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关于发小的图片和句子怎么写(关于发小的图片和句子)

关于发小的图片和句子怎么写(关于发小的图片和句子)

本文目录一览:

我和发小的真情实感

#暑期创作大赛##头条家时光##我家的那些事#

我有一个多年的发小,从十多岁时就在一起,小时候我们两家住的也很近。上学一起走,回家一起玩。40多年的感情还在延续着……

参考图片

小时候的趣事历历在目,也伴着岁月的磨练慢慢变老。虽然现在南北两地,彼此都牵挂着对方。不是姐妹胜似亲姐妹。

参考图片

我的发小比我小两岁,人很实在。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富裕,早早就结婚了,虽然老天很眷顾他,买卖干的风生水起。但是婚姻方面却不尽人意。和随之而来的健康方面也出现了不好的状况。

参考图片

我是在别人口中得知发小得了甲状腺癌,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着急,马上联系了发小,询问了整个病情,建议她到上海这边来检查,离我近我能帮帮忙。

她说姐姐不用担心,手术已经做完了,非常成功,发现的早,没什么大事了,定期检查就行。我说,你病了咋不和我说一声呢,虽然人在外地,但是别的方面我可以帮你呀!她说她买保险了,自费也没花多少钱。我哽咽地说:没事就好,每年必须复查呀。

一生中的知己能有一个就知足了。有困难时她能替你分忧,走到哪她能为你牵挂。

前几年,我老公因为事业遇到低俗,面对压力精神一直萎靡不振,得上了抑郁症。发小得知后,让我俩去他家,做的好饭好菜,一边安慰我,一边开导我老公。想起这些往事真的让我很感动和欣慰。

参考图片

前几天还联系我呢,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想我了。每次都聊聊她的身体,恢复的很好,让我放心。

一生的知己,走到现在不容易,好好珍惜,我们都已渐渐老去,希望余生安好。

说说发小——张 潮

于超英

张潮,1956年7月1日出生于北京市。幼年随父母支边到甘肃省嘉峪关市,1973年嘉峪关市树脂厂当汽车修理工,积累最初的人生经验。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在学习期间,被著名导演谢晋相中,参加影片《啊!摇篮》拍摄,崭露头角。

1986年在影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饰小豹子。把一对青年纯真爱情悲剧演绎得非常感人。

1982年在影片《陌生的朋友》中扮演张同生,从一个失足青年变成先进工作者,以自己的榜样去感动一个绝望的姑娘。

1982年,毕业后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先后主演《秋瑾》《祁连山的回声》《相思女子客店》《沉默的冰山》塑造一系列的军人形象。

此外,张潮在影片《干杯!女兵们》《盲流》《失去的梦》中担任重要角色,还曾参加多部电影剧的拍摄,如《五月春正浓》《美国盟军在烟台》等。2000年后,在电视剧《重案六组》(1-4部)中饰演郑一民。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剧照

说说发小——张潮

于超英

我和张潮的相识始于孩提时代,同是相同的命运,都是在不谙世事的年龄随着父母从北京来到西北这座塞外小城支援三线建设。我们是为邻居,按邮信地址应为:甘肃省嘉峪关市长城街区39栋,我家是1号,张潮家是2号。其实就是现在的森林公园的对面,当时俗称北京房。印象中的记忆那是一片低矮的平房,公用的厕所和公用的水源,环境简单寒酸的可怜,许多人会为共用而争吵的不可开交,即便是高知也抵御不了吃喝拉撒的实际问题的困扰,难免会为这些问题而引发争执。

《啊,摇篮》电影海报

《啊,摇篮》剧照

张潮长我几岁,印象中他小的时候就是一个长得方方正正的孩子,他家四口人,父母都是平安医院的医生,他有个哥哥叫张朴,长得白净秀气少有张潮身上阳刚之气。孩提时代对岁数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我们常厮守在一起,所谓的跟班说的就是我们这帮比他小的孩子,基本上是他说啥我们就无条件地服从于啥。渐渐长大后岁数上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首先在接触人的圈子上就会不同,继而认知面自然也就出现了不同,他嫌弃我们幼稚,我们也讨厌他“老成”便自然地不再每天厮守一起。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电影海报

关系虽然疏远了,但情谊还在,无非是他有他的圈子,我有我的朋友。那时嘉峪关城区面积很小,又正是招惹是非的年纪,往往在外惹了麻烦自己又难于摆平的时候,张潮都会义无反顾地出面帮我解决。至今记忆尤深的是一次我们一群小孩在02部队医院(现酒钢医院)的天台上看露天电影,突然上来七、八个比我年纪大许多的半大小子,不由分说地把我们就是一顿暴打,待我明白缘由的时候,唇内已被缝了七针,在缝针的时候张潮知道了,简单地问了一些情况便和他的朋友出面为我讨回“公道”。那是我第一次看见他出手打架,一招一式极为洒脱,至今回想起来还会为他的招式而折服。

《陌生的朋友》电影海报

《陌生的朋友》剧照

那时嘉峪关穷,冬季只有一个临时的滑冰场,位置就是现在的紫玉酒店北侧,当时的体育局的办公地的后院,隆冬腊月工作人员往那片空地上注上水,再简单地整理一下,一个诱人简陋的露天滑冰场就诞生了,那是当时嘉峪关冬季终极娱乐的场所,吸引着嘉峪关所有的滑冰爱好者和青少年男女。张潮自然也是那里的常客,他不会滑冰,却穿着一双很抢眼的球刀(冰鞋的一种,多用于打冰球的运动员)从上冰既摔到滑冰自如其中所摔的跟头都令旁观者龇牙咧嘴。但他生生地就学会了滑冰,并且技艺高超。

接触过他的人都公认他具有天生的模仿力,一件极其普通的事情,他手舞足蹈地楞能讲述成一个故事,动作表情的夸张加上方言语气的配合能让听者陷入身临其境。这是天赋,也是他超出常人的地方,不是一般人能够比及的,这也许也是他日后成为演员的基础与先决条件,因此大家都愿意和他天南地北地瞎聊,常常忘记时间。后来我们都长大了,不知何故张潮没有下乡当知青,直接分配工作到了树脂厂当了一名汽车修理工,在那个年代这个工作是让人垂涎三尺的。

《沉默的冰山》电影海报

在树脂厂工作期间张潮的模仿天赋发挥到了极致,青工们那时都爱他讲还是手抄本的故事。《绿色的尸体》《叶飞三下江南》《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等等,张潮讲的绘声绘色,令听的人如醉如痴。也许是命,张潮无意间讲述的《一双绣花鞋》竟然成了他当演员之后参演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并在其中饰演了一个叫沈超的地下党员,也是该剧的重要角色。我想,他当时拍摄时一定会想起这些往事,也一定会惊叹这种巧合。

《红线2017》电影海报

1978年恢复高考,张潮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成了令人羡慕的佼佼者。至于他考学的细节我不甚了解,但考试的过程听张潮说过一二,用一波三折来形容也应该不太为过,设想在全国数万名考生中仅录取二十几名,真可谓是万里挑一。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不抱任何希望地到了北京考场,更是硬着头皮参加的考试。与他同考的人中佼佼者实在太多,甘肃省话剧院的演员周里京就在其中、还有幼时就已成为童星的方舒,有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八旗子弟谢园、更有来自云南的张丰毅、南京的沈丹萍等,在众多的考生中张潮能抱有一颗平和的心态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考完所有的科目就匆匆回到了嘉峪关,因为当时他还是一个足球运动员,集训后要代表嘉峪关参加省内的足球比赛。正在他在球场上挥汗如雨的时候,命运之神敲响了他的门扉,他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了。从那一刻起张潮的名字似乎就与嘉峪关不可分割了,常会有人在聊天中说起嘉峪关出了一个电影演员名字叫张潮。

《守梦者》电影海报

1979年在大学二年级的张潮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谢晋看中拍了他人生中的首部电影《啊!摇篮》,这是部描写延安保育院在战争中撒离的故事,在这部剧中张潮饰演一名警员丁大勇,虽然在剧中丁大勇这个角色是一个龙套,但是在剧中经历了性情的变化,他从战场上被调到保育院做了一名警员,心里积累了很多情感,他觉得照顾孩子是女人的工作,不是他一个男人应该呆的地方,心里极为不畅,直到疏散途中遇到很多困难,他才逐渐感到他从事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张潮在表演中悟到在戏中应如何把握人物性格细微的变化,也就是这个悟性使得张潮在演艺的道路上淘到了第一桶金。

《急诊室故事》电影海报

1982年张潮毕业分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当了一名职业演员,先后主演了电影《秋瑾》《祁连山的回声》《相思女子客店》《沉默的冰山》等,在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军人的形象。

在电影《陌生的朋友》一片中,张潮扮演一个失足青年变成先进工作者的张同生,以自已的经历去感动一个绝望的姑娘。

《祁连山的回声》电影海报

1986年他参加拍摄了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他在剧中饰演小豹子。把一对青年纯真的爱情悲剧演绎得非常感人。 此外,张潮还陆续拍摄了《干杯!女兵》《盲流》《失去的梦》等影片。

《商之痕》电影海报

那时张潮的出镜率极高,演绎事业十分顺利,迅速地跻身于国家一线演员的行列。那几年张潮不但拍了很多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同时也参演了很多部电视剧,如:《一双绣花鞋》《五月春正浓》《美国盟军在烟台》《无限正义》等,特别是在近年口碑极佳的电视剧《重案六组》1一4部中扮演的郑一民一角,更是让他又红火了一把。

《重案六组》电影海报

《重案六组》剧照

张潮的事业红红火火,俨然就是一个名人,但他并没有忘记昔日的朋友,记不清是那个地方台曾邀请张潮作为嘉宾讲述过去的事情和朋友,几个他儿时的朋友来到现场作为嘉宾一一出镜。与他一同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和青葱的过往。他们同学之间有一个微信群,经常从群里能知道他的一些近况。前几年我写的《城市记忆》系列在网上流传很广,一些曾经在嘉峪关居住过的人都很喜欢,张潮也看到了,在他们的同学群里给予了评价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我还能继续写下去,让我们的回忆变成美丽,更让我们的过往变成永恒。但我又懒又笨,没有继续动笔,有些遗憾。

《重案六组》剧照

建刚建了一个《从嘉峪关走出去的名人》专栏,约我写写张潮,邀请发出很长一段时间了,我都没有动笔,一是我笔拙实在是能写出来但粗多精少,二是我现旅居外地有诸多的不便,所以一直拖至今日。写出的东西恐会浊了各位看官的眼,但朋友之托又不能不去完成,见谅!

(文章所用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于超英,男,1959年2月生,汉族,北京市人。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嘉峪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95年至今发表作品百余篇,多篇小小说作品在各类刊物举办大奖赛中获奖。数篇文学作品被收录于《中国大陆微型小说家代表作》《小小说精粹》和《国际文化艺术名人档案》中。

寒 荒(高建刚),甘肃静宁人,大专文化。系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嘉峪关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嘉峪关市文联原驻会副主席,嘉峪关市政协原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嘉峪关市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会常委、《嘉峪关政协》杂志原主编,嘉峪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嘉峪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组成员。嘉峪关市作家协会、嘉峪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