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生肖

河床是什么意思图解(河床是什么意思)

河床是什么意思图解(河床是什么意思)

科普|这些水利名词,你看到了会读吗?

在一些文章中

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

平时不太熟悉的词语

圩垸、子埝、杩槎

当这些名词出现在

你的脑海中时

你可能会有这种感觉 ↓

他们读做什么?

又有什么用处?

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圩 垸

圩垸[wéi yuàn],指在河、湖、洲滩及滨海边滩近水地带修建围堤所构成的封闭性生产生活活动区域。

圩田基本结构示意图

圩垸的围堤可以防止高于圩垸区域内地面的外水自由流入。圩垸是此类区域的总称,在长江下游称圩,在长江中游称垸,在珠江中、下游称堤围或圈,在沿海地区称海塘。

圩垸的分类

从防洪治涝角度考虑可分为两类:

①纯圩区。四面环水,集水面积在堤防保护范围内。如中国洞庭湖的大通湖垸、荆江分洪区、太湖区的大部分圩垸等。

②半圩区。堤防与山丘相连,集水面积除圩内平原外,还有山丘区的集水面积。如中国湖北省的荆北区、汉江中游的襄东垸、安庆广济垸等。

子 埝

子埝[zǐ niàn],指为防止洪水漫溢,在堤顶临时抢修的小堤,又称子堤。

堤防遇超设计标准的洪水,可能漫溢时,常在堤顶加筑子埝。子埝的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取决于汛情缓急、流速、风浪、取材条件以及堤顶宽度和抢险力量。

子埝的分类

子埝的类型较多,常用的有纯土子埝、土袋子埝和桩柳子埝等。

①纯土子埝系以土料修筑,用于堤顶较宽、附近有质地较好的土源(也可背肩取土)、水面风浪较小的堤段;

②土袋子埝系在堤顶的临河一侧用土工合成材料编织袋或麻袋装土料堆叠,背侧培土逐层夯实,用于堤顶不宽、附近土质不良或风浪较大处;

③桩柳子埝系在堤顶以木桩、木板、苇把、柳石枕等作为子埝临河护坡,后边加填土戗,用于堤顶较窄而材料条件许可的地方。

杩 槎

杩槎[mà chá],用杆件扎制成支架,内压重物以截流或导流的一种河工建筑物构件。

众多杩槎串连构成杩槎坝。杩槎的杆件可用木料、钢、钢筋混凝土制作。

最早常用的杩槎。由竹木杆绑扎成三足或四足立架,内压重物。可放一排或几排木杩槎于河底,修建成丁坝、顺坝或锁坝,可以修成透水坝或不透水坝。适于修建在水浅、流缓处,最适用于修在坚实的卵石或沙卵石河床上。

埽 工

埽工[sào gōng],中国特有的一种在护岸、堵口、截流、筑坝等工程中常用的水工建筑物。

用梢料分层匀铺,压以土及碎石,推卷而成埽捆,简称埽。小埽又称埽由或由。若干个埽捆累积连接起来,修筑成护岸等工程即称为埽工。

先秦时期已有类似埽的建筑,宋代黄河上已普遍使用。北宋中期黄河自孟津以下两岸建有大规模埽工四五十处,卷埽技术已十分成熟。《河防通议》《宋史·河渠志》等对埽的制作和埽工的使用进行了专门总结。

护岸埽示意图

埽的卷制示意图

戗 堤

戗堤[qiàng dī],在堤的临河或背河一侧加修低于原堤堤顶、具有一定厚度的土工建筑物。

在防洪险要堤段,如堤身单薄,满足不了渗透稳定、抗震要求,常以戗堤来加固堤防。

临河坡上的戗堤称前戗;背河坡上的戗堤称后戗。防洪墙背水侧大多修有土石后戗。戗堤的设计断面要满足渗透稳定的要求。后戗的顶高一般在浸润线出逸点以上几十厘米至1米。根据堤高,一般加修一级后戗,必要时可加修多级后戗,以出逸点不在戗坡出逸为原则。滩面较高、堤身单薄的,可修筑前戗,前戗顶高一般高出设计防洪水位。

◆◆ ◆◆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凹岸、凸岸、河谷的发育、河流水补给)

知识点

(1)河谷的演变

河谷的演变,主要分为3个过程:加深、拓宽、成熟。

①初期:在河谷发育的初期,由于地壳的抬升或者海平面的下降,河流向下、向源头侵蚀的作用较强,向两侧侵蚀的作用较弱。河流以下蚀、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现“V型”。

②中期:此时河流的下蚀能力减弱,侧蚀能力加强,河谷逐渐变宽。

③成熟期:河流不断进行侧蚀,河谷越来越宽,最终成为“U型”。

图1 河谷演变的3个阶段

(2)河流的补给方式

河流的补齐方式主要有5种:降水(夏、秋季)、季节性积雪融水(春季)、永久性冰川融水(夏季)、湖泊水(全年)、地下水(全年)。

一般来说,积雪/冰川融水中的含沙量较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和青藏地区。降水补给容易带来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湖泊水与地下水的分布较为普遍,在我国广泛分布。

图2 河流的5种补给方式

例题

图3 例题

(1)这条河流的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试分析其原因。(6分)

答:河流在洪水期、枯水期的河面宽度相似,这表明该河流两岸较高,并且较为陡峭,类似“U型”。因此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①河流下切侵蚀,导致河谷较深;②河流两侧的岩性较为均一,耐侵蚀的能力相当,因此两岸较为直立陡峭。

(2)指出4~6月份该河流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答:特征:水位越来越高、淤泥越来越少、河水越来越深。

原因:①4~6月份,气温逐渐上升(美国,位于北半球),该河流以融雪补给为主。气温越来越高,融雪量越来越大,导致水位逐渐升高;②融雪补给中,含少量较低。因此河水会持续冲刷河床,导致淤泥减少、河水变深。

(3)分析8月该河流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

答: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①8月份多暴雨,冲蚀作用较强,河流携带了大量的泥沙;②当暴雨停止时,河水流速会迅速降低,许多泥沙便会沉积下来,在河底淤积。

总结

河谷发育的过程中,由平直的河流,变为弯弯曲曲的河流,这主要是因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一开始流动,便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左、南半球向右)。偏转的河流便会冲蚀河岸,使之慢慢凹进去,变为凹岸。同时在另一岸的河水流速较慢,发生沉积,变为凸岸。

图4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示意图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实际应用:

①凹岸受到侵蚀,河水较深,适宜建造港口;

②凸岸接受沉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建设城镇,种植庄稼。

你可能万万没想到,“砂子”快不够用了

砂子来自何处?

地表岩石的风化、冰川磨蚀石头、

大海降解贝壳、火山熔岩冷却碎裂

经历风、水及漫长时光的磨蚀、裹挟和堆积

砂由此诞生

看似平庸的砂子最近几年日益成为话题:

砂子不够用了

砂子也会不够用?

砂子的供不应求

与全国范围的河流采砂禁令不断收紧密切相关

最近几年

各省市相关部门大力整治、打击非法违规采砂

缰绳不断勒紧

在严格的“砂之禁”下

很多砂场关闭

原本看似源源不断的砂子忽然变得紧俏起来

重要砂源地鄱阳湖一度出现千船排队等砂的“盛况”

传统采砂业大门的轰隆关闭

并不只是拍脑门的决定

在其背后是不断恶化、危机日益蔓延的另类资源困境

——中国可开采的河砂资源日益匮乏

不少地方甚至已经枯竭

并给河流安全及生态带来巨大的破坏和威胁

◎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各地河流采砂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河砂需求量大,采挖门槛低,获利却颇为丰厚,这使得诸多河湖饱受滥采盗采砂石的困扰和伤害。下图为长江上游的通天河,它上承沱沱河下接金沙江。在2012年前后,通天河采砂规模浩大,甚至蔓延到三江源保护区深处。图为当时通天河畔的挖砂场,堆积的砂石堵塞了大半河道。摄影/杨欣

砂子是一种古老又普通的材料

但人类社会对于砂子的巨量需求

却是在近几十年才迅速爆发的

有研究者预测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及海平面上升

砂子资源的紧张将会愈发严峻

201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

《砂子与可持续》相关报告也指出

砂子的自然更新速度已远远赶不上人类的开采速度

与过度捕捞或滥砍滥伐一样

砂资源的过度攫取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不可持续

海洋、沙漠为何袖手旁观?

尽管有上述如此多的数字和论据

“砂子匮乏”这个说法却仍然令人十分疑惑

——撒哈拉、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有数不清的砂子

海边也是砂子的大本营

砂子真的会不够用吗?

◎ 砂之秘密:显微镜头下的砂子身世

上图为海南一条河流中的河砂,磨圆度适中,多为立方体及多面体,有害杂质少。左下图为富含贝壳等海洋生物残体的海砂。贝壳等杂质会降低混凝土强度,且海砂盐分大,会腐蚀钢筋,须经过筛选及淡化处理才能用作建材。右下图为浑善达克沙地的沙漠砂,风化强烈,粒径小,磨圆度极高,像一把五颜六色的宝石小球。其颗粒太过光滑圆润,与水泥的咬合力不够。且沙漠砂含碱量高,会与水泥等产生化学反应,给建筑安全带来隐患。

显微镜头下的海砂中

混杂着大量贝壳碎屑

这些贝壳类轻物质易沿节理错裂

与水泥黏结能力差

且海砂含盐高

未经淡化筛选处理的海砂会造成钢筋锈蚀

混凝土脆弱开裂

至于沙漠砂因强烈的风化打磨

粒径往往较小

新疆哈密的沙漠砂甚至小到如花粉一般

且磨圆度非常高

像是轴承中使用的滚珠

太光滑细小

缺乏聚合水泥、沥青的足够碎裂面

难以在建筑结构中提供有力支撑

含碱量高有腐蚀性也是重大缺点

相比起来河砂无论从哪个方面看

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和便利

首先,粒径和磨蚀度适中

粒形为立方体或多面体状

受力合理;

流动的河水还能有效除去大部分杂质及有害物质

可谓是天生的“建筑伴侣”

河湖不可承受的“砂之重”

人类社会对砂的需求很强烈

但自然界的供应并不像大众想象的那么充足

砂子如同煤、石油一样

形成需要花费很长时间

经过成百上千年的风化、侵蚀和搬运

经历千百公里的路程

才陆续沉积在河湖中

一旦大规模开采

短时间内难以补充

不少地方因为毫无节制的采挖

已把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砂都用得差不多了

砂子是河流肌体的一部分

影响着江河的水文、地质和生态功能及平衡

有的采砂船被称为“吸砂王”

半米多直径的粗管可伸入河床表层以下十几米

能在河道中迅速抽出巨形深坑

造成河床塌陷下切,河势恶化

◎ 挖砂造成河床下切的示意图,大量挖砂深坑造成径流溯源侵蚀并冲刷下游,使整个河段河床下降。绘图/张洵

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比喻为地壳的“血液”

河道则是储运“血液”的管道

失控的挖砂使“血管”患病

会造成两岸土地干涸

浅井枯竭、树木枯死

采砂也给湖泊带来了厄运

鄱阳湖、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两大重要淡水湖

它们汇集江河来水来砂

经湖盆调蓄后汇入长江

因两湖砂资源集中、优质

又可利用长江运输

遂成为采砂重灾区

◎ 伤痕累累的水系:砂子“破产”的河湖

图为江苏骆马湖2015年秋的卫星图片,大批采砂船队让人想起赤壁之战中集结的战船,因大量盗挖滥采湖砂,骆马湖许多浅滩变为深水区,湖底呈荒漠化。下图为曾在江西赣江流域出现的大规模挖砂的情景。摄影/杨勇

让河流疗伤

在众多河湖承受着采砂之痛及后遗症折磨的时候

另一个新的巨变也在影响着河湖的基础格局

——随着上游水土保持、风沙防治推进

再加上新老水库大坝的层层截留

近年来,中国的河流输沙量呈现出大幅减少的趋势

50年间

黄河年输沙量从惊人的16亿吨急降到2亿吨

黄河水越来越清了

长江年输沙量也从5亿吨降到了1亿吨以下

河流奔腾入海

携带的泥沙也是河口及海岸的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河流输沙量的减少

海岸的天然“防波提”正在变得薄弱

如辽东湾、滦河口、黄河三角洲

都发生了岸滩侵蚀、海水入侵的情况

可以说,无论从什么角度看

对河砂不加节制的开采都已难以为继

奔腾的河流为人类提供了几千年的廉价优质材料

今天,伤痕累累的它们已太疲倦了

在传统砂资源正在衰弱的如今

砂子家族的一名新成员正在登上时代舞台

那就是机制砂

所谓机制砂是将母岩矿石去除风化产物后通过机械破碎

再筛分成合适粒径的岩石颗粒

在最新的中国河流泥沙公报中

疏浚沙的再利用数量出现了激增

打开卫星地图

挨个开始寻找骆马湖、鄱阳湖、淮河、万泉河……

这些都是曾被失控的采砂伤害深重的地方

对比数年前和最新的卫星图片

那些曾如狼群般大量集结的采砂船明显减少甚至消失了

这些疲惫的河湖

的确正在休憩和疗伤

而我们,对于砂子的理解和认识

似乎也到了改变和迭代的时刻

◎ 砂之新主角:接过天然河砂的接力棒

机制砂原料来源广泛,除了各种岩石,还可利用尾矿和建筑废物等,质量稳定。它们正在接过天然河砂的接力棒,成为新的建设主角。图为南京市及奔腾而过的长江。河流曾慷慨地提供了大量优质的砂石建材,让城市挺起脊梁,高速交通快速发展,如今疲惫的它们也需要修复伤痕,休养生息了。摄影/柳军旗

本文选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7月文章:

《砂子也匮乏?另类资源危机背后的“砂之变”》

撰文/黄涛 摄影/张超 等

责任编辑/陈惊鸿 图片编辑/吴敬 地图编辑/陈云

全文阅读请点击下图购买杂志

“棍影”——在太阳转身的地方思考

撰文/单之蔷

马铃薯 我国粮食增产的一半要靠它?

撰文/宗峰

2020年日环食

难得一遇的天象悄然成为全民摄影盛筵

撰文/陈海滢 摄影/章佳杰 等

等待被全面发现的明朝京师北防线

撰文/常文鹏 李丹 摄影/杨东 等

砂子也匮乏?

另类资源危机背后的“砂之变”

撰文/黄涛 摄影/张超 等

“新”云冈

首建影像库 欲立“云冈学”

撰文/立山 摄影/张海雁 等

措普沟

藏在318国道边鲜为人知的温泉群

撰文/李忠东 摄影/曹铁 等

寻碑

中国摄影师探访流落各国的古埃及方尖碑

撰文·摄影/陈剑峰

四川石渠

四只兔狲——野外记录“萌宠”成长

撰文/李凯 摄影/吕玲珑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