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河北的省会变迁(河北的省会)

河北的省会变迁(河北的省会)

最会“折腾”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会,最短时间只有1年

1

你知道吗?历史上古代的河北跟我们现在所说的河北,是不一样的。

在地域范围上是有很大差别的。

《战国策》也有记载:赵有河属北。此河指黄河。战国时的黄河流经今邯郸大名、馆陶至山东入海。

所以,唐朝以前的河北地区是指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唐朝时期,正式设置“河北道”,道为今天的省级行政区划,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全部及山东、河南北部和内蒙、辽宁、吉林南部地区。

宋金设“河北路”,也是相当于今天的省级区划。

河北在元代改为中书省,明属京师,清朝时期设为直隶,1929年时期才最后改为河北省,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历史上的河北也曾光彩四溢,近代的河北却过的有点风雨飘摇。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没有哪个省,像河北这样几十年里频繁搬迁自己的省会,弄得整个区域的治理跟现在的河北地图一样,有点六神无主的感觉。

2

河北省简称“冀”,是因为这里属于古代九州的冀州。

东汉《释名》称“其地有险有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冀”在此是指希望、希冀的意思,“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

历史上的河北,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有此情怀,可能前面所说的地域有关。

因其境内处处险关,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造就了一批批英雄人物,他们文韬武略,各有千秋。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到华夏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的出生地;从独尊儒术的汉代四朝元老董仲舒,到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蜀汉名将的赵子龙;从唐朝敢于犯颜直谏、被唐太宗李世民称为“镜子”的一代名相魏徵,到清朝乾隆年间学富五车、足智多谋的铁齿铜牙纪晓岚。

除了英才辈出以外,河北在中华历史上留下的故事也很多。

邯郸学步、事完璧归赵、围魏救赵,还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更是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这些也都发生在河北大地上。

我们小时候的课文《河伯娶妻》的民间故事也是出自河北。

前面说过,清朝时期的河北省不叫这个名称,而被称为直隶,从这开始,河北的省会城市开始了它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3

直隶,顾名思义就是直接隶属中央管理的地方,是天子脚下的心腹之地,负有保护京城的屏障之称。

清朝初期,河北直隶省会一直在今天的邯郸市大名县,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大名府。

但是因为当时的这个地方比较偏僻,离京城也比较远,所以到了雍正时期,清政府把直隶省会迁到了离京城更近的保定,取意为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那时候的保定是个好地方,位于河北的中心位置,离京津都很近,而且沃野千里,人口众多,农业发达。

到了清朝后期,闭关锁国的国门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开,海运兴起,直隶总督经常要到天津口岸办理通商事宜,因此天津的重要性越发突出。

直隶总督由此开启了候鸟的两栖模式,半年保定,半年天津,如此奔走于保定与天津之间,直隶也开启了特殊的双省会时期。

后来,八国联军首先在天津设立了“都统衙门”,这个机构后来被袁世凯继承。

一直到战争后,因为海洋贸易的兴起,1913年,直隶省会由内陆城市保定正式迁到了有出海口的天津。

中华建立后,中心回到南京,于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定都南京。

南京政府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把北平、天津设为特别市,归南京政府直管。

军阀林立,加上天津还有外国租界,而这时的六朝古都北平闲着。

河北看着这么个肥肉,赶紧捡漏,一度把省会迁到了北平。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社会一再动荡,南北政府形成对峙,阎锡山的国民政府又恢复了北京直辖市身份,北京成了临时政府的首都。

加之当时的北京也处于一片混战,河北省政府于情于理都呆不下去了,又只能回到了天津。

此时的河北政府想着好好在天津呆着,但没想到天津这个省会也就只呆了5年。

4

1935年,此时东三省已经落入日本手中,日军前沿直抵天津,对天津多有侵扰,为了安全起见,河北省又搬回了保定。

从成立到全面抗战爆发,短短25年的时间,河北省会在平、津、保之间辗转反侧,先后共搬迁四次。

其中两次光顾天津,加在一起20年,时间最长,北平、保定都是两年多。

如果说前四次搬迁,是因为国内因素的影响,那接下来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更是一言难尽,河北省政府真正成为了流亡政府,四处流浪,居无定所,或者说,办公人员逃到哪里,哪里就是省会。

1937年-1945年,那是一个硝烟弥漫的年份,的河北省政府开始了一段流浪颠簸的岁月,抗战时期先后在大名、洛阳、郿县、西安等地办公。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期间,我党力量已经管控了河北的很多区域,分别建有晋察冀、晋冀鲁豫、冀中南等革命根据地,每个根据地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政治中心,被看作各自的“红色小省会”。

当时的河北内部颇有“四分五裂”的感觉,每一个城市似乎都是省会。

1945年10月,“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的河北,把省会从西安搬回了京师北京,北京在历史上第二次成为了河北的省会。

重新把省会搬回境内的河北,并没有就此结束省会不安稳的日子,而是在天津、北平、保定3个城市之间来回变更,而且还更为频繁。

省会定京不到一年,1946年7月,河北省又将省会从北平迁回到保定,保定第3次成为河北省会,距离上次搬迁还不到1年的时间。

又是一年多的时间,1947年11月,河北省又把省会从保定迁回了古都北京,北京也第3次成为了河北省会。

解放前,烽火连天、兵荒马乱,河北省会饱受颠沛之苦。

7次省会的搬迁之路,让很多人苦不堪言。

遗憾的是,解放后,仍然没有稳定下来,大概是搬迁成了惯性了,又经过了三番五次的大折腾。

5

1949年,北京迎来了新时代、新曙光、新使命,“一步一招手、一步三回头”的河北,省会重回保定。

1958年,大跃进如火如荼,在大干快上、工农互促的口号下,天津发展迅速,保定则略显沉稳,所以河北省会再次迁到了天津。

在那风风火火的岁月,一年之内河北就完成了搬迁,天津也迎来了第3次成为河北省会。

天津凭借经济活力再次成为河北省会,但是没过多久,中苏交恶,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打起仗来怎么办?临海的天津能守得住吗?

要知道,在清朝末期,外队就是从天津打开海上入侵之路,长驱直入兵临城下。

因此,1966年,河北省会第五次宠幸保定,天津次年由中央政府直辖。

有趣的是,河北省的很多下属单位,保定市的很多下属单位,都搬到了保定下属各县,采用“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安排办公场所,一切为了战备。

1968年,“爆发”,保定的局面很不稳定,同年,石家庄革委会成立,名不见经传的石家庄第一次成为了河北省会。

从来没有当过省会的石家庄,当时虽然人口不多,但是工业人口占比很高,而且阶级队伍比较坚强,而且处在铁路网纵横交叉点上,是华北铁路的中心枢纽。

当时的石家庄缺点也很突出,位置偏僻,历史和文化也无法和其他城市相媲美。

保定自不必多说,北边的张家口曾是察哈尔省的省会、承德曾是热河省的省会,所以,河北各地提出异议的情况一直都在。

1970年,河北省考虑把省会迁回保定,但自己内部却又意见不合,在一番“留石”和“回保”的争论之后,各执一词,相持不下。

最终上报给了中央,周总理亲自批示“河北省省会就地建设,不要再迁了”。

自此,河北省的省会搬迁史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河北省会究竟定在了这个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家庄,可惜,保定太惨了,千年备胎,最后始终没能被扶正。

6

1913年河北省会离开当了近200年省会保定之后,短短55年间,不包括抗战时期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河北省会共搬迁了11次。

其间,保定5次成为河北省会,天津、北京分别3次,最后却落定于一个在河北历史上从来没有过浓墨重彩的石家庄。

不过,随着新中国的建设、改革开放的步伐,依托交通枢纽发展50多年来,石家庄作为河北的经济、文化、政治、交通中心,现在已经完全合格,且最终成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国际庄”。

河北省会,不折不扣的是天下最能折腾的省会。常言道,好家经不起搬三搬,每搬一次家,都是对家的一次摧残,何况一个省会?

古语有云:定能生慧。

人如此,家亦如此,石家庄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一定会越来越好。

河北省会为何设在石家庄?周恩来力排众议,毛主席一锤定音

前言:

1971年3月,周恩来总理接到了河北省委和华北局关于省会迁移的方案书。

河北省委主张将河北省会迁移至保定;而华北局则主张留在石家庄。

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谁也无法说服谁,只好上报中央,请中央裁决。

关键时刻,毛主席和周恩来一锤定音,采纳华北局意见,并明确表示,河北省会就设在石家庄,以后都不再进行迁移。

至此,喧嚣几十年的河北省会之争,落下帷幕。

毛主席和周恩来

很多朋友看到这里可能纳闷了,河北的省会不就是石家庄市吗?为何会出现这个问题。

实际上,河北是中国省会变迁次数最多的一个省。

石家庄、保定、天津、北京、大名等城市都曾成为河北省会!

河北由此创下记录,河北是唯一一个将省会设在北京的省,也是省会迁移次数最多的一个省!

01、直隶津保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地跨海河、滦河,山接太行山、燕山,东临渤海,内环京津,总面积18.88万平方千米。

河北省地图

河北古称冀州,唐朝时属于河北道、河东道,宋金时期属于河北东西两路。

元朝时期改为大都路,归中书省直辖。

明清时期,河北为直隶省。

清朝时期,直隶省下辖12府(顺天府、保定府、天津府、正定府、大名府、顺德府、广平府、河间府、承德府、朝阳府、宣化府和永平府)6州(遵化州、易州、冀州、赵州、深州和定州)。

最高行政长官为直隶总督和直隶巡抚。

清朝总共有11位总督(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云贵、东三省、漕运、河道),其中以直隶总督地位和权势最为显赫,位居总督之首。

而且直隶总督名臣辈出,于成龙、李卫、穆彰阿、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人都曾担任过直隶总督。

清朝设立总督和巡抚地区图,直隶是天下第一督

顺治十六年 (1659年) ,清朝设立直隶省时, 直隶省会是在大名府(今河北邯郸市大名县)。

因此,大名成为河北省历史上第一个省会。

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移驻保定府(今保定市),由此掀开河北省会迁移序幕。

雍正八年(1730年),直隶总督署衙迁往保定。

保定正式成为河北省历史上的第二个省会。

此后一直到晚清,保定都是河北的省会。

近代时期,列强用船坚利炮打开清政府的国门。

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臭名昭著的《北京条约》,天津被划为通商口岸。

当时的直隶总督必须和列强打交道(直隶总督又兼任北洋大臣),于是直隶总督经常会去天津办公,一般都是冬天在保定,夏天在天津,天津实际成为河北半个省会。

直隶总督李鸿章,经常往返于保定和天津

直隶总督总是在天津、保定两头跑,由此为天津成为河北省会埋下伏笔。

此后,河北省会变迁主要围绕保定和天津展开。

02、津平之争

宣统三年(1911年),晚清统治风雨飘摇,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掀起辛亥革命的浪潮。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清朝灭亡后,中华正式建立,大权落入袁世凯领导的北洋政府之手。

不久,北洋政府将直隶省会正式迁往天津。

天津由此正式成为河北历史上第三个省会。

1928年6月3日,、阎锡山、冯玉祥等人率领的北伐军二次北伐成功,推翻北洋政府,直隶省成为国民政府的地盘。

6月28日,国民政府将直隶省长城以北改为热河省、察哈尔省,长城以南则改为河北省。

“河北省”作为一个行政地区,首次登上历史舞台。

河北建省后,将京兆区各县并入河北省,北京改名为北平。

同时,将北平和天津设为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的特别市(类似现在的直辖市)。

河北建省后,省会设在哪成为一个争议极大的话题。

北洋政府时期天津就是直隶省会,可国民政府已经将天津设为特别市,再作为河北省会似乎不太合适。

因此,国民政府一开始准备将河北省会迁回保定。

可天津市民强烈反对,国民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只好再做打算。

最终,经过激烈的商讨,国民政府决定将河北省会暂设天津。

7月4日,河北省政府正式在天津成立,由晋系军阀领袖商震任河北省主席。

当时,河北的省会就设在天津。

天津成为河北正式成立后第一个省会。

天津是当时河北省经济最发达、交通最便利的城市,按理说将省会设在天津十分合理。

可是,近代时期,政局动荡不安,天津汇集了大量下野的政要,比如段祺瑞、吴佩孚、张勋等北洋军阀,甚至是溥仪都在天津做寓公。

而且天津租界很多外国势力强大,鱼龙混杂,一旦这些失意的政客和外国勾结,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河北省成立后,北伐战争还没结束,天津成为国民革命军汇集之地,当时有100多个师盘踞在天津。

庞大的军队不仅让天津不堪重负,而且因为这帮兵大爷在天津无恶不作,横行霸道,引起了民怨,天津市民极力反对天津驻军。

再加上阎锡山也不想的部队长驻河北。

首任河北省主席商震

因此,阎锡山和商震强烈要求从河北撤军,并将河北省会搬离天津。

10月12日,经过多方势力层层扯皮,商震率领河北省政府迁往北平。

于是,北京成为河北历史上第四个省会。

03、辗转迁移

1930年3月,晋系军阀阎锡山、西北系军阀冯玉祥、桂系军阀李宗仁一起联合组织反蒋联盟,发动推翻的战争。

中原大战正式爆发。

中原大战前夕的

9月18日,东北军领袖张学良率军入关,支援,反蒋联盟全面崩溃。

战后,任命王树常为河北省政府第三任省主席(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后来于学忠担任河北省主席)。

10月15日,河北省会又从北平迁移至了天津,并且将天津改为河北省辖市。

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河北省会都在天津。

就在这时,日本侵略者打破了平静。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敌手。

日本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

1933年5月31日,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臭名昭著的《塘沽协定》。

基本默认了日本人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合法性,将冀东地区变为所谓“非武装区”。

的退让,使得日本开始着手全面实施分离华北的阴谋。

1935年6月1日,在日本人的威胁下,河北省会迁往保定。

紧接着,7月6日,又与日本人达成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

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签订现场

居然罢免了于学忠省主席还有北平、天津市长的职位,撤走驻河北的部队。

将河北主权拱手让给了日本人,可他忘了,小日本的野心是填不饱的。

的退让篝和,为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埋下伏笔。

而这次河北省会迁移是被迫的、屈辱的。

总之,从成立到抗战全面爆发,这25年间,河北省会在北平、天津、保定三市搬迁了三次。

两次迁移至天津,天津成为省会时间有20年,北平、保定则是两年多。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拉开帷幕。

不久,河北沦陷。

河北省政府先后在大名、河南洛阳、陕西郿县 、北平、保定、北平等地办公。

实际上,抗战时期,河北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省会。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又将河北省会迁移至了保定。

04、保津石之争

1949年7月,河北解放,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相继在保定成立。

保定成为河北在新中国时期的第一个省会。

河北保定旧照

可是,由于保定工业基础太过薄弱,交通也不太便捷,实际上已经很难承担省会重任。

而河北省的石家庄市位于京汉铁路、正太铁路、石德铁路等诸多铁路干线的枢纽,工业比较发达。

石家庄成为一个被火车拉出来的新兴城市。

因此,1954年河北就计划将省会迁往交通发达的石家庄,并斥巨资在石家庄建立新省会。

然而,正好当时国家厉行节俭,河北省会迁移石家庄计划胎死腹中。

但保定确实已经无法作为河北省会了。

于是,1958年4月12日,河北省会又迁到了天津。

这次迁移后,天津在长达9年时间内都是河北省会。

1958年国庆节下时的天津

直到1966年,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将侵略矛头指向我国,再加上此时,中苏交恶。

地处沿海的天津是国防前哨,一旦大战爆发,容易被敌人利用。

因此,1966年5月1日,河北将省会撤出天津,再次迁回保定。

显然,这次河北省会迁回保定只是权宜之计,时机成熟,还是要迁移的。

1967年1月2日,中央决定,再次将天津设为直辖市。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设为直辖市,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辖市,直到此时才再次设为直辖市,并延续至今)

这基本宣告天津已经无法成为河北省会。

如果,河北要迁移省会,那就只剩下石家庄了。

1968年2月3日,河北正式将省会迁移至石家庄,石家庄正式成为河北历史上第五个省会。

可是,这次迁移之后,依然不平静。

由于,石家庄刚兴起不久,河北很多领导同志搬到石家庄后,石家庄城市规模太小,不宜做省会,应该迁回保定。

而华北局却认为,石家庄交通便利,有铁路、公路,就算将来战争爆发,也可直接通往太行山,便于疏散和隐蔽,河北省会应该留在石家庄。

河北最后的省会石家庄旧照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各执一词。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1971年3月,周恩来经过思考之后,力排众议,批复道:“河北省省会就地建设,不要再迁了。”

对此,毛主席非常赞同周恩来的意见,明确表示道:“只要没有大的战争和意想不到的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河北不应再打迁省会的主意,河北经不起这么折腾。”

毛主席和周总理最后一次握手

于是,毛主席一锤定音,终结了河北省会之争。

正是因为毛主席和周恩来力排众议,最终河北省会留在了石家庄,并延续至今!

从此,最能折腾的河北省会彻底定在了石家庄。

至于,毛主席和周恩来为何主张将河北省会留在石家庄,或者是石家庄有什么优势能成为河北省会城市。篇幅有限,只讲河北省会迁移过程,具体原因,我们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更多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