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人口普查第几次了2023(人口普查第几次了)

人口普查第几次了2023(人口普查第几次了)

河南人口自然增长率现负增长 人口总量下降

中新社郑州2月21日电 (阚力)记者21日从河南省统计局获悉,2022年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62年来(自1961年开始)首次出现负增长,常住人口总量继续下降,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河南是中国人口大省之一。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河南省常住人口共9936.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04%。河南省统计局是次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该省常住人口9872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11万人。与2021年减少58万人相比,降幅缩小。

河南省统计局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现负增长,主要受育龄妇女持续减少、生育观念变化、婚育推迟、人口外流和人口老龄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22年河南省出生人口73.3万人,出生率为7.42‰;自然增长人口-0.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08‰。与2021年相比,全省出生人口减少6万人,出生率下降0.58个千分点。

不过,受城镇区域扩张、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和乡村人口流入城镇等因素影响,河南城镇人口继续增加,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化率为57.07%,比2021年末提高0.62个百分点。(完)

超越中国成第一人口大国?问题是印度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人

印度人口到底会在哪天超越中国?这或许永远是一个谜,因为印度政府手上也没有最新的统计数据。

随着中国和印度的人口都在14.2亿上下徘徊,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时不时就有消息传出“印度人口已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这其中,最具权威性的莫过于联合国的预测。去年联合国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在今年4月中旬印度人口将超越中国,更有专家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数据和模型,将这一天确定为4月14日。

不过就在4月19日,联合国对于这一说法进行了修正。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最新报告,到2023年年中,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次联合国方面显得谨慎了不少,没有再给出具体的时间点或时间段。

判断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难点,主要在于印度的人口数据。

印度本应在2021年进行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但因疫情等原因,至今尚未启动。第三方只能通过一些抽样数据进行推演估算。

印度金德尔全球大学教授黄迎虹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印两国实际人口差距已经十分微小,按照人口发展趋势,印度人口超越中国是“迟早的事”。但按照不同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具体超越的时间点会有所差异。

印度人口数量之谜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在19日发布《2023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表示,根据最新获得的数据预测,到今年年中,印度的人口将为14.286亿,而中国的人口将为14.257亿,印度将超越中国人口数290万,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联合国人口官员表示,由于印度人口数据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无法确定具体超越日期。

印度上一次人口普查还是在2011年进行,由于至今尚未重启,根据进度预计,印度政府最快也要等到2024年,才能掌握印度最新的人口数据。

印度人口普查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865年英属印度时期,殖民政府就开始在印度一些地方开展人口普查。到了1881年,英属印度首次开展了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此后每10年进行一次,到2011年最近一次已连续进行了16次。

到了2020年,即便受到疫情的影响,负责人口普查的印度内政部仍试图推动在2021年如期举行人口普查。然而到了2021年3月,“德尔塔”变异毒株在印度引发了第二波疫情,内政部最终宣布人口普查无限期推迟。

根据印度法律,人口普查最快也要到2023年7月才能恢复。由于印度2023年有9个邦需要按期举行选举,在2024年更有全国大选的安排,所以很多观察人士认为,下一次人口普查很有可能会安排在大选之后进行。

印度最大的反对党国民大会党就表示,印度政府拖延人口普查,是为了在大选之前隐瞒失业情况等可能会影响到选举结果的敏感数据。

国大党如此的指称并非“捕风捉影”。在2019年,由于担心数据公布可能影响选举结果,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在大选获胜、成功连任后,才公布国家抽样调查办公室的上一年度就业报告。

在印度,人口普查的主力并非统计系统的工作人员,而是全国大约33万公立学校的教师。印度法律规定,教师需要在选举和人口普查时给予协助。教师在进行人口调查时,首先调查列清自己的划分片区内的所有居民住房,然后再挨家挨户入户调查。

人口普查并不简单地统计人口数量,教师还会收集居民的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等数据,为决策者、官僚机构、学者以及民众提供制定、研究和了解国家公共政策的依据。如果缺乏这些关键数据,将会影响到政府在资源分配时的公平性和效率。

印度统计和计划执行部的一名高级官员承认,目前制定财政开支计划时,用的还是201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印度财政部国家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尔马(RachnaSharma)表示,人口普查数据“不可或缺”。

“在缺乏最新人口普查数据的情况下,大量的测评只能依靠十多年前的老数据,而得出的结论可能也会与现实相差甚远。”她说。

人口红利

中国和印度自古以来都是人口大国。根据经济史学家的研究,自18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就一直超过印度,长年保持着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头衔,但历史将在今年发生改变。

印度人口超越中国,首先是印度的总和生育率高于中国。不过,印度近年来总和生育率也逐渐下降,未呈现“人炸”的趋势。印度在2021年12月发布了《印度全国第五次家庭调查报告(2019-2021)》,其中显示印度总和生育率已降至2.0。总和生育率是指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的子女数。

此外,在医学发展和公共卫生进步的推动下,印度人的平均寿命已大幅度提高,也推动了印度的人口增长。在半个世纪前,印度人的平均寿命仅有50岁左右。如今,根据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公布的数据,印度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0岁上下,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就印度人口超越中国的话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即便印度如期进行人口普查,限于现实条件等因素影响,也很难得出精确度特别高的数据。所以有观点认为,印度人口在实际上早已超过了中国。印度人口超越中国是大趋势,纠结于具体的超越时间点已不再重要。

刘宗义分析道,印度人口超越中国的话题之所以在国内引发热议,首先是因为中国人口增长形势发生了变化,2022年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时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上升也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

同时刘宗义还向记者表示,在当前地缘政治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在逐渐调整,尤其在最近一年多,印度明显是这一调整的受益者。印度能否利用人口红利,加快经济转型和发展也是外界关注的重点。

2022年,印度人的平均年龄为28.7岁,其中15~64岁人口的比例约占63.6%。印度自信凭借着年轻的人口,能在全球劳动力市场分工中占据优势。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家拉贾戈帕兰(ShrutiRajagopalan)也称,印度“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人才库”。

不过黄迎虹表示,印度大量的人口并不等价于人口红利,他说:“人口要转为红利,必须有良好的教育,必须有产业,必须有足够的社会尊重和自由。”他进而表示印度如要加速发展,就需要做好上述工作,才能充分发掘天量人口的潜力。

同时印度经济监测中心(CMIE)数据显示,印度适龄劳动力人口中只有40%在工作或者愿意工作。随着女性生育和照顾孩子的时间变少,更多印度女性需要工作。但她们的境况并不尽如人意。CMIE数据显示,仅有10%的印度适龄妇女进入了劳动力市场。

还是来自CMIE4月2日公布的数据,印度3月失业率达到7.8%,创三个月来的新高。

刘宗义此前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像印度这样每年有1200万人达到就业年龄的国家来说,如果无法创造足够就业岗位,所谓的人口红利可能将成为一场人口灾难。”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4月19日在主持例行记者会时表示,一个国家的“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中国有14亿多人口,其中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年,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更是达到14年。

汪文斌还表示,同时,中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变化。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14.1亿-14.2亿将是中国人口历史峰值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英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相比之下,2020年、2021年净增加人口分别204万和48万。

202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而2019年到2021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是3.34‰、1.45‰、0.34‰。

2022年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人口自然负增长年。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告诉经济观察网,出现人口负增长符合预期,这是长达30年的低生育率必然导致的结果。从中国人口史看,14.1亿-14.2亿将成为中国人口最高峰值。

不过原新表示,现在就下定论认为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还不够严谨。他认为,只有当人口负增长成为常态后才能定义为“负增长阶段”,未来几年中国人口将会在“零值”上下徘徊,处于“零增长阶段”。

总体人口出现负增长,与近几年出生率持续下滑、老龄化持续加深是一体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出生人口相比2021年减少106万,出生率下降了0.75‰。

老龄化率进一步提升,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老龄化率较2021年增长了接近一个百分点,接近中度老龄化水平。

30年低生育率将人口增长惯性消耗殆尽

经济观察网:2022年全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是否超出预期?

原新:没有超出预期,符合人口发展规律,负增长是长期低生育率的必然结果。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平均每个家庭生育6个以上的孩子;70年代,从6个减少到了2.3个左右;80年代在2.5个上下徘徊了一段时间;1992年以后生育率就开始低于2,一直在2以下,哪怕二孩政策实施,生育率略微升高到了1.7-1.8,但也没能超过2。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生育率只有1.3。也就是说从1992年算起,我们已经有30年的低生育率了。

从人口学角度看,30年的低生育率意味着人口内生性的生育率已经转负了。只不过由于此前的惯性,人口还处在正增长的惯性当中,这30年把人口正增长的惯性消耗殆尽了。

经济观察网:未来几年人口趋势会一路下跌吗?

原新:2021年净增加了48万人,2022年净减少了85万人,48万人、85万人对于14亿人来说比例是非常小的。所以我判断全国人口依然还处在“零值”附近徘徊阶段,也就是说还在零增长阶段。

零增长阶段的另外一个标识是什么?中国人口总量已经达峰了,14.1亿-14.2亿这就是中国人口最高的峰值了。

或许有人认为中国人口进入了负增长阶段,我不这么认为。人口一定要进入常态化的负增长,才能称之为它进入负增长阶段。如果人口还在波动,不应该定义为负增长阶段,而是在零增长阶段。

2022年人口是负增长,未来几年会不会出生人口略微再有反弹?我觉得反弹因素是存在的,继续走低的因素也存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比如,2021年、2022年处于新冠疫情时期,受到疫苗接种、病毒感染等因素影响,部分人选择推迟怀孕时间,这部分人有可能在疫情稳定以后形成一个生育的小高峰。另外,2021年6月份三孩政策出台后,各地陆续在经济支持、时间支持、服务支持等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如果这些政策发生一定作用,还是会促进部分人生育。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内生性的保持低生育率因素依然存在。比方说收入水平继续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进一步的加长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内生性的。

所以促进生育与阻碍生育的因素互相博弈,未来几年谁会占一点上风很难说。

近期人口减少相对温和 警惕远期阶段剧烈下降

经济观察网:从长期阶段来看,中国人口发展趋势将是怎样的?

原新:人口负增长分阶段性,在早期阶段它表现出的人口减少是非常温和的,而远期阶段表现出的人口减少数量将是非常强烈的,我们必须对此有高度认识。

按照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的中方案预测,如果中国的生育率能达到1.4-1.5,那么在2035年前人口总量大概还能维持在14亿以上,到2050年人口总量还在13亿以上。即便生育率只能维持在1,到2050年全国人口也能保持在12.5亿以上。因此,这样看起来,未来30年人口总量的减少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在负增长的早期阶段,人口机会依然存在,因为人口规模仍然相当巨大。而且随着人口素养的提高,质量型人口将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但是,如果生育率一直持续在1.4-1.5,到本世纪末(2100年),我们国家大概只剩7-8亿人。如果生育率按1来算,到这个世纪末我们大概剩5-6亿。也就是说,我国人口在百年间将减少一半。所以负增长的远期阶段的下降是非常强烈的。

远忧不能到了关口处再解决,我们必须从现在就要着手提振生育率,不能在低生育率的陷阱里面越陷越深。如果生育率越来越低,提振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了。

2023年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经济观察网:2022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老龄化率较2021年增长了接近一个百分点。对于这个数据怎么看?

原新:人口负增长正好和人口老龄化交叠到一块,它会加剧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如果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了全国人口的20%,就意味着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到30%就进入重度老龄社会,到40%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按照预测,中国老龄化率在2023年肯定会超过20%,大概在2035年超过30%,205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会达到5.2个亿,超过40%。

2022年的老龄化率增长挺快,因为在60年前我们经历了一个婴儿潮,1962年和1963年出生的人多,分别大概是2500万、3000万,所以这两年进入老龄的人群规模就大了。

经济观察网:老年人口增多的同时,出生人口近几年一直在下滑。在相关政策方面,有哪些建议?

原新:传统中国社会是普婚普育的时代,现在似乎变成了孩子可有可无的时代,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变得很低了。这不仅与经济因素有关,也跟整体生育文化的变迁有关系。

在政策方面,三孩政策其实基本等于是一个放开生育政策。因为2021年8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订时就提出把所有的生育处罚措施取消了。不过生育放开政策对生育意愿的提振有没有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未来,整个生育政策体系还应出台新的一揽子生育支持措施。

对于鼓励生育,不仅应鼓励生第三个孩子。现在部分地方仅对第三个孩子提供现金补贴,我认为不合适。生育政策是国家公共政策的组成部分,需要公平公正,不应该因民族、地区、城乡、孩次的差异给出差异非常大的激励政策,可以有差异,但不应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