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

祭十二郎文重点语句翻译(祭十二郎文重点句子翻译)

祭十二郎文重点语句翻译(祭十二郎文重点句子翻译)

本文目录一览:

解析—韩愈《祭十二郎文》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韩愈 祭十二郎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一部好的作品必须是发乎于情。读韩愈的这篇祭文,不悲伤者甚少。人死不能复生,作者通过这种祭文形式追悼死者,文中体现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言语让人感动,乃祭文中另类,抒情类佳作。

一、全文总结

这篇祭文主要讲述了,韩氏家族自韩愈父母死后每况日下,人丁稀少。之后韩愈哥哥韩会和嫂子郑氏独撑门面,待到韩会死后,嫂子郑氏扶养韩愈和侄子十二郎相依为命。时年韩愈十七岁从宜城去京都发展 ,十年间二人见面甚少。不料待到韩愈官运好转,打算回乡与十二郎相聚时,突闻噩耗十二郎已死,悲从中来,泪涕连连,写下此祭文,悼念侄子。

二、写作背景

此篇文章作者:韩愈,河南安阳人,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等作品。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韩愈自小家族人丁稀少,与嫂子侄子一起相依为命,感情很好。待到韩愈长大后去京都发展,与侄子十二郎见面次数变少,当时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才荣登进士,后来韩愈做官又触犯权贵,多次被贬谪。等到新皇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过逝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三、 写作技巧

一篇好的作品离不开值得借鉴的写作技巧,或声情并茂,或通篇无华丽语句但字字含泪,引人泪目。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详解下这篇文的写作技巧和构思。

一、文体特殊,不拘形式

本文文体是一篇祭祀文,也称“悼词”。这种文体常用来悼念亡人,抒发悲痛感情,然本文文体结构又与当时的祭文形式不同。

传统祭文有固定的形式,内容多是开头介绍死者逝去的时间、地点、享年等,然后才开始介绍的生平事迹,评价功德,最后才向亲属表示慰问。

韩愈写的这篇祭文在传统文体上进行了改变,抛去原有的形式化,改为从抒情方面下手,通过叙述家庭等生活琐事,悼念侄子,写的情真意切,很有特色,故此文千古流传。形式上则破骈为散,自由多变,重在抒情。

二、重在抒情,感情真挚

本文字数不多,通篇记叙抒情,或追忆,或悔恨,或遗憾,或感动,感情丰富,引起读者共鸣。

1、思念君兮君已亡

2、痛苦哀悼引过往

3、骨肉亲情难自弃

4、追悔莫及伤别离

5、 叹人生无常,哀沧海桑田

6、宦途堪笑不胜悲,昨日荣华今日衰。

以上六种感情,是作者在本篇文章中所抒发的感情。通过叙述过往种种,勾起回忆,思韩家两代独留一人,形单影只。痛十二郎生病未得相看,骨肉亲情实难忘记。愿一生相依,奈何早生白发,昔人已逝,悔恨自己关心过少,未能及时陪伴。叹人生无常,世事变幻,沧海沧田,又有什么能不变!一入官场身不由己,几经磨难,宦海沉浮,终是落得形单影只,孤苦一人。谋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要来何用。

三、语言形式特殊,如泣如诉

作者在本文的语言运用上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呜呼哀哉,采用这些语气词语营造文章悔恨、悲痛、自责的氛围。

本文虽为祭文,但似乎通篇在叙事,似在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作者采用“吾”和“汝”的人称关系,拉进距离,体现叔侄二人感情友好。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最后文章结尾采用“汝病吾不知时, 汝殁吾不知日”这句话,使用排比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具有震撼人心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多处作者写作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通过一些语句让读者体会他当时的心情,有时自言自语,有时又语无伦次。文章中字里行间也没有使用对仗、排比、比喻等、夸张等修辞手法,更没有什么太多华丽的转折,巧妙的情节设置,只有朴素的语言,用它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说普通人的悲伤。

在用词上作者通篇抛却了唐朝盛行的华丽用词,采用精炼简洁的语句抒感,字词朴实无华,字里行间情意满满。

2019年高考文言文八大句式详解

2019年高考文言文八大句式详解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有倒装句式和非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非倒装句式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省略句式、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式 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古汉语中,判断句—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者”表示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也”结尾表示判断语气。 ①用“……者,……也”格式。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用“……也”格式,例如:夫战,勇气也。 ③用“……者,……”格式。例如:粟者,民之所种。 ④“者”“也”都不用。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2.“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在主谓句中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 ⑦且相如素。⑧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乃”“则”“即”有“就是”之意。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为”有“算是”之意。4.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例如:①夫病者所见非鬼也。②视之,非字而画。③予本非文人画士。④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二、被动句式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主要有两种:—种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句式叫主动句;另—种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 1.主语+动词+于+名词的格式在动词谓语后边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主语+为+名词+动词的格式在动词谓语前边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3.主语+为+名词十所十动词的格式在主语后边用介词“为”字,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又在动词前边用“所”字。例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4.主语+为所十动词的格式 “为所”连用。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主语+为动词+于+名词的格式在动词前边用介词“为”,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胥之父兄为戮于楚6.主语+为+动词的格式在动词前边用介词“为”。例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7.主语十见+动词的格式在动词前边用“见”。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8.主语十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在动词前边用“见”,同时又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9.主语+受+动词+于+名词的格式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10.主语+被+动词+于+名词的格式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11.主语+被十名词十动词的格式在动词前边,介词“被”可以直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曲罢尝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三、省略句式句子中省略某些词或某些成分,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有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1.省主语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皆死(《捕蛇者说》)。(因前文有主语,后文承前省略)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因主语在后句中出现,前面句子主语蒙后省略)③(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孟子二章》)(两人对话,主语全省略,这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2.省谓语①—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②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往)(《荆轲刺秦王》)。(以上两例中动词谓语省略)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词性谓语省略)3.省宾语①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②扬州城下,进退不由(己)。《(指南录>后序》(以上两例皆是动词宾语的省略)③权以(之)示群下。(《赤壁之战》)④秦王不怿,为(之)击卜。(《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两例是介词宾语的省略)4.省介词①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③死马且买之(以)五百斤,况生马乎?(《战国策》)

​​ 四、固定句式 在古代汉语句式中,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何所……?(所……的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④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呢?)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⑤敦与………?(与……相比,哪个……?)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安…乎?(怎么……呢?)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⑦独……耶?(难道……吗?)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⑧何为……?(为什么……?)“君何为生我家?”(《原君》)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②何……为?(……干什么呢?)何辞为?(《鸿门宴》)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③何……之有?(有什么……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年》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荷茶丈人》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捕蛇者说》)岂可—切拘以定月哉?(《采草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崤之战》)⑥安……哉(乎)?(哪里……呢?)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陈涉世家》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⑦不亦……乎?(不是……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⑧非……欤?(…不是……吗?)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⑨宁……耶?(哪里……呢?)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⑩顾……?(难道……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劝学》)⑪独……哉?(难道……吗?) 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示感叹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 ②直(特)……耳!(只不过……罢了1) 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③惟……耳!(只是…罢了!) 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④—何……(多么……啊!)吏呼—何怒,妇啼—何苦!(《石壕吏》)⑤亦……哉!(也真是…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鸟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⑥……何如哉?(……该是怎么样的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4.表示揣度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求,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殺之战》)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吗?)(兼表反问)若辈得无苦贫乎?(《王忠肃公翱事》)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其可怪也欤?(《师说》④…庶几……欤?(…或许……吧?)吾王庶几无疾病欤?(《孟子二章》)5.表示选择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 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③其……其……也?(是……呢,还是……呢?)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五、主谓倒装1.表示感叹在感叹句中,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常把谓语放在主语前边。甚矣,汝之不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美哉,我少年中国。2.表示疑问在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把谓语放在主语前,强调疑问的重点。如:谁与,哭者?(“与”通“欤”)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3.表示祈求或命令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如:勖哉,夫子!

六、定语后置 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 1.中心词+定语+者特殊指示代词“者”用来煞尾,并复指中心词,这种方式较多,能强调和突出定语,使句子流畅。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人马”是中心词,“冻死”是后置定语。)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为后置定语)2.中心词+之+定语这种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助词“之”,使定语的地位更为突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人又谁能以身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爪牙”“筋骨”“身”“物” 是中心词,“利”“强”和“察察”“汶汶”是后置定语。)3.中心词+之+定语十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石”“马”是中心词,“铿然有声”“千里”是后置定语。)4.中心词+而+定语+者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此四海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缙绅”“穷民”是中心词,“能不易其志”“无告”是后置定语。5.用数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吏二缚—人诣王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吏”“车”“骑”“卒”是中心词,数量词“二”“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

​ 七、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样,—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面。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何为不去也? (《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何以效之?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面。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彼不我恩也吾子未之恩也。时人莫之许也。[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孔子云:“何陋之有?”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唯奕秋之为听。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惟……是……”“惟……之……”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典型格式,“是”“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惟”是“只”“只是”的意思,起强调突出作用。在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中,如果宾语本身是代词,通常用“之”来辅助构成“此之谓”“我之谓”等格式,并且形成了一种固定句式,翻译成“说的就是……”。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秋水(节选)》)“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也留存于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命是从”等。4.介词宾语的前置。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格式。例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做:思想内容没有邪恶的。例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以上两个例句的“一言”和“一”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后,就突出强调宾语“一言”和“一”。值得注意的是代词“自”做动词、介词的宾语必须前置,这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不多见。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八、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词经常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即它的宾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也称做“介宾词组”或“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上把它称为介宾短语后置。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它称为状语后置,因为这种结构有时做状语,有时做补语。1.“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①表示比较。例:长于臣。(《鸿门宴》)——(项伯)比我(张良)大。②表示处所。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然而没有料到能先入关攻破秦军,有机会在这里又见到将军。 ③表示被动。(参见被动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祸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智勇双全的人也大多被自己溺爱的人所困厄。④跟对象。例:赵氏求救于齐。(《触龙说皇太后》)——赵国向齐国求救。介词加上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般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子墨子闻之,起于鲁。2.介词“以”带宾语,一般做状语,有的做补语。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梁惠王上》)——五亩的住宅,用桑树种在它的周围。皆不可限以时月。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3.介词“乎”与后面的词组成的介宾结构。翻译时,一般要提前做状语,有的依旧做补语。例: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强悍的差吏来到我们乡下,在东西南北,呼号咆哮,横冲直撞。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翻译: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4.文言文里,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状语,常常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边。 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

大明王朝1566·经典台词 三

1. 表态是不要本钱的,出主意日后可要担干系。——听到吕芳问接下来怎么办几个秉笔太监沉默了

2. 史称严嵩把持朝政二十余年,局外人却不知这份把持却是起早摸黑换来的。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至少有三百日严嵩必须早起,在辰时初赶到西苑内阁值房,随时听候嘉靖传唤,朝局国事往往就在一君一臣一言一听中先意承旨了。多少奏疏,多少谏言斥责严嵩,据统计用得最多的是八个字:“阻断言路,否隔君臣”!——夏日卯时,严嵩听着府院里养的几百只公鸣三遍的鸡啼声,八十的人一如往日,相雕蟒袍,由两个婢女搀着从客厅中走了出来,准备早朝。

3. 古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你们扬州有什么好?——嘉靖调侃黄锦

4. 《易经》上说“潜龙勿用”。在杨金水押进京师之前,王爷什么也不要想,咱们这几天就当平常百姓家一样,关起门来过几天平常日子。水落石出的时候,皇上自然会有旨意,徐阁老高大人和张大人到该来的时候也自然会来。——李王妃劝裕王爷稍安勿躁静观其变

5. 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徐阶用手掌将两耳捂住,轻摇着头读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戏谑陈洪;严嵩命严世潘读

6. 你知道的我都知道,你们不知道的我也知道!我还是首辅,是大明朝二十年的首辅!二十年我治了那么多人,朝局的事我敢不知道吗?老虎吃了人还能去打个盹,你爹敢打这个盹吗!

7. 这二十年你爹不只是杀人关人罢人,也在用人!国库要靠我用的人去攒银子,边关要靠我用的人去打仗,跟皇上过不去的人要靠我用的人去对付!这就是我要对你说的话,用对了人才是干大事第一要义。——严嵩给严世藩分析徐阶给陈洪读《祭十二郎文》的意思是徐阶还不敢倒严,也没那个能耐

8. 倭寇不能不剿,不能全剿,这才是要紧的话!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倭寇在,胡宗宪就在,胡宗宪在,就谁也扳不倒我们。——严嵩命严世潘给胡宗宪写赔罪信并剖析其由

9.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前问官所审供词是一种说法,后问官所审供词是另一种说法,这样的供词能够再上报朝廷吗?原来谁审的供词现在还是谁审。——赵贞吉让海瑞重审郑何二犯

10. 修自身易,修官身难。——赵贞吉向谭纶交待对海瑞“貌似刚直,内藏沽名之心!“的揣测

11. 在这里我给你们打个招呼,不要打量着要改朝换代了,便这山望着那山高!想明白些我们这些人都不是人,因有了皇上我们才算半个人,因有了老祖宗这么多年呵护,我们才活得像半个人样。谁要是连这点良心都不讲,就是半个人也不想做了。不想做人就去做畜生!都听到了没有?——黄锦怒斥虐待杨金水的所有太监

12. 花开富贵,莫过牡丹,可春季一过也难逃凋谢飘零。十万太监中杨金水就似那曾经大红大紫的牡丹,富贵享过了头,已然零落尘埃。冯保却如春季一直潜伏的莲籽,已从污泥中慢慢穿过水面,结朵待放。——李王妃命人去找世子的大伴冯保的旁白

13. 朱子讲的这个理是个亘古存在,你行不行它,它都在那里。就像天风,春有东风秋有西风,春行东风万物生焉,秋行西风万物伏焉,生也是善,伏也是善,春秋代序,四季有常,万物得以休养生息。这便是天时那个理。气却是个无处不在,顺风它也在行,逆风它也在行,无风了它还在行。朱子在这里说气是恶的便是指的无风之气。譬若人之欲望,是自己的要得,不是自己的也要得,人人都生个贪得无厌之心,这便是无风化疏导之气。此气一开,四处弥散,上下交征,做官的便贪,为民的便盗,于是邪恶之气便无处不在。然则天上毕竟有个日头在,日光蒸烁,此无风之气终有散尽的一天。历朝历代到了没有风只有气的时候便是日光蒸烁气数要尽了。——张居正给裕王爷讲解《朱子语类》,朱子说理是善的,气是恶的。为什么善理总是不行,气恶却无处不在。

14. 回圣上,臣以为当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句最有帝王气象,最有苍生之念。——徐阶答嘉靖“汉高祖不读书,诗却比那些读书人作得好。最好的是哪一句?”之问

15.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嘉靖给陈洪的亲笔御笺;

未完待续,敬请持续关注……

作者简介:读书小儿,80后自由读书人,靠读书笔记实现经济独立,专注精品书籍阅读笔记分享与粉丝共同提高认知,读到好书一定要和大家分享。

整理不易,请点赞、转发、关注,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