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论语自述(论语自己的句子)

论语自述(论语自己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论语》中经典9句话,道破人生智慧

注释:出自《论语·八佾》篇,意为:“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注释:出自《论语·里仁》。意为: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

注释:出自《论语·述而》。意为: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注释: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意为: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注释:出自《论语·里仁》。意为: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注释:出自《论语·卫灵公》。意为: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和老子的“无为而治”有些相似,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

注释:出自《论语·微子》。意为: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要努力争取。后多用作鼓励之辞。

注释:出自《论语·里仁》。意为君子为了道德仁义可以志在四方,而不把自己仅仅局限在故土之上,修养不够的人却只顾留恋乡土而不知推行道义;君子敬畏国家的法律政令,避免因为违背道德仁义而身遭刑戮,造成对父母的不孝,对亲人的伤害,修养不够的人却只考虑是否有利可图。

注释:出自《论语·里仁》。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体现了孔子君子之风,安贫乐富。

本期话题

《论语》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再读《论语》之四:孔子自述生平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通常的解读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台北艺术大学辛意云教授把“学”理解为“觉醒、觉悟”。对于历来认识不一的“天命”,他认为有三层意思:其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被确定;其二,身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对自己的影响基本被确定;其三,生命的长短、可做的事情基本被确定。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十五岁时就立下志向,做一个觉悟、觉醒的人,言外之意,不再浑浑噩噩度日;三十岁时,他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志向;再经过十年的实践、认知,排除各种诱惑,他对自己的选择不再感到疑惑;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对自己的使命、能力、该做的事情等等都有了清清楚楚的认识;到六十岁时,已能做到入耳心通,即通达一切事物、情感,无论是否与自己的观点相同,都能了然于心,并与自己的内心没有矛盾冲突;而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可以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任何事情,也不会逾越规矩,也就是不会超越生命的法度和准则。这时(不逾矩)的孔子,已经达到了人与道合一,人与天合一的境界,也能充分享有生命最大的自由与喜悦。

孔子少年时的立志,便与众不同。不是从政,不是经商,也不是行军打仗建功立业,而是做一个“觉悟、觉醒”的人,并用一生去实践。在一个世俗的社会,作为一个没落的贵族后裔,没有了经济来源,孔子立下这样的志向,首先面临的应该是生计问题。不难想象,他会遇到多大的困难。也不难想象,他会有犹豫彷徨,但他最终坚持了下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且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兼顾了对家庭的责任。所谓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自己“学”(觉悟)的同时,也不忘带动其他人“学”,由三千弟子,到周游列国。虽然,在当时,他的理想并未实现,不过,两千多年后,他的思想还在影响着一代一代人,从这点来说,他是成功的。

此外,在传播自己学说的同时,孔子的道德修养也在不断完善,并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崇高境界。大成至圣先师,可谓实至名归!

《论语》|与其有时间论人短长,不如静下心来完善自我

有一天,子贡同学正在评论别人短长,被孔子老师听到了,就对他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他说,你自己做得很好吗?我就没有工夫议论别人。短短一段话,像电视剧的一个情节,透露出了丰富的讯息。

0 1 不要论人短长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人不能随意评议别人,特别是说张三长道李四短,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短处,说人是非的人本身就问题,一个道德修养很好的人是不会搬弄是非的人。

对人评头论足,不管是不是属实,都是自己的看法,是按照自己的是非标准和方法进行评议,不过是一家之言,有失偏颇。

孔子虽然说自己没有工夫评议人,但是,他并不是一点也不评议人,对子贡的不直接的批评,本身就是评议。

孔子评论人有标准,他说自己是这样去评议人:“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对于别人的批评或者称赞,都不是随随便便的。

孔子说,对于人,不毁谤谁,也不称誉谁,如果对某人有所称誉,那必定是经过考察过的,这个人一定是有可称赞之处,他称赞的这些人都是历代以来一向直道而行的人。也就是说,他都是论人之长,不论人之短,而且这些人是经过历史检验,是盖棺定论了的,不是随便自己说说的。对人不能随意加以毁誉,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

说人短长还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招惹是非,惹人不高兴,会引起矛盾。一个有德之人是不会背后说人闲话的,以免惹出麻烦,甚至招致祸端。

0 2 对人要宽容

子贡同学是孔子的学生中比较聪明的人,外交能力强,做生意有一把好手,自以为自己别人强,就爱对人评头论足,觉得别人不如自己。

像子贡这样的人,现实并不少,有些人自视甚高,自以为自己很完美,各方面都比人强,看别人都是庸才,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动辄就嘲笑这个,看不起那个,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而对于比他强的人,嫉妒恨,就百般挑剔,以显示自己的高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短处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对别人求全责备,对于别人厚道一点,不能因其能力不足,不是嘲笑,就是鄙视。

子贡的同学子张说得好:“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对贤、众、善、不能4类人采取不同的态度:贤是指品德好、能力强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从内心里尊重贤;众,普通的人,表现一般的人,对于这类人是容纳;善,是指好人,品德较好的人,是赞赏;不能,能力差的人,表示同情。虽然对于4类人的态度不一样,但是都尊重、包容,没有看不起的意思。

0 3 完善自我

评议人者先看看自身品德、能力怎样,是不是比别人高。如果本身具备贤德,去评议别人是否贤德,大家就会心里服气。像孔子作为老师,

作为老师,孔子看到自己学生的过错,是毫不留情地批评,他曾要学生们对有过错的冉有是击鼓而攻之,骂目光短浅的樊迟是小人。但是,孔子自己品德高尚,对学生是言传身教,首先自己比学生做得好,并且对于学生的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因而他批评学生,学生一点不恨他,而且是心悦诚服。

相反,一个人自己的德行都不咋地,却说别人一片不是,难以服人,并且容易导致反唇相讥,像孔子反问子贡一样:“赐也贤乎哉?”你端木赐(子贡)老评议别人这也不是,那也不好,难道你就贤德吗?

既然要评议别人的短长,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也有这些毛病,如果有要及时改正,如果没有也要无则加勉,防止这些毛病在自己身上滋生,使自己的品德日趋完善。

结束语

古人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三省吾身,优点发扬光大,缺点和不足及时改正;与别人闲谈的时候,不要论别人的短长,说人的是非。与其有闲时间对别人评头论足,把时间与精力耗费在这毫无价值的方面,还不如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自我,使自己更加完美。

#翘楚读书会##2020生机大会#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宪问篇》

【原文】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子贡议论别人。孔子说:“你就什么都好吗?我就没有这种闲暇去议论别人。”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带你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欢迎留言,一起探讨交流。

《论语》中的十则传世名句,很经典很透彻,看完受益匪浅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弟子言行思想的记录,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很经典很透彻,看完受益匪浅。

一、克己复礼

出自春秋·孔丘《论语·颜渊》。尽力的克制自己,使得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够符合礼仪。

二、礼之用,和为贵。

出自春秋·孔丘《论语·学而》。礼的作用,以做事恰当适宜为可贵。和就是和谐,就是恰当和适宜,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拥有辩证的思维,不能一意孤行,擅自妄为。

三、过,则勿惮改

出自春秋·孔丘《论语·学而》。有了错误不要回避,要勇于改正。 面对错误,要设法改正,而不要去掩饰过错,这样只会错上加错。

四、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出自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君子只会求自己,而小人只会求别人。这句话说明人应当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不要只依靠别人。

五、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出自春秋·孔丘《论语·子路》。君子处世坦然,而不会骄傲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会身处坦然。我十分赞同孔子这一主张,一个人要做到安静坦然,首先,必须能沉着冷静,不浮躁,也不胆怯;其次,必须能开阔心胸,不轻易生气动怒。

六、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出自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君子于困境中能够固守理想,小人遇到困难就无所不为了。

七、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出自春秋·孔丘《论语·述而》。君子心胸广阔,小人忧心忡忡。面对小人,君子坦坦荡荡;面对君子,小人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出自春秋·孔丘《论语·颜渊》。品德高尚的人帮助别人成就好事,而不促使别人做坏事,小人与此正相反。由于人们的修养不同,人生际遇有别,因此获得的地位也会有差异。

九、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出自春秋·孔丘《论语·阳货》。听到不实之言,不加分辨而四处传播,这是为品德高尚的人所鄙视的。任何人无不处于各种关系之中,这时就会产生沟通,接受并传递各种信息,当接收别人的信息时,要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判断真假,明辨是非,而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传递信息时,则要传达那些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

十、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出自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智慧足以得到它,仁义却不能够保持住它,即便得到了,也一定会失去。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是财富,而是品德。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字字珠玑!

《论语》是圣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集合,是儒家学派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

历史上曾有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可见世人对《论语》的认可和推崇。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和教育主张、伦理与道德观念,其中的很多道理,放到当下,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今天,小书就特意从《论语》里选了含蓄隽永的十句话,供各位读者品读。

1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已经做过的事就不必再提,已经结束的事情就不要再劝,

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追究它的责任了。

孔子所说的“既往不咎”,并不是说我们要无条件地原谅一切人,而是在无伤大雅的小事上,对他人、对自己都要多一分宽容。执着于已经发生且不能挽回的事情,不过是徒劳。像是朋友间、恋人间吵架总爱翻旧账,就非常不可取。

2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俗话说,“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人生在世,我们经常过度地重视和强调自己的感受,总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怀才不遇。实际上,当我们觉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时候,更应该反问自己是否了解别人。这样我们能避免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摩擦。

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论语·颜渊》

品德高尚的人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品德低劣的人则恰好相反。

真正的君子,从来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他们会雪中送炭,他们会锦上添花,唯独不会做的事情就是落进下石。这种人,我们就应该和他们结为朋友,见贤思齐。而另一种教唆他人作奸犯科的小人,我们就一定要远离他。

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若是没有长久的谋划,那么他眼下就容易出现忧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祸患其实也是如此。人人都说要居安思危,为什么呢?因为祸患起于微末之间。如果我们时刻警醒,不被眼前的安逸蒙蔽双眼,那么我们就能未雨绸缪,把忧患扼杀在摇篮里。

5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世人多想出人头地荣华富贵,但需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勤奋致富自然无可非议,可若是为了追求财富不择手段,终将会自取灭亡。因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最终逃不开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

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篇》

不到别人努力想明白但仍然想不通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

不到别人心里清楚但不能完善表达的时候,也不要去启发他。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他们或因为闲得无聊,或出于好心,非常热衷于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为别人的生活出谋划策。然而,他们种种“付出”付出却讨不了任何好处,反而招致了别人的怨怼。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去给人提建议。先让人深刻思考,等到别人需要的时候,再适时启发,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学国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