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古时候姓夏的名人(姓夏的名人)

古时候姓夏的名人(姓夏的名人)

商汤灭夏之后,夏桀有何结局?安徽考古揭开了残酷的一幕

根据史书记载,商汤灭夏之后,夏人四散而逃,其中夏桀被商汤流放到南巢。比如《竹书纪年》记载:“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

对于商汤流放夏桀于南巢,史书记载的可不可信呢?前几年,在安徽合肥肥西县发现一座夏末商初遗址,考古发现反常现象,极其残酷血腥的一幕,或许就见证了夏桀最后的岁月。

关于商汤灭夏之后,夏人的去向,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是北逃,司马迁认为夏人是匈奴祖先,这个观点是不是可信存疑,但甲骨文记载了北方“土方”,而史书上有“禹敷下土方”的记载,因此包括郭沫若在内的众多学者,认为“土方”是夏人一支,其中“下土(下土代表与上天对应的天下之土)方”之“下”,可能被“夏”替代。

二是西逃,相传大禹姓姒,而商周西部存在不少姒姓诸侯,比如周文王妻子是有莘国的太姒,周幽王的贵妃叫褒姒。

三是臣服于商人,史书上的杞国,据说就是商汤灭夏之后,将夏人聚拢在杞地,由此建立了一个诸侯国,春秋时孔子还曾拜访过杞国。

四是南逃,以夏桀为代表,在鸣条之战后,带着妹喜等逃亡南巢。当然,史书上说商汤将之“放”于南巢,只不过一种美化罢了。

前三者一直没有较为可信的考古发现,但夏桀的去向与结局,四年前却有了重大发现。

2018年,在安徽引江济淮工程施工到派河段肥西县三官庙村时,工人们在一个土堆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碎陶片,由此发现了“三官庙遗址”。

该遗址不大,现存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但距今3600余年,与商汤灭夏时间一致。更重要的是,三官庙遗址非比寻常,里面存在很多匪夷所思的反常现象,极有可能就是夏桀最后的落脚地。

首先,极其离奇的考古现场

三官庙遗址位于一个台墩高地,高出周围地表约5米,考古现场发现4处房址,在此区域考古发现四个反常现象:

首先,在其中一栋房屋的“卧室”,考古发现极其残酷的一幕,即发现三具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其中一位女性、一位儿童、一位成年男性。4栋房屋、18件青铜器、数百件陶器石器等,都表明这里曾经居住了不少人,那么其他人在哪,为何只留下三具非正常死亡的遗骸?

其次,在房屋的外围,考古一滩稻米的碳化颗粒,呈现平摊状态,似乎正在晒稻米。考古人员研究了稻米发现,当年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大火,但为何会火烧该遗址?

第三,在距今3600年时,青铜器、陶器等都非常珍贵,为何离开的人将之遗弃在此,而没有将之带走?

第四,三官庙遗址所在的台墩高地,是当地百姓的理想生活场所,但在此后3000多年内,一直无人居住,直到清朝才重新出现人类踪迹。为何此地荒芜了长达3000多年?

其次,极其异常的青铜兵器

三官庙遗址面积不大,属于一个小型遗址,但出土的文物不仅数量惊人,而且文物规格极高。根据考古统计,该遗址出土了数百件陶器、石器文物,包括鼎、罐、豆、缸、鬶(guī),陶爵、陶斝(jiǎ)等高规格陶器,另外还有18件青铜器。如此之小、如此简陋的遗址,却集中了如此之多的高规格文物,无疑说明该遗址的不凡。

尤为重要的是,该遗址的青铜器极其异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礼器,主要是铜铃,造型和二里头遗址“石舌铜铃”属于同一类型;二是兵器,如铜箭镞、铜戈、铜戚、铜钺等,其中还有一件特殊的铜角形器(见下图),与后世的军号类似,属于是在战场中指挥军事部队的司令号。

在距今3600年时,数量如此之多的高规格兵器与军号,仅次于二里头遗址,必然不是普通势力所能拥有,为何三官庙先民拥有如此不凡的青铜器?

更为异常的是,三官庙遗址的青铜兵器,凌乱分布在房屋周围,多数已经弯曲折损,考古专家秦让指出:“比如说铜戈,有相当一部分出土时,我们发现它有变形的现象。有的是弯折了,有的是断裂了,或者是扭曲”。显然,通过青铜兵器分布,以及折损情况可见,当时发生过一场战争,敌人已经打到了三官庙地区。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际根认为:“假定将这里定义成一个兵灾现场,那么它的考古学意义又不一样了”。

第三,遗址位于古巢国境内

商汤灭夏之后,将夏桀流放到了南巢,但南巢究竟在什么地方,就很难说得清了。不过,甲骨文记载了一个叫“巢方”的国家,直到西周时还存在,曾经朝拜过周武王,即《尚书》中的“巢伯来朝”,当然后来巢国与西周也发生过多次战争。

根据《左传》记载,巢国地处吴楚之间,与钟离国(安徽凤阳古称钟离国)相邻,因此巢国位置大抵位于安徽境内。《汉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居巢县。”汉代的庐江郡,治所就在如今的合肥庐江县城池乡。

因此,商周的巢国位置,大致在如今的安徽合肥一带,相对于商周都城来说位于南方,似乎又可以被称为“南巢”,而这一带的巢湖、巢湖市等地名,也佐证了巢国在此存在过。而三官庙遗址位于合肥肥西县,与巢湖市、庐江县成三角形,三者围起巢湖(见下图)。也就是说,三官庙遗址大致位于商周巢国境内。

三官庙遗址的诸多反常现象,不得不让人将目光瞄向史书上的夏桀。如果将三官庙遗址的主人,假设为夏桀,那么一切就说得通了。

商汤灭夏之后,夏桀与妹喜、儿子、忠心的部众一起逃亡南巢,随身携带了不少青铜兵器等,但此后商汤没有罢休,而是派兵追杀(或逼迫巢国出兵攻打夏桀),与夏桀部众发生过一场血腥厮杀,最后将夏桀等全部杀死在三官庙遗址,并将村庄付之一炬。

或许夏桀的帝王身份,或许某种迷信思想,商人部队没有取走各种遗物,而是将之随意留在原地,只是将其他夏人尸体拖走了。最终,商人将三官庙遗址覆盖上黄土,似乎当作夏桀、妹喜、他们儿子的坟墓了。

至于三官庙遗址为何荒芜了3000多年,或许与夏桀坟墓的鬼神传说有关,只是沧海桑田,真相早已埋葬在岁月中了。

最后,古人记载上古史时,帝舜、大禹、商汤、后羿等对待前朝政治人物,都是使用“放”字,即将之流放到某某地。丹朱、夏桀、太康等人行为不端,被后来的“英明之君”流放到偏远之地,也能彰显他们的仁德。

然而,三官庙遗址却展示了残酷的一幕,上古史上的所谓“放”,可能只是史家的臆测或美化,真相却极为血腥。以夏桀为例,夏桀可能不是被商汤“放”于南巢,而是自己逃亡到南巢,但即便远离商人,却依然遭到了商朝的追杀,或逼迫巢国杀死夏桀。

参考资料:三官庙遗址考古报告,《竹书纪年》,《尚书》等

夏朝历史人物——“禹”的生平简介

人物简介:

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夏禹、大禹、帝禹等。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鲧(gǔn)的儿子。

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又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社会政治形态。

禹在位第十年,东行至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去世,安葬于会稽山,目前仍存禹庙、禹陵、禹祠。

主要事迹:

1、 大禹治水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禹的父亲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水患,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涨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结果被治罪处死。

后来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禹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水为疏水,翻山越岭,凿山开道,经历千辛万苦,经过13年的努力,将洪水引入大海,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还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去治水。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2、 即位首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部落首领的位置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

3、划分九州

之前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即位后,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还规定,天子帝畿(jī)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4、 涂山之会

夏建立后,大禹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也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

5、 铸造九鼎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大禹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青铜,铸造成九个大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商汤灭夏之后,夏桀有何结局?安徽考古揭开了残酷的一幕

根据史书记载,商汤灭夏之后,夏人四散而逃,其中夏桀被商汤流放到南巢。比如《竹书纪年》记载:“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

对于商汤流放夏桀于南巢,史书记载的可不可信呢?前几年,在安徽合肥肥西县发现一座夏末商初遗址,考古发现反常现象,极其残酷血腥的一幕,或许就见证了夏桀最后的岁月。

关于商汤灭夏之后,夏人的去向,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是北逃,司马迁认为夏人是匈奴祖先,这个观点是不是可信存疑,但甲骨文记载了北方“土方”,而史书上有“禹敷下土方”的记载,因此包括郭沫若在内的众多学者,认为“土方”是夏人一支,其中“下土(下土代表与上天对应的天下之土)方”之“下”,可能被“夏”替代。

二是西逃,相传大禹姓姒,而商周西部存在不少姒姓诸侯,比如周文王妻子是有莘国的太姒,周幽王的贵妃叫褒姒。

三是臣服于商人,史书上的杞国,据说就是商汤灭夏之后,将夏人聚拢在杞地,由此建立了一个诸侯国,春秋时孔子还曾拜访过杞国。

四是南逃,以夏桀为代表,在鸣条之战后,带着妹喜等逃亡南巢。当然,史书上说商汤将之“放”于南巢,只不过一种美化罢了。

前三者一直没有较为可信的考古发现,但夏桀的去向与结局,四年前却有了重大发现。

2018年,在安徽引江济淮工程施工到派河段肥西县三官庙村时,工人们在一个土堆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碎陶片,由此发现了“三官庙遗址”。

该遗址不大,现存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但距今3600余年,与商汤灭夏时间一致。更重要的是,三官庙遗址非比寻常,里面存在很多匪夷所思的反常现象,极有可能就是夏桀最后的落脚地。

首先,极其离奇的考古现场

三官庙遗址位于一个台墩高地,高出周围地表约5米,考古现场发现4处房址,在此区域考古发现四个反常现象:

首先,在其中一栋房屋的“卧室”,考古发现极其残酷的一幕,即发现三具非正常死亡的人骨遗骸,其中一位女性、一位儿童、一位成年男性。4栋房屋、18件青铜器、数百件陶器石器等,都表明这里曾经居住了不少人,那么其他人在哪,为何只留下三具非正常死亡的遗骸?

其次,在房屋的外围,考古一滩稻米的碳化颗粒,呈现平摊状态,似乎正在晒稻米。考古人员研究了稻米发现,当年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大火,但为何会火烧该遗址?

第三,在距今3600年时,青铜器、陶器等都非常珍贵,为何离开的人将之遗弃在此,而没有将之带走?

第四,三官庙遗址所在的台墩高地,是当地百姓的理想生活场所,但在此后3000多年内,一直无人居住,直到清朝才重新出现人类踪迹。为何此地荒芜了长达3000多年?

其次,极其异常的青铜兵器

三官庙遗址面积不大,属于一个小型遗址,但出土的文物不仅数量惊人,而且文物规格极高。根据考古统计,该遗址出土了数百件陶器、石器文物,包括鼎、罐、豆、缸、鬶(guī),陶爵、陶斝(jiǎ)等高规格陶器,另外还有18件青铜器。如此之小、如此简陋的遗址,却集中了如此之多的高规格文物,无疑说明该遗址的不凡。

尤为重要的是,该遗址的青铜器极其异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礼器,主要是铜铃,造型和二里头遗址“石舌铜铃”属于同一类型;二是兵器,如铜箭镞、铜戈、铜戚、铜钺等,其中还有一件特殊的铜角形器(见下图),与后世的军号类似,属于是在战场中指挥军事部队的司令号。

在距今3600年时,数量如此之多的高规格兵器与军号,仅次于二里头遗址,必然不是普通势力所能拥有,为何三官庙先民拥有如此不凡的青铜器?

更为异常的是,三官庙遗址的青铜兵器,凌乱分布在房屋周围,多数已经弯曲折损,考古专家秦让指出:“比如说铜戈,有相当一部分出土时,我们发现它有变形的现象。有的是弯折了,有的是断裂了,或者是扭曲”。显然,通过青铜兵器分布,以及折损情况可见,当时发生过一场战争,敌人已经打到了三官庙地区。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唐际根认为:“假定将这里定义成一个兵灾现场,那么它的考古学意义又不一样了”。

第三,遗址位于古巢国境内

商汤灭夏之后,将夏桀流放到了南巢,但南巢究竟在什么地方,就很难说得清了。不过,甲骨文记载了一个叫“巢方”的国家,直到西周时还存在,曾经朝拜过周武王,即《尚书》中的“巢伯来朝”,当然后来巢国与西周也发生过多次战争。

根据《左传》记载,巢国地处吴楚之间,与钟离国(安徽凤阳古称钟离国)相邻,因此巢国位置大抵位于安徽境内。《汉书·地理志》记载:“庐江郡居巢县。”汉代的庐江郡,治所就在如今的合肥庐江县城池乡。

因此,商周的巢国位置,大致在如今的安徽合肥一带,相对于商周都城来说位于南方,似乎又可以被称为“南巢”,而这一带的巢湖、巢湖市等地名,也佐证了巢国在此存在过。而三官庙遗址位于合肥肥西县,与巢湖市、庐江县成三角形,三者围起巢湖(见下图)。也就是说,三官庙遗址大致位于商周巢国境内。

三官庙遗址的诸多反常现象,不得不让人将目光瞄向史书上的夏桀。如果将三官庙遗址的主人,假设为夏桀,那么一切就说得通了。

商汤灭夏之后,夏桀与妹喜、儿子、忠心的部众一起逃亡南巢,随身携带了不少青铜兵器等,但此后商汤没有罢休,而是派兵追杀(或逼迫巢国出兵攻打夏桀),与夏桀部众发生过一场血腥厮杀,最后将夏桀等全部杀死在三官庙遗址,并将村庄付之一炬。

或许夏桀的帝王身份,或许某种迷信思想,商人部队没有取走各种遗物,而是将之随意留在原地,只是将其他夏人尸体拖走了。最终,商人将三官庙遗址覆盖上黄土,似乎当作夏桀、妹喜、他们儿子的坟墓了。

至于三官庙遗址为何荒芜了3000多年,或许与夏桀坟墓的鬼神传说有关,只是沧海桑田,真相早已埋葬在岁月中了。

最后,古人记载上古史时,帝舜、大禹、商汤、后羿等对待前朝政治人物,都是使用“放”字,即将之流放到某某地。丹朱、夏桀、太康等人行为不端,被后来的“英明之君”流放到偏远之地,也能彰显他们的仁德。

然而,三官庙遗址却展示了残酷的一幕,上古史上的所谓“放”,可能只是史家的臆测或美化,真相却极为血腥。以夏桀为例,夏桀可能不是被商汤“放”于南巢,而是自己逃亡到南巢,但即便远离商人,却依然遭到了商朝的追杀,或逼迫巢国杀死夏桀。

参考资料:三官庙遗址考古报告,《竹书纪年》,《尚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