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梦见鸵鸟蛋是什么意思(梦见鸵鸟)

梦见鸵鸟蛋是什么意思(梦见鸵鸟)

重庆25岁小伙回村养鸵鸟,年入200万准备生2胎?总结5点创业感悟

前言:

他是农二代,22岁大学毕业带着老婆返回农村老家,承包6亩荒地开始创业养鸵鸟……今年25岁,已是3岁孩子父亲的他,年收入突破200万元,准备响应国家号召生第2胎……朝更大的梦想进军……

范志亨与他的鸵鸟互动

近几年,国家乡村振兴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很多年轻人迫于城市就业、购房、安家的压力,选择回到农村创业。有些最后没有坚持下来,又灰心丧气地到城市打拼;但也有成功者,他们坚持了下来,成为了带领一方乡亲致富和守护乡村的佼佼者!

笔者林海今天专访的这位,他是我近两年接触的上百位返乡创业者中最年轻有为且实现了家庭、事业双丰收的典型案例。

年纪轻轻的他,返乡创业为啥能如此成功?读到结尾的5点总结,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

他的名字叫范志亨,1997年出生,现@仕亨鸵鸟养殖基地​老板及创始人。曾有媒体报道过他回乡养殖鸵鸟的创业故事,他的基地位于重庆万盛区关坝镇双坝村​,距离重庆主城约1个半小时的车程。

范志亨养鸵鸟被媒体采访

奋发图强,读大学时白手起家淘第1桶金,并收获真爱

2015年,18岁的他考入了重庆主城区某所大学(当时是专科,正自修专升本)。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认为他可以去大城市远走高飞了。

在大学期间,大多数孩子靠父母拿学费、每月给生活费,把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玩网络游戏上。

范志亨所学的是设计专业,而他拼命地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从大二开始就利用自己学到的技能,在课外、周末、寒暑假的时间兼职接一些广告公司的设计活儿来干。一个单子挣几百、几千不等。直到2018年大学毕业时,他除了没要父母一分钱的学费和生活费,自己还攒下了几十万元的存款,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业积累了启动资金。

在大学期间,范志亨的优秀一并收获了女同学的爱慕。在大学里谈恋爱,很多人只会是曾经拥有,最后并没有天长地久。而他在2016年读大二就开始谈恋爱,从一开始就是奔着结婚目的而去的,直到最后结婚生子。

范志亨在基地

夫妻同心,携手返乡养鸵鸟,众人惊讶

范志亨在大学3年时间里积累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已经超越了很多同龄。大家都认为他毕业后会在重庆大都市找一家好的公司上班领万元月薪,业余再兼职搞点外快,一年挣个20到30万元不难。小俩口有能力在主城区买房、买车、安家,完全能过上小资般的生活。

出人意料,他却萌生了返农村创业的想法。原因在于他每次回到老家看见村里父辈和乡亲们依然还在用传统思维和方式搞种养殖业,一年下来除了成本投入,根本却挣不了几个钱,这给他内心带来很大的触动。他想换一种新的思路回去创业,帮助他们提高收入。

可自己回去搞啥项目呢?自己对农业一窍不通,家乡是偏远山区农村,资源除了荒芜的山地与坡林外没啥别的优势,又没雄厚的资金,搞大产业肯定不行。于是,范志亨扑在网上专门寻找各类特色种养殖业项目信息,想四两拨千斤。

2018年冬,他经过两个月的搜寻,查阅了上百个项目都PASS了,唯独对养鸵鸟情有独钟。他看中的这个品种,原本是生长在非洲大草原上的大鸟种,后来在国内经过驯养繁殖,已适合人工养殖了。

这种非洲大鸵鸟,本身除了具有观赏性外,浑身上下都是宝,肉、蛋、油、毛等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且生长快,产蛋多,爱吃青草易养活,抗病能力强……他觉得在自己老家农村有这样的养殖条件。范志亨把这事跟女朋友一商量,女友很乐意跟随他一起回农村老家创业养鸵鸟。

农村的年轻人都拼了命地进城,而他却选择回农村,并且还要回来养鸵鸟?消息在老家村里传开,大家都感到惊讶,认为他这是太年轻头脑发热、有些不靠谱;有人甚至还认为,他这个大学生女朋友最后肯定也会黄了。

范志亨研究幼鸵鸟

先成家,后立业;50万元起步创业养鸵鸟

任何人的质疑都没影响到范志亨养鸵鸟的创业决心,小俩口说干就干。为防范风险先学经验,2019年他到山东、河北、广东等地,到处考察别人的养殖场,把场地建设标准、鸵鸟的生活习性、饲养方法、育苗技术等都熟记于心。为了今后的创业少走弯路,范志亨花了整整1年时间走遍了全国,到处拜师学艺,自以为已取得真经。

在这1年,他刚满22岁,还干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与女友结婚,先把自己的终身大事确定下来。在他的人生观中,认为男人想立业必须先成家,只有家庭生活稳固了,以后不再为此操心了,才能做到心无旁念、全身心地投入创业。

安家立业同时进行着。当年6月,范志亨拿出自己积累的第1桶金30万元,加上父母再凑了20万元,总共50万元资金起步。在村里物色了6亩荒地,开始建自己的鸵鸟养殖基地。办理特种养殖手续、规划设计、开荒平地、修鸟棚鸟槽等每一样工作,都自己亲手操作。

范志亨仅花两个月时间,就把一片长满了杂草的废弃荒坡变成了漂亮的鸵鸟养殖基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生态循环系统,青草种植区、青储饲料加工区、鸵鸟饲养区、鸵鸟活动区、有机肥料区等完全具备。

他计划自己用绿色方式种蔬菜和青草,种出的草加上收购周边农民的五谷杂粮来做饲料喂自己的鸵鸟,鸵鸟拉出的粪便经过自然风干后再循环做有机肥种青草和蔬菜。他的养殖基地完全达到了规范养殖的标准,证件也办理齐全。

刚出来不久的小鸵鸟

创业初尝受伤,损失10几万元,如何挽回损失

2020年下半年,范志亨的基地建设完成,一切准备妥当。他花24万元从河北、广东等地高价引进了第1批优质鸵鸟苗120只。

他的鸵鸟养殖创业正式开始,“鸵”起了一家人的希望。幼鸵鸟入场,范志亨很兴奋,每晚睡觉都梦见自己骑着又高又大的鸵鸟,漫步在自己的基地。

范志亨把梦想变成了现实,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敢想肯干的优秀青年。那段时间,整个村里都沸腾了,很多老人是第一次看到小鸵鸟,大家都期盼着它们长大后的样子。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幼鸵鸟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尽管他在网上学到了一大堆养鸵鸟的知识,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他也去很多基地亲身观摩过,体验过……但自己实际操作起来却遇到了麻烦。

保温下的幼鸵鸟

一个星期之后,他的小鸵鸟开始出现死亡的现象,最开始他认为或许这是自然的损耗?可连续一个月零零散散就死掉了一半,这可是2000元一只啊,是白花花的现金12万元,就这么没了?再这么死下去,50万元投资就可能打水漂了,范志亨一家人心里七上八下的,难道是水土不服?

有人开始冷言冷语,可他心里不服气,不能就这么认输,一定要找到原因。

范志亨把病死的小鸵鸟一只只捡起来带回家,对照网上的视频资料来进行解剖,然后根据内脏各种展现出来的症状进行分析。一礼拜后他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它们吃了有剧毒的青草。由于幼鸟进场的那段时间,他基地种的青草和蔬菜还没有生长起来,便去农民的田地边割草回来喂养,而农民种庄稼除草时打了农药,生长起来的嫩草药性还没消失。

吃了这次亏,范志亨长了教训,以后给小鸵鸟找青草一定要认真筛选地方。祸福所依,虽然这次损失了10几万,但对于他今后的创业之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这1年,他创业虽然遭受了第一次伤,但一家人依然很支持他,鼓励他;在这1年,他才23岁就当了父亲,收获到了更多,苦并快乐着。

范志亨与自己的大鸵鸟

疫情到来,特种养殖受到影响,他坚持逆流而上

创业持续到2021年,当时新冠疫情已经四处爆发,全国的特种养殖几乎都受到影响,很多同类创业者已关门大吉。这种情形并没有吓倒范志亨,他选择了逆流而上。

在这期间,范志亨又大起胆子花60万元引进300多只鸵鸟苗,这次全部成活!这1年,他实践摸索出了养鸵鸟最关键的温度管理、场地管理等技术,并研究出了更适合山区农村饲养的饲料配方。

它的第一批鸵鸟长大了,1年时间可以长到200斤。几个月后并开始产蛋,范志亨自己已经学会了孵化幼鸟,不用再到处买别人的幼苗了。

长大的商品鸵鸟

他把自己的鸵鸟分成了3类:1,商品鸟,这类鸵鸟,主要跟餐饮结合卖肉或者直接出售给一些景区;2,种鸟,他挑选最强壮的公鸵鸟和雌鸵鸟来育种;3,幼鸵鸟,用于出售种苗或者托管出去喂养。

他用鸵鸟生的蛋繁殖了100来只幼鸟,都陆续长大。基地的鸵鸟数量,最高峰达到了将近400只。这下麻烦又来了!一只成年鸵鸟每天至少要消耗3斤玉米、麦麸等粗粮,整个基地加起来每天需要近千斤的粮食。

他的鸵鸟正在进食

在疫情期间,鸵鸟外售在物流上出现难题,很难在短期内都出售出去变现;而鸵鸟越长越大,每天消耗的粗粮越来越多。本地村里农民种出来的剩余粮食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他需要去外购粮食,但疫情管控四处封路,根本拉不进来。

范志亨一边发愁,每天跟疫情抢速度。一旦管控放开,哪怕只是一晚上的时间,他也得赶紧把出售的鸵鸟运出去,把粮食拉进来,经常半夜三更争分夺秒地工作。

范志亨说,疫情期间他瘦了很多,老婆和父母都很心疼他,他不能辜负了一家人的期望。2021年、2022年,尽管很艰难,但他还是咬牙坚持挺了过来。

他的养殖基地在这期间不仅没有关门,2021年底就完全回收了前期的投资成本,而且还实现了盈利。

不仅如此,他还研究出了更快捷灵活的鲜肉、活鸵鸟的物流运输办法,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发出去的货反馈都很满意。范志亨说,是疫情逼着他学到了更多,他继续养殖鸵鸟的信心更强了!

鸵鸟装车发货

3年付出,苦尽甘来,年收入突破200万元,布局更大创业梦想

到2022年的后半年,新冠疫情放开后,范志亨的创业故事逐渐被更多人知晓,报社媒体纷纷前来采访,成为了村里返乡创业的代表人物。后来他又承包了几亩荒山,如今养殖基地面积已经扩大到10亩。

范志亨一边搞养殖,一边在抓紧做销售。他在抖音、头条等各个网络平台建立了自己的宣传账号,平常把自己养鸵鸟的经历都记录出来,传播出去。

虽然他觉得自己并没有网红的潜质,粉丝量并不大,但也吸收了很多稳定的客源。还有一些热心人帮他宣传,并想拜他为师跟着学艺。因此,他的鸵鸟根本不愁销路,订单一直排着。

他目前的经营不仅与重庆周边的动物园、景区合作,提供观赏性鸵鸟;还与长沙、武汉、广州、上海等一些餐厅展开商品肉鸵鸟的合作,鸵鸟肉卖到50元一斤很抢手,现在都是提前预订。

他的鸵鸟羽毛,成为了一些艺术爱好者的装饰品;还卖给了一些制造工厂,用作数控机床等制造设备在防静电下的清洗工具。

他的鸵鸟油很难有现货,鸵鸟蛋卖到180元一颗,最重可达4斤,还没等产出来就被排单到1个月以后。孵化出来的鸵鸟幼苗更是供不应求。

他的基地,现在每年可以出商品鸵鸟300只,鸵鸟蛋800多颗,鸵鸟苗300百只;在2022年产值已经突破200万元,未来5年正朝着1000万元以上迈进。

4斤重的鸵鸟蛋

虽然年轻,但他的思想却非常成熟

在笔者林海这几年所接触的上百位年轻的返乡创业者中,范志亨的三观和创业风格都与众不同。

关于家庭。范志亨虽然也是个工作狂,但给我的感觉在他心里始终把家庭排在事业之前,他认为家庭和睦兴旺、事业才能发展得更好。听他说,他和老婆开始计划生第二胎了!现在像他这样年轻的创业者很多还没成家,更别说想养第2胎了。

关于收入。范志亨认为一个人富不叫富,他的梦想是想依靠鸵鸟养殖带领村内村外更多农民一起致富。这几年来,他的鸵鸟基地在村里大量收购草料和杂粮,不仅带动了村里农民增收;还经常需要请人工干活儿,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另一份工资收入。

与此同时,他在经营上也创新升级了“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他提供技术,将鸵鸟苗托管给农民去喂养,喂大后他负责帮他们销售鸵鸟和鸟蛋。

后期规划。范志亨接下来的创业计划,准备把基地做成鸵鸟养殖产、研、学与亲子体验相结合的项目,打造成当地的乡村旅游景点,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当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去!

正在装车的大鸵鸟

本文将结束。范志亨回乡创业,年纪轻轻为何能取得如此成绩,并实现家庭、事业双丰收?

笔者林海在对他本人长达1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收获满满,对时下兴起的返乡创业又总结了5点,供大家一起讨论研究:

1,回农村创业,有一个志同道合的老婆很重要。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有老婆孩子在一起,这样也可以把心完全留在农村,做事才更有毅力去坚持。

2,家和万事兴。一个人想创业成功,家人齐心协力支持很重要,离开家人的支持啥也干不成,同时不要害怕世俗冷眼。

3,农业创业经验是自己实践摸索出来的,不是从大师那里学来的。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去干事。

4,凡事贵在坚持,顶得住压力,敢于逆难而上。祸福相依相存,遇到难题只要不放弃,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创业总有困难,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去解决,若放弃了就看不见明天的太阳。

5,返乡创业,不管自己在外曾有多么优秀,一定要有空杯的心态,放下面子和架子,虚心学习。同时,要紧跟国家乡村振兴的步伐,深入大环境中去创业,才能越走越顺利。

您认为呢?范志亨后期创业会如何,林海讲三农会持续关注中。

梁衡:见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戈壁深处有棵“夫妻树”

树不在高,有故事则名。

想不到戈壁滩上一棵普通的榆树却出了大名。我正苦于在边疆地区找不到有故事的人文古树,新疆的一位朋友突然来电话说,他们那里有一棵老榆树,与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有关,被当年领导核试验工程的张爱萍将军命名为“夫妻树”。我听后大喜,放下电话,稍加准备便飞往现场,这次找树真可以说是不远万里了。

到达马兰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当天下午,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拜访这棵夫妻树。所谓基地,包括当年各种科研、试验、后勤、生活机构和原子弹靶场,共10.2万平方公里,是一个比浙江省还略大、荒无人烟的戈壁滩。

天佑中华,除明山秀水外,又专门给我们留下了这块可以升起蘑菇云的无人区。1958年,测量部队在这里打下第一根界桩,惊天动地的事业就此拉开序幕。

车在荒原上颠簸前行,路边西北荒漠中常见的沙蒿、红柳、骆驼刺、芨芨草,都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虽是七月天,仍然见不到多少绿色。终于进入一条宽阔的滩地,眼前出现了三三两两的榆树。

在西北,雨季的洪水就是一架巨大的推土机,常把地面推出各种沟槽,土下面存了一点水,就能养活几棵树。同时,水过地平,人又借以为路。因此,在荒原上水、树、路,总是天然地共生在一起。旅行者只要望见一线绿色,那里便有生命、有人迹了。

不同的是,晋陕一带的黄土高原,土质松软,水将土地切割成深深的沟壑;而在新疆坚硬的戈壁滩上,水只能冲出一条浅阔散漫的沟滩。渐渐前面显出一团团的绿色,树多了起来,沟里也有了一点生气。

突然出现一峰骆驼,挡在车前,瞪大眼睛看着我们坐的这个铁怪物,远处更多的骆驼在树荫下观望。但树,却只有一色的榆树。在戈壁这种“夏日如烧,冬风如刀”的大环境下,能够存活的大乔木只有榆树。这时连大名鼎鼎的胡杨也不见了踪影,更不用说所谓“岁寒而后凋”的松柏了。大漠最可怕的不是寒,而是干。要窒息生命,干涸比寒冷更彻底。

我们顾不及眼前的景色,飞车掠过两边的山、石、树、驼,直奔那棵夫妻树去。

“风打沙埋流云过,独向苍天不问年。闲看天边蘑菇云,静听落叶打脚面。”这是一棵很老、很有资格的老榆树,它独立在宽阔的河滩上,背景是远山的红色岩石,脚下是灰色的戈壁砂粒,不远处几只悠闲的骆驼在吃草。

榆树(梁衡 摄)

老榆树的根怎么扎进这铁硬的地面,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它一出土就是这样的悲壮、苍凉。树分两股,一股粗壮高大,顶天立地;另一股也是同样的粗壮,但长到一半时突然停止,便依偎在这高股之旁,成连理之状;又有更小的一枝,修长可爱,藏于两股之后。

他们相互搀扶提携,像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来时,我已经注意到了,戈壁榆多是二三枝连体,相濡以沫,大约是为了互借阴凉,抵御风沙。

榆树(梁衡 绘)

这株夫妻树浑身的树皮已龟裂成手掌大的碎片,贴着树身拼接成不规则的网状。每块裂片就像春天犁沟里翻起而又被晒干的泥巴,乍尾翘角,七楞八瓣,摸上去生硬。而树纹也如犁沟之深,我的小臂可以轻松地嵌入。

常见有表皮龟裂的树,顶多皮厚如铜钱,纹宽若小指。这戈壁空间之大,竟连树纹也这样地放大了。我知道这是一种适者生存的自我保护,当夏季洪水来时,它就狂喝猛长;雨季过后,风吹日晒,它就炸裂表皮,切断毛细管道,减少蒸发。在这亘古荒原上,它日开夜合,寒凝暑发,生而裂,裂而生,年年月月,竟修炼出这副铁打的铠甲,甲内静静地裹着一位大漠戈壁的守望者。

老榆树头顶上的枝极细,叶极小,灰绿色。经风吹沙打早已锈成一团乱麻。细如钢丝的经年枯枝穿插其间,那是它的白发。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爆炸时的火球。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一棵树怎么会和原子弹有关?又为什么被命名为“夫妻树”?

原来,原子弹爆炸试验,首先要找一块没有人烟的地方做试验场,还要有一批愿意隐姓埋名的人去干活。保密,成了试验工作的第一条铁律。

当时调干部谈话,第一句话就是:“你愿不愿意隐姓埋名?”后来形成了一个口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我们许多科学家、将军,甚至一个单位、一支部队,突然就从正常生活中消失了。每个人对自己干的事,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

1963年,即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前一年,北京某部一位女副所长被通知去罗布泊参加试验。她兴奋得一晚没有睡着觉,但是第二天只对丈夫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要到外地出趟差。”对方也随便回了一句:“好啊。”两人就这样平静地告别。

妻子一进基地就是几个月。离基地不远处有一条季节性洪水沟,长满榆树。一条简易公路从沟里穿过。一天她正在树下等车,望见远处一个军人扛着箱子向这边走来,身形很像自己的丈夫。

她瞪大眼睛,等到走近,果然是他!原来那天离家时她丈夫也接到了出差通知,但他们都严守保密规定,相互不多问一句。今天树下相见,才知干的是同一件工作。一个多月以来两人近在咫尺,说不定传送的样品、文件上都有对方的指纹,却不知心爱的人就并肩战斗在身旁。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远远超出了《槐荫记》之类的树为媒,而是“树为题”,是上天来借题点破天机。张爱萍将军听到这件事后感动地说,真是一双中华好儿女,这树就叫“夫妻树”吧。

原子弹试验,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头等大事,都会以各种方式写入历史。但是谁能想到中国的原子弹试验,却是用一棵老榆树来记录其中一个最感人的侧面。而这棵“夫妻树”在44年后的2008年,被评为马兰原子弹试验基地20个纪念标识物之首(其余还有将军楼、气象站等)。

话剧《马兰花开》中,邓稼先(左)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回家探望生病的父母。新华社记者 张宇 摄

看完夫妻树,我们继续沿着这条沟慢慢前行。漫散在戈壁滩里的老榆树,或扎根石缝,缘山而生;或俯身石滩,如老龙卧地;或挺身谷口,壮士当关。虽姿态各异,都在对天发浩歌。面对寂寞在戈壁,它们要说点什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无数的科学家、将军、青年知识分子,告别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告别国外的优厚待遇,来到这个叫作马兰的戈壁深处,其势很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青年奔赴延安。但除了没有战争,大戈壁的生存条件还远不如当年的延安,要饱受寒暑之苦、风沙之苦、干渴之苦,还有三年困难时期带来的饥饿之苦。

但最难熬的还是与家人隔绝的寂寞之苦。原子弹试验严格保密是各国的通例,但是,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在核试验起步时像中国这样穷。他们都有优厚的物质条件来为保密工作补偿和润色,来还这一笔人情债。

美国是第一个搞原子弹的国家,可以动用一个空降师到敌国去偷回一个科学家。可以在荒漠上建起一座科学城,有自己独立的户籍、邮政、交通和生活供应系统。科学家不必“上瞒父母,下瞒妻儿”,而是把全家搬来城里“伴研”。

而我们却有多少个家庭十年、几十年地在保密、无告、猜想、恐慌中苦熬、苦等。离家工作的人儿也在两难中纠心。观看当年的纪录片,猎猎漠风中,马兰基地某单位的门柱上大书着这样一副对联:“举杯邀月,恕儿郎无情无义无孝;献身科研,为祖国尽职尽责尽心。”横批:“忠孝难两全。”

忠孝难两全,舍家是为国。戈壁大漠里的秦时明月,见过马革裹尸、勒功楼兰的将军,但没有见过这样不求一名的团体。

那个女所长夫妻算是幸运的一对,他们虽在京城离别时打哑谜,却又在老榆树下鹊桥会,他们的故事已与原子弹试验同垂青史。老榆树下还有为这个故事立的碑。

后来,我翻看相关资料,同屋不知情、同锅不知事、同衾不问业的保密夫妻不知有多少。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小夫妻俩本在国外过着衣食无忧、两诚无猜、功业圆满的好日子,新中国成立,毅然来归。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你是否愿参加。但这工作要严格保密。”邓一口答应,他只对妻子说了一句:“我可能要出个远门。”妻子也再不多问一句。

可这一出远门就是28年。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他的岳父许德珩(时任全国政协常委)拿着一张《人民日报》号外问严济慈(物理学家):“谁有这么大的本事,能造出原子弹?”严说:“你回家去问问你的女婿吧。”许一脸雾水。

原子弹的关键部件是铀核。为求能精确加工,核基地工厂在全国举行了一场“比武招亲”,上海市年仅20多岁的六级车工原公浦被招上了。他与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的“原子公主”结了亲,却要远离妻子和怀中的婴儿。临出门时他拥抱了一下妻子郭福妹,只轻声说了一句话:“我上班去了,你要把孩子带大。”这话有点秋风易水寒,壮士西去不复还的味道。

当时铀的国际价格是每克4000美元,但就是这么贵也买不到。于是,我们举全国之力,日积月累,终于为原公浦凑够了鸵鸟蛋大小的一块铀原料。这可是全党、全军、全民的心肝宝贝。

原公浦一肩担国家,万里赴戎机。为不负重任,他和团队封闭训练了半年多,体重减了四分之一。最终他只用三刀就切出了合格的铀蛋。胜利那一刻,他一屁股瘫坐在地板上。为此,周恩来特批给基地每人二斤猪肉,原公浦只不过比别人多了10元奖金,还有一个绰号“原三刀”。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写闺中少妇思念丈夫戍边的句子。“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时在上海的妻子郭福妹无论怎样的设想、思念、做梦,也梦不到丈夫在西北干着这样一件天大的事。

生者长缄缄,逝者恒已已。最可爱的是那些基层的战士、职工。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却知道这件事最神圣。战士刘春光牺牲在工地上,司令员抱着他的遗体,含着泪花大声喊道:“导弹,知道吗?小刘,咱们是搞导弹的!”

多少年后,当两弹一星已成为中国人骄傲的里程碑,某基地在梳理这一段奋斗史时,登报寻找本单位的无名英雄,四川的一位老妇人拿着报纸,对着墙上自己老伴的遗照喃喃地说:“老伴啊老伴,你干了这么大一件事,到走也没有跟我说一声呀!”

天将降大器于斯民也,必将凝其志、一其心、守其拙,然后方成正果。春雷一声,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中华民族终于有了国之最大、最重之器。

这是建设者在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设场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现在的马兰基地大不一样了。经多年建设,这里宛然已是一座绿色科学城。城中的树种,仍以榆树为主。只不过因为有水源保证,又经人工的修剪、嫁接,这“榆”家大院人丁兴旺,蔚为壮观。

有任性生长的原生榆,与白杨比肩,同向蓝天;有修剪成圆球形,约一房高的馒头榆;有喷泉一样冲到空中,又缓缓垂下柔枝的龙爪榆。

最奇怪的是主干道边的绿化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也绝对想象不出来的“燕尾榆”。我见过的嫁接榆树,只是在树型、颜色方面有变,而叶片的形状、大小是始终不变的,如近年来城市里出现的金叶榆,灿若黄金,但也还不脱其形。

而现在路边的这种榆,在离地一人多高处植入接穗,其枝便一发不可收地喷向天空,在行人的头上搭起一道绿色天棚。它的叶片异常巨大,我伸手采了一片,比一个男人的手掌还要大,是普通榆叶的七八倍。

叶形也不是一般的鱼尾状,而呈宽阔的纺锤形,快要收尾时又探出两个尖尖的尾巴。可见榆树这种树基因极好,它在苦水里泡大,浓缩了生命,稍微改善条件,便爆发出无穷的活力。

榆树是个大树种,它所在的科、属、种三级都以“榆”命名,它是一个集团军的司令,或者一个舰队的旗舰。榆家军有多少兵种,实在说不清。

我对榆树的印象是它的生命力无处不在,自生自长,从不有求于人。少时在北方的农村里随大人栽树,栽桃、李、枣、杏,栽杨、柳、槐等,但从来没有听说过专门栽榆树的。每年四五月间春风一起,满天都是翩翩起舞的榆钱,那就是它的种子。在河边、路旁、墙根、院角,甚至房顶上的砖缝瓦沟里,一场新雨过后都能长出一窝一窝的榆苗。

榆树(梁衡 摄)

对榆树来说,春天里要做的一件事不是“栽”而是“拔”,你若不随时拔掉它,它的根就会穿透你的房顶,撑裂你的院墙。我看到过从南京明城墙上取下来的一株小榆树,其根伸进墙缝,竟清晰地拓印出当年烧砖工匠的名字。它有穿越时空、探囊取物、铸印历史的本事。

我也亲历过与小榆苗的较量,这可不是一般的拔草、间苗,而像是从混凝土墙里往外抽一根废钢筋。榆苗未曾出土先有“韧”,长到一尺成钢丝,不管你怎么使劲,哪怕捋脱它的绿皮,只剩一根白色的筋条,它还是不肯投降。而这时你的手指反倒被它勒出了血。

世上大概再没有这么顽强的树种了。就因它的韧性,榆条常用来当绳子捆扎柴草;榆皮被孩子们拧成“皮鞭”,甩得震天响;榆皮面则被农家的主妇们调和其他杂粮去下锅;榆木一般会被派去做车轴或者油坊里榨油用的“油梁”,总之是在干最重、最苦的活。如要形容人之老实、坚守,则曰:榆木疙瘩。

遇有荒年,榆树首先挺身而出,舍己活人。当年在马兰基地,部队断炊,许多人缺乏营养得了夜盲症,就是靠吃榆树皮挺过来的。所以马兰人称它为功勋树。

榆树性格坚韧、无私、无求的一面我是早就知道的,这次来到大戈壁,又发现了它沉默、忍耐和坚守的一面。这株夫妻榆在荒凉的戈壁滩上一直坚守着等待什么?它终于等来了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等来了共和国的天空升起了蘑菇云。

就像原子这个东西,自有宇宙便有它,它一直等待着,终于等来了卢瑟夫、爱因斯坦这些物理学家去发现它,打碎原子壳解放它,释放出了惊人的能量。榆树长在西北,蘑菇云就升起在西北,冥冥中有什么缘分吧。

美哉大榆,天假其威,地予其强;能屈能伸,能收能藏;生性最韧,生命最坚。大哉戈壁,天高地广,亘古茫荒;原子裂变,宇空吸张。春雷一声,国运翻转。

让一株西北的老榆树来为原子弹试验的成功写照,正是情理之中。

梁衡