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

龙抬头什么寓意好(龙抬头有什么寓意)

龙抬头什么寓意好(龙抬头有什么寓意)

二月二“龙抬头”,这个“龙”从何而来?

“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热热闹闹的元宵节过后,春龙节来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抬头”。

它是一个传统节日,在农业上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春耕有序展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讲师赵运涛表示,“龙抬头”的由来与自然天象有关,它的习俗丰富多样,有舞龙、社戏以及各种庙会。

饮食习俗更是有趣。老北京人要吃春饼,称为“吃龙麟”。此外,吃面条又被称为“吃龙须”,吃饺子被称为“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龙抬头”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观点认为,它起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

中国二十八星宿中,古人将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组合想象成龙的形象,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认为东方为木,属青色,故称其为“青龙”或“苍龙”。

《说文解字》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当地平线上渐渐露出龙“角”,说明春天来了,即民谚所言“龙抬头”。

也就是说,“苍龙七宿”冬季时隐没在地平线下,等到农历二月初以后,黄昏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但苍龙的身体仍隐没在地平线之下,所以是“龙抬头”。

赵运涛说,龙有很多吉祥的寓意。在古代,尽管礼制森严,但平民百姓并没有放弃对龙的喜好和崇拜,节日里要有龙,如正月十五要耍龙灯、舞龙;二月二“龙抬头”等等。

一个祈求风调雨顺的日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节日也经历了一个有趣的演变过程。

赵运涛表示,大约在唐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过“二月二”,只不过最初“二月二”和“龙抬头”还没有太大关系,其习俗主要是挑菜、踏青等。

等到南宋时期,出现了有关“龙抬头”的记载,如“今朝二月二,暂放龙抬头”。元代《析津志》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

在明清时期记载岁时节日的典籍中,“二月二日龙抬头”的说法更为明确一些。如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二月二日曰龙抬头”。

从节日内涵以及习俗上来看,自古以来人们便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阳气生发,万物复苏

在农业上,“龙抬头”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赵运涛举例,比如“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万物复苏,接下来的一个节气就是惊蛰,古人认为,龙是百虫之长,它得先醒来,到了惊蛰,才能春雷乍动、唤醒万物。

当然,有些害虫醒来后,有可能会危害人或者庄稼。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熏虫”,将害虫提前消灭掉。

古人认为“二月二”迎来青龙,龙主管着下雨,此后雨水也就越来越多了,适合耕种的季节就此到来。恰如民谚所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南方此时有祭祀社神的习俗,祭祀社神继承的是传统“春社”的习俗,春天是耕种的开始,人们祭祀土地神,希望秋天能有个好收成。

赵运涛认为,北方比较缺水,古人认为龙主管降雨,所以北方地区的人们往往对龙的崇拜更高一些,而南方雨水比较充足,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更高一些。

所以,同样都是过“二月二”,北方地区的习俗大多是将饮食、舞龙等习俗与“龙”结合起来,希望多下雨;南方地区则是“土地崇拜”,会有祭社神等种种习俗。

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春耕生产渐次展开。所以,这个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等。

饮食习俗有哪些?

正因为人们喜欢龙,所以“二月二”时的很多饮食都以龙“冠名”,极富生活气息。

清朝《帝京岁时纪胜》里说:“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也就是说那时北京人要吃一种类似煎饼的食物,这大概就是民间说的“吃龙皮”。

另外,老北京人还要吃春饼,春饼卷起各种菜,一层一层的,称为“吃龙麟”。有趣的是,吃面条又被称为“吃龙须”,吃饺子被称为“吃龙耳”,吃馄饨叫“吃龙眼”等等。

也有些人家会准备炒糖豆的原料,到了“二月二”早上,用糖炒花生和黄豆,香甜可口。有些地方讲究煎焖子、吃猪头肉。很多习俗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愿望。

为何人们会把这一天吃的东西跟“龙”联系起来?赵运涛认为,这实际寓意“唤龙”,嘴里不断念叨“龙”字,龙听到后就会醒来,开始一年的工作,比如降雨。

在上海、江苏等地要吃撑腰糕,据说吃了以后未来一年都不会腰疼;有的地方要吃芥菜煮成的粥,据说可以明目,不生疮疖。

舞龙、社戏……热闹的节日

饮食之外,“二月二,龙抬头”其实非常热闹,有舞龙、社戏以及各种庙会等等。

资料图:北京市民在街头休闲区理发。当天是中国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的传统习俗,寓意辞旧迎新,带来好兆头。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据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柭柭”,这是一种小孩子的比赛,大概类似打棒球。

“龙抬头”之日,人们用草木灰从院子里蜿蜒撒到屋里,并围绕水缸转一圈,这叫“引龙过”或者叫“引龙回”,把龙引到自己家水缸,就不会缺水,也有保佑一家平安吉祥之意。

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人们还用草木灰在庭院内或者菜地等处,画出仓囤的样子,里面放上钱币或者五谷粮食,称为“打灰囤”,寓意来年钱粮满仓、五谷丰登。

过去,人们认为“二月二”是一年开耕的起始,都愿意讨个好兆头,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南方祭祀社神,仪式虽然不同,但也是同样的寓意。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二月)二日为龙抬头日……小儿辈懒学,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鳌头。”此时小孩上学入书房,叫“占鳌头”,举行开笔礼,祝愿孩子长大识文断字。

二月初二儿童理发,则叫做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人理发,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赵运涛认为,总的来说,各地虽有习俗上的差异,但在“二月二”祈盼风调雨顺、健康平安的愿望是相同的,这一节日,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中国新闻网记者 上官云

来源: 石家庄广播电视台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5件事别忘记,寓意孩子出人头地,金榜题名

明天是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民间也称为龙头节、春耕节、农事节等等。“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历史久远,但成为全国性庆祝以及历史文献记载是在元代以后,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在农耕文化中表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二月二这一天对于人们来讲,是纳福转运的好日子,希望来年能够风调雨顺大丰收,所有事情都有好的开始。

龙抬头这一天,全国各地的节俗活动非常丰富,除了“食俗元素”之外,5件事别忘记,寓意孩子心明眼明,将来可以金榜题名。

一、剃龙头

民间一直有正月不剃头的说法,所以到了二月二这一天,大人小孩都会去剃头理发,大家认为这一天理发会福星高照,鸿运当头,小孩子这一天理发叫“喜头”,借龙抬头之吉,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

二、吃龙食

从前二月二多数都是祭祀活动,随着慢慢的发展,加入了许多“食俗元素”,吃龙食就成为了龙抬头最重要的一件事,人们认为这一天“龙威大发”,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龙食有馄饨、饺子、葱油饼、油糕等等,种类多样。

三、祭土地

二月二不仅是龙抬头,还是土地神(福德正神)的生日,所以也这一天也称为“土地诞”,土地公代表着“地载万物”,“聚财于地”,所以人们都会祭祀土地公,尤其是在南方,祭祀的活动非常隆重,不仅要准备许多贡品,还要敲锣打鼓,放鞭炮,有些地区还会唱地方戏来庆贺,祈求五谷丰登。

四、围仓

二月二有些地区有围仓的习俗,有人叫打灰囤,也有人叫画仓等等,民间有一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早晨起床,主妇从锅底铲出一些草木灰,边走边摇,摇出几个圈来,然后将自家粮食拿出来放在圈中间,寓意新的一年大丰收。

五、开笔礼

二月初三是主宰功名之神文昌的诞辰日,小孩子要在龙抬头这一天进行开笔礼,在古代人们会给孩子用朱砂在额头上点上红痣,称为“开天眼”,意思是开启智慧,寓意孩子将来能够眼明心明,金榜题名,出人头地。

除了这5大习俗之外,还有“起龙船”,“敬龙神”,“分祭猪肉”等等,但是不管是什么习俗,都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明天的期待,希望新的一年能够福运安康,衣食无忧。

用最简单的 食材做出最美的佳肴,为家人做一顿爱的美食,我是妈咪早早,每天都会您带来一道家常美食。如果喜欢我的话就点个赞,转发关注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