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10后男女比例是多少2023(10后男女比例)

10后男女比例是多少2023(10后男女比例)

老人骨痛不能只顾补钙,警惕“螃蟹”症状

老龄化进程加剧,随着年龄上升,老年人会或多或少出现全身各处疼痛,其中,骨痛很常见。疼痛不仅降低生活质量,更将慢慢摧毁人的精神支柱。也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疼痛列为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要提醒的是,面对老年骨痛,不仅要对症处理、减轻疼痛,更应该查明原因、预防疼痛。

部分老年骨痛源头在血液系统

引起骨痛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几种情况。

骨骼本身的损伤、炎症、肿瘤。比如骨折、骨肿瘤、骨结核、化脓性骨髓炎、脊柱炎、风湿性骨关节病等。

肿瘤骨转移。因大量肿瘤细胞引起骨髓腔内压力升高和骨骼破坏而导致骨痛。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依次为乳腺癌、肺癌、肾癌、直肠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通常发生于尿毒症或长期血液透析患者。

骨质疏松症。骨吸收过多或骨形成不足,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出现局部骨折或全身骨痛。

多发性骨髓瘤。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引起骨质脱钙、骨质溶解破坏和病理性骨折,从而产生多部位骨痛。

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侵犯骨骼而引发骨痛,或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伴有的骨病变。

没有外伤骨折、没有既往疾病的老年人骨痛,绝大多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因骨量丢失所致,通常不会危及生命,多数经补钙治疗后能改善。然而,部分老年人骨痛,是由于其他疾病继发而来。这其中,我们最需要警惕骨髓瘤的可能,它是一种起病较慢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骨髓瘤患者最常见就诊原因是骨痛

骨髓瘤,全名为多发性骨髓瘤(简称MM),是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又称浆细胞瘤。由于浆细胞发生恶性克隆,过度增殖,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质溶解破坏,从而出现全身多处骨痛。这是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血液恶性肿瘤的10%。

据统计,骨髓瘤占全球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0.9%,占所有癌症死亡病例的1.1%。大多数患者(64%)年龄≥65岁,其中,在65岁至75岁之间的占42%,年龄超过75岁的占22%。可见,好发于老年人群。

骨髓瘤患者最常见的就诊原因是骨痛(61%),将近一半的患者(48%)不止一个症状,发病率约为2-3/10万,男女比例约为1.6:1。全球疾病负担癌症合作组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骨髓瘤的发病人数为13.9万例,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26位,死亡人数为9.8万例,排名第22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多系统受累呈现四大典型表现

骨髓瘤的临床表现纷繁多样,有骨痛、肾功能不全、贫血、高钙血症、淀粉样变、易发感染、高粘滞综合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等。其中,全身扁骨(椎体、肋骨、胸骨、颅骨、骨盆)受累所引发的骨痛最常见,疾病晚期亦会累及脊柱并压迫神经,造成放射性疼痛或截瘫。约40%-50%的患者可伴有病理性骨折。

在骨髓瘤众多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是CRAB症状,因与螃蟹的英文相同,又称“螃蟹”症状。具体而言,是指四大典型表现:C为高钙血症,R为肾功能不全,A为贫血,B为骨损伤。

【高钙血症(hyper Calcem ia)】由于骨髓瘤细胞能直接破坏骨组织,将骨钙释放出来,引起高钙血症。可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便秘、乏力、肌肉疲劳、肌张力减低、烦渴、多尿、嗜睡,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神志不清,甚至昏迷死亡。高钙血症的临床表现与血钙升高的幅度和速度有关。血钙浓度≥3.75mmol/L时称为高钙危象。

【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 fficiency)】由于骨髓瘤细胞能产生大量异常的免疫球蛋白和轻链,继而阻塞远端肾小管引起肾功能损害,导致人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临床又称骨髓瘤肾病。

【贫血(Anemia)】由于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殖,减少了正常的造血空间,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抑制正常的造血,还会影响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长素,最终导致贫血。贫血在多发骨髓瘤中比较常见,常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黏膜苍白、活动后气促。骨髓瘤越到晚期,贫血程度越严重。

【骨损伤(Bone lesions)】由于骨髓瘤细胞可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激活破骨细胞而导致骨质溶解、骨质破坏、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并且,肿瘤细胞本身也会侵犯骨组织及其周围组织,造成骨质破坏、全身骨痛,甚至破坏脊柱、压迫中枢神经造成截瘫。

因此,我们在关注老年人骨痛时不能一味“补钙止痛”,还要确定有无“螃蟹”症状,完善各项检查,从而明确是否有骨髓瘤可能。只有查明病因才能更长久地减轻疼痛。(作者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血液科医生肖超)

来源: 文汇报

2023人口统计最新数据

2022年9月2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度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据了解,普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0%的居民户进行调查,1%的常住人口普查登记,以市为单位统一实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我国总人口增加了1339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其中,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35个百分点、下降了5.44个百分点、上升了0.78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将保持增长态势。同时,我国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少儿人口比重下降;男女性别比持续失衡;婚姻挤压问题日益突出;流动就业更加普遍;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等。

有专家表示,“全面两孩”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育意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从长期看也有不利影响。

一是会造成生育水平持续走低和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情况。

二是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制约作用。

1、0-14岁人口占比15.5%,下降了1.35个百分点

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8.70%;15-59岁人口为100383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3万人,占18.7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两个年龄组人口分别增加1324万人和2942万人,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人口为71555万人,占67.98%;中部地区人口为42330万人,占36.2%;西部地区人口为27940万人,占27.20%。与2010年相比,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口分别增加3880万人、3939万人、4390万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口增速分别快于东部和西部地区0.64个百分点、0.27个百分点和0.23个百分点。与上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国人口中0-14岁人数增长12.1%。

2、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上升了0.78个百分点

七人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18.7%,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的60岁及以上人口为24882人,占15.5%,比2010年提高了7.91个百分点。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6558万人,占12.6%。

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3.5%,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4602万人

国家统计局和地方各级统计部门,共同努力将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重,从2010年的52.63%和48.45%分别降至2020年的40.4%和39.7%。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近3000万人,这是自198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男性比女性多出的最大值。2020年我国出生性别比为111.3 (以女性为100),是1992年以来出生性别比的最低值。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一直在119.5-111.5之间徘徊。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受教育水平提高和人口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出生性别比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值。特别是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生性别比上升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