。吴茱萸也叫曲药子,性热,味辛辣而苦,有散寒止痛等作用。

山茱萸生于阴湿沟畔、溪旁或向阳山坡灌丛里,核果椭圆形,熟时深红色,山西、陕西均有分布。吴茱萸生于温暖地带的山地、路旁或疏林下,果实紫红色,呈五角状扁球形,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

“单从药性上判断,王维诗句中提到的应是吴茱萸。吴茱萸气味浓烈,有芳香辟邪驱虫的作用,适合佩戴;而山茱萸性偏平,没有特殊气味。”杨宏泽说,但他对此也不确信,“从地理位置看,吴茱萸的产地集中在江浙、岭南、云贵地区,王维居住生活的山西、陕西一带则盛产山茱萸,似乎又应该是山茱萸。”

记者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后发现,多位从事中医药研究的专家学者认为,王维诗句中的茱萸应为吴茱萸,原因与杨宏泽所说大致相同。

也有人认为诗中茱萸为山茱萸,一则是从产地上说,一则认为吴茱萸味道浓烈,略有辛辣之味,也叫臭泡子,且有微毒,不适合插在发髻之中。王维诗作中恰有一首五言绝句题为《山茱萸》:“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

撇开争议不谈,与“茱萸”一同留存在诗句中的,还有饮茱萸酒、佩茱萸囊等习俗,重阳节因此也被称为“茱萸节”。更值得关注的是,“茱萸”入诗,是唐代诗坛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比王维晚出生70多年的刘禹锡曾点评:“诗中用茱萸字者凡三人。杜甫云‘醉把茱萸仔细看’,王维云‘遍插茱萸少一人’,朱放云‘学他年少插茱萸’。三君所用,杜公为优。”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这首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正是刘禹锡心中“杜公为优”的那一首。当诗人遥望蓝水玉山之际,低眉静思人事难料,自问:明年重阳节聚会,还有几人健在?一股慷慨悲凉之意油然而生。

唐诗民俗研究专家李晖曾撰文指出,小至个人的健康长寿,大到群体的国泰民安,唐诗对九月九日的茱萸之俗,充满着,饱含着热情。一株小小的茱萸背后,是中国人追求长寿、平安、吉祥的民族心理。

重阳习俗如何传承?

连日来,永济市张营镇陶城村的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陈英峰忙着张罗重阳节活动。“我们村紧邻黄河,相传是以德孝著称的虞舜制陶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村里都会举办活动,全镇27个村子要在这里评比好婆婆、好媳妇、好女婿,还要炸油糕、唱大戏、免费为老年人理发……”

60岁的寻冬芳是村里的妇女主任,每年她都会带着村里的年轻媳妇,免费为外地来的老人提供长寿面、油糕等饭食。前来帮忙的人,会领到一个印着“舜陶河滨”字样的围裙作为纪念,无形中向周边辐射和传承德孝文化。

陶城村共有2000多口人,其中65岁以上的400多人,村里常住人口只有300多人。年轻人大都在省内外经营面馆、饺子铺等餐饮门店。据统计,永济市有40多万人,在外开设的饭店就有3万多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人左右。

“每一个外出打工的村民,都是一个‘王维’。游子思亲,但远亲不如近邻,儿女们不在老人身边,包括村集体在内的整个社会更要担起敬老孝亲的责任。”陈英峰说,村里的河滩地公开发包后,集体经济明显改善,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用于村民养老的支出也越来越多。

如今陶城村的风气越来越好,在外打工、开饭馆的,闲暇时常常与父母电话交流,让人捎回钱孝敬老人;春节回家,轿车拉上老人又是买衣服,又是下馆子,弥补平时的缺位。

穿越千年,亲情不断。时年17岁的王维,将真挚的思乡思亲之情凝练于诗句之中,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在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朴素情感,升华出中华民族家庭团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文化基因。(记者:梁晓飞 王劲玉)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三年级下册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赏析 附:康爸朗诵视频

视频加载中...

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2.忆:想念。3.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6.佳节:美好的节日。7.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8.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农村称之九月黄,常被认成八月瓜,80后儿时当零食,如今极其少见

这个夏天有着很多的解暑水果,如西瓜等等冰凉解暑,令人们喜爱无比。

说起水果的话,很多农村中的朋友都会对自己家乡的水果恋恋不忘,不止因为它们充满回忆,还是因为那时候粮食缺少的情况下,这些水果也能作为补充食物的来源,但在农村,大多数的水果基本都是野果,也没多少人种植水果,所以作为小孩子的我们,都是经常去野外摘水果来吃的,但各地方的野生水果也各不相同,在南方大山之中就会有茶桃、乌泡等这些东西,农村等地方又是擅产水果,这一种水果大家应该都很熟悉,那就是俗称“九月黄”的牛卵坨水果,是很多80后和部分90后的最爱了。

80后的回忆

对于九月黄,在农村有过生活经历朋友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毕竟在童年的世界中,待野果成熟时,总会偷偷摸摸地溜出家门,喊上一群小伙伴一起,往山上或者野林中钻去,爬上不知名的野果树,还有看到不认识的果实,都会往口中塞,每次都能吃得饱饱的。

躲在树荫下尝着野果,再加上偶尔的微风吹过,显得非常的惬意和无忧无虑,而被称为九月黄的,更是许多人们的喜爱,也是野果之中最受欢迎之一,九月黄吃起来味道很好,酸酸甜甜的,又很软糯,汁水也是特别饱满,品尝起来可以说是软脆滑这些多种口感组合在一起了,但它又是清香爽口,吃着也吃不腻,小时候每当到了九月黄成熟的时候,就会跑去摘九月黄,而在其他的地方也有人把九月黄叫做牛卵坨,虽然叫法不同,但是味道可没变。

但是伴着这成长,这种果实也很少了,都变得不常见了,80后小时候的回忆,也会逐渐地被淹没,也已经没有小时候那种吃不饱饭就去摘野果充饥的年代,随着80后渐渐地长大,我国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生活都在不断地提高,贫困年代也一去不复返,回忆也是在跟随着那个时代慢慢的消失。

什么是九月黄呢?

其实光听名字就知道九月黄是一种在九月份成熟的果实,它属于常绿的木质藤本植物,一般高10米左右,最常见的就是山坡的灌木丛之中和水沟旁,九月黄也是喜欢生长在土地肥沃的地方,特别是在腐殖质多的黄土壤之中,九月黄生长的最好。

九月黄的果实皮很厚,想要吃掉里面的果实先得把外面的那层厚果皮剥掉,剥开之后就能直接吃了,它的里面含有很多的果肉,丰富又营养,果肉一般呈现黄色,跟果皮的黄色差不多,但是果肉汁多,看着更是晶莹剔透,吃到口中的口感更是香甜滑嫩,美味可口。

一般在有些地方叫做九月黄,但有些地方不叫九月黄,会叫做牛卵坨、木通果,牛腰子果、九月炸等等,因为它的外形似牛的,还对身体有着很多的好处,所以才会有这个牛卵坨的说法和由来,甚至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草七. 预知子》中都有对它的记载。

虽然九月黄的味道很是香甜,犹如柿子一般,但是九月黄的籽很多,也因为这个原因和九月黄的内部符合我国传统的吉祥之意,所以也有着一个寓意美好的事,那就是多子多福,事事如意的意思,这也很符合当时传宗接代的理想和愿望。

环境影响

九月黄以前在农村很是常见,但在城市之中基本是没看到的,但是随着如今的发展和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逐渐造成了这种植物的稀少,有的人们都是为了图方便,所以才会采摘九月黄之时,都会把枝条砍掉,然后连着枝条和果实一起带走,越来越多的人们这样采摘后,逐渐造成九月黄的破坏。

就算是采摘野菜之时,也会毁灭性地连根一起挖走,导致野菜来年也没多少了,这样长久以来,这些植物们繁殖能力再强,长得再旺盛,也会慢慢的变成稀缺物种。

这种一直这样索取无度的采摘方式才是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也会导致它们下年的生长和繁殖受到不小的影响,而且这样砍伐野果的枝叶,有时候也会造成一整株果树的死亡。

虽然野生的牛卵坨或者说是九月黄没有多少了,甚至可能城市的人们都不曾见过,但它清香的口感仍然是回忆,牛卵坨已经很稀少的情况下,想品尝已经没有机会了,而下面我给大家准备的牛卵坨是人们移植的,口感和味道依然是少年时期熟悉的模样,作为许多人的回忆,那就点击买一点试试,慢慢的回忆小时候的时光,毕竟就算人再怎么长大,还是怀念的小时候,童年的时光才是最快乐的。

青春已然不在,味道总是不变,童年依然美好,对于想品尝的朋友们可以试试,在繁忙之中怀念一点小时候的故事。

对于九月黄或者牛卵坨,大家有什么想法呢?可以在评论下留言,关于大家的留言我会用心地看,也和大家探讨小时候的美好时光。

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导语】

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 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民间,常常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可见,在民间,人们对观音菩萨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今天是农历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千百年来,民间进行各种各样的祭拜活动,祈求观音菩萨保佑,人间太平美满,人们生活幸福。

1、大家可能要问:农历九月十九是出家日,还是观音诞?

据记载,观音菩萨有三个纪念日,分别如下:

一是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诞辰日; 二是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日; 三是农历九月十九, 观音菩萨出家日。

在民间,有的地方和民众把农历九月十九,当作观音生日,实际上今天是观音出家日。

在民间,佛信徒一般提到观音菩萨的生日则是指上面三个日子。可见,观音菩萨的诞辰日是二月十九,而九月十九是出家日,但也有的说是观音菩萨诞辰之日。

2、观音出道日,有哪些活动

到了每年农历的9月19日,是观音菩萨的出家日。到了这天,各地寺庙都要举办一些,举行隆重的法事,这是人们对\"真善美\"的希望和追求。人们家中供奉观音菩萨的也是焚香祭拜,供奉祭品。

九月十九这天,在广东佛山南海西樵山举办“观音诞”,组织南海观音文化节祈福盛会和千人供斋,善信们齐聚观音法像前 ,进行祈福,净化身心,共沾法喜。

其中,普陀山是观音道场,为观音会的中心。尤其是到了观音菩萨出家日、观音菩萨圣诞日或者观音菩萨成道日,广大佛教徒组织庆祝观音圣诞,也被称为观音会。这时候,观音菩萨是非常盛大壮观,人山人海,祝贺观音菩萨,祈求观音菩萨保佑幸福美满,万事如意。

3、中国民间,崇信观音菩萨历史悠久

据说,人们把观音菩萨当成“救苦救难,有求必应”的神仙,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世世代代,不断传承,人们都把她奉为“万能之神”。

观音的最初称呼,被称为“观世音”,即遇到苦难时,“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是大乘佛教中一尊菩萨,受到广泛尊重,在我国的佛教寺院几乎都供奉有观音菩萨。

据说,观音菩萨的父王反对她拜佛,后来被赶出王宫,独自生活,为了求佛,观音与青灯相伴,坚守信佛之心。后来,舍身救父,最终修得正果,施善行好,普度众生,救苦救难。

今天,正是农历九月十九,值此殊胜节日,恭敬观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保佑人间太平美满,人们安居乐业;也敬请大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来源:国家博物馆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