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梦见献血是什么意思 周公解梦女人(梦见献血是什么意思)

梦见献血是什么意思 周公解梦女人(梦见献血是什么意思)

献血屋见闻:与血液一起留在这里的,还有爱情、亲情、家国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子骄 济南报道

我,是一座献血屋。

在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与历山路交叉口,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过,我就矗立在西北角,老熟人都把我称作是“解放桥献血屋”。

虽然从外面看,我只是一个长十几米,宽一米多,高两米多的长方体。但只要进来,你就会发现,小小的屋里别有洞天,献血登记区、征询体检区、初筛化验区、采血区、献血后休息区、仓储区等区域一个不少。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吧。

其实和所有的献血屋一样,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易于设置醒目标志的地方,我的存在是为了方便广大市民自愿献血。春去秋来,十年光景,我欣赏着屋外车水马龙的繁华,也记录着屋内鲜有人知的温情时刻。

将献血和爱情进行到底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天气晴朗。早晨八点钟左右,是这个路口人流量最大的时候,我正观察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门突然被打开。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向大家介绍一下,她是我的好朋友蒋梦梦,也是在这里工作了四年的采血护士。今天是她和另一位同事刘雯值班。不一会儿,刘雯也到了。此时,距离正式工作的时间还有将近一个小时。她们穿好护士服,开始进行环境消毒和物品准备工作。等到晚上离开之前,消毒步骤会再重复一遍,每天如此。我常常听到她们和献血者说,“到这里献血和去献血中心是一样的,不用对卫生和清洁有顾虑,放心吧。”于是,到我这里来的熟悉面孔渐渐多了起来。

消毒完成后,从门口传来一个声音,“请问现在可以献血吗?”“可以,稍等。”一位年轻女士,成为了今天的第一位献血者。先后进行信息登记、问诊、检验血液,采血等一系列流程,不到20分钟,400毫升的A型血液就被放进储血冰箱。休息间隙,女士问道“下次献血还是等半年以后吗?”

“是的,每次至少间隔半年,您是第二次献血对吧?”蒋梦梦问到。

“之前献了200毫升,这次想尝试下400毫升,目前感觉还挺好的。”

“我第一次献血,因为体重不达标,只有90多斤就献了200毫升,之后尝试献400毫升,觉得身体没事就一直坚持献400毫升,已经献了13次了。”

看到女士惊讶的表情,蒋梦梦端来一杯水给她,笑着说;“我是护士呀,家属也跟我一起献血,成为生活习惯了,我老公现在也累计献了8000毫升。”

“真好。”年轻女士再一次感叹。可惜她听不见我说话,不然我一定把这个故事的完整版本讲给她听。我听蒋梦梦讲过,她就像做梦一样,因为献血收获了爱情。曾经,她在一座献血屋里和一位前来献血的交警相遇,每隔半年,他们都会在献血时相见,渐渐相知。2019年,血型不同、性格各异的两个人终于走到一起,并且约定好,只要身体允许,他们就一起将献血这件事进行到底。

我相信了,原来血液与爱情也会产生奇妙的碰撞。

留下的是血液,承载的是亲情

年轻女士离开不久,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站在门口往里探头,“不好意思,我没戴口罩可以进去吗?”“稍等,我给你拿一个。”女孩身高一米六左右,中等身材,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她一边套鞋套,一边问自己最多可以献多少血。

“我们有200毫升和400毫升两个量,根据您身体的情况,建议尝试一下400毫升,不过最终还要看您的化验结果来判断能献多少。”刘雯把她领上车,带到体检区。

“咱们尽快开始可以吗?”女孩坐在桌子前,一撸袖子,握紧拳头,将白花花的胳膊伸到刘雯面前。显然,女孩之前并没有献血的经历。“这么着急,是有什么事吗?”刘雯先给了女孩一份资料,告诉她要先写完才能检验血液,最后采血。

“我想问下,如果我在这里献血,我的家人可以优先用血吗?”听女孩说,自己的母亲即将做一次大手术,因为身体一向不好,所以自己非常担心。“应该没有问题,但我还是想尽自己所能,为她做点什么。”

“对,现在国家有这个政策,就是无偿献血者的直系亲属,可以优先用血,也是可以进行等量的血液报销返还血费。”了解完相关情况后,各项检查也已完成。坐在采血区的红色沙发上,女孩的额头渗出几滴汗珠。“是不是热了?”刘雯问她,“不是,有点紧张。”她紧闭双眼,头也不自觉地转向旁边。

像这样的献血者,刘雯之前也见过,她知道怎么样缓解气氛。“不要紧张,你很棒很勇敢!我有一个同事,叫王云霞,最初她也晕针,产检采几管血都能晕倒,被调到采血一线以后,强迫自己一步一步克服。现在不仅克服了晕针反应,还带动全家一起献血。”为了转移女孩的注意力,刘雯把同事的“老底”都翻了出来。不得不说,这招还挺管用,女孩放松下来。伴随着采血秤的晃动,她的手掌张开又闭合,显示屏的数字也一直跳动,不到5分钟,535克的血液采集完成。我分明看到了,女孩紧紧盯着那巴掌大小的血袋,眼神中放出光芒。

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保管,你对母亲的这份孝心和牵挂。

献不成的血液,藏不住的情怀

今天的献血者一个接着一个,不过最热闹的时候,还是世界献血日那天。我记得有两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同学,他们说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各自献了400毫升的血液后,一起合影留念。

人多的时候,护士们特别开心,虽然总是忙得吃不上饭。不过,并非所有日子里,都能如此。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大家的生活节奏,整个街头都看不见人。我这里自然也空荡荡的,只有好朋友们每天过来。时间久了,我发现,她们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除了叹气、踱步,每个人每天都围在自己的电话旁边。有一次,我听见蒋梦梦打了一个电话,她说,“非常不好意思,现在是特殊时期,因为实在是缺血,只能求助像您一样经常来献血的人了。能不能麻烦您过来一趟,不用在我们工作时间来,不管多晚,我们都等。”

我不清楚电话那头是怎么回复的,但几百个电话打出去后,一些献血者来了。采集血液后,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个特定的奖状,外加护士们真诚的感谢。“谢谢您!说实话,这段时间,我们很难过、很难熬,因为我们知道有多缺血,病号真的没法手术,只能等。谁家都有过病人,对吧?我相信您也可以理解。”家园有难,家人有难的时刻,总是会有一些人出来分担。

除了打电话,她们把自己的家属全拽来了,这些面孔我都很熟悉。所幸,这样的时刻终于熬到了头。前几天,我这来了一位年长的伯伯,他站在门口,说话声很激动,他说,“我想献血,我身体非常好,平时我也不吃药,血压、血糖都没问题。一个月之前,我刚打完疫苗,国家免费打的。”“国家免费打的”这几个字,老人大声强调了两遍,“以前我觉得献血和我没关系。咱们国家每个人都不放弃,生在这个国家我很幸运和自豪,献点血算什么……”

遗憾的是,由于超过了年龄限制,他最终没有献血,但他的话却那么滚烫,永远烙印在了我这个二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

在这一方小天地,护士们每天都重复着一样的工作,单调但不枯燥。她们期盼每一场相遇,保护每一袋血液。而我,也会不停地记录着她们的故事,感动着她们的感动。

献血屋见闻:与血液一起留在这里的,还有爱情、亲情、家国情

来源:海报新闻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子骄 济南报道

我,是一座献血屋。

在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与历山路交叉口,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过,我就矗立在西北角,老熟人都把我称作是“解放桥献血屋”。

虽然从外面看,我只是一个长十几米,宽一米多,高两米多的长方体。但只要进来,你就会发现,小小的屋里别有洞天,献血登记区、征询体检区、初筛化验区、采血区、献血后休息区、仓储区等区域一个不少。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吧。

其实和所有的献血屋一样,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易于设置醒目标志的地方,我的存在是为了方便广大市民自愿献血。春去秋来,十年光景,我欣赏着屋外车水马龙的繁华,也记录着屋内鲜有人知的温情时刻。

将献血和爱情进行到底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天气晴朗。早晨八点钟左右,是这个路口人流量最大的时候,我正观察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门突然被打开。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向大家介绍一下,她是我的好朋友蒋梦梦,也是在这里工作了四年的采血护士。今天是她和另一位同事刘雯值班。不一会儿,刘雯也到了。此时,距离正式工作的时间还有将近一个小时。她们穿好护士服,开始进行环境消毒和物品准备工作。等到晚上离开之前,消毒步骤会再重复一遍,每天如此。我常常听到她们和献血者说,“到这里献血和去献血中心是一样的,不用对卫生和清洁有顾虑,放心吧。”于是,到我这里来的熟悉面孔渐渐多了起来。

消毒完成后,从门口传来一个声音,“请问现在可以献血吗?”“可以,稍等。”一位年轻女士,成为了今天的第一位献血者。先后进行信息登记、问诊、检验血液,采血等一系列流程,不到20分钟,400毫升的A型血液就被放进储血冰箱。休息间隙,女士问道“下次献血还是等半年以后吗?”

“是的,每次至少间隔半年,您是第二次献血对吧?”蒋梦梦问到。

“之前献了200毫升,这次想尝试下400毫升,目前感觉还挺好的。”

“我第一次献血,因为体重不达标,只有90多斤就献了200毫升,之后尝试献400毫升,觉得身体没事就一直坚持献400毫升,已经献了13次了。”

看到女士惊讶的表情,蒋梦梦端来一杯水给她,笑着说;“我是护士呀,家属也跟我一起献血,成为生活习惯了,我老公现在也累计献了8000毫升。”

“真好。”年轻女士再一次感叹。可惜她听不见我说话,不然我一定把这个故事的完整版本讲给她听。我听蒋梦梦讲过,她就像做梦一样,因为献血收获了爱情。曾经,她在一座献血屋里和一位前来献血的交警相遇,每隔半年,他们都会在献血时相见,渐渐相知。2019年,血型不同、性格各异的两个人终于走到一起,并且约定好,只要身体允许,他们就一起将献血这件事进行到底。

我相信了,原来血液与爱情也会产生奇妙的碰撞。

留下的是血液,承载的是亲情

年轻女士离开不久,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站在门口往里探头,“不好意思,我没戴口罩可以进去吗?”“稍等,我给你拿一个。”女孩身高一米六左右,中等身材,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她一边套鞋套,一边问自己最多可以献多少血。

“我们有200毫升和400毫升两个量,根据您身体的情况,建议尝试一下400毫升,不过最终还要看您的化验结果来判断能献多少。”刘雯把她领上车,带到体检区。

“咱们尽快开始可以吗?”女孩坐在桌子前,一撸袖子,握紧拳头,将白花花的胳膊伸到刘雯面前。显然,女孩之前并没有献血的经历。“这么着急,是有什么事吗?”刘雯先给了女孩一份资料,告诉她要先写完才能检验血液,最后采血。

“我想问下,如果我在这里献血,我的家人可以优先用血吗?”听女孩说,自己的母亲即将做一次大手术,因为身体一向不好,所以自己非常担心。“应该没有问题,但我还是想尽自己所能,为她做点什么。”

“对,现在国家有这个政策,就是无偿献血者的直系亲属,可以优先用血,也是可以进行等量的血液报销返还血费。”了解完相关情况后,各项检查也已完成。坐在采血区的红色沙发上,女孩的额头渗出几滴汗珠。“是不是热了?”刘雯问她,“不是,有点紧张。”她紧闭双眼,头也不自觉地转向旁边。

像这样的献血者,刘雯之前也见过,她知道怎么样缓解气氛。“不要紧张,你很棒很勇敢!我有一个同事,叫王云霞,最初她也晕针,产检采几管血都能晕倒,被调到采血一线以后,强迫自己一步一步克服。现在不仅克服了晕针反应,还带动全家一起献血。”为了转移女孩的注意力,刘雯把同事的“老底”都翻了出来。不得不说,这招还挺管用,女孩放松下来。伴随着采血秤的晃动,她的手掌张开又闭合,显示屏的数字也一直跳动,不到5分钟,535克的血液采集完成。我分明看到了,女孩紧紧盯着那巴掌大小的血袋,眼神中放出光芒。

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保管,你对母亲的这份孝心和牵挂。

献不成的血液,藏不住的情怀

今天的献血者一个接着一个,不过最热闹的时候,还是世界献血日那天。我记得有两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同学,他们说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各自献了400毫升的血液后,一起合影留念。

人多的时候,护士们特别开心,虽然总是忙得吃不上饭。不过,并非所有日子里,都能如此。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大家的生活节奏,整个街头都看不见人。我这里自然也空荡荡的,只有好朋友们每天过来。时间久了,我发现,她们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除了叹气、踱步,每个人每天都围在自己的电话旁边。有一次,我听见蒋梦梦打了一个电话,她说,“非常不好意思,现在是特殊时期,因为实在是缺血,只能求助像您一样经常来献血的人了。能不能麻烦您过来一趟,不用在我们工作时间来,不管多晚,我们都等。”

我不清楚电话那头是怎么回复的,但几百个电话打出去后,一些献血者来了。采集血液后,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个特定的奖状,外加护士们真诚的感谢。“谢谢您!说实话,这段时间,我们很难过、很难熬,因为我们知道有多缺血,病号真的没法手术,只能等。谁家都有过病人,对吧?我相信您也可以理解。”家园有难,家人有难的时刻,总是会有一些人出来分担。

除了打电话,她们把自己的家属全拽来了,这些面孔我都很熟悉。所幸,这样的时刻终于熬到了头。前几天,我这来了一位年长的伯伯,他站在门口,说话声很激动,他说,“我想献血,我身体非常好,平时我也不吃药,血压、血糖都没问题。一个月之前,我刚打完疫苗,国家免费打的。”“国家免费打的”这几个字,老人大声强调了两遍,“以前我觉得献血和我没关系。咱们国家每个人都不放弃,生在这个国家我很幸运和自豪,献点血算什么……”

遗憾的是,由于超过了年龄限制,他最终没有献血,但他的话却那么滚烫,永远烙印在了我这个二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

在这一方小天地,护士们每天都重复着一样的工作,单调但不枯燥。她们期盼每一场相遇,保护每一袋血液。而我,也会不停地记录着她们的故事,感动着她们的感动。

责编:陈凤祁

审核:冯世娟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威海女子想当母亲 却需要献血治疗

喜欢孩子,却从来不敢看亲子节目

为当妈妈,顶着压力网上发帖求助

看完这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有网友感叹

“这就是‘母爱是女人的天性’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说起自己对孩子的渴望时,王丽潸然泪下。

昨日,一条题为“想要个孩子,需要献血治疗,请求大家帮帮忙”的帖子,在网上引发关注。

“怀不了孕,怎么与献血治疗扯上边?”“有什么目的?”………一时间,网上议论纷纷。带着同样的疑惑,我联系到了住在威海的发帖人王丽(化名)。原来,在这个帖子背后,有一个想当母亲的女人的辛酸故事……

威海晚报记者 高杰 文 韩盼盼 图

三次怀孕,未能如愿当上母亲

5日上午10时许,在网上看到帖子后,我拨通了上面留下的电话。

“对不起,让我平复一下心情。”得知我的身份和意图后,王丽哽咽着说,她正准备将自己的诊断书上传到网上,想以此证明她没有说谎,也没有其他目的。

为了弄清事情的原委,在征得王丽同意后,我赶到了她家。

虽然天气挺热,但王丽却穿着长裤。“我有甲减,每天都在吃药。”王丽为我打开风扇,转身拿来一堆病例放在了茶几上,这只是她所有病例中的一部分。

茶几玻璃下压着几张王丽以前的照片,与照片上的相比,现在的她胖了一些,精气神也少了一些。

王丽今年34岁,老家文登。丈夫是她的大学同学,老家天津。

2008年,王丽在威海结了婚。在婚后大多时间里,她都在天津照顾生病的婆婆和帮小姑子看孩子。2010年初,婆婆去世,王丽回到威海定居,丈夫仍在天津工作。

结婚后,王丽曾怀孕过3次,但都以流产告终。“营养不良,孕酮太低,还有其他原因。”王丽说,因为种种原因,她每次怀上孩子的时间只有十几天,至今未能感受做母亲的滋味。

很喜欢孩子,却从来不敢看亲子节目

“我就是想有一个完整的家。”王丽好几次都忍不住落泪,一边责备自己最近为什么变得这么爱哭。她非常喜欢小孩,路上看到别人的孩子,就想过去逗一逗,抱一抱。

《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王俊美不敢看电视上很火的那些亲子节目,每次一看都忍不住哭。去超市时,每次见到小孩的衣服和玩具都特别想买,但是理性又压抑住冲动。她每次远远绕开游乐场走,因为她害怕看到亲子欢笑的表情。

她也无数次憧憬有孩子后,生活也会是幸福模样。每天睡觉前,她都潜意识告诉自己不要做梦,怕梦到孩子,醒来时更痛苦。

无论再痛,王俊美却坚持不吃止痛药,怕对身体不好,更难怀孕。

担心止痛药影响身体,爬楼梯减轻疼痛感

王丽的家里放着不少布料,她以前曾开了一个网店,卖手工布艺品。“因为看病,这一切都耽误了。”王丽说,她现在每两三天就要跑一趟医院,做各项检查。

2013年4月,王丽第三次流产后落下了病根:每次来月经时都痛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起初,她坚持不吃止痛药,“担心对身体不好,今后更难怀孕。”于是,她每次痛得受不了时就跪在垫子上,这样会让自己好受一点;有时会通过爬楼梯的方式来减轻疼痛感。

今年7月,因实在忍受不了这种疼痛,王丽到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她患有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另外封闭抗体也呈阴性。医生说,最坏的结果是要切除子宫。

“切除子宫后,女人还算是女人吗?我这么年轻,我还没有孩子!”看着检查结果,王丽哭了,她想在子宫切除前要个孩子,当上妈妈。

了解到王丽的意愿后,医生建议她做试管婴儿。“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都可以通过治疗暂时抑制,但治疗阴性封闭抗体却需要献血治疗。”医生说。

治疗中遭遇无奈,丈夫的血液不合标准

据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门诊一名医生介绍,封闭抗体是保护胎儿的一种抗体,如果孕妇封闭抗体呈阴性很有可能会流产。

“治疗时一般需要抽取丈夫体内一定量的外周血,进行离心沉淀机淋巴细胞分离、培养,再输到妻子的前臂皮内。妻子怀孕后还要再接受一个疗程的巩固治疗。一般一个疗程要接受4次治疗,每次需要血量20毫升,每次治疗间隔2周。”这名医生说。

然而,让王丽没有想到的是,丈夫的血液指标并不合适,她只能寻找其他血源。“亲戚的血是不能用的。”医生说,献血者必须与王丽没有血缘关系,最好是健康的男性。献血人的血液要经过多项检查达标后,才能为王丽进行献血。

“还有几个朋友也检查过,但血液也不合标准。”王丽说。

网上发帖求助,她想有个完整的家

随后,我从医院了解到,献血人的血液检查内容包括:乙肝五项、丙型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和血常规检验等。按照医护人员的说法,只有这些指标全部达标,才能为王丽进行献血。

王丽说,她在威海的朋友并不多,无奈之下只好在网上发了帖子,希望可以找到可以帮她的人。“我就是想有一个完整的家。”她曾无数次憧憬有了孩子后的幸福生活。

当然,即便找到了符合条件的血源、封闭抗体顺利转阳,但也不能保证王丽就能成功受孕。

“我就是想要个孩子,不管怎么样,我都想试一试。”王丽说。

献血屋见闻:与血液一起留在这里的,还有爱情、亲情、家国情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子骄 济南报道

我,是一座献血屋。

在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与历山路交叉口,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过,我就矗立在西北角,老熟人都把我称作是“解放桥献血屋”。

虽然从外面看,我只是一个长十几米,宽一米多,高两米多的长方体。但只要进来,你就会发现,小小的屋里别有洞天,献血登记区、征询体检区、初筛化验区、采血区、献血后休息区、仓储区等区域一个不少。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吧。

其实和所有的献血屋一样,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易于设置醒目标志的地方,我的存在是为了方便广大市民自愿献血。春去秋来,十年光景,我欣赏着屋外车水马龙的繁华,也记录着屋内鲜有人知的温情时刻。

将献血和爱情进行到底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天气晴朗。早晨八点钟左右,是这个路口人流量最大的时候,我正观察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门突然被打开。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向大家介绍一下,她是我的好朋友蒋梦梦,也是在这里工作了四年的采血护士。今天是她和另一位同事刘雯值班。不一会儿,刘雯也到了。此时,距离正式工作的时间还有将近一个小时。她们穿好护士服,开始进行环境消毒和物品准备工作。等到晚上离开之前,消毒步骤会再重复一遍,每天如此。我常常听到她们和献血者说,“到这里献血和去献血中心是一样的,不用对卫生和清洁有顾虑,放心吧。”于是,到我这里来的熟悉面孔渐渐多了起来。

消毒完成后,从门口传来一个声音,“请问现在可以献血吗?”“可以,稍等。”一位年轻女士,成为了今天的第一位献血者。先后进行信息登记、问诊、检验血液,采血等一系列流程,不到20分钟,400毫升的A型血液就被放进储血冰箱。休息间隙,女士问道“下次献血还是等半年以后吗?”

“是的,每次至少间隔半年,您是第二次献血对吧?”蒋梦梦问到。

“之前献了200毫升,这次想尝试下400毫升,目前感觉还挺好的。”

“我第一次献血,因为体重不达标,只有90多斤就献了200毫升,之后尝试献400毫升,觉得身体没事就一直坚持献400毫升,已经献了13次了。”

看到女士惊讶的表情,蒋梦梦端来一杯水给她,笑着说;“我是护士呀,家属也跟我一起献血,成为生活习惯了,我老公现在也累计献了8000毫升。”

“真好。”年轻女士再一次感叹。可惜她听不见我说话,不然我一定把这个故事的完整版本讲给她听。我听蒋梦梦讲过,她就像做梦一样,因为献血收获了爱情。曾经,她在一座献血屋里和一位前来献血的交警相遇,每隔半年,他们都会在献血时相见,渐渐相知。2019年,血型不同、性格各异的两个人终于走到一起,并且约定好,只要身体允许,他们就一起将献血这件事进行到底。

我相信了,原来血液与爱情也会产生奇妙的碰撞。

留下的是血液,承载的是亲情

年轻女士离开不久,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女孩站在门口往里探头,“不好意思,我没戴口罩可以进去吗?”“稍等,我给你拿一个。”女孩身高一米六左右,中等身材,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她一边套鞋套,一边问自己最多可以献多少血。

“我们有200毫升和400毫升两个量,根据您身体的情况,建议尝试一下400毫升,不过最终还要看您的化验结果来判断能献多少。”刘雯把她领上车,带到体检区。

“咱们尽快开始可以吗?”女孩坐在桌子前,一撸袖子,握紧拳头,将白花花的胳膊伸到刘雯面前。显然,女孩之前并没有献血的经历。“这么着急,是有什么事吗?”刘雯先给了女孩一份资料,告诉她要先写完才能检验血液,最后采血。

“我想问下,如果我在这里献血,我的家人可以优先用血吗?”听女孩说,自己的母亲即将做一次大手术,因为身体一向不好,所以自己非常担心。“应该没有问题,但我还是想尽自己所能,为她做点什么。”

“对,现在国家有这个政策,就是无偿献血者的直系亲属,可以优先用血,也是可以进行等量的血液报销返还血费。”了解完相关情况后,各项检查也已完成。坐在采血区的红色沙发上,女孩的额头渗出几滴汗珠。“是不是热了?”刘雯问她,“不是,有点紧张。”她紧闭双眼,头也不自觉地转向旁边。

像这样的献血者,刘雯之前也见过,她知道怎么样缓解气氛。“不要紧张,你很棒很勇敢!我有一个同事,叫王云霞,最初她也晕针,产检采几管血都能晕倒,被调到采血一线以后,强迫自己一步一步克服。现在不仅克服了晕针反应,还带动全家一起献血。”为了转移女孩的注意力,刘雯把同事的“老底”都翻了出来。不得不说,这招还挺管用,女孩放松下来。伴随着采血秤的晃动,她的手掌张开又闭合,显示屏的数字也一直跳动,不到5分钟,535克的血液采集完成。我分明看到了,女孩紧紧盯着那巴掌大小的血袋,眼神中放出光芒。

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保管,你对母亲的这份孝心和牵挂。

献不成的血液,藏不住的情怀

今天的献血者一个接着一个,不过最热闹的时候,还是世界献血日那天。我记得有两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同学,他们说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各自献了400毫升的血液后,一起合影留念。

人多的时候,护士们特别开心,虽然总是忙得吃不上饭。不过,并非所有日子里,都能如此。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大家的生活节奏,整个街头都看不见人。我这里自然也空荡荡的,只有好朋友们每天过来。时间久了,我发现,她们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除了叹气、踱步,每个人每天都围在自己的电话旁边。有一次,我听见蒋梦梦打了一个电话,她说,“非常不好意思,现在是特殊时期,因为实在是缺血,只能求助像您一样经常来献血的人了。能不能麻烦您过来一趟,不用在我们工作时间来,不管多晚,我们都等。”

我不清楚电话那头是怎么回复的,但几百个电话打出去后,一些献血者来了。采集血液后,每个人都会得到一个特定的奖状,外加护士们真诚的感谢。“谢谢您!说实话,这段时间,我们很难过、很难熬,因为我们知道有多缺血,病号真的没法手术,只能等。谁家都有过病人,对吧?我相信您也可以理解。”家园有难,家人有难的时刻,总是会有一些人出来分担。

除了打电话,她们把自己的家属全拽来了,这些面孔我都很熟悉。所幸,这样的时刻终于熬到了头。前几天,我这来了一位年长的伯伯,他站在门口,说话声很激动,他说,“我想献血,我身体非常好,平时我也不吃药,血压、血糖都没问题。一个月之前,我刚打完疫苗,国家免费打的。”“国家免费打的”这几个字,老人大声强调了两遍,“以前我觉得献血和我没关系。咱们国家每个人都不放弃,生在这个国家我很幸运和自豪,献点血算什么……”

遗憾的是,由于超过了年龄限制,他最终没有献血,但他的话却那么滚烫,永远烙印在了我这个二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

在这一方小天地,护士们每天都重复着一样的工作,单调但不枯燥。她们期盼每一场相遇,保护每一袋血液。而我,也会不停地记录着她们的故事,感动着她们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