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2023年元旦是哪一天(元旦是哪一天)

2023年元旦是哪一天(元旦是哪一天)

一月一日被称为”元旦”只有七十四年历史

普遍意识中,元旦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已经流行了几千年,但事实上,我们现在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屈指算来,才七十年。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元旦是“纯中国产”还是泊来品?换句话说,元旦是中国的还是由西方“引进”的,一直争议不断。普遍意义上,元旦本是西方节日,中国则是引用者和顺应者,说通俗点就是,元旦这个节日是中国人过西方节。其实这个理解是错的,“元旦”,是土生土长的中国造。

说到纪年法,就不能不提到古埃及。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最早定居在尼罗河两岸的古埃及人发现每年麦子成熟时尼罗河水必定要泛滥一次,于是他们开始用各种方法记录尼罗河水泛滥的规律并试图从河水的变化中推算出有利于农业收成的节气规则。他们发现每隔360天左右,尼罗河水准会泛滥成灾,而他们种下的麦子也会准时成熟,后来又发现尼罗河水泛滥的第一天,总是天狼星与太阳同时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便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应该就是人类对元旦这一天的最早认识。

但是那时候并没有标记者新年伊始的“元旦”这个名词,在中国普遍使用的更多是元月,也即新年的第一个月。夏朝时以元月(即现在的农历一月)为新年伊始,商朝则以腊月(十二月)为元月,周朝则认为冬月(十一月)为元月,到了秦始时期又以阳春月(十月)为元月,房玄龄在《晋书》中记载了晋时规定的元旦是从农历三月开始,“额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如此频繁更改,导致了农业生产极其被动。人们期待有一个准确而规范的纪年法,并急切地盼望一个“新年第一天“的固定日子来方便生产和生活。

元旦这个词最早见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元,“谓之首”也,旦,即“日升之时”,二字合一,即为“首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为新年第一天命名的记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国历代曾经多次制定和修改纪年法,比如就曾经以腊月初一、十月初一等日子定为一年的伊始,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的句子,表明元旦是新年伊始。但是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这些定义与现实生活,特别是四季温度循环的规律并不相符。为了把握时令,更好的利用气温变化从而利于农耕,古中国人从月亮的圆缺和运动轨迹来确定节气,汉武帝执政时,由史官司马迁创“太初历”,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初一这一天称为元旦,此规定一直沿用到初年。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为了与西方统一纪年,故而“行夏正,所以顺农时,可从西历”,中华规定以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而将公历的一月一日与西方统一称为元旦的决议,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此历法并未正式公布。直到1949年,由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决议通过,将每年的公历一月一日,也即西历岁首第一天定为元旦,这也是中国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元旦,并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这也应了吴自牧《梦梁录》中为元旦一词做出了正确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元正”、 “元辰”、 “元春”、 “元朔”等等名词,指的都是农历的正月初一这一天,也是古时对元旦的另外的称谓。

如此说来,元旦这个名词本就是中国特产而非西方泊来品,并且在中国已经沿用了四千余年。但是这其中需要澄清的是,元旦在中国,并非是西历一月一日,而是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即我们现在常说的“春节“,当中国正式与西方国家建交之后,为了与西方世界相交相融,方便日期的整合划一,于是正式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即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阳历年”,用以区分一直沿用的“阴历年”。

于是,西历一月一日为“元旦”,起自1949年,算来只有七十四年历史。

元旦是从哪一刻开始的?原来夏商周的元旦开始时间不一样

视频加载中...

央视网消息(记者/阚纯裕 剪辑/及玥):辞旧迎新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换上一身新衣,忙上忙下地扫除,热气腾腾的盛宴,是岁月流转中不变的习惯。不过,你有没有探究过新年的由来?记忆中不变的“元旦”和“春节”,其实经历过诸多改变。

古代的元旦是哪一天?

夏历、商历和周历,都是用月亮的圆缺记月,同时参照太阳的运转纪年。元旦,就是“正月之朔”,是新年的第一天。元旦,据说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命名的。《晋书》:“颛顼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中国古代元旦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春节就被古人称为“元旦”。元旦还有不少别称,“元日”“上日”“正朝”“三元”“三朔”。

这个由来已久的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呈现出诸多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介绍,夏商周的“元旦”,开始的时间也有不同。“旦”的字形是太阳刚出地平线,《说文解字》谓“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正朝”的“朝”,也是“早晨”的意思,这是夏代的看法。商代则认为元旦始于鸡鸣,这时候天还没有亮。周代则认为这还不确切,除夕的半夜已过,就是元旦了。

如今的元旦从何而来?

如今,“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这一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毛巧晖表示,这还要追溯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华政府引入西元纪年。1912年开始使用公历,规定阳历一月一日为新年,并将本来作为农历新年的“元旦”名称挪用到阳历新年上,农历新年则被改称为“春节”。这之后,每年有两个新年。

在政府推行阳历的过程中,阴历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民众对阳历并未完全接受。毛巧晖说:“像政府机关、学校、民众团体、报馆等基本上采用阳历,其实就是进入现代生活者使用现代时间;而一般农民、城市平民包括商人等则仍沿用阴历。”

当时流行一副对联展现了民众对于这道政令的看法:“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1928年,国民政府要求“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要求全国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并下令政府机构春节严禁放假;禁止春节中的一切庆祝游艺活动;处罚春节给学生放假的学校负责人等。地方政府竭力推行国历,强迫民众以过旧历“元旦”的方式过国历“元旦”,禁止再过旧历新年及售卖旧历书。春节期间政府派警察到关门停业的商店,强迫其开门营业,并将元宝茶及供祀的果品捣毁,有的还处以罚金,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新中国成立后,“元旦”和“春节”两个节日在国家层面再度得到确立。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元旦和春节如此接近,两个“新年”怎么过?

提到“过年”,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还是春节。在长期调研中,毛巧晖总结出元旦与春节的不同之处:“都是节庆活动,但是内涵与情感不同。”对于年轻人来说,元旦其实更具有假期的意义,团体组织活动更为普遍,外出上学、务工的年轻人元旦一般会选择就地过节,直到农历新年才返乡过年,和亲戚朋友团聚。“所以元旦这天对年轻一代来说可能更多意味着三天的假期,当然也有商业的因素在其中,也是一种消费的节日。”

为什么我们要庆祝新年?

毛巧晖认为,“庆祝新年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现象,是时间和传统的产物。也是人类情感的聚合。”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除了一般的生理满足外,还寻求文化的归属与心灵的安顿。人们生活在现代化的新世界,心却存放在故乡、春节,它不像普通的生活方式可以替换或改变。中国人的过年与西方的圣诞有着同样的文化功用,只是更充满人世伦理色彩,要奉祀家族祖先,亲人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元旦象征着一个新的奋斗起点,它是个人的、家庭的、群体的,乃至民族的以及整个国家的生活节律的转折点,人们在总结和清理过去的同时,规划和期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