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文学作品中关于善良的优美的句子有哪些(文学作品中关于善良的优美的句子)

文学作品中关于善良的优美的句子有哪些(文学作品中关于善良的优美的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弘一法师:做人,贵在善良,真诚一点,人在做,天在看

文|幸福娃

弘一法师在《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里有这样一句话:“人打着聪明的算盘,天打着因果的算盘。人算,求自利;天算,求公平。做人,贵在善良真诚。”

其实,世间哪有那么绝对的对错,只有因果罢了。心中善多一点,行为多善,活得坦然心安;若心中恶多一点,会时时过得惶恐不安。

良心就像一个天平一样,做任何事情只要不违背良心,成败由天定,得到什么便珍惜什么才幸福。

我们人生中遇到的某些人,他们就是来给我们“上课”的,即使受伤和不甘,也要有取舍,百炼成钢之后,便有淡定与从容。

而这世间最难得的懂得和做到,弘一法师做到了,我们俗人一个,很多道理都懂,但是很难做到。

很多人质疑弘一法师,说他是一个无情无义之人,那是你没读懂他的一生。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他就是我们眼里含着金汤勺出生的人,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丰子恺曾说,若有重新选择的机会,弘一法师最后的归宿还会是皈依佛门。

因为人生有三个境界:物质、精神和灵魂。

论物质,李叔同父亲是做生意的,有属于自己的钱庄,他可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如此富裕的生活,不会再为物质发愁,所以他可以直接进入第二个境界,追求精神富足。

他26岁的时候,因为母亲的离世,他选择外出留学散心,去了日本。

在留学期间他的音乐、美术、文学、话剧都有极高的造诣,他是第一个用五线谱编曲的中国人,是中国第一位用男模写生的画家,也是中国话剧文化开拓者。

相信李叔同写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大家都听过。

对于精神境界,他在很多领域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无敌寂寞定会求得灵魂安放,自然进入第三个境界,灵魂的追求。

人生修行到最后是修心,就是灵魂境界。李叔同在39岁的时候,因为一次辟谷,找到了灵魂安放的归宿,决定落发为僧。

进入佛门,他用24年的时间,不仅成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还是中国近代四大高僧之一。

弘一法师的一生,经历了所有的爱恨繁华,或许有遗憾,也可以说是宿命。

人世间很多事情都讲究一个缘字,缘来则聚,缘尽则散,夫妻如此,父子情分也如此。

李叔同是大彻大悟之人,他明白人世间所有的繁华与名利都是浮云,放下本就不容,况且他修得佛教中的律宗,需要多大的智慧,才有如此功德。

每个人所走的路不同,经历各异,领悟到的也就不一样,李叔同只是换了一个身份,换另一种活法罢了。

不管什么样的方式,只要是活出自己,不受任何吸引和干扰,随着心走,那才是灵魂的自由,才会心安理得。

人生没有剧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告别,不断地选择中,不断的遇见。

做什么样的选择,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李叔同如此,我们也一样。

我们什么都在拼命追求灵魂,却逃不过物质,更没有自己;弘一法师什么都有了,为什么不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呢?

只有爱和善良,是疗救苦难的唯一良药

主题:话剧《悲惨世界》创排分享会

时间:2023年7月25日14:30

地点:易心堂文创园(朝阳区黄厂路豆各庄1号)40A幢

主持:张越央视著名主持人

主办:央华戏剧

原著雨果

礼赞人心不灭的善的火焰

张越:2022年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发布会,宣布启动中法合作大型文化项目——话剧《悲惨世界》。那个发布会的主持人也是我。

今天我很高兴报告大家:一年过去了,这个项目正在稳步实施当中。这个戏一直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你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这个戏的排练场,我们跟导演借了一个半小时来开咱们的分享发布会,也让大家感受一下它就是从这个空间里面诞生的。

我不用介绍《悲惨世界》多有名,几乎人人都知道这部小说,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发表于1862年。

它写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1789年法国发生了大革命,之后法国历史就进入一百年的动荡期,一会儿国王被推翻了,共和了;一会儿王朝复辟了;一会儿复辟的王朝又被推翻了;一会儿拿破仑上台了,一会儿拿破仑称帝了,一会儿拿破仑下台了……就在这长达一百年的乱局之中,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生产力会遭到多么大的破坏,人们的生活会多么的困苦。

雨果的《悲惨世界》写的就是这段历史背景下法国人的一段生活场景——生活里充满了狂风暴雨,每个人的内心也充满了狂风暴雨,你在这样的现实中何去何从?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表达了他对人极大的同情、对人心不灭的善的火焰极大的礼赞。这样一个作品其实一直在滋养着人类的精神,成为最被人们推崇的文艺作品之一。

在这个小说发表的第二年——1863年,话剧剧本就已经出现了,就开始排演。不断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话剧《悲惨世界》。但《悲惨世界》其实并不那么适合改编话剧,因为看过这部小说的人都知道它太长、太浩繁跌宕、线索太复杂,而话剧的空间是很有限的。

所以改编话剧其实特别难,改编影视剧倒是好一些。《悲惨世界》的影视剧版本很多,咱们上网能搜到很多种。“二战”一结束就有《悲惨世界》电影出现,一九四几年的版本我们都搜不着了。1980年又出现了音乐剧《悲惨世界》。到现在三十多年了,百老汇演、伦敦西区演、巴黎演,全世界二三十个国家都在演。在英国更是奇迹般地每天都演——伦敦有一个剧院是固定的,就是用来演《悲惨世界》,30多年了,天天都演。我去过不止一次,永远满座。所以你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有魅力、对人类多么重要的一部艺术作品。

在这个背景下,今天央华戏剧能够奉献给观众一部什么样的《悲惨世界》?我要先请导演上台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介绍大家认识让·贝洛里尼,说他是法国著名导演其实不太准确,应该说是欧洲著名戏剧导演、法国国立人民剧院的院长、图卢兹国立戏剧中心总监、圣丹斯国立戏剧中心总监,曾获莫里哀戏剧奖最佳导演奖,他的作品获莫里哀戏剧奖最佳作品奖。

让·贝洛里尼有两个特点:第一特别擅长导经典作品,比方说他导过《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是陀思陀耶夫斯基的著名小说;他导过《在一瞬间》,改编自普鲁斯特著名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其实我特别困惑《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的小说怎么变成话剧,但是看过那个戏的人说非常动人;他导过普希金的著名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同时他有过多次与中国合作、为中国导戏的经验,2014年、2019年他曾被首都人民艺术剧院邀请,后来也被哈尔滨大剧院邀请,导演过《四川好人》《冰冻的雨衣》等戏。

所以这是一个熟悉经典,且又有诸多跟中国戏剧合作经验的导演。

法国导演

相信世上的人可以相遇相知

张越:说到中法合作,中法文化合作似乎特别源远流长。追溯到一百年前,当年一群中国的热血青年就是跑到法国去学习,这一批青年后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我们将在年初为这一盛事献出中法合作的这一艺术项目。

我来问问导演,为什么会接受邀请来导演《悲惨世界》?

让·贝洛里尼(欧洲戏剧导演):大家好,我也借此谢谢我的翻译,没有她我什么都不是。在这样的场合,语言让我更感到障碍,比我跟演员一起工作的时候更难。

所有戏剧创作对我来说都是人与人的相遇。这个项目走到今天这一步,首先要感谢可然(央华戏剧艺术总监)和安娜(制作人)。向大家承认,搬演《悲惨世界》这个主意不是我先有的。

它是我童年时代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的一部作品。很遗憾,《悲惨世界》,它的悲惨是无国界的,是超越时代的。

为什么今天还要搬演这部作品,而把它放在中法建交60周年这么伟大的一个纪念的场合?因为它作为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也因为它思想内核所展现的人性的真与善之美。我们正跟大家一起创作的这部作品,是展现人类之间博爱的,在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思想、幻想之间。

每天在这里排练的时候,让我最感动的是,演员是无国界的。中国演员跟法国演员,有同样的哭、笑,同样的幽默,同样的感动。所以跟在世界的另一头、在其他国家一样,我们人类其实是一个大同的世界。这部作品里传承了这个思想。

当主教大人打开他的家门接受苦役犯冉阿让的时候,一切先入为主的概念都被打破。他用人类最善、最大的宽容接待了苦役犯,因为他相信人是可以相遇相知的。这就是我们试图在这里给大家展现的。对我来说,排演这个戏最大的喜悦,是每一位演员带到这个排练场上那些真诚深刻的东西。我们在一起在寻找人类的善和真诚。

主持人刚才说《悲惨世界》是不太容易搬上舞台的,我们不可能在舞台上看到这个作品的全部。但我觉得戏剧的力量是唯一的,它跟文学的力量可以是等同的。一个好的舞台演出作品,也应该是一个非常棒的文学想象的空间。在舞台上所有呈现出来的东西,是没有想象的界限的,是无边的。这就是我们所寻找的,我们跟演员在一起,把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呈现在这个舞台上。

所以有可能我们在排练的过程中迂回了一点,好像不是直接来演绎这个故事,更像我们在一起幻想。我们再一起创作,让幻想的东西逐渐变成真实的、可信的东西。这是目前我的思想。

张越:我看到一段你们排练的录像,导演对大家说:“不用问谁是主角,在这个戏里,小说《悲惨世界》才是主角。”这是什么意思?

让·贝洛里尼:就是说在我们这个演出里边,文学的力度是最强的。实际上我们十二位演员一起的混合体就是维克多·雨果。从演员身上,从大家集体叙述出来的这个故事上,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到这部伟大作品的文学力量。

今天在戏剧演出行业,有很多东西太炫耀了,舞台上能够看到呈现出来的东西太炫耀了。我们的挑战就是我们在一起真诚、朴素地讲述这个故事。所以这部书、这部文学名著,它是主角。

总策划

冉阿让的重生教会我们“总要给人第二次机会”

张越:下面有请演员刘烨,冉阿让的扮演者,也是本剧监制之一。还有本剧总制作人之一,安娜。

当初一说要排《悲惨世界》,刘烨主动请战要演冉阿让。相信他一定对这个人物有一系列自己的想象和设计。

那这段时间的创排,让您觉得跟自己以往的想象一样吗?还是有什么新的心得、不同的感受?

刘烨(演员):大学时我们就做很多国外戏剧片段的练习。《悲惨世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比较大的戏剧之一,体量太大,那种厚度、宽度,是很难用大学那种片段式的东西表达出来的。后来可然讲“咱们要不做一个大的”,我说“那我来演冉阿让”,点燃了一个小火星,然后我们就像一个烟花一样,整个“嘭”地就起来了。

现在进入到这部伟大作品,跟以前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有什么不同,我还没总结。每天都是把窗帘拉上,我们在这样一个氛围里边,其实每天都还在找,找一个最终能够代表我对冉阿让的理解的解释。

张越:戏剧排练是非常漫长、特别艰难也特别幸福的过程。为什么导演说你是“灯塔”?

刘烨:也没有“灯塔”。可能我是演员组里边年龄比较大的几个人之一,可能需要给一些年轻演员演示你该怎么做、你的经验。

张越:大家都说明星是“总懒得背词的那个人”,但我听说这个组里刘烨是下词儿最快的演员,剧本一拿出来还没排到他,他台词已经背完了。他特别像这班的班长,带头在演员组里内卷、给大家做表率,为什么是这样?

刘烨:没有,我特别想承认其实就是记忆力好(笑),但还是实话说我很用功。

安娜伊思·马田(总策划):两个都是。

张越:就是又聪明又努力的意思。安娜是这个戏的总制作人之一,在中法之间做了各种交流和推动工作。你很喜欢这个戏吗?你希望观众看到一出什么样的《悲惨世界》?

安娜伊思·马田:这个问题很大。整个这件事就感觉特别顺,用法语说就是“所有的信心都是在一条线”。《悲惨世界》这个作品不用说了,不管你什么时间看它都是新的,它有很多面、很多层次。我现在最入心的是,冉阿让教我们“总得给人第二次机会”。

张越:这是作为总制作人的安娜,那作为妻子的安娜呢?安娜平时朋友圈里不怎么发自己家的事,忽然前几天我看她发了一个朋友圈写着“《悲惨世界》,老公真会演戏”,还附了一个脸红的小表情包。老公特会演戏是吗?

安娜伊思·马田:本来想写“老公真是一个伟大的演员”,然后我觉得不行,这个不好。

张越:假如老公演得不够好、表现不够好,作为总制作人你得批评他。

安娜伊思·马田:这个事情不会发生。真的。他最晚早上5点起床,吃饭、喝茶、陪孩子,然后准备他当天的戏、他的位置。他试很多方案,都给我演一遍。他有一种真实是没有几个人有的。

张越:这是伟大的演员有的力量,也是伟大的作品才能有的力量。不过这个过于内卷。作为这个组最有经验、最老到的演员之一,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背台词,上班之前先给自己老婆演一遍,然后再去现场演。让人家年轻演员怎么办?还不得3点就起来,别睡了。没法混了,太难了。

饰“沙威”者

即便身处悲惨黑暗也可闪烁人性光辉

史可(演员):大家好,我是青年演员史可,大家都叫我迷你coco,但是我1米78。我在这个剧里饰演的是爱潘妮,德纳第的大女儿,“我喜欢谁重要吗?我喜欢的人永远不喜欢我”。

张越:爱潘妮大家记得是谁吗?巴黎街头的一个小女混混,因为这个孩子不幸投胎做了德纳第的女儿,原生家庭非常糟糕。两口子坏得不得了,他们不爱孩子,他们不教育孩子。这个孩子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作为女孩子没有得到过什么尊严,每天穿得破衣烂衫,在街上混吃混喝。但是这个女孩内心非常善良,她爱上的是那个小帅哥马吕斯。那个贵族青年大学生又正直又有尊严,对这样一个卑微的女生来说,代表着她向往的那个世界的全部,所以她一直在那个男孩面前努力表现自己,可那个男孩从来不多看她一眼。那个男孩爱的是柯赛特,但是他们两个人是不能够在一起的,中间要靠爱潘妮来穿针引线。你爱的人爱别人,那么你应该做些什么?这个女孩做了非常美好的选择,尤其后来她死的时候,那是最富于情感的段落。尽管原作说这个女孩不漂亮、不起眼、不引人注目、没有存在感,但是在作品里,比如在音乐剧里,最优秀的女性唱段就在这个人物身上。

祝萌(演员):我是演员祝萌,在剧中饰演坏得不得了的德纳第太太。

张越: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版本《悲惨世界》里边这特坏的两口子,那个丈夫都特瘦,太太都特胖。这版依然是这样。但我依然对祝萌扮演这个角色感到吃惊,因为那个人物可坏了,可祝萌是一个特别萌的小孩。我都不知道她会怎样去演绎那个特别坏、极有心机的女人。

刘烨:排练正在进行中,其实短短半个多月时间,我们现在心里已经——这话讲得真跟台词一样——产生了一束奇异的光,希望我们把这束光带到舞台上,让观众们感受到。

林继凡:这个戏对我来说很特殊,因为我是昆曲演员,被央华邀请来对我来讲特别有意义。我一定认真演出,努力塑造角色。

张越:我们知道主教是小说里面的一束光,是他跟刘烨说“做一个诚实的人”,在那之后影响了他一生,影响了那么多人的生活和命运。我看林老师慈眉善目大耳朵,特别有佛相,就觉得他特别是那个人物。

林麟:如果让我选一部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文学作品,那无疑就是《悲惨世界》。很小的时候它就教会我:只有爱和善良是解决苦难和悲惨的唯一良药。如果有爱,哪怕你身处悲惨和黑暗中也可以闪烁人性的光辉。

张可盈:我最真心的感受是,可能黑暗的背后不一定是光明,苦难也并不一定会结束,就像以前到现在,这么多年苦难仍然在继续。但是只要像导演说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还在为自己去争取,这个世界就永远有光。

罗永娟:我就唱一下吧,小加夫罗契出场时的唱段,他没有父母、没有面包、没有爱,但是他快乐,因为他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孩子。

史可:我想对爱潘妮说一句,她是一个没有感受过爱最后却为爱死掉的女人。希望在一个有光的世界里,她也是一个温柔迷人的女孩。

昆曲大家

主教大人给冉阿让一生带来善的影响

林继凡(昆曲演员):我叫林继凡,昆曲演员,在这部戏里我演主教大人。

张越:他谦虚了,他是昆曲大家,演给冉阿让一生带来善的影响的主教大人。

林麟(演员):我是演员林麟,在这部《悲惨世界》里演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物——沙威警长。

张越:《悲惨世界》的主角是冉阿让,他一生特别不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个像猎犬一样咬死了他不放、非要抓他的沙威警长。这个人物非常重要、非常有意思——他干的事很坏,但你不能说他是坏人,他认为“作为警察这是我的职责,我不管这事公平不公平、也不管你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人,我的职责是抓你,我弄死你也得抓你。但是如果有一天良知告诉我我不能抓你,那我破坏了自己的原则我还活什么劲儿,我就只能去死了”,就是这样一个性格非常极端、内心交战特别激烈的人物沙威警长。

李菁(相声演员):大家好,我是相声演员李菁,我在这个戏里边演德纳第,后边捎带手演一个卡布克。

张越:德纳第是特别坏的那个客栈小老板,跟他媳妇一块干尽坏事。

李菁:卡布克是起义者里边,一个也是不太好的分子。我这两年在影视剧里边就净演坏人了,好不容易演一回舞台剧,还是没逃开演坏人。

姜浩严(演员):我在剧中的角色之一是浪漫的起义军领袖安灼拉,剧本中形容他像一朵花一样。

张越:那种浪漫、艺术的贵族青年,帅得不得了,在各个版本里都是最帅的男孩子演。

刘翀佐(演员):我是青年演员刘翀佐,在剧中饰演马吕斯以及串演警察和检察官。

张越:马吕斯是戏中最帅小生,非常热情的青年,热血一上头就与他的封建贵族家庭一刀两断,自己跑出来恋爱、流浪,然后参加街头起义。

张可盈(演员):我是青年演员张可盈,在《悲惨世界》当中饰演芳汀和她的女儿珂赛特。

张越:芳汀是一个单纯的乡下姑娘,崇拜城里的大学生,但是那男孩完全不尊重她。他们生下一个女儿之后男的就走了,她只好一个人带着她的女儿做个单亲妈妈,在二三百年以前,社会、道德怎么会允许一个未婚的女子生私孩子?所以她的人生从此变得特别不幸,她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儿托给了李菁先生帮她带,这两口子天天蒙这姑娘——孩子又没衣服穿了、挨冻了,你寄钱吧。后来没有办法她开始卖身,把头发剃光卖,牙也卖了,然后她就惨死了。同时张可盈还要演她的女儿珂赛特,这个母亲有多不幸那个女儿就有多幸福,她被冉阿让一辈子照顾得非常周全,长大之后又碰到了刘翀佐这样的小帅哥恋爱。总之要演一个最不幸最苦命的女人和特别单纯、特幸福的一个小姐。

罗永娟(演员、音乐人):我是演员、歌手“小黑”罗永娟。我在剧中饰演举着红旗去战斗的小男孩加夫罗契,还有一个角色是被冉阿让抢走了40苏硬币的萨瓦尔男孩。都是小男孩。

张越:看过这个戏的人不会不记得街头的小流浪儿加夫罗契,在起义中他非常勇敢,后来这个孩子死掉了,是一个让人心疼的角色。罗永娟除了是一个很好的演员之外,她还是一个很好的作曲家,以往她出演话剧里边的音乐和歌全是她写,而且很好听。这回完全轮不上她作曲了,因为导演是个特别好的音乐家。

罗永娟:这次我们很开心。导演每次在现场有灵感的时候就会去弹钢琴,说:“小黑过来,我给你弹几个和弦,你能不能把你剧中的台词唱出来?”我们一起很自由地创作。

主持张越

伟大的作品永远引领人性向光而行

张越:我们不能过多占用排练厅,导演还要收回排练厅排练。

所以简单说就是这样一个优秀作品正在成形当中。之前我只要见到搞戏剧的就嘟囔一遍“怎么没人排《悲惨世界》啊”,现在我终于看见有人迎难而上。对这事儿充满了期待。

我们不必觉得“那是一个外国戏,我也不怎么懂,原著也没看过”,为什么它是维克多·雨果的经典作品?不是写得特别好就是经典作品。经典作品是必须经历时光的考验,必须能够跨越国家种族、跨越时间,永远有它留存的价值。它会提供给你人性很多最根本、永不过时的东西。所以不必犹疑“三百年前的法国怎么回事我不知道”,那段历史你可能不知道,但是面对困难、面对不公正、面对痛苦,这样的时刻是我们永远有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都有。

《悲惨世界》一直在提供不同人类处境中人的选择,比方说你待别人特别好,他恩将仇报怎么办?做个诚实的人没有好结果怎么办,还诚实吗?如果你的良知和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你怎么取舍?如果你爱的人爱的是别人,你该成全自己还是成全他们?怎么才叫真正的爱?真的能够原谅吗?什么叫勇敢?……所有三百年前法国的话题,在今天任何国家也都存在,因为它是人性的故事。我相信那是一个好听的故事,跟我们的人生、选择相关的故事。

伟大的作品,像维克多·雨果这样的作家,他们从不惧怕正视现实的痛苦和黑暗,他们永远有力量引领人性向光而行。这是所有这些作品共同的特质,也是艺术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再一次感谢伟大的经典作品,感谢优美的艺术,感谢所有认真创作的艺术家,也感谢关心和投入戏剧的观众朋友们。谢谢大家,我们一起祝福。

深度剖析:沈从文《边城》里的人性美

文案|花影纪实

编辑|花影纪实

《边城》是1930年代的一部作品,在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候。

沈从文却没有直接从那个时代的大环境出发,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用一种与那个时代完全不同的方式,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的湘西小城镇。

把那个湘西小城镇里最淳朴、最善良的人物展示给世人,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一、《边城》书中的主要内容

在沈从文的笔下,这座“边城”几乎就是“世外桃源”,它的每一处都显露出大自然的美景,无论山川河流,甚至是过江的船只,似乎都与大自然相融。

小镇上的村民们,在端午节的时候,都会举办一场激烈的比赛,光着膀子的男人们,一边划船,一边喊着口号,一个娇小羞涩的女孩,在沈从文的笔下,这个女孩就是“美”。

翠翠单纯,善良,不懂人情世故,像是一只美丽的小动物,用“小兽物”来形容她再恰当不过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爱情”在翠翠的生命中横冲直撞。

那年端午节,翠翠跟着爷爷游龙,第一次遇见傩送,两个少年男女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时隔两年,当翠翠再一次看到龙船时,她脑海中浮现出的“大鱼咬你”四个字,是她最美好的记忆。

翠翠在与傩送相爱之后,得知天保也对她心存爱意,心地善良的翠翠不愿意互相伤害,于是与傩送的爱情经历了一段曲折。

天保在一次意外中被淹死,傩送以为和自己有关系,便离家出走,而祖父也在一次风雨之夜病逝,这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翠翠看清了这个世界的残酷。

祖父、天保和傩送对翠翠的感情和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老爷子之所以没有对天保、傩送等人摆出明显的态度,就是因为老爷子觉得自己害死了女儿,所以要给翠翠一个机会,让她做出决定。

在过去的15年里,外公不但关心她的生活,还尊重她的意愿,无论她的家境如何贫困,外公总是尽力为她牵线搭桥。

在祖父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坚强和仁慈,他的责任和他的质朴,这是一种天然的,不需要任何修饰的“人性美”。

天保,便是傩送之兄,船主顺顺之大儿子,他对清纯漂亮的翠翠一见倾心,奋不顾身地向翠翠表白,不料翠翠却与自己的亲哥情投意合,为了公平竞争,于是两人便以唱歌来表达爱慕之情。

后来,情场失意的天保一怒之下跳下了小船,淹死了,傩送在得知自己哥哥的死讯后,很是愧疚和怨恨,一怒之下离开了村子。

兄长天保的宽宏大量,弟兄傩送的勇猛精进,无不彰显出兄弟两个人的深厚感情,这便是人性的美好。

二、在边城生活中的人文之美

《边城》以浓重的笔触,描绘出祖父对女儿的内疚,对孙女的疼爱,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两个人。

17年前,老船夫的女儿和一位茶峒镇的官员相恋,并有了身孕,她责备自己,怪他老人家没有说什么“有分量”的话。

最后,那名军官服毒自尽,而他的女儿,则是在生下了翠翠后,自尽而亡。

五十多年来,老头子独自一人将她带大,从未有一刻松懈过,翠翠也没有娇生惯养的性子,对她的爷爷十分包容,对她的爷爷也十分的依赖,两人相依为命。

若说这位年过七旬的老水手还能生龙活虎地生活,那一定是乖巧善良的翠翠给予他的勇气与生活的意义。

过了很久,翠翠终于长大了,老者为翠翠的终身大事发愁,他不希望女儿的遭遇再发生一次,他希望自己心爱的外孙女能够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

然而,命运却一次又一次的捉弄着他,最终,他还是没能坚持下去,在一天夜里,风雨之夜,与翠翠永别。

老船夫的生命,就是为了她和她的女儿,他对她充满了愧疚,所以对她格外的照顾。

老船夫与他的女儿和孙女之间的亲情,是他的精神支撑,他对生活的认真负责和纯朴善良,更是他的人格魅力的最大表征。

《边城》中翠翠的悲苦之情,与沈从文自身的真实遭遇交织在一起,这是一部充满了悲剧性的作品,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渴望,对生命的追求。

他试图通过文字来传达这个理念,他将自己对家乡的爱,倾注在了每一句话上,“边城”,早已成为沈从文心灵深处的一片温柔乡,是他满怀憧憬的理想。

他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都回到“人性之美”中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顺顺是一名本地的船总,他并没有仗着自己有钱有势,对两个儿子过于纵容,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导他们如何做一个好人,并在他们身上锻炼他们的胆量,让他们不仅拥有强壮的身体,还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顺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蕴藏着一份浓浓的亲情,那是最原始的,最自然的,人类的美。

两个儿子都看上了翠翠,顺顺并没有因为她的家世而对她不屑一顾,相反,她还很客气的请了一位媒人前去翠翠家攀亲,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给她带了一只白鸭,一只粽子,还帮她安排了老船夫的后事。

天保去世之后,顺顺虽然伤心欲绝,可是他对翠翠并没有任何的怨恨,因为他知道,傩送对翠翠的感情很深,他已经将翠翠当成了自己的儿媳妇,所以才会邀请翠翠一起生活。

从上述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顺顺是一位有爱心,有一颗善良的心的好父亲。同时,在顺顺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来自边城的善良和人性的美。

这座边城的关系很单纯,没有什么阴谋诡计,也很感人,老船夫一直靠着撑舟为生,这舟是公用之物。

渡江之人本来是不用付钱的,可是渡江之人见祖孙两人生活窘迫,往往会抛出一两个铜板来救济,可这老船夫却丝毫不领情,道:“我有一口饭,三斗米,七百钱,何必要你们的铜板!”

有时候人情左右不过,他也会拿出几个铜板,给船上的人买点酒和茶,谁要是想喝,他就会把酒都给谁。

老船家的朴实和热忱,让人看到了这座边疆小城里,人们最淳朴最美好的感情,歌颂了边城地区乡亲们待人友善,重情重义的优良品德。

这一点在顺顺这里也是一样,顺顺是个有钱人,却不骄横跋扈,相反,他是个乐于助人的人,只要是遇到困难的人,他都会尽力相助。

从顺顺的眼神中,我看不出他的虚伪,也看不出他因权势而狂傲,他的心胸宽广,他的心地善良,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座城市,与世隔绝,仿佛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这里的人都是淳朴、勤劳、正直,生活在这里,平静而又美丽。

在这座城市里,有着熙熙攘攘的街道,有着一排排的商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做着各种各样的买卖,他们的买卖,都是坦荡而诚恳,彼此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信任,善意,真诚,体贴。

不管你做什么工作,人们不会因为等级和家境的好坏来选择朋友,这就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最简单的一面。

翠翠对傩送的感情是真挚的,青涩的时候,翠翠心中已经种下了一颗“种子”,那是她在端午节的时候,傩送开玩笑说她“大鱼咬你”,翠翠以为他是在逗她,脸颊绯红。

闻一多曾经说过,“大鱼”就是“匹偶”的隐喻,正是从那一次相遇开始,才有了后来二人之间的关系。

她就像是一朵在阳光下长大的野花,清纯可爱,让人过目不忘。

三、人文之美在《边城》中的表现

《边城》里的两户人家是有贫富之分的,顺顺是船长,而老船公则是掌舵的,虽然两家的地位差距很大,但两家之间并没有什么仇怨,所以两家的关系很好,也很融洽。

虽然结果很可惜,但却不是因为两家人的财富差距,而是因为“天命”,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老船公爷爷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女儿和翠翠着想,他也一直在为自己的孙女牵线搭桥,只可惜,他终究还是没能如愿以偿。

按理说,顺顺应该恨这个间接性地害了自己大儿子的人才对,可是顺顺并没有恨她,而是将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这不正是人类的美好之处吗?这不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想要的生活方式么?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边城地区还保持着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作风,在边疆地区,人们不求名,不求利,只求天伦之乐。

这种优良的风土人情,现在仍然保存在湘西小城中,也是当今大都市中无数人心中的一种“桃源梦”。

《边城》中翠翠的悲苦之情,与沈从文自身的生活境遇交织在一起,这是一部充满了悲剧性的作品,它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渴望,对生命的追求。

他试图通过文字来传达这个理念,他将自己对家乡的爱,倾注在了每一句话上。

“边城”,早已成为沈从文心灵深处的一片温柔乡,是他满怀憧憬的理想,他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都回到“人性之美”中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蓝师俊《浅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文学教育,2014.

[2] 付玉花,王恒凯《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时代文学:上半月,2013.

[3] 秦亚楠,金乃茹《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分析》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

[4]夏伊君《探究沈从文《边城》中所蕴含的人性美》科技展望,2016.

夜读丨什么是善良?不讨好、不评价、不越界

文/木木

古人曾说:“凡从善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善良真诚是最好的品德,善良有方是最大的智慧。

真正的善良,不是一味的顺从,更不是无底线的帮助,而是能够远近有度,悦人悦己,让彼此感到舒适。

不讨好,相交有度

《论语·卫灵公》里有言:“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刻意讨好,不曲意逢迎,真诚自然,才能相处长久。

苏轼和王安石便是这样的关系,在政见上,王安石属于“新派”,主张变法革新;而苏轼则被划为“旧派”,反对推行新法。

不过,两人在文学修养上却心心相惜,王安石十分欣赏苏轼的才学,苏轼也敬佩王安石为人正直。

后来,苏轼因牵连被贬黄州,期间,不少人建议他向王安石求情,他却不为所动,因为政见不同,不愿委屈讨好,也不愿使他人为难。

王安石知道后,很是感慨,自此两人友情更加牢固。

可见,待人交友最好的方式,是坚守自己的原则,同时也理解对方的意愿。不违心,不讨好,便是对彼此关系最大的尊重。

低谷时,不诽谤远离,高位时,不讨好逢迎;志趣相投时,彼此欣赏,意见不同时,保留尊重,相交有度,才是待人最大的诚意。

不评价,出言有方

荀子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真正有智慧的人,出言有方,沉默适时,懂得换位思考,不妄议他人是非,不评价别人言行,故而也能被他人善待。

季羡林早年读书时,结识了一名胡姓舍友。这位舍友,性格很是怪异,春夏秋冬都只穿一件长衫,且从不更换;夜间睡觉鼾声如雷,但却极讨厌别人大声说话。

众人常私底下议论他,还有些好事者给他取了不少外号,而季羡林却从不参与其中。

后来,大家各奔东西,几十年后季老再回故乡时,许多人都不记得了,唯有这位胡姓舍友热情相迎,并感慨地说:“当年大家都议论过我,唯有你从不评价,是难得的好人呀!”

《弟子规》中有云:“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认知水平各异,行为习惯也会有差异。不站在自己的角度评价他人好坏,不用自己的标准丈量别人对错,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

不越界,善良有止

《大学》中说:“知其所止,止于至善。”

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不仅有助人之心,更有助人之智。

恰到好处的善意,能给人温暖和力量,但若是过于干涉,反而会让人失去生活的动力。

有这样一则传说。从前,海边住着个年轻人,每日起早贪黑的撒网,捕到的鱼却很少。恰巧海神路过此处,见他可怜,于是帮他在收网时获得了更多的鱼。

过了几天,海神又见年轻人撒网辛苦,就在海滩上变出了很多鱼,只需捡拾即可。又是几日,海神又觉得来海边太麻烦了,就干脆把鱼送到了家里。

年轻人看到每天门口都有鱼,便不再修补渔网,整日无所事事。

两年后,海神离开了这里,不再有鱼送上门,而年轻人却早忘了捕鱼的技巧,最后竟被活活饿死了。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命题,都需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因此,与其帮人做事,不如教会方法;与其包揽全部,不若给人希望。

有节制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有方法的付出才能真正利益他人。

凡事有度,过则为灾,善良也是如此。适当的善良,就如同春日的阳光,温暖却不刺眼;而过分的善良,则好似夏天的骄阳,灼热而又伤人。

与人相交时,不讨好,真诚坦率,是最大的尊重;出言说话时,不评价,换位思考,是最好的体谅;行善助人时,不越界,给人希望,是最佳的善良。

余生,愿我们心中有善意,行善有方法,做一个善良的人。

主播:竞澜

原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投诉平台》主播

有能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人受人影响

文章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作者:木木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如果想使你的人生有意义,那么就读一读这100部名著吧

1.《圣经》

它是了解西方文化的钥匙。 作为教的正式经典,其最重要的主题是人。

2.《古兰经》

伊斯兰教的经典。从对世俗的征服来看,它表现的威力比任何神迹都大。

3.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没有牛顿,就没有近代科学。牛顿第一次表明人可以像上帝那样洞察世界的奥妙,这种思想在思想史上是空前的。

4.达尔文《物种起源》

达尔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看来不变的事物中找到变化,在看来没有联系的事物中找到联系。

5.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梦是最一般的心理现象之一,也是各种迷信和预言的来源之一。弗洛伊德主要功绩在于理性地把梦作为一种对象来研究,并得出划时代的发现——潜意识。弗洛伊德指出,人并不是自己行为和精神的主宰,在很大程度上受潜意识控制。

6.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除了《圣经》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著作有这么多人阅读、学习和研究,正是《几何原本》把数学变成脱离实际的纯粹数学,并且对于近代科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7.亚当·斯密《国富论》

用科学的方法对经济体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斯密发现了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运行的主要矛盾——公平与效率。

8.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两个世纪以来,马尔萨斯可以说被攻击得体无完肤。不过,即便他的每一句话、每个数据都是错的,其精神实质总是得到辉煌的证实。

9.卡逊《寂静的春天》

同《人口原理》一样,《寂静的春天》是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状况提出严重警告的警世之作,在它出版四十多年之后,“环境”已经成为最流行的热门词条之一。

10.马克思,恩格斯《宣言》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作品,同时它又是具有深刻思想的理论著作,这两者的结合造成它的非凡的影响。它是“主义的圣经”,真正影响了千百万人的思想和行动。

11.《论语》

代表中国文化的首屈一指的著作。其核心思想在于人和人之间有差别、不能平等,这也是两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的核心。许多古代文化消亡了,而中国文化却在变化中存续下来,这可能是孔子和他的《论语》的功劳。

12.孙武《孙子兵法》

它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以及最有影响的军事理论著作,它同儒家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而这种思想完全深入到现代人的思想之中。《孙子兵法》提供的“计谋”形成中华民族两千五百年来斗争哲学的主导技术,但单纯技术观点并不能带来胜利,许多情况下还遭到失败。

13.拉瓦锡《化学原论》

人类面对的就是多样多彩的物质世界,化学就是关于多样性的科学,而且化学不单纯是“自然科学”,它还是人工科学。不少人低估了化学革命,也没有对拉瓦锡的功绩予以充分的肯定。

14.麦克斯韦《电磁通论》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是物理科学的重大突破和完美综合,而且从技术上产生出惊人结果。一方面通过电工学使整个文明社会电气化,使工业自动化成为可能;另一方面,通过电磁波的预言和发现,直接把人类引导到无线电世纪,而这构成了信息与传媒社会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15.M.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斯·韦伯是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与马克思相提并论。马克思侧重经济基础,而韦伯则强调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的作用。在一个片面强调竞争、优胜劣汰、尔虞我诈的社会中,理性的经济伦理——诚实、信任、责任、互惠是多么难以建立起来。而这就是韦伯的新教伦理学说的重要意义。

16.J.S.穆勒《论自由》

“自由”是一个美丽的字眼,但不少人对它只是泛泛而谈,许多人批判它更是偷换概念、言不及义。穆勒的《论自由》是迄今为止论述社会自由最重要的著作,也是第一批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名著。遗憾的是,一百年后,一些中国人对此书的内容仍然茫然无知。

17.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法律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建制之一。历史上的许多政治理想和社会大同的思想,最终只有通过法律才能落在实处。所以历代思想家对法律多有思考,但他们往往从某一角度出发,而带有一定的局限。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的法学巨著,其核心在于法律至上和三权分立学说。这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重大作用,而且对今日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8.卢梭《社会契约论》

启蒙运动时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它与工业制度的结合是社会现代化的两个动力。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但时至今日,人们对卢梭仍有许多误解,不是认为他的思想和其他人差不多,就是认为他十分激进。仔细研究一下他的思想,会发现他有许多独创之处。

19.《我的奋斗》

《我的奋斗》是一本非常好的反面教材。在书中反复明确宣传他的政治理想。概括起来就是:种族主义、大日耳曼民族主义、生存空间、第三帝国的理想国。这些思想在死后并没有消失,仍然在以各种形式延续着。

20.麦克卢汉《理解媒体》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可是很少人关注信息的传播;我们生活在媒体的包围之中,可是没什么人注意到它的影响。麦克卢汉是最早开始关心媒体对个人、对社会的改造的人,提出“媒体即消息”的论点。他开拓了一个无尽的前沿,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挖掘。

21.柏拉图《共和国》

世界哲学归根溯源只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希腊哲学。了解希腊哲学,首先要谈柏拉图。柏拉图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哲学不是那种空洞言词的游戏,也不是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教条。哲学要对一般概念和理论进行发挥和论证。

22.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亚里士多德是许多学科的开创者。与柏拉图不同,他是学科的体系化者;后来许多哲学、科学体系的建立是以他的体系为模式来做的。《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论文的汇编。逻辑和语言一样,平时感觉不到它有多重要,而只有在思想混乱一团时才感到其必不可少。逻辑是整理思想和知识的框架,没有它,理论和科学都无从产生。

23.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20世纪生命科学最重要的事件是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分子生物学来自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模型。而这两位科学家恰巧都受到薛定谔这本小册子的深刻影响,他们的成就,使其后五十年生物学完全改变面貌,而且还将在下一个五十年、一百年改变世界的面貌。这条路恰巧是一位连化学都不太懂的物理学家打通的。

24.维纳《控制论》

该书实际上预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整套新学科的产生。控制论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庞杂;20世纪晚期发展起来的一套理论,如非线性科学、浑沌理论、复杂性理论、人工生命、直接或间接的与控制论特别是维纳的思想有关。

25.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正如威尔逊所说,社会生物学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普遍理论,使之能够依据群体的各种参数关系以及由物种遗传结构所产生的行为在受到制约的情况下,来预见社会组织的特征。显然,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尝试。正如达尔文一样,只要把动物同人类联系起来,终将会受到挑战。

26.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对人的本质的洞察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从古到今,人最感兴趣的问题还是人本身,人希望认识自己;而这恰巧是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实质。但人是复杂的,这种认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文艺作品为我们提供一个最佳的场所。

27.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们》

陀斯妥耶夫斯基在作家当中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如果说,“文学是人学”,那他就是人类心灵最为深刻的探索者。或许,是人心的洞察者。俗话说“人心叵测”,这似乎有贬义,但人心的确难以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方法来度量,而文学作品却可以弥补科学的不足。

28.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可以看成是19世纪初思想状况的一个百科全书,从这里勾画出未来发展的蓝图。这本百科全书的大纲就是科学分类。学科的不断分化与专门化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只有科学分类才能告诉我们它们发展的逻辑线索和历史线索。

29.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引论》

边沁在国内不大为人所知,但不少人对他的“功利主义”应该有所耳闻。边沁的功利主义主要问题在于他过于强调个人幸福与公共幸福的一致性,而且事在人为,总可以使其一致。虽然边沁的每一种理想都遭到许多反对,但是在英国本土却渐进地得到贯彻,这也许是19世纪英国得到和平发展的原因所在。

30.《奥义书》

世界哲学归根溯源只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印度哲学。但印度哲学过于抽象、过于脱离现实和现世,它没能繁衍出健康的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而只是停留在纯哲学的层面,更多的是塑造印度人乃至印度宗教的精神。《奥义书》是印度哲学的源泉。它首先从巫术、仪式中过渡到哲学性质的问题,并谋求其解答;它开辟了印度哲学的先河。

31.歌德《浮士德》

歌德用“古典的”形式创造一个崭新的,完全属于新时代的理想的人。在歌德的浮士德身上,最主要的是为求知识的无尽的探索精神,这个精神可称之为浮士德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西方的科学昌明与文化鼎盛的时代。

32.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名著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有助于精神的提升,精神提升的关键在于人生意义的认同。唐·吉诃德和他的仆人桑丘以及书中的其他人物对每个读者来说都不陌生,一个人在他生活中,总会遇到类似的人物和情景。除了技术进步之外,你会发现现代的人性与塞万提斯描写的16世纪的人性与非人性何其相似乃尔。

3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不管你相信不相信资本主义必将灭亡,20世纪没能灭亡恐怕得归功于凯恩斯,是他拯救了资本主义免遭灭顶之灾。战后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也是他奠定的。

34.凡勃仑《有闲阶级论》

阶级的划分除了马克思的经典定义之外,一般使用比较随便,但划分的依据不外乎政治、经济与身份地位。但凡勃仑是一位另类的思想家,他把人按“闲暇”来分类,分成有闲阶级和无闲阶级。由于有闲阶级越来越成为现代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有必要对有闲阶级的地位和存在价值做一番探讨。

35.福柯《词与物》

很难用一句话概括这本书,实在要说,那就是“学科分类与演化的科学框架”。在学科肆意泛滥的今天,科学的分类实属当务之急。

36.罗尔斯《正义论》

罗尔斯的《正义论》于1971年出版。其中讨论的主题没有一样是新的,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问题,但是,他却是在新的环境之下来考虑的。换句话说,这本书标志着道德哲学由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

37.卡西尔《符号形式的哲学》

“人是什么?”——人们对哲学本来应该解决的最根本问题一直没有给出像样的答案。卡西尔解决这个问题的出发点与众不同,那就是“人是符号的动物”。这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由于所有的文化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人有形成概念的能力之上,这种能力使我们能够发明和使用人工记号和符号。卡西尔认为这些“符号形式”正是哲学所应该集中研究的对象。

38.乔姆斯基《句法结构》

语言是21世纪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人的一生都在用语言同人打交道,也通过语言进行思考;但是围绕语言有许多老大难问题至今不能理解。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引起一场语言学上的乔姆斯基革命;这是一场对整个语言理论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语言学界激起强烈反响,而且影响到许多周边领域,涉及许多基本问题。

39.冯·诺伊曼,摩根斯坦《对策论与经济行为》

冯·诺伊曼的工作从方法上标志着数理经济学的新时代。他的方法证明,现代数学的公理思想,抽象的概念对于实际问题一样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他的哲学观点预示着未来数学家的工作——数学家可以在极其广泛的领域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无论是对策论还是与经济学的结合已经取得而且必将取得重大进展。

40.微耳和《细胞病理学》

现在的西医被称为“科学的”,归根结底,有赖于把疾病的原因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而这正好是德国医学家微耳和的主要贡献。他是细胞病理学的缔造者。1858年他发表了《细胞病理学》,其中完整地阐述细胞学说,并声称“所有细胞来自细胞”。

41.汤因比《历史研究》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有识之士总要考虑当前与过去的关联,将来的发展趋势等等;而这就需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建立一种历史哲学或历史观。而史论就是为这些人打造航海罗盘的。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在众多的史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包含大量的理论概括及创新。

42.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

到了20世纪,史学界出现一次大的革命,那就是“年鉴学派”的兴起。年鉴学派反对把历史局限于政治史范围之内,主张研究历史的全貌。布罗代尔就是年鉴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由于他的工作,年鉴学派在二战后占主流地位,其影响也从法国扩大到全球。

43.罗素《自由与组织》

在18世纪末,可以说所有国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却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如今如此惊人的差距。过去的历史哲学也许能指明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但无法预测历史发展的速度。而19~20世纪与以往历史的不同之处正好在于速度的变化。罗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指出引向这种变化的因素。

44.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在整个历史长河中,20世纪究竟是继往开来走向进步走向辉煌的时代,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一个小插曲,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作为一个极端的时代,肯定会遗留下相当多的后遗症,值得我们反思。

45.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在21世纪,各种文明的命运是我们首先要关心的问题。本书就是在历史转折关头反思的结果。亨廷顿害怕伊斯兰文明与儒教文明联手打败教文明,但是前两者是不可能结合的,这点上他的判断显然有误。然而文明的冲突是否能造成新一轮的“西方的没落”,却不是没有可能。

46.加缪《鼠疫》

从古到今,人类不断面对各种灾难,但他们很少能够对灾难有所准备。这本讲人类如何面对灾难的书创作于时代,许多人感到无望。在这关键时刻,加缪看到面对灾难的惟一正确态度,就是不要听从命运的摆布,也不要听从权威与利益集团的煽动。

47.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这是一本“禁书”,也许是最著名的、名副其实的。尽管它因“性”被禁,却并不等于说它的题材只是性。在书中,劳伦斯不仅要求一个人真正“性”的解放,更要求从工业文明、传统文化以及精神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解放的人”。这些才是劳伦斯思想的深义。

48.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9世纪两位大思想家对20世纪有着持续的影响:一位是马克思,一位是尼采。这本书是尼采著作的顶峰。它包括尼采过去的一切思想,这些思想用两个新的概念,即超人和永远轮回来加以贯穿。

49.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

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是科学哲学的一次革命。波普尔说:“经验科学就是理论体系,我们可以把认识逻辑称做理论的理论。”“科学的理论就是普遍的命题。”按照他的学说,科学理论“不是由观察开始,而是由问题开始”。波普尔的整个科学理论的出发点是划界问题,也就是找出一个判据来区别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

50.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人们对未来有所企盼,但同时又对未来充满恐惧;在一个变化剧烈的世界中有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人们希望驾驭它。到20世纪后半,未来学应运而生。对未来学家的评价首先在于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或仅仅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能否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托夫勒做到了这点。他的这本书在1980年出版,而20世纪后二十年正是按照这个蓝图来实现的。

51.波伏瓦《第二性》

女性占人类的一半,但研究与思考女性问题的著作却少得可怜;英译本《第二性》195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尽管时隔半个多世纪,女性主义和谈论女性的书出版无数,但是没有一本书像这本书一样,使人感受到如此浓郁的学者气息。

52.纪德《伪币制造者》

在大众文化如此昌盛的今天,纪德的书不会出现在休闲读者之中。但是,文化也是两极分化的,在高雅文化发展而且存在发展土壤的地方,纪德不会消失,相反,会维持着他那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作品很观念化。在本书中,他试图成为真的人,但什么是真的?

53.萨义德《知识分子的代表》

尽管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著作难以产生,但我们还是选择了萨义德的这本书。因为我们也许可以从思想自由和知识分子看到文明的未来。在书中,萨义德提出的问题令人深思,1987年贾可比的《最后的知识分子》出版,以后是否还有知识分子?

54.莫诺《偶然与必然》

生命科学存在着许多谜。至今我们还对生物体的精巧别致莫名其妙,我们还不知人是不是一台机器,也不知生物进化是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不知道生死界究竟在何处?而这本书阐述就是法国生物学家莫诺对生物进化的哲学思考。

55.萧伯纳《人与超人》

萧伯纳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英国(爱尔兰)剧作家,在世界戏剧史上大致也处于同等地位。他的大部分剧本可以称之为“思想剧”,而其中顶尖之作可以说是《人与超人》,该剧真正表现了萧伯纳自己特有的哲学——生命力哲学。

56.西蒙《人工物的科学》

近二百年实验科学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个人工的世界;而制造人工物就是发明、仿造、改进、组合直至本书所说的设计。尽管现在设计科学已成为一个专业领域,但未来需要的恰巧是西蒙这样的博家而不是狭窄领域的专家。只有他们才能设计出未来人工物的世界。

57.泰勒《原始文化》

“文化”一词在媒体上的运用真是泛滥成灾,可是没什么人对它哪怕有最粗略的界定;是泰勒给他的研究对象“文化”以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他的《原始文化》被公认为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表面上看,它是纯学理的研究;然而,自然语言与原始思维对于21世纪人工智能的探讨有着重要意义。

58.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

数学在近代科学产生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许多人也知道,也说,但并不理解。其实,欧洲人领先也就三百年,可为什么老跟不上呢?中国人怎么拿个诺贝尔奖就这么困难?这可以说是“新李约瑟疑难”。其实,照怀特海那样研究一下这三百年的历史,就会有八九不离十的答案。

59.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格劳秀斯的伟大著作已经问世将近四百年了。今天战争与和平仍是世界的头号问题。格劳秀斯已经考虑到对于战犯、损害和战费不加追究以换取有保障的和平。遗憾的是,人们似乎并没有从历史中学会足够的智慧,来处理战争的后果。

60.埃柯《玫瑰的名字》

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靠指纹破不了的案今天可用DNA破案了;但是,心灵的事情就说不准了。符号表达是极为复杂的一件事,符号技术远没有基因鉴定那么方便。但是,符号学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难以想像的世界。埃柯的小说神奇之处就在于此。

61.笛卡尔《方法谈》

什么是科学精神,到现在仍然是众说纷纭。但是,科学精神一定会导致科学发展,其起点必定是求知的欲望。笛卡尔在《方法谈》一书中一开始就讲述他从学校出来后的二十年的探索过程,而且在探索过程中开创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与方法。这就是笛卡尔哲学体系,其核心是认识论。正是笛卡尔把哲学扭转到了正确的方向。

62.培根《论学术的进展》

四百年来,尽管人们早已享受近现代科学所带来的种种福利,然而人们的头脑不一定比古时更少教条、偏见、迷信以及愚昧和疯狂的古怪思想。而培根的伟大贡献正在于列举了四种使人陷于这类错误的“偶象”或幻象。

63.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以经济学家知名,还荣获了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他的政治哲学更有创见,更有影响。哈耶克的思想总有点不合时宜,但从长期来看又显得十分深刻。他是位彻头彻尾的自由主义者。他的真知灼见不能因意识形态的关系而被我们舍弃。

64.奥威尔《1984年》

在20世纪反乌托邦、反集权主义的作品中,谁又能比奥威尔写得更好呢?在他那里,既有卡夫卡的个人处境,又有A.赫胥黎的科技统治,同时还有柯斯特勒的现实主义。《1984年》是一个警世之作,就像马尔萨斯和卡逊的著作一样。

65.卡夫卡《审判》

卡夫卡的不朽在于他提出的问题远比他解答的多得多。在《城堡》中他谈到“提问题是主要的”。实际上这就是科学与人生的真谛。思想来源于对问题的探索,探索过程也许比拾取现成答案更有意义。

66.C.P.斯诺《两种文化》

斯诺两种文化的论点很简单:科学家应该读过莎士比亚,而文学家应该懂得热力学第二定律讲什么。不幸的是,这种情况越来越难以实现了。到了21世纪初,除了高喊“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口号之外,什么也没有了,一维的人降为零维的人。然而沿着本书界定的思想史的轨迹走下去,是可能升维,升到三维四维,甚至成为“超人”的。

67.帕斯卡尔《思想录》

世界上的问题,特别是人的问题,不确定性或者偶然性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实际上,帕斯卡尔以概率的方法对于决定论的世界观提出挑战,不管这种决定论是上帝的决定论还是科学的决定论。这种方法到20世纪发展成为一套随机的决策理论。

68.尼赫鲁《印度的发现》

印度同中国一样也是现在世界四大文化之一,但我们对印度却知之甚少。话说回来,要想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其历史。尽管印度的历史支离破碎,缺环甚多;但《印度的发现》就是了解印度历史的最好的入门书。

69.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作为大文豪,他的作品足以为他争取到不朽的地位,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他并不满足。他生命最后三十年就是在对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度过的。我们选《战争与和平》,是因为从中可直接看到他的历史思想。历史虽已过去,但无法用刀斧砍去,它依然影响我们的现在,也影响我们的未来。

70.鲁迅《阿Q正传》

要在中国作家中选出一位思想家可不容易,特立独行不是中国人的精神。稍稍离经叛道,不是棒杀,默杀,就是捧杀。无疑,每一套杀法,鲁迅都经过,只是什么时候干什么,随时代的潮涨潮落决定。但是,近百年来中国首屈一指的作家还是鲁迅,而《阿Q正传》是其代表作。

71.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进入21世纪,世界上有五个经济大国,而日本是惟一入围的东方国家,也是最快达到这一步的国家。本书完成于二战刚刚结束时,作者对日本的民族性做了很好的概括。时隔五六十年,书中的观点基本上没过时。我们可以把这点称之为“民族性”的稳定性。无疑,日本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一个有影响的民族。

72.加西亚·马尔科斯《百年孤独》

对大多数人来说,拉丁美洲仍是个神秘的地区。马尔科斯在这本书中用马孔多来凝缩整个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愚昧闭塞和混乱是百年不变的内因,而美国佬、者则是外因。那么“孤独”又是什么意思,作者说“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他暗示了出路,但结论令人沮丧:经历了百年,又回到原位,这似乎就是拉丁美洲的命运。

73.康拉德《黑暗的心》

非洲大陆是地理概念,我们所知甚少的那部分通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此书说的就是这块地方。黑暗的心有两种含义,一是黑非洲的心脏地带,当时的比属刚果;一是文明人即殖民者来到之后,从外到里进行掠夺,并从精神上进行腐蚀的罪恶行径。黑非洲不是倒退,就是仍然停滞在那里。人口不断地增长,永远伴随饥荒与贫困,其前景令人忧虑。

74.冯特《民族心理学》

长期以来,对心灵的研究一直是哲学甚至神学的领地,至今心理学是否是科学仍有很多争议。冯特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倡导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1879年,他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实验心理学正式诞生,也标志着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的产生。

75.李约瑟《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李约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卷帙浩繁,至今仍然没能结束。他花了毕生精力研究中国古代科学与技术,最后留下了著名的李约瑟疑难:为什么如此先进的古代“科技”,没能产生近代科学?

76.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圣经》中存在大量前后矛盾、不可思议甚至荒谬的地方,这些早在教初创时就有人意识到了。但其中许多人采取“信仰主义”态度,“正因为其不可信才信”。而托马斯·阿奎那第一次寻求对教第一信条即“上帝的存在性和惟一性”以证明。这不仅使神学带有数学的风味,还由此推出一系列命题并构成精微的神学体系。

77.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

这本书的种种观点有许多人支持,更遭到很多批判。但正如卡莱尔所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英雄崇拜就永远不会消亡”。究竟“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不是简单用“是”和“否”能回答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更提出了“英雄如何从各界脱颖而出”的问题。

78.《阿含经》

佛教是最古老的世界宗教。佛教没有把人的崇拜集中起来的神,更没有一本大家都认同的经典。《阿含经》是最为接近原始佛教的经典,而其中包括上百部经。

79.蒙田《随笔集》

一个国家即使有诗、戏剧以及后来的小说,如果没有像样的精美散文,就称不上文学大国。蒙田开创的随笔为散文开拓了最高级的文学形式,而且以其直截了当、言之有物、极富启发性而为它树立了标准和榜样。

80.哈代《无名的裘德》

哈代作品的悲剧性震撼人心。这是一种真正的人性的悲剧。人希望精神的上升,但并非所有人都有这个机会,有机会的人未必真正有学识和创见,他们劝裘德安分守己、乐天知命,难道这应该是未来人的哲学吗?

81.列宁《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系统考察和阐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国家问题上的基本理论,列宁由此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国家。

82.老聃《道德经》

它是世界上影响力很大但篇幅最短的书。总的来说,《道德经》与《论语》几乎完全不同而且相互补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在朝派,而老子则是在野派。老子乃至道家学说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给孔子的“理想国”开辟一个精神逃脱的小路。

83.笛福《鲁滨逊飘流记》

从某些文化看来,征服自然以及诸如此类的自我挑战是不可理喻的傻事。而这些傻事的背后,有的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在困境中通过艰苦劳动生活下去的意志以及战胜灾难、孤独的勇气。虽然,“人定胜天”之类的话,现在看来是不对的,但是,现代人还是应该以鲁滨逊的精神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并且战胜自我的。

84.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真正伟大的思想总是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批判叔本华的人很多,但批判他最厉害的卢卡奇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哲学才能。叔本华的原创思想很多,其基础是两大理论:惟意志论和悲观主义。前者建立以意志为核心的形而上学,从而开辟了近两个世纪的非理性思潮。

85.杜威《主义与教育》

西方哲学几乎全部来自欧洲,只有实用主义哲学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实用主义哲学是一个十分灵活、密切联系实际的哲学,它的精神完全反映在教育学当中,更重要的是,教育这个话题将是21世纪的最主要的争论问题之一,而杜威的思想以及后来进步教育的实践对于后来人肯定有借鉴意义。

86.贝克尔《人力资本》

除了人口、环境问题之外,21世纪最大的问题是健康、教育以及相关的人与社会的发展。通常人们总强调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物质差距;其实,从长远看,精神文化差距才是最大的。而贝克尔的核心思想在于这也需要投资!他还指出除了个人收益之外,也要考虑社会收益,而这也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87.熊彼得《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得明确区别发明与创新是他的独特之处。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都知道技术发明对经济的重大推动,但熊彼得式的创新完全是“企业家”的事。熊彼得这种观点不仅为过去许多技术进步导致创新从而推动经济高涨的事例所证明,更明显地表现在2000年,高涨的信息经济突然“泡沫破裂”。

88.博尔赫斯《文集》

博尔赫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他可能读过成千上万的作家和作品。他的作品把二千五百年的世界文明精华纳入其中。这也许正是“古典”的真谛。生命太短了,你怎么能读那么多,体会那么深。那么读博尔赫斯吧,他能帮助你。

89.斯特伦奇《国家与市场》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虽说国际关系、国际事务、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学早已成为研究的领域;但是,只有本书给出系统的总结,同时制定了一个研究和分析的框架,而这正是今后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起点。

90.狄更斯《双城记》

它叙述了法国大革命那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其中展示了残酷的阶级斗争。狄更斯再次以悲天悯人的精神,为世界编织出一个善良的人替友赴死的故事。但是,他无法解释历史之谜:这一切究竟为什么发生?

91.《毛主席语录》

是位历史大人物,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我们不妨把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而《毛主席语录》出版于第三时期的正中间,包含了后期(从1949年到1963年)的部分内容,但极为重要的后期思想(1963年到1976年)则没有反映出来,这是全面、准确掌握思想不可不注意的事。

92.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库恩对科学哲学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范式”概念以及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的划分。他成为科学哲学中历史学派的开创者。受他的理论影响的主要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学者,这些学者急于要把自己的专业纳入一般科学的框架之中,而这种混合确实起着一定的作用。

93.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

罗斯托的理论核心就是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五个阶段。但由于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从1800年到1950年这个阶段的经济基础上,因此在应对后工业社会的情况时有着明显的不足。人口、贫困、发展、失业仍然是21世纪经济的大问题。从传统经济到现代化再到全球化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罗斯托的研究只不过为增长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开了一个头。

94.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到20世纪初,管理进入科学管理阶段。法约尔对管理给出一个框架,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拓宽了科学管理原理所涉及的领域,为现代组织理论打下一个基础。他把组织比做有机体,对后来人是有启发意义的。正因为如此,他的理论不断得到批判、补充和发展。

95.马尔库塞《一维的人》

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而被激进的学生们奉为精神导师的是3M:马克思、和马尔库塞。二战以后西方国家的新变化,促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重新进行反思。《一维的人》正是马尔库塞在这方面成熟思考的产物。

96.维科《新科学》

维科是18世纪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先驱。由于当时的主流趋势是应用自然科学方法去研究一切现象,特别是心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但是维科第一个明确区分开自然科学与人文研究,并认识到文化的多元性,这为比较文化人类学,比较历史语言学,比较历史美学,比较历史法理学等奠定基础。

97.伏尔泰《老实人或乐观主义》

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旗手。他的著作太多了,很难讲哪一个是他的代表作。不过有一类作品适合我们的需要,那就是哲理小说。似乎没什么其他作家写过这类作品。《老实人》的哲理相当简单,但在任何时代都碰到:不管是自然灾祸还是人为苦难,都和上帝无关。人们只有通过理智和正义,努力与邪恶势力斗争,世界才能逐渐变得更为美好。

98.卡内蒂《群众与权力》

卡内蒂的《群众与权力》是他一生体验与不断探索与思考的结果。全书以科学的精神研究了四大主题:群众、权力、死亡、转变,而且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历史上的确对群众心理学有过一些探讨,不过还没有什么理论研究。卡内蒂的独到之处在于把权力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他说:“幸存之际就是权力在握之际。”

99.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时至今日,心理学已经成为极为庞杂的学科体系。在20世纪中期,两个最大的学术派则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强调科学方法的行为主义学派。而马斯洛倡导了心理学研究的第三思潮,即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一思潮强调人有独立人格,有发展自身的潜能,能够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这个概念就是马斯洛提出并且大大加以发挥的。

100.曹雪芹《红楼梦》

《红楼梦》在中国影响极大,在世界上却影响很小。这种反差说明什么呢?《红楼梦》彻头彻尾的“中国味”。而这种中国味也许可以从中国诗词、中国书画、中国园林,甚至中国戏曲中体会一二,但《红楼梦》却是全方位的。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