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星座

九月初五是几月几日(九月初五)

九月初五是几月几日(九月初五)

农历中国 | 九月初五 · 采棉花

“秋风凉,枫叶红。

棉花白,谷子黄。

摘不完的果子,

装不完的粮......”

这首古时候的童谣告诉我们,

此时此刻,

我国大部分的棉花种植区,

要采收棉花了。

棉花,是锦葵科棉属植物。

棉花的蒴果称之为棉铃,

成熟后会裂开,

吐露出柔软的种子纤维,

并日益膨胀蓬松,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棉花了。

据史料记载,

棉花作为经济作物,

直到宋元时期才传入中原地区。

棉花的纤维含量高,

柔软舒适又御寒保暖,

除用作被褥和衣物的填充物外,

还可以纺纱织布,

制成棉质衣物,

用途十分广泛。

但在明代之前,

夏、商、周以来的三千年里,

中国人衣物的主要原料是丝和麻,

冬季则以丝絮或麻絮

制成被褥和厚衣,

或以动物毛皮来御寒。

白居易在《秦中吟 · 重赋》中说:

“厚地植桑麻,

所用济生民。”

所以,是明始广泛种植棉花之后,

棉布才逐渐取代粗糙的麻布。

随着纺织业的发展,

棉制品已成为民生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而中国也成为世界上

棉花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十二星座→十二星次

[太阳]星纪(十二月初七-一月初五) : 作为十二星次的出发点,有根基的含义。此时出生的人坚强、勤劳、会努力不懈的追求目标,平稳可信的形象 让人很依赖。但也是有脾气的,发起火来很可怕。

[微风]玄枵(xiāo) (一月初六-二月初三):有种子的含义,代表着发展性和神秘感。好奇心旺盛,兴趣广泛 而且性格开朗、乐观,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人物。但有缺乏耐性、善变的缺点,而且对一件事物的热情不会太持久。

嫩訾(jū) (zī)(二月初四-三月初五):代表着植物的核,即事物的中心。所以你是一个性很强、强调自我的人,外表冷漠,内心却十分热情。而且具持久力,一旦决定了某件事,便会以坚强的意志坚持到底.

降娄(三月初六-四月初四) :代表植物的茎,你像茎向植物无私地输送养分一般,是个为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性格直率,与同性或异性朋友都能够融洽地相处,朋友遇到困难时,你都鼎力相助 ,但自己遇到麻烦却显得束手无策。

大梁(四月初五-五月初五): 象征植物过冬前积蓄能量,有结实的意思。所以大梁宫的人多会早熟,人生经验也会比较丰富,头脑灵活,对 丁知识或技能都能很快掌握。而且有先见之明,对自己的未来有长远的计 划,但也会比较现实。

实沈(五月初六-六月初五) : 代表伸缩自如的柔软性。所以你是一个很有韧力、善于随机应变的人。能够利用机会开拓自己的发展,但你缺乏踏实的努力,天赋是要靠真正的磨练才可以成为你的才能。性格上过于严谨小心有些敏感多疑。

[草泥马]鹑(chún) 首(六月初六-七月初六) : 象征宁静,所以你沉稳温和,总给人很有内涵而且略有神秘感的印象。外表冷漠的你,会为了理想踏实地努力,而且你具有一种超出实际年龄的包容力和涵养,但应注意在金钱方面不要过于吝啬,特别是与老朋友一起的时候。

️鹑火(七月初七-八月初七):代表不死鸟的心脏,具有燃烧的生命力。所以你精力充沛、行动极快,从不会“三思而后行”。你也是个喜欢另辟新径的人,在异性面前毫不做作的性格,使你深得同性朋友的爱戴。

鹑尾(八月初八-九月初七) : 代表坚实的生长在大地的根,此时出生的人性格也会如土地中的根一样,坚强而深不可测。冷漠的外表下有一 颗温柔的心,富有同情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感觉敏锐,但会因过于理想化而缺乏现实感,显得不切实际。

寿星(九月初八-十月初七) : “寿星”代表着福寿。此时出生的人福泽很深,心思细腻、与世无争。表面上看起来很懒惰,但一旦有了目标,便会充满热情的开始实施,但这份热情很难持久。

大火(十月初八-十一月初八): 代表早晨温暖的阳光,所以你给别人的感觉也十分温暖,因为你的安宁恬静所以深得大家喜爱。 而且你是个重视家庭及爱护家人的人,不过温顺的性格却又使你具有优柔寡断的缺点。

(xī)析木(十一月初九-十二月初六) :代表拦截天河的木栅。此时出生能在逆境中重生。为人慷慨正直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志坚强仗义恩仇,但有时会太过强硬,不近人情。

长征日历:9月30日

2022年9月30日

农历壬寅年九月初五

星期五

(273/365)

今天是第9个烈士纪念日,80多年前,

四支红军队伍,前后历时两年,共700多个日夜… …

伟大的长征,永远矗立的历史丰碑、永远流传的不朽传奇… …

在人民军队诞生95周年之际,打开《长征日历》,铭记烈士功绩,牢记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精神,走好新长征路。

1935年9月30日

红军陕甘支队:

政治部发布《会合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在陕北创立根据地讨论大纲》。红四方面军:

9月底,南返红军会合了留守后方的左路军第二纵队,主力集结于马塘、卓克基、马尔康、松岗、党坝一线休整、筹粮,完成向南进攻的准备工作。总司令部驻脚木足(卓木碉)。

四川 马塘 红四方面军南下集结地

1936年9月30日

红二方面军:

9月底,由于张国焘未很好执行中央的战役计划,在甘南地区领导群众开展临时革命根据地建设工作的红二方面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红四方面军:

共4万多人,分5路纵队,先后由岷州、漳县等地向通渭、庄浪、会宁、静宁前进。

9月,在岷县三十里铺成立甘肃省抗日救总指挥部,王维舟任总指挥。

(袁正纲 编纂)

编纂说明:

《长征日历》以日历的形式,逐日记载当天日期中央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发生的主要活动及相关情况。对长征前后发生的、与长征关系重大的事件作附述。

史料繁杂、涉及面广,错漏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参考书目众多,引用资料、图片为数不少,未及逐一列举,在此向作者、编者致谢!

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光明学术笔谈】

作者:李世愉、贺晓燕(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科举制度便是突出的一例。科举制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诸朝,推行时间长达1300年之久,其选官功能经久而未衰,是中国古代最有效的选官制度。1300年的科举发展史证明,科举制度的创立、发展、完善,体现了制度建设的全过程,而且科举制度的建设始终伴随着历试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从未停止,甚至在废科举前还在努力变革。科举制度的建设发展是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有所创新的过程。回顾科举制度建设的全过程,可以看到以下四个特点。

制度建设的全面性

科举是通过设科考试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涉及诸多方面、诸多环节。因此,从唐始就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以确保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如对考试科目的设置、考生资格的确定、考官的选任、考场的管理、阅卷的程序、主管部门的确定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宋以后各朝更是为之不断努力,科举制度建设的全面性不断显现出来。宋代不仅在考试科目上做了重要调整,还确立了三年一开科及殿试制度,同时确立了固定的考场(贡院),推行回避制度,建立了一套防止舞弊的措施,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明代推行“科举必由学校”(《明史·选举一》),增加了童生试,又推行八股文,使考试向标准化的方向迈进,当然这也带有负面效应。清代的科举制度集历代之大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以各种方式增加科举名目,如恢复制科,广开恩科,建立宗室科目,设立翻译科,旨在为更多的人提供入仕的机会。其二,在会试中采取分省取士,以确保各省士子都有登科的机会;在乡试中实行编号制度,分别规定录取名额,以确保偏僻之乡及少数民族子弟有中式者。其三,进一步完善科场条例,从童生试起一直到乡试、会试的资格审查,以及考官选派、出题、阅卷、录取等各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定,以加强对整个考试过程的监管力度,旨在保证公平取士。对边远小省的政策倾斜,对土司科举之放宽,彰显了科举取士的笼络功能。其四,吸取历代之教训,全面推行落第政策,尽力安抚、安置乡、会试落第者,如发领落卷、恩赏老年落第者、推行举人大挑,旨在求得社会的相对稳定。其五,对科举经费的使用及管理完全制度化,如举人盘费、考官路费、科场支出等项开支,均按定制执行。可以说,清代的《科场条例》涉及考试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甚至细到考场用笔的颜色都有明确规定:乡会试考生用墨笔,誊录书手用朱笔,对读生用赭黄笔,内帘主考用墨笔,同考用蓝笔,内监试官用紫笔,内收掌官及书吏用蓝笔,等等,以体现各有专司,各负其责。

制度建设的持续性

科举制度自创建以来,不断在改进、完善之中。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建设在1300年间从未间断,即使在废除科举前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为改革考试科目,还特开经济特科,以破格求才。科举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公平公正,但几乎与科举制度同时诞生,违背公平竞争的各种舞弊取巧行为就出现了。因此,防止舞弊从一开始就是科举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仅以此为例,看看历朝在这一点上持续不断的努力。唐代实行科举之初,还保留有公荐制度,因此造成考场请托盛行。长庆元年(821年),礼部侍郎钱徽掌贡举,接受请托,引起不满,穆宗下令“覆试”,结果已录取的14个官员子弟有11人被黜落,由此开创了榜后覆试制度。会昌三年(843年),礼部尚书王起权知贡举,提出“凡有亲戚在朝者,不得应举”,以限制公卿子弟入仕。宋代为保证公平取士,废除了“公荐”及“公卷”制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陆游:《老学庵笔记》卷5)。同时严格了考场纪律,严格了贡院管理,考生入场前要进行搜检,以防夹带文字资料入场。后又做了技术性改进,如淳化三年(992年)开始实行“糊名考校”,即将试卷封印糊名。真宗时,始行誊录制度,即将考生试卷誊录后再送考官评阅。此外,早在雍熙二年(985年)即设立了亲属回避的“别头试”制度,即考官与应举之人有姻亲者,令设考场别试。金朝在考生入场搜检环节非常严格,以至有人指责“解发袒衣,索及耳鼻”,非“待士之礼”。故金世宗大定年间行“沐衣更衣之法”,令考生入场前先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既可防滥,且不亏礼”(《金史·选举一》)。明代防弊制度更为严密,除专设监试御史,以及弥封、誊录、对读、监门、搜检等专管官员外,还令考生入场后每人单独一号舍,由号军看守,发现有挟带舞弊者,“于场前枷号一月,满日问罪革为民”(万历《明会典》卷77《礼部·科举》)。清代对考生入场时的穿戴及携带文具等有严格规定,甚至所带糕饼饽饽都要切开查看。此外,为保证公平取士,清代创设了许多新的规定,如审音制度、搜落卷制度、覆试制度、回避制度等。审音制度是在童生试中,为防止考生冒籍跨考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即考生入场前先核对口音,确认为本州县人,方准入场。可见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中,历代对公平取士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

制度建设的规范性

科举制度的发展,也是其本身不断规范化的过程。唐玄宗时,科举主管部门由吏部改为礼部,标志着科举完全从官员铨选机构中脱离出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科举制度向规范化发展迈进的重要一步。历经宋元,自明代始,科举制度的发展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各级考试的规范化,这也是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如明代规定,子、卯、午、酉年乡试,丑、辰、未、戌年会试;乡试在八月,会试在二月;乡会试各考三场,分别于初九日、十二日、十五日进行;考前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乡会试三场试题范围形式相同,且有明确规定,届时主持者照章办事即可。清沿明制,只是会试时间改为三月,三场试题略有变化。而清代在规范性的管理上更进一步。如乡试主考官一律由京官派出,且必须是进士出身。为保证主考官的文化素质,雍正朝开始推行“考差”制度,即对有资格任主考的官员进行考试选拔,称“考试试差”,简称“考差”。凡任乡试正副主考者,均按省份之远近颁发路费,且规定起程的时间。各省乡试试卷一律官办,均以官尺长一尺、宽四寸为标准,每本卷价定为一钱二分,全国划一。乡试揭晓,大省于九月十五日内,中省于九月十日内,小省于九月五日内。榜后鹿鸣宴,均在各省布政司设宴。乡试结束后,各省主考例应将考试情况上奏折汇报,称“试竣折”。清代对“试竣折”中应汇报的内容也有明确规定。如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为督促各省主考认真搜落卷,特补充规定,“各房落卷,令主考照例尽数搜阅,有无取中,于奏报试竣折内声明”(《清高宗实录》卷815,乾隆三十三年七月辛亥)。各省举子进京会试,均按路程远近发给盘费,时称“公车银两”。乡会试放榜后十日,均发还落卷,令落第者领回阅看,以示至公。

制度建设的适应性

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种情况,如朝代更迭的动荡,王朝的对峙(宋与辽、金),少数民族的统治(元、清)等,但它始终表现出惊人的适应性,科举制度不但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反而形成诸多适应性的特点。如少数民族建立的,他们在科举制度的建设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元代取士,把蒙古人、色目人分作一类,汉人、南人分作一类,所考科目、难易程度均有区别。录取亦分两榜,元代尚右,故蒙古人、色目人为一榜,揭于中书省门之右,称“右榜”;汉人、南人为一榜,揭于中书省门之左,称“左榜”。金代为适应女真人应试,特设女真进士科。清初,为突出八旗的特殊地位,曾推行“满榜”与“汉榜”,后不分满汉,但规定各自的取中名额。雍正元年(1723年)设立翻译科,只准八旗士子参加,凡乡试中式者称“翻译举人”,会试中式者称“翻译进士”。这些举措大大迎合了少数民族士子的需求,也将科举制度笼络读书人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清政府在治理西南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为了使科举适应这里的特殊情况,清政府采取了优惠政策,不仅在州县遍设官学,大力兴办书院和义学,还在地方官学专门设置少数民族子弟和土司子弟的入学名额,并严禁他省士子到这里来冒籍跨考。同时,增加乡试及进士名额。这些措施体现出科举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特殊情况的需要,但又不违背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科举在西南土司地区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自雍正以来,不断有土司呈请参加科举考试,便是有力的证明。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WTC019〕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3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